中国油价定价策略_中国国内油价定价机制
1.8元油价与锂价暴跌,终结特斯拉、雪铁龙掀起的价格战
2.上海原油期货的定价逻辑是什么?
3.国内成品油价格再次上涨,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4.油价为什么涨快跌慢?
5.95号汽油进入10元时代,你觉得这是油价的天花板吗?
8元油价与锂价暴跌,终结特斯拉、雪铁龙掀起的价格战
新能源车涨价,特斯拉官降,中国品牌跟进,燃油车掀桌子,部分车企开启保价模式。以上大约是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国内车市的经历的一系列过山车似的价格大乱斗。就当上个月大家还在讨论价格战要打到什么时候,到底是“保价派”技高一筹,还是掀桌子的更得人心时。国内油价迎来今年最大涨幅,以及碳酸锂半年不到的时间暴跌近66%的消息,恐怕要为一季度风风火火的汽车价格战,画上一个句号了。
份额降、油价涨,油车再打价格战也没用?
持续数月的价格战,简单来说,就是车企们为了留在“牌桌上”所做出的努力。但是价格战拼的却不是车价本身,甚至也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在风云变幻的车市格局中,对于产品、车企的预期。试想,如果明确告诉你,某家车企明天就要关门大吉。那么即便现在它的产品就是打骨折,恐怕绝大多数人也不会选择去趟这趟浑水。这种案例并非没有发生过,对于曾经选择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而言,其收尾的库存,最终归宿往往是租赁或二手市场。而它们在退出之时也并非没有选择大幅降价,但无论消费者还是车市同行,对此行为其实大多也都并不在意。
那为什么现在都开始在意了呢?因为彼时的降价,是准备卷铺盖走人,而现在的降价是为了继续撑下去。特别是对于燃油车领域而言,大家账本都非常清楚。首先,大盘是基本稳定的。自2017年到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基本围绕2400万辆左右水平震荡徘徊。其次,存量的数据中,新能源车的份额逐渐提升。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50万辆,同比几乎翻番,实现每卖出四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的格局。按照前面“买预期”的论调,其实燃油车目前已经处于守势状态,而油价可能会是压垮这一姿态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全球主流车企纷纷选择“锁死”燃油车科技树,将有限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挖新战壕时。其实也等于变相“锁死”了燃油车的制造成本。平台化的制造方案,多产品(甚至多品牌)共线的生产方式,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简单来说,只要边际效应能够维持,燃油车的生产制造就会保持在可控且较低的水平。这也成为传统车企打价格战时手握的重要筹码。但油价对于消费预期的影响,恐怕会导致传统车企不再愿意主动将手中的筹码掷出,而是被动选择固守。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近年来油价与车市的关系。在去年上半年一波10涨2跌的走势下,国内油价也从“6元时代”快进到“9元时代”。叠加其它因素影响,去年3-5月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降幅明显,但同期的新能源车市依旧保持正增长状态。然而到了去年下半年,整体画风为之一变。一方面,3涨8跌的油价走势,并没有让“10元时代”到来,还在年底成功将92号汽油压在了8元以内。另外,部分燃油车的购置税优惠政策,也刺激了去年下半年的车市表现。
再把时间拨回今年,虽然购置税优惠告一段落,但油价在第一季度基本克制,并且3月份的两连跌,让很多地区的95号汽油都跌入了8元以内。相对宽松的油价走势,让车企的价格战足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4月份的大幅上涨,无疑再次唤醒了消费者对于油价的记忆。特别是在地缘局势暂无缓和迹象,以及供需关系的客观状态下。消费者恐怕也会产生油价将会处于高位震荡的预期。加上燃油车本身就处于份额被挤占的防守姿态,叠加使用成本的预期,车企自身继续价格战的预期收益自然会持续萎缩。当然,燃油车也不用担心新能源车会趁机利用价格“收割”,因为它们也准备收手了。
喘口气、继续卷,电车也打不动价格战了?
从市场份额来看,新能源车预期向好,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面对新势力的加入,中国品牌的崛起,以及传统外资车企的转型,整体大盘的向好,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分到预期的蛋糕。于是新能源车也一度选择在价格战问题上与燃油车联动。但是热闹的价格战掩盖了至少两个问题。其一是国补的取消,即便是退坡之后的水平,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而言,在成本压力上绝对是“伤筋动骨”的存在。另一点则是技术上的投入,无论现在热门的800V,还是智能驾驶、座舱,以及充电桩与换电站等硬件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以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来看,如果刨除研发费用一项,那么至少理想汽车已经可以实现盈利了。
当然,与很多手里只有一本新能源账的中国品牌车企不同,绝大多数外资车企还有燃油车可以输血。不过就像前面聊的那样,燃油车现在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恐怕也只有诸如宝马、奔驰这种一线豪华品牌受波及程度较小。但这些具有宽阔护城河的品牌,本身从来也没有加入价格战的意思。
再把视线拉回新能源车,其价格战标志件当属特斯拉今年的大幅官降,以及国内油价缓和时,燃油车掀桌子带来的市场“恐慌”。如果说后者带来的“危机”已经消散,那么前者还会再动手吗?无论是同行的试探,还是消费者的期待,有关特斯拉在上周六再次大幅降价的传闻确实“如期而至”。只不过特斯拉这次选择让同行安心。顶着特斯拉“全球定价最低”市场的头衔,上周“星舰”都炸了,又怎么可能再降价呢?这当然是开个玩笑,但特斯拉所谓“成本定价”的策略也实属贴金。实际原因恐怕只要翻看特斯拉去年的销量、订单表现就一清二楚了。
去年12月份,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环比下滑超4成。这似乎做实了特斯拉当时在国内减产,以及销量不及预期的传言。而根据有关数据披露,去年年底,特斯拉在国内挤压的订单只剩5千多台。这些或许才是刺激特斯拉在今年年初直接在价格上“放大招”的根本原因。但是降价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在显现。根据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特斯拉营收同比增长近24%,净利润却同比下滑约24%。很显然,降价带来了销量,但盈利能力也下滑迅速。从产品毛利率来看,特斯拉也几乎下滑了10个百分点,毛利跌至20%以内,已经低于经营目标线。这种局面下,趁着上游大宗供应链降价“回血”还来不及,又有谁会挑头搞价格战呢?
总之,一季度国内车市略显混乱的价格战似乎要被画上句号了。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确实在价格战之中收获到了一定的销量。但油车的前景并不完全在自身的价格上,反倒是继续“割让”利润,所能得到的正向反馈在减少。如此以来,等待类似去年购置税政策那样的“普惠”性质的利好,似乎成为更理想的选择。而新能源车方面,就算是成本控制大户特斯拉,也得喘口气。与其指望碳酸锂的暴跌促使新一轮价格战开启,还不如期待诸如4680电池、一体压铸车身等基础落地,从根本上进一步压低成本,以实现“油电同价”。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上海原油期货的定价逻辑是什么?
2018年3月26日上市的上海原油期货用人民币计价,即用人民币进行计价和结算。但期货价格是怎么来的?人民币原油期货作为首个国际化品种又有什么独特的定价逻辑
定价:现货价格和汇率是两大主因。一般情况下,商品期货价格的形成是以商品现货价值为基础。现货交割则是连接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重要桥梁。在业内人士看来,把脉原油期货的定价逻辑,还得先了解原油期货的交割油种。
根据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相关公告,上海原油期货合约标的为中质含硫原油,可交割油种包括阿联酋迪拜原油、上扎库姆原油、阿曼原油、卡塔尔海洋油、也门马西拉原油、伊拉克巴士拉轻油,以及中国胜利原油。
和其他市场的原油期货一样,基本面因素、地缘政治因素、宏观因素、资金因素等都将影响上海原油期货价格的变动。不过,由于现货原油价格大多以美元报价,人民币原油期货定价最需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就是目前的现货价格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原油期货上市初期,价格可能更多体现为中东可交割油种的CFR(到港价)远东价格,根据测算要打开套利窗口,这个升水的幅度需要在2.8美元/桶左右。从价格和量上综合考虑,未来卖方交割的主力油种可能集中在伊拉克巴士拉轻油、阿曼原油和上扎库姆原油上,交割优势油种的切换取决于巴士拉轻油的官价(伊拉克公布的OPS价格)的升贴水。从历史价格走势来看,巴士拉轻油较其他可交割油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上海原油期货的意义和作用之一就是为了反映中国原油市场的供需结构变化,从而得到一个更加贴合市场的价格,因此市场在交投时产生的价格一定会更多参考目前中国原油市场的基本面情况,如中国原油的进口量、主营及地方炼厂需求的淡旺季、裂解利润的变化等。“从宏观层面来说,中国经济数据的变化将会更加直观地体现在油价变化中,这种变化对上海原油期价的影响将远超WTI或Brent原油期价。
从已披露的6家交割仓库看,它们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的保税码头,可见长途海运的稳定与否也将影响原油期价。此外,由于目前可交割油品主要为产于中东的原油,当地地缘政治也将极大影响上海原油期价。
根据相关规定,虽然上海原油期货用人民币定价,但境外投资者可以使用美元等外汇资金冲抵保证金。考虑到其中存在的汇兑风险,景川提醒投资者,在交易中必须对汇率进行风险管理,可以考虑使用人民币远期锁汇、人民币掉期或港交所的人民币期货来对冲。其中,投资者使用后两种工具时需重点考虑流动性的影响。
随着投资者教育的深入和仿真交易的推进,目前市场对原油期货上市初期的表现普遍比较乐观。预计原油期货推出后,市场参与度会比较高。但就成交量来看,上市初期成交量不会太大,因为新品种都有个逐步接受、逐渐放量的过程。
原油期货上市初期,投资者到底适合取什么交易策略,这是当下很多市场人士在思考的问题。在原油期货上市初期的磨合期内,有原油市场参与经验的交易员更多可进行套利操作。而那些对原油市场不熟悉的投资者则最好暂时避开磨合期,等市场稳健之后再参与交易。
境外投资者可以循序渐进地逐步进入中国原油期货市场,花时间熟悉品种运行情况、交易结算制度流程安排等,了解银行体系的操作过程和中国境内的监管要求。随着品种活跃程度提高,市场深度增加后,境外投资者可逐步加大参与程度。”瑞银中国证券业务主管、瑞银期货董事长房东明也如是表示。
出乎意料的是,在交易策略方面,行业专家普遍为市场参与者开出了套利交易的“方子”。原油期货上市后,投资者可用套利交易和趋势交易。其中,套利交易包括跨市套利交易、跨品种套利交易,或是利用不同月份的升水贴水开展跨期套利,以及和国内其他化工品种之间进行上下游套利等。
上市初期,境外投资者也适合用套利交易策略,包括月间价差和跨境套利,尤其是跨境套利,可考虑中东实货、Brent期货和上海原油期货之间的套利。
国内成品油价格再次上涨,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国内成品油油价疯狂上涨原因:地炼生产单位检查,江内柴油欠缺,各大油库限量停发,终端客存低位,加之双节前备货积极,消费买涨心态偏重,目前原油涨跌与成品油行情关系不大。
对不少上班族而言,买车容易养车难确实是内心真实的写照,一年到头算下来,一辆车的支出例如车险、油费、保养费用以及可能存在的维修费、洗车费、停车费等等,别看每一项都不算多大的花销,但是一年下来合计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了。
关于车主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街上出现的新能源汽车已经越来越多,虽然燃油车的地位已经逐渐被动摇,但是燃油车仍然具有新能源汽车不具备的优势。燃油车的历史悠久,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加油方便,不用担心电池的安全指数,很多人在决定要买首辆车之前都会考虑购买燃油车。
对于燃油车主来说,每一次成品油调价都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毕竟事关加油成本,所以很多人会在油价上涨之前赶去加油站加油,众所周知,国际油价的变化很快就能传导到每一个消费者身上,每次一听到油价上涨了,都会牵动不少车主的神经。
这不,在9月18日24时,国内今年第18轮成品油调价窗口再次开启,国内成品油汽油每吨上涨90元,柴油上涨85元,大致换算一下,92号汽油上涨0.07元,95号汽油也上涨了0.07元,设一般私家车常用的油箱为50L,那么加满一箱油,车主将比之前多付3.5元。
在国际油价上涨的影响下,第18轮计价周期之内,国际油价大涨,行情一片红火,11月交割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涨幅0.3%,这是自7月底以来的最高价,这也与之前坊间预计的涨价预期相一致。
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油价似乎经常涨,但是跌的时候不多呢除了今年油价总体的走势确实一直在上涨的因素以外,实际上,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中,存在一个天花板价格和地板价,在我国,每10个工作日就会进行一次油价调整,地板价是40元,天花板价格是130元。
稍微思考一下不难得出,这是为了维持国内成品油价格的稳定,使得成品油油价不至于因为国际油价的起伏而出现过大的起伏。只不过因为“天花板”价格130元很少出现,导致人们会觉得油价一直在涨。而国际油价跌到“地板价格”40元的情况是出现过的,但也是短暂地出现了一下就开始回调。
影响国际油价的因素有很多有业内人士指出,美国原油库存的下降速度超过了预期,从而导致了供给减少,油价继续上行,并且暂时没有看到油价转而向下的趋势,此前受到飓风过境影响的墨西哥湾能源生产依旧没有恢复正常,仅能供给正常原油的70%左右。
除此之外,欧洲的天然气价格也大幅上涨,这也给成品油的消费带来了支撑。由于天然气价格变高了,人们就会增加石油的使用,根据国家发改委价格中心的推断来看,下一个定价周期内,由于对于原油需求的上涨预期较为一致,油价有可能呈现出震荡之中稳步上涨的态势。
许多车主应该感受到了今年油价的“节节高”,实际上,今年以来,世界主要产油国逐步减小产量,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的情况逐步向好,对原油需求增多,原油价格已经涨超50%。
油价为什么涨快跌慢?
主要是定价机制的问题。
作为社会监督员,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提出,为什么公众总是感觉国内油价“涨快跌慢”。中石化方面对此回应称,这主要是定价机制的问题。
纽约油价大幅下挫,但是主导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的国际三地原油变化率一直高居不下,并未满足-4%,即未达到国内油价下调的条件。
记者从国内多家大宗商品资讯机构了解到,目前三地原油变化率已经接近于0,如果国际油价持续保持下跌的态势,预计8月25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可能迎来下调窗口。
对于为何三地原油变化率下跌并不明显,金银岛资讯一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三地原油变量率看的是22天的移动平均变化率,国际油价仅下跌几天对此影响并不大。
该人士认为,成品油定价机制其实是很有“策略”的,其目的是希望能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平稳,因为国内汽柴油使用的覆盖面非常广,一旦价格频繁波动对于工农业的影响都比较大。
扩展资料
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四大缺陷 香港与内地天壤之别
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两年来,其自身缺陷日渐暴露。用一个有失偏颇的制度作为基准,其在执行过程中必然难以“服众”。
一是“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措辞使制度权威性降低,价格调整原则性不强。“可调”“可不调”这样的伏笔不应出现在严肃的制度设计中。
国家发改委作为石油价格主管部门,应该是规则制定者,引导市场变化,而非强化行政管控,陷入一轮又一轮价格调整的争议中。
二是成品油定价机制计算方法不透明,易引发社会猜测。国家发改委从未正面公布三地22天移动加权平均变化率计算公式,所选取国际石油报价也未公开。
诸多社会机构只得揣摩官方定价公式,监测石油价格变化率。
三是22天调价时限较长而滞后,难与国际油价接轨。在现有石油市场格局下,滞后必然产生投机。在以往的价格调整过程中,总有消息灵通的社会贸易商借机囤油套利。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95号汽油进入10元时代,你觉得这是油价的天花板吗?
目前,我国73%的原油是从国外进口的。现阶段,国内油价基本上是严格按照国外油价变动,呈跟涨趋势。
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上一轮调价后,部分地区92号汽油已首次突破每升9元大关。6月14日24时,新一轮调价窗口将在开启,多家机构预测,届时调价后部分地区95号汽油或将突破每升10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原油价格刷新历史最高价位的脚步正在靠近。据她预测,进入三季度之后,wti原油期货的主流运行区间或达到105-13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的主流运行区间约为110-140美元/桶。
根据现有国内油价定价规则,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存在联动机制,但国内油价却并不会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而“无限”上涨。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当国际油价继续上涨,但不超过每桶13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正常调整;如高于每桶130美元,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