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铝合金型材型号——不得不懂的生活常识

2.不锈钢2025化学成分

3.2022博威合金的竞争对手

4.再生铝产业链深度解析

5.哪些化工新材料最有前途?山东广东天津等省发布重点产业扶持政策

6.2025和2205有什么区别

铝合金型材型号——不得不懂的生活常识

废合金价格多少钱一斤_废2025合金价格

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金属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易于加工,可以制成各种各样型材和板材,抗腐蚀性能好的铝合金型材就进入人们眼球。那么铝合金型材型号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来和小编一起来探个究竟!

铝合金型材在工业中是一种应用特别广泛的一类有色金属材料,它被广泛的应用于在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船舶,建筑,装修以及在化学工业中都有大量应用。

正是因为应用广泛,型号更是多种多样的,有:铝材?1229铝材?1425铝材?1430铝材?1235铝材?2830铝材?2025铝材?2538铝材?2540铝材?2933铝材?2756铝材?3032铝材?2850铝材?4082铝材?3030铝材?4040铝材?4545铝材?5050铝材?4060铝材?4070铝材?4080铝材?4570铝材?5065铝材?3550铝材?50110铝材?5156铝材?5160铝材?3060铝材?2380铝材?23130铝材?35130铝材?5084铝材?4560铝材?7281铝材?2035铝材?3560铝材?9095铝材?95126铝材?6060铝材?8080铝材?100118铝材?EF6060铝材、EF8080铝材等等。看了小编列举的这么多型号是不是觉得眼花缭乱呢?可是这对于所有铝合金型材型号来说这只是九牛一毛呢。

下面呢,让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更多有关于铝合金型材型号的问题吧!既然铝合金型材型号有那么多,那么铝合金型材型号究竟是如何选择的呢?

⒈首先,我们应该在购买时选择正规的有生产许可证的厂家进行购买。

⒉根据我们的肉眼进行识别,选择那些切口亮丽、光泽度好的铝合金,值得注意的是有锈斑的一定不要选择,因为这些往往是不达标的。

⒊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提前测量好所需要铝合金的高度、宽度和厚度来进行选择。

最后,小编要提醒大家,铝合金型材型号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自己选购时可不能挑花眼哦,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不锈钢2025化学成分

特点:

1.双相不锈钢2205合金与316L和317L奥氏体不锈钢相比,2205合金在抗斑蚀及裂隙腐蚀方面的性能更优越,它具有很高的抗腐蚀能力,与奥氏体相比,它的热膨胀系数更低,导热性更高。

2.双相不锈钢2205合金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它的耐压强度是其两倍,与316L和317L相比,设计者可以减轻其重量。2205合金特别适用于—50°F/+600°F温度范围内,在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尤其对于焊接结构),也可以用于更低的温度。

化学成分:C≤0.030 Mn≤2.00 Si≤1.00 p≤0.030 S≤0.020 Cr 22.0~23.0 Ni 4.5~6.5 Mo3.0~3.5 N0.14~0.20(奥氏体-铁素体型)

2022博威合金的竞争对手

博威合金专业从事有色金属合金棒、线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是有色金属加工行业的铜合金棒、线材料加工子行业,属于被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产业。新材料产业也被《中国制造2025》列为“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的重点领域。  博威合金是国内铜合金棒材行业的领导企业之一。在更细分领域上,博威的精密铜合金棒产量稳居国内首位;环保铜合金棒产量居行业前三位;高强高导铜合金棒产量居国内第一。博威合金的铜合金线研发实力和产量居国内前三强,是国内最大的铜合金线生产与研发企业之一。博威合金上市前已具备年产4.2万吨铜合金棒、1.2万吨铜合金线的生产能力,公司IPO时募投了三个项目,新增总产能4.5万吨。2014年,公司三个募投项目均取得了进展。  我们比较了目前A股上市的其他铜价格行业企业,发现由于博威合金的产品定位较高,使得公司加工费的收取较同业高出1000-2000元/吨,从而促使公司的产品综合毛利率要高于同业,从历史数据看,博威合金的毛利率一直都领先同业。公司部分产品已用于军工领域,如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1号探测器等已经使用,相信这也是公司产品毛利率较高的原因。  公司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引领行业发展。公司先后主持和参与制、修订了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形成了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体系。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较高,并且持续增长,甚至超过了净利润的水平,我们认为这样的研发投入未来可能成为利润的增长器。 公司具有较强的对外扩张预期。公司明确提出,根据产业环境的变化,综合自身竞争优势、资本优势,将实业和资本作为支撑公司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双引擎。一方面寻找财务投资机会实现资本增值,另一方面按照公司的发展战略,把高端制造、新材料、高铁、军工作为未来的主要投资、并购方向。

再生铝产业链深度解析

铝产品的上游来源分为电解铝和再生铝。过去电解铝是我国铝合金产品的主要供应来源,80%以上的电解铝使用火电,行业总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的5%。

由于耗能高、碳排放量高,因此政策严管严控电解铝产能增加,行业整体增量有限。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双碳目标的持续发力,国内电解铝总产能天花板基本确定约为4500万吨。

据我的有统计,2021年7月中国电解铝建成产能4308万吨,已逼近合规产能天花板红线。

再生铝作为铝产品的另一种来源,节能减排效应明显,重要性大幅提升,更符合科学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双碳背景下再生铝有望实现替代成为行业主流。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预测,再生铝与生产等量的电解铝相比,2020年再生铝产量740万吨相当于:节能2547吨标煤、节水1.6亿立方米、减少固体废物排放1.28亿吨、减少碳排放8118万吨。

据安泰科统计,单吨再生铝碳排放量为0.23吨,约为电解铝生产环节的2%。

中国及世界再生铝产量均维持在稳定增长状态。2020年全球再生铝产量3471万吨,同比增长5.18%。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再生铝的产量将达1150万吨,以2020年我国再生铝产量740万吨计算,年复合增长率达9.2%,再生铝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

铝金属的抗腐蚀性强,除某些铝制的化工容器和装置外,铝在使用期间几乎不被腐蚀且损失极少,因此可以多次重复循环利用、具有很强可回收性,再生铝便是运用这一特性而产生的。

再生铝是指工业生产和社会消费中产生的能够回收后循环利用,生产出再生铝合金的含铝废料,经预处理、熔炼、精炼、铸锭等生产工序后得到铝合金。其具有生产成本低、污染小、能耗低等特点。

再生铝合金相对于使用电解铝生产的铝合金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再生铝产业链_

再生铝产业链上游主要是废铝,而下游主要是生产各类铝合金铸件,其主要应用领域为汽车等行业。

再生铝产业链图示:

再生铝产业链上游:废铝材料

在生产原材料及工艺流程方面,再生铝的生产流程较原铝更短,所需原材料更为简单。

原铝的生产原料为铝土矿,在矿物开后经化学过程提炼生产出氧化铝,再通过电解环节得到电解铝。电解铝可以用于铸造纯铝型材,或者添加其他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制成铝合金。

在生产能耗以及碳排放量方面,由于再生铝主要生产原料为废铝,无须经过前期从铝土矿到氧化铝再到电解铝的高能耗、高碳排放量的流程。

从再生铝的原料端来看,废铝的购成本是再生铝合金锭的主要成本。

废铝的购成本直接影响再生铝企业的盈利水平,能以低成本购原材料的企业在竞争中将更具有竞争优势。

废铝除了供再生铝企业用于生产铝合金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规模化生产的用途。2020年80%的废铝用于生产铸造铝合金。

再生铝产业链中游:生产环节

再生铝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分选、预处理和熔炼、铸锭等工艺,较电解铝生产相对简化。

再生铝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进入门槛较高,只有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

再生铝行业主要参与企业:

资料来源:行行查

再生铝行业竞争格局相对分散,龙头的市场份额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2019年行业CR6为28.68%,市占率最高的立中集团占有6.29%的市场份额,排名前六位的还包括华劲集团、帅翼驰集团、顺博合金、怡球和新格集团。

工信部发布的《铝行业规范条件》规定新建再生铝项目的规模应在年产10万吨以上,现有再生铝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小于年产5万吨,政策限制将促进中小企业加速出清,行业龙头的市场份额仍有提升空间。

再生铝行业企业市场占有率:

_下游:汽车轻量化加速行业发展

节能减排及新能源汽车进入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铝行业正加速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绿色清洁的再生铸造铝合金备受关注。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已将铝合金作为了首选材料,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铝深加工和汽车零部件行业形成“熔炼设备研发制造→铸造铝合金研发制造→功能中间合金研发制造→车轮模具研发制造→车轮产品设计、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中间合金新材料是铸造铝合金的关键原材料之一,而铸造铝合金又是轻量化车轮的主要原材料。

资料来源:行行查

虽然总体上再生铝产业依然存在企业单体规模偏小、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但在市场竞争、产业环保政策推动下,再生铝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朝小规模企业数量减少、规模化企业产能逐步扩大方向发展。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2025年单车用铝量有望达到250公斤。

根据《中国2035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要达到20%,则未来再生铝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同时电力通讯领域、房地产、光伏产业等领域对铝的需求也在强劲复苏。

哪些化工新材料最有前途?山东广东天津等省发布重点产业扶持政策

近日,上海、广东、福建、重庆、天津、山东等多个省份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多种化工新材料。

一、重庆市

1.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概述

先进有色合金:电子、 汽车 、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用新型高强、高韧、耐蚀铝合金材料及大尺寸制品,高性能镁合金及其制品,钛合金结构件及紧固件,铜合金精密带材和超长线材制品等高强高导铜合金。

高端合成材料: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弹性体、水性聚氨酯涂料、合成革等聚氨酯产品,尼龙66、尼龙6、长碳链尼龙等聚酰胺产品,PET、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产品,PMMA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产品,VAE、PVB树脂等聚烯烃产品,聚碳酸酯产品,聚甲醛产品,BDO产品,以及合成材料主要原料。

其他新材料:玻璃纤维及制品、 碳纤维材料、气凝胶材料、石墨烯材料、功能性膜材料等。

2.具体内容

(1)先进有色合金

加快氧化铝项目建设,积极谋划电解铝、再生铝项目,构建与后端铝加工制造能力相适应的上游材料本地供应保障体系。推动现有铝加工企业加强铝合金纯净化冶炼与凝固技术研究、高强高韧大规格型材板材加工技术等技术研发,规划实施好高端铝材系列项目,不断丰富铝及铝合金产品种类;

加快航空用高强韧钛合金工程化、产业化步伐,积极引育上游原料企业,进一步完善本地钛合金产业体系。发挥镁合金领域技术优势,推动现有企业加快高性能镁合金及变形镁合金、镁合金锻件、耐蚀镁合金等产品开发,拓展应用场景,进一步壮大镁合金产业;

推动现有铜加工企业加快精密带材和超长线材、铜合金引线框架、电子铜箔等铜合金产品开发。

(2)高端合成材料

发挥本地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AA(己二酸)产能优势,加强环氧化合物、聚醚多元醇等项目规划建设,推动PTMEG(聚四氢呋喃)、聚氨酯树脂等领域现有企业进一步扩大产能,完善壮大聚氨酯产业链;

依托本地AA产能优势,加强ADN(己二腈)—HDA(己二胺)、尼龙66盐(己二酸己二胺盐)、尼龙66(聚己二酰己二胺)等产品规划建设, 积极引育长碳链尼龙、耐高温尼龙等领域企业,打造聚酰胺产业链;

依托本地MMA(甲基丙烯酸甲酯)项目优势,加强丙酮等原料项目规划建设,扩大MMA产能,积极引育PMMA(聚甲基丙烯酸)领域企业,打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产业链。依托本地PTA(对苯二甲酸)条件,加强EG(乙二醇)、PG(丙二醇)、BG(丁二醇)等原料项目规划建设, 推动企业进一步提升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产能,加快PET工程塑料产品开发,打造聚酯产业链;

依托乙炔、醋酸乙烯产品和技术优势, 发展VAE(醋酸乙烯—乙烯共聚)、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T-PVA(热塑性聚乙烯醇)树脂、PVB(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树脂等聚烯烃产业链;

依托碳酸二甲酯项目,结合规划建设的MTO(甲醇制烯烃)项目和丙酮项目, 规划发展双酚A项目,打造聚碳酸酯产业链;

依托甲醇和POM(聚甲醛)技术优势, 扩大POM规模;

依托本地乙炔, 发展BDO(1,4—丁二醇)、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下游环节,壮大可降解塑料产品规模。

(3)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

利用原料基础,推动相关企业研发制造 高性能PVA(聚乙烯醇)功能纤维、差别化氨纶、特种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PU(聚氨酯)超纤等产品。 推动现有玻璃纤维及制品企业加强无碱玻璃纤维先进池窑拉丝等技术研发,加快超细、高强高模等高性能玻璃纤维与制品,增强性复合材料,以及微纤维玻璃棉高效绝热及过滤材料、微纤维棉衍生品等产品开发。面向 汽车 、智能终端等整机产品结构件需求, 积极引育碳纤维、陶瓷纤维等其它高性能纤维及增强复合材料领域企业。

(4)气凝胶材料

以硅基气凝胶为切入,延伸上游有机硅源、无机硅源、功能性硅烷等气凝胶前驱体及基材产业链,形成气凝胶产品集群及多种硅基化学品的新型高端硅产业基地。加快气凝胶绝热毡、气凝胶隔热板、气凝胶隔热纸等产品开发,积极拓展气凝胶在航空航天、管道保温、建筑建材、新能源 汽车 、冷链物流、高 科技 服装等领域应用场景。加强超临界干燥技术、常压干燥技术、铝基气凝胶、锆基气凝胶和碳基气凝胶等技术储备,不断丰富气凝胶产品种类。

(5)石墨烯材料

推动现有石墨烯企业加强石墨烯大规模制备工艺改进优化,加快导电剂、导热膜、散热剂等产品开发,积极拓展石墨烯在环境治理、节能储能、电子信息、保温隔热等领域应用。

(6)电子化学品

发挥重庆市化工产品功能因子多的特点,发展精细化学品。面向电子、 汽车 等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育电子用化学品、新型涂料等领域企业。

(7)未来材料

发挥重庆市在碳基材料和半导体两个领域技术积累优势,以碳纳米管材料为切入,积极引育纳米材料领域企业,搭建纳米材料在集成电路、新能源、医药等领域应用场景,争取实现工程化应用。加强智能材料、仿生材料、超材料、低成本增材制造材料和新型超导材料等领域研发布局。面向空天、深海、深地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推动现有企业加强极端环境所需特种材料研发,形成一批创新成果。

二、上海市

1.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概述

重点发展化工先进材料、精品钢材、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制造领域,延伸发展设计检测、大宗贸易等服务领域。推动先进材料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加强材料基础研究、工程化转化和产业化应用衔接,系统性开展材料综合性能评价、质量控制工艺及工程化研究,加快布局公共研发转化平台和中试基地,提升材料企业创新和产学研联合转化能力。建设新材料应用中心,强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关键材料的自主保障,完善上海市新材料产业重点指导目录,着力打造与战略性、基础性、高技术竞争性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材料产业体系。

2.先进材料产业集群重点领域

(1)化工先进材料

以安全环保、集约发展为重点,支持化工先进材料产业链向精细化、高端化延伸,提高高端产品占比; 大力发展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黏合剂等先进高分子材料,重点突破高端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高纯溶剂、催化剂、医药中间体等专用化学品 ,加快布局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搭建面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中试共享平台,支持建设上海国际化工新材料创新中心。到2025年,以上海化工区为主要载体,努力建设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绿色化工产业集群,产业规模达到2700亿元。

(2)精品钢材

以绿色转型、精品提升为重点,优化钢铁产业产品结构,巩固提高第二、三代高强度和超高强度 汽车 用钢、高能效硅钢、高温合金等产品技术优势;突破高性能能源与管线用钢、高品质耐磨等高端产品的制造与深度开发技术,发展短流程炼钢;发展以特种冶金技术为核心的耐高温、抗腐蚀、高强韧的镍基合金,以及钛合金、特殊不锈钢、特种结构钢等。到2025年,以宝山基地为主要载体,打造高附加值精品钢材产业集群,产业规模保持1000亿元左右。

(3)关键战略材料

以强化保障、应用带动为重点,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出应用需求带动, 提升先进半导体、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高性能膜材料、先进陶瓷和人工晶体等关键战略材料的综合保障能力; 支持重点应用领域企业建设市级新材料应用中心,开展重大战略项目的协同攻关。到2025年,打造若干百亿级关键战略材料产业集群。

(4)前沿新材料

以前沿布局、示范应用为重点, 加快高温超导、石墨烯、3D打印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和产业化 。建成中国首条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建设上海高温超导产业基地,推动高温超导带材向量产阶段转化并加快应用; 加快石墨烯在消费电子、智能穿戴、交通轻量化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推进3D打印专用高分子材料、陶铝新材料、金属粉末等专用材料及成型技术的开发应用。 到2025年,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前沿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5)先进材料服务

以检验检测、平台服务为重点,推动先进材料企业提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鼓励科研机构开展早期研发介入合作和定向开发服务,加快先进材料配方、设计等环节的攻关,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围绕原料检测、环境试验、质量检验、工艺分析等领域,发展第三方综合性检验检测服务;推进材料领域的大宗商品贸易平台和综合利用平台建设,提供涵盖大宗商品信息发布、购、销售、配送、供应链金融、物流跟踪等在线服务。到2025年,打造先进材料专业化、高端化服务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广东省

1.绿色石化发展要点概述

(1)提升炼油化工规模和水平,支持高质量成品油、润滑油、溶剂油等石油制品和有机原料发展;

(2)以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膜材料、日用化工材料、高性能纤维等为重点,加快石化产业链中下游高端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研制。

(3)围绕安全生产、绿色制造、污染防治等重点,加快推进石化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工艺技术及装备研发应用,加快推进单位产品碳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逐步形成粤东、粤西两翼产业链上游原材料向珠三角产业链下游精深加工供给,珠三角精细化工产品和化工新材料向粤东、粤西两翼先进制造业供给的循环体系。到2025年,石化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打造国内领先、 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2.绿色石化重点细分领域发展空间布局

(1)炼油石化

依托广州、惠州、湛江、茂名、揭阳等市,加强油气炼化,发展上游原材料。

a.广州

加快推动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绿色安全发展项目投资建设,促进油品质量升级,建设园区化、集约化、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的石化基地;

b.惠州

以中海油惠州石化炼油、中海壳牌乙烯和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为龙头,大亚湾石化园区为依托,建立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科学合理的石化产业链;

c.茂名

以中石化茂名炼油和乙烯项目为核心,茂名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茂南石化区为依托,形成高质量成品油、润滑油、溶剂油、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液蜡等系列特色产品;

d.湛江

以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巴斯夫新型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加快石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清洁油品、基础化工材料,形成较完整的炼油、乙烯、芳烃等石化产业链;

e.揭阳

加快中石油广东石化项目及相关石化项目建设,加强与大亚湾石化区联系合作,重点发展清洁油品、化工原料等产业。

(2)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

依托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惠州、中山、肇庆、茂名、湛江、揭阳、汕头、汕尾、清远等市,发展下游精深加工产业。

a.广州

巩固精细化学品及日用化学品发展优势, 发展合成树脂深加工、高性能合成材料、工程塑料、化工新材料、日用化工等高端绿色化工产品;

b.深圳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新型合成材料、工程塑料、特种化学品;

c.珠海

建设丙烷脱氢、顺丁橡胶、润滑油调和、丁辛醇、丙烯酸、精细深冷胶粉等天然气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重点发展新能源锂电池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d.佛山

重点发展高档涂料、高纯试剂、粘合剂、气雾剂、专用化学品、稀释剂等;

e.东莞

着力发展日用化工材料、高附加值中间原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等产品;

f.江门

以珠江西岸新材料集聚区为重点, 发展涂料及树脂、油墨、造纸化学品、塑料助剂、食品添加剂等产品;

g.惠州

着力推动炼化深加工、 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的发展 ,加快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h.中山、肇庆

重点发展日用化学品、林产化工、合成树脂、粘合剂、涂料等产品;

i.茂名、湛江等市

依托上游炼化基础,向上中下游延伸,推动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发展;

j.揭阳

加快发展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及高端精细化学品;

k.汕头

加强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汕尾、清远加快发展玻璃钢材料、航空材料、稀散金属、光电子材料、助剂、涂料等产品。

四、山东省

1.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

光威碳纤维高效制备成套装备项目、山东蓝湾功能高分子材料系列项目、石炭纪纳米材料产业园项目、尼龙12新材料及深加工项目、日照航空航天超轻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中材锂电池隔膜项目、航空航天用钛合金材料研发制造项目、风电叶片拉挤梁和深海设备保护装置新材料项目、潍坊增材制造产业化项目等。

2.发展内容

聚焦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推动新材料产业品类实现智能化、轻量化、高端化,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

做大做强氟硅材料、新型聚氨酯、特种橡胶、合成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建设万华全球研发中心,打造烟台、青岛、淄博、滨州等先进高分子材料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高端功能陶瓷、特种玻璃、高性能玻璃纤维等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推动应用于航空航天、高铁、5G、风电新能源等领域的耐磨、耐高温、低介电新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打造淄博、东营功能陶瓷新材料和泰安高性能玻璃纤维产业基地。 大力推动碳纤维T700、T800的产业化,积极开展碳纤维T1000、T1100、M60J、M65J、M40X的技术攻关,将威海、济宁、德州、泰安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碳纤维产业基地。 开发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医用金属材料及重大工程结构与基础设施用镁铝合金、高品质先进铜合金、纳米金属等特种金属材料。布局新一代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研制推广使用激光、电子束、离子束驱动的主流增材制造工艺装备。

五、福建省

突出精深加工、高值应用,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着力做大做优先进基础材料,突破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高新材料产业的支撑能力。

1.先进基础材料

大力推进有色、石化等量大面广的基础性原材料技术提升,重突破先进基础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优势产能合作,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基础材料由大变强。

(1)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重点

以高强高韧铝合金、高强变形镁合金、高强高导铜合金、耐蚀耐磨铜合金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为重点,发展重大工程急需、严重依赖进口的新一代大品种有色金属材料。

(2)化工新材料重点

巩固发展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新型涂层材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大力发展氟新材料;提高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加快精细化工的绿色工艺和产品开发,重点突破高端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等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3)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

建设国家级特种陶瓷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加快碳化硅纤维、氮化硅纤维和透波/吸波材料、陶瓷先驱体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4)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

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对位芳纶纤维的系列化、产业化技术,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砜纶纤维的产能,加速研制聚苯硫醚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开发纤维增强和颗粒增强的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先进复合材料及构件。

2.关键战略材料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我省产业提升需要,重点发展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提高材料成品率和性能稳定性,完善原辅料配套体系,产业化和规模应用。

(1)稀有稀土功能材料重点

引导厦门钨业、星技等企业大力发展稀土永磁、储氢、发光、催化等高性能稀土材料和稀土高效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稀土产品附加值。加设龙岩、三明稀土工业园,延伸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推汀金龙稀土永磁材料三期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加快建设

中国厦门钨材料生产应用和研发基地,推动硬质合金材料、涂层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硬质合金工具、刀具、数控刀片、整体刀具等高端产品。发挥三祥新材等企业作用,开发镁铝合金轻量化产品,发展纳米陶瓷材料、氧化锆功能陶瓷、氧化锆结构陶瓷高性能研磨材料等。

(2)锂电新能源材料重点

发挥厦钨新能源、青美、杉杉等企业作用,发展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和电池构件、包材等配套材料,研究开发高能量密度电极材料。推动厦门、三明、宁德等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扩大锂电正极材料生产规模。加强钴、锂跟踪开发,加强冶炼副产品(伴生产品)中相关元素的应用提升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富锂锰基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安全性、性能一致性与循环寿命。建立废旧电池回收体系,为电池材料生产提供保障。

(3)石墨烯重点

以福州和厦门为创新核心区,以厦门火炬高新区、泉州晋江和三明永安为产业集聚区打造两核三区产业发展格局加强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和微纳结构测量表征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导热材料、电子信息器件、环保 健康 产品等石墨烯应用材料与功能器件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发,重点突破超薄石墨烯导热膜的低成本、连续成卷生产技术,石墨烯分散技术、表面修饰技术,以及石墨烯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技术。

六、天津市

1.新材料发展要点概述

面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8%,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2.发展内容

(1)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

扩大8-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产能,加快6英寸半绝缘砷化镓等研发生产。开发生产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功率光纤材料,提升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水平。 推动ArF光刻胶、正性光刻胶材料绿色发展,改进光刻胶用光引发剂等高分子助剂材料性能,提升抛光液材料环保性。推进聚碳酸脂类改性材料在智能硬件壳体应用,增强产品美观性、耐磨耐热性和绝缘性。

(2)生物医用材料

加大钛合金椎弓根钉、纯钛接骨板等脊柱植入材料开发力度,提高关节类、创伤类骨科植入材料性能。重点开发生物仿生纳米药物控释材料,增强纳米粒子靶向、缓释、高效性能。 发展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医用高分子材料,提升医用泌尿植入管、医用导管性能水平,提高密封塞等药用包装的安全性。

(3)新能源材料

重点突破高端钴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硅碳附件、中间相炭微球等负极核心材料,推进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材料生产线落地。 引入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企业,研发长寿命高分子质子交换膜,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纸等气体扩散层基材。推进太阳能光伏硅材料扩大产能,加快发展铜铟镓硒等太阳能薄膜电池材料。

(4)高端装备材料

积极开展首批次应用示范,推进高强度止裂厚钢板及船用耐腐蚀钢产业化技术开发。面向国产大飞机需求,引入先进航天材料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飞机风扇、反推装置用碳纤、玻纤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展镁铝合金薄板产业化制备技术攻关,加快轻量化镁铝合金材料在 汽车 车身、底盘、轮毂等领域应用。开发综合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传感器、伺服电机用钕铁硼永磁体、钐钴永磁体性能。

(5)节能环保材料

发展混合基质膜、高性能中空纤维膜等气体分离和水处理膜材料,拓展膜材料在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领域应用。推进硅气凝胶、碳气凝胶技术革新,降低气凝胶生产成本,扩大气凝胶在建筑节能、保温领域应用。重点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等高档节能玻璃,加速产品优化升级。加快天津市生物基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生物基聚乳酸材料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

(6)前沿新材料

深化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推进石墨烯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石墨烯防护装甲材料、石墨烯导电浆料、石墨烯弹性体材料等。推进高温超导电缆材料开发,革新高温超导薄膜技术,推动超导技术实用化。发展三维(3D)打印用合金粉末材料、纳米陶瓷材料,开发粉末雾化制备关键技术和快速制模工艺。

2025和2205有什么区别

2025和2205区别是成分含量不一样。

2205是双相不锈钢。

2205国际通称:

2205双相钢、UNS S32205、UNS S32205、NAS 329J3L、F51、W.-Nr. 1.4462、00Cr22Ni5Mo3N

022Cr22Ni5Mo3N双相不锈钢00Cr22Ni5Mo3N

由21%铬,2.5%钼及4.5%镍氮合金构成的复式不锈钢。它具有高强度、良好的冲击韧性以及良好的整体和局部的抗应力腐蚀能力。双相不锈钢的屈服强度是奥氏体不锈钢的两倍,这一特性使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减轻重量,让这种合金比316,317L更具有价格优势。这种合金特别适用于-50°F/+600°F?温度范围内。超出这一温度范围的应用,也可考虑这种合金,但是有一些限制,尤其是应用于焊接结构的时候。?

化学成分:

碳 C:≤0.03

硅 Si:≤1.00

锰 Mn:≤2.00

磷 P:≤0.030

硫 S:≤0.020

铬 Cr:21.00~23.00

钼 Mo:2.50~3.50

镍 Ni:4.50~6.50

氮 N:0.08~0.20

应用领域?:

压力器皿、高压储藏罐、高压管道、热交换器(化学加工工业)。

石油天然气管道、热交换器管件。

污水处理系统。

纸浆和造纸工业分类器、漂白设备、贮存处理系统。

高强度耐腐蚀环境下的回转轴、压榨辊、叶片、叶轮等。

轮船或卡车的货物箱

食品加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