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油价多少_2002年油价多少钱一升价格
1.油价上涨影响经济 中国如何应对国际油价大涨
2.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
3.我想了解自2000年到现在的石油股价涨幅情况
4.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5.2002年5月汽油价格,谢谢
6.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7.石油市场系统风险因素分析
8.从1949年到2008的石油价格?
9.中石油市值12年蒸发8万亿!网友:我怎么感觉不到油价在跌?
油价上涨影响经济 中国如何应对国际油价大涨
根据这项备忘录,两大企业与南非索沃公司合作将在陕西和宁夏建设两座煤炭间接液化工厂。在全世界石油紧张的情况下,我国石油替代已提上日程。 我国应该如何应对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确保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和百姓生活少受影响呢? 石油涨价导致连环影响 石油涨价的影响形成这样一个链条:油价上涨通过进口、零售等影响消费;又通过成本和效益影响投资;通过环境和成本影响出口。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石油集团的专家严绪朝说,从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看,油价上升将使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有关专家对我国1993年至2000年的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 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约用汇350亿美元。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油价研究室主任单卫国说:“油价上涨不仅增加了国家外汇支出,而且增加炼油加工及运输成本,影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成本增加。” 价格上升,还会形成对消费的抑制因素。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专家单联文说,比如汽车消费———如果油价上涨,买车的人会减少,进而对汽车消费形成制约。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会受到很大影响。 取多项措施降低影响 “短期最该做的是让消费者感受到油价上涨特别重要。”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冯飞说。中国石油集团的专家严绪朝认为,针对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国内油气勘查开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国家石油安全方面,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的孟春认为,我国需要建立的相应机制是:加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期货市场,以远期合同交易方式降低近期价格风险;在国际购中加强协调,争取对我有利的价格;建立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应对各类风险。 在法律层面上,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曹耀峰建议,国家加快石油天然气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储运、使用等全过程的管理。 但更多专家关注的是我国中长期对策: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是保证我国石油安全必不可少的措施;除石油外,应当努力发展天然气、核能、水电等,建立能源的多元化格局;积极探索煤变油技术的市场化;继续推行石油进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燃油效率;提升我国在国际油价形成中的影响力等等。 与专家们相呼应的是,国土部有关加强加快勘探开发的报告被院批准;三大石油石化企业承担的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建设速度加快;私营企业不声不响地进入到石油炼化甚至储备领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加快推动我国“煤制油”替代项目的落实……各项应对措施正在落实中。 冷静判断世界石油形势 世界油气潜力巨大,但分布不均。权威机构分析,2002年世界油气剩余探明可储量分别为1427亿吨和155.78万亿立方米;当前石油剩余可储量至少可持续供应39年以上,天然气可供应60年以上。从国家分布来看,石油分布不均衡,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占世界的78.2%,储比高达82年。 中石化经济咨询专家朱和说:“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剧增,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石油消费由1985年的5亿吨增至2002年的9.92亿吨,约占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量的67%。” “世界石油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争夺的热点地区在中东、里海、西非等地区。由于里海、西非等地区石油储量有较多的发现,且比中东地区局势相对平稳,里海地区又靠近欧、亚两个消费市场,因此国际石油公司对上述两个地区增加了投资,加大了勘探开发的力度。”胜利石油管理局油气战略专家说。 孟春认为,世界中长期油价将在波动中逐步上升。总体看,油价走高是长期趋势。近期看,被扭曲的价格经过市场的调节和各方力量的较量后将会缓慢回落,但回落的空间十分有限。
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
一、世界石油储量、产量和消费量
(一)世界石油储量及分布
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末世界剩余的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6689×108bbl,按2012年世界石油开量,可供开52.9年。
从表1-1可以看出,世界石油的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中东、北美及中南美,这些地区的合计储量占世界储量的81.3%;而亚太地区与非洲最缺石油,分别占2.5%和7.8%。世界上前10大储油国依次为: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加拿大、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俄罗斯、利比亚、尼日利亚,占世界石油储量的84.85%。前五大储油国都在中东地区,占世界储量的53.5%,其中委内瑞拉的储量世界第一,占17.8%。
表1-1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及地区分布 单位:108bbl
(二)石油产量
近10年世界石油产量总体上不断增长,从2002年日产7494.8×104bbl到2012年的8615.2×104bbl,平均每年增长1.3%,其中2007年与2009年略有下降,2009年以后又呈上升趋势,2012年石油产量增速迅猛,同比增长了2.2%。
从地区分布看,世界主要产油地区集中在中东、欧洲及欧亚大陆和北美,2012年合计日产量为6103.8×104bbl,占世界日产量的70.85%。产量增长较快的依次是北美与非洲,分别为8.9%和7.7%。中东地区2012年的产量为2827×104bbl,比上年略增0.9%。亚太地区2012年产量为831.3×104bbl,比上年略增0.7%。2012年呈负增长的地区是中南美和欧洲及欧亚大陆,产量分别下降了1.2%和1.4%。
从国家看,2012年10大产油国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中国、加拿大、伊朗、阿联酋、科威特、伊拉克、墨西哥,总日产量5518.7×104bbl,占世界日产量的64.1%。其中沙特阿拉伯日产量为1153×104bbl,占世界日产量的13.3%;俄罗斯日产量为1064.3×104bbl,占12.8%;美国日产量为890.5×104bbl,占9.6%。
(三)石油消费量
2002年至2007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8年与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石油消费量有所下降,随后又呈上升趋势。2012年世界石油消费量为87.4×104bbl,同比增长0.9%;日消费量超过2000×104bbl的地区是亚太地区与北美,分别达28.1×104bbl和2304×104bbl。同2011年相比,北美地区石油日消费量降低了1.8%。
从国家看,2012年世界10大石油消费国依次为:美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巴西、韩国、加拿大、德国,总共日消费石油5328.4×104bbl,占世界日消费量的59.3%。其中,美国日消费量1855.5×104bbl,占19.8%,同比降低2.3%;中国日消费量突破1000×104bbl,达1022.1×104bbl,占11.7%,同比增长5.0%;日本日消费471.4×104bbl,占5.3%,同比增长6.3%。
二、石油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安全的影响
石油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安全的影响,主要源自石油这一重要能源所具有的三个天然属性。一是高度依赖性。石油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化工原料,国民经济对石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石油占美国整个能源需求的37%,占整个运输部门能源需求的73%。中国运输部门消费中,石油和天然气占69%。二是稀缺性。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由于技术发展的限制,石油储量探明有限,伴随经济增长,石油消耗增大,世界石油的地质蕴藏总量不断减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分布的不均衡性。石油分布的不均衡导致石油供需矛盾更为尖锐,现在,产油的国家和地区已有150多个,发现的油气田已有四万多个,但世界石油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中南美、西欧、非洲、东南亚和中国。其中,中东和北非是石油储量最多的地区,占探明储量的68%和待探明储量的30%。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是沙特阿拉伯的加沃尔油田,可石油储量达104×108t。中东的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联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地和输出地区,而这些地区大多政治、民族和宗教矛盾错综复杂。
石油的这些重要属性,使石油成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13年10月6日,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战争爆发几天后取得了优势,从地面、空中和海上向埃及和叙利亚发起进攻。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立即做出反应,大幅度提高油价,纠正长期以来被人为压低的油价。14年1月1日将石油标价从每桶3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标志着“廉价石油时代”结束(西方称“第一次石油危机”)。中东石油是对世界经济影响最为敏感的神经,石油提价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展开始消退,接着经历了14年至15年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美国、日本、英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平均负增长率为1.23%。19年初,由于伊朗政局的变化,石油出口停止。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导致石油供应量突然减少,油价从18年底的平均每桶12.86美元暴涨到现货市场的每桶40~41美元(西方称“第二次石油危机”)。1980年至1982年的经济危机,使美国、英国的GDP负增长率分别为0.2%和2.4%。两次“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损失达4万亿美元。
1980年后,世界经济不景气,石油进口国开展节油运动,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替代能源,减少石油消费;另一方面,中东以外地区大力发展石油工业,造成石油供过于求,油价疲软,一度降至每桶10美元以下。经石油输出国组织多方努力,1987年油价又逐步回升到每桶16~18美元的水平。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石油价格大起大落。1990年8月1日,中东原油价格每桶为18.10美元;10月9日,每桶油价上涨到35.40美元;10月11日,国际油价飙升到了每桶41.07美元的历史高位;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每桶油价又下降到14.90美元,低于海湾危机前的水平。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连续轰炸伊拉克及其在科威特的军事目标,直至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海湾战争结束。这是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主要目的就是争夺海湾地区的石油控制权。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美国进行海湾战争,既不是为了民主,也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石油。”
到1994年,世界石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仍未扭转,油价仍在每桶16~18美元左右徘徊。2002年,国际油价每桶仅20美元。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报告,2004年、2005年、2006年世界每天对原油的需求分别为8220×104bbl、8330×104bbl和8470×104bbl。2006年比2005年每天需求增加140×104bbl,即使所有石油供应国都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全球石油供应仍然有1500×104bbl左右的缺口。由于原油需求快速增长,同时受美国“新经济”泡沫和传统资本市场泡沫相继破裂、房地产市场泡沫濒临崩溃,国际资本的运作主要集中在能源领域,以及主要产油国政治局势不稳定(如伊朗核问题)的影响,2005年8月30日,国际油价每桶高达69.81美元,9月2日达到67.72美元。2006年7月14日,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75美元(达到76.8美元),创造历史新高。和发达国家相比,这次油价上涨将使更多依赖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2007年欧洲各国的原油库存普遍下滑,国际石油供应的紧张局势没有缓解的趋势,原油价格突破90美元的历史高位,达每桶91.86美元。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爆发和逐步蔓延的影响,全球经济急剧下滑,石油需求严重萎缩,国际石油价格自2008年7月中旬达到历史高点(每桶147.27美元)后持续快速回落,并一直延续到2009年初。2009年全年,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始终呈负增长,但随着欧佩克成员国严格执行减产协议,效果逐步显现,市场信心开始回暖,加之美元贬值和国际投机资本重仓介入,国际石油价格从2月初的每桶34美元上升至超过80美元,并维持在70~80美元区间震荡。
2010年年初,库存过剩和需求疲弱的供需基本面使得油价短暂跌破每桶70美元;年末,欧美寒冷天气和乐观的经济数据将布伦特油价推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达每桶94.75美元。2011年,WTI油价(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总体先升后降,在利比亚导致石油供应中断,以及欧债危机恶化等一系列利空经济和日本地震后续影响的作用下,国际油价震荡下滑,WTI油价由年内最高点的每桶113.7美元降至75.3美元,降幅为33.4%。
2012年国际油价总体经历了前高后低、大起大落的态势。受伊朗和叙利亚局势动荡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呈现大幅上扬态势,欧佩克原油参考价格在3月份曾超过每桶124美元,伦敦布伦特和纽约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也出现了新高。
我想了解自2000年到现在的石油股价涨幅情况
由于美伊战云密布,加上委内瑞拉发生罢工,国际油价在元月21日一举创
出两年来新高,达到每桶31.21美元,二月原油期货合约同时飙升,一举突破
了每桶35美元的大关。而欧佩克前曾警告说,如果美国打响伊拉克战争而
伊拉克又放火烧毁其油田的话,国际原油价格可能会升至每桶100美元。
油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一是欧佩克增加的产量不足以填补委内瑞拉出口锐
减造成的供应缺口;二是市场担心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将影响来自中东地区
的原油供应。只要这两个因素存在,2月份油价就可能涨到每桶35美元或更高
,而一旦美国对伊动武,油价可能会超过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创下的每桶40美
元。
国内产油股企业股价已经闻风而动,元月21日,辽河油田揭竿而起,一度
涨停,中原油气和石油大明也紧紧跟随。元月24日,石化股发力, 上海石化
以涨停报收,扬子石化也有6%以上的涨幅。
那么,国际油价上涨的时间会持续多久?国内成品油价格会否大幅上涨?
相关上市公司所受影响有多大?
大多分析人士都认为,一季度国际油价将持续目前每桶30元左右的价格。
一方面,欧洲与北美目前正处冬季,原油需要量较大,另一方面,由于伊拉克
问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各国都在加大石油储备量,因此,原油价格短期
内回落的可能性不大,一旦战争暴发,油价很可能出现瞬间冲破每桶40元的情
形。
不过,这种局面不可能持续太久,欧佩克决定从2月1日起,除伊拉克外的
10个成员国将每天增产原油150万桶,使日产最高限额从2300万桶增加到2450
万桶,不过,这对稳定国际油价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现代的战争特点是
准备充足,时间不长,比如在海湾战争期间,国际油价仅在很短的时间报价达
到了40美元/桶,很快就回落到正常水平,而在伊拉克和科威特战争期间,国
际油价也在10多美元/桶之间徘徊。这是因为产油国目前的协调能力很强,能
够在战争期间控制价格。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国际油价目前应处于其波
动周期的顶部。
至于国际油价走势对国内油价的影响,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内油价爆涨可
能性不大,根据以往的经验,即使美伊战争爆发,国内油价也未必跟随暴涨,
如在海湾战争期间,国际油价达到每桶40美元,国内油价也没有很强的反应,
在伊科战争期间也没有出现国内油价暴涨的局面。
这是因为尽管石油价格已经和国际接轨,但是目前还属于国家可调控管理
范围。
翻开近3年来国内汽柴油价涨跌记录,发现90号汽油零售价最低时为2.29
元,最高时为3.10元。跌幅最大时达两位数,为10.7%,而涨幅最大时仅为9%
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因为国内已建立分步到位的汽柴油价涨跌调控机制,
且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原油和成品油库存已控制在1000万吨左右。如果开
春美伊开战,国内汽柴油价也只可能跳“小步舞”———逐步、小幅调整。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在相关的上市公司中,原油开企业将成为国
际油价上涨的最直接受益者,如中原油汽、石油大明、辽河油田,中国石化由
于有70%的利润来源于原油开,今年一季度业绩也将受益。另一方面,原油
价格上涨,会使国内的炼油厂和石化厂感觉到成本压力,因为原油是作为原料
,如果不将这种成本转移出去的话,这些炼油厂和石化厂的利润空间就会减少
。从这种角度来说,炼油与石化类上市公司所受的影响,充满了不确定性。
(水 木)(证券时报)
美伊战争对油价影响深远
“美国攻伊”是“打击庄家” 翻开19年以来的世界油价走势图,可以
发现一个现象,这就是近25年来世界油价的几次大起大落,都与伊拉克有着直
接的关系。 为了谋求对海湾地区———这个“世界油库”的支配权,
伊拉克先是在1980年9月发动了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之后又在1990年8月
入侵科威特,引发“海湾危机”。这两次大规模的战争,与目前正在发生的“
美伊危机”,无一例外地造成世界油价的巨幅波动。如果把“世界油价”当作
一只股票,那么伊拉克无疑是其中最出名的“庄家”。
今后3年油价重心下移 如果美国战胜并控制了伊拉克,世界石油市场的
力量对比将发生根本改变,可能形成OPEC、美国利益集团(包括伊拉克、英国
等)与俄罗斯(包括前苏成员)三强各占37%、20%与15%的局面。在美国的
控制下,如果伊拉克的原油日产量每增加150万桶/天,OPEC在世界石油市场的
份额就将下降2个百分点, OPEC成员为了稳定各自的石油收入,可能选择“价
格战”。(李 晨)
石油石化股闻风而动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李晨
慎买石油股
欧美市场石化股的走势,不会简单重现于国内股市。
从市场环境分析,国内股市目前尚处于熊市之后的平衡市,整体略微偏弱
;与此同时,国际石油价格高于30美元/桶,继续大幅上涨的空间有限,因为
就算上涨到40美元/桶以上,价格变化率也就30-40%,根据对英美市场的历
史表现分析,在“高位上涨段”买入石油股,就算油价仍有30-40%的涨幅,
油股指数的收益率水平也比较低,并且风险比较高。所以,在目前原油价格处
于3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时,应慎买石油股。
石化股影响各异
中原油汽、辽河油田、石油大明作为原油开企业,将直接受益于油价上
涨,其近期的股价也有提前反应的迹象。但由于原油价格上涨,中下游石化产
品的价格亦会上涨,其对石化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原油价格与中下游石化
产品的价差变化上。
数据显示,原油价格高时,价差水平未必低;而原油价格低时,价差
水平未必就高。
目前,国内石化企业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单纯炼油的企业,如茂名
炼厂、石炼化、锦州石化等;一类是纯化工业务的企业,如齐鲁石化等;还有
一类就是综合石化,即有炼油又有化工,比如上海石化、扬子石化等。
对于单纯的炼油企业而言,影响其效益的关键是,原油与成品油价格的价
差,一般可以通过将成品油出厂价,按不同油品产量进行加权平均,减去原油
成本,得出炼油价差。国内炼油价差在2002年逐季走高,预计2002年炼油股业
绩将有明显提升,大炼厂将更为明显,比如茂炼转债,2002年中期为-0.044
元/股,三季度为0.06元/股,全年预计为0.20元以上,上升态势明显。值得注
意的是今年1月份,由于原油价格上涨,而国内成品油价格未作调整,炼油价
差环比下降明显,可见油价上涨对炼油企业的影响可能较为负面,当然炼油业
同比仍增长了18%,可继续谨慎看好。
对于纯化工业的企业,影响其效益的关键是石脑油与中下游石化产品的价
差,石脑油,又名化工轻油,是炼油的产品、但却是化工的主要原料。各主要
石化产品与石脑油的差价在2002年下半年以来,逐季增长明显,2003年1月,
继续保持明显增长的态势,所以,目前可看好纯化工业务的盈利前景。值得注
意的是,齐鲁石化主营产品聚乙烯(HDPE、LDPE等)的化工价差在2002年2季
度冲高后,3、4季度持续下降,预计2002年公司业绩将可能出现亏损,但是
2003年1月,聚乙烯等产品的价差水平迅猛增长,预计公司2003年盈利将有明
显改观。
对于综合类石化企业,2002年主要得益于炼油价差的上涨,业绩普遍出现
大幅增长,2003年,预计将主要凭借化工毛利的提升,来推动盈利水平继续增
长。2002年,上海石化与扬子石化,分别大幅扩张了炼油产量与乙烯产量,大
幅增长的产能,不仅会带来商品量的增长,而且降低了单位成本,提升了毛利
水平。所以,上海石化、扬子石化等综合类石化股今年的盈利前景可继续看好
西方经验油价升不一定带动股价升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 李晨
为了研究油价上涨对石油股的影响,我们选取20年内3次油价主要的上涨
阶段:“1990年6-10月”、“1999年1月到2000年9月”与最近的“2002年1月
-2003年1月”。
我们将上述三个时间段按照原油价格涨幅的中间值,分别分为“低位上涨
段”与“高位上涨段”两段,例如,将1999年1月到2000年9月的持续大幅上涨
阶段,以涨幅中间值23美元/桶价格分为“低位上涨段”(即从11美元涨到23
美元)与“高位上涨段”(即从23美元再涨到35美元)两段。
现将这6个上涨阶段的原油价格涨幅,以及英国与美国市场石油股指数的
绝对收益率与相对收益率水平,分别列于下表。我们认为上涨中的石油价格与
石油股价格存在以下两条简单的规律,即推动石油股价格的是“原油价格变化
率”而非油价本身,此外,不同的市场环境下,石油价格对石油股价产生的影
响也会不同。
原油价格变化率决定石油股价
在上述三个油价上涨阶段中,不论英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不论是绝对
涨幅,还是相对涨幅,“低位上涨段”对应的石油股指数表现,均优于相应的
“高位上涨段”。此结果表明,影响石油股指数收益率的主要是———“原油
价格的变化率”而非实际的原油价格数值。这一点,在比较石油股指数的绝对
涨幅中更为明显,比如在上表的2组中,低位上涨段与对应的高位上涨段相比
,前者的原油价格涨幅是后者的两倍,与英美石油股指数绝对涨幅对应的比例
相近,均为2倍左右。
当油价高于28美元/桶以上,英美市场石油股指数普遍出现“滞涨”。比
如1990年的8-10月,以及2002年的11月至今,均出现原油价格在30美元/桶以
上继续冲高的过程中,石油股指数却出现“滞涨”的情况,如果原油价格高位
震荡中出现阶段性回调,出现负的变化率,石油股指数将会随之下跌。
市场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市场环境,石油股跑赢大盘的表现也不同。
牛市中,油价大幅上涨,轻易的推动石油股跑赢大势,以2组数据为例,
其中“低位上涨段”由于更高的变化率,石油股指数相对涨幅是“高位上涨段
”的3倍(超过变化率倍数);
在熊市或弱平衡市中,只有油价处于“低位上涨段”时,才能有效的推动
石油股跑赢大盘。以1组与3组数据为例,“低位上涨段”对应的油股指数相对
表现,要远远强过“高位上涨段”的表现。
只有在“低位上涨段”买进石油股,才能更有效地跑赢大势。也就是说,
在平衡市或熊市中,就算预期油价将大幅上涨,在30美元/桶以上高价区买进
石油股的收益率也比较低。
海湾战争时期油价与英国油股表现
不论从任何角度衡量,与目前“美伊危机”情形最具有可比性的,无疑是
12年前的那次“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前后,正是欧美市场的熊市,美国市场标准普尔500指数,
从1990年6月的370点左右,一路下跌至1991年1月海湾战争爆发时的310点,半
年跌幅16%,这一点,不仅与现时欧美股市相近,而且也与中国股市相近,国
内证券市场亦从2002年6月的1700多点,下跌至目前的1450点左右,跌幅也在
16%左右。
所以,分析1990-91年间的那次“海湾战争”前后石油股指数的收益率情
况,对中国市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为了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我们选择英国的石油股指数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设分别在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前的一周、半个月、一个月
或是三个月、半年等时点买入英国石油股指数,并且分别持有到1991年的1月
10日或者1月24日,即在战争爆发前后各一周的时点上,卖出石油股指数。
研究上表,有两点参考较有价值:买入时机宜早不宜晚。只有在开战前6
个月以前,即在1990年7月底前,买入石油股指数,可以获得相对大盘为正的
收益率,而在战前3个月到战前一周买入石油股指数,其绝对与相对的收益率
均为负数;介入时,油价水平宜低不宜高。
伊拉克的产量增长将改变世界石油供需关系 单位:万桶/日
平均增速% 2003F 2004F 2005F 2006F
82-01 92-01
世界需求 1.14 1.46 7750 7860 8050 8250
世界供给 1.16 1.47 7600 7720 7950 8080
伊位克产量* 150 300 500 750
预计世界供给富余* 0 160 400 580
美伊战争三种预期对油价的影响 单位:美元/桶
情形 概率 未来3-5年油价运行区间 油价中枢
A 战争没有发生 25% 18-24 21
B 战争了,但美国没赢 5% 22-28 25
C 战争了,但美国赢了 70% 17-21 19
平均期望 17-21 19.8
2002-2006年布伦特原油均价预测 单位:美元/桶
2002F 2003F 2004F 2005F 2006F
原油均价区间 24.9 20-23 17-21 16-20 18-22
四家油股基本情况
名称 代码 简要点评
辽河油田 000817 公司总股本11亿,流通股本2亿,年原油产量在80万吨左右,所
产原油油质偏低,国际参考油价为印尼杜里原油.2001年EPS
为0.32元,2002年预计为0.38元,同比增长18%,由于目前油价
水平远远高于2002年1季度的水平,预计公司今年1季度业绩
同比仍有明显的增长
中原油气 000956 公司总股本8.16亿,流通股本2.04亿,年产原油60万吨左右,
所产原油油质较高,国际参考油价为印尼米纳斯原油.2001年
EPS为0.624元,预计2002年基本与上年持平.预计公司今年1
季度业绩同比明显增长,而全年业绩同比下降
石油大明 000406 公司总股本3.64亿,流通股2.66亿,年产原油约40万吨,所产
原油油质适中,国际参孝油价为印尼辛塔或米纳斯原油。
2001年EPS为0.55元(送股摊薄后),预计2002年基本与上年持
平或略低.1季度与全年判断同上
中国石化 600028 公司总股本867亿,流通股A股28亿,年产原油3800万吨,而且
具有1.3亿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原油总体品质中等,国际参考
油价为印尼辛塔原油.2002年业绩预计为0.165元/股,2003年
预计将受益于化工毛利的上升,业绩同比增长10%左右
近20年内油价涨幅较大阶段英美油股指数的表现
组别 时间阶段 原油价 油价 英国市场指标涨幅% 美国市场指标涨幅%
格起止 涨幅% 大盘 油股指 油股指 大盘 油股指 油股指
数绝对 数相对 数绝对 数相对
1低 90.6-90.8 15to28 81 -6.9 8.3 15.2 -7.5
1高 90.8-90.9 28to41 46 -9.7 -8.7 1 -5
2低 99.1-99.10 11to23 110 4.8 25.4 18.6 -4.4 12 6.7
2高 00.1-00.9 23to35 55 5.8 11.2 6.5 5.5 6 2.5
3低 02.1-02.5 20to26 30 -0.6 7.9 8.3 -6 6.2 12.5
3高 02.5-03.1 26to32 23 -27 -29 -2 -16 -17 -1
注:以上六个时间段,最近20年来主要的几次油价上涨阶段,其中时间阶段1
和2为海湾战争时期;原油价格指布仑特原油价格,油价涨幅指对应时间阶段内
的涨幅
买入点 开战后一周卖出 开战前一周卖出
油股指 油股指 大盘指 油价 油股指 油股指 大盘指 油价
数绝对 数相对 数变动% 变动 数绝对 数相对 数变动% 变动
收益率% 收益率% 收益率% 收益率%
战前一周 -4.5 -3.5 -1 -22
战前半月 -9.2 -2 -7 -23 -4.9 -3.8 -1.1 -1.3
战前1个月 -7 -3 -4 -25 -2.7 0 -2.7 -4.7
战前3个月 -8.5 -8.5 0 -46 -3.9 -5 1.2 -27
战前6个月 -12.1 2.6 -15 18 -6.7 7.6 -14.3 52
注:上表设在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爆发前不同的时间点买入英国石油股指
数,并分别在开战争前后一周卖出石油股指数,对应的指数收益率水平,并且包
括石油股的分红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历史因素
1998年以前的长时期内,中国的成品油用户享受着低油价的待遇,那时石油价格的调整,一直由国家确定,往往是一次调整,长时期内不变。但随着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完全由定价已经不合时宜,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趋势。到了1998年,随着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油价改革也拉开了序幕。
1998年以来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管理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1998年原油、成品油价格初步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原油价格自1998年6月1日起执行,成品油价格自1998年6月5日起执行;二是2000年6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完全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阶段,即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相应调整;三是2001年11月份开始的国内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内容是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石油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与以上3个阶段相应,中国的成品油价格经历了几番引人瞩目的波动。1998年出台油价改革方案规定,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每月一调。而汽油和柴油则实行国家指导价,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集团在此基础上可上下浮动5%。那时国际石油市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下,一片低迷,成品油价格实际上未作明显调整。直到1999年4月,国际油价开始上涨,国内油价也常常突破限制,国内炼油企业更是面临生产经营困难。这轮涨势期间,2000年6月的改革使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成品油价格开始每月一调。
从2000年5月至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随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累计调整了17次。到2001年11月,成品油定价机制又有新的变化,改每月调整为按照国际市场油价波幅不定期调整。2001年11月和12月成品油价格两次调低,200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又经历了几次涨价。到2003年,成品油价格再次成为热点,后半年国内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油荒”的呼声。在国际油价的推动下,2003年一季度国内市场一反淡季的冷清局面,特别是2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将汽、柴油零售中准价每吨分别上调190元和170元后,进一步加热了国内市场。3月1日国家收回了提价通知,5月10日大幅度降低了成品油价格(受SARS影响),但国内成品油市场经短暂的沉寂后,又逐渐加热。12月6日国家最终提高了成品油价格,压抑的国内油价才有所释放,市场价格顺势升高。 调价时间滞后,未能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变化。现行国家确定的成品油销售中准价,是要在国际市场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变动超过一定幅度时才作调整,每次调整至少也在一个月以上,有时几个月不动。特别是国际市场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国内市场,按其确定国内油价则难以反映国内市场的真正需求,既误导生产也影响销售。 机械接轨,扭曲了市场的正常需求。一是定价水平忽高忽低,每次调价吨油在200元上下并不鲜见,致使提价要么过高,实际价格达不到,所定价格形同虚设;要么降价过低,达不到促进生产的目的;要么调价滞后,所调价格时过境迁,使得国家指导价起不到指导作用。二是世界各地成品油消费结构、习惯及季节变化等,与国内市场不尽相同,而且国内各地市场的需求情况也不尽相同,按照国际市场油价制定国内价格,同国内市场的实际状况必然有出入。 透明滞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使定价异化,没有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带来经营者不平等的市场机遇。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与国际市场变化滞后一个月,给投机经营预留了较大空间,刺激囤积居奇等投机行为。 原油价格与成品油价格接轨不对称,影响了成品油生产经营的正常安排。原油完全按照国际油价变动情况,每月1日进行调整,而成品油价格调整则有一个稳定的区间。因此,往往形成原油大幅度提价,成品油价格不提,原油降价,成品油不降,生产企业原油进价与成品油销价不匹配,不利于产销衔接。
2002年5月汽油价格,谢谢
汽油涨价的原因
在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再次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北京地区93号汽油再创历史最高价位。有关方面对此的解释是,上次涨价没有调整到位,我们成品油销售价格仍旧低于国际市场,今后将考虑国际市场情况和社会承受能力继续推进价格调整。谎言是多么的的圆满,但是,我们早就有各种手段来论证,这是明目张胆的欺骗。
一、中国进口的石油没有达到60美圆的(2005年发改委公布大是51美元)。国际市场达到60美圆的是北海清质石油,其质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东地区、南美、俄罗斯出口的石油是无法达到60美圆的。而中国大量进口的是低质高含硫石油。据著名的经济情报杂志分析,国际油价在54美圆时,中国进口的石油价格大多在30美圆左右。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质石油买家。
二、美国与中国石油价格比较。美国平均每升93号油大概是人民币4.7元,可是人家那是加了30%的燃油税,并且人家公路没有收费,高速公路也基本不收费或者收费很低。而北京的类似汽油销售价格已达4.24元,实际价格高于美国。如果有关方面说,中国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更将被下面的例子驳斥的体无完肤。海关宣布上半年查获的走私案件中,成品油、香烟等位居前三名。既然中国成品油便宜,那应该是从中国向国外走私才对,为什么要从国外向中国走私?过去查获的特大走私案件,都与走私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有关,可见内外差价巨大,吸引走私者挺而走险。
三、石油企业报表显示利润巨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中最挣钱的,报道说利润接近千亿元,而其年经营额在5000亿元左右,利润空间已相当可观,利润率非常可观。以净资产收益来分析,即使是风光无限的房地产,其优质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为5%到10%为主,而中国石化的净资产收益,根据其2004年年报为17.32,其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为20.32%。大家说这是不是很惊人!是房地产行业优质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四倍多。这才是惊人的暴利证明!我不久前与燕山石化公司的人士接触,他们去年的利润超过40亿元,总结因素是价格高、市场好。可见,中国石油企业是很不错的业绩,怎么还有长期亏损的说法,这不是欺负老百姓没头脑么?
国际油价运动轨迹的六个阶段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石油价格从每桶约1美元上升到最高147美元,2008年11月又回归到60多美元和2009年初的约40美元。从供求关系和油价变化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油价运动轨迹,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45年到1959年,国际石油工业恢复发展,中东石油出口地位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加,美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波斯湾取代美国墨西哥湾,成为世界石油的出口中心,世界原油定价体系改为以沙特阿拉伯轻油价格为基准。
第二个阶段:从1960年到1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初创,产油国团结维护油价。长期以来,俗称“七姊妹”的西方国际大石油公司低价攫取石油和垄断利润。1960年,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等国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把标价恢复到1960年前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从13年到1981年,产油国夺回石油主权,“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11年8月至13年6月,为弥补因美元贬值给产油国造成的损失,欧佩克与西方各石油公司谈判,先后达成两个日内瓦协议,夺回了油价决定权。13年以后,发生的两次“石油危机”,引发油价暴涨。
第四个阶段:从1982年到1990年,供大于求引发油价暴跌,欧佩克与非欧佩克建立协调机制。1982年以后,世界石油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1988年4月,欧佩克成员国与非欧佩克成员国初步形成协调机制。
第五个阶段:1991年至2002年,世界经济低迷,欧佩克重新主导石油市场。这个时期,世界经历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和“9·11”后的经济衰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为防止油价进一步下跌,欧佩克国家达成了从2002 年1月1日起进一步减产150万桶/日的一致意见。在这一时期,欧佩克的产量政策对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主导作用。
第六个阶段:2003年至今,供求关系脆弱,市场进入“亚临界”状态。2003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加快,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处于脆弱“平衡”或面临失衡的“亚临界”状态。
回顾国际油价发展历史,石油价格大致可划分为15美元/桶以下的特低油价、15~20美元/桶的低油价、20~40美元/桶的常规油价、40~80美元/桶的高油价和80美元/桶以上的超高油价等五个区间。
石油市场系统风险因素分析
国际油价波动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使得油价呈现复杂性运动,同时这些因素也是石油市场系统风险的主要来源。我们将从影响油价波动的几个主要方面来阐述它们对油价的风险作用。
4.2.1.1 市场需求
近些年来由于国际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导致国际石油市场需求总体上持续上升,这给油价迅猛上扬产生了长期的巨大的支撑。从2003年的30美元/桶左右震荡上涨,2008年初突破100美元/桶,并一路保持,到2008年7月中旬冲高至147美元/桶的历史纪录。2008年7月中旬开始,持续整个下半年,有关国际经济发展放缓、石油需求增速降低,甚至绝对下挫的预期屡屡出现,导致国际油价震荡下滑,从历史最高点跌破2008年底的30美元/桶。
展望未来,由于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仍然强劲,石油需求增长仍存在动力(图4.1),而石油替代能源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阴影短期内难以恢复。因此,石油需求风险将是国际石油市场的长期压力。
图4.1 国际石油消费量增长态势
(据EIA)
4.2.1.2 市场供应
国际经济发展带动石油需求不断走高,而石油市场供应能力增长缓慢,调整空间有限。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作为国际石油供应市场主力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OPEC),剩余产能由维持在200万桶/天左右跃升至2009年的433万桶/天,并预计在2010年和2011年超过500万桶/天。给石油市场交易者尤其是对冲基金提供了很多炒作的题材,如地缘政治、飓风影响、军事冲突等,都通过石油供应情况影响油价的波动,给保证石油投资者的收益带来了明显的不确定性。
2007年,OPEC国家石油产量占全球石油产量的43%,非OPEC国家占57%。由近几年的世界石油产量增速发现,OPEC国家最近几年的产量增长缓慢,增速不断下挫,2007年甚至出现同比减产1.2%的迹象(图4.2)。
图4.2 世界石油产量增速比较
(据BP统计报告,2008)
如图4.3所示,到2009年,根据美国EIA在2008年8月公布的SEO预测报告,OPEC的石油产量将降至3160万桶/天;而OPEC的整体生产能力会呈现上升势头,结果导致O PEC剩余产能在2009年将有所上扬,达到433万桶/天。但是,相对高位平稳增长的石油需求,剩余产能的力量显得很薄弱,国际石油市场还将长期维持脆弱的平衡态势(图4.4)。
图4.3 0PEC剩余产能
(据EIA)
图4.4 世界石油产量和消费量
(据BP统计报告,2009)
此外,未来石油地质条件越来越严峻,而石油开发的技术创新进展缓慢、开成本提高明显,造成显著提高石油供应能力的愿望短期内难以达成,国际石油市场还将长期承受供应方面的风险。
4.2.1.3 投机冲击
回顾上一轮油价上涨,最突出的特点是投机资金大肆炒作。2007年,美国股市和楼市受次贷危机影响陷入持续低迷,作为国际原油期货交易货币的美元不断贬值,大量投机资金转入商品期货市场,导致全球商品期货价格全面大幅上涨,其中以原油价格首当其冲。
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剩余产能的不足是投机资金炒作油价的主要理由。当人们预期剩余产能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增长时,大家都会做多油价,用套期保值回避油价高涨的风险,这样油价自然就上涨了。2008年6月份,来自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报告显示,当时囤积在期货市场中的资金高达2600亿美元,而2003年这个数字仅是它的1/20。这其中,纯投机的资金比例占71%。
如图4.5所示,从石油期货持仓量角度看,在美国NYMEX,2003年,石油期货总持仓量为54.2万手/天;此后,持仓量持续上扬,到2007年,总持仓量达138.1万手/天,增长1.5倍,年均增长率为23.1%。在此期间,NY M EX 原油期货价格震荡上扬,连创历史新高,由2003年的31.0美元/桶上升至2007年的88.9美元/桶,增长1.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30.2%。2008年,更是出现了140.美元/桶的历史高价。
图4.5 NYMEX油价与未平仓合约数
(据EIA和CFTC)
根据CFTC提供的历史数据,NYMEX油价与非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如图4.6所示。我们发现,一方面,在NYMEX石油期货市场上,尽管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仍然高于非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但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正在不断收缩,而非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持续上扬,使得它们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可见,近些年来,投机力量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迹象明显;另一方面,油价与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的总体趋势负向相关,而与非商业交易商的持仓比例的总体趋势正向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2003年以来的油价上扬中,投机交易活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撑。
图4.6 NYMEX油价与非商业交易商持仓比例
(据EIA和CFTC)
在石油期货市场,投机商的交易分为头寸投机和套利投机(指跨期套利)。从头寸投机交易情况看,近几年来,一般而言,多头与油价呈现正相关,而空头往往与油价呈现负相关关系。总体而言,多头和空头都在震荡上行,与油价保持一致态势(图4.7)。
图4.7 国际油价与非商业交易商的头寸
(据EIA和CFTC)
从油价与套利投机交易的关系发现,套利持仓量与油价咬合紧密,步调相当一致。近几年,两者都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图4.8)。
图4.8 油价与非商业交易商的套利持仓情况
(据EIA和CFTC)
4.2.1.4 汇率影响
国际石油交易主要以美元计价和结算,因此美元汇率波动对油价起伏存在显著的影响。为考察国际石油市场与美元汇率市场交易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用名义价格,即市场交易价格。
从市场交易的角度看,国际石油市场方面,WTI油价是国际原油价格的最主要代表之一。我们用WTI原油现货日价格数据,单位是美元/桶,来源于EIA。美元汇率市场方面,由于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交易是美元汇率交易乃至整个国际汇率交易的最大组成部分,因此,我们选取欧元对美元名义即期汇率作为研究对象,该汇率也是日数据,来源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即美联储)。
考虑到2005年夏天以来国际油价波动受地缘政治和游资投机炒作等非市场性因素影响巨大,因此为了尽量避开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更准确地从市场角度定量分析油价波动和美元汇率起伏的互动关系,我们选择区间2000年1月4日到2005年5月31日共1342个样本,价格走势如图4.9所示。
图4.9 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走势
(据EIA和美联储)
总体而言,2000年至2002年,油价整体下挫,美元持续升值;而2002年以来,情况出现转变,油价持续攀升,美元一路贬值,可见,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之间基本上具有一致的走势,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78。
为了进一步计算欧元对美元汇率对油价的冲击,分别以美元和欧元计价,计算了2000年初至2008年6月底的WTI国际油价(图4.10)。结果显示,如果油价以欧元计价,自2003年以来,整体应该下挫。可见,这些年美元持续贬值对油价高升具有明显的助推力。
图4.10 油价与美元汇率的关系
(据EIA和美联储)
4.2.1.5 石油市场重大突发
国际石油市场上重大往往会影响石油供需,进而引起油价波动,因此分析国际油价的波动规律及市场风险时,重大的考虑不容忽视。自10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重大如图4.11所示,图中油价为名义价格,具体情况请见附录。
图4.11 国际石油市场自10年以来的重大
(据EIA)
从1949年到2008的石油价格?
第一次石油危机(13~14)
1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机(19~1980)
1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 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在1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导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出现,此次危机成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从2002年的每桶20多美元涨至目前的每桶140美元左右,6年间,国际油价涨了6倍多
中石油市值12年蒸发8万亿!网友:我怎么感觉不到油价在跌?
最近中国石油股份的股价可用一个“跌”字形容。
先是中国石油股份A股,踏入2020年即跌至5元心理关口;2月24日,中国石油股份H股更一度下跌超4%,低见3.24港元,创2008年来新低,更被瑞银调低其目标股价至4.5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而中石油市值也跌破万亿,徘徊在00亿元,较2007年的最高市值8.89万亿元,蒸发近8万亿元。有市场分析指,这不够13年的时间,中石油跌去了阿里+腾讯+百度+网易市值的总和。
如此庞大的天文数字,茶哥等普通网民想象不到,但我们更想象不到的是,作为三桶油的老大,中石油的表现哪里拖了后腿?
以前,我们没买车时都这样想—?买车的钱都出得起,我还怕加油钱?但买车后,发现自己当年太傻太天真了—@#%&#$,今天油价又涨了3毛!
“执掌”油罐子的中石油,而且油价升多降少,印象里会富得漏油,结果在2018年度财报显示,四大板块之中的销售业务,营收超过2万亿元,但经营亏损达64.5亿元,也就是说这一年,中石油是亏本卖汽油给我们的。
(表格来源:虎嗅)
这里跟大家说一个背景,那么多年影响中石油市值和股价表现的,是其每年的利润率,这又与当年国际布伦特原油交易平均价成正比。
从2002年开始,中石油净利润逐年攀升,而且利润率保持在18.5%-25.9%之间。到了2007年突破千亿达到1552亿,利润率18.5%,成为亚洲最赚钱公司。而在这五年间布伦特原油的平均价,从24.99美元/桶飙升到72.44美元/桶。
(表格来源:虎嗅)
但2015年起,中石油的净利润开始暴跌,从2014年的1190亿,跌到2015年的424亿、2016年的294亿,再也不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了。而这些年,布伦特原油的年平均价格不出55美元/桶,2017年更至“谷底”43.73美元/桶。
到了2018年,中石油的净利润反弹至724亿,但利润率只有3.1%。2018年国际油价飙升到71.34美元/桶,中石油也大幅获利,然而当年的销售板块还是亏的。到了2019年H1,中石油净利润391亿,净利润率为3.3%,略比2018年形势要好,但全年的数据还要看公布结果,因为去年布伦特原油的价格平均下探到64.76美元/桶。
(表格来源:虎嗅)
其实中石油旗下业务分为四大业务:“勘探与生产”、“炼油与化工”、“销售”和“天然气与管道”。这其中与我们日常最相关、又饱受争议的业务,非销售板块不可。在已公布的2019年H1,销售板块营收1万亿,经营利润19亿,利润率只有0.2%,却止住了2018年的亏损。但翻查2019年国内成品油价格,你会发现涨多跌少。不过要清晰一点,国内汽油、柴油的零售价格,不是由三桶油定的,是由国家发改委定的。在油价高企时,中石油还要缴纳“特别收益金”,2012年-2014年分别缴纳791亿、727亿和643亿。
2019年国内成品油价格(16涨7跌4搁浅)
茶哥早前报道过,受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影响,开年至今的油价呈现“一搁浅两连跌”的情况,2月18日下调售价后的油价更创了8个月新低,如今全国大部分地区95号汽油重回6元时代。但不少网友表示,疫情期间都呆在家里,如非必要没外出开车,一箱油用了很久,市场需求不旺盛油价自然跌:“你信不信复工复产后油价又节节高!”
这个论调说对了一半,汽油价格确实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但这里的市场是指布伦特原油体系,考虑的更多是国际间的供求平衡。当肺炎这只“黑天鹅”出现时,疫情使中国减少购原油20-40万桶/日,体系一时间失去了大买家支撑,当然是下跌。
那还剩10个多月的2020年,国内油价大概率又是一个怎样的走势呢?
世界第二大私人财产管理者瑞银集团相信,市场正在反映布兰特原油长期处于50美元/桶的水平,相比之前预估的70美元/桶心理关口要低不少,主要是肺炎对市场的冲击,原油需求短期急切下降所致。而预计今年中石油的运营,将会受到肺炎疫情的影响,包括实现油价、天然气售价、销量及下游毛利率等下跌。
市场分析预计,国内第一季度社会整体需求下降较大,在疫情的影响下,短期油价仍有下行趋势。但如果国内成品油再下探,则必须满足布伦特原油在3月3日前,有十个工作日下跌,但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中国发生疫情后已启动覆盖第一季度的减产,预料油价企稳,或在底部反复震荡,因此到达下一轮调整窗口,国内成品油油价调整大概率搁浅。
从中长期看,疫情逐渐明朗后,市场信心也会恢复,第二季度后国内油价有望企稳,甚至出现小幅报复性反弹,之后进入震荡调整的行情。
而2020年中石油的股价表现、市值和利率都不会太亮眼(H股A股一样),这对持有中石油股票的股民,无疑是个要接受的现实,然而中石油的股价早就低处未算低了,2007年中石油收于30.96元,2008年收于10.17元,2019年跌破6元,2020年刚一个月,又破了5元关口,屡次刷新“地板价”。
对外界漫天盖地“缩水8万亿”的报道来说,中石油确实有点冤,多年来油价的涨多跌少,让老司机们听到“三桶油”就对等“打家劫舍”。其实中石油本质上是“非盈利组织”,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而油价升跌主要受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别忘了,我国是石油输入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