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中国石油油价比美国油价高?

2.我们通常指的油价是原油还是成品油啊?

3.了解原油如何进行原油裂解价差套利?

4.油价今年首降一箱油少花9元,影响油价的因素有哪些?

5.油价92号汽油调价时间

6.中石化下次的油价是涨还是降,能不能提前知道?

为什么中国石油油价比美国油价高?

成品油价是什么_成品油价格计价方式有哪些

一直以来,车主们对油价的涨跌都悉心关注。不少关注国际油价的车主都会有这样一个质疑:为何国际油价只跌不涨,国内油价却反其道而行,中国的油价为什么比国外高?

单从每升汽油的价格(以人民币计)中国的油价与美国相比,是很贵,但与欧洲国家相比也不算很贵。

中国的油价比美国油价高,在于国内油价调节机制不合理、不科学所致。我国燃油成品税比较高企,远远高于美国。相关资料披露,我国成品油价格中税负占比47%,比美国高出32个点,这可能就是导致中国油价高而美国油价低的主要原因。

中国油价既然与国际接轨,油价调节机制也应与国际接轨,而且税也一样要与国际接轨,尤其三桶油的部门利益应该要彻底打破。中国油价才能真正回归合理轨道

我们通常指的油价是原油还是成品油啊?

国际油价都是按原油说的,国际上一桶油(油价在80--170美元之间波动)是42加仑

1吨约等于7桶,美欧等国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仑做单位,我国的加油站则用升计价。1桶=158.98升=42加仑

但是,国内说油价都是指成品油,新闻说一吨上涨300-500元,加油站涨0.25元/升,说的都是成品油(汽油和柴油)

肯定是成品油价格高,原油一吨6000块钱左右,成品油8000-11000(汽柴油密度相差很大),因为有炼厂的加工环节,而副产品都是沥青和塑料、石脑油一类的便宜东西。

了解原油如何进行原油裂解价差套利?

如何进行原油裂解价差套利?

裂解价差指的是成品油与原油之间的价差。

裂解价差的影响变化:与其他制造商一样,一个石油炼厂也是处于原材料与产成品两个市场之间,原油的价格以及各种成品油价格经常受到各自产品的供需、生产条件以及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这样,石油炼厂在一个非整体波动的市场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风险,如一定时期内原油价格上升而成品油价格保持不变甚至出现下降。这种情形就会缩小裂解价差——炼油厂通过购买原油加工的同时在市场上销售成品油实现利润。因为炼油厂同时置身于石油市场的两个方面,它们在该市场上所面对的风险有时甚至超过那种单独出售原油或者单独购买成品油的零售商。

(一)裂解价差交易

市场参与者已经在纽约商品利用原油、取暖油和汽油期货来交易这种裂解价差(也称为油品升水)。近年来,由于天气和政治所引起的石油价格急剧变动,裂解价差的交易变得日益广泛。1998~1999年的原油价格低迷使得炼厂产生了很丰厚的裂解收益,但很多时候原油价格的变动也大大地压缩了炼厂的裂解收益。

(二)新加坡燃料油市场裂解价差

除了在纽约商品进行裂解差价交易之外,目前新加坡燃料油市场也开始计算和使用裂解价差。其中,多数使用的是新加坡燃料油/迪拜原油价差作为基准,当燃料油/迪拜原油价差拉宽时,表明进口商、炼油商销售或者生产燃料油将获得更大的利润,或者意味着原油后市有较大上涨空间。相反,若缩窄,则意味着燃料油滞涨或原油超涨,燃料油利润将缩窄,原油后期上涨空间减少。新加坡燃料油市场一般是用新加坡燃料油纸货及迪拜原油期货比价方式。与此同时,新加坡公开市场上还有纸货月间价差、季度价差、黏度价差等一系列价差,帮助交易者操作。

(三)纽约商品裂解交易指令

纽约商品提供一种裂解价差交易指令:一种原油和成品油合约的同时买卖指令。该指令允许炼油商同时按一定比例买卖原油和成品油合约来锁定炼油利润或套利。纽约商品同时交易原油和各种主要的成品油期货合约,所以交易商可以通过设计原油和成品油的持有头寸来规避裂解价差变动带来的风险。

一般来说,汽油的产出量接近馏分油产出的两倍。馏分油经常用来生产取暖油和柴油,两者的化学成分基本一致。这种产出结构就促使许多交易商用3∶2∶1的配置方式来对冲风险——三张原油合约对两张汽油合约和一张取暖油合约。而一个汽油产出量稍低的炼厂可能会用5∶3∶2的组合来对冲风险。

(四)裂解价差计量单位

裂解价差(理论上的炼油收益)也用美元/桶的计量单位。为了计算该变量,首先要计算出汽油和柴油的联合价值,然后与原油价格相比较。因为原油价格是用美元/桶表示,而成品油是用美分/加仑来表示,所以先应该按照42加仑/桶的比例将取暖油和汽油的价格转换成美元/桶。如果其联合价格高于原油价格,整体的炼油收益将为正;相反,如果共同价格低于原油价格,则裂解收益为负。

案例

利用裂解价差来对冲炼油收益

如果一个炼油厂认为在未来某段时间原油价格将保持稳定,或者稍微有所上升,而成品油价格则可能下跌,则该炼油商可以在期货市场上卖出裂解价差,也就是买入原油合约同时卖出汽油和取暖油合约。

一旦炼油商持有这种裂解价差的空头头寸,该炼油商不用担心各个合约的绝对价格变动,他所要关注的应该是成品油的联合价格相对原油价格的变动关系。下面这个例子显示了炼油商如何锁定原油和取暖油的裂解价差。

利用3∶2∶1裂解价差锁定炼油利润:1月份,一个炼油商考虑当年春季他的原油炼制战略以及成品油利润。他出一套两个月的原油——馏分油的裂解价差对冲来锁定他的炼油收益。当时他认为4月原油(18美元/桶)与5月取暖油(49.25美分/加仑或20.69美元/桶)以及5月份汽油(53.21美分/加仑或22.35美元/桶)的裂解价差2.69美元/桶为一个理想的利润,所以,他以3∶2∶1的比例卖出4月/5月的原油—汽油—取暖油的裂解价差,锁定了3.80美元/桶的收益,买进4月份原油合约卖出5月份汽油和取暖油合约。

3月份,他在现货市场上以19美元/桶的价格买进原油去加工成品油,同时在现货市场上卖出他已有的汽油和取暖油库存,汽油价格为54.29美分/加仑(22.80美元/桶),取暖油价格为49.5美分/加仑(20.79美元/桶),他的净收益为3.13美元/桶。

由于期货市场价格反映现货价格,原油期货价格也为19美元/桶,这比他购买时的价格上涨了1美元/桶。汽油价格上涨到54.29美分/加仑,取暖油价格也上涨到49.50美分/加仑。

该炼油商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了平仓。以54.29美分/加仑以及49.50美分/加仑的价格分别买进汽油和取暖油,以19美元/桶的价格卖出原油,整个卖出裂解价差头寸的收益为67美分/加仑。如果该炼油商没有套期保值,他的收益仅限于3.13美元/桶,实际上,他的收益为3.13+0.67=3.80美元/桶,这与他当初的设想完全一致。操作见表8-5。

套利交易存在哪些风险?

成功的投自对风险的认识和把握。和其他投资一样,期货套利投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分析评估其风险来源有助于正确决策和投资。具体来说,套利投资中可能存在如下风险:

第一,价差往不利方向运行。除了期现套利之外,其余套利方式均是通过价差的变动获利,因此价差的运行方向直接决定了该项套利盈亏与否。在做套利投资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价差往不利方向运行的可能性,如果一次套利机会价差不利运行可能造成的亏损为200点,而价差有利运行可能导致的盈利为400点,那么这样的套利机会就应该把握。同时,也应对可能的价差的不利运行设定止损,并严格执行。鉴于价差的风险如此重要,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给予其风险权重为80%。

第二,交割风险。主要是指期现套利时能否生成仓单的风险以及在做跨期套利时仓单有可能被注销重新检验的风险。由于在做一份套利时已经详细考虑到了上面的情况,并做了周密的计算,我们给予该风险权重为10%。

第三,极端行情的风险。主要是指出现极端行情时可能会强制平仓的风险。随着期货市场的日趋规范,这类风险已经越来越小,而且该风险还可以通过申请套期保值等方法来回避。因此,同样给予其权重为10%。

按市场中的套利形式分,可以分为跨期套利、期现套利、跨品种套利和跨市场套利四种套利形式,不同的套利形式蕴含不同的风险,下面一一揭示相应的风险。

(一)跨期套利

跨期套利是套利交易中最普遍的一种,是指利用同一商品不同交割月份之间价差的异常变化,进行对冲交易而获利。按照套利者对不同合约月份中价格较高的一边的买卖方向不同,跨期套利可分为买入套利和卖出套利。根据套利者对不同合约月份中的近月合约与远月合约买卖方向的不同,跨期套利可分为牛市套利(买近卖远)、熊市套利(卖近买远)和蝶式套利(买近买远卖居中月份或卖近卖远买居中月份)。跨期套利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单边行情造成的交易风险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得出的套利机会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能够盈利的,但是,当市场出现单边行情的时候,先前的历史数据就会失去参考价值,此时的套利也存在很大的风险。例如,参照2010年10月19日之前的有效历史交易数据,白糖SR1105合约和SR1109合约的价差均值为153.2点,最大值为364点,最小值为51点。2010年10月19日,白糖SR1109合约与SR1105合约的收盘价价差缩小到50点,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当时价差已经是历史最小值,这是一个很好的入场时机。然而,此后白糖的期价连续创造新高,价差非但没有按照预想的那样扩大,反而继续缩小,到同年10月27日18点左右,一路创出新低。虽然此后价差重新向均值回归达到150点左右,但是对于套利交易这种追求稳健收益同时仓位较重的投资者来说,恐怕早已经超出了其承受范围止损出场了。在这里投资者要承担高价买入近期合约的风险。因此,市场单边行情是跨期套利的主要风险。

2.当市场出现买入套利机会,投资者进场后,如果价差缩小,可以实现双向对冲而平仓出局

当市场出现买入套利机会,投资者进场后,如果价差缩小,可以实现双向对冲而获利出局。但如果两者价差继续扩大,不得不通过交割完成套利操作时,就会产生相应的风险。投资者完成近月交割拿到现货后,再通过交割现货的方式卖出远月合约,当中要涉及交易保证金占用资金利息、交割货款利息、交易手续费、仓储费及损耗、交割费用、增值税等,其中增值税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期间如果远月继续大幅上涨,则增值税的支出将可能持续增加,吞噬原本就不多的预期利润,甚至可能导致套利出现亏损。

3.卖出套利中注意周期一致性风险

套利的合约之间是否处于同一个生产和消费周期,对于套利能否取得预期的收益影响很大,这在农产品跨期套利中尤为明显。因为农产品有一定的生长和消费周期,在同一个生长和消费周期,受到天气、气候等因素变化的差异较小,相互之间的联动性较强,但是对于不同生长和消费周期的品种进行卖出套利,比如卖豆一A1009买豆一A1101,看似时间相差不远,但其实这两个合约涉及不同的生长年度。豆一A1009是2009/2010年度的陈作大豆,而豆一A1101是2010/2011年度的新作大豆,一旦涉及实物交割就会扩大卖出套利的风险。

(二)期现套利

期现套利,是指利用同一商品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的价差异常变化,进行对冲交易而获利。从广泛意义上说,期现套利是跨期套利的一种延伸,区别在于要用现货来交割。与跨期套利相同,期现套利也可以分为买入套利和卖出套利。期现套利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单边行情造成的交易风险

与跨期套利交易中的情形一致,根据历史统计数据统计出来的期现价差也会受到市场单边行情的影响而出现亏损,这里不再赘述。

2.现货交割风险

期货中规定的交割商品是要符合一定的交割标准的,投资者进行卖现货买期货的卖出套利时,卖出的现货需要满易所的交割标准才能注册成为仓单,否则就不能进入指定的仓库成为交割商品进行交割,因此投资者卖出套利存在相应的交割风险。

3.现货流动性风险

以股指期货的期现套利为例。在我国,由于期货市场和股票(或者基金)市场存在差异,期货市场允许卖空,实行保证金交易,具有杠杆效应,同时实行T+0制度、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等;然而股票(或者基金)市场不能卖空,投资者只能取买股票(或者基金)、现货卖股指期货合约的策略。股票(或者基金)市场不是保证金交易,不用追加保证金,而期货市场是保证金交易,需要追加保证金。股指期货市场是T+0的交易方式,而股票市场是T+1的交易方式,买入当日不能够卖出股票(或者基金),使得两者不能同步开平仓。此外,构建期现套利的现货市场开仓买卖股票(或者基金)时,将会给现货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成本。正是上述差异,使得期现套利有别于跨期套利那样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使投资者面临现货流动性风险。

(三)跨品种套利

跨品种套利是指在相同的交割月份下,利用两种相关联的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差/比值异常变化,进行对冲交易而获利。这两种商品之间具有相互替代性或受同一供求因素制约。例如金属之间、农产品之间、金属与能源品种之间等都可以进行套利交易。跨品种套利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1.单边行情造成的交易风险

这与跨期套利中的情形一致,根据历史统计数据进行跨品种套利也会受市场单边行情的影响而出现亏损。例如,参照2010年9月17日之前的有效历史交易数据,棉花CF1005合约和PTA1005合约的比值均值为1.92,最大值为2.48,最小值为1.43。2010年9月17日,棉花CF1105和PTA1105的收盘价比值达到2.52,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当时价差已经是历史最大值,这是一个很好的入场时机。然而,此后随着棉花牛市的启动,比值一路攀升至不可思议的3.22,即使是大型机构投资者,也很难承担这样大的单边市场风险。

2.品种差异风险

不同的,不同商品之间的涨跌停板幅度不同,保证金比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郑商所的菜籽油和大商所的豆油进行跨品种套利,在2010年底涨跌停板调整前,前者的涨跌停板为5%,而后者的涨跌停板为4%,在极端行情下,涨跌停板的不同会给跨品种套利带来很大的风险。另外,以国内豆一和豆粕的跨品种套利为例,豆一是国产大豆(非转基因),而实际压榨环节所用的大豆大部分是进口大豆(转基因),生成的豆粕绝大多数也是转基因豆粕,这就决定了豆类跨品种套利关系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压榨关系,这也会给跨品种套利带来风险。

(四)跨市场套利

跨市场套利,是指利用在两个或更多交易的同一期货商品合约间存在的不合理价差或比值,进行对冲交易而获利。例如伦敦金属与上海期货都进行阴极铜的期货交易,每年两个市场间会出现几次价差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这为交易者的跨市场套利提供了机会。跨市场套利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合约差异风险

这最主要体现在涨跌停板不一致和品种交割规则的不一致上。涨跌停板方面,以铜为例。国内沪铜的涨跌停板为6%,而伦铜的涨跌停板没有限制,在伦铜出现6%以上的涨跌幅情况下,沪铜以6%涨停板报收,两者之间的套利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交割规则方面,目前伦铜和沪铜的交割存在差异,上海从去年5月份开始,取消了在伦敦金属获准注册的阴极铜、电解铝品牌无须再向上期所申请品牌注册即可作为替代品交割的规定,沪铜和伦铜的交割差异也增加了两者之间期现套利的风险。

2.交易时间差异风险

不同市场存在的交易时差,显然无法使套利建仓和套利对冲做到完全同步,例如国内金属市场和伦敦金属之间就存在这样的时间差异。在市场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因某一市场休市无法建仓或者来不及对冲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足以让套利操作功亏一篑。

3.追加保证金风险

套利在两个市场之间进行,必然会出现一边头寸盈利,而另一边头寸亏损的情况,由于不在同一个市场,套利盈利的部分不能立即来冲抵亏损的部分,从而带来账面的不平衡。按照交易规则,亏损的一边若不能及时追加保证金,就有强行平仓或者减仓的风险,极端情况下,亏损的一边还会出现爆仓的风险。显然,这种由套利被动地演变成了单向投机的情况将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4.外汇波动风险

外汇波动风险主要来自汇率波动是否对当前的套利组合有利。汇率波动有时会使亏损的一边因汇率因素而亏损得更多,而盈利的一边则因货币的贬值而缩水。例如,所做的套利交易在伦敦那边是盈利的,而在国内这边是亏损的,在当前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伦敦那边以美元计价的盈利都会减少,以人民币计价的亏损将会放大,最后造成整个套利的亏损。

5.物流成本变化风险

物流成本的变化也会影响国内外金属现货贸易的价格。一般来说,如果金属贸易能够盈利,那么相应的跨市场套利机会也存在,因此与金属进出口贸易密切相关的物流成本也是影响跨市场套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我们深入分析了四种套利形式所蕴含的各种主要风险,并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结论。

(1)套利同样存在风险。套利不是“无风险”的,只是相对于单边投机来说其风险是有限的,因而在进行套利交易时一定要设置相应的止损。

(2)套利适合于震荡行情。在出现极端行情或者单边行情的情况下,套利的风险是很大的,并且相应的收益率较低。

(3)不同的套利形式,套利风险也不同。从上述四种套利形式的风险比较来看,风险由小到大依次为:跨期套利、期现套利、跨品种套利和跨市场套利。

油价今年首降一箱油少花9元,影响油价的因素有哪些?

个人认为成品油价格因素当然离不开原油价格这个最基本的因素。原油涨,成品油涨,这个都是无可厚非的。材料贵了,出来东西没有贱卖的理由,让人家喝西北风不好吧!

需求大了,你们知道吗?过去的十年,我们可是突飞猛进的十年。不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飘的,都是喝油才出力。最近在农村有个笑话,说上个厕所都要开车去,不是远是懒。国际原油供需出现缺口,我们成品油供需也会出现供求上的变化的。近些年没看见过排队加油的景了,过去经常见,断供了。

炼油成本增加了。炼油不光是有了原油就会变成成品油,还有材料,机械成本,电水,人工费,最近几年这一块可是涨了不少,特别是人工费。还有供油链的中间成本,运输储存成本,销售末端成本,这些成本比过去的十年,都在增加了。

成品油的计价制,这个不能不说,因为成品油里含有1块钱的消费税,增值税,城市建设税,教育税。不要说你的孩子没上大学呵,九年义务教育,都有。这是板上定钉,固定在成品油价格里的。还有就是大家说的垄断了,两油一服,谁吗?他们在定价机制里可是举足轻重,他们的因素可是重要因素。如果他们的工资不好了,或者那个油井亏了,想办法在油价上抠点,也是很正常嘛。

最后要看看我们身处的环境里的物价指数和我们近些年的工资涨幅,同样也会明白,例如:原油价格140美元和74美元时,成品油价格一个是6元多,一个是7元多的原因了。

油价走势很难预测。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一般人很难预测油价走势。

油价92号汽油调价时间

成品油价格调整周期是10个工作日,也就是说在十个工作日之后汽油价格就会调整一次,工作日不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

成品油定价机制即成品油定价的过程方式、法则方案。成品油定价机制在经历多次改革后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于2009年3月26日披露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这个机制实现了与国际油价实行有条件的联动,此举有助于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并逐步跟国际油价接轨。?

2013年3月26日,《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624号)》发布,缩短调价周期。将成品油计价和调价周期由现行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

下一轮油价调整预测:以当前的国际原油价格水平计算,下一轮成品油调价开局将继续呈现下行的趋势,不过由于国际油价已经普遍低于40美元/桶,下一轮大概率将触发保护机制,即预计下一轮成品油调价或将继续搁浅。

中石化下次的油价是涨还是降,能不能提前知道?

油价也不是随意定的,而是根据国际油价行情来确定的。

我国成品油调价机制最主要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改委于2008年11月25日前后拟定并获审批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1。将现行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的定价机制,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最高零售价格,是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上流通环节差价来确定的。2。 将原允许企业根据指导价格上下浮动8%将为4%左右,折成额度取整确定。3。 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调整机制是国家发改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对国际油价进行评估,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价格信息。

第二阶段:2013年3月26日,《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624号)》:1。缩短调价周期;将成品油计价和调价周期由现行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为节约社会成本,当汽油、柴油调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时,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2。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油种;3。完善价格调控程序。

第三阶段:2016年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决定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主要内容:1。设定成品油价格调控下限为每桶40美元,即当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4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不再下调;2。建立油价调控风险准备金;3。放开液化石油气出厂价格;4。简化成品油调价操作方式。

总得来说,我国现行的成品油调价机制主要挂靠三个国际油种: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用这三地原油现货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布伦特:迪拜:米纳斯=4:3:3。成品油的定价以原油成本定价为基准,再加上关税、消费税、增值税、运费、炼油厂的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国家对成品油实行的是最高限价,即国家发改委规定最高的零售限价,各企业可以在最高限价之下自行定价。同时国家设置了调控的上下限。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成品油的调价周期为十个工作日,即一般两周调整一次。但当汽、柴油的涨价或降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则零售价格暂不作调整。

虽然已经历次改革,但是现在成品油调价机制仍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成品油定价、调价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情况。目前成品油调价依据为国际原油变化率。虽然多数时间两者保持较强同步性,但前者受供需的影响更大,后者对国际经济、政治、金融形势等更为敏感。若后期能够将我国的成本加成方法发展成为市场定价法,则能细致的反映市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