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历年原油收储时间

2.中国历年通货膨胀分别在什么时期

3.什么是矿产

4.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5.中东原油在进口原油的历年占比

6.官-断块注水开发后砂岩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及接替方向分析

7.历年来中国进口原油与自产原油所占比例?

8.国际油价连续2日暴跌,那国内油价还会上涨吗?

9.请结合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谈谈我国近期利率的走势

美国历年原油收储时间

历年原油价格表_在哪查历年平均原油价格

美国历年原油收储为12月。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根据美国能源部提供的数据,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战略石油储备的起源,这是用于应对紧急情况的原油,美国建立并开发了储量高达7.14亿桶原油的战略石油储备,以供紧急使用。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为应对石油冲击而设立的。根据耶鲁大学的说法,在当时,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实施石油减产,以抗议美国在13年十月战争中对以色列的支持。

中国历年通货膨胀分别在什么时期

1、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财政支出,不断扩大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月份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中央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外;限制地区间;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

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例:海南发展银行被并购)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业银行的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

3、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什么是矿产

矿物,又名矿产,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

矿产属于非可再生,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

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四类:能源矿产11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6种,共有168种矿种。

扩展资料:

矿物是重要的自然,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

矿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开发利用矿产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重要矿产地质勘查、实行合理开和综合利用、建立健全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地质勘查、矿产开发、节约、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安全生产、境外开发利用以及煤炭工业发展等方面,保护矿区生态环境,防止矿山寿命终结时沦为荒芜不毛之地。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供求关系,原油库存,汇率因素,经济发展状况,突发与气候状况。

习惯上把未经加工处理的石油称为原油。一种黑褐色并带有绿色荧光,具有特殊气味的粘稠性油状液体。是烷烃、环烷烃、 芳香烃和烯烃等多种液态烃的混合物。

扩展资料:

原油主要成分是碳和氢两种元素,分别占83~87%和 11~14%;还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 磷、砷、钾、钠、钙、镁、镍、铁、钒等元素。比重0.78~0.,分子量280~300,凝固点-50~24℃。

原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 其中,各种燃料产量最大,接近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

原油分类

按组成分类:石蜡基原油、环烷基原油和中间基原油三类;

按硫含量分类:超低硫原油、低硫原油、含硫原油和高硫原油四类;

按比重分类:轻质原油、中质原油、重质原油以三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原油

中东原油在进口原油的历年占比

在2019-20财年占比为69.02%,在2020-21年度占比为63.49%。中东原油在进口原油的历年占比在2019-20财年占比为69.02%,在2020-21年度占比为63.49%。在2019-20财年,在OPEC执行减产之前,印度自中东地区进口原油占比为69.02%,为8890万吨,总量为1.288亿吨,但在2020-21年度,自中东地区的进口的原油占比为63.49%(6990万吨,总量为1.101亿吨)。2021-22年度,来自中东国家的原油进口增加至69.49%(8390万吨,总量为1.2044亿吨)。

官-断块注水开发后砂岩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及接替方向分析

王德明 倪天禄 张德武 段贺海

摘要 本文以王官屯官-80断块为例,对其高含水后期的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并着重研究了注水开发对砂岩油藏储层的影响,指出了砂岩油藏高含水后期提高收率的方向。

关键词 王官屯油田 注水开发 储层变化 收率

一、基本情况

1.地质情况

王官屯油田官-80断块位于黄骅坳陷孔店二级构造带的倾没端,孔东大断层上升盘的局部垒块,构造面积约5.8km2,属于王官屯构造的一部分。含油层位主要为孔一段,含油面积2.6km2,地质储量606×104t,见构造井位图1。

该断块原油凝固点平均为34℃,含蜡量21.3%,胶质沥青平均25.6%,比重为0.8906,粘度中等,为79.78mPa·s(50℃),是典型的高凝油藏。

2.开发情况

(1)勘探阶段

年8月开始钻第一口探井官-80井,在孔一段枣-Ⅱ、枣-Ⅲ油组获不含水高产原油。当时5mm油嘴求产,自喷53.4t/d。

(2)分层开阶段

1985年,针对该区含油井段长,油层非均质性严重等问题,设计两套井网开,其中第一套井网枣-Ⅱ1、枣-Ⅱ2、枣-Ⅱ3控制含油面积0.93km2,地质储量146×104t;第二套井网枣Ⅱ4、枣-Ⅱ5,枣Ⅲ1、枣-Ⅲ2、枣-Ⅲ3,控制含油面积1.2km2,地质储量342×104t。

(3)合阶段

1990年以后,逐步将两套层系转为一套层系,井距由300m缩小到210m,注井网逐步得到完善。

(4)开现状

到19年9月,该区有油井16口,开井15口,单井日产油11.1t,断块日产水平166t,含水89.81%,出程度30.7%,油速度1.0%;该区有水井13口,开井13口,日注水平1642m3,累计注比0.93,累计亏空45.96×104m3。

图1 官-80断块构造井位图

二、开发效果评价

1.水驱控制程度

官-80断块注水初期用了两套井网注水开发,两套井网水驱储量370.6×104t,水驱控制程度75.94%;1988年以后逐步将两套井网合并为一套井网,井距由原来的300m缩小为210m,注水井取了一级两段及二级三段分注工艺,注井网的逐步完善,使水驱控制储量增加到427×104t,水驱控制程度增加到目前的87.5%,水驱控制程度有所增加。

2.油层动用状况

(1)油井分层测试资料统计的油层动用状况

官-80断块共有5口井6井次产液剖面资料,总测试层107层349.5m,动用层53层190.2m,动用程度54.4%,未动层54层159.3m,未动程度45.58%,油层动用状况较差;断块顶部测试的2口井官-3-8和官-4-8-1井动用程度分别为35.7%和16.2%,动用程度差,为主要剩余油聚集区;底部三口测试井动用程度较高,剩余油相对富集较小。从小层结果看枣-Ⅱ1、枣-Ⅱ3、枣-Ⅱ4、枣-Ⅲ3动用程度均小于50%,动用较差。

(2)注水井分层测试资料统计的油层动用状况

官-80断块实施两套井网油层动用程度较高,1985年为58.9%,1986年67.4%,1987年59.0%,1988年以后两套井网合并为一套后动用程度下降至52.9%,自1992年后对注水井实施细分注调剖等生产措施,油层吸水状况有很大改善,1993年达到66.6%,目前油层动用程度为56.8%,历年统计总的动用程度为58.7%。从分小层统计结果看Ⅱ1、Ⅱ3、Ⅲ2、Ⅲ3动用程度较差(图2)。

图2 官-80断块油层动用状况对比图

从两种测试资料(产液剖面、吸水剖面)统计结果看,枣-Ⅱ1、枣-Ⅱ3、枣-Ⅲ3为主要潜力层。

3.注水波及状况

注入水波及体积系数是衡量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指标之一,可直接反映注系统的完善程度。本次用经验公式法分析油田注水波及状况。

根据大港油田七口密闭取心检查井资料,经回归得到含水率(Fw)与驱油效率(Ed)的关系式:

油藏描述技术在黄骅坳陷南区的应用

1996年底官-80断块综合含水89.68%,计算驱油效率为0.56;1996年底出程度为26.14%,计算出水驱波及体积系数为0.4648。

三、注水开发对砂岩储层影响状况分析

为了对官-80断块注水后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从铸体薄片、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敏感性实验、物性分析及注水井吸水剖面入手,研究了储层变化特征。

(一)粘土矿物与储量敏感性

通过多年注水开发研究,储层中的粘土矿物与注入水相互作用发生水敏、速敏及酸敏效应,改变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因此研究粘土矿物类型、含量及敏感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通过矿物X射线衍射、敏感性试验等资料,对储层粘土矿物变化及敏感性进行分析。

1.粘土矿物变化

通过注水前后粘土矿物含量分析,注水后高岭石含量变化较小,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有所降低,伊蒙混层在官检1井未被水淹的Ⅱ2、Ⅱ4小层含量比较高,但枣-Ⅱ5小层被水淹段伊蒙混层含量有所降低,总体上看,注水后,粘土矿物含量有所降低(表1)。

表1 注水前后粘土矿物含量对比表

2.储层敏感性分析

在官检1井选取9块样品进行了速敏、水敏、酸敏三项试验。有些样品因疏松、钻取过程中破碎而不能进行分析,这一类样品往往是渗透性较高,碳酸盐含量较低,胶结较疏松造成的。因此所作试验的样品渗透率一般较低,碳酸盐含量比较高,一般大于20%以上,在官80地区储层之中具有部分代表性。

(1)速敏性

通过实验,不同流速下样品的速敏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外来流体增大,地层中微粒发生迁移,形成桥堵,渗透率降低,称为降渗速敏;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流体流速增大,使得原来孔喉中的微粒发生迁移,但并不封堵喉道而被流体带走,称为增渗速敏。

①降渗速敏

在3块样品中有2块发生了降渗速敏。速敏程度为中等偏弱—强速敏,速敏指数为0.24~0.75。其中枣-Ⅱ414-16号样品,该块样品为不等粒砂岩,试油为干层,储层物性中等,胶结较疏松,渗透率降低30%,为强速敏。另一块枣-Ⅲ121号样品,处于分流线,为含油细砂岩,渗透率极低,发生了中等偏弱的降渗速敏。

降渗速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粒间高岭石和伊利石造成的。本区高岭石含量达21.3%,在粘土含量中占有一定比例,因此造成速敏现象的发生(表2)。

表2 流速敏感性试验数据表

②增渗速敏

在3块样品中有一块发生了增渗速敏。该样品属河道沙坝侧翼微相,位于分流线上,已水淹,其孔隙度22%,渗透率131×10-3μm2,孔隙直径大于34.5μm,喉道直径大于20μm,孔喉分选好,连通好,粒间充填的高岭石较少。由于孔道连通好,孔道中细微粒被外来流体冲击下带走,增大了孔道,从而使渗透率升高了2.4倍。

在速敏试验的3块样品中,有2块是水淹层储层的样品,其中一块为分流线样品,渗透率只有6.7×10-3μm2的特低渗储层,发生了降渗速敏,且速敏程度较弱。而另一块分流线的样品为中渗储层,渗透率131×10-3μm2含油粗砂岩却发生了增渗速敏。由此可以看出,在官-80地区,注水开发过程中增渗速敏和降渗速敏应该是很普遍的,特别是那些渗透性好弱胶结的含油粗——细砂岩、砂砾岩。在长期注水条件下,孔道增大,渗透率也增大,微观非均质性降低。低渗较差的储层,由于速敏而使渗透率越来越低,这就大大增加了层内和层间渗透率级差,一方面由于注入水沿大孔道发生水窜使油井水淹严重,另一方面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在差储层内水洗程度弱,而形成剩余油的特点。

(2)水敏性

枣-Ⅱ、枣-Ⅲ组作了3块低渗水敏性实验样品,均表现出强水敏性。水敏指数一般在0.8~0.85之间,这是由于本区I/S混层含量很高,平均含量占粘土总量的62.5%。混层中蒙脱石的含量高达57%。根据试验,注入次地层水时,即地层水矿化度降低一半时,渗透率最多可降低50%。当注入水为淡水时,渗透率最大可降低80%~85%,从官检1井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也反映出,注水后孔隙直径和喉道直径均减小,孔喉非均质性变强,说明是由于粘土矿物遇水膨胀脱落后堵塞孔隙或喉道而造成的。由此可以确定,在官-80断块,低渗或特低渗储层由于水敏性强,储层渗透率均程度不同的有所下降(表3)。

表3 水敏性试验数据表

(3)酸敏性

在官检1井选取了3块样品用浓度为15%HCl作酸敏性试验。三块样品均程度不同的表现出弱—中等酸敏性,渗透率一般降低7%~50%(表4)。

表4 酸敏性试验数据表

综上所述,在官-80地区,储层敏感性均程度不同地表现在不同类型的储层中,尤其以水敏性为最强。在低渗或特渗透层中,其渗透率最大可降低80%左右,酸敏性次之,渗透率最多可降低50%,速敏性使渗透率降低30%。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该地区应主要以防膨为主,防止水敏性的发生。

(二)注水后储层物性与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经过对注水开发前后所打的取心井和生产井对析,发现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变强。

1.储层物性变化特征

为了排除由于取心井少,不能全面反映该地区注水前后储层物性变化的特点,我们将该区的20口井的储层物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80%以上的井在注水开发见效层内,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程度不同的提高。在枣-Ⅱ5、枣-Ⅲ1、枣-Ⅲ2三个小层中,注水开发后储层孔隙度提高了5%~25%,渗透率提高了12%~77%。这说明由于注入水反复冲刷,形成了一些大孔道,从而使孔、渗性提高。另外,有20%的井孔隙度、渗透率没有提高,相反降低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储层中蒙脱石遇水膨胀、脱落,堵塞孔隙、喉道,从而使储层渗透率降低。

2.储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注水前后储层孔隙结构在水淹层段有不同变化,在可对比的两个砂层中,枣-Ⅱ5的17、18号沙体,注水后渗透率降低,孔隙喉道变小,孔喉连通性变差,分选性变差,表明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增强,而枣-Ⅱ1的19、20号沙体恰恰相反,渗透率增高,孔隙喉道增大,连通性变好(表5)。从这两个样品的对比可以看出,同是水淹层段,当渗透率相对较低的储层,注入水冲刷比高渗带要弱,地层微粒运移堵塞喉道,使孔喉变小,而高渗储层,水的流速、流量都比较大,长期冲刷使粘土矿物被冲走,导致孔喉增大,所以出现上述两种情况。

表5 注水前后孔隙结构对比表

注:K—渗透率;Rd—最大连通喉道半径;R50—中值半径;Dm—平均喉道半径;D—变异系数;Rz—主要流动喉道半径;Sp—分选系数。

(三)注水后流体性质的变化

注水后原油粘度明显增高,呈高粘油状态,凝固点也略有增高,而其它参数变化不大(见表6)。在表中统计了1986年注水后投产新井历年原油性质变化。发现原油粘度和含水比有密切的关系。1986年未注水前,含水一般小于70%,原油粘度(50℃)平均79.8mPa·s;1986年注水后投产井,原油粘度均大于100mPa·s,含水比均大于70%,从含水比与原油粘度关系中也反映出,随着开发时间的增长,含水上升,原油粘度也随之增大,这说明地层水对原油的氧化作用增强,从而使粘度增高;另一方面从原油粘度分布看出,一些粘度大于200mPa·s的井是主要注水受益的井(测示踪剂井,这些井最早见效),因此,从另一侧面也可以看到注入水主要流动方向。导致原油氧化,从而使这些井原油粘度更高。以上分析说明,注水后,在全断块由于水的氧化作用致使原油遭受氧化,从而粘度增加,增大了原油流动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井的产量。

表6 注水前后原油性质变化对比表

(四)不同微相及各类沙体吸水状况及评价

1.不同微相吸水状况及评价

经过对官-80断块11口井吸水剖面分析,不同微相吸水程度各有差异,河道沙坝砂层厚度大,吸水量最好;其次为沙坝侧翼(边缘);吸水最差的为河道间。

在各类微相储层中,强吸水层有7层占总吸水层4.4%;中等吸水层21层,占13.3%;吸水差的层74层,占45.8%;不吸水层56层,占35.4%。相比较而言,河道沙坝吸水量和吸水强度略高于其它微相,吸水层占注水层数75%,不吸水层占23%,而沙坝侧翼(边缘)相吸水层占59.2%,不吸水层占40.8%。河道间以不吸水为主,占总层数66.7%,吸水层占33.3%。其原因就是由于河道沙坝砂层发育,厚度大,孔隙度、渗透率较高,因此注水效果最好,沙坝侧翼(边缘)相应砂岩厚度变小,物性也较沙坝差,特别是沙坝边缘或相带变化地带,由于孔、渗变差,相应吸水也变差。河道间岩性多为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本身孔隙度、渗透率都比较低,由于泥质含量增加,水敏导致粘度膨胀堵塞孔隙,吸水差。

2.各类沙体吸水状况分析

为了了解官-80地区各油层动用状况,为平面上和纵向上分析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我们对该断块枣-Ⅱ、Ⅲ组所有沙体吸水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历年来11口注水井所测吸水剖面反映出,不同沙体吸水强度各不相同。经统计,枣-Ⅱ27、Ⅱ38、Ⅱ310、Ⅱ311、Ⅱ416、Ⅱ517、Ⅱ518、Ⅲ119、Ⅲ121、Ⅲ223、Ⅲ224沙体相对吸水量大,油层动用程度高(见表7)。吸水较差的沙体为Ⅰ-Ⅱ13、Ⅱ14、Ⅱ39、Ⅱ412、Ⅱ413、Ⅲ120、Ⅲ122、Ⅲ325、Ⅲ326号,这些沙体大部分分布于沙坝边缘相中。靠近河道间储层物性变差,受相变影响,导致注井网不完善而吸水变差,因此油层动用程度也较差。

从上述不同微相及各类沙体吸水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官-80断块总体来讲,由于油层连通状况较好,注水井大多能吸水,生产井受益、见效明显,从而开发效果也较好。

表7 不同沙体类型吸水状况分布表

但长期的注水开发,使一些主力油层已形成注入水的固定渗流通道。大部分注入水沿这些沙体注入,即枣-Ⅱ27、Ⅱ38、Ⅱ310、Ⅱ311、Ⅱ416、Ⅱ517、Ⅱ518、Ⅲ121、Ⅲ223、Ⅲ224号,从历年吸水剖面统计,有78%的层一直都在吸水,但该断块由于层间差异,注水开发后储层敏感以及受相邻生产井的影响,在大段合合注井段中,仍有部分层吸水较差,从而造成部分油层动用程度较低。

四、潜力评价及提高收率方向

(一)剩余评价

剩余量可由两种数据表述:一种是剩余油饱和度,这是一种相对值,它代表剩余的品位,反映剩余油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另一种是剩余可储量,这是剩余的绝对值,用以判断剩余较为客观、直接。剩余油饱和度与剩余可储量之间不存在简单的数量关系。

官-80断块剩余油饱和度高值区(剩余油饱和度大于50%)目前占原始含油面积的24.60%,此类地区处于未水淹弱水淹地区,以官检-1井密闭取心资料的剩余油饱和度与驱油效率的相应关系,将全区水淹程度划分为四种类型:

(1)剩余油饱和度大于55%的区域,驱油效率小于10%为未水淹区。

(2)剩余油饱和度45%~55%的区域,驱油效率在10%~35%为弱水淹区。

(3)剩余油饱和度大于35%~45%的区域,驱油效率在35%~50%为强水淹区。

(4)剩余油饱和度小于35%的区域,驱油效率大于55%为特强水淹区(见表8)。

表8 官检-1井试油投产数据表

注:枣-121射开下部4m,因岩心不密闭未计算含油饱和度。

目前官-80断块剩余油饱和度小于50%的强水淹及特强水淹区已占全区含油面积的75.4%,由官检-1井试油投产情况看,断块的剩余潜力应在剩余油饱和度大于50%的区域。

为了方便地评价油藏潜力,分别将数值模拟方法和两相非注塞驱替法做出的各沙体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中剩余油饱和度大于50%的区域进行叠加,并与剩余油可储量分布图进行比较,我们认为官-80断块剩余较大的地区主要在以下几个区域。

(1)断层附近滞留区,官-4-8井靠近断层的地方,5-16井靠近断层的地方。

(2)构造高部位油层动用程度低,3-7井~4-13井之间,北部地区的枣- 、枣- 、枣- 沙体。

(3)注井网不完善,官-80井靠近断层的地方属于未动用区,井网不够完善。

(4)构造小高点,7-7-2~7-8-3井区。

这四个井区剩余量占总数的53.1%,其余的46.3%则零星分布于各处,挖潜难度较大。

(二)提高收率方向

1.间隙注水提高油田收率潜力分析

一般来讲,油层都是非均质的,有低渗层或裂缝等。因此,注入水往往会绕过低渗层或裂缝窜入油井,使油田过早水淹。为了提高非均质油层的开发效果,提高注水收率,无论是美国还是前苏联都先后提出并用了间歇注水的方法。据试验资料表明,用间歇注水可使注入水的波及效率提高10%~20%,最终收率提高3%以上。

官-80断块实施间歇注水的地质条件如下。

(1)官-80断块渗透率变异系数枣-Ⅱ为0.731、枣-Ⅲ为0.651,单层突进系数1.2~4.5,非均质程度较强,油层主要为中—弱亲水。

(2)沿习至今的注水方式,由于储层物性变化,极易形成固定的水流通道,难以提高波及体积和水淹面积。

(3)断块目前累积注比0.93,注基本平衡。

(4)官检-1井密闭取心分析各沙体在不同沉积韵律内都有一定的剩余油存在。

基于以上4点分析,优选官-5-13-1、官-7-7-1、官-8-2-1三个非均质强的井区配以间歇注水的注水方式。

2.聚合物延联深部调剖提高收率潜力分析

官-80断块目前正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干扰非常严重,注入水沿高渗层(带)窜流现象十分严重,应用聚合物延联深部调剖,可以有效地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是提高该断块收率的一种重要手段。

聚合物延联深部调剖适合应用于高温高盐油田。对官-80断块来说,油藏温度高(88℃),矿化度高(30967mg/l),地质条件基本适用于这项技术,运用延联调剖主要有两点作用:一是改善了高低渗透层注入水量的分配,扩大低渗层水驱波及体积,使低渗层原来水未波及区域的油被驱出;二是水驱油效率与单纯水驱相比高渗层提高6.4%,低渗层提高22.3%,目前这项技术已在扣村、羊三木、王徐庄、王官屯油田成功地进行了五个井组的矿场试验,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技术条件已成熟,官-80断块优选5-10-1井组进行先导性的试验,成功后再在全区推广。

3.CO2驱提高收率潜力分析

运用EORPM模型对官-80断块聚合物驱、化学驱和CO2驱提高收率进行了对析,聚合物驱提高收率1.34%、化学驱(表/聚)提高收率8.8%,而CO2驱在注入量为200m3/d时,可提高最终收率19.2%,并且官-80断块的地质条件基本符合CO2驱的筛选标准,所以对官-80断块来说,运用CO2驱是提高最终收率的较好途径。

五、结论

(1)官-80断块开发效果综合评价为Ⅱ类,影响开发水平的主要原因为油水井的合合注,由于物性差异,造成各小层储层动用程度不同,高吸水层单层突进,致使断块耗水量大,油层动用程度差。

(2)砂岩油藏在注水开发后,储层物性差异加大,高渗层渗透率普遍增加,低渗层普遍减低,粘土矿物含量有所降低,由于注入水氧化作用,注水后比注水前原油粘度明显增高。

(3)对高含水后期砂岩油藏提高收率来说,必须首先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找准剩余油潜力,根据潜力分析,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收率。

(4)对官-80断块,下步要有针对性用深部调剖技术,间歇注水及开展CO2驱研究,以此实现最大收率。

参考文献

(1)裘亦楠,陈子棋.油藏描述.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历年来中国进口原油与自产原油所占比例?

中国以前以自产为主,后来中.央决定石油开要本着先国外后国内,先海洋后内陆,先远海后近海的原则进行,目的是保护我国内部的石油,所以现在我国已成为仅次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大多数石油为进口油,具体数据涉及能源安全,不会详细公布,大概为60%——70%

国际油价连续2日暴跌,那国内油价还会上涨吗?

不会,因为现在的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其实受到了多方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从美股的走势呈反向。从中短期来看,有可能国际原油价格还是围绕100美元上下波动,高油价的时代暂现在我国车主们目前的油价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92号汽油要在8.5元以上浮动了,进入9元的概率不大,但是现在的价格,对比世界其他地方,也已经是高价格了。

国际原油的价格,从2月28日开始大幅动荡,直接受到的诱发因素就是俄乌冲突,但是背后还纠缠着欧佩克组织与二零二年全球原油需求量之间的博弈,从2月28日的每桶94美元一直到3月8日的129美元,涨幅实在是太快了。原油现在还是全球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工业生产原料,它的价格变动有可能都会引发国际经济的繁荣与衰退。

终于,国际原油价格在14和159日两天连续大幅下降,一口气又降回到了100美元之内,这其实让全球很多国家都松一口气。但是我国的情况还比较特殊,因为我国的汽油和柴油价格,既与全球原油价格挂钩,也不是完全关联。而今年已经第一季度快结束了,我国的油价在前4个调价窗口全部上涨,在3月17日将迎来第5个调价窗口。那么此次汽油和柴油价格不会再向上调整了呢?

其实目前的国际原油价格因为在100美元之内,其实远远要比3月3日上一个调整日价格低的多,那时候原油价格都在平均105美元附近,如果从绝对值比较,其实这个油价应该不会动,而且还应该略有下浮。但是由于这两周期间,曾经国际原油价格高达129美元,也就是说国际原油的变化率曾经高达18.88%,那么按照2016年国家发改委修订后,一直沿用至今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以及配套的2016年64号文件规定,我们的油价还需要继续向上浮动,而且有可能上涨的力度还挺大。

最新的消息,应该在3月17日24时起,国内成品油价或迎来大幅上调,暂预计汽、柴油价每吨上调750元左右,折合92号汽油每升上调0.58元,0号柴油每升上调0.64元。一辆私家车50升的油箱加满后需要多花32元。在2020年这4次油价调整中,国内汽、柴油价格已经累计每吨分别提高1125元和1085元。此次调整之后,92号汽油的价格已经快逼近9元了。

这其实大家又一次对发改委的成品油调整办法发生了疑问,为什么现在的油价比上次调整的油价要低,但是此次还要大幅向上调整呢?而且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油价调整基本上是涨多跌少,这个油价调整的方法是不是利涨不利跌呢?未来是不是还要做更优化的修正,以符合国际市场由原油价格的变化呢?那么下一个油价调整窗口,如果原油价格相对稳定,会向下调整油价。

请结合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谈谈我国近期利率的走势

运用利率决定与影响因素的原理分析我国利率的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2年2月2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这次降息是为了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是中央人民银行近年来的第8次降息。近期,央行已公布利率市场化的整体,继而又在刚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进一步提出,要有、有步骤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利率的浮动幅度和范围,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作用。

一、利率的杠杆作用

利率的调整是国家向社会投资者发出的调整金融资产结构的信号。国家通过利率向消费者和投资者传递信息,引导消费、刺激需求、促进投资。利率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杠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利率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1996年以来,经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七次下调金融机构利率水平,其中存款利率累计下调5.73个百分点,利率累计下调6.47个百分点,这对减少企业利息支出,增加国债发行,刺激消费和投资,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建国以来利率调整回顾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为了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消除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遗留的通 货膨胀危害,反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武装干涉,恢复发展社会生产,保障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国家设立了活期、定期 3个 月、6个月、1年整存整取及定期1年零存整取5个品种的储蓄存款,这种设置一直保持到1959年6月30日,并确定了 较高的储蓄存款利率。

这期间利率共有5次变动,但总体维持在3.24-7.92%的水平之间。利率处在较高水平有两个阶段,( 1)1955年10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利率为7.92%;(2)1959年7月1日至1965年9月3 0日,利率为6.12%。而11年10月1日至19 年3月31日,3.24%的低利率水平维持了7年半时间。 由于国家当时掌握着众多的大宗商品及生活用商品,并以严格形式分配给消费者,因而商品价格极低。如西安地区60年 代-70年代,一千克面粉价格为0.328元,一千克酱油为0.20 元,一千克食醋为0.14元,蔬菜全年平均价格仅 0.10元/千克左右。当时一般居民家庭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成为高档商品,若靠攒钱来购买,以每月储蓄 5-6元钱, 均需2-3年时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三个月后,19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改革开放以 来首次利率调整。此次利率调整,虽然利率上调幅度并不大(由3.24%上调到3.96%),但国家相应将储蓄存款的品 种由3个增加到8个,第一次增设了五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品种,应当看到,为适应党和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 建设上这一任务,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自觉利用利率这一金融杠杆的作用。

自19年4月1日到1999年6月10日止,央行共进行过19次利率调整,国家通过银行把社会上暂时 闲置不用的货币资金以存款储蓄的方式聚集起来,再通过有地把货币资本贷给急需要追加资金的企业和单位,用于生产和 流通。经过七次利率调整后,利率水平逐波走高,到1989年2月1日,达11.34%,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利率最高点, 并在这个点位上持续了14.5个月。随后在一年时间里利率3次下调,1991年4月21日,利率为7.56%,两年后 ,利率随着经济过热又被两度拉起,到1993年7月11日,央行将利率又升高到10.98%的高位,形成当时第二个高 点,利率在这个点位保持了34个月的纪录后,接着的便是被舆论称之为的“三年来央行七次降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70年代,中国百姓放在银行里的钱不过几十亿、 百多亿,而今天,银行中居民储蓄存款这一块竟高达58000亿。这决不是说居民的存款过多了,而是在中国经济告别了短 缺经济、转化为过剩经济时,以储蓄这种单一金融资产结构直面经济,已无助于社会经济的再发展。大量的原本用于生活消费 的货币通过银行又转化为生产和流通资金用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而消费受阻,使得生产愈加困难。

利息的调整是国家向社会投资者(存款人)发出的调整金融资产结构的信号。在个人家庭理财中,若能及时理解 国家向投资者发出的信号,适时转变投资或消费方式,作为消费者可能获得较多收益。如现在市场物价很低,作为消费者可以 去市场购所需的什物,而不必一味坚守“买涨不买跌”的理念。同样,消费者可以投资股票、国债、企业债券,或投资实业 经营产业。

三,近期利率的走势

近来美元反弹,但兑欧元和英镑仍接近七个月低点,因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本周暗示两年来的升息周期已接近尾声。国际货币基金会针对美国贸易逆差问题的评论也损及美元汇率,该组织表示,美元需大幅贬值,以助矫正全球经济失衡。但的谈话,化解了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或扩大弹性的疑虑。他表示,人民币尚未作好大幅升值的准备。各国央行及短期利率动向,仍是影响汇市的主要因素,美联储的论调转变,导致美元兑欧元本周以来已下挫逾2%%,今年以来跌幅达4.5%%。美联储3月会议纪录指出,许多联储官员觉得紧缩政策已接近尾声,并指出有升息过度的风险从技术面来分析,欧元兑美元周三探低后小幅上涨,汇价继续收于1.2333之上,均线呈多头排列,中期上涨趋势形成。汇价跌破1.222则上述判断无效。上档阻力在1.249/1.259,下档支撑在1.222。欧元有望震荡盘整或者震荡盘升。英镑兑美元接近今年高点1.794,只有突破该阻力英镑才能获得继续上涨的动力。下档支撑位在1.762,上档阻力1.794。英镑有望震荡盘整或者向上测试阻力位,美元兑日元仍未破出近期波动区间,三角形波动区间缩小。上档阻力在119.00,下档支撑在115.4。美元有望震荡盘整寻短线突破方向。

四:利率调整的趋势

自1993年5月15日起,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由年利率1.8%提高到2.16%;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上调2.18个百分点;

自1993年7月11日起,提高人民币存、利率并对三年以上定期储蓄存款实行保值;

自1995年1月1日起,提高对金融机构的利率,对金融机构的年利率将在现行利率基础上平均提高0.24个百分点;

自1996年5月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各项存、利率。存款利率平均降低0.98个百分点,利率平均降低0.75个百分点;

自1996年8月23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各项存、利率。存款利率水平平均降低1.5个百分点,利率水平平均降低1.2个百分点;

自19年10月23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调整后,各项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1.1个百分点;各项年利率平均下调1.5个百分点;

自1998年3月25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1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的年利率平均下调0.6个百分点。

自1998年7月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49个百分点,利率平均下调1.12个百分点;

自1998年12月7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

自1999年6月10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利率平均下降0.75个百分点;

自2002年2月2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利率,存款利率平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利率平均下调0.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