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各国_巴以冲突波及全球油价
1.伊外长回应伊朗会否卷入巴以冲突「伊朗不排除参战」,这意味着什么?第六次中东战争会爆发吗?
2.国际社会制裁伊朗有什么实际意义?
3.伊朗和叙利亚与以色列和西方的关系会如何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求原创
4.美国打伊拉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为什么现今世界如此依赖石油和天然气?
6.更加重视能源安全
伊外长回应伊朗会否卷入巴以冲突「伊朗不排除参战」,这意味着什么?第六次中东战争会爆发吗?
伊外长回应伊朗会否卷入巴以冲突表示“伊朗不排除参战”,这意味着伊朗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持开放态度,不排除采取军事行动的可能性。这主要是针对以色列近期对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以及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敌对关系。
关于第六次中东战争是否会爆发,目前还难以预测。虽然伊朗表示不排除参战的可能性,但战争的发生需要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呼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巴以冲突,避免战争的发生。同时,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冲突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各方都在积极寻求避免战争的方法。?在此背景下,双方应积极寻求和平解决方案,避免冲突升级。国际社会也应充分发挥调解作用,协助双方化解矛盾,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国际社会制裁伊朗有什么实际意义?
造成伊朗核问题今日今时危局的主要原因远远超越了伊朗自身,而是深深扎根于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其中包括伊朗同西方、伊朗同以色列、伊朗同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之间、美国同欧洲围绕核计划,以及伊朗什叶派神权政权间种种相互交织的利益与冲突。
从历史事件上看,以上种种关系的由来又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几乎持续上世纪整个80年代的两伊战争,因伊拉克侵略科威特以及巴以冲突而加剧的阿拉伯世界的内部分歧,甚至“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势力发展对西方体系的冲击。
国际社会之所以为伊朗核计划忧心忡忡,并不在于伊朗作为《核不扩散条约》的签字国是否具有和平发展核能的权利,而是在于伊朗始终无法让国际社会信服其核能开发是完全出于和平目的。国际社会进而担心,伊朗在接受国际核监督之外,还可能另有一套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核计划。在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心腹大患之时,一个拥有核武器、并且在西方眼里同恐怖组织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伊朗,对西方而言是完全不可容忍的。这也就解释了美国的底线:伊朗绝对不能拥有核武器。
在伊朗的强硬与西方的恫吓背后,伊朗距离美国的底线究竟有多远?根据制造核武器的基本知识,天然条件下出产的铀矿需要加工成所谓的铀浓缩体(俗称“**蛋糕”),然后转变成铀四氟化物(UF4),后者再进一步转换成为气态的铀六氟化物(UF6),然后通过离心机将铀六氟化物加工成低浓缩铀(就是目前伊朗宣布已取得的技术突破),低浓缩铀进一步浓缩成高浓缩铀,后者既可产生民用核能,也可以用来制造核武器。
如果伊朗的声明属实,根据有关专家估算,它距离生产出制造一枚所需要的高浓缩铀还有十三年零七个月。但令国际社会担心的是,伊朗不会满足于其目前拥有的164台离心机机组——伊朗已经声称到今年底修建由3000台离心机组成的机组。据估算,这样规模的机组将可以在271天内造出一枚所需的高浓缩铀。而伊朗的内坦兹核工厂的装机设计容量是5万台离心机,假设在美国的炸弹降落下来之前建成并全力运行,只需16天就可以造出一枚核弹所需量的高浓缩铀。
去年俄罗斯为解决僵局提出的在其领土上建立合作核燃料工厂的提案,主要是避免让伊朗完成浓缩铀的全过程,即将“**蛋糕”之后的阶段转移到俄境内进行加工。而伊朗宣称的低浓缩铀的制成,标志着伊朗掌握了浓缩铀的全过程技术。因此,内贾德在4月11日骄傲地宣称,伊朗从此加入核俱乐部的行列。
一意孤行
今年2月,伊朗核问题被报告给安理会后,国际社会并未放弃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外交框架下解决该问题。但以内贾德为代表、主张发展核计划的强硬势力,至少在目前看来已经成为伊朗外交的主要声音。这种执意独立发展伊朗核工业的心态,主要来自在1980-1988年两伊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伊朗***,既对西方核不扩散承诺的质疑,更对核武器禁忌不屑一顾。
在两伊战争期间,萨达姆对伊朗军队使用了化学武器,但在当时几乎整个阿拉伯世界和西方都支持伊拉克的情况下,世界舆论对萨达姆的行为指责寥寥。在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政治的考虑成为决策核心时,世界默许乃至纵容了萨达姆的行为。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中东研究高级研究员雷·塔基亚(Ray Takeyh)在今年春季号的《国家利益》杂志中指出,对内贾德这样两伊战争老兵出身的新一代***而言,战争教给他们这样的信条: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只能靠自身的发展来保证,寄望国际公约和西方的善意是行不通的。
而在伊朗看来,美国对以色列实际拥有核武器的支持,以及最近美印之间关于核合作的条约,都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对“民主国家”和盟友,完全可以罔顾以色列和印度不是《核不扩散条约》签字国的事实,对其发展核工业乃至核武器开绿灯,不惜一再破例;但对伊朗这样身为条约签字国的国家,仅因为其同美国不和,就可以被剥夺利用核能的权利。
在西方世界的双重标准下,自主开发核能乃至最终造出核武器成为伊朗维护国家民族尊严和安全的虚实双重保证。在两次伊拉克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中,美军常规力量所显示出来的压倒优势,以及最近对伊朗核设施使用战术核武器论调的抬头,更使伊朗强硬派***确信,只有核威慑才能避免伊朗沦为下一个萨达姆或塔利班。这种看法伴随着美国在海湾地区军事存在的加强,美国全球民主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政权更迭(regime change)的威胁,增强了伊朗建立核威慑的迫切性。
内贾德认为,核问题仅是美国挑战伊朗神权政权的第一步,即使伊朗按照美国要求停止核计划,美国依然会以伊国内的人权、民主问题为借口步步进逼,直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的政权被推翻。美国国务卿赖斯要求的用于“推进伊朗国内民主力量发展”8500万美元拨款,也被认为是美在伊朗实现政权更迭的步骤之一。
德黑兰权力架构
根据伊朗宪法,国家最高***,即精神领袖哈梅内伊(Ayatollah Khamenei)是武装力量统帅,同时也控制国家宣传机器和国家司法权。
伊朗外交政策的决策机构是国家最高安全委员会(SNSC),该委员会目前为拉里贾尼(Ali Larijani)领导,他也是此次核危机中伊朗的首席谈判代表;但哈梅内伊对最高安全委员会的决定拥有最终决定权。在4月5日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举办的关于伊朗核问题的讨论会上,国立伊朗大学的国家关系教授马哈穆德·沙里奥哈兰(Mahmood Sariolghalam)表示,从哈梅内伊掌权的17年历史来看,他既不希望同西方实现和解,同时也不希望发生同西方的对抗。
另一方面,伊朗的国会以及由前总统拉夫桑贾尼(Ali Rafsanjani)领导的权宜委员会(Expediency Council)都有大批持温和立场的改革人士。在伊朗国内经济、失业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伊朗75%人口不足30岁),解决国内的发展问题更多成为上层的改革人士和广大民众关注的重心。
在这种独特的外交、内政决策机制下,伊朗国内民生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国际社会抱有希望:伊朗可以通过内部的角力来取得核问题的解决。这也是为何国际社会选择一面向伊朗提供合作的美好前景,另一面辅以包括制裁在内的压力的软硬两手策略。
在伊朗立场日趋强硬的今天,要求挥舞大棒的声音也日益升高。同样在4月5日的外交关系委员会研讨会上,布鲁津斯学会中东政策研究室主任肯尼斯·波拉克(Kenneth Pollack)指出,在伊朗经济日益需要境外资本的今天,特别是未来五年伊朗每年需要200亿美元、未来十年需要700亿美元用来更新石油工业的融资计划,对伊朗实行投资制裁会取得相当不错的结果,同时又不会引发类似当年制裁伊拉克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
一旦包括外交途径以及投资制裁这样的“软制裁”方式,仍无法使伊朗停止浓缩铀活动的话,那么,更严厉的制裁乃至“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就会成为一个选项。而这种选项的不利之处,除了具体的军事方面的局限性(比如无法保证一次性消除所有的伊朗核设施,以及尽管核设施本身的消除,但有关核技术的知识却无法根除),还包括对油价不断创下新高的国际石油市场产生重大冲击,对伊朗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国内政治经济、对巴以冲突的解决种下种种恶果等。
勿轻言战端
一个核武装的伊朗将打破中近东地区的战略平衡,会影响到以逊尼派穆斯林为主的阿拉伯国家对权力的控制,同时可能产生所谓的“伊朗伊斯兰革命输出”,引发类似伊拉克目前的逊尼和什叶教派之争。
但西方也有投鼠忌器的一面:战端一开,目前刚刚迎来新总理的伊拉克,可能因为伊朗公开支持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力量,再次将伊拉克动荡不安的国内安全局势送到一个更加危险的境地。此外,西方指责的伊朗同黎巴嫩武装的联系,同叙利亚的密切关系,连同伊朗对巴勒斯坦哈马斯政府的支持,都会因此得到加强,从而对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反恐事业产生严重不利影响。
此外,在萨达姆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动对科威特的侵略后,整个阿拉伯世界呈现“中东政治美国化”的局面,彼此间的互信程度下降,各国忙于自保。而另一场海湾地区战争的后果,很可能再次强化美国的在该地区本已十分强大的存在,加强阿拉伯国家互相孤立、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阿拉伯世界在所谓的文明冲突中再次败下阵来。
因此,阿拉伯世界如果不是反对用军事手段解决伊朗核问题,至少也不希望造成支持美对伊朗军事打击的印象。对美国而言,如果不能聚合尽可能多的盟友,特别是阿拉伯盟友,发动对伊朗的攻击将令其摆脱霸权形象的努力付之东流。
更为严重的是,鉴于美国正在世界推行的“民主化”浪潮,伊拉克战争似乎昭示着,至少在中东地区,战争已成为推进民主的主要手段。而一场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将会导致这种印象实质化。这无疑对美国“民主化”的推进不利,使其民主成本呈指数级加大。
西方内部的分歧也几乎排除了近期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能。尽管欧洲三国(法国、德国和英国)在过去三年多的谈判中无功而返,目前站在美国一边要求对伊朗采取强硬立场,但美欧在处理方式上仍有本质区别:对欧洲国家而言,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是他们的原则,并不是一时之计。而美国则不同,主张用外交手段更多是考虑到眼下进行军事打击的准备不够充分,是一种权益之计。欧洲主张必须在穷尽外交手段之后,才可以另寻它途,美国的布什政府显然没有这种信条与耐心。
围绕伊朗核问题的种种错综复杂关系使得该问题的解决分外棘手。但外交斡旋不会因为巴拉迪报告的出台而就此停止。相关各方将会各尽其力,寻求一个尽可能令各方保住面子,同时又不至于导致局面不可收拾的解决方案。安理会成为各方角力的主战场的事实,并不理所当然地意味外交——制裁——战争这一路径的不可逆转。伊朗核问题的反复,也意味着其解决进程的一波三折。世界仍旧需要更多的耐心
伊朗和叙利亚与以色列和西方的关系会如何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求原创
首先,从历史上看,从十字军东征到几次中东战争,到最近的巴以冲突。都是标榜的宗教战争,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都视耶路撒冷为圣城,谁都不希望自己宗教的圣城被信仰别的宗教的国家占领,尤其是犹太人和伊斯兰教,这两方面一天不达成和解,伊朗和叙利亚跟以色列乃至西方的关系,会不会爆发新的战争很难说,但要冰释前嫌,恐怕很难。
其次,任何政治事件的发生,背后都有它的利益关系。叙利亚和伊朗所在的中东,拥有世界可采石油的50%。自从石油成了“工业的血液”以来,中东这个地方就没消停过,短短几十年,5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控制了石油,就等于控制了全世界,这句话也不是没有依据的。现在中东的国家分三种,第1就是沙特之类的亲美国家,第2 就是伊拉克这样的 被美国通过战争扶植出一个亲美政权的国家,第3类就是伊朗这样的反美政权。至于美国对不对伊朗动刀子,什么时候动刀子,这要看俄罗斯和中国的对其的阻力大小了,有人要控制全世界,就有人要起来反抗。为什么中国和俄罗斯非要管这档子事,趟这趟浑水?因为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美国拥有石油定价权,意思是他说是有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俄罗斯也是石油出口大国,石油出口占了相当大一部分经济收入,美国想打压俄罗斯,就通过压低油价,俄罗斯因为没有石油定价权,必须蒙受损失,这对百废待兴的俄罗斯简直如鲠在喉。再说中国,同样的道理,而且影响更大,油价一涨,仿佛什么都跟着涨了,这对中国的复兴是很不利的。美国拿下伊朗,控制了石油输出国,更是肆无忌惮,而以色列和西方在石油抢夺大军中充当先锋,希望能分一杯羹。
美国打伊拉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原因介绍:
1.反恐。2001年的9.11事件曾经使美国获得了巨大的道义资源,但令全世界人民深感失望的是,美国滥用了这种资源,并在“反恐”的名义下大大扩张了其军事势力。
2.改变伊拉克的政权,进而重新规划中东的政治地图。从“民主和平论”的观念出发,美国认为,民主国家都是美国的朋友,专制国家皆是美国的敌人或对手。
3.布什家族与萨达姆存在私人恩怨。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由于种种原因,当时任总统的老布什未能直捣巴格达,推翻萨达姆政权,因此留下心病。
4.为了救美国的经济。美国经济从2001年3月陷入衰退,迄今没有恢复元气。战争对美国经济有好处,首先可以刺激军事工业、工业。战争实际上是一个新式武器的试验场,也是一场流血的广告秀。而且,美国近几年连续打了一些胜仗,打仗不仅不亏本,而且还有许多赚头,美国人当然要乐此不疲了。
5.为了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小布什当总统已经两年多,2004年美国将举行新的总统选举。2001年9.11事件过后,小布什的民意支持率曾经高大80-90%,目前因为美国经济不景气,小布什的民意支持率已经降到了58%左右。为了扭转这种不利趋势,争取竞选连任,特别是避免重蹈其父亲竞选连任失败的覆辙,小布什决心孤注一掷,通过武力打击伊拉克,抬高民意支持率,以及通过战争刺激经济,从而顺利实现继续当美国总统的目标。
6.为了伊拉克和中东的石油。伊拉克所在的中东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的最大产油区,美国石油消费量地1/3来源于海湾地区。其中伊拉克的石油探明储量居世界第2位,出口量占世界第6位。美国五角大楼曾经直言不讳地表示:有必要对伊拉克采取行动,促成该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使经济和能源自由化进入伊拉克,一旦实现这一目标,就可以用伊拉克的石油来满足美国的需求。
7.为了控制中东地缘战略枢纽区。中东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区,还是重要的地缘政治枢纽区。它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桥梁,也是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国家出入海洋的门户。伊拉克本身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可以说是中东的心脏地区。
8.为了预防“文明冲突”的发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1993-1996年间曾经提出一种理论,叫“文明冲突论”。这个理论认为,冷战后文明冲突将成为国际政治的主线,其中西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以及儒教文明的冲突将是最可能发生的。
9.为了打击欧元,防止欧洲成为美国在21世纪的主要对手。美国攻伊,暗藏着一个阴谋就是要打跨欧元。这个说法有部分道理。美国控制伊拉克特别是控制中东以后,实际上就控制了世界主要石油产区的油阀,也就可以操纵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
欧洲国家普遍对中东石油存在很大的依赖,石油短缺必然打击欧洲经济,破坏欧洲经济一体化事业,并最终导致欧元受到冲击。
10.为了推行新帝国主义,称霸世界,建立美利坚帝国新秩序。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称:美国在全世界拥有前所未有和无可比拟的实力和影响。
伊拉克战争介绍:
伊拉克战争,是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
实质上是借反恐时机,以伊拉克拒绝交出子虚乌有的生化武器为借口,趁机清除反美政权的一战争。由于这次战争实际上是1990年海湾战争的继续,所以,这次战争也被称为“第二次海湾战争”。
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美方最终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找到萨达姆政权早已将其销毁的文件和人证。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
由于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的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加上美军使用的武器费用非常的高昂,这场战争也被称为浪费钱的战争。
为什么现今世界如此依赖石油和天然气?
一、世界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目前全世界能源年总消费量约为134亿吨标准煤,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占85%,大部分电力也是依赖化石能源生产的,核能、太阳能、水力、风力、波浪能、潮汐能、地热等能源仅占15%.化石能源价格比较低廉,开发利用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并且已经系统化和标准化.虽然发达国家遭受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打击后,千方百计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但是今后20多年里,石油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全球需求量将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煤仍然是电力生产的主要燃料,全球需求量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可见化石能源仍然是我们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
有统计表明,2020年全世界能源消费量将是目前的3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各国能源消费量与GDP的增长程度有密切的相关性.从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来看,人均GDP在1000至10000美元之间,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GDP超过10000美元之后,人均能源消费量放缓.我国正处在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较快的起步阶段,石油需求增势强劲,预计今年原油消费量为2.7亿吨,2020年将达到4.0-4.5亿吨;而我国是一个人均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采储量分别占世界平均值的20.1%、5.1%和86.2%,尤其是原油,目前对外依存度是1/3,2020年将超过1/2,供需矛盾相当尖锐.
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走向枯竭和化石能源利用对环境的污染这两个老问题,依然困扰人类.
世界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结构特征,使得化石能源枯竭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近.因为作为能源主体的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枯竭的那一天.日前《2004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测算世界石油总储量为1.15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可供生产41年.作为世界石油龙头的沙特阿拉伯,石油储量达2500亿桶,日产量800多万桶,分别占世界石油总储量和总需求量近1/4和近1/10.这个国家以“我们每天为世界提供石油”作为使命,在过去30多年间确实起到世界石油供应稳定器的作用.但是,沙特石油公司高级职员私下表示:“我不知道这种情况能够持续多久.”因为沙特老油田已经接近产油高峰期,而开采新油田的难度非常大.世界各大产油国也都大致如此,阿曼目前的产量仅是其高峰时的1/5,美国石油开采量每年下降3%,传统的石油出口国印度尼西亚甚至一度需要进口石油应急.全球再找到大型油田的可能性非常小,只能寄希望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加拿大油砂和几处深海大陆架.这种状况加剧了人们对不可再生能源走向枯竭的危机感.近年来国际市场油价持续走高,很大程度是这种危机感的直接反应.
目前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全球性能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为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气体排放等.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大气污染已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在欧洲和北美也出现了超越国界的大气污染,形成了广泛的环境酸化,上千个湖泊的湖水酸度达到了不能支持鱼类生存的程度,酸性气体所造成的腐蚀损失,每年高达10亿美元.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都居世界前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使全球变暖,2003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炎热的一年,因此联合国呼吁各国签署《京都协议书》,以减少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做出积极响应,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出于自身经济扩张的考虑,拒绝签署《京都协议书》,使国际社会同温室效应问题的斗争举步维艰.
三、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拉开序幕
化石能源除了必将枯竭和环境污染这两个老问题受到全人类的特别关注以外,近些年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也格外引人注目.
世界石油工业历经近150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从西北非经中东、里海、中亚、西伯利亚到远东的石油储产区域和以北美、西欧、东亚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两者供需关系严重错位和失衡,导致以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与以世界最大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家的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突出,“强强抗衡”成为上世纪后30年石油地缘政治的主旋律.以往历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都是石油地质大发现带动的,美国油田、巴库油田、中东油田、北海和墨西哥湾油田的相继发现,都使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为之一变,世界石油市场结构随之做出相应的大调整;然而进入本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多元化”初露端倪,并引发世界石油市场结构的大调整.
这次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涉及需求结构调整、供应结构调整、资本结构调整和新石油储产中心开辟等石油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时间持续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现在:
石油需求多元化.虽然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仍然主导世界石油需求市场,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石油消费量将追超发达国家.
石油供应多元化.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其控制国际油价的局面正在打破,非欧佩克产油国发展势头强劲,俄罗斯的能源大国地位得以确立,挪威、加拿大等国的传统地位仍然保持,伊拉克的特殊地位将逐渐突出,石油供应国形成“群雄并立”的格局.
石油资本多元化.世界石油产业被西方几大石油公司所垄断的局面将被打破,发展中的地区大国全力支持本国石油公司在全球争取石油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份额,招商引资将是各产油国迅速提高石油效益的必然选择,联合开发将是各石油公司规避海外投资风险的最佳策略,区域合作将是各石油需求国趋利避害的当务之急.
这样的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需求激增的拉动.人类在过去150年已经消耗了9500亿桶石油,占全球已探明化石能源总量的44%,其中大部分是近50多年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耗的.进入本世纪,随着工业的新一轮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需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耗量也出现“加速度”的趋势,欧佩克预计今年世界石油日需求量将比去年增加200万桶.可以说需求激增拉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供应风险的激励.在目前世界石油供需基本平衡,生产能力略有节余的表象下面,孕育着种种危机,包括世界石油产量将越过顶峰而呈下降趋势;全球石油地质储量连年增加,但是可开采的商业油源却呈下降趋势;新油田的开发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等等,导致世界石油供应不确定的风险凸显.加上石油所特有的地缘政治风险,诸如巴以冲突加剧、伊拉克局势动荡和恐怖袭击对石油设施的破坏,都促使各国加强石油生产、运输、贮存的安全措施,争取多渠道的稳定油源,并且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以确保石油供应.可以说石油供应风险意识激励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美国石油霸权战略的催化.美国将控制石油资源作为其全球霸权战略的核心内容,将控制伊拉克作为制服中东产油国家的“石油王牌”,遏制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地区大国获取石油资源.为此,美国采取的石油战略是:抢占中东石油地缘战略支点,控制里海和中亚石油区,抢滩非洲石油区,削弱欧佩克,插手俄罗斯石油公司,控制国际输油管线,以确立新的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这样的石油霸权战略,使各产油国、石油需求国甚至美国的盟国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制定并实施自己的石油安全战略,确保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的应有地位.可以说美国石油霸权战略催化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各国政府的推动.各国政府为了应对世界石油供需不平衡矛盾和规避石油地缘政治风险,尤其为了应对美国的石油霸权战略,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发展安全战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的需求方急需开辟新油源,新老产油国形成的供应方积极开发新产能,新供需关系和新运输保障也都应运而生.各国政府支持本国石油公司争取境外石油资源份额和参与世界石油市场竞争.可以说各国政府推动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新技术的保障.新技术使开发深海油田和复杂地质构造的陆地油田成为可能,使液化天然气便于储运和利用,使输油管线成为供需双方的联系纽带.可以说新技术保障了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
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新一轮大调整为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创造了条件.新一轮长期投资浪潮需要大投资、长周期和高风险,在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赢利,这就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国际油价将持续走高的深层原因.
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能源安全发展战略
如今,依然困扰人类的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世界能源结构带来的化石能源枯竭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随着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呈多元化态势和世界石油市场结构大调整的展开,使能源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国家能否安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社会经济的重大战略问题,各国都从安全和发展两个方面制定了国家能源战略.
首先,各国将石油保障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减轻对欧佩克石油的依赖,转而开辟西非、中亚和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的新油源;中国、印度、东盟、韩国、巴西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集团积极寻求多渠道石油来源;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老、新产油国都把石油作为本国经济腾飞的“金钥匙”,纷纷制定了“石油兴国”、“石油强国”的战略;世界各国都对石油运输保障和战略储备予以高度重视,例如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美国等国都在建设长距离输油管线,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联合维护马六甲海峡安全,中国和印度筹建石油战略储备设施,等等.
其次,世界各国都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将合理利用和节约常规能源、研发清洁的新能源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的目标,从而形成如下发展趋势:
高新技术成果在能源工业迅速推广应用.能源工业正在由低技术向高技术过渡,新技术已迅速地渗透到能源勘探、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利用的各个环节,例如自动化生产设备使煤矿开采效率成倍提高,新工艺和新技术促进了深海油田的开发.
化石燃料正在向高效节能、洁净环保的方向发展.全球范围的节能技术革命已经展开,各国都在通过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来降低能源需求量,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下降了30%以上,机动车的燃油效能提高了近一倍.清洁能源技术迅速提高,各国纷纷推进清洁煤计划.
天然气的开发利用迅速增长并且前景广阔.天然气储量丰富,迄今仅开采了全球总储量的16%,而且污染较小,可以作为石油的替代品,消费量将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有望超越煤炭成为第二大能源载体.天然气水合物是深藏海底的固体天然气,测算储量是化石能源储量的2倍,而且杂质少,无污染,是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日、美等国已经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样品,我国已经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有望继石油之后成为人类的又一支柱能源.
更加重视能源安全
澳大利亚新政府执政后,首先就重组了工业、资源与旅游部,将其改名为资源、能源与旅游部,强调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并大力着手进行能源市场改革,筹划制定能源安全新政策和能源安全新战略,进行未来 5 年、10 年、15 年国家能源安全评估 ( 由资源、能源与旅游部负责进行) 等。在资源、能源与旅游部 2008 ~2009 年度的预算中,大幅增加了能源项目和能源项目经费预算,所有这些行动和措施均表明新政府在未来的国土资源管理中会更加重视能源安全问题。
澳大利亚新政府重视能源安全问题有以下因素在起作用: ①石油净进口量不断增加; ②国际市场油价暴涨; ③世界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 ④石油短期内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能源; ⑤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将进一步上升; ⑥多年来,澳大利亚石油勘查活动未取得明显突破; ⑦澳大利亚石油消费将进一步增加等。
1. 石油净进口量不断增加
近 15 年来澳大利亚石油 ( 包括原油和成品油) 的净进口量如图 4 - 1和图 4 -2 所示。由图可见,自 2000 ~2001 年度以来,澳大利亚的石油原油净进口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成品油净进口量更是呈快速上升的态势。
图 4 -1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原油净进口量走势
图 4 -2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成品油净进口量走势
2. 国际市场油价暴涨暴跌
进入 21 世纪,国际市场迪拜 ( Dubai) 原油现货价格从 2001 年的每桶22. 81 美元快速上涨到 2007 年的每桶 68. 19 美元,涨幅达到 199% ,见表4 - 7。国际市场布伦特 ( Prent) 原油现货价格从 2001 年的每桶 24. 44 美元快速上涨到2007 年的每桶72. 39 美元,涨幅也达196% 。而在2008 年10 月后,国际市场油价发生暴跌,在 4 个月之内,油价下跌了 70% ,这种暴涨暴跌的状况和局面对石油安全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表 4 -7 国际市场现货原油价格 单位: 美元/桶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3. 世界不稳定因素有增无减
刚进入 21 世纪,就发生 “9. 11”事件、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印尼巴厘岛恐怖事件、苏丹政府军与军冲突等,近年来又不断发生黎以冲突、伊朗核危机、朝鲜核危机、格俄冲突、委美不和、尼日利亚宗教冲突、印度孟买恐怖事件、巴以冲突等,各种不稳定事件此起彼伏,世界安全形势并没有因新世纪曙光的到来而变得稳定,相反,不稳定因素却有增无减。
4. 石油短期内仍是不可替代的能源
尽管应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但石油在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仍是不可替代的能源。
5. 世界石油消费量预期将进一步上升
在过去20 年中,石油消费上升了25. 3% ,见表4 -8。2007 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已达 39. 5 亿吨。据世界能源组织预测,未来 20 年,世界石油消费还将继续上升。
表 4 -8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石油消费量 单位: 百万吨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6. 多年来,澳大利亚石油勘查活动未取得明显突破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后,尽管澳大利亚石油公司对石油勘查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澳大利亚石油发现进展不大,剩余可采石油储量始终未得到明显提升,见表 4 -9,表明澳大利亚的石油前景并不乐观。2007 年,澳大利亚石油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的 0. 3% 。
表 4 -9 1990 年以来澳大利亚探明的剩余石油储量 单位: 十亿桶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7. 澳大利亚石油消费量会进一步上升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澳大利亚的石油消费量快速上涨,见表 4 -10。据澳大利亚相关研究表明,未来 20 年,澳大利亚石油消费量还将明显上升。
表 4 -10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石油消费量 单位: 百万吨
资料来源: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8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先重视能源安全问题,优先关注国家安全与民生,未雨绸缪,是负责任政府的必然所为。
澳大利亚是世界重要的煤炭出口国和天然气出口国,能源安全本无大的问题,但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暴涨与暴跌,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以及国内的快速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使得澳大利亚政府深刻认识到,是需要认真面对和考虑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时候了。
国家能源安全评估 (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Assessment,NESA) 主要将鉴别目前在液体燃料、天然气和电力行业关键的战略能源安全问题,及其可能对未来 5 年 ( 2013) 、10 年 ( 2018) 和 15 年 ( 2023) 澳大利亚能源安全水平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