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桐油价_acebeam 桐油价
1.其间,美国援助国民党出于什么目的,是免费援助的吗
2.木油是什么呢?
3.桐油是我国特产,主要产区是
4.木蜡油与桐油的不同之处?
5.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属于哪个省
属于:广西梧州市万秀区
梧州中山纪念堂
梧州龙母庙
梧州中山公园
梧州龙母庙
梧州骑楼城
万秀区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
万秀区位于梧州市区东部,东邻广东省封开县、北接蝶山区夏郢镇和苍梧县六堡、梨埠镇,西、南临桂江、西江,与蝶山区隔江相望。西距自治区首府南宁400公里;东近香港、澳门436公里和384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10°18’-111°40’,北纬22°37’-24°18’,总面积406.92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万秀区域即为梧州城廓,是历代郡、州、府、道、县治所在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万秀区域成为云、贵、川、湘、桂与粤、港、澳等地“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的咽喉要道、水上门户和商业中心。孙中山率师北伐时曾3次驻节该地。1925年,中国***在该区先后建立中共梧州支部、中共梧州地委、中共广西地委、中共广西临时省委等,领导广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周恩来曾亲临城区指导革命工作。解放后,中共梧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武装部等机关、部队长期驻在辖区内。
经济发展
该区是梧州市内外贸易主要集中区域,各种门类的商店遍布大街小巷,饮食、服务业兴旺发达,酒楼宾馆众多,不少菜肴享誉国内外。文物胜迹有中共广西地委和特委旧址、中山纪念堂、桂江春泛、白云山、龙母庙等。50多年来,万秀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区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万秀区人民政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的总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1年,工业总产值3.3亿元,是1959年89万元的370.78倍;财政收入6905万元,是区设立财政体制当年(1988年)716.7万元的9.63倍。2002年,万秀区工业生产总值3.6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工业增加值0.77亿元),财政收入6082万元.
建置沿革
万秀区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即为梧州城廓,是历代郡、州、府、道、县治所在地。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在该区设立城东、城南、城北和城中4个镇。1951年11月,设立河道办事处。1953年5月,撤镇设立第一、第二区和水上区人民政府。1955年8月,撤销城区政府,改设城中、城北、和平、大河、抚河(桂江)、下关、红楼、石鼓、南堤9个办事处。1958年9月,撤销办事处,建立城南、城北和水上3个区公所。1960年4月,又分别改称为白云、万寿和鸳江3个人民公社。1961年10月,万寿人民公社分为万寿、百花2个人民公社。11月,成立万寿、百花区公所,实行政社合一。同月,白云人民公社分为白云、石鼓2个人民公社。12月,成立白云、石鼓区公所、1962年8月,万寿、百花合并为万寿人民公社(区)。白云、石鼓合并为白云人民公社(区)。1968年9月,撤销区公所,改万寿人民公社为红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白云人民公社为东方红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鸳江人民公社为东风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2月,撤销红星、东方红和东风3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万秀、白云和鸳江3个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撤销革委会,成立万秀、白云、鸳江3个区人民政府。年9月,撤销鸳江区,并入白云区。1990年8月,撤销白云区,并入万秀区。至此,万秀区管辖范围包括桂江东面、西江北面的全部城区。1992年,万秀区划分为城北、城中、城东、城南街道办事处4个,辖居民委员会61个.2002年8月26日,实行城区社区管理体制,成立中山、大东、云盖、石鼓、贺院、云龙、塘源、五坊、南中、阜民、冰泉、平东、平西、民主、四坊、东正、北山、桂北、百花、钱鉴、白云、华机、桂江等23个社区居委会,撤销原61个街道居委会.同年,全区人口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6‰.当地人主要操粤语方言。2003年2月(国务院批复时间为1月),调整梧州市市辖区划,万秀区增辖苍梧县旺甫镇和郊区城东镇2镇,划出塘源社区归蝶山区管辖。全区总面积406.9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02平方公里。辖镇2个,街道办事处4个,村民委员会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2个,全区总户数46134户,总人口15.42万人。
自然环境
万秀区地处北回归线上,属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长而多雨,冬短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0℃。年平均日照时数1823.5小时。灾害性天气主要是雷雨大风,多出现在4-9月。万秀区坐落在桂、浔、西三江河岸,背山临水。城区建筑分布在河漫滩、河漫滩阶地、超河漫滩一级阶地、超河漫滩二级阶地和丘陵地上。城区大部分房屋建筑在河漫滩阶地上,城区工业区处超河漫滩一级阶地。
万秀区东北部的白云山,是市区内最高峰,海拔367米。流经城区的河流有桂江、浔江与西江。桂江北自苍梧县入境,流经城区境域18公里,在三角嘴与浔江汇合而称西江,流经城区境域13公里,东流入广东封开县。主汛期在每年的6-8月.据载最高水位为 27.07米(1915年7月10日),最低水位1.90米(1902年4月1日).汛期最早是1906年4月23日,洪峰21.64米,最迟为1907年10月10日,水位16.01米.
工业发展
万秀区工业历史悠久,西汉时期,盛产陶瓷.宋元两代,出现个体缝纫店和铸铁、铸铜手工业作坊,今钱鉴便是北宋时期梧州元丰(1071-1085年)铸钱作坊之地。明清期间,纺织、印染、鞋帽、皮革及皮革制品等行业已十分流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辖区桂江东岸开设有福安、天和等造船、修船企业。其时,城区蛇酒、酱油、腊味、冰泉豆浆、霉豆腐渣等特色食品颇具风味。民国4年(1915年),商人余瑞初等成立电力公司,设厂于桂林路龙母庙左侧山拗处。
解放后,50年代初,万秀区工业主要是街道工业,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组织街道失业人员成立生产加工组,开展生产自救,生产一些日用品及一些小型的农具。1953年后,街道工业经过工商改造和走合作化的变革,逐步实现了由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的转变。1958年,在开展全民办工业的群众运动中,自筹资金7000元办起街道工业厂15家,有职工541人,坚持“六主”(以本身积累为主、以现有条件为主、以综合利用为主、以现有技术为主、以自制设备为主、以小型为主)“四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为农业服务、为人民生活需要服务、为外贸出口服务)方针发展生产。1959年,工业总产值89万元,到1965年,城区有工厂企业36家,职工1790人。工业总产值711万元。包括金属品制造、建材、纺织、缝纫、木材、文教用品、化学、玻璃、食品等工业9大类600多种产品。
1970年8月,城区有30家工厂划给市管理,只剩下街道自办生产组,当年工业总产值135万元,不及1969年的1/6。1971年以后,城区重新开办工厂企业,街道工业逐步恢复生机。1976年,城区工业生产总值808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区经济工作发展迅速.1992年,工业总产值l.002亿元,名列广西各城区第二名。1993年,工业总产值2.004亿元,财政收入3320万元,区属企业实现税利1513万元.城区工业总产值净增1亿元,占全市当年净增的10%。至2001年,城区工业发展初具规模,有工业企业98家(其中规模以上6家,规模以下92家),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36亿元,比1978年增加35.90倍。门类有机械、电器、食品、铸造、化工、印刷等。开发有五里冲工业区、钱鉴工业小区、旺步工业区、鲤鱼冲工业区和东出口工业走廊。主要产品有汽车发电机、食品、保健品、厨具、锅炉、保险柜、弹簧、复合肥、家具、减肥皂、洗发露等多种系列产品。2002年,工业生产总值3.64亿元。
辖区内坐落的重点企业:造船企业有广西桂江造船厂和梧州华南船舶机械厂,食品企业有全国第一家梧州蛋白肠衣厂和全国最大的豆浆晶生产企业梧州市冰泉食品工业公司,建材业有梧州市五一塑料厂等大中型企业。
对外贸易
三国时期,辖区内便有对外贸易,主要进出口商品是金银翡翠、奇物异果。唐宋以后,陶瓷、食盐、谷米、布匹、生丝和茶叶为主要出口商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辖区域成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商品贸易集散地。其时,出口大宗商品主要有谷米、柴炭、桐油、生丝、中药材、牲口等农副土特产品;进口商品主要有棉纱、布匹、五金机电产品。火柴、西药、煤油和染料等。自清光绪三十年至民国17年(1905-1928年),梧州海关最低年收入白银32万两,最高74万两.其出口总值占广西的80%。广西财政收入70%以上来自梧州。随后,受日本军队入侵和国民党发动内战影响,城区贸易市场一度窒息,至1949年,出口商行仅剩百余家。
解放后,城区境内对外贸易日益兴旺,先后成立11家专业进出口公司和2家对外运输公司,经营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有400多个品种,2000多个商品,与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从1950-2001年的52年间,出口总值占同期广西出口创汇总额近1/4。.
城区经营对外贸易始于1993年,当年利用外资38.75万美元.1995年,出口贸易额660.23万美元。对外贸易方式由过去传统的自营出口,逐步发展到兼有自营、联营、代理出口、补偿贸易、来料加工、租赁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主要出口商品有食品、中成药、有色金属、宝石、玩具、服装、工艺、家具、松香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区推出发展经济各项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税收、房地产开发、内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加工和投资保护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1993年以来,国内外投资者来城区投资开办企业1000多家,其中成功引进了国际知名品牌跨国企业、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餐厅梧州第一分店”和宝怡化建、环球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至2001年,城区个体企业有4172户,从业人员5230人;私营企业200多户,从业人员400多人。1993-2001年,累计出口贸易总额3140.54万美元,累计引进外资2632.75万美元。城区被市人民政府授予2000、2001年度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城区新办各种企业107家,外贸出口总额15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95万美元。
商业经济
万秀区是梧州商业的老城区。宋代,便设坊进行贸易。明代,城区内有11坊市。其中以城南市和府东市最为热闹。此外,还有水上夜市。其时,饮食业相当兴旺,闹市都开设有粤式茶楼酒馆。梧州辟为商埠后,广东商人纷纷到梧州,在城区的沙街、四坊井、西门口一带设店经商,行、花纱行、特货行(指鸦片业)等经纪行业应运而生。英、葡、法、美等国商人也开设洋行、公司,倾销外国商品。至民国22年(1933年)城区有商行1000多家。商业税收,占广西财政收入30%。抗日战争前,从事商业的人员1万多人;萧条时,也有六七千人,为广西之冠。
解放后,辖区内设立有国营百货、纺织、烟酒、食品、五金交电、化工、盐业、石油等二级批发站和公司。至1956年,有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2000多个,其中集体、私营和个体居多。随后,向国营、集体过渡,网点撤并,到1965年,减少至260多家。“文化大革命”期间,网点继续减少。1978年后,在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发展集体、私营和个体商业,恢复农副产品市场,开放日用品集市。室内市场逐步取代露天市场,较大型的市场有南中、钱鉴、桂北、大东、孔庙里、万寿宫市场。新落成上档次的酒家、饭店和市场有白云、北山、新世界、五丰、梧州、中环、国泰、电信、东盛、中山、南方、新洞天等10多家。建成服装、家电、家具、珠宝、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建材等10大专业批发市场和五金家电、日用百货、糖烟副食等18条商品批零专业街。利用沿江一带开设夜间饮食一条街。在民主路、西江路开发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的购物城和美食城。2001年,投资1000万元,在大东上路建成一条600多米长具有岭南骑楼特色,集旅游、观光、购物、饮食和休闲于一体的首条商业步行街,自当年6月开业一年,已有100多万游客到此观光购物.2002年10月20日,地处中山路的恒业国泰广场开业,场内共有店铺499间,知名品牌店有麦当劳、机车沙龙、茶庄、咖啡堡、书店、珠宝等近30个,为培育和发展梧州商业市场、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和建设东大门,打开东通道创造更有利条件。
财政税收
1987年前,城区财政由市财政局管理。1988年成立万秀区财政局.当年财政收入716.70万元。1993年,市场税收实行“谁投入,谁收益”的管理办法,当年完成2915.70万元。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了财税收入增长,同年税收2226.50万元。1995年,税收4149万元,比上年增加 1.86倍。1996年以后,受经济环境影响,财政收入逐年减少。1999年以后,城区经济有序发展,财政收入逐步回升。2001年,财政收入6905万元,比1995年增加1.66倍;比1988年增加9.63倍.2002年,财政总收入6082万元。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商税收、企业所得税和专项收入。主要支出用于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文教卫生、部门事业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城维费用、抚恤、社会福利救济、民兵事业费用等项目。
人民生活
民国时期,民众收入微薄,度日艰难。解放后,1950-1957年,组织居民开展生产自救,就业机会增大,生活较为稳定.1958-196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居民节衣缩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维持温饱,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缓慢增长.80年代后,尤其1989-2000年,居民生活收入大幅度提高。截至200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1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04元。其中食品2046元,是1989年810.50元的2.52倍;衣着用品233元,是1989年91.36元的2.55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338元;医疗保健248元;交通和通讯314元;教育和文化服务432元;居住841元。每百户拥有空调机20台、电冰箱66台、家用电脑12台。此外,彩电、洗衣机、音响、高级照相机、摩托车、汽车、手机等商品,已为众多居民家庭所拥有.200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7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16元;每百户拥有空调机29台,电冰箱71台,家用电脑17台.翌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2元.
社会福利业有所发展。至2001年,开设有老人福利院10家(其中公办2家、民办8家)。人住福利院人数332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432人(其中区属企业职工517人),达100%,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的要求。
市政建设
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城区境内开始建城筑墙,周长424米,面积1.12万平方米。唐武德四年(621年),城墙扩展为周年880米,面积4.84万平方米。宋开宝元年(968年),始建砖墙,周长1120米,面积7.84万平方米。明清年间,城墙几经构筑,扩展到周长2750米,高7.26米,有5门,东、北、南3面环境。民国14年(1925年),折城墙,建马路,在原城墙基及水塘上建成北环路、南环路、西环路、东环路、塘基街等30多条街道。解放前,市政建设比较落后,竹木结构民房居多,马路较狭窄。
20世纪50年代,先后建筑了河堤路大渠、中山路大渠、居仁市场和架设桂江浮桥及修建北山公园。到60年代,相继开辟钱鉴、塘源等工业区。修建了百花、北山2条隧道和中山路地下商场,扩大了城区的范围。1978年后,城区建设按照市统一规划,边建设边调整。1992年后,在“拓宽大通道,发展大市场,建设大梧州”的思想指导下,改造旧城区,在沿河边和市商业中心兴建起国泰广场等多栋高层建筑。城区政府投入100多万元,整治小街小巷道路、美化绿化小区。建成和平三期工程,步行街一期工程。东正二期工程正加紧施工。新的住宅楼房遍布城区。2001年2月25日,河东防洪堤开始施工,投资总概算为3.24亿元,到2003年6月,工程已完成总投资2.90亿元,达到总投资计划的89.50%,全长3.71公里的挡水墙已按设计要求完成。2002年8月,梧州骑楼第一城纳入梧州建设广西东大门的第五项大工程。
截至1996年,城区有车行道44条,长3.62万米,面积31.73万平方米.其中水泥路面长7200米、面积8.60万平方米;沥青路面长1.08万米、面积10.18万平方米;泥石路面长7800米、面积5.08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8.25万平方米.小街小巷42条,由1949年长度4.11公里、面积1.18万平方米,发展到1995年长度70.27公里、面积26.90万平方米.至2001年,城区道路有48条,道路总长度为25.88公里,面积24.07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
民国17年(1928年)和26年,城区有公共汽车营运,开办不久先后停业。1959年,有公共汽车2辆,营运线路长4.20公里。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相继兴建了桂江一、二桥,沟通河东与河西的交通.1995年9月,梧封(广东封开)一级公路通车,与广东省一级公路贯通.还建有百花隧道、北山隧道、龙船冲隧道、中山路地下商场(隧道),城区辖境架设有云龙大桥、鸳江大桥。桂江一桥、桂江二桥、莲花大桥和紫竹大桥.辖区内的水运,溯江而上623公里,经桂平、贵县,可达首府南宁;顺流东下408公里,可达广州。至香港、澳门等港,终年有300-500吨级船舶行驶。内河航线上常年航行着120-500吨级船舶。陆路的营运路线由50年代的梧(州)八(步)线、梧(州)玉(林)线扩展到桂、粤、湘等省区的地市城镇和乡村。1994年2月,辖境内梧州至广东,封开二级公路动工兴建(至翌年9月建成)。4月,“梧州号”客轮首航香港.1996年4月,动工修筑东环路和西江云龙大桥(1998年7月竣工通车)。2002年9月5日,城区东出口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开始施工。全长1.4公里,始于云龙桥头北岸,接于龙泉冲加油站.道路按照一级公路标准设计,4车道,水泥混凝土结构。整个工程建设期为 12个月,于 2003年 9月工程竣工。
2019年11月,万秀区上榜广西2019年度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名单。
2017年2月21日,万秀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其间,美国援助国民党出于什么目的,是免费援助的吗
单纯比较gdp的话,重庆更好,对比内容如下:
1、重庆:
2019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23605.77亿元,比上年增长6.3%。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1551.4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9496.84亿元,增长6.4%;第三产业增加值12557.51亿元,增长6.4%。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6∶40.2∶53.2。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699.61亿元,增长6.9%,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2.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5828元,比上年增长5.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8035元/人,比上年增长6.5%。2020年8月,名列上半年中国GDP十强。
2、成都:
经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审定,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012.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2.18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5244.62亿元,增长7.0%;
第三产业增加值11155.86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结构为3.6∶30.8∶65.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34.5%、64.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3386元,增长6.0%。2020年8月,名列上半年中国GDP十强。
扩展资料:
重庆的第一产业:
重庆耕地面积162.2万公顷,农用耕地开发度较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商品猪肉生产基地、全国著名的优质水果、榨菜、桐油、烤烟产地,其中,有梁平的“柚子之乡”、潼南的“黄桃之乡”、涪陵的“榨菜之乡”、黔江的“烤烟基地”。
另外,荣昌区是中国著名的种猪基地,其荣昌猪更为全国三大猪种之首,有“华夏国宝”之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为全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基地。
重庆市有栽培植物560多类,其中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红薯4大类,尤以水稻居首。经济作物名优品种主要有油菜、花生、桐子、生漆、茶叶、蚕桑、甘蔗、黄红麻、烟叶等。果树作物主要有柑桔、甜橙、柚、桃、李等,尤以柑桔最具盛名。
饲养动物有60余种,生猪、羊、牛、兔是优势畜种。重庆市有江河鱼类120多种,鱼类养殖遍及各区县,长寿湖、大洪湖是重庆的鱼类养殖基地。
2019年,重庆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581.15亿元。其中,种植业1042.23亿元;畜牧业345.87亿元;林业82.02亿元,增长10.8%;渔业81.30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29.74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998.9万亩。
粮食综合单产358.5公斤/亩。全年粮食总产量1075.2万吨。其中,夏粮产量120.2万吨;秋粮产量955.0万吨。全年谷物产量750.6万吨。其中,稻谷产量487.0万吨;小麦产量6.9万吨;玉米产量249.5万吨。全年猪肉产量112.07万吨。生猪出栏1480.42万头。年末生猪存栏921.62万头。
百度百科-重庆
百度百科-成都
木油是什么呢?
当然不是,美国从来都是不会给别人免费的午餐的,他必须要通过国会的批准!
美国首先是个商人,其次才是国际警察!从1938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先后给予中国贷款1.7亿美元,英国给予中国贷款约3200万英镑。当时上述贷款的年利率高达45%,规定以桐油、锡、钨等重要战略物资偿还。偿还时桐油价格却按低于市价20%计算。对日本又怎样呢?据日本工商省统计,在中日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日本军需品贸易占全部对日贸易的比例1937年为33.5%,1938年和1939年为34.3%。1940年为38.7%。日本的石油、钢铁、飞机、汽车等重要战略物资绝大部分是从美国输入的。日本在战争头三年中消耗汽油4000万吨,70%是美国供应的。
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帮助中国政府抗战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罗斯福曾对他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并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它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桐油是我国特产,主要产区是
木油:
由整粒乌桕籽所得的半固体脂肪。桕油(53%)和梓油(47%)的混合物。用于制造肥皂和蜡烛等。木油源自我国的油桐林木果实油,世界上种植的油桐有6种,以原产我国的三年桐和千年桐最为普遍。油桐属大戟科,落叶乔木。三年桐学名油桐,长得快,结果早,产量高,盛果期可达20年~30年。千年桐学名木油桐,因果皮有皱纹,又称龟背桐,寓意长命百岁。千年桐比三年桐高大,有10多米,树龄较长。油桐种子榨出的油叫桐油;木油桐种子榨出的油叫木油,质量稍逊。
桐油和木油色泽金黄或棕黄,均属良性的干性油,有光泽,不能食用,具有不透水、不透气、不传电、抗酸碱、防腐蚀、耐冷热等特点。广泛用于制漆、塑料、电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人造汽油、油墨等制造业。
现代网络术语。是没有的谐音,来源于方言。也作:木有或木游。
木蜡油与桐油的不同之处?
广西是桐油的主要产地。
据统计,到今年8月31日止,广西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检验出口桐油3272吨、货值360万多美元,出口量占去年全年的90.0%。往年6-8月为出口淡季,今年却形势喜人,出口量依次为791.8吨、441.2吨、294.7吨,分别为去年同期的200.8%、223.3%、210.6%,6月份的出口量达到了今年的最高值。目前,广西桐油产区仍有1000多吨的存货,预计销售将会持续到11月新油上市,今年广西出口桐油将无所谓"淡季"出现。
2006年桐油价格基本保持在1100美元/吨左右,与覆铜板生产中桐油替代原料1300美元/吨的价格相比,厂家放弃了30%的替代原料,使桐油需求量和出口量进一步增加。
出口商努力扩展业务、开发新用户。2006年春节后,广西多家进出口公司在保持原有海外客户的基础上,纷纷加强对外联系,开发了新用户资源,桐油出口量较去年又有新的增长
所以这个投资还是比较有潜力的
桐油是一种重要原料,在近代工业品中.直接用桐油原料生产的产品有850多种,而在工业用途上与桐油有关的产品则有1000种以上。我国是世界桐油主要产地,全国有17个省(区)出产桐油,年产量超过10万吨,约占世界年产量的75%左右。英语词汇中将桐油一词可直接称为"China woodoil"(中国木油)。
广西.云南.贵州,重庆油桐主要自然生长带----长江水系
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耐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性,用途广泛。
它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作建筑、机械、兵器、车船、渔具、电器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并可制作油布、油纸、肥皂、农药和医药用呕吐剂、杀虫剂等。
希望采纳一下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属于哪个省
一、成分?
切瑞西木蜡油为你解答。
木蜡油:以天然植物油、蜡(向日葵油、豆油、蓟油、棕榈蜡、蜂蜡等)为原料,零甲醛;无三苯:苯、甲苯、二甲苯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桐油:单纯的植物桐油,气味很大。
二、渗透性?
木蜡油:分子较小可以渗透到木材内部,分子排列间隙小,与木材纤维能紧密结合。?桐油:分子比较大,渗透力弱
三、表面效果?
木蜡油:开放式木纹清晰可见?
桐油:木纹显示一般(与渗透力弱有关系)
四、耐水、耐污性、耐磨性?
木蜡油:良好的耐水性和耐污性,因为蜡能与木材紧密结合,增强表面硬度,防水防污,耐磨耐擦;木蜡油因为植物油蜡的渗透,而不易老化,和变色。
桐油:桐油耐水性良好,但容易留下污渍斑;桐油易沾灰;分子间隙比较大耐磨性一般,耐候性比较差,容易老化,暴露于自然下容易有变黄变黑的现象。
五、耐久性?
木蜡油可维持3-5年(不同档次的木蜡油也各有区别)
桐油可维持0.5-1年,容易起皮、褪色
六、色彩?
木蜡油:颜色丰富,有专用色浆可调色?
桐油:颜色单一,因为与一般的颜料不能相溶所以不可上色
七、干燥速度(相较来说)?
木蜡油:快,夏季:表干2~4小时,实干8~12小时。冬季:表干2~6小时,实干12~24小时?
桐油:慢,桐油干燥时间:夏季3~7天左右,冬季3~20天左右
八、固含量?
木蜡油;较高
桐油;;较底
属于:广西百色市田林县
田林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总面积为5584平方公里,地处东经 105 ° 27 ′~ 106 ° 15 ′,北纬 23 ° 58 ′~ 24 ° 41 ′,北回归线以北。东与百色、凌云、乐业县(市)接壤,南与云南省富宁县交界,西与西林、隆林县毗邻,北与贵州省册亨县隔南盘江相望。地幅居广西第一位。县城乐里镇,距南宁市直线距离 270 公里。
行政区划
现设有乐里、旧州、定安、六隆 4 个镇,潞城、利周、八桂、八渡 4 个瑶族乡,浪平、那比、高龙、百乐、者苗 5 个乡。下辖 157 个村民委 1402 个自然屯。 田林县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彝、仫佬、侗、回、满、布依等民族。
气候
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处于低纬度,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较高,热量丰富,雨量适中,气候温暖,大部分地区夏长冬短,霜期短,雨热同季。但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地势的变化,地貌的各异,气候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也较大,形成许多不同的小气候,为农林牧业生产提供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县境年平均降雨过为 1204 毫米,降雨大数 128 天。历年平均气温 16 ℃~ 21 ℃,最热为 7 月份,平均气温 22.3 ℃~ 27.6 ℃,最冷为 1 月份,平均气温 7.3 ℃~ 12.7 ℃。历年极端显高气温为 42.2 ℃,最低气候为 -7.3 ℃。年十均晶照时数 1375.2 小时。年平均无霜期为 246 天。全年太阳辐射为 10085 千卡 / 平方厘米。
人文环境
全县总人口 22.53 人,其中农村人口20.34万人。田林县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彝、仫佬、侗、回、满、布依等民族。田林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有壮语、汉语、瑶语、苗语、布依语五种。壮语有北、南两种方言。县内主要交际用语是壮话和西南官话。全县 20 个乡(镇),除浪平乡不通行壮语外,全部通行北壮土语和西南官话。
自然资源
田林县境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森林茂密,适宜各类动物的繁衍,动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 108 种,属于国家二、三类保护动物有班鹿、大鲵、猕猴、林麝、大小灵猫、金猫、苏门羚、云豹、金钱豹、华南虎、穿山甲、南蛇、原鸡、角雉、锦鸡、猫头鹰、山瑞、鹰嘴龟、青蛙等 20 多种。有药用价值的动物有蛇类、山瑞、蛤蚧、蜜蜂、蜈蚣等。
境内的气候有利于各类植物生长。已经发现的植物有 187 科 1600 多种,有经济价值的 500 多种。主要用材性树种有 20 多种,泡桐、梓本、白花木、椿木、桦木、苦楝、栎、格郎央等为优良速生树种;紫檀、金丝李、福建柏、香果树等为珍贵树种。松、杉、杂木是日常用材树种。经济林主要有油桐、油茶、八角、核桃、板栗、竹等 10 多种。果类主要有柑、橙、柚、梨、李、桃、柿、枇杷、黄皮、猕猴桃、山楂、牛甘果、芒果、芭蕉等 115 种。药用植物,目前已知道的有 756 种。国家收购的主要有山田七、淮山、天麻、杜种、砂仁、何首乌、灵芝菌、金银花、天冬、桔梗、黄精、茶辣、鸡皿藤等 60 多种。县内草地宽广,有牧地草场 23.44 万公顷,年产饲草总量可达 2500 万吨。
经初步勘查,县境内有金、银、铜、铁、锑、锰、铅、铝土、钛、黄铁、煤、石油、汞、水晶、冰洲石、石膏晶、磷、硫磺、石膏、岩盐、石灰石、辉绿岩等。其中锑矿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八渡、高龙、百乐、板跳、潞城、龙车、浪平、平塘、旧州、定安、那比、洞弄、乐里等乡(镇),以八渡乡六林矿点和那比乡普农矿点为最佳,含金属锑 50 %以上。铅矿主要分布在利周乡,矿石品位以铅、锌为主,其次为铜、银、金、锑等金属元素。金矿产在高龙、平山、八渡、平塘、利周等地。
交通运输
田林县纳入管养的公路干线、支线和地方公路总长 724.1 公里,盘百公路改建完成后,给田林县的交通运输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联接各乡镇,长短途结合的交通网络。至 1997 年,境内公路有国道 90 公里,省道 97 公里,县道 393.9 公里,乡道 69.l 公里,村道 74.l 公里, 20 个乡镇、 102 个村通汽车,通车村数占总村数的 65.38 %,所有乡镇都有客车往返运行。盘百公路和南昆铁路是滇、黔、桂三省联络的纽带,也将大大改变田林的交通滞缓状况。
经济建设
近年来,田林县以建设林纸大县、生态大县等为目标,抓住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两条主线,把绿色当作一种资本,用绿色理念指导经济发展,将生态建设产业化,将产业发展生态化,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和谐共荣。
田林县充分利用土地和森林资源优势,狠抓林纸浆工业、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县域经济保持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该县完成生产总值3.9573亿元,同比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3亿元,同比增长26.78%;财政收入完成5630万元,同比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146元,同比增长18.69%;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120元,同比增长15.7%。
田林县主要依托投资7.5亿元的广西劲达兴公司建立林纸基地,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采取租地、联营、集体、个人开发山地等方式,大量植树造林。目前,已引进香港力信集团等10多家公司和客商到该县造林,年造林10万亩以上,现新建林纸基地造林已达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2.5%。
田林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推进“一廊四区”特色经济。以乐里镇为中心,建设南昆铁路、隆百公路沿线经济走廊,主要布局林产品加工业、中医药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纸浆加工业以及8000亩无公害蔬菜和水果业;在八桂、六隆、八渡、高龙、那比等乡镇建成以水电业、八渡笋种植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区;在旧州、潞城、百乐、平塘、八渡等乡镇重点发展以速生桉、桐锦松为主打造浆纸用材原料基地,建造年产30万吨硫化木浆生产线,形成以林浆纸业为龙头的西北部工业经济区;在定安、高龙、平塘、者苗、八渡等乡镇建设西部特色林产品加工经济区,大力发展油桐、油茶和桐锦松种植及加工业,开发特色林加工系列产品,加快优质烤烟基地建设;在浪平、平塘、利周等乡镇建设北部大石山区特色经济区,加强石山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大力发展中药和竹林种植,建设特色中草药和竹林基地,发展岑王老山森林自然生态旅游业。
此外,田林县注重培植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培植台湾山弘公司八渡笋加工厂,扩大八渡笋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种植田林县特产八渡笋,打造“八渡笋”品牌。目前,全县种植八渡笋32万亩。去年加工八渡干笋2800吨,产值4856万元,产品销往日本、台湾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二是培植桐油加工厂,发展油桐生产基地。全县油桐面积60多万亩,桐油产品免检出口,年销售桐油1300多吨,产值达2768万元。三是引进广西伟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神芝液系列保健品,产值达1300万元,销售收入800多万元,产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地区。如今,一批批“绿色项目”正在落户田林,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科教文卫
田林·广西北路壮剧艺术节主要是以“弘扬北路壮剧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展示文明田林、建设和谐田林”为宗旨,通过组织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经贸等活动,扩大田林县的影响,充分体现田林县“中国八渡笋之乡、北路壮剧文化发源地、广西林业大县”这三大名片的内涵,促进田林与各地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北路壮剧原叫“土戏”,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田林县旧州。它的形式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方戏、搭台戏等阶段。北路壮剧的音乐经过艺师的不断改革、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正调”唱腔是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由旧州山歌发展而成,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素来男女通用。北路壮剧的行当较齐全,主要有生、旦、武、丑四大行当。生角有小生、中生、文生、穷生、公子、老生;旦角有小旦、正旦、花旦、摇旦、彩旦;武角有武生、小生、老生、武旦;丑角有大丑、小丑等。壮剧用本地壮话演唱,不少民间谚语、俚语、格言脍炙人口,主要伴奏乐器马骨胡是壮剧独特的乐器。
北路壮剧历史悠久,集中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并于2006年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田林县位列第454名。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田林县在列。
2019年3月,田林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左右江片区)。
2018年8月16日,田林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