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二季度原油价格走势图_高盛二季度原油价格
1.原油期货价格大跌加剧对冲基金投资组合的净值波动性减持原油期货头寸避险
2.最近黄金、白银、原油价格为什么全都下跌?
3.为什么原油价格上涨这么快?
4.为什么高盛说“疫情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
原油期货价格大跌加剧对冲基金投资组合的净值波动性减持原油期货头寸避险
从众星捧月到少人问津,全球原油期货仅仅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
截至8月16日19时,WTI原油期货主力合约报价徘徊在88.38美元/桶,盘中创下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最低值86.82美元/桶。
“没人会想到,WTI原油期货会出现如此大的变脸。”一位华尔街多策略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感慨说。至今,不少对冲基金仍认为俄乌冲突导致全球原油市场供需关系紧张,尤其是欧洲天然气价格迭创新高,令全球能源供需平衡的临界点远远没有来临。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原油期货却在过去2个月下跌逾32%。
一位原油期货经纪商向记者直言,WTI原油期货在短短2个月内大跌约30美元/桶,除了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增加,还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是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令美元指数迭创新高,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调;二是原油价格大起大落,无形间加剧对冲基金投资组合的净值波动性,导致他们纷纷减持原油期货头寸避险。
“目前,不少对冲基金经理将原油大跌视为美国政府强势美元政策的产物,因为强势美元有助于降低美国燃油价格与通胀压力。”他向记者直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原油期货价格大跌期间,投行“变脸”的速度更快。近日,高盛发布最新报告,将今年第三季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的预测值下调至110美元/桶,此前的预测值则是140美元/桶。
近日,花旗银行也发布最新报告称,未来数周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将跌至80-85美元/桶水准,较目前的94美元/桶仍有约10美元的跌幅。
这也引发金融市场骤然掀起新一轮原油期货沽空潮。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发布最新报告指出,截至8月9日当周,对冲基金为主的资管机构持有的WTI原油期货期权净多头头寸较前一周大幅减少2565.4万桶。这背后,是越来越多对冲基金意识到西方国家正竭尽全力遏制能源价格上涨与通胀压力,此时沽空原油价格反而更显得有利可图。
但是,不少投行一面“唱空”油价,一面却悄悄抄底原油期货。CFTC数据显示,截至8月9日,以投行为主的互换交易商增持WTI原油期货期权净多头头寸1191万桶。
“这正令原油期货市场的多空博弈变得更具戏剧性。”上述原油期货经纪商认为。这背后,或许是投行已意识到未来美联储加息幅度不如6-7月,转而押注美元冲高回落与油价重拾涨势。毕竟,众多投资机构都认为当前油价跌势早已偏离供需基本面。
高位跳水的背后推手“没人会在6月中旬猜到,2个月后WTI原油期货价格竟然只有86美元/桶。”上述华尔街多策略对冲基金经理向记者直言。当时多数华尔街对冲基金鉴于西方国家限制俄罗斯原油出口,押注WTI原油期货从123美元/桶涨至160-200美元/桶。
在他看来,改变油价涨势的首要幕后推手,不是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而是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所营造的强势美元。
在6月美联储超预期加息75个基点令美元指数迭创新高后,大量量化投资基金鉴于美元上涨令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回落,开始纷纷抛售原油等大宗商品,这骤然引发一系列多米诺效应。
具体而言,在美联储大幅加息预期升温导致美股大跌的情况下,众多对冲基金都寄希望油价上涨能对冲股票投资组合亏损压力。但随着量化投资基金大举抛售美元导致油价回落,他们骤然发现投资组合净值波动性进一步加大,迫使他们不得不跟随减仓原油期货避险。
“那时起,对冲基金与家族办公室不再将原油视为避险资产,而是高风险资产,恨不得迅速清仓离场。”上述原油期货经纪商告诉记者。从6月下旬起,CFTC报告显示对冲基金一直在大幅减仓原油期货净多头头寸。
在他看来,7月起华尔街骤然炒作美联储大幅加息令美国经济衰退风险激增,进一步推倒力挺原油者的信心——随着美国经济衰退担忧与日俱增,原先鉴于原油供需缺口而力挺油价的宏观经济型对冲基金等长期投资者也开始减仓原油期货。
记者多方了解到,不少对冲基金将油价大跌视为“美国政府强势美元措施的胜利”,因为这有助于降低美国燃油价格与通胀压力。
但与此同时,他们依然相信原油市场供需紧张令油价被低估,目前他们不敢大举抄底原油期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美联储大幅加息导致金融机构相应收紧杠杆融资门槛,令他们不但无法像以往般动用6-8倍资金杠杆买涨WTI原油期货,反而不得不持续压缩原油多头持仓规模以减少杠杆投资额度。
“此外,多数对冲基金也意识到,随着西方国家竭尽全力遏制通胀与能源价格,即便他们战胜了市场(抄底成功),也未必能战胜政府。”这位原油经纪商指出。
投行变脸背后面对油价高位跳水,投行“变脸”速度同样不低。
近日,高盛发布最新报告,将今年第三季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的预测值下调至110美元/桶,此前的预测值则是140美元/桶。
7月初,摩根大通分析师警告称,若西方国家制裁措施促使俄罗斯实施原油报复性减产,全球油价可能会达到每桶380美元。
如今,摩根大通似乎尚未对原油价格走势发布最新预测。
值得注意的是,投行一面“唱空”油价,一面却在大举抄底油价。
CFTC数据显示,截至8月9日,以投行为主的互换交易商增持WTI原油期货期权净多头头寸1191万桶。
一位国内券商分析师向记者透露,投行或许是“被动”增持原油期货净多头头寸。究其原因,投行作为原油期货做市商,需要盘活市场交易流动性。当上周对冲基金大举抛售原油多头头寸且无人愿意接盘时,不排除投行自营部门只能买入原油期货多头头寸“撮合”交易以维持必要的原油期货市场交易流动性。
但是,多数华尔街对冲基金经理认为,投行此举表明他们鉴于原油市场供需缺口依然巨大,更敢于押注油价触底反弹。
高盛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当前原油供应仍令人失望,尽管需求端受到欧洲天然气危机影响而依然高涨,因此原油需求比市场预期更坚挺。此外,即便全球经济持续放缓,但布伦特原油价格仍可能在今年第四季度与2023年达到150美元/桶,才能真正意义上通过减少需求以实现原油供需平衡。
“事实上,投行最不愿看到油价持续下跌,一方面这导致他们在原油开采方面的巨额投资,需要花费更长时间才能收回本金利息;另一方面油价低迷也会影响他们在原油期货做市交易方面的业务收入。”一位熟悉投行原油大宗商品业务的对冲基金交易员告诉记者。
但是,尽管高盛等投行正用实际行为力挺油价,但响应者依然寥寥。
“如今众多机构投资者都意识到,即便油价被低估,但在当前遏制通胀成为西方国家首要经济任务的情况下,贸然推高油价将面临未知的风险。”这位对冲基金交易员指出。尤其在强势美元令他们此前买涨油价套利策略铩羽而归后,如今多数机构投资者变得极其谨慎,不愿轻易踏入“同一条河”。
如果想了解更多实时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
最近黄金、白银、原油价格为什么全都下跌?
最近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而且速度非常快,不到一个月时间从最高49美元/桶下跌到今天的最低点118美元/桶。是什么因素让以纽约市场为核心的世界原油价格如此失去理性的快速下跌呢?未来的走向如何?
美元下跌完成后,美国完成了第一波经济风险转嫁,而后在调整一个时期后紧接着发动的第二波风险转嫁是石油投机和粮食投机,但是,就农产品投机而言效果有但是不如石油、大宗矿产投机和美元下跌来得效果那么好,而美元的贬值似乎走到尽头,减息空间已经没有了,而对人民币和欧元的贬值停滞并出现升值趋势,因此,高盛只好再度举起石油大旗作出原油价格突破200美元的市场预期,从而将石油价格从120美元平台迅速拉高到149美元,而正是在这个阶段,美元对欧元升值出现反复,而人民币兑美元进入快速增值轨道,世界性的通胀危机立时显现并对世界各区域市场产生了强大的破坏性作用,通货膨胀危机和对危机进一步加强的预期弥漫全球。2008年6月和7月,如果以后可以再追忆的话,恐怕是全球通胀进入最高水平的两个月度,而以这个最高点为标志和在此期间的多哈回合谈判中美国拒绝了世界贸易体系中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贸易规则的合理调整,美国对世界和自身的未来作出了巨大的战略误判并失去了利用国际合作援救即将到来的美国真正的金融危机的最后机会,全球一体化经济很可能开始出现新的特征:新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将以区域性重新组合和相互融合而排挤现有的国际贸易体系中的美国因素,换句话说,世界各经济体很可能选择逐渐排挤美国经济体在外的新世界经济一体化道路而形成新的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以俄罗斯为主的新天然气联盟的形成、大举抛弃40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并将继续抛弃美元储备和深入插手伊朗问题都是这种国际企图的具体行动,此外,中国大半年来的股市快速调整到低位、经济迅速紧缩所表现的明显的防御性宏观经济大调整、最近突然提高钢材出口壁垒给兴旺发达的美国国际大宗期货交易市场带来的重大心理打击,这些都具有长久、深远和对市场未来的革命性提示意义。种种迹象提示,世界经济正在处于一场革命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之中,过去我们所习惯的经济理论、经济行为、经济规则可能会被证明那不过是少数国家麻痹全世界的工具和谎言而已,世界将重新界定和平衡各国经济体的责任、义务和权力,美国经济利用美元工具和所谓金融创新工具转嫁经济危机的时代即将过去,世界将向美国讨债。
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应该是美国对这种不利局面的自主调整行为,是美国习惯于玩弄别人今天被人玩弄的被动应付之举,我想现在该是那些前段时间还在疯狂叫嚣原油价格上涨是供求关系决定的而与投机无关的美国监管机构和御用经济学家们显露原形的时候了吧,高盛是什么样的信用也就不值一论了吧。原油下跌同时解除了本周美联储议息的难题:加息会给美国目前的危机雪上加霜;不加息,他们自己发动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已经开始倒过来威胁他们自身的经济和社会体系了;如果此时石油真上到200美元,那伯南克的会就没法开了,横竖都是死路,这恐怕也是石油价格下跌的真实理由之一吧。至于有专家说,华尔街突然意识到世界经济已经开始衰退了,原油的供求关系很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油价下跌了,这听起来像是股票黑嘴讲的幽默笑话一样,一个在不到三个月时间内对市场预测颠三倒四地发布预测和总结的人或机构不是骗子还能是什么?石油的下跌原因综合起来是因为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石油供应国家抄了美国的后路,让华尔街抬了轿还白干了活,最后还要自己掏抬轿费,搬起石头还砸了自己的脚;石油价格的高企不但没有打击美国想打击的目标,反过来加重了自己的经济危机和对冲了他们援救自身经济体的宏观措施,使自己陷入了救市的两难选择之中,油价下降可以暂时缓解两难的冲突,使美联储能够有理由作出暂时维持现有利率的决定;美元如果短期内不能转为强势,恢复美元信用,那么我们前面预言的新的国际贸易、经济和金融体系就会加速形成,等待美国经济的就是噩梦,现有的经济危机旧会无解,到时美国要么只能承认和倒退回第三世界贫穷国家的行列而恢复事务的本来面目,要么就利用他现有的唯一竞争优势:发动世界大战并以战争胜利的战利品来挽回其昨日的超级经济地位,而一旦美元进入强势,一方面原油等期货价格必然大跌,另一方面就不预言了,免得美国没有恢复强势美元的积极性。
仅以此文提示和安慰在中国股市伤痕累累的同志们,不要失去信心,不要被眼前的真实所迷惑,从明天开始中国的股票市场将会是艳阳天。
为什么原油价格上涨这么快?
周四,欧佩克+(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宣布将石油减产协议延长至4月底。听到减产的消息,不仅国际油价先涨为敬,而且高盛甚至给出了三季度油价突破80美元/桶的预判。
还记得大约一年前,国际油价一夜暴“负”,闹出了中行原油宝的大乌龙。也就不到一年时间,国际油价的天怎么说变就变?
原油不仅是大宗商品之王,也是股市里的重要题材。本文将从聚焦3个维度,来探讨油价V型反转背后的机会:
前因后果对策
一. 前因
石油在需求端,与国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因此,当一年前疫情席卷全球、股市暴跌之时,在悲观的经济预期下,石油的需求自然是萎靡不振。
而在供给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出口国不到20个。如果这些国家能够步调一致,从理论上是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油价的。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富得流油的沙特做起了带头大哥,带领各产油国成立了意在通过限产来涨价的欧佩克。(在经济学概念中,像欧佩克这样的组织被称为卡特尔)
数字人民币系列之三:王座下的阴谋(3/6)
菠菜的视频
· 1699 播放
尽管看起来能在原油市场呼风唤雨,但实际上欧佩克面前要面对3座大山:
1.欧佩克成员国内部的矛盾
只有当欧佩克所有成员国都认真履行减产协议,国际油价才能出在高位。但问题是,减产也意味着有价无市,所谓的高油价只不过是直面富贵罢了。所以,站在博弈的角度,每个成员国都有动机在他国减产之时,自己偷偷增产,赶紧把直面富贵落袋为安——可是如果所有成员都这么想,所谓的减产协议就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另外,作为产油主力的中东国家虽然都有着相同的信仰,讲着同样的语言,但是彼此之间却是谁也不服谁。且不说沙特、伊朗分别拉起了逊尼、什叶两大山头,甚至沙特都无法摆平自己阵营里的小弟。比如卡塔尔早就看不惯沙特,于是在2019年初退出了欧佩克。
2.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的矛盾
非欧佩克产油国,以前主要是俄罗斯。
尽管俄罗斯已从世界霸主堕落成一个靠出过活的二流国家,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地大物博,且还武力值爆表,俄罗斯仍然是欧美重点提防的对象。
所俄罗斯并不怕沙特来硬的,毕竟后者只不过是一个表面镀金的封建国家。俄罗斯不是欧佩克成员国,也就没有义务遵守减产协定,所以,欧佩克减产让油价上涨,俄罗斯反而占了便宜。
更要命的是,现在不仅是沙特和俄罗斯划江而治的问题了,而是沙特、俄罗斯、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3.页岩油的冲击
页岩油可以简单理解为品位不高的原油(此处不是学术很严谨,需要有油页岩资源)。然而,技术进步和油价上涨,会让曾经没有开采价值的资源,变得有利可图。
实际上,美国自身的石油资源并不少,近在咫尺的墨西哥湾里,就有不少大油田。后来,页岩油又极大的增加了石油的供给,再加上美国制造业外流,导致石油需求的下降——美国从石油进口国变成了出口国。
页岩油动了传统产油国的奶酪,沙特和俄罗斯早就对页岩油不爽了。不过,页岩油在成本上是处于劣势的。页岩油根据开采条件不同,其成本大致在每桶30美元至50美元,要比沙特、俄罗斯的采油成本高出不少。
于是,大约在去年这个时候,沙特拿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觉悟,大量增产,并以跳楼价甩卖原油,意在挤垮美国的页岩油。结果这招真的奏效了,去年二季度,美国页岩油钻探的先锋,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市值暴跌超90%,申请破产保护,成了行业近5年来最大的破产事件。
二. 后果
沙特的目标初步达成,萨勒曼亲王高调表示:“(美国页岩油)钻井的时代,已经永远结束了。”
终于可以限产涨价了——信心爆棚的沙特,甚至同意俄罗斯小幅增产。但沙特可能高兴得有点早,有两个逻辑会在暗中侵蚀其自信的根基:
1. 随着油价的进一步攀升,页岩油可能卷土重来。毕竟只是山姆大叔那边只是公司在财务上破产,但是技术还在,就算是破产后无法东山再起,接盘的公司仍然可以用页岩油钻井技术赚钱。尽管美国页岩油井数量还没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已经从2020年的低点开始回升;
2. 油价上涨无疑是在给光伏、风能等替代能源,以及新能源车送助攻。按照经济学的规律,一种商品涨价,会刺激其替代品的需求上升。如果重回高油价时代,充满电没公里只要5分钱的“人民神车”五菱宏光mini EV不是更香吗?
三. 对策
尽管欧佩克很努力地想控盘,但国际油价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国际油价大涨,无疑直接利好“三桶油”——中国石油(601857)中国石化(600028)中海油(美股代码CEO)。但是从股价长期走势来看,尤其是中石油、中石化,没有成长性也就算了,但是连周期股波段易机会都不给这就过分了,直接走走成一路阴跌的大熊股,说多了都是泪。
其实精于消费股的巴菲特,也买周期股。股神就曾在十几年前在港股抄底中石油,爆赚了一笔。只不过,巴菲特持有了3年就开始清仓了,也就是说股神只是因为中石油超跌才参与,并不是看好长期前景。
但如果把眼光拓展到整个油气板块,甚至是传统工业领域,实际上还是有一些机会可以关注的。
例如2020年7月,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收购了一批天然气管道公司,交易总额约100亿美元。
来源:澎湃新闻
在股神的启发下,我们对于油价上涨的对策,可以关注以下2个投资逻辑:
1. 在碳中和的大题材下,化石能源中,碳排放量更低的天然气,将因为需求激增而扩张产能。BP(英国石油公司)就曾在报告中预测,到2035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能从自然界中直接利用)中的消费占比将接近25%,仅次于石油。由于油气的价格是正相关的,油价上涨也会带动天然气涨价;
2. 管道是天然气运输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天然气管网建设,三桶油已经将管道资产剥离并转移至管网公司。而且我国管网建设现在仍处于建设期,因此管道材料的供应商将迎来需求的改善。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星空财富”(ID:xingkongcaifu1)
为什么高盛说“疫情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
先说结论,疫情将美国从世界原油供给体系中踢除,深刻的改变了石油行业!
全球主要的原油出口地有几个:1、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地区;2、俄罗斯;3、以委内瑞拉为代表的南美;4、北美地区。
1.美国的开采情况
由于开采技术的提升和全球对轻质低硫原油需求增加推动,美国已经成为了全球主要的原油输出国之一。在2019年6月,美国曾一度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国,日均出口量超过300万桶。能源贸易也成为了美国经济支柱的一部分。
由于美国的原油主要是页岩油,主要使用水力压裂法,需要借助高压把化学物质与大量水、泥沙的混合物注入地下,压裂油井附近的岩层构造,进而采集原油和天然气。这样的开采方式导致了美国的原油开采成本较高,达到了46美元以上。
2.中东的开采情况
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实现了原油的天然累计,用调侃的话来说,就是你在中东的土地上随便打一个洞,都可以看到石油从中流出来。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沙特等国开采原油的成本很低,大约在17美元左右。
3.俄罗斯的开采情况
根据沙特阿美的IPO招股说明书,俄罗斯布伦特原油的开采成本超过40美元/桶(含税),但由于俄罗斯石油行业的高税率,除税后的开采成本应该在20美元左右。
在疫情发生前,国际油价保持在较高水平,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一度创下达到75.6美元/桶的高点。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开采成本较高的北美地区,原油出口也能得到丰富的利润,这极大的促进了北美地区页岩油行业的发展,世界原油供应体系基本形成了美国-沙特(中东)-俄罗斯三角供应体系(委内瑞拉因为受到制裁,出口量有限)。
由于疫情的发生,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生产和消费都出现了大幅的萎缩,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原油需求量急剧下降。同时由于俄罗斯无法和欧佩克达成原油限产协议,国际油价迅速下跌。截至发稿,NYMEX原油报价20.1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当月连续报价在25.29美元/桶。据此价格我们来分析一下石油出口国的盈利情况,在主要的原油出口国中:沙特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出口原油,还有一定的盈利空间;俄罗斯出口原油,基本保本; 美国出口原油,每桶要亏损20美元以上!
美国刚刚成为了世界原油出口的主要国之一,这个价格意味着,美国在今年的能源出口几乎萎缩为0,同时将大大的抑制美国的石油开采活动,新增油井会大大的减少,原有的开采企业可能面临破产潮。 全球原油供给将从美国-沙特(中东)-俄罗斯三角供应体系演变为沙特(中东)-俄罗斯的两极供应体系。
同时由于油井的开发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需要一定的培育周期,一旦美国的石油(页岩油)行业被抑制,美国要再次重启该行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在此之下,世界原油行业将发生重大的改变。
我想这也就是题主所说的:高盛说“疫情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
沙特、俄罗斯两桶油把持石油价格,一招鲜吃遍天,还制造石油只够人类使用几十年的假新闻。
世道变了页岩油革命发力了!2017年5月北美的页岩产量达到了世界原油总产量的6%,为528万桶/天,2019年4月,美国页岩油达到了859万桶/天,到2019年12月,美国二叠纪盆地、巴肯、鹰滩等七大产区页岩油产量突破900万桶/天,占原油总产量的70%,美国日产原油1290万桶/天,已经是地球上第一大产油国。
这次沙特俄罗斯趁着新冠疫情危机全球股市暴跌之际,发动价格战,剑指页岩油这个打破他们美梦的“恶魔”,不把页岩油革命之火扑灭誓不罢休。
特朗普的特点就是反应慢,战火已经让页岩油公司岌岌可危,他还没想明白呢。别想了,三桶油一起谈判吧。
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特朗普不想跟伊朗开战?美国制裁伊朗、委内瑞拉依然不改世界石油供过于求的局面。特朗普制裁北溪2号,无非自己多卖石油。特朗普是不是让沙特多折腾一会儿呢?灭掉沙特才能启动油价上涨。
疫情只是国际能源转折的开始。其他国家学会了开采页岩油,石油比水便宜就是应该的。谁都无法预料石油的未来,拿石油互相欺骗不是好项目了。
依靠石油单一产业的国家,要勒紧裤腰带过20年苦日子。俄罗斯石油依赖度太高了,不是大国思维。
关于题主提的:为什么高盛说“疫情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首先石油和老百姓的出行息息相关,也对墨林有一定的影响,墨林以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确实是这个样子,几年前沙特为了打击美国的页岩油,把油价打到了30美元左右。但是因为需求端还很活跃,再加上沙特本身的财政无法支撑他这个计划,低油价一共也没持续去几个月。
这次疫情直接从需求端开了刀,石油需求可能一时半会上不来,因为疫情结束不知道2020年能不能完全过去。现在虽然欧美已经到达了一个新高峰,但是有些国家我们还没有看到是什么样的情况,比如印度,未来会不会爆出更大的瓜?我们不得而知。
所以,2020年内石油的需求端都不会有明显的上涨,这确实改变了国际能源的格局。就拿美国的页岩油行业来说,这次疫情对他们来说将是一次大洗牌。现在小型的页岩油企业几乎都扛不住了。但这对于大的能源巨头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购并购机会。
当这些小的页岩油企业倒下时,有实力的大型能源企业会把这些倒下的企业收购,好的资产剥离,坏的资产扔掉。预计在2020年结束后,疫情结束后,美国的页岩油企业会出现新的能源巨头。
经过这一大轮大鱼吃小鱼后,美国的能源企业才具有了在能源行业跟沙特俄罗斯群雄逐鹿的实力。这时候才会有真正的三足鼎立的情形出现。在此之前美国虽然石油产量高,但是并没有集中,无法形成有效的定价权。在此之后,可能他们就有了。
对于能源需求过来说,疫情打压了油价,对他们好处十分明显。但是当疫情结束之后,等需求上来之后,美国的页岩油将成长为另一个巨头,能源市场又多了一个屠夫。
经济学的正向思维是需求决定供应!
受疫情的影响,世界范围内对原油的需求大减,这将驱动原油供应下降。这是理想的供需平衡市场状态,最重要的目的是维持原油价格的稳定。
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原油的产量相对集中于几大组织:
以沙特为首的OPEC组织,他们掌握世界上储量最多、产量最大、开采成本最便宜的原油;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原油财团,他们掌控国际原油的定价权力,掌握页油生产技术;以俄罗斯为首的原油输出定向国家,掌握西欧等周边国家的原油市场。
每个集团都有自己的原油优势,这决定了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高储量、高供应、低成本的原油集团OPEC组织希望扩大市场份额,但政治、军事以及国际地位等的弱势要求他们只能通过增产降价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掌握国际原油定价权的美国凭借其霸主地位,意图通过金融手段来控制原油价格,保证自身页油权益;
掌握周边市场份额的俄罗斯也需要通过资源、甚至军事胁迫保证自己的出口市场。
这就决定了,面对世界性原油需求下行的状态下,三个利益集团必然会把存量市场蛋糕保护好,甚至去借机抢夺多方市场蛋糕。
而疫情导致的世界性原油需求下行,这种情况下,美国的定价作用略占下风,OPEC和俄罗斯借助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通过增产压低低油价,成功打击了美国原油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
而忙于国内疫情防控的美国,面对感染人数的激增、金融市场的崩溃,基本上无暇顾及原油问题。
所以,给了沙、俄两国“痛打落水狗”的机会。且这种局面会因疫情的影响而长期持续。
当然,随着疫情的防控,当美国精力恢复以后,还是会认真的处理这个问题,这就是后话了!且听以后调侃......
这是2020年3月30日高盛的一封报告,原文是:随着油价低迷期过后持有优质资产的公司越来越少,疫情导致全球原油需求史无前例地暴跌,这可能会永远改变石油行业。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如下:
我们知道,一国的石油消费增速及其趋势与该国经济走势呈现极强的“正相关”关系。
看看全球经济的停摆,就知道,这对于石油行业的冲击。
美油「油价」大幅下跌,美国页岩油企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他们的生产成本较高,疫情之下的国际原油大跌,很可能让这些企业破产。很多企业的现金流已接近枯竭,页岩油又一次受到重创。
当下美国崛起的LGN业务,该业界人士透露,由于一直以来都是长协合同和DES(即目的港交割)交货方式,目前受到的影响不太大,但若疫情持续半年以上,很有可能对美相关企业和产业链造成影响,产生美国内大量失业。另外,受疫情影响,有中方买家正在以不可抗力等原因试图减少此段时期内的LNG进口量。
油价的大起大落,都意味着,很多小的,新型,抗风险低的石油公司破产以及被贱卖,被收购。
优质资产的趋势聚合,将彻底形成几个能源巨头,不可战胜的巨头。
不可战胜,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既得利益者霸占上风,意味着不会改变和动摇。
这就是改变,和永久改变的原因。
实则内因有两个:
1、国际石油持续衰退,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原油需求下降了43.5万桶/日,4月份,预计需求量将减少到1870万桶/日。原因一是疫情影响,其二是全球在大力发展新能源 汽车 ,尤其是国内,随着政策不断推进,新能源车占比将越来越大,纵观全球对于石油的消费呈减少趋势。
2、俄罗斯与沙特之间大打价格战,倍受伤害的是OPEC各成员国以及美国页岩油,虽然这场价格战是沙特与俄罗斯双方经济都造成了伤害,但为了杀敌一千而自损八百在所不惜。
俄罗斯为了自身利益,不惜与美国页岩油拼价格战,沙特为了限制伊朗发展,也是大大出手,这也是俄罗斯与沙特联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大国之间的博弈并非一句两句能说清楚,这次价格战之后,双方一定还会重返谈判桌,来达到各自想要的目的。
海外疫情不断恶化,沙俄油价战毫无缓和迹象,国际油价持续保持在低位,如果这种情况延续下去的话,世界石油市场就会重新洗牌,谁的开采成本高谁就会被最先淘汰出局。如果按这个逻辑推理的话,美国页岩油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因为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最高。但是,很多时候,现实和逻辑是不一样的,沙特想用油价把美国页岩油淘汰出石油供给市场,这可能吗?成功的概率很低。
首先,供需关系看
现在页岩油产量是世界第一,比沙特和俄罗斯还要高,没有了页岩油谁来填补这一块,前提还要把油价维持在低位,只要油价涨到50美元以上,页岩油就存在利润空间,就会死灰复燃。当前世界,欧美国家发展到了瓶颈,用多少油基本稳定了,可发展中国家的用油量还在上升,这也是一块缺口。因此,没有页岩油,只靠传统石油根本就填不上这个坑。
其次,美国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国家
美国是什么国家,是世界霸主,军事,经济、外交、金融无一不是,石油这样一个大市场想要把美国踢出去,可能吗?想想当年美国没有页岩油时,都会想办法控制石油,把美元和石油捆绑在一起,更不用说现在有了页岩油了。不要小看美国,有的是办法让油价恢复正常,只是现在被疫情和经济拖累而已,什么时间有余力了,有的是办法抢占石油市场。比如增加石油的进口关税,这样就可以保住本国的市场,日本国内宁愿吃着天价的大米,也不降低粮食关税,美国不会吗。还可以挑起战争,沙特不听话,在中东再扶持一个傀儡去搞沙特,或在沙特内部搞一场政变,这种事对美国来说手到擒来,只要有美元,总有势力会出头。
最后,疫情影响,经济危机只是暂时影响了石油需求,终究会恢复正常
现在石油需求因为疫情和经济危机影响下下降,但这种情况终久不会持续,能持续多久不好说,美国页岩油企业在美联储背后支撑下如果挺过去也不是不可能,再说了,美国是一个多元化国家, 科技 、石油、地产、服务业齐头并进,不向沙特和俄罗斯,国家收入太单一,最后谁先抗不住,真不好说。
总结,疫情或将永远改变石油行业,只能说有这种可能,但可能太小。如此大的一块肥肉放在美国的面前,美国会不动心才怪,何况美国已经尝过个中滋味,国家强大了,再加上不要脸的特性,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吗。
都说此次疫情对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的影响的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在石化行业尤其如此,高盛的判断决不是危言耸听。
一、疫情对油气市场的影响
1、首先对原油市场的影响
(1)国际市场: 根据IHS公司预计,由于此次疫情影响,一季度全球石油消费增量同比将由此前预计的60万桶/日变为负增长(-50万桶/日),一季度全球石油消费水平将同比削减110万桶/日左右。此次疫情加剧了全球石油市场过剩态势,出现了推低油价的“极端情景”。疫情发生以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破60美元/桶,从1月22日62.3美元/桶降至2月11日的54.01美元/桶,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将持续徘徊在55美元/桶左右。
(2)国内市场: 201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超过5亿吨(相当于进口1000万桶/日),石油消费量达到6.9亿吨,对外依存度上升至72%,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消费总量已达14.5%左右。原预计2月全国石油消费水平同比将增加70万桶/日,受此次疫情影响,IHS公司预计2月全国石油消费量同比将至少下降300万桶/日,占全国平均消费水平(1400万桶/日左右)的约21%,3月份消费量将有所收窄。
2、其次对天然气市场的影响
(1)国际市场: 2019年全球天然气产量4.11万亿m3,消费量3.98万亿m3,市场供应宽松。在此次疫情的冲击下,预计全球LNG消费的增量将从2019年的5000万吨左右降至2020年的2000万吨以下。2019年,东北亚(中日韩)地区的LNG现货价格约6美元/MMBTU,全年平均进口价格(含长约)约9.2美元/MMBTU。此次疫情引起LNG价格进一步下降,预计2020年东北亚地区LNG现货价格可能跌至5美元/MMBTU以下,进口价降至8美元/MMBTU左右。
(2)国内市场: 2019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含LNG)首次超过3000亿m3,达到3030亿m3,进口天然气(含LNG)1373亿m3,对外依存度超过45%。按照IHS公司原来的正常预测,2020年中国天然气及LNG的消费量将达到3270亿m3,同比2019年增长8%。由于此次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天然气消费增速回落到6%左右,达到约3210亿m3。
二、疫情对石化行业的影响
疫情发生以来,上游油品及石化原料生产企业由于其连续化生产特点,尤其是国内大型炼化企业大部分都处于开工生产状态,运行态势总体保持良好。但就行业整体运行来看,出现一些新问题:一是原料及产品运输受限,造成产品库存上涨,装置开工率下降;二是部分地炼企业和下游加工企业出现资金紧张、负债率增加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状况;三是下游油品、化学品消费减弱,产品出口压力增加,一部分企业由于延迟交货,出口订单被迫取消;四是部分下游企业用工及防疫用品出现短缺,对企业正常开工造成较大影响。
此次疫情对石化产品生产及消费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成品油需求疲软、销量下降、终端消费放缓疫情发生以来,由于企业延长假期、高速公路限行、公共交通基本停运、私家车出行锐减,国内汽油消费量急剧下降。另外,由于大型户外工程、工矿企业、物流运输等行业短期内难以复工,柴油消费需求进入“冰点”,而原本春节以来加速增长的航空客运市场发生了难以避免的“跳水”之势,航煤需求面临尴十分尬的境地。综合预计,1-2月国内成品油市场消费量将出现明显回落,跌幅在30%左右。由于市场消费触底,预计成品油产量减少30%左右,汽柴油表观消费量跌幅在35%左右,终端消费量(加油站销量)大幅下滑;汽柴油售价宽幅下调,89#汽油价格已从1月份的8705元/吨下调到2月上旬的8285元,0#车用柴油价格从1月份的7710元/吨下调到2月上旬的7305元/吨,油品消费疲软导致炼油企业成品油库存上升。
(2)石化基础原料需求大幅下降,短期化学品市场波动激烈。
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大型石化装置生产运行基本保持稳定,但下游加工企业延迟复工,农膜、食品包装、塑料管材需求受到开工抑制,石化原材料需求显著下降,因此上游石化装置大部分被迫降低生产负荷,导致企业产品产量及销量同时降。大宗化学品下游的纺织、建筑地产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复工推迟,使得用于化纤、建材等领域的大宗化学品(如乙二醇、PTA等)销售也将受到一定影响。根据IHS公司预测,如果2020年我国GDP下降1%,乙烯、丙烯、甲醇、苯、对二甲苯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国内需求损失在200万吨以上;如果GDP下降2%,上述5种原料需求损失在400万吨以上。
(3)口罩/防护服等医用品需求爆发式增长,聚丙烯医用料及无纺布产能迅速激活
随着此次疫情的蔓延,防护用品尤其是口罩、防护服及消毒液等医卫用品需求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在此严峻形势下,上游石化企业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确保原材料全力保供。从产业链分析,口罩、防护服是由上游的聚丙烯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得到无纺布,无纺布再加工制得口罩和防护服。通常1吨高熔聚丙烯纤维可生产一次性外科口罩90~100万个,生产N95医用防护口罩20~25万个。目前口罩和防护服产能已全面恢复,但与疫情防控期间国内民众巨大的消费需求相比,目前口罩产量仍然存在很大的供应缺口,需要继续增加产能,确保供应。
除了口罩和防护服用聚丙烯纤维料(喷融无纺布)外,聚丙烯透明料(注射器)、聚乙烯(透气膜)等石化原料生产需求明显提升,这类产品较少受到生产企业延迟复工的影响,通过全力生产可满足抗疫需求。经过此次疫情,未来民众对于口罩的消费习惯可能会有所改变,同时医疗卫生行业将更加重视医用品的应急储备,聚丙烯、聚乙烯等潜在的消费增量有望进一步提升聚烯烃行业发展景气度。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国石油大庆炼化、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兰州石化、独山子石化、宁夏石化、呼和浩特石化、吉林石化等炼化企业,提前结束春节休假,对生产医用料的聚丙烯装置进行升级管控,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口罩、防护服等用紧缺医疗物资原材料。截至2月9日,中国石油已累计生产医用物资原料6.43万吨,累计出厂5.53万吨,及时供应下游生产企业,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4)消毒用品需求激增,市场供应满足需求
疫情发生以来,84消毒液、洗手消毒液和75%医用酒精等消毒用品需求激增,目前我国消毒用品产能供过于求,完全可以满足需求。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我国共有消毒液生产企业433家,其中84消毒液企业95家,平均开工率目前仅60%,日产量1579吨,另有库存1908吨。84消毒液的原料是次氯酸钠,按照一般含量5%-6%计算,日需求量100吨。我国次氯酸钠日产能1万吨左右,虽然目前复产率不高,但产量近5000吨,因此,84消毒液市场供应非常充足。另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我国洗手消毒液生产企业70家,目前日产量达到140吨左右,库存200余吨,供应量充足;医用酒精生产企业59家,日产能407吨、产量200多吨,加之我国乙醇生产企业都可以生产95%以上酒精,日产量900吨,能够充分保证医用酒精原料供应。此次疫情发生后,影响消毒用品市场供应的因素主要是运输瓶颈。在疫情严峻形势下,防护用品的运输优先级较高,有可能出现产品交付滞后的现象。
三、石化行业应对措施
从整体情况看,近年来国内炼化新增产能较多,市场本身存在供过于求的风险。本次疫情在短期内将对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炼化产品市场供过于求的风险加大。从积极的角度看,炼化产能将得到优化,有利于 社会 资源向竞争力强的企业集中,降低 社会 平均成本,促进炼化行业向高质量发展。从国家出台的财政政策看,减税和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将加大,有利于加快5G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步伐,特别是在5G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为高端石化产品带来较大的市场空间和机会,从而加快石化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针对疫情影响,下一步石化行业应如何应对,提出如下措施建议:
(1)加快消化成品油库存,进一步增强炼化一体化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短期看,疫情对成品油销售带来严重冲击,生产企业库存处于高位,在相关行业陆续复工后,市场将会经历一段消化期,预计一季度国内成品油销售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随着疫情后期私家车、物流、公共交通等的逐渐恢复,成品油市场总体呈现上行趋势。地炼企业库存压力大,应设法消化库存;主营炼油企业应控制油品外采数量,加大出口,积极排产。长期看,石化行业应在优化装置工艺流程和生产负荷、加强区域内企业间的储运协调能力、增强炼化一体化以及应对大型突发事件预案方面有所作为。
(2)优化完善下游产业链,弥补医用聚丙烯专用料及无纺布等相关领域产能短板
疫情发生以来,医用口罩和防护服等物品出现严重短缺,其原因并非上游聚丙烯原料供应不足问题,而是市场供需信息不对称、下游无纺布及口罩终端生产线总体产能不足、生产周期较长等因素所致。此次疫情后,需要行业人员深入思考,共同行动,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联合,持续优化聚丙烯医用料产业链和新产能布局,弥补产能短板,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为及时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保障。同时,需要密切跟踪以5G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状况,掌握行业动态,加强企业合作,明确细分市场需求,提前布局,加快新产品开发,提高市场竞争力。
相信不同的石化企业和组织正在调动一切资源,争取在这次变革中寻找到新的机遇。
我个人来看,疫情只是导致石油行业大洗牌,很多石油公司难以在这种严寒中生存下去,另一些成本低、市场反应灵活的公司或许能熬下去,等到春天到来。
如果没有发生新的能源革命,石油还是人类主要的能源,那么石油行业就不会被根本改变。等到经济恢复,对石油的需求就会恢复,那么石油业的春天就会再次来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