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储量增长阶段

2.美国原油产量

3.分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4.苏联解体,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他们自己内部,个成员协商好,解散的,是这样的吗?

5.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

6.石油期货市场怎样?

储量增长阶段

2004年代国际原油价格_2014年国际原油下跌史

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储量增长的历史来看,根据20世纪以来原油年度资源探明率、原油储量增长速度、新增可采储量的平均水平、勘探工作量,以及各时期的理论与技术条件和政策,可以将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储量增长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900~1919年的起步阶段;1920~1945年的快速增长阶段;1946~1970年的稳定增长阶段;1971~2004年的递减阶段(图3.33)。

图3.33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储量增长阶段划分

3.3.2.1 起步阶段(1900~1919)

20世纪初的这段时间内,美国开始从“煤油时代”进入“汽油时代”,内燃机的兴起推动着人们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之后,对石油的需求更加旺盛。这都推动了石油公司开始寻找更多的原油,促进了勘探工作的发展。

1900~1919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平均每年新增可采储量0.56亿吨。原油新增可采储量以平均每年4.71%的速度递增,但是绝对增长量并不大,从1900年的0.63亿吨增至1919年的1.20亿吨。

从资源探明率指标来看,年度资源探明率从0.19%增至0.36%,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17%。到1919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的累计资源探明率为4.42%。

从勘探工作量来看,本阶段是美国石油工业的起步阶段,探井密度不大,到1919年,探井密度约为3.34口井/万平方千米。在本阶段内,美国本土48州陆续发现了一系列的大油田,这些油田主要集中于加利福尼亚州、俄亥俄州和俄克拉何马州。根据EIA的统计结果,到2004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剩余原油储量最大的100个油田中有10个油田是在本阶段发现的[28]。

在理论与技术上,本阶段内主要以地面地质工作为主,背斜理论是当时主要的地质理论。随着勘探实践经验的积累,石油地质学开始成为地质学中的一个分支。

从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来看,政府认识到石油资源的重要性,实施了《无形钻井开发费用扣减》的政策以促进勘探再投资。

3.3.2.2 快速增长阶段(1920~1945)

1920~1945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原油每年平均新增可采储量2.13亿吨。新增可采储量从1920年的1.29亿吨增至1945年的2.85亿吨,新增可采储量增长速度达到4.84%。1929~1935年,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1931~1933年期间最为严重,油价甚至一度低于1美圆。在1928~1930年连续发现了俄克拉何马城油田和东得克萨斯两个巨型油田的情况下,1932年的新增可采储量仅为0.12亿吨,这表明受经济与市场环境的影响,当时的勘探活动急剧减少。若不计入1931~1933这3年的新增可采储量数据,本阶段的年均新增可采储量将达2.35亿吨。

本阶段内的年度资源探明率从0.39%跳跃式增长至0.85%,其中1929、1937 和1938年的年度资源探明率都超过1.20%。本阶段的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若排除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1931~1933年的数据,本阶段的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71%。到1945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的累计原油资源探明率已达到21.40%。本阶段内的新增可采储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勘探工作量的快速增长。本土48州的勘探井密度从1920年的3.79口井/万平方千米增至1945年的70口井/万平方千米。

从勘探理论与技术水平来看,现代石油地质学的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已经基本形成,圈闭找油理论成为主要理论,并明确了有关石油的生成、运移、聚集等基本概念。本阶段的勘探技术方法以地球物理方法为主。1923年美国开始出现试验纽秤和折射地震仪,并在墨西哥湾地区应用获得成功。从1925年起,这些勘探方法在美国石油勘探中得到迅速推广。30年代以后,地震反射法被成功应用在俄克拉何马州、墨西哥湾、得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地。40年代开始,地震技术继续改进,提高了复杂地区和深层的勘探能力。

本阶段内,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新发现油田个数也显著增加。在本阶段的26年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共发现了27个剩余探明储量到2004年仍位于全美前100位的大油田。

美国政府为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从1924年起实行《耗减百分比津贴》政策。这一优惠措施曾为美国石油工业维持了大量的勘探风险资金。1935年的《科那里豪特石油法案》有效防止了各产油州以低于规定价格销售超过配额的石油,也制止了油田开发混乱的局面,保护了油田,并稳定了美国国内油价。

3.3.2.3 稳定增长阶段(1946~197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46~1970年期间,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继续带动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在这25年间新增可采储量保持高位稳定增长的趋势。1946年的新增可采储量为3.63亿吨,1970年为4.19亿吨,其中1951年新增可采储量达到峰值,为6.02亿吨。本阶段年均新增可采储量3.88亿吨,新增可采储量的年均增长率为0.%。

从资源探明率来看,本阶段各年度的资源探明率大多稳定地保持在1%以上的水平,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1.16%。正是由于新增可采储量保持着高位稳定增长,累计资源探明率在此期间也大幅度提高,从1946年的22.1%增至1970年的50.79%。本阶段的勘探工作量增长迅速,探井密度从1946年的79口井/万平方千米增至1970年的456口井/万平方千米。探井密度的迅速增长是新增可采储量高位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在这段时间内新发现的油田中有16个油田的剩余探明储量到2004年仍位于全美前100位。

在本阶段内,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理论上,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槽台说、生物地层学、海相生油理论;60年代诞生了革命性的板块构造和年代地层学。技术上,60年代初地震技术的数字化增加了地下覆盖的密度,提高了地震勘探精度。这些都为新增可采储量稳定在较高水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从国家能源政策来看,美国在本阶段仍然继续实行积极的石油政策,美国国内油价在本阶段内始终高于国际油价。高油价政策保护了本国石油工业免受当时较低国际油价的影响,促进了美国石油勘探的迅速发展。

3.3.2.4 递减阶段(1971~2004)

1971~2004年期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的原油年均新增可采储量为2.13亿吨。新增可采储量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从1971年的3.16亿吨递减至2004年的1.53亿吨。本阶段新增可采储量年均递减率为1.6%。

从资源探明率来看,本阶段的平均年度资源探明率为0.%。正是由于新增可采储量开始递减,累计资源探明率在此期间的增长也开始减缓,1971年为51.80%,到2004年为75.63%。

本阶段的勘探工作量投入仍然较大,探井密度从1971年的466口井/万平方千米增至2004年的796口井/万平方千米。由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勘探程度已经趋于成熟,虽然勘探工作量的增长幅度较大,但是新发现大油田的数目与前三个阶段相比已经显著减少,在这段时间内新发现的油田中只有2个油田的剩余探明储量到2004年位于全美前100位。

在本阶段内,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进一步发展。理论上,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板块构造学说为核心的全球大地构造理论迅速发展,加深了对油气与沉积盆地密切关系的了解,可以通过盆地的分类来整体动态地评价沉积盆地的含油气远景。90年代以后,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总趋势是向着精细、定量、多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含油气系统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而且还发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全息地层学。技术上,70年代以后,多道地震采集系统和多种纵波可控震源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其他非炸药震源的改进都大大增强了地震的勘探能力;三维地震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勘探成功率。90年代以来,提高油田采收率成为美国地球物理活动的重要领域。高分辨率地震、井间层析成像技术成为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从1971年以来,美国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为保护美国经济,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政府采取了国内油价低于国际油价的政策;8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批开采油田逐渐进入了衰减阶段,美国政府相继采取了一些优惠措施刺激石油工业的发展,如解除油价控制,免除低产油气作业者及矿区使用费所有者的原油暴利税,鼓励勘探开发新油田和非常规原油。

随着原油新增可采储量的递减,美国政府已经开始注重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深水油气资源的开发,并制定了相应的税收抵免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水油气资源成为美国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特别是1995年颁发了《免除深水矿区使用费法案》(DWRRA)后,深水新增可采储量巨大。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2004年的报告,在1971~2004年期间,美国共新发现28个剩余探明储量到2004年仍排在前100位的大油田,其中26个位于外大陆架。

美国原油产量

3.2.1.1 原油总产量

美国是世界现代石油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经过近150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本土资源探明程度和采出率均较高。1952年之前,美国的原油年产量还占世界年产量的50%以上,但随着其他国家的产量逐渐增加,美国原油产量在世界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降低,到20世纪70年代初,所占比例已降至20%以下。虽然目前美国的油气产量仍排在世界前列,但由于受到国内能源政策影响及资源情况的限制,从20世纪70年代达到产量高峰之后,原油产量开始下降(图3.13)。2004年,美国的原油产量为2.71亿吨,占世界产量的7.54%,累计产量占世界累计产量的19.6%,居世界第三位。

20世纪初期是美国原油生产大发展的时期。沿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到西部的落基山脉,原油生产基地从北向南,从东向西,不断扩展。俄亥俄、印第安纳、堪萨斯、俄克拉何马、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等州先后进入了产油州的行列。在这期间,原油产量迅猛增加。1901年,美国的原油产量为0.09亿吨,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1%;到1918年,产量已增至0.46亿吨,比1901年增长了4倍,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比例上升到70.69%,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最大产油国;到1926年,美国原油产量已超过1亿吨。

20世纪30年代,由于严重的经济危机,油价一度跌至1美圆以下,美国的原油产量相应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而下跌。随着经济危机影响逐步减弱,原油产量重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虽然中间有所波动,但是在达到20世纪70年代的产量高峰之前,美国的原油产量总体上保持着上升的趋势。1940~1970年之间的年均产量增长率约为3.5%。

1970年,美国的原油产量达到4.8亿吨,但在接下来的6年里,原油产量以2.7%的速度递减,到1976年,已降至4.06亿吨。从1977年开始,美国原油的产量出现反弹,这种上升的趋势一直持续到1985年,平均水平维持在4.31亿吨。从1986年开始,美国的原油产量恢复递减的趋势。在1986~1999年间,美国原油产量平均递减率达到2.9%,但是在2000~2004年期间,美国的原油产量递减速度降低,平均递减率仅为0.16%。

图3.13 美国原油年度产量

从美国原油产量的区域构成来看,在1958年之前,美国的原油产量全部来自于本土48州。从1958年起,阿拉斯加开始产油,但是产量并不大,直到1968年,阿拉斯加的产量仅占全美产量的2%,1969年,阿拉斯加的产量超过1000万吨。从1975年起,美国在深水区域,特别是墨西哥湾的深水区域有了巨大发现,深水的产量也逐年增加。从1985年起,美国本土48州的产量逐年下降,阿拉斯加和深水区域的产量在全美原油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04年,美国原油产量为2.71亿吨,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墨西哥湾深水区域和阿拉斯加(图3.14),其中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产量占全美总产量的65%,深水区域产量占18%,阿拉斯加产量占17%。到2004年,美国已累计采出原油260亿吨(图3.15)。

3.2.1.2 非常规原油与EOR 产量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采用EOR方法开采重油(API°<20°,粘度>1000厘泊)。目前的EOR方法中,蒸汽注入法和就地燃烧法处于商业应用阶段开采重油,而蒸汽注入法是最先进、最成熟的提高石油采收率(EOR)的方法。

美国重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加利福尼亚州、阿拉斯加州和犹他州,但是由于成本原因,阿拉斯加和犹他州的重油产量不能经济开采,目前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主要的重油产地。在美国,5个大型重油产区的产量占了全国重油产量的70%。这些地区包括:南Belridge地区、Midway Sunset Monarch、Potter地区、雪佛龙公司的Cymric地区和克恩河(Kern River)地区[81]。

1978年,美国的重油产量为129.5万吨,之后重油产量不断攀升。到1986年,重油产量达到历史最高的2389万吨。近几年,美国的重油产量有所减少,到2004年重油产量为1721万吨,预计2006年美国的重油产量为1502万吨[82]。

图3.14 1949~2004年美国原油产量区域构成

图3.15 美国原油累计产量

从开采方式来看,EOR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主要用于开采重油,1982年重油的产量占所有EOR产量的98.5%。随着EOR技术不断提高,目前美国EOR产量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图3.16)。近几年,重油在EOR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到2004年,重油的产量在所有EOR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降至52%。

图3.16 美国EOR产量与重油产量

分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20世纪70年代影响影响世界经济的大事记,三次石油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974年),又称作1973年石油危机。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欧洲的增长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1980年),又称作1979年石油危机,发生在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原油价格从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涨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爆发两伊战争,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因海湾战争而爆发,原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1990年海湾战争爆发,被称作是一场石油战争。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落入萨达姆的控制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海湾石油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当时3个月内原油从每桶14美元,涨到突破40美元。但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欧美旅游生意相应减少。值的一题的是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或者说频临崩溃的经济体)咱们那是都是骑着自行车,吃着窝头,喝着稀粥,整天捍卫某某思想,这些p事不是个事。所以在天朝的历史书上对这段历史的描述有些幸灾乐祸的味道。对比现在cctv的新闻联播国际新闻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美国,欧盟,海湾这点事儿,说明中国进步了不少,但最烦的是老用什么意识形态的东西去结读去分析某些东西,令人厌恶。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一直在风雨中前进,一直在西方列强的后面苦苦追赶,要改变的还有很多,要保留的还有更多,身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这个国家像是一棵历经沧桑世事的大树,未来更多风雨,回头观望,一切皆是浮云。

这三次石油危机中尤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大,这让人们见识一个组织欧佩克的强大,欧佩克由12个国家组成,包括7个阿拉伯国家,也包括石油其他主要的产油国如伊朗和委内瑞拉。欧佩克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成立时有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拉克及伊朗等五国。油国组织总部自一九六五年九月起,由瑞士日内瓦迁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石油输出国组织是第三世界建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原料生产国和输出组织。石油是战后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战后初期,世界石油的勘探、开采和销售几乎全部控制在西方石油垄断财团手中。这个垄断控制的后果是西方发达国家获得超额利润,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的经济利益却受到损害。为了抗衡主要油公司(大多为美资、英资和德资),藉以降低油价和生产者的负担。最初组织只是一个非官方的议价小组藉以减价销售至第三世界国家。这样的规模限制其于西方油公司中争取更大的利益占有率和更高层面的生产控制。然而于1970年代初期它开始展露其效用。

以巴冲突的出现终于引致欧佩克由一个仅仅的企业联合转形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欧佩克的阿拉伯成员国成立另一个重叠的组织,名为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家组织(Organization of 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APEC),来集中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施压。就算不是主要石油输出国的埃及和叙利亚亦加入了阿拉伯石油输出国家组织,以协助达成其目标。其后1973年赎罪日战争的爆发更坚固了阿拉伯国家的这个选择。由于美国对以色列的紧急补给,使以军能抵挡住埃及和叙利亚军队,忿怒的阿拉伯世界于1973年对美国、西欧和日本实施石油禁运,使1970年代初期,西方大型的石油企业集团突然面对一批联合的产油国。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共控制约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贮备,约共占世界石油蕴藏78%以上的石油储量并提供40%以上的石油消费量。它们占全球产油量的40%和出口量的一半。藉欧佩克,成员国得以从石油出口得到更多收益。"于上一年,欧佩克的11个成员国. . .根据联邦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数字,从石油出口中收取3380万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42%[2]。相对于1972年的数字,成员国石油出口的收益为230亿美元;经历1973年石油危机后1977年,该数字为1400亿美元。[3]。

由于石油销售被美元所主导,美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会直接影响欧佩克对石油的定价。举例说,当美元对其他货币下跌,欧佩克成员国会收取较少的其他货币。因为它们持续以美元出售石油, 这将导致购买力直接的下降。当欧元引入后,伊拉克决定以欧元代替美元作为出售石油的交通货币。

欧佩克的决定相当影响国际油价。例如,于1973年石油危机,欧佩克拒绝运送石油至于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支持以列对抗埃及和叙利亚的西方国家。这使油价上升4倍,从1973年10月17日至1974年3月18日,持续5个月之久。于1975年1月7日,欧佩克成员国同意将原油价格提高10%。与此同时,欧佩克成员国(包括一些刚把石油工业国有化的国家)响应国际新经济秩序的呼吁,加入开始联合初级生产者。总结于阿尔及尔举行的欧佩克第一次高峰会,它呼吁定下稳定而合理的物价、国际食物和农业计划、由南至北的技术转移,及经济系统的民主。

与其他的企业协议不同,欧佩克成功将油价持续上升。欧佩克的成功大部分都归功于沙特阿拉伯的弹性。该国容许其他参与协议国家的欺诈,更减少自己的产量来弥补其他成员超出配额的生产。因为其他的成员均全力生产,而沙特阿拉伯是唯一的成员拥有充裕的贮存空间,亦有在需要时增产的能力,这给予它们可靠的杠杆效应。

这个政策十分成功,导致原油价格一度上升至仅次于提炼油产品的水平。然而欧佩克提高价格的能力亦受一些限制。油价上升会使消费下跌及收益的净下跌。而且价格持续上升会鼓励根本性的行为转变,比如替代能源的利用,或者节约能源的推广。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提倡欧佩克提高油价,以协助伊拉克及其他成员国支付债务的利息,引致1990-91年海湾战争的爆发。但因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惹起欧佩克成员国的分歧,使这段时期成为欧佩克成员间内聚力达至低点。一旦中断供应的担心,伴随这些冲突消散, 油价就开始下滑。

当油价跌至约10美元一桶后,经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弗里亚斯的外交斡旋后,成功协调于1998年开始恢复按比例产油。2000年,查韦斯主持欧佩克成立25周年的成员国元首高峰会。2004年8月,欧佩克开始传出其成员国只有少量的增产能力,显示出欧佩克对原油价格的影响力逐渐消失。印尼的成员身份正被复核因为印尼已非石油净输出国亦没有足够的能力达致其产量配额。

过去和现在和外来是相连接的,明白这一点,才能知道中东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目光的原因,才能明白为什么世界列强是如此热衷积极插手中东事务,近几年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世界地缘政治正向东亚靠拢的趋势。以上数据转自维亚

苏联解体,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他们自己内部,个成员协商好,解散的,是这样的吗?

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末最大的政治事件,宣告美苏争霸结束。解体之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面积和人口大幅减少,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实力和美国、中国、欧洲抗衡了。曾经显赫一时的苏联为什么突然解体呢?

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在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大国,打败了德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苏联的经济开始出现问题,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僵化,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这段时间,苏联试图进行经济改革,但中央领导层为了自己的利益竭力回避改革,导致改革失败。

当时苏联卢布出现严重贬值、居民购买力严重下降,国内物资、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极度匮乏,人们为了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一大早就排起一望无际的长长队伍。

在对外出口方面,苏联极度依赖油气出口收入来维持经济运转,年能源出口收入占苏联外汇收入达到54.4%,是历史的最高点。1986年,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一桶石油价格只有10多美元,导致苏联出口出现严重问题。

因为经济出现严重问题,1991年苏联进行货币改革,政府发行了新卢布,1新卢布=1000旧卢布,要求民众按照比例将自己持有的旧卢布换成新卢布。这样做使民众遭受巨大损失,货币改革之后导致卢布严重贬值,物价急剧上涨,苏联人民辛辛苦苦一辈子所挣得的财富一下之间就化为乌有。货币改革失败后,苏联的金融体系彻底被摧毁,让民众对政府更加不满。

政治体制僵化,腐败严重,丧失民心。苏联采用的是中央集权制,政治体制僵化,逐渐丧失活力。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进入老人政治时代,实行的是终身制,很多***的年龄高达七八十岁。

从十月革命夺取政权后,苏联就形成了特权阶级。到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特权阶级腐败越来越严重,据俄罗斯专家估计,苏联后期的特权阶层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有300多万人,他们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生活非常奢侈,而普通民众却连面包和牛奶都缺乏,使民众对政府丧失信心。

1986年,乌克兰发生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使苏联遭受到严重的损失。更糟糕的是,一开始,苏联官方并没有重视这场事故,很多官员觉得这场事故没什么大不了的,认为以前也发生过核泄漏都解决了。直到30多个小时后,苏联官方才要求半径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要求撤离。这场灾难总共损失大概两千亿美元,是世界损失最多的灾害,死亡人数达9.3万人,致癌人数达27万人,而苏联政府却试图掩饰,更加加剧了人民对政府的不满。

苏联解体时,基本没有公民站出来维护苏联的体制,可以看出,人民对苏联是彻底地失望了。

军费太高,在阿富汗战争惨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美苏争霸时期,但此时的苏联,经济实力远不如美国的,为了取得优势,苏联投入了更大比例的资金进行军事竞赛。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导致130多万阿富汗人死亡,500多万人流亡国外沦为难民,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退出。苏联先后有150多万官兵在阿富汗作战,14490人死亡,3万多人受伤,耗资高达200多亿美元,严重地拖垮了苏联的经济。

在越南,1979年苏联接管了金兰湾海军基地,租期25年,将其作为了太平洋舰队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技术保障基地,极盛时期的金兰湾驻扎有一个独立混成航空团,有一万多名苏联军事人员。这样做严重地损害中国的利益,中国于是在1979年入侵越南北部,逼迫越南退出柬埔寨和老挝。之后越南把大量军队调到北方和中国对抗,苏联不得不耗费巨额的资金支持越南。

2004年,金兰湾租期到时,俄罗斯无力负担每年3亿美元的租金,退出了这个军事意义重大的港口。

民族矛盾严重。三百多年时间里,俄罗斯从一个小国扩张成世界领土最大的国家,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在长期的历史中,俄罗斯人严重地迫害各族人民,很多民族对苏联不满。而苏联的俄罗斯人占比是51%,发生解体时,各加盟国纷纷抢先脱离苏联的统治。

欧美国家和平演变。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戈尔巴乔夫改革后,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苏联人民开始大幅了解国外,意识到自己的国家远比不上欧美国家,对政府更加不满。

苏联的突然解体,可以说出乎世界各国的预料,当时谁也无法大胆地预言,因为当时的苏联依然非常强大,军队数量达370万。

总的来说,苏联的解体,可以分为内外因,内因是苏联的计划经济出现严重问题,领导层腐败,各民族矛盾严重,最终被人民抛弃,外因是遭到美国、中国和欧洲联合围堵。美国、中国和欧洲联合起来的实力远超过苏联,而苏联仍然执行扩张和对抗的政策,最后军费耗资过多无法维持。此时的苏联,可以说战略上出现严重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更合适的做法应该是放弃和美国争霸,把力量集中起来解决国内的经济、民族问题会更合适。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中国也受益匪浅,从此彻底地解除来自北方的巨大威胁,能够集中更多的力量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

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

2003年初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转降为升,结束了持续下降的局面,特别是2003年10月份以来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使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达到了1998年以来的最高点。进入2004年以后,由于全国农产品欠收和投资过快增长导致价格总水平快速攀升,从而导致政府和百姓对价格变化的密切关注,新一轮通货膨胀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十五”期间价格起伏对我区居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引起价格上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区城镇居民生活存在什么问题?应采取什么措施?本文将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以期对政府职能部门宏观调控和社会公众正确认识和判断我区价格形势,如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点

综合起来看,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总水平持续、普遍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货币价格持续下降或货币贬值的过程。该定义包括两个主要特征:(1)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的过程,不是价格总水平一时或短期的上升,其上升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2)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普遍上升,而非个别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变动。

我国现在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反映通货膨胀变动程度的指标,其调查内容涵盖了居民日常消费品项目和服务项目,可以全面反映市场因素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另外,这个指标已为国际上所认可,具有较高的国际可比性。

2003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急剧扩张,原材料、燃料等生产资料出现供给瓶颈,价格快速攀升。加上10月份以后,食品价格在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开始普遍大幅上涨,带动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全面上涨。这与上世纪80、90年代以部分生产资料和粮食价格快速上涨为前兆的两次严重通货膨胀极为相似。而这两次通货膨胀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人们仍然记忆忧新。社会各界、政府部门对价格上涨密切关注,有些甚至产生疑虑,那么,本轮通货膨胀的特点与前两次的区别是什么?

1、本轮通货膨胀是逐渐由低到高发展的

我区市场价格从2002年年底启动上涨,2002年昌平卫星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期比为98%,2002年10月份是98.5%,11月份是98.4%,12月份是99.6%,均高于全年平均水平。到了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开始由负转正,1月份是100.9%,2月份是10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为101.3%,呈小幅走高的态势。2004年则进入加速上涨阶段,从上游商品(指生产领域)到下游商品(指消费领域)的各个价格指数看,出现全面上涨的局面。2004年昌平区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4.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14.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5%。今年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3.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14%,房屋销售价格上涨9.8%,而居民消费价格则上涨了1.4%。与前两次严重通货膨胀相比,本次通货膨胀是比较温和的,80、90年代两次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涨26.7%和24.1%,创下了建国以来的最高记录。

2、本轮通货膨胀是温和性的

一方面从通货膨胀程度区分标准看,在发达国家一般将低于3%物价上涨界定为温和性通货膨胀,对经济正常运行危害不大。而象我国这样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温和通货膨胀的上限国际上一般定为5%左右;另一方面与我国前几次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相比,本次通货膨胀程度要温和的多。

从反映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看,2003年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3%,2004年也只上涨了2.5%。如果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变动外,涨幅就更小了。从各月价格同比涨幅看,尽管这两年连续上涨,但没有超过3%,也没有出现加速上涨的趋势,并在进入2005年以后出现了涨幅下降的趋势,今年上半年,昌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所以,到目前为止,本轮价格上涨还属于温和性的通货膨胀。

3、本轮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变动特征

从上游到下游不同环节的价格上涨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高于中间产品,中间产品价格上涨又高于最终产品,而且上涨启动时间依此滞后1~2个月。2004年我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了14.2%,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的4.3%,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4.3%涨幅又高于居民消费价格的2.5%。

各环节价格指数内部构成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工业品出厂价格中,2004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了6.8%,影响了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4.6个百分点,而同期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则下降了0.6%,其中,耐用消费品类下降了6.5%。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商品中,只有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五大类上涨,且涨幅最高的食品类上涨5.9%,而其它三大类则持续下降。

4、本轮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动特征。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粮食价格和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影响,我区上、下游产品价格变动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动特征。

我区工业品出厂价格从2003年开始上涨,一季度上涨1.9%,由于当时国际原油价格的迅速上涨,致使2003年一季度我区的工业品价格出现了一个加速上涨的过程。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逐渐走稳,工业品价格涨幅趋于平缓。但由于2003年底国际原油市场和钢材价格的波澜再起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工业品价格涨幅迅速扩大,呈现出2004年上半年逐月递增,后两个月趋缓的格局。后两个月工业品价格涨幅逐月小幅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宏观调控效果逐渐显现,投资增速趋缓,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回落,钢材、有色金属价格趋于稳定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从2003年年初开始由负转正后,居民消费价格一直小幅上扬,但2003年四季度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后,一直到2004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呈逐月加速上涨的态势,此后随着粮价冲高回落,价格涨幅也逐渐趋缓。从引起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看,2004年上半年以前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由粮食价格快速上涨,进而引起肉禽蛋等食品价格的上涨。此后,尽管水电、燃料、交通运输等价格上涨成为推动价格总水平上升的新动力,但由于食品价格涨幅迅速趋缓,致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从2004年的2.5%迅速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4%。

二、价格上涨对我区经济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1、价格传导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游商品价格上涨能否传导到下游,主要取决于商品的供求状况、供求弹性和产业链条的长短。一般地说,供求弹性小和供求衔接较好的产业,其传导效应应比较明显。相反,在供过于求或供求弹性大的领域,上游对下游的价格传导只有通过更为漫长的供求关系的变动来实现。而北京乃至全国目前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过于求,其传导过程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如2004年,北京乃至昌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4.2%,一直在高位运行,致使2004年前8个月主要耐用消费品价格降幅呈逐月缩小的趋势,表现出了一定的传导性特征。但由于市场竞争加剧,进入三季度后,这种趋势就停止了。

2003年以来,我区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但居民消费价格并未出现明显的上涨现象,很明显,在新的经济增长周期,价格传导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

2、企业经济效益受到较大影响

农产品价格传导既快又充分,其供给缺乏弹性。近年来全国农产品欠收,存在供给缺口,决定了以农产品为起点的价格传导效应十分明显。2004年昌平区粮食价格上涨21.3%,引起食品价格上涨5.9%,进而拉动了整个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了0.4个百分点。

由于工业品价格传导既慢又不充分。企业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而工业出厂产品价格涨幅大大低于原材料价格涨幅,极大的缩小企业的利润空间,无疑造成了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困难;对农民而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冲减了粮价上涨带来的好处;对居民而言,价格上涨则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尤其是使低收入群体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3、部分居民生活陷于贫困

2004年,我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同比上升2.5%,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九五”末期的2000年相比上升了3.8%,预计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4年上涨1.5%左右,比2000年上涨5.4%,而食品价格预计比2000年上涨11.8%。涨价商品主要集中在粮食、油脂、肉禽蛋食品,自然加大了居民的消费支出,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也逐步凸显出来。

据我区居民家庭住户调查统计,2004年昌平城镇居民20%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4271.4元,用于食品消费支出2182.7元,恩格尔系数(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50.1%,尚处于勉强度日阶段,而5%的最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为60.2%,生活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据我区低保调查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城镇低保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226元,月人均371元,仅为昌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7%。随着昌平“十五”期间物价的上涨,尤其是食品、教育、医疗保健、水电燃汽价格的上涨,使我区低收入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三、物价上涨的原因

1、新一轮经济增长客观上带来了价格上涨的压力

2003年以来,昌平和北京市一样国民经济重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而新的一轮经济增长给价格上涨带来了压力,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价格变动的关系,可以看出,经济的高增长一般会拉动价格的较快上升,而且滞后影响较为严重。

2、供给瓶颈制约引起生产价格大幅度上涨

我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初步形成的国家,经济结构中还存在着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一面,突出表现在经济结构重型化趋势明显,在投资和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农业、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部门不堪重负,形成了新的“瓶颈”制约,从而引起了这些领域价格水平的迅速上涨,并最终推动全社会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经济快速发展中对于农业生产的忽视,导致粮食供给缺口,近年来出现了房地产热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再加上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导致粮食产量逐年下降,而同时种粮成本逐年上升,粮食供求缺口不断扩大,从而引起本轮粮价的爆涨。

四、我区居民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岗职工人均工资水平偏低

2004年昌平区共有从业人员18.8万人,其中:中央单位1.5万人,市属单位4.8万人,区属单位5.8万人,无主管单位6.6万人,除中央单位和市属单位6.3万人外,区属单位和无主管单位从业人员共12.5万人,占昌平从业人员总数的66.5%,这部分人员2004年人均工资15512元,月人均工资1293元,低于全区平均工资17.5%,而正是这部分人员构成昌平区城镇居民从业人员的主体,这些人员主要分布在昌平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建筑业等行业。

2004年北京市平均工资为28348元,昌平区为18796元,低于全市平均工资的33.7%,说明昌平的工资整体水平偏低。

2、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拉大

2004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79元,其中20%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9330.7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1.4倍。而20%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为4271.4元,仅为全区平均数的34.8%,高低收入户之比6.9:1,2000年我区高低收入户之比4.3:1,“十五”期间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拉大了。

3、低收入家庭生活贫困

2004年昌平区20%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271.4元,其中食品支出2182.7元,恩格尔系数为50.1%,尚处于勉强度日阶段。5%的城镇居民家庭家庭陷入贫困。

五、 建议

1、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

收入是决定消费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促进消费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断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会有效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增强信心,减少过度储蓄,扩张即期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由于我区从业人员工资收入偏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应增加在岗职工收入,以支撑居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应实行就业优先和社会保障优先的政策,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2、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贫力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关心弱势群体,一方面要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增加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支持和转移支付,发放低保补助费是一个方面,同时应注意解决低收入户家庭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应制定相应政策,着力解决由于不合法不合理收入存在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问题,重点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比重,加大对低收入户的扶贫力度,使之尽快脱贫。

3、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更新消费观念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应从研究生产和供给,转向研究消费和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着力从体制和政策上调整消费结构,启动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有关部门应加大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严厉制裁商业欺诈,提倡、鼓励“诚信促销”,规范市场秩序,消除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后顾之忧,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生产经营单位应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加快发展服务业,拓宽服务领域,大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开展信息服务、金融理财服务、租赁服务、社区服务、家庭个人医疗服务等。目前,我区服务贸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空白点还很多,潜力巨大,商机无限。

石油期货市场怎样?

石油期货市场是在石油现货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油贸易量不断扩大。当时一直沿用的即期石油现货交易,虽然价格是现实的、明确的,但用户所需的量没有保障。中远期现货交易合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可以进行有限转让,从而具有一定的避险功能。但由于其转手仍不方便,不能进行现金结算,并不能完全解决价格风险问题,于是石油期货交易应运而生。

石油期货自1978年产生以来,至今已有28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时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跌宕起伏,石油期货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期货市场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与其他商品相比,石油期货交易的历史虽然较短,但由于石油工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及其特征,石油期货价格已经同黄金价格、利率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起,成为衡量世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早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974年,美国纽约棉花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就推出了一个原油合约、C级船用燃料油合约和一个粗柴油合约,但由于交割地选在远离美国本土的阿姆斯特丹,再加上当时油价比较平稳,这些合约上市失败。后又经精心策划,在1978年11月,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推出2号取暖油、6号重质燃料油合约,把交割地选在美国本土——纽约港,一举成功,开创了石油期货的先河。1983年3月30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又推出了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期货交易合约,也获得很大成功。自此以后,石油期货贸易迅速发展。

石油期货市场的优势在于:一是期货克服了即期现货和远期合约量不稳、价格不准的弊端;二是期货的发现价格、套期保值、转移风险和优化配置的功能广受欢迎;三是期货市场管理严格,“游戏规则”透明,市场流动性大,给参与者留有很大的经营运作空间。

目前,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英国国际石油交易所(IPE)、新加坡交易所(SGX)、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等都是石油期货运作比较成功的期货交易所。市场功能发挥充分,得到各国现货商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同,在国际现货贸易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纽约商品交易所 纽约商品交易所成立于1827年,是世界上经营金融商品、白金系列金属产品和石油产品期货交易的最大的交易所。1978年,纽约商品交易所首次成功地上市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份能源期货合约——加热油期货合约,此后它成为世界能源期货期权交易的最主要场所。

20世纪70年代,油价的剧烈波动给西方国家经济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急需相关衍生工具予以避险。1978年11月1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推出了加热油期货交易,该合约在上市两年后交易量迅速上升,取得了巨大成功。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和1980年的两伊战争使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异常剧烈,大量现货企业认识到期货市场的保值作用,纷纷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而NYMEX的加热油期货无论在合约设计还是规则制订方面都较为科学,吸引了大量套期保值者的参与。同时,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也为市场投机者提供了较好的获利空间。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NYMEX的石油期货取得了巨大成功,交易量逐年递增,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期货品种。

NYMEX的加热油期货历年交易量1982年,NYMEX又推出了世界第一个原油期货合约——轻原油期货合约,由于它是以美国著名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为主要交易标的,因此又被广泛地称为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合约。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与英国布伦特原油、中东原油并称为全球三大基准原油,在美国已经形成比较发达的现货市场体系,中远期贸易十分活跃。因此,NYMEX的轻原油期货(WTI)的推出立即吸引了广大石油现货商的参与,交易规模迅速上升,其价格也成为全球原油现货贸易的重要定价依据。2004年,NYMEX的WTI原油交易量为5288万张,

NYMEX的轻原油(WTI)期货历年交易量是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

1986年,NYMEX在能源期货方面继续拓展,又推出了无铅汽油期货合约。无铅汽油在经历上市初期的沉寂之后,于近几年开始活跃,交易规模迅速上升。2004年,该合约的年成交量分别为1278万手,日均成交量为51315张左右,与加热油期货合约交易量比较相近。1990年,NYMEX又推出天然气期货交易,也获得了较大成功,2004年成交量为1744万张,成为NYMEX中仅次于WTI原油期货的重要能源品种。近年来,NYMEX又推出了以英国布伦特原油为交易标的期货合约,采用现金交割方式,进一步丰富了NYMEX的能源品种结构。

国际石油交易所 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成立于1980年,是继美国之后发展起来的。由于伦敦是欧洲石油贸易的中心之一,以及伦敦的期货交易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等原因,使得国际石油交易所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能源交易所。1981年4月,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推出重柴油期货交易,合约规格为每手100吨,最小变动价位为25美分/吨。重柴油在质量标准上与美国取暖油十分相似。该合约是欧洲第一个能源期货合约,上市后比较成功,交易量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走势,2004年交易量达到936万手。1988年6月23日,IPE推出国际三种基准原油之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上市后取得了巨大成功,迅速超过轻柴油期货成为该交易所最活跃的合约。2004年,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达到2546万手,位居全球能源期货品种的第二位,布伦特期货价格已成为国际石油现货贸易价格的重要参考。

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历年交易量新加坡交易所 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前身为新加坡黄金交易所,成立于1978年。1989年,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第一份能源期货合约——高硫燃料油期货合约上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加坡是世界主要的石油转运和炼油中心,其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庞大的炼油能力,使它成为世界石油交易的一个热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迅速成为亚洲地区和世界上重要的能源交易中心之一。

东京商品交易所 日本的石油期货起步较晚,迟至1999年才推出第一张石油期货合约。1999年,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推出了汽油、煤油期货,当年成交量分别达到1065万手和362万手。2001年又推出了中东石油期货合约。该合约以中东石油为交易标的,合约规格为1000桶/手,采用现金交割方式,交割结算价为国际权威机构P1atts报出的当月迪拜和阿曼的日原油贸易价格的平均价。

中东作为世界石油的主产区,中东原油也是与北海布伦特、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齐名的全球三大基准原油之一,亚太地区使用的原油约70%来自中东。在良好的现货背景下,TOCOM的中东石油期货取得了初步成功,2004年,TOCOM的汽油期货交易量为2365万手,煤油期货交易量为1304万手,中东原油期货交易量为228万手。石油期货上市前,日本的石油现货市场已基本放开,各石油公司都可以进口和经营石油,为石油期货的运作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