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金价和大洋金价对比_民国 金价
1.民国时期的俗称“黄鱼”的金条值多少钱?
2.关于电视剧《春天后母心》中的一个问题
3.民国时期对于金条有统一的体积或重量的标准吗?
4.民国时期一根金条值多少人民币
5.金条价格与黄金价格
6.民国物价
民国时期的俗称“黄鱼”的金条值多少钱?
民国时期的金条值多少钱,首先要看它的重量和成色,其次则要看它的铸造者是谁,其价值并不完全一样。民国时期的金条大多是各钱庄、银铺、银行自己熔铸,重量是根据客户需要而来,并无一定定制,常见的有10两、5两、2两、1两等,习惯上把1两重的金条称为小黄鱼,而10两重的叫大黄鱼。除了这些常见的今天外,还有用于黄金交易和国际结算中的大条标金重达70两。因此不同的金条重量差距巨大。
而且中国以前各地对于金银的成色和1两重量规定各有不同。以北京为例,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北京常见的标准有四种:标准库平、三六库平、北京库平、三四库平。其中三六库平成色为98.854%,1两为37.3克,是所有标准中最高的。
最低的是三四库平,成色只有90.9%,重量也只有34.3克。折合成纯金的话,两者每两要相差5.693842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民国时期的金条实际含金量差距可能很大,因此要算它的价值,首先就要看它的重量和成色,估算其黄金价值。
除了黄金价值之外,民国时期的金条另一个价值就是文物价值。前面说过,民国时期的金条往往是各钱庄、银铺、银行自己铸造,一般铸造者会在金条上打上自家的标记、名号、铸造者的名字和铸造时间,以示信誉。这么一来一些著名的钱庄、银铺、银行所铸造的金条,或者是特殊年份铸造的今天,就有了其文物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拍卖行所拍卖的一些金条往往远比金条按照金价折算以后的价值高出几倍。如果是一些有特殊意义的金条,甚至拍卖价格可以高出几十倍,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民国时期金条的价值不能简单而论,要根据每条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关于电视剧《春天后母心》中的一个问题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1大洋=1两白银=人民币300元=1000文钱
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那么根据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6年7月)多少元人民币.
1) 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 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 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那也就算子.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 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 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 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 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 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 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 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 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 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民国时期对于金条有统一的体积或重量的标准吗?
解放前中国最流行的金条规格,主要就是“大黄鱼”和“小黄鱼”。“大黄鱼”指十两一根的金条。按旧制1斤16两,1两=500/16=31.25克,这个份量跟今天所说的1盎司黄金相差无几。所以,“大黄鱼”金条折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本来“大黄鱼”是通行的规格,富有家庭通常会存几根金条作为压箱底钱。但后来金贵银贱(民国的法币是银本位,最早一元法币就是按一枚银圆定价的),普通百姓也纷纷想买黄金,而“大黄鱼”显然太贵买不起。所以金店就铸造了1两一根的小金条(合今天的31.25克),俗称“小黄鱼”,中产家庭一般玩这个。当然还有其它重量的金条,但那就不是主流的了。
民国时期一根金条值多少人民币
在民国时期一个小金条大概有一两左右,但是已经能够购买两亩良田,按照金价的换算一个小金条在如今值两万块钱,而大金条足足有十两,那么就值二十万所有。
1、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中国的国家名称和年号。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2、黄金(Gold)是化学元素金(Au)的单质形式,是一种软的,金**的,抗腐蚀的贵金属。金是较稀有、较珍贵和极被人看重的金属之一。国际上一般黄金都是以盎司为单位,中国古代是以“两”作为黄金单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金属。不仅是用于储备和投资的特殊通货,同时又是首饰业、电子业、现代通讯、航天航空业等部门的重要材料。
3、黄金作为一种贵金属,有良好的物理特性,“真金不怕火炼”就是金的化学稳定性很高,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必担心会氧化变色。即使是在熔融状态下也不会氧化变色,冷却后照样金光闪闪。密度大,手感沉甸。韧性和延展性好,良好导性。纯金具有艳丽的**,但掺入其他金属后颜色变化较大,如金铜合金呈暗红色,含银合金呈浅**或灰白色。金易被磨成粉状,这也是金在自然界中呈分散状的原因,纯金首饰也易被磨损而减少分量。
4、黄金虽是一种很柔软的金属,但不及铅和锡两种金属。在纯金上用指甲可划出痕迹,这种柔软性使黄金非常易于加工,然而这点对装饰品的制造者来说,又很不理想,因为这样很容易使装饰品蹭伤,使其失去光泽以至影响美观。所以在用黄金制作首饰时,一般都要添加铜和银,以提高其硬度。
5、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在空气中甚至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但在特定条件下纯氧除外)金在高温下都不会和氧气与硫反应,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比银强(银在1500度会氧化生成氧化银,金即使在3000度以上也不和氧气反应)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金就会被氧化一。
金条价格与黄金价格
近期在全球贸易环境的影响下,市场避险情绪增强,金价一路走高。
自5月31日以来,黄金已经连续五个交易日大幅上涨,现货黄金甚至在6月5日突破了1340美元的水平。目前黄金市场的销售情况如何?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6月6日视频
消费者:我觉得黄金价格肯定是有波动的,但是不管水平高低,还是有投资空间的。
北京太阳金店经理李:黄金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但我们还没有调整首饰价格,所以很多客户都在积极购买,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30%左右。
专家表示,受全球贸易环境推高市场避险情绪的影响,国际黄金近期持续上涨,但未来进一步走势仍有待观察。
黄金分析师焦光义:下一步就看美联储对美元进一步加息还是降息了。
"
你最近做了什么吗?
相关问答:民国一根金条多少克民国一根金条有50、100、150、200、250、300、500克七种规格。存世的90%是50克,5%以上是250克,约2%是500克,剩下的规格极为罕见。
扩展资料:
所谓金条,基本都是民国的,目前很少见到民国以前的真货(这句话不针对拍卖会)。
金条和金锭(金元宝)一样,都是用失蜡法铸造,又称融蜡法,不同于模具翻砂浇铸或钢模压铸,熔蜡法铸造的器物一模一样,没有重复。所以在所有钱币类收藏中,金条和金锭价值最高,因为不是机器的量产。
金条类似于金币,主要分为收藏的纪念性特制金条和普制投资金条。纪念性特制金条一般同样会以高于其金原料价值以上较高的价格来发行,其价格一般是固定的。比如我国发行的贺岁金条、2008奥运金条等都属于纪念性特制金条。普制投资金条和普制金币主要区别是规格上的不同,典型的普制金币通常有四种型号:1盎司、1/2盎司、1/4盎司和1/10盎司,规格普遍较小,但是也有1公斤、10盎司、2盎司和1/20盎司的金币;而金条的规格相对于金币而言则偏大。
参考资料:
民国物价
民国初的百姓究竟活得如何?刚好笔者手边有几本书,其中两本是中-共早期革命家的回忆录,一位是张金保,另一位是包惠僧,通过他们的所见所闻,可看出1927年左右平民的生活状况。
纺织女工工资
这两本回忆录对大革-命时代的记述,主要是工-人-运-动,那我们便沿着他们的记述往下看吧:张金保曾经担任过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妇委书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她从鄂城乡下来汉口第一纱厂做工,一个月后,“领到半个月的工资—— 七块大洋,另外半个月的工资被厂里当作押金扣下了。我拿着钱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意味着我每个月可以挣十四块钱,可以勉强糊口养家。”第二年,张金保一人看管两台织布机,月薪30多块钱。“这样,我的生活好些了,开始有了点积蓄。”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共-安-全-专-家-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有趣的是,这种连纺织女工都不如的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你相信吗?一个纺纱女工的工资,竟然高过巡长和科长!而在当时,物价低廉,据《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披露:1927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细布1尺0.107元。原文中的“石”,应为两百斤;1包面粉,应为44斤。
《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担3到4个银元,老刀牌烟一包3个铜板,剃头8个铜板,绍兴酒1斤1角钱,臭豆腐干1个铜板买两块。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则提到: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其他城市,大抵如此。
地皮和住房价格
至于地价和住房,除租界和商业区以外都不算昂贵。1928年,上海近郊的高行、陈行和杨行的每亩地售价分别为150-100、100-60、100-300元。1933年,汉口第六区的最低地价为84元1亩,第七区的最低地价为90元1亩。
房租价格:上海的石库门一层楼,有电灯、自来水,月租10块钱;住客栈,每一铺位3角5至6角;纱厂宿舍,月租2到5元不等,两层楼可住10人,自来水由厂方提供,有的还供电,带家眷者,两家分租一层,费用不过1元多;最好的宿舍,为砖瓦结构,铺地板,长宽500立方尺,容积5000立方尺,有厨房、路灯和下水道,月租6至9元;此外,工人也可租地,结庐而住,半亩地年租金200元,21户人家分摊,平均下来每户每月8毛钱,当然,环境极差。
普通居民生活状况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一直到三十年代末,全国物价大体平稳,因粮食丰收,部分农产品还有所下降。工业品方面,由于欧、美、日展开商品竞争,棉布和石油等洋货还降价促销。如在汉口市场上,1934和1935年,100斤麻油分别只有17.90元和14.50元,1斤猪肉分别只有0.29元和0.198元,鸡蛋跌幅最大,几乎跌了一半,而100斤大米也从1926年的7.55元跌倒1933年的4.66元,100斤煤球的零售价,1936年也从过去的1块钱跌到8毛钱左右。如此同时,地价也随之回落。抗战前,江苏镇海县亩产400斤的农田,售价从1928年的140元跌到70元,亩产300斤的农田则从100元跌到40元。
“初提升的工匠,每月工资不过二十多元,工龄长、技术好的每月可得四五十元……至于小工和临时工,那就苦极了,从八九元到十一二元不等,工作的时间除正规的十小时而外,还要给员司和师傅服役。”
“工匠的生活和工作时间与一般政府机关的中下级职员差不多,比人力车工人、码头工人、纺织工人高得多。小工的工作情况与生活情况就比较苦,他们的工作时间长,收入少,工作还没有保障。”
具体的福利制度,包惠僧没有多谈,但另一本《中国近代史通鉴》则透露了一些:在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之下,京汉铁路的工人也取得一些胜利,如“每年有十五天官假休息,一年有两身工作服,六十岁退休,工资照发”。
再对比当时物价,你相信吗?一个“苦极了“的小工,年薪竟然可以在汉口买1亩地!至于那些“工作时间长”、“要给员司和师傅服役”的问题,自古皆有,这是小工、学徒入门后的传统陋习,如今仍未绝迹。
工人的温饱生活,不是个别现象。二十年代初期,开滦煤矿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最后劳资双方达成协议,日工资由原来的0.90元增至1.26元,即月薪从27元涨到37元以上。即使是未涨工资前,矿工的薪水也大大超过警-察。铁路工人、煤矿工人、纺织工人,都是人数较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工人,他们的收入状况,对于全国工人阶级而言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我们再看看其他劳动阶层的收入水平: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在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筹措教育经费,将小学教师的月薪增至20个银元以上。1933年,湖北省立第一小学的月薪为39至56元;省立第一、二、三中学的月薪多在60—80元之间,可买1两黄金。1935年,汉口的金价最高90元、最低76元,上海最高96元、最低77元。
汉口过去有家悦昌新绸缎局,营业员工资最低10元,最高40元,一日三餐的伙食由店方提供,早上馒头、稀饭、油条,中午和晚上四菜一汤,八人一桌,节假日加菜。每年还有两个月例假(学徒除外),下江籍的回家,报销车费。穿衣有津贴,每年多发一个月的本人工资。年终如有盈余,则按16股分红,店东12股,经理1股,全体职工3股。
老武汉的叶开泰,待遇也不错:学徒三年期满后,月薪10个银元,第二年15个,第三年20个,全体店员每月发“月费钱”,作为剃头、洗澡、洗衣的费用。每年带薪休假72天,如果没请假,则多发72天的薪水。端午、中秋有奖金,到年终再以各人薪水为基数进行分红,一般年景,1元薪水可分红四到五毛钱。药店还有基金会,分期存入4个月薪水,切药老师傅吴硕卿告老回乡时,取回本息500多元。
到1933年,上海工人的月工资一般为20元,双职工家庭年收入为400元以上。技术工人、小学教师、医护人员等家庭的月收入超过50元,达到小康水平;中级职员、工程师、中学教员、医生、记者、作家、律师和一般演员的家庭,月收入一二百元以上,则进入中产阶层。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