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3年9月26日发生了什么?

2.气候如何影响石油价格

3.石油期货市场怎样?

4.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趋势

1983年9月26日发生了什么?

1983年原油价格_18年石油价格

1983年9月26日,国产12.5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成套设备,被上海市经委评为1983年度优质产品。上海生产的12.5万千瓦机组,是我国电网中第一台大型中间再热火力发电机组。

1959年9月26日,对于新中国的石油工业来说,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60年前的这一天,松辽盆地沉睡千万年的“黑色黄金”惊天一喷,大庆油田从此诞生。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使用石油较早的国家之一。然而,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在石油勘探与开发上远远落伍。直到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才让共和国的石油工业挺起了脊梁,让新中国一举甩掉了“贫油”的帽子。

60年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了近24亿吨原油,创造了连续27年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的奇迹。大庆贡献的原油,与新中国的工业发展血脉相连;大庆第一代石油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精神,更是激励后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财富。

气候如何影响石油价格

欧美许多国家用石油作为取暖的燃料,因此,当气候变化异常时,会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变动,从而带动原油和其他油品的价格变化。另外,异常的天气可能会对石油生产设施造成破坏,导致供给中断,从而影响油价。

干预会使得市场消耗曲线凸向现在或未来。跨时期石油开模式的税收效应依赖于税收随时间变化的现值。例如,税收现值随时间减少会改变开顺序的决策。和不征税相比,税收最终还是会减少任意时点上的净收益,也就减少了相应时期开的积极性。而且税收会降低新发现储量的投资回报。

石油行业发展趋势

价格

油价与全球宏观经济状态息息相关,因此油价是一个关键性价格。一些经济学家称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增长有负影响。虽然高油价一般认为是经济增长导致的,但这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稳定的。

由于油价反映了现货和期货市场所在国的定价权,因此,不同时期油价的涵义有所不同。比如BP公司所使用的油价统计数据在1861—1944年为美国均价,1945—1983年为阿拉伯轻质油标价,1983—2008年为布伦特即期现货价。我们所指的油价波动主要是看纽约和伦敦两大期货市场的远期价格变化。

战争时期,石油经常被当作“武器”来使用。比如,二战当中,美国对日本进行禁运。而策划偷袭美国珍珠港,是为了摧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海军力量,以保障日本来自东南亚的石油供给和运输线。

石油危机时期,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反击西方国家,酿成了石油危机,并成为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的导火索。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时代来临。石油重新回归它的商品本性。简而言之,在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石油的政治属性弱化,经济属性成为常态,金融属性越发明显,油价波动成为金融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平时听到的播报的“油价”,一般都是纽约和伦敦期货市场的即时价格,事后统计和研究用的油价则一般都是现货市场的交易价格。

石油期货市场怎样?

石油期货市场是在石油现货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油贸易量不断扩大。当时一直沿用的即期石油现货交易,虽然价格是现实的、明确的,但用户所需的量没有保障。中远期现货交易合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可以进行有限转让,从而具有一定的避险功能。但由于其转手仍不方便,不能进行现金结算,并不能完全解决价格风险问题,于是石油期货交易应运而生。

石油期货自18年产生以来,至今已有28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段时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跌宕起伏,石油期货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期货市场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与其他商品相比,石油期货交易的历史虽然较短,但由于石油工业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及其特征,石油期货价格已经同黄金价格、利率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起,成为衡量世界经济变化的晴雨表。

早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的14年,美国纽约棉花和商品就推出了一个原油合约、C级船用燃料油合约和一个粗柴油合约,但由于交割地选在远离美国本土的阿姆斯特丹,再加上当时油价比较平稳,这些合约上市失败。后又经精心策划,在18年11月,美国纽约商品推出2号取暖油、6号重质燃料油合约,把交割地选在美国本土——纽约港,一举成功,开创了石油期货的先河。1983年3月30日,纽约商品又推出了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期货交易合约,也获得很大成功。自此以后,石油期货贸易迅速发展。

石油期货市场的优势在于:一是期货克服了即期现货和远期合约量不稳、价格不准的弊端;二是期货的发现价格、套期保值、转移风险和优化配置的功能广受欢迎;三是期货市场管理严格,“游戏规则”透明,市场流动性大,给参与者留有很大的经营运作空间。

目前,美国纽约商品(NYMEX)、英国国际石油(IPE)、新加坡(SGX)、日本东京工业品(TOCOM)等都是石油期货运作比较成功的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充分,得到各国现货商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同,在国际现货贸易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纽约商品 纽约商品成立于1827年,是世界上经营金融商品、白金系列金属产品和石油产品期货交易的最大的。18年,纽约商品首次成功地上市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份能源期货合约——加热油期货合约,此后它成为世界能源期货期权交易的最主要场所。

20世纪70年代,油价的剧烈波动给西方国家经济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急需相关衍生工具予以避险。18年11月14日,纽约商品推出了加热油期货交易,该合约在上市两年后交易量迅速上升,取得了巨大成功。1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和1980年的两伊战争使世界石油价格波动异常剧烈,大量现货企业认识到期货市场的保值作用,纷纷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而NYMEX的加热油期货无论在合约设计还是规则制订方面都较为科学,吸引了大量套期保值者的参与。同时,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也为市场投机者提供了较好的获利空间。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NYMEX的石油期货取得了巨大成功,交易量逐年递增,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期货品种。

NYMEX的加热油期货历年交易量1982年,NYMEX又推出了世界第一个原油期货合约——轻原油期货合约,由于它是以美国著名的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为主要交易标的,因此又被广泛地称为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WTI)期货合约。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与英国布伦特原油、中东原油并称为全球三大基准原油,在美国已经形成比较发达的现货市场体系,中远期贸易十分活跃。因此,NYMEX的轻原油期货(WTI)的推出立即吸引了广大石油现货商的参与,交易规模迅速上升,其价格也成为全球原油现货贸易的重要定价依据。2004年,NYMEX的WTI原油交易量为5288万张,

NYMEX的轻原油(WTI)期货历年交易量是全球交易规模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

1986年,NYMEX在能源期货方面继续拓展,又推出了无铅汽油期货合约。无铅汽油在经历上市初期的沉寂之后,于近几年开始活跃,交易规模迅速上升。2004年,该合约的年成交量分别为1278万手,日均成交量为51315张左右,与加热油期货合约交易量比较相近。1990年,NYMEX又推出天然气期货交易,也获得了较大成功,2004年成交量为1744万张,成为NYMEX中仅次于WTI原油期货的重要能源品种。近年来,NYMEX又推出了以英国布伦特原油为交易标的期货合约,用现金交割方式,进一步丰富了NYMEX的能源品种结构。

国际石油 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成立于1980年,是继美国之后发展起来的。由于伦敦是欧洲石油贸易的中心之一,以及伦敦的期货交易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等原因,使得国际石油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能源。1981年4月,伦敦国际石油推出重柴油期货交易,合约规格为每手100吨,最小变动价位为25美分/吨。重柴油在质量标准上与美国取暖油十分相似。该合约是欧洲第一个能源期货合约,上市后比较成功,交易量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走势,2004年交易量达到936万手。1988年6月23日,IPE推出国际三种基准原油之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上市后取得了巨大成功,迅速超过轻柴油期货成为该最活跃的合约。2004年,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达到2546万手,位居全球能源期货品种的第二位,布伦特期货价格已成为国际石油现货贸易价格的重要参考。

IPE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历年交易量新加坡 新加坡国际金融前身为新加坡黄金,成立于18年。1989年,新加坡国际金融的第一份能源期货合约——高硫燃料油期货合约上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新加坡是世界主要的石油转运和炼油中心,其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庞大的炼油能力,使它成为世界石油交易的一个热点。新加坡国际金融迅速成为亚洲地区和世界上重要的能源交易中心之一。

东京商品 日本的石油期货起步较晚,迟至1999年才推出第一张石油期货合约。1999年,东京工业品(TOCOM)推出了汽油、煤油期货,当年成交量分别达到1065万手和362万手。2001年又推出了中东石油期货合约。该合约以中东石油为交易标的,合约规格为1000桶/手,用现金交割方式,交割结算价为国际权威机构P1atts报出的当月迪拜和阿曼的日原油贸易价格的平均价。

中东作为世界石油的主产区,中东原油也是与北海布伦特、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齐名的全球三大基准原油之一,亚太地区使用的原油约70%来自中东。在良好的现货背景下,TOCOM的中东石油期货取得了初步成功,2004年,TOCOM的汽油期货交易量为2365万手,煤油期货交易量为1304万手,中东原油期货交易量为228万手。石油期货上市前,日本的石油现货市场已基本放开,各石油公司都可以进口和经营石油,为石油期货的运作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趋势

从13年开始,原油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并由于世界很多油田开已处于中后期,轻质原油开量减少,重质原油产量相对增加。此外,国际上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对石油产品质量要求更高。这些因素促使近年来石油炼制工业发生以下重大变化:

①世界原油加工能力的增长速度减慢 发达国家的原油加工能力过剩,开工率降到60%~70%,在此期间,中东产油国的石油炼制工业则迅速发展。

②石油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燃料油需要量大幅度减少,喷气燃料、柴油等中间馏分需要量增加,因而原油深度加工受到普遍重视,减粘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石油焦化等生产轻质油品的装置增建较多。与此同时,还开发了很多加工重质馏分油和渣油的新工艺。

③节能技术有了很展 取了整顿性措施,如对设备和管线进行保温,消除泄漏,加强换热,降低加热炉排烟温度等。并逐步实施节能新技术,如用加热炉新型燃烧火嘴和各种空气预热器,催化裂化装置使用CO助燃剂、配备CO锅炉和烟气能量回收机组,用新型填料和干式减压蒸馏、低温热量致冷和发电、热泵、多效蒸发、液力透平等。从而使每吨原油的加工能耗明显降低。例如:美国1981年比12年减少20%;中国1983年比18年降低30.7%。

④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石油炼制工业的污水、废气、废渣排放量很大,是很大的污染源。近年来,各国都制定了很多法律、标准,限制污染;同时开发和实施了很多环境保护新技术,如大量用空气冷却器以减少冷却用水、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炼厂尾气深度处理,以及大力发展加氢处理和加氢精制工艺等,逐步实现无污水排放炼厂、清洁炼厂等。

⑤用先进加工工艺和发展催化剂、添加剂,以增产轻质油品和提高油品质量 为了增加汽油的辛烷值和不使用四乙基铅添加量,很多国家广泛用催化重整、异构化、烷基化工艺。为脱除石油产品中硫、氮等杂质以及改善油品的安定性和颜色,加氢处理和加氢精制工艺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广泛应用了提升管催化裂化、多金属催化重整、分子筛脱蜡等新工艺。

⑥注意原油的综合利用,增产石油化工原料 石油炼制工业和石油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工业的关系更加密切,成为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