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罗斯经贸概况及油气安全战略

2.国外股票问题!

3.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有什么区别?

4.中国石油进口量大还是出口量大

 俄罗斯经贸概况及油气安全战略

中国石油大连今日油价_大连东港石油油价

一、俄罗斯的经济贸易概况

俄罗斯联邦亦称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02年12月1日,人口1.453亿,居世界第7位(俄罗斯国家概况,转自外交部网站,2003,8,14)。苏联解体后俄全盘接受美等西方国家推荐的经改药方,取“休克疗法”,推行以大规模私有化和全面自由化为核心的激进经济改革,经济连年下滑。1999年受卢布贬值和国际市场油价上扬以及普里马科夫大幅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等内外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俄经济呈现好转势头。2000年普京继续推行稳健的社会经济政策,利用国际油价一度上涨的有利形势,大力拓展国外能源市场,俄经济好转势头进一步巩固,宏观经济指标大幅上扬。2001年俄进一步深化社会和经济自由化改革,经济增幅小于2000年,但恢复性增长的势头继续得到保持,且增长质量有所提高。2002年俄政局进一步稳定,发展经济成为当局的中心任务和朝野共识,在这一有利环境下,进一步加强经济立法,规范经济活动,投资和经营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同时借国际油价上涨之机,获取大量石油美元。但俄经济增长受国际能源市场行情影响仍较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2002年俄罗斯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焦炭、机器设备、黑色及有色金属等(俄国家海关委员会,2003年)。2002年俄与欧盟国家贸易额占俄外贸总额的36.6%,与独联体国家占17%,与亚太国家占16.4%,与东欧国家占12.9%(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2002年俄社会经济状况,2003年)。

二、俄罗斯的油气产储量和油气贸易概况

俄罗斯是原苏联解体后所独立的最大的国家,而其经济却一蹶不振,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也比较小,但俄罗斯是世界石油,特别是天然气大国。据不同来源的估计,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俄石油探明可储量为70亿~100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可储量的8%~13%。俄罗斯2000年石油探明可储量为66.25亿吨(表8-1),其分布情况见图8-1。与1999年的石油探明可储量相比没有变化。

表8-1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储量变化表 (单位:石油为亿吨;天然气为万亿立方米)

全球42%的天然气和34%的天然气储量在俄罗斯,其2000年天然气探明可储量为48.1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38%~45%。

在俄罗斯石油工业体系有13.35万口油井和6400口气井。俄罗斯石油行业已经受了多年的严重衰退,自1992年到2000年油量大约减少了25%。俄罗斯石油工业是一个资本密集、生产技术过程复杂、多专业纵向一体化的行业整体。在原油生产方面、俄罗斯有130家石油股份公司,其产量水平见表8-2。但是从2000年开始,俄罗斯停产油井在大幅度减少,投产新井大幅度增加。

图8-1 俄罗斯油气区分布图

(据李国玉,2001)

表8-2 1998年俄罗斯联邦石油开企业生产状况

(据俄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1999)

俄2002年原油产量达到3.7963亿吨,比2001年增产3140万吨,约增长9%(孙永祥、刘倩如,俄罗斯燃料能源工业一年回顾与展望,国际石油经济,2003年第四期)。俄罗斯2000年石油产量为32300万吨,比1999年增加了8.94%。俄罗斯天然气2002年的开量达到594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产137亿立方米,约增长2.4%,其2000年的天然气产量为5450亿立方米,比1999年减少了20.%(表8-3)。

表8-3 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产量 (单位:石油为亿吨;天然气为亿立方米)

(据BP2001;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2002)

俄罗斯每年向本国市场供气超过3000亿立方米,通过管道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约1200亿立方米,占欧洲天然气市场需求的25.7%,此外,还向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出口天然气近800亿立方米。1998年俄罗斯共向国内外供应天然气为5900亿立方米,其中59%供应俄罗斯联邦,25%流向欧洲市场,16%供应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各国。俄罗斯1998年的天然气贸易量为1194亿立方米,而1999年的贸易量为1255亿立方米,增加了5.1%。1999年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的天然气增加5.1%,达1255亿立方米。输往中欧的气量减少5.2%,减到393亿立方米,向西欧国家(包括土耳其)出口862亿立方米(比1998年增加10.7%)。亚(马尔)-欧(洲)输气管道波兰段的完工以及德国段的扩容增大了向德国的出口能力,目前德国是俄罗斯天然气最大的进口国,年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能力达到191亿立方米,比1998年增长14.4%。随着新的天然气进口合同生效,土耳其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上升30.3%,达88亿立方米。希腊也大幅度增加了从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达15亿立方米。

俄罗斯是石油生产大国,也是油气出口大国。每年通过管道出口天然气1303亿立方米,出口石油1亿多吨。它的大量石油运往意大利、爱尔兰、德国、英国、瑞士和匈牙利。此外,还向希腊、奥地利、波兰、西班牙、加拿大、丹麦、美国、土耳其、芬兰、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以及古巴、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国出口石油。欧洲占俄罗斯石油出口量的95%,其中,中欧占46%,南欧占26%,东欧占21%,北欧占2%。2002年,俄罗斯原油出口量达1.845亿吨,比上年增长13.8%;汽油出口量达到5800万吨,增长14.3%;重油出口量达到2580万吨,增长38.7%;天然气出口量达到1864亿立方米,增长3%(孙永祥等,2003)。

至2000年底,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输送管道总长21.3万公里,2002年输油气总量209亿吨公里(俄国家统计委,2002)。

目前,俄罗斯正在就俄罗斯的石油向亚太市场出口而努力,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俄就签署了俄罗斯向中国提供石油并共同出资修建输油管道的备忘录,但关于俄罗斯是把石油输往中国(安加尔斯克—大庆),还是输往太平洋沿岸(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见图8-2)合算的争论已经进行了很久,俄一直在两个方案中举棋不定。这主要是日本从中想获得一些油气利益。为了与中国竞争,日本官员也用各种方法向俄罗斯频频示意:日本准备将俄罗斯作为其固定的石油进口国,改变过度依赖波斯湾国家石油供应的现状。目前,波斯湾是日本石油的第一大进口地,占其进口总量的82%,但是今后日本承诺每年从俄进口近5000万吨石油,这相当于其年进口量的四分之一。2003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访问莫斯科时,曾表示日方愿参与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这条长3765公里,耗资38亿至56亿美元的石油管道建设,并许诺在以后的几年中向俄罗斯石油工业投资80亿~100亿美元。

图8-2 东北亚石油管线方案示意图

(据新浪网,2003)

三、俄罗斯的油气消费

1.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和油气消费

自从原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一蹶不振,经济出现低增长或负增长,这样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消费也进入低迷状态(表8-4和表8-5)。

表8-4 俄罗斯的人均GNP及其经济增长 (单位:美元/人)

(据《能源政策研究》,2000.4)

表8-5 俄罗斯的石油及天然气消费(单位:石油为百万吨;天然气为亿立方米)

俄罗斯近几年每年的天然气消费量为3772亿立方米,石油消费量为1.23多亿吨。

2.俄罗斯的油气消费结构

俄罗斯的油气消费水平比较高,特别是天然气高达50%以上。俄罗斯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见表8-6。俄罗斯天然气消费结构见图8-3。

表8-6 1998~1999年俄罗斯一次能源消费及结构

(据中国矿情通报——能源矿产专辑.2001)

四、俄罗斯的油气安全战略

1.俄罗斯储备及其能源安全政策

俄罗斯是能源生产大国,其生产的油气不但满足本国的需求,而且有大量的出口。因此俄罗斯近几年不用担心其油气消费的供应安全问题,但是俄罗斯目前仍有许多的油气安全问题需要解决。

图8-3 俄罗斯天然气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油气储运》,2000年第6期

俄罗斯油气安全问题是:

1)国内石油产量在从1990年到1999年的10年里从5亿吨逐步下降到了3亿吨。但是出口还不可能迅速地减少。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天然气、石油生产和地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西西伯利亚和乌拉尔—伏尔加的油气产量在全俄罗斯的比重开始下降。到目前为止储量很高。从今后5—10年看,俄罗斯必须在它的油气区找到足够的,才能替补或保持全国油气产量的稳步增长和出口的需要。新的油气区主要是在季曼诺—伯朝拉地区、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里海地区和北部大陆架,但是前景都远不如老油气区,而且开发的成本相当高。

3)由于俄罗斯的油气出口比例比较大,受石油价格波动和外部市场的影响之大直接威胁俄罗斯的外汇和经济基础。

4)目前俄罗斯经过乌克兰岛东欧管道运输仍然面临支付问题,而新的通道建设面临资金问题。亚太地区的需求量潜力巨大,为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但是本地区的市场开发还面临着巨大的问题,有待和工业界的密切配合和解决。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主要体现在《21世纪前20年的能源战略规划》,其总体思路是从全俄罗斯的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出发,重新认识和确定能源战略和政策。在今后的20年里,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战略转移和强化开发是主要内容。

抓紧油气勘探开发。俄罗斯目前的油气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据统计俄罗斯大体有65%的石油剩余探明可储量和85%的天然气剩余探明可储量位于西西伯利亚。但俄罗斯巨大的后备油气在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北部和大陆架。按目前的规划,东西伯利亚的产量比重可以提高到15%~20%。出于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比较成本优势,俄罗斯已经并将继续在中亚、伊拉克、利比亚、印度和南美一些国家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活动。其次俄罗斯在本世纪初还将建设第二条到欧洲的天然气管线、到亚太地区的油气管线和控制中亚油气出口的管线。

在保持石油供应基本稳定的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发展战略:

1)开发西西伯利亚天然气,特别是亚马尔半岛的天然气。

2)扩大天然气出口,巩固欧洲原有的天然气市场份额,开辟亚太地区天然气新市场。

3)进一步提高国内城乡、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气化水平,优先满足商业、民用和农业部门的天然气需求,扩大电站的天然气消费量。

4)进一步修复、利用现有的天然气管网,加速建设新的长输管线。

2.俄罗斯油气的储运

俄罗斯管道运输约占全国货运周转量的60%和占货运量的30%。俄罗斯石油运输股份公司和成品油股份公司负责原油和成品油的运输业务。这两家公司是按照1992年7月1日俄联邦总统令决定组建的。

通过输油干线向国内消费者提供石油并向国外出口。俄罗斯的输油干线总长度超过4.8万公里。随着俄罗斯石油产量和输油管道运量(指相当于设计能力的一般)的下降,地区性输油管道系统的效率和作用随之削弱。输油干线老化形势更加严重。为保证管道的可靠性,必须经常检查管道线路部分和泵站的设备,发展管内诊断是提高这项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针。

从表8-7的数据不难看出,规模很大的俄罗斯输油业与西欧相比是落后的。除了自然气候条件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很长的距离决定的。例如,在俄罗斯的欧洲地区消费的燃料和动力占全国消费量的60%以上、而自产的一次能源只占46%。1994年俄罗斯运输1吨原油和成品油的平均运输距离为2133公里,而法国为300公里,英国为147公里,挪威110公里。

表8-7 俄罗斯及西欧国家的油气储运

(据欧洲北美运输统计年报纽约/日内瓦,1996)

俄罗斯统一供气网管道总长为14.88×104公里(不包括配气管道),其中设有5508座干线阶段阀,河流穿越2000多处,在管网中设有地下储气库22座,在气田、输气干线和地下储气库共设有压缩机站250座,输气干线按不同直径构成见表8-8。

表8-8 俄罗斯不同直径输气管道所占比重

(据欧洲北美运输统计年报纽约/日内瓦,1996)

3.俄罗斯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

俄罗斯联邦和燃料能源部提出,当前对外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是用外交手段使国家参与平等的国际能源合作,巩固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中的地位,同时要在对外经济和地缘政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为此俄联邦的确定的能源地缘政治战略是:

1)把独联体国家放在其能源地缘政治的首要地位。俄很重视与独联体国家发展合作。俄对独联体国家的能源战略是发展和深化一体化进程。

由于美国借助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而在中亚地区大动干戈,派军队留守在中亚地区,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渗透中亚和滨里海地区,确保美国在该地区的能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益。这对俄罗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俄能源外交在此地区最优先的工作是参与独联体国家间多边和双边能源合作,防止美国在该地区的进一步渗透。与此同时,必须保证新独立国家的利益,以及在利益平衡基础上进行最大限度的能源合作。

2)确保欧洲作为俄罗斯的传统能源出口地。俄罗斯在此地区的主要任务是,保留对临近的欧洲和非洲以及中亚国家的竞争力;使俄罗斯能源企业参加东欧和东南欧地区的能源产品出售、当地能源企业的股份制和私有化,保证以优惠的价格和可靠的条件将俄能源输向西欧;建立有欧洲伙伴投资、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

3)中近东既是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的最大竞争对手,也是其潜在的财源。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主要的能源地缘政治是为俄能源公司参加有关该地区的能源项目创造条件;巩固俄罗斯在土耳其能源市场中的地位,保留俄罗斯作为向土耳其供气的主角等。

4)把南亚和亚太地区作为俄罗斯能源地缘政治考虑的特殊地区。俄罗斯将扩大与该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目的是要找到理想的能源出口市场。

俄罗斯正加紧与中国进行谈判,以便建立走向中国特别是东北亚市场的油气管道。目前正在论证的管线有:

图8-4 东北亚管线地理分布图

(据胡见义,2001)

路线一:伊尔库茨克州→满洲里→哈尔滨→沈阳→大连→仁川

路线二:A.管输天然气到萨哈林岛南端的南萨哈林斯克,经液化后,以LNG方式销往日本、韩国、中国沿海等地区,其中以日本为主要消费市场,直接参与东南亚地区的LNG市场竞争。

B.萨哈林→海参崴→图们江地区→朝鲜→韩国

路线三:伊尔库茨克州→乌兰巴托→北京→日照→韩国(日本)

路线四:雅库特→黑河→大庆→沈阳

以上管线见图8-4。

俄罗斯不仅发展与中国、日本、韩国及其他发达国家间的双边合作关系,还要发展多边关系。

5)美国既是俄罗斯的竞争对手,又是难得的伙伴。俄罗斯对美国取了既斗争又联合的办法,无论在里海、中东等“热点”地区,还是在俄罗斯国内产油区都出于自身油气工业发展的需要和战略上的考虑,与美国进行着“秘而不宣”的争夺。

国外股票问题!

一般来讲,油价的上涨会带来其它能源的上涨,同时也会使各种工业品价格跟着上涨。所以油价上涨会带来股市相关股价的上涨,反之下降也是这个道理。股票上涨和下降都有受益股票。比如以石油为原料的相关产业(如化工)会受益于油价下跌导致的生产成本下降,进而提高产品利润。

你所说的美国英国期货油价上涨,相关石油公司股票是与油价同步。我国也受影响。不过我国的油价是按我国制定的规则涨跌的,所以与它们联动性不强,但也是有影响的。

一般来讲美国股价涨跌对全球股价是有示范效应的,就象经常南美的一群蝴蝶飞就在北美产生飓风是一个道理。但也有例外,就是我们所说的独立行情。

美国股市对我国A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港股而产生,因为香港股市与国际联动性很强。而我国股市独立性相对很强。比如去年11月份开始,由于我国受到的金融危机影响比其它国家相对小些,股价回升,而同期欧美股市却连续暴跌。08年下半年我国股市受宏观调控影响暴跌时它们却跌得很少。

最后我国股市受政策影响很大的,还是政策市。所以与它们的股市不同了。

中国石化与中国石油有什么区别?

中石油是卖油的,中国石化是买油的。由于地处产业上游,利润丰厚。中国石化每年的利润在300~500亿之间,而中国石油则通常是1000亿以上。中国石油的资产是中国石化的150%左右,利润却在200%以上。 中国石化的很多产品线由于中国的经济调整,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纺织品行业的涤纶,锦纶产品,未来很难有大的突破,当然由于这一块占中国石化经营额的比重并不大,所以也算不上很大的影响;但在另外的领域,比如炼油厂,船舶燃料厂,航空燃料厂等等,由于油料需要外界供给,受世界油价将不断攀升的影响,脚步即使没有变得沉重,至少也会减缓。 中国石化的劣势(高油价),则是中国石油的优势。 所以,中国石油的盈利优势是中国石化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 当然,就目前而言,中国石油的市赢率在15.73/0.75=21倍;中国石化11.71/0.62=19倍。中国石化会便宜一点。

中国石油进口量大还是出口量大

由於国内成品油价格过低,中国上半年成品油出口增加,进口大幅减少。而业内人士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石油需求在降低。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周一公布的数据,中国今年前6个月总共出口了759万吨成品油,同比大幅增长48.6%,而同期进口却呈现出颓势,成品油进口更从去年上半年的增长34.1%,转变为下降21.1%,至1570万吨;6月份的同比降幅更达到了22.6%。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燃料油的进口上半年同比下降了17.6%,至1347万吨。

国内成品油价格上涨的幅度跟不上国际原油价格的涨幅,可能是进口减少而出口增加的原因。由於巨大的价差影响了炼化厂家的积极性,发改委的调价步伐开始在今年逐步加快。7月23日,发改委今年第5次上调成品油价格,将汽油、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50元,零售中准价格也按出厂价格调整幅度等额提高。我国承诺2006年对外全面放开成品油批发市场。

不仅仅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内炼油商的积极性也在大为降低。截至上周末,我国制定油价所参考的三地中,价格最低的新加坡汽油的7月份平均价格也以达到了每桶63.924美元,相当於国内汽油完税价每吨5938元。

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的汽油产量自6月份以来开始下降,7月份的产量由於炼厂开工率下降急速减少,6月份我国的产量从5月份的436万吨降到409万吨。新华社此前消息,今年前5个月,国内炼油行业利润总额为亏损27.9亿元,呈全行业亏损态势。

“目前国内炼油企业开工不足,发改委这一次调高油价,是希望可以缓解由此可能造成的国内成品油供应短缺。”上海源复企业管理谘询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分析师刘涛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从推测来看,进口以及炼化产量的下降可能已经在损耗库存的水准,比如北京目前的汽油库存就跌到了警戒线以下。”

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根据新加坡等三地价格来确定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8%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但是在去年,中国对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并没有完全按照上述定价原则进行,去年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扬的前提下,国内汽油价格只上调了15.72%,总共的调整次数只有3次。

随著国内成品油价格调高及库存减少,中国原油需求可能恢复。而国际原油市场也似乎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影响。纽约商业(NYMEX)西得克萨斯原油9月合约上周四为每桶57.13美元,上周五涨到每桶58.65美元,昨日亚洲盤更曾突破了59美元。而亚洲市场也似乎在回稳,周二早盤亚洲8月燃料油价格每吨271.5美元,对迪拜原油裂解逆价差为每桶-10.55美元,较7月6日的11.20美元有所缩小,但是仍大大高於5月份的6美元左右。周一新加坡市场汽油价格上涨了1.35美元,至每桶66.3美元。

市场目前预期我国炼油商们已经进一步向下调整了8月出口量。将於本周末确定的中石油8月份汽油出口量很可能将从7月份的20万吨减少到12万到15万吨。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也将仅出口1船大连西太平洋公司的合约船货,7月份为3船船货。

“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同时汽车的消费也在增加,所以寄希望於中国需求的下降是不现实的。我认为今年下半年我国的石油需求将会呈现恢复性的增长。”刘涛表示,“上半年进口的减少可能是中国的进口商寄希望於国际油价的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