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国时期的一元等于一大洋吗?

2.详细说下时期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

3.中华民国有值钱的纸币吗

民国时期的一元等于一大洋吗?

国际金价30年走势图_国际金价破1935美元

民国时期货币很乱的

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国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无法持续,且国内的货币发行杂乱不堪。1935年,国民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法币急剧贬值,从而彻底崩溃。 由于法币急剧贬值,1948年8月19日,国民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O.22217克。但是金元券膨胀速度比法币更快,十个月上涨一百七十万倍,各地纷纷拒用。民间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于是使用银本位币制,发行银元券

详细说下时期国民党时期的通货膨胀。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推行滥发纸币政策,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国民经济逐渐崩溃。

概况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1935年国民党实行法币制度。1939年以前,通货膨胀速度较为缓慢。物价上升指数还未超过法币增发指数。如以1937年6月为1,到1939年12月,法币发行指数为3.04,而物价指数重庆为1.77。②1940年起进入恶性通货膨胀阶段,物价上升指数超过通货增发指数。到抗日战争结束的1945年 8月,法币发行指数为394.84,同期重庆物价指数为1795.00。③1947年起法币进入崩溃阶段。该年7月,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军费支出浩繁,黄金外汇大量消耗,法币发行如脱缰野马。到1948年8月19日,法币发行额累计为663694.6亿元,发行指数为470705.39,而同期上海物价指数为5714270.30。法币崩溃,改发金圆券。每300万元法币兑换金圆券1元(见彩图1948年国民党法币崩溃,天津市民在兑换“金圆券”)。④新发行的金圆券很快就告崩溃,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短短10个月中,金圆券发行额为679459亿元,发行指数为307124.3,同期上海物价指数达6441361.5。如果把法币和金圆券合计,则自1937年6月到1949年5月,货币发行指数为144565531914.9(即1400多亿倍),同期上海物价指数为36807692307691.3(即36万多亿倍)。在1948年 8月一张提货单上共贴有 100元面额印花税票61000余张

1948年金圆券发行,上海市民争相挤兑黄金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迁广州,同年6月,金圆券发行额增达130万余亿元,7月份又分别在广州、重庆小块地方发行了银圆券(见彩图中央银行金圆券壹佰万圆(1949,148×60mm)、中央银行银圆券壹圆(1949,147×59mm))。

后果 国民党统治区延续12年的通货膨胀,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在通货膨胀下,物价不断上涨,而工资的提高却极其缓慢,按货币计算的名义工资虽有所增加,而实际工资则大幅度下降,工人、职员、知识分子的生活日益贫困。农民的苦难也十分深重,不仅是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价格剪刀差扩大,农民出售产品换回来的工业品日趋减少,而且在通货膨胀下,国民党实行田赋征实和粮食等征购、征借,对农民进行直接掠夺。民族资产阶级在通货膨胀初期,因工人实际工资下降,获取了较多的利润。但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下,国民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加以利息率奇高,民族工业正常的再生产受到破坏。后期,又受到美国商品大量倾销的打击和官僚资本的排挤,民族工业处于奄奄一息的境地。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则获取了□利,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

国民党滥发纸币,陷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愤慨与反抗。从1946年12月起,随着人民的发展,国民党统治区广大学生、工人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爱国运动进入新的高潮,逐步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中国人民的胜利,终于宣告了国民党统治及其通货膨胀政策的最后结束。

希望对你有用

中华民国有值钱的纸币吗

都不值钱

为什么中华民国纸币不值钱

中华民国初期,指定“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发行兑换券,同时批准普通商业银行发行钞票。各地军也曾发行过军用钞票。国民党从1931年开始发行“关金券”,这是一种缴纳关税的专用纸币,1942年4月投入流通。1935年11月实行“法币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入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银元在市场上流通。国民党取通货膨胀政策,货币急剧贬值。1945年12月国民党中央银行在东北九省发行“中央银行东北九省流通券”。1948年5月停止发行。1948年8月国民党发行“金圆券”,废除法币和关金券。然而金圆券却以更快的速度膨胀,前后不到十个月,发行总额比原规定的发行量增加65万倍,物价比币改前上涨了170万倍。解放前夕,上海一银元折换金元券16亿元,各地纷纷拒用,遂以银元代替流通。金元券已形同废纸。国民党在大陆崩溃前在重庆,广州一带发行银圆券,规定金圆券五亿兑换银圆券一元。至此,国民党经济已彻底走向崩溃。

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期,日伪为掠夺中国人民财产,通过日本控制的银行或直接发行了“军用券”、“中银券”、“联银券”、“中储券”等。

民国成立后,于1914年推出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货币制度,定国币“壹圆”(一元)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即约等同于银圆壹枚,又定十分一元为角,十分一角为分。国币的壹圆被铸成九成银、一成铜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即俗称的“袁大头”;并推出以银铸造的辅币。袁大头出现后,逐渐取代“龙洋”、“鹰洋”等旧有银圆,在全中国流通。1928年国民定都南京后,亦曾颁布国币条例,继续使用银本位发行货币。但国府壹圆含纯银只为23.493448克。铸造成的银圆比“袁大头”略小,含银量亦较低。因为上有孙文头像,被称为“孙小头”。

实际上,民国初年中国货币是两、元并用。因为各银圆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资本账结算,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直至1933年,国民废两改元,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元为单位。

1、国家银行票

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成为“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仍沿用旧名。“中国”和“交通”二行在民国初年,被定为国家银行,继续发行兑换券。后因袁世凯称帝,而引起了讨袁战争。接着各地军阀进行混战,财政状况极为恶化。二行在1916年曾停止兑现,引起了粮食和各种商品价格急剧上涨,使劳动人民蒙受了很大损失。鉴于粤省军事紧急,税收短绌,且值省立银行停兑之后,纸币停滞,信用渐失。先生为调剂金融,补救经济,于1924年8月15日在广州正式成立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发行货币,履行国家银行的职能,发行银行兑换券。该行发行的纸币有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五种。1928年,国民党在上海设立中央银行,原中央银行改名为广东中央银行。

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2月,大清银行改组成中国银行。1928年国民党指定为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逐渐成为官僚资本银行之一。解放后成为人民外汇专业银行。

2、商业银行与特种银行票

除国家银行发行钞票外,不少普通商业银行经核准也取得了发行钞票的特权,在前清取得发行权的有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四明银行、信成银行等;民国成立以后才取得发行权的有中国实业银行、中南银行、大中银行、中国丝茶银行等。另外,还有经特许发行钞票的特种银行,如殖边银行、边业银行、劝业银行等等。这些银行在抵制外钞、发展中国民族经济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3、军用票

辛亥革命后,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称帝激起了以云南为开始的全国规模的讨袁战争。各省纷纷成立“护国军”,宣布独立,讨袁战争结束后,北洋军阀形成一股军事政治力量。他们在各自的靠山—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互相争斗,使全国陷入了连年内战之中。各地军为了筹措饷需进行战争,一般都发行了军用钞票。这类钞票均在战地发行,属于临时性质。这部分负担,当然都无一例外的转嫁到了劳动人民身上。

4、各省地方金融机构钞票

民国成立以后,各省财政艰窘,筹措无着,均以发行纸币作为筹款的唯一方法。另外,地方的其它机构也都根据各自的需要,发行钞票。由于这些金融机构,滥发无度,币值日低,物价步涨。这个时期的币制混乱,较之清未有过之而无不及。

5、法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我国因受国际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白银不断外流,银本位币制难以维持,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国民党于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在抗日战争和期间,国民党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1933年在汉口成立"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1935年总行由汉口迁至南京,改称"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纸币.1936年,国民党准其与法币同样行使,办理农贷和农业建设投资,为地主富农放高利贷提供资金.解放后,由接管.

6、关金券

关金是“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的简称,为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国海关收税的计算单位。原来海关收税为银两,1929年世界银价大落,影响关税收入。于1930年1月决定征收金币,以值0.601866克纯金为单位作标准计算,称“海关金单位”,合美元0.40元。1931年5月中央银行发行关金兑换券,作为缴纳关税之用。1942年4月,以关金一元折合法币二十元的比价,与法币并行流通。1948年8月发行金元券后,停止发行。

金元券

鉴于法币恶性膨胀,国民经济面临崩溃之势,国民党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规定金元为本位,开始发行“金元券”(每金元含纯金O.22217克),以一比三百万的比率,收兑急剧贬值的法币。然而金元券却以更快的速度膨胀,前后不到十个月,发行总额达1,303,O46亿元,比原规定的发行额20亿元增加六万五千余倍,物价比币改初期上涨一百七十万倍。解放前夕,上海银元一元可换金元券16亿,各地纷纷拒用,逐以银元代替流通。

8、银元券

大陆解放前夕,金圆券已形同废纸,民间多已自动重新使用银元。国民党乃恢复银本位币制,在重庆、广州一带发行银元券。规定金元券五亿可向中央银行兑换银元券一元。

9、东北九省流通券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决定在币制方面取分区发行制度。对于经济环境特殊地区,发行区域性流通券,限在当地流通。1945年12月日,首先在东北地区发行了“东北九省流通券”,其币值为法币的十倍。1948年8月20日停止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