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使国际油价飙升的原因_美国油价暴涨原因
1.美国历史
2.影响,国际黄金价格涨跌的因素有哪些?
3.沙特与俄罗斯如何达成妥协,使油价企稳?
4.为什么美英要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啊?
5.委内瑞拉提取本国10亿黄金被拒,美英两国做了什么?
6.英国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包括现在的
7.石油真相的内容简介
美国历史
1776年7月4日,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独立。此时,美国领土只有大西洋沿岸13个州的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并先后把13个州以外大西洋沿岸的大部分土地划归美国,美国领土达到230万平方公里,约占现在美国本土面积的30%。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刚刚成立的美国很快就走上了领土扩张的道路,除了用战争,金钱成了获得领土最常用的方式。
拿破仑的盘算便宜美国
1800年,法国刚刚上台执政的拿破仑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从西班牙手中夺得北美路易斯安那地区。路易斯安那地区在密西西比河和落基山脉之间,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湾,相当于现在美国中西部的13个州。强大法国的存在使刚刚独立不久的美国感到非常不安,因为拿破仑极有可能会盘算北边的加拿大,然后还会让美洲印第安土著人骚扰美国边境。180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杰斐逊与法国谈判,希望以高价买到这一大片土地。美国也作了最坏打算,如果谈判失败,就伙同英国孤立法国。
结果,谈判出乎意料的顺利和迅速,拿破仑竟以8000万法郎(当时约合1500万美元)的价格把如此大片的土地卖给美国,连美国都感到不可思议。其实,拿破仑有难言的苦衷。当时,拿破仑派2万人入侵海地全军覆没,急需要资金来重整旗鼓。另外,拿破仑盘算过,如果美国和英国结盟,与法国开战,英国必将进攻路易斯安那地区,与其让它们落入宿敌英国之手,不如卖给美国,而且卖了这个地区,法国可解除后顾之忧,全力以赴控制欧洲。1803年4月,美法签订和约,美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260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每平方公里不到5美元。
低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成功勾起了美国政府扩张领土的欲望。毗邻路易斯安那的佛罗里达便成了下一个目标,因为,那里是发展种植园经济的理想区域。美国一度曾提出路易斯安那的购买也包括佛罗里达,但遭到了佛罗里达的拥有者西班牙的严词拒绝。
美国政府正在考虑是否要对西班牙动武时,1808年,西班牙本土被法国拿破仑占领。趁此机会,大批美国人迁入佛罗里达。1809年,当地效忠于美国的居民已占总人口的90%,西班牙在佛罗里达的统治摇摇欲坠。1814年,美国人大规模进军佛罗里达。终于,西班牙意识到对这一区域的统治已力不从心。1819年2月22日,美西签订条约,美国仅花了500万美元就获得15万多平方公里的佛罗里达。美法、美西这两项交易使美国在不到20年之内,领土面积一下子扩大了1倍多。
“买”走墨西哥一半的土地
路易斯安那和佛罗里达的扩张使美国尝到了甜头,接着,美国又相继通过策反与威胁的方式从墨西哥和英国手中得到了得克萨斯和俄勒冈地区,美国领土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此时,加利福尼亚又勾起了美国的兴趣。1542年,西班牙雇用的葡萄牙探险家首先发现加利福尼亚。之后,墨西哥从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下独立时,将其变为一个省。1841年,美国陆续向加利福尼亚移民。这些移民以农为生,成为墨西哥人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手,一直不受当地人欢迎。但是,美国人还是源源不断地进入加利福尼亚。为了得到这块土地,美国政要屡屡出高价购买。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韦伯斯特甚至在一封信件中说,为了得到加利福尼亚,美国愿意付出高于得克萨斯州20倍的价钱。不过,墨西哥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礼的要求。
于是,美国萌生了以武力满足领土欲望的念头。美国先在舆论造势,一会宣传英国企图来争夺这块土地,一会又宣传墨西哥正在秘密策划反美运动,目的就要把美国民众引上战争之路。两国关系骤然紧张。同时,美国又开始了军事挑衅行为。1846年,美国总统波尔克派军队进入两国边境有争议地区。墨方提出强烈抗议,却没有任何效果。4月24日,墨西哥军队与美军发生小规模冲突,打死3名美国人。这一事件正好给美国以开战的借口。5月,美国正式向墨西哥宣战,派出5万军队从陆地和海上侵入墨西哥。墨西哥军队缺乏训练和先进的武器装备,很快就败下阵来,加利福尼亚顺理成章地归并美国。
1848年2月2日,美国与墨西哥签订条约,美国只象征性地支付1500万美元,就得到了包括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地区在内的近140万平方公里土地。接着,在1853年,美国驻墨西哥公使加兹登又以1000万美元购得美墨边境近10万平方公里土地(后以“加兹登”命名此地)。在这次美墨战争中,墨西哥丧失了大半领土。墨西哥战争之后,美国本土已经比1783年刚刚被承认独立时的领土扩大了两倍。不过,美国扩张道路并没有停止。
国务卿的远见使美国受益无穷
阿拉斯加成为美国领土的过程非常滑稽。19世纪初,世世代代居住在阿拉斯加南部的特林基特印第安人部落同入侵的俄国人接连进行了两次战争,最终被火力强大的俄国人征服。但是,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元气大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决心卖掉这块不挣钱的土地。他把买主锁定在美国人的身上。
由于担心美国对购买阿拉斯加不感兴趣,俄国花了10万美元收买美国一些新闻记者和政客,试图通过他们来游说美国政府。1867年3月,俄国派官员到美国洽谈出售阿拉斯加问题。当时,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是个狂热的扩张主义者。他在同俄国谈判时,开始出价500万美元,后以720万美元的价格同俄国在一夜之间达成了购买协议,并且急不可待地于第二天凌晨在协议书上正式签字。终于,美国以绝对低廉的价格买到了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半岛及其周边的阿留申群岛。
当时在美国,只有少数渔民希望得到出入阿拉斯加海港的权利,一部分加利福尼亚商人谋求在那里从事毛皮贸易的特权,而多数人对阿拉斯加一无所知。西沃德签订购买阿拉斯加协议后,立即在国内引起一阵反对声,说阿拉斯加是“西沃德的冰箱”,批评这是“一笔糟糕的交易”,“一个异乎寻常的错误。”西沃德被国内舆论骂得躲在家里许多天。
精明的西沃德还是坚持不懈地争取到了国会的支持。1867年4月和7月,参众两院分别以多数票通过了这项协议。现在看来,美国人的确应该感谢西沃德这位政治家的远见。据估计,阿拉斯加地下埋藏着5.7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和300亿桶原油,现在价值超过2万亿美元!随着国际油价不断升高,它的身价肯定不止这个数字。俄国人一定为当初这个鲁莽的决定悔断了肠。
19世纪末,美国还通过战争等许多方式获得了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如夏威夷。这样,美国在100多年中,只用5000多万美元,却夺取了相当于独立初期3倍多的领土。领土扩张对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和今天“超级大国”地位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影响,国际黄金价格涨跌的因素有哪些?
你好,黄金作为贵金属自古以来在世界各地都是“硬通货”,其储量稳定,且基本无法制造(制造黄金的成本远超黄金本身的价格),因此也成为了避险保值的重要商品。国际金价的波动其本质上来说是供需关系的变化,黄金需求上升,金价上涨;黄金需求下降,金价下跌。下面列举一些影响黄金价格的因素:
(一)通货膨胀。货币的购买能力是基于物价指数的,物价稳定,货币购买能力也就越稳定。而通货膨胀时期基准利率低于通胀率,持有现金无法保障其购买力。这时人们就会选择购买黄金保值,驱动黄金价格上升。通常情况下,西方主要国家通胀率越高,黄金购买需求越大,国际金价也会随之上升。
(二)美元价格。美元汇率是影响金价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美元是国际黄金市场的标价货币,因此金价与美元呈现负相关性,美元升值会使金价价格下跌,美元贬值会使金价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美元的升值与贬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对美元信心的强弱,当市场对美元信心较强时,会增加对美元的持有,美元升值,金价下跌;而当市场对美元信心不足时,会倾向于将手中的美元换成黄金,因此美元贬值,金价上涨。
(三)市场利率。由于黄金本身无法获得利息收入,保值增值主要依靠其市场价格的上升。当市场利率上升时,投资者偏向将资金存入银行或投资金融产品,而非选择黄金,导致黄金价格下降。而市场利率下降,例如全球各国央行降息,释放货币宽松信号,使利率维持较低水平时,利息收益吸引力降低,驱动黄金价格上升。这一点在美国利率上体现的较为明显,美元作为国际主要流通货币,一般情况下,当美国实际利率上升时,生息资产吸引力较强,黄金抗通胀价值和投资价值下降,金价下跌,反之亦然。
(四)股市行情。股市行情良好时,投资者对经济发展预期良好,投资意愿热烈,大量资金会流向股市,黄金需求下降导致价格下跌;而当股市低迷,甚至金融危机时,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和投资环境信心大幅降低,黄金的避险保值功能凸显,大量资金会投向黄金,黄金需求上升,金价上涨。
(五)地缘政治。当一国处于战争或政局动荡时,会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甚至使经济停滞、衰退,令当地货币产生严重贬值的风险。而黄金作为国际上的“硬通货币”,吸引力上升,避险资金流向黄金市场,黄金价格的上涨。
沙特与俄罗斯如何达成妥协,使油价企稳?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沙特和俄罗斯的能源部长在G20峰会期间,进行石油减产谈判会议,但是和3月初的谈判一样,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减产协议。沙特和俄罗斯都将坚持自己的增产计划,沙特同时将继续自己低于25美元每桶的销售价格不变。
由于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都不打算在石油价格战中退让,美国原油行业相关人士表示,如果原油需求继续保持当前的低位,而沙特和俄罗斯等国依然增产,那么三个月内,全球原油将无处可储存,势必将下跌,尽管国际原油市场乱象横飞,但对于中方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要知道,中方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在当今油价暴跌之际多进口国际原油,不仅能省去极大的一笔成本,而且还可顺带做好战略石油储备。目前,受谈判破裂影响,国际油价再次暴跌。
为什么美英要发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啊?
伊拉克战争前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劳伦斯·林赛就估计美国打这次战争就需要1000亿到2000亿美元,也有人估计需要500亿到1000亿美元,这对于年预算达2.1万亿美元的美国政府算不了什么,但是还要考虑到战后的费用,如果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不能在伊拉克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那么美国就必须长期在伊驻军,要保持一支7.5万人的军队,一年的开支就高达165亿美元。而重建伊拉克经济的开支又需要500亿到1500亿美元,而且,除了英国之外,美国其它没有未必会像海湾战争中那样慷慨解囊,这对高居不下的美联邦政府财政预算赤字无疑是雪上加霜。[①] 现在来看,这种预见正在走向现实。那么,我们回头再看,当初,美国对伊动武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我国学者高祖贵和展学习已经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论述,国外也有很多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
一、图谋建立美国一统天下的世界秩序
美国在外交上自海湾战争以来,很大一部分精力都集中在中东地区,这一方面是因为阿以冲突,另一方面是因为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中东地区一直是美国战略的要点,但是中东出以色列外的大多数国家在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等方面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作为中东地区的大国伊拉克,虽然遭受连续十多年的经济制裁,但是并没有削弱萨达姆政权的斗志,不断的给美国政府制造麻烦,使美国在外交上陷入困境,推翻萨达姆政权,将大大缓解这一情况,为美国推行对外战略提供很大的空间,研究海湾问题的专家波拉克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仅凭战略上的益处也能表明入侵伊拉克的正确性。铲除萨达姆争取将给美国的对外政策带来巨大的好处……我们不必马上考虑萨达姆可能如何加以利用的问题。我们在联合国范围内的外交努力,也不必围绕着解决对伊经济制裁和武器核查的问题打转,不必花费资源和力量……保卫科威特。”[②]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存在,无疑是布什政府的一块心病,但是更重要的是伊拉克背后的是整个穆斯林世界,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没有改变占世界总人口1/5的穆斯林世界,美国所倡导的自由生活方式很难在中东找到市场,这是美国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绝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选民”,他们的制度和生活方式是世界上最好的,急于想把这种生活方式推行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2003年2月26日晚,布什总统在美国企业研究所发表讲话时就直言不讳的说:“只有在伊拉克建立新政权,才能成为其它中东国家的自由的典范。”[③]从他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改变伊拉克政权,而是通过改变伊拉克政权,在中东树立自由民主的榜样,来改造整个的穆斯林世界,将“美国式的民主”移植到中东,继而推向整个世界,实现美国所倡导的世界新秩序。
二、优越的战略位置,复杂的中东形势
中东是全球战略的重点,而伊拉克恰恰又位于中东的核心,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中东位居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各大洲由于地缘上的关系,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控制了这一地区,对于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和价值观念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二战以来,美国一直企图把它的势力深入中东也是这个原因之一,但是从现实来看,美国在中东只有以色列这一个比较巩固的盟友。
从交通上来看,中东是连接三大洲的桥梁和交通枢纽,西北有地中海出直布罗陀海峡到大西洋,东南出波斯湾或红海入印度洋。伊拉克位居中东最关键的中心,北接叙利亚到地中海,南连波斯湾入阿拉伯海,是控制三大洲结合部的重要支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一地区的重要性也就日趋明显,特别是控制了这一地区,美国想控制整个世界,就无需处处驻军了。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形势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也是美国重要的战略利益所在,推翻萨达姆政权,在伊拉克建立一个亲美的政权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改变伊拉克政权,可以在中东建立除以色列和土耳其以外的第三个战略支撑点。可以在导弹和核开发问题上对伊朗施加压力,由战略上的西遏两伊改为一个,迫使叙利亚终止对黎巴嫩的支持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东促和平的战略也将在伊拉克问题与阿以冲突之间的联系将被断绝而更为有利,同时可以使以色列的顽固右翼势力失去一些反对推进阿以和平进程的理由,改变伊拉克政权还将为调整与埃及、沙特等国的关系创造条件。沙特和埃及虽然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但“9·11”事件使美国认识到这两个盟友国内反美呼声很高,而科威特、卡塔尔、巴林等国,军事实力都较弱,难以发挥重要作用。改变伊拉克政权,推行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及相应制度,把伊拉克重建成为一个民主、繁荣的国家,可以使所谓的阿拉伯人聚居区认为,发动“圣战”的不良后果超过一切潜在的好处,会对整个伊斯兰世界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三、战争形式的不对称改变了美国人的安全观
9·11事件的发生,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战争形式,使美国把原来的“先发制人”的策略,发挥到了极致。即只要是认为国家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可以绕开联合国,直接对潜在的敌人发动进攻,这是因为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副总统切尼就深切的感到,如果恐怖分子使用的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美国遭受的伤亡将更加惨重,甚至不堪设想。2002年6月1日,布什在美国西点军校发表讲话时指出:“自由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在于激进主义与技术的结合。当化学、生物和核武器同弹道导弹技术一起扩散——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即使是弱小的国家和小集团也可能获得打击大国并造成灾难的能力。我们的敌人已经宣告了这种意图,并且已经在寻求获得这些可怕武器的过程中被抓住。他们想用这种能力来讹诈我们,或者伤害我们,或者伤害我们的朋友——我们将使用我们的一切力量来反对他们。[④] 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清楚的写道:“我们所受海军舰队和陆军的威胁,小于被激怒的极少数人手中所掌握的能够造成灾难的武器。”[⑤] 2002年10月,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更为明确的重申,美国面临的主要障碍,或危及生存的最严峻的威胁,使极端主义与技术的结合,“这个威胁与美国在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或冷战时期所面临的威胁同等重大。”[⑥]
2002年10月7日,布什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是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说:“伊拉克可以决定在某一天向恐怖组织或个人提供生化武器,与恐怖分子联合可以使伊拉克政权能够对美国发动攻击而不留下任务痕迹。”“尽管世界上存在着许多危险,但来自伊拉克的威胁尤为突出,因为它在一个地方集中了我们这个时代最严重的危险,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被一位暴君所控制,他已经使用化学武器杀死了成千上万人。”[⑦]
海湾战争后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和政治上的全面封锁的遏制政策是失败的,萨达姆作为一个狂人,曾经使用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积极谋求地区霸权,给所在地区造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不稳定,在9·11事件后,萨达姆公然对这个事件表示了庆贺,十多年来,伊拉克政权一直在策划发展炭疽病菌和神经性毒气及核武器。并且拒绝接受联合国的核查。继续采取有限遏制的战略是不足以防范和消除萨达姆政权的威胁的,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合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萨达姆政权对美国的威胁性和紧迫性。因此,只要这个政权存在,威胁就无法消除。因此,美国对伊动武只是迟早的事。
9·11事件改变了大多数美国人的安全观,改变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已成为布什政府大多数成员的共识,特别是阿富汗战争后,布什在多个公开场合就伊拉克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尤其是2002年1月29日在首份国情咨文中将伊拉克列为“邪恶轴心”国家之一,使之与恐怖主义联系起来,仔细阅读这些谈话,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萨达姆政权必须改变,伊拉克战争不可避免。2002年6月1日,布什在西点军校发表讲话时将伊拉克的威胁提升为美国面临的最大的安全威胁,公开表明了对付此类威胁的战略,即“先发制人”。
四、.控制中东石油
波斯湾素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已探明储量约为6710亿桶,占世界探明储量1万亿桶的67%。伊拉克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高达1000亿桶以上,办探明的石油储量为400亿桶,约占世界已探明石油总储量的12%。不仅如此,伊拉克石油极易开采,成本很低。[⑧] 2003年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出席亚洲安全高峰会时也公开承认了这一点,他在比较美国对伊拉克和朝鲜的政策差异时说到,“让我们简单的来看,朝鲜与伊拉克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经济方面。我们在伊拉克别无选择,这个国家浮游在石油的海洋上。”伊拉克石油对于美国至少有两层意义:一方面,美国可以借此减少自身对沙特石油的依赖,抑制甚至削弱沙特队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对于不满欧佩克的美国人来说,还可以由此进一步削弱欧佩克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美国重建伊拉克的部分费用可以从伊拉克的石油收入中得到补偿,也就是说,伊拉克新政府可以用石油收入来支付重建费用,进而减轻美国的负担,甚至在长远意义上还将给美国公司带来利益。
可见,只要美国控制了世界石油龙头,就可以控制油源,操纵油价,确保本国经济发展的“血液”,卡住对手和盟国的“油脖子”,扼控世界经济的命脉,把法、德、日、俄等大国的经济命脉拿捏在手,必要时,还可操纵国际油价来打乱它们正常的经济秩序。尤其重要的是,一旦发生国际危机时,美国就可以利用手中的国际石油市场操控权来卡住其对手的“油脖子”,严重减杀其战略能力。
委内瑞拉提取本国10亿黄金被拒,美英两国做了什么?
委内瑞拉要求提取本国存放在英国英格兰银行的价值10亿美元黄金,但伦敦高等法院却宣布拒绝执行。委内瑞拉政府原本就在英格兰银行存有价值18亿美元的黄金储备,这是该国完全合法的黄金储备。早在2018年,委内瑞拉政府就因国际油价暴跌等一系列问题,向英格兰银行提出提取黄金以应对国内需求。但是英格兰银行居然拒绝了这一再正常不过的客户要求。英美两国发动强权主义,这种行为是可耻的,应该受到谴责的。英国此举在国际领域开创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即一国政府只需要宣称他国有任何一个反对派存在,就可以宣布冻结、拒付该国海外资产。?这已经不是英国首先耍赖,一旦各国政府想要将存放于英国和美国的黄金运回本国时,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顺顺利利地取回。他们毫无理由的强取豪夺,却没有任何机构能够对他们采取措施,这也导致了他们长期为非作歹。
除英国以外,美国也是一大黄金储国。原本是作为金融活动便利才暂存于金融中心地的各国黄金,也就这样随着历史的现实的原因,一点点地沉淀在了美国和英国。俄罗斯首先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特别的不满。最早是俄罗斯借着美俄关系变冷的?契机?,毫不留情地将本国黄金,强硬地从美国运回俄罗斯。不久,其他国家也产生了相似的主意,世界其他国家诸如德国、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土耳其、奥地利、委内瑞拉、荷兰、法国、比利时、瑞士、波兰等众多国家,都纷纷要求从美国运回本国。
这种强盗行为与霸权主义是各国苦不堪言。希望联合国能够合理解决该问题。
英国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包括现在的
这个我还真知道,等我慢慢写哈,俺正好研究的,保证全网你都找不到。
1636年 荷兰郁金香崩盘
1720年9月英国南海泡沫崩盘 其中1717年到1720年三年间为投机狂潮上升阶段
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年
繁荣期 1789年—1792年
英国纺织业发展 银行贷款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
第二次经济危机 1793年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事件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 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开始好转。
繁荣期 1795年
第三次经济危机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繁荣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续了12年
第四次经济危机 1810年—1814年
1809年英国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1810年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霜的打击。
繁荣期 1815年
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
第五次经济危机 1816年
1816年,英国对美输出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
繁荣期 1817年—1818年
1817年至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
第六次经济危机 1819年—1822年
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之一。1819年破产事件超过1815-1816年危机的最高点
繁荣期 1824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
第七次经济危机 1825年
供大于求 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 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
繁荣期 1826年—1828年 1834年—1836年
第八次经济危机 1837年—1843年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繁荣期 1843年—1845年
英国启动了新一轮繁荣。这一轮繁荣的主要成因是冶金和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进步。
第九次经济危机 1847年—1850年
1847年秋,铁路投机终告破产,英国第九次经济危机开始了。许多线路停目铺设,干线铁路的工程进展大大放慢。恰在铁路危机爆发之际,又出现英国和中欧、南欧地区农业严重歉收。
繁荣期 1851年—1854年 1855年—1856年
第十次经济危机 1857年—1858年
1857年12 月英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但存货却增加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都大规模停工、减产,物价急剧回落。美国的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减产20%-30%,铁路建设工程量缩减一半,许多煤矿关闭,煤价大幅度下跌。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 1867年—1868年
事实上,早在1864年,英国铁路建设规模就缩减了40%,造船业也在1864年达到生产的最高峰并开始收缩。英印贸易逆差在1864年高达3200万英镑,黄金外流严重,1867年春,英国棉花纺织工业生产缩减20%-25%,丝织品输出减少23%。毛纺织业出口1868年比1866年下降30%。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英国的重工业。1867年铁路建设比 1866年下降30%。1866年中,苏格兰地区137座炼铁炉大半停止生产。造船业从1865年到1867年下降达40%。
繁荣期 1865年—1872年
从1865年到1873 年,美国铁路投资约20亿美元,其中在英国筹集的资金约占一半。如此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给英国重工业提供了强劲的需求,使英国经济走出危机。从1868年至1873年,英国钢铁出口值增加一倍多,从1760万英镑增加到 3770万英镑,煤出口值从540万英镑增加到1320万英镑, 1871年德国战败法国,获得法国丰富的煤铁资源和大量战争赔款,德国政府大量投资重工业,德国经济迅速繁荣起来。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 1873年—1879年
维也纳交易所危机引发了第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1873年9月,美国最殷实银行之一的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纽约股市狂泻,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这次危机主要是重工业危机,轻纺工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各国皆然。危机期间的投资扩张只能意味着生产能力的进一步过剩,从而意味着更大规模危机的来临。只是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物价下跌幅度大,走向垄断的过程更加自觉。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繁荣期 1879年—1881年
美、德两国先后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将经济优势转变成政治优势了。历史是相信强权的经济上的优势才能有保障。从1879年到1883年,美国共建成铁路近5.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50%,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则增加了一倍
第十三次经济危机 1882年—1883年
1882年,美国铁路建设退潮,引发世界经济史上的第十三次经济危机。银行及投资者纷纷抛售铁路股票和债券。铁路投资骤然萎缩。从1882年到1886年,批发物价指数下降24.1%。萧条持续了四年之久。英国经济早在1882年就开始下降,美国铁路退潮后,危机加深了。危机期间,钢产量第一次下降,达15.9%,棉花消费量缩减了19.7%,造船业下降最严重,达62.8%。1882年失业率为2.3%,1884年增至8.1%,1886年更达10.2%。法国的严重程度仅次于美国。1882年联合总银行,里昂和罗尔银行倒闭,震惊全国。同年企业倒闭达7000多起。从1884年到1886年,破产企业数和失业人数都进一步增长。从1882年到1885年,进出口连续几年下降,出口共下降13.6%,进口共下降15.2%。煤、铁的产量,棉花的消费量都大幅度下降了。
繁荣期 1886年—1889年
1886年以后,铁路建设再一次高涨。从1885年到1892年,全世界修筑的铁路线达19万公里,是上次高潮的近一倍。其中美国就修筑铁路 7.5万公里,比上次高潮多一半。这一时期还开始了电气革命,电灯、电话、电车、电动机等不断问世,形成一个又一个新产业。但这一轮产业革命的领导者已经不再是英国,而是美国。
第十四次经济危机 1890年—1893年
1890年3月,德国股票市场暴跌,此后股价连续下降两年多。从1890年到1891年,破产事件约1.5万起,铁路建筑规模缩减了60%。适逢农业歉收,危机更加严重。美国从1893年1月到8月,工业股票平均市价下跌近一半 金属和金属制品价格指数下降44%,纺织品价格指数下降了26%。
繁荣期 1894年—1899年
德国经济于1893年开始复苏,美国于1895年回暖。1892年至1893年宫起,是俄国一次高涨,从1890年到1900年,俄国铺设了22600公里的铁路。外国资本涌入俄国迅速而持续的扩张,导致经济的繁荣。美国钢材价格的不断下降,使一切钢制品,如机器、工具、铁轨、桥梁、机车、轮船等的需求都迅速扩张,从而带动了国内新一轮经济繁荣。
第十五次世界经济危机 1900年—1903年
1899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危机。在俄罗斯有大量投资并向俄罗斯大量出口的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最先跟进,英国尾随其后。美国1900年生产已经开始下降,市场信心开始失稳,1901年5月,纽约股市暴跌。但很快又上涨。1901年和1902年,美国的固定资本投资还在继续,生铁、钢和煤的产量都有所增长, 直到1903年,美国才爆发全面危机,并转入萧条。
日本在1900年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第十五次世界经济危机 1900年—1903年
1899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危机。在俄罗斯有大量投资并向俄罗斯大量出口的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最先跟进,英国尾随其后。美国1900年生产已经开始下降,市场信心开始失稳,1901年5月,纽约股市暴跌。但很快又上涨。1901年和1902年,美国的固定资本投资还在继续,生铁、钢和煤的产量都有所增长, 直到1903年,美国才爆发全面危机,并转入萧条。日本在1900年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繁荣期 1905年—1906年
1905年美国最后一个摆脱危机并迅速转入高涨。带动这一轮高涨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铁路和重工业建设。1905年至1907年,美国建成了25000公里铁路,使用了860万吨钢轨,生产了2万台蒸汽机车和69万节车厢。这一时期,一些新兴工业崛起,如电力、汽车、化学等。大量欧洲资本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来资助创业投机,这一轮高涨的新建生产能力大部分都是在 1906年到1907年建成投产的,由此带动原材料价格的飞涨。1907年铁的最低价比1901到1905年间的最低价上涨了39.2%,铜价上涨了一倍,铅价上涨了92%。
第十六次世界经济危机 1907年-1908年
1907年到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300个,负债达 3.56亿美元,大多数银行则停止支付现金。30多家铁路公司倒闭,在美国,这次危机引起的生产下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以月度数字计算,钢产量下降近60%,生铁38%,机车69%,货车车厢75%,新建铁路量46%。1908年,新建筑合同减少23%,钢托拉斯所属企业一半以上停工。失业人数超过以往各次。英国1907年,黑色金属消费量减少20%,生铁产量下降11%,钢产量下降19%,新建船舶吨位减少48%,棉花消费量下降14%。从1906年到1909年,生铁价格下跌25%。德国1907年,黑色金属消费量缩减20%以上,钢产量下降13.1%,已竣工商船吨位减少三分之一,建设业损失最惨重,业务量缩减36%,与此相应,水泥等建材工业产量下降近一半。轻工业损失也不小。棉纱和棉布的出口减少18%,棉布价格下跌23% 黑色金属的价格竟提高了14% 法国1907年,法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6.5%。其中丝纺工业危机最严重,丝织品出口减少了24%。
繁荣期 1909年—1912年
1909年起,美国、法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很快进入高涨阶段,德国到1912年才走向高涨,英国则更晚。然而,这一轮经济高涨的主要动力却是军备竞赛
1913年新一轮经济危机已初露端倪。但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转入战时计划经济,危机遂告消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1918年
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霸权互相拼死厮杀,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一跃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
繁荣期 1923年—1926年 1927年—1928年
1920年坎宫-1921年离宫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生产的高涨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胀。从1923-1929年,美国有价证券的发行额达490亿美元,仅在1928和1929年间,就发行有价证券180亿美元。证券交易所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投资使证券价格不断上涨。
第十七次经济危机 1929年—1933年30年代大萧条:美国工业生产在1929年6月达到最高峰,10月间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渐衰落下去。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平均价格1923年初不过98美元,1929年初涨到306美元,1929年9月达到了最高峰,涨到365美元。10月20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破产,特别是23日、28日和29日连续发生大破产,有价证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有价证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证券持有人迅即破产,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 宣告了主张“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容易从危机中爬出来了。於是,鼓吹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
繁荣期: 1934年—193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1945年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48年—1949年
1948年8月开始至1949年10月结束。这次危机是美国经过了战后短暂的繁荣后的突然爆发。危机期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10.1%,失业率达到7.9%,道? 琼斯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下降了13.3%。这次危机是由战争时形成的高速生产惯性同战后重建时,国际国内市场暂时缩小的矛盾造成的,危机导致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2年—1974年
发生在1973年前后。当时国际油价从3美元/桶冲到11.65美元/桶,造成美国经济滞胀。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从1972年的117.44点跌至1974年的69.72点 跌幅达40%;日经225指数也从1972年的5236点下跌到1974年的3764点,下跌了29%。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73年—1975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70年代滞胀经济危机 发生的以滞胀为特征(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的严重世界性经济 1974年日本批发物价上升了31.4%,消费物价上涨了24.3%。为了抑止高物价,日本政府采取了紧缩信用的金融政策,导致企业产品大量过剩,工业产值急剧下降。1974年日本工业产值下降20%,130万人失去工作,出现了经济滞胀。
繁荣期 1977年—1978年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9年—1981年
发生于1979年至1981年。当时,国际油价从20美元以下飙升至39美元/桶
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1979年-1982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1979-1982年,在西方世界发生了更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于1979年7月从英国开始, 接着波及欧美大陆和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79-1982年危机期间, 危机时间之长创战后新记录, 一般都达三年之久;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除日(4.1%), 法(7.4%)外, 其他大国都在11.8%-22%之间; 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记录, 失业人数共达3200万人, 美国失业比例高达11%以上; 物价持续上涨, 消费物价年增幅均超过两位数, 而利率居高不下, 英国一度优惠率高达21.5%, 通货膨涨率和高利率率均创战后历史最高水平; 世界贸易萎缩, 国际债务危机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逆差扩大,要求延付债务国家1980年只有6国, 1982年增加到40国.
繁荣期 1983年—1989年
1983-1990年间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80年代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的好势头,西方世界经济一度回升
第三次石油危机 1990年
1990年爆发了海湾战争,当时国际油价从20美元/桶左右飙升至42美元/桶。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第二十次经济危机 1990年—1992年
90年代初经济危机 1990年7月起, 美国首开危机记录, 很快波及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直到1992年底, 美国才走出低谷, 而西欧、日本等国仍蒙受严重阴影 1991年和1992年, 西方经济仅分别增长0.7%和1.5%。即使走出底谷较早的美国, 自1991年3月到1992年12月, 经济增长只是2%的年率。1991年, 西欧国家破产企业高达17.9万家,1992年增加到22.2万家; 1992年西方国家失业人数达3000万人, 西欧失业率1992年为9.4%、在危机期间, 财政赤字和外债大幅度增加 欧共体国家的债务则高达3.8万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62%。
八十年代债务危机 1981年—1982年
1981年,危机从墨西哥开始。其到期的公共债务本息达到268.3亿美元,墨西哥无力支付本息,要求国外银行准许延期 支付,但是遭到拒绝。政府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无限期关闭兑汇市场,暂停偿付 外债等措施,从此爆发了债务危机。其后,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家也相继告急。如果拉美国家 发生倒帐,作为债主的西方几百家大银行将不堪设想。
1990年以来,世界先后发生多次经济危机:美国1987年危机 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
美国1987年危机 1987年—1992年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道指当天狂跌508点,日跌幅达22.61%,道指从前日收市的2246.74点跌至1738.74点收盘。这一日跌幅排道指有史以来的第二高。美国爆发的这一“股灾”,也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同步暴跌。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战争。这次危机经历约两年半的始发阶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再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1990年),又经历了历史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共历时五年又三个季度。
日本房产泡沫 1990年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
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995年
亚州金融危机 1997年—1998年
互联网泡沫危机 2000年—2001年
回顾三百年世界经济历史 迄今为止出现的以滞胀为特征(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的严重世界性经济 分别是1973年至1975年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79年至1982年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一般来说,出现经济危机时市场需求减少,消费低迷,导致物价指数下降,CPI降低,高速通货膨胀的现象不会出现,除非某些特殊因素 比如战争 滥发货币等。
像这种靠年代内驱力带动的高膨胀率 在繁荣期通过工资福利的提高带动的旺盛需求来消化,通胀造成的货币贬值还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的提高来抵消 但是危机年代里碰上高通胀的问题,情况就变得尤其恶劣,百业萧条,原料价格上升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大部分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面临停工半停工破产倒闭的危险,失业率大幅上升,工作没有保障,工资会福利会缩水减少,而且手中的钱因通胀而变得不值钱。捂紧钱袋子不敢消费,除了基本的生活花销外,其他的消费市场必定萎靡,进一步加剧了萧条。
为什么会在这两个经济危机年代出现高物价高膨胀的现象,通过年代的相关性规律性就很容易解释得通,物价该涨的年代必涨,该跌的年代必跌。大道致简的道理,正如三百年世界经济的繁荣 衰退往返循环一样,有高峰就有低谷,并且按照预定好的年代执行,该涨就涨,该跌就跌。正如调好的闹钟,到了那个点比必被激发敲响。
两次滞胀经济危机现象引起世界各地经济学家和史学家的讨论和争执,经济学界和史学界迄今众说纷纭,试图解释和解决胀涨危机现象,“正如没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医生现在能够告诉你根治癌症的办法, 对停滞膨胀这个现代病症, 经济专家们现在也没有能够就一种令人满意的医治办法达成一致意见。提出的对策都有很大的争议, 而且许多对策产生的副作用比病症本身还要糟糕” 保罗?萨缪尔逊在他的<>中如是说。国内学术界对滞胀的讨论, 迄今仍在继续。除了对它的内含和实质各持己见外在原因的探讨方面, 经济学界主要的看法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产物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论等。史学界还有滞胀新规律说。
用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就可以解释得清清楚楚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73年—1975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高失业率 通过年代相关性可以看出经济衰退 工业产值大幅下降 造成大量失业 是1973年到1974年下行内驱力带动下降的 而高物价高通胀率是通过1974年到1975年上升内驱力拉动带高的,
在经济滞胀期间,西方世界发生了1973-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英国开始, 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在这期间,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了8.1%, 其中钢下降14.5%, 小汽车下降了18.6%; 企业破产严重, 最初两年内西方十国资本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倒闭12万多家; 股市行情惨跌,英国高达52%, 超过了三十年代大危机水平; 固定资本投资减少,房屋建筑投资下跌更惨;失业人数剧增, 1975年全失业人数达1,500~1,800万人;物价继续上涨。1974~1975年间, 消费物价指数上涨联邦德国为11.1%, 英国则高达43.9%。由于滞胀的加剧、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瓦解, 和中东石油战对发达国家的打击,都使1973-1975年危机比起战后至70年代前的西方经济危机要严重得多。1974年日本批发物价上升了31.4%,消费物价上涨了24.3%。为了抑止高物价,日本政府采取了紧缩信用的金融政策,导致企业产品大量过剩,工业产值急剧下降。1974年日本工业产值下降20%,130万人失去工作,出现了经济滞胀。
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1979年—1982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高失业率 ,经济发展停滞下滑则是由1980年到1981年下行内驱力直接导致的,高物价高膨胀是由1979年至1980年和1981年到1982的上升内驱力带动攀高的,由内驱力规律看出1981年到1982年的上升能量不如1979年到1980年上升能量大,况且随后的1983年的内驱力势必会把高物价高膨胀拉下来。
1979-1982年,在西方世界发生了更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于1979年7月从英国开始, 接着波及欧美大陆和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79-1982年危机期间, 危机时间之长创战后新记录, 一般都达三年之久;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除日(4.1%), 法(7.4%)外, 其他大国都在11.8%-22%之间; 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记录, 失业人数共达3200万人, 美国失业比例高达11%以上; 物价持续上涨, 消费物价年增幅均超过两位数, 而利率居高不下, 英国一度优惠率高达21.5%, 通货膨涨率和高利率率均创战后历史最高水平; 世界贸易萎缩, 国际债务危机加深; 使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逆差扩大,要求延付债务国家1980年只有6国, 1982年增加到40国。
石油真相的内容简介
“全世界找到的石油将超出未来几百年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句话是否让您如梦方醒?——您开始接近石油真相的本质了。
2008年7月11日,世界石油价格到达最高水平——每桶147.27美元。就在这天,本书作者童媛春在湖南卫视访谈中,公开宣布油价必然下跌的若干理由。但是没有人相信!
世界石油专家、恩道尔先生随后公开力挺童媛春的观点。应者还是寥寥无几!
而不到5个月,今天的油价已经在每桶50美元以下徘徊了!
恩道尔曾出版过一本《石油战争》,介绍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石油历史。
但是,您若想要知道当今乱世之石油真相,请让童媛春为您细细品读1
2008年,黑色的石油让全世界充满了黑色的幽默。油价像过山车似的飞旋,不仅快速洗劫了无数的财富,更彻底埋葬了狂吹油价只升不降的一班“理论大师”们的威名!
当然,在黑色的阴霾中也有希望。眼前的《石油真相》必将照亮人们惶恐无助的眼睛。
这是一本划时代的揭示石油真相的新经典。
作者童媛春,曾就职于资本主义世界最疯狂的一家石油公司总部,并曾任该公司首位驻华首席代表。作为从业近20年的职业“油号子”,他深知黑色的石油背后掩藏着太多的玄机和利益。当他用中国人的思维方法独创“石油资源六元素理论”分析石油迷局时,黑色的液体立刻变的不再神秘。
石油涨到历史最高价的那一天,2008年7月11日,他挑战美国高盛公司等著名国际机构关于“油价将高过WTI每桶200美元”的预言,在公众媒体上明示油价必然下跌的若干理由。之后油价暴跌的黑色曲线记录了他的胜利。
世界上关于油价的9种论调,他逐一检阅和批驳;
油价的真实含义,他仔细为我们解答;
油价的形成机制是什么?他来为我们探析;
油价起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不用臆测,他用事实来为我们解释;
全球石油寡头的力量对比和发展格局,他以近20年的亲身阅历为我们揭示;
石油的本质是什么?黑色的石油背后有多少真实的谎言?他以过来人的口气为我们亲述;
“石油资源六元素理论”——这是认识以上问题的创新资源评价认知工具,他为我们讲清用法;
新三国演义的混战,新兴国家背了多少黑锅,他以理性的态度和强大的论述来伸张正义;
正在崛起的中国的石油资源战略和作为,他作为有实战经验的政策“外脑”积极建言献策;
他明确指明石油为什么被国际炒家选为金融套利的介质;
他彻底揭秘了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金融炒作套利构成了当前金融海啸的一大震源。
在《石油真相》中,您可以看到石油老祖宗垄断的强悍和最终的下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石油功业,安然公司倒闭的真正秘密,美英占领伊拉克的真实目的,当今世界各地为石油轰鸣的枪炮声和帝国们争夺石油资源利益的狼子野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