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白金价格_白金价格对比构成素材
1.板绘人体素材-如何自学板绘?
2.作文,当爱抵达深处可以有什么比较新意的素材
3.如何看待平面构成元素在构成中的重要性
4.如何写信息稿
板绘人体素材-如何自学板绘?
ipad绘画教程
ipad画画入门的要点如下:
1、学iPad绘画要了解
是iPad绘画的最基础,在iPad绘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因此学iPad绘画必须要先了解,推荐大家可以去名动漫网站看一下,名动漫上面有很多的板绘教程,名动漫是专门的板绘学习网站!了解iPad绘画中的应用对于学板绘非常有用!
2、学iPad绘画要懂人体
学iPad绘画必然会画人物,所以学iPad绘画要懂人体,学iPad绘画想要画好人体,可以找iPad绘画人体素材多练习,名动漫网站有很多的iPad绘画人体学习资料和教程!iPad绘画中的人体结构、动态、比例也要同步练习!
3、学iPad绘画也得学素描
很多人以为学iPad绘画不用画素描,如果你觉得学iPad绘画可以忽略素描,那你肯定学不好iPad绘画,素描是iPad绘画的地基,包括后面iPad绘画配色也需要素描的支撑。
4、学iPad绘画要会配色
色彩对于iPad绘画来说非常重要,好看的iPad绘画必然配色不会输,名动漫这个网站有很多优秀的画师作品,建议大家可以去找一些色彩好的画师,多看多想多思考!其实有了前面的素描基础,iPad绘画配色能力才会更好,多看一些iPad绘画作品可以提高色感。
5、学iPad绘画还要懂设计
设计是iPad绘画的创作阶段,学iPad绘画必然要会设计,iPad绘画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名动漫网站素材区有很多设计参考,大家可以去找一下!
其实设计就像很多iPad绘画中的元素日常都是可见的,所以iPad绘画设计能力的提升,除了iPad绘画绘制的功底以外,就是多看,用心看!
如何自学板绘?1、找一块合适的板子,板子界最强当属Wacom,而Wacom最适合上手的板子当属Bamboo。上手数位板建议入一款CTL671或690,尺寸与M号影拓相当,级压感上手足够使用。价格500元左右,性价比很高。
2、需要一款合适的软件和CG工具。常见的CG软件有Adobe_hotoshop。
Autodesk_lias_ketchbook(简称sketchbook或sb),CorelDRAW_ainter,Easy_aint_ool_AI(简称sai)等。
网上有很多教程,可以搜来看看,帮助你理解CG工具,快速上手软件。
3,有一颗一定要画好的心上手板子之后你会发现,板子和手绘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很可能会让你推翻手绘的习惯建立新的绘画习惯,刚开始会让你产生一些挫折感。
这里先敲个警钟,长期板绘对手绘能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用板子时也不要完全放弃手绘,毕竟长年手绘形成的一套绘画思维方式是割舍不得的。
然后就是尽力与板子磨合,适应板子的线条感和压感,比如可以尝试用板子写字,到形成一定手感时,再开始作画。
不要奢求板绘能达到手绘的手感,以一种初学者的全新状态面对板绘,你会少很多烦恼。
4、学会板绘的正确手法板绘与手绘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板子表面无法完全模拟纸张的摩擦感,板子的表面也比纸张硬很多,不像纸张那样有弹性空间。
5、临摹,学什么东西基本都是从模仿开始,找自己喜欢的画风,临摹,加大练习量,找一些课程,文章底部有一些素材链接,先研究别人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实现一些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这里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练习,画画非一日之寒。
6、提高审美,技法上的东西稍微成熟之后,比如线条流畅,稍微懂得上色,人体结构有些了解,可以慢慢从临摹过渡到创作,怎么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首先锻炼自己的审美,经常性看好的作品,喜欢的风格,多逛逛一些画画的网站,P站啊,站酷啊,微博啊,看到喜欢的画用花瓣集下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等到自己要画的时候这些便是很好的参考素材。
mac怎么板绘下面将分享两部分内容:
板绘入门小技巧分享
板绘入门素材分享
绘画系统学习的流程一般是这样:
首先学—到素描—静物—人体—色彩—设计—构成—构图—最后才是创作
1、画线条技法
萌新在最开始画画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用短线来拼凑长线,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画好流畅的长线条。
请点击输入描述
正确的画法应该是,观察物体大的线条形式走向,用少量的线条去概括,抓住重要的转折点,忽略转折点之间的细节。
所以初学者可以先锻炼自己的线条,线条的练习主要包括对直线(横直线、竖直线、斜曲线)、曲线(横曲线、竖曲线、斜曲线)、弧线、椭圆、正圆、不规则线、长线、短线、快线、慢线的练习,再就是不同线条的组合训练。
请点击输入描述
请点击输入描述
2、学会观察&概括形体
基本的几何体包括:球、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等。
以下方人体为例,可以看作简单的几何体
请点击输入描述
画好人体之前我们必须先能画好球体、方体和柱体
脊柱是带动人体趋势的核心,所以我们画人体时一定要找准脊柱
我们可以看看以下,就可理解了
请点击输入描述
简单点:初学者可以多练习简单的静物,照着你觉得造型简单的物体练
困难点:由各种几何体构成的人体,人体这一块比较复杂,因为包含了许多人体肌肉与骨骼,但是人体其实可以层层简化为一个简单的火柴人。
说实话,我并不建议萌新立马就进攻人体结构,需要强化的是观察并简化概括物体的能力,学会用简单几何体去概括复杂物体。
3、学会有效临摹
画画最能出效果的练习方式就是临摹,临摹是初学者学习新事物、新技巧的一种方式。
临摹的3个要点
型绝对是一幅画中最重要的,不管你是画人物还是场景,保证形体的准确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不同专业之间是有区别的,但具体到“型”上,却是高度统一的。
色这里面的“色”,其实分为固有色(如果是素描,就是黑白灰),以及颜色(即色相,明度,纯度)在画一个物体的时候,能不能识别一个颜色,并且准确地表现在画面当中,就是你是否掌握了“色”的关键。
光除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光影对于整个画面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光影是物体富有立体感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也是突出画面主体的“指路牌”。
这里举个例子,比如你觉得自己的色感非常差,那你就去找一幅你觉得色彩好看的图,吸他的颜色,看他的颜色值是多少,对比度是怎样的。前期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提升自己的色感。
请点击输入描述
临摹的最终目的,是把临摹学习到的知识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才是有效的临摹。
4、理解基础的原理
为什么一些小白画出来的物体非常平面,没有立体感,而且肢体不协调,因为他没有掌握原理。
请点击输入描述
小白入门练习秘籍
利用不同的参照物多次画同一个物体
通过分析所有参照物的特点,构建一个绘画参考表
找一些已经整理好的参考资料,经验教程
作文,当爱抵达深处可以有什么比较新意的素材
24 诗两首课文研讨金色花一、整体把握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热。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交流的。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他想到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从孩子对母亲的爱,可以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二、问题研究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像实在新奇而美妙。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纸船寄母亲一、整体感知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颠簸中驶向陌生的国度。此去远涉重洋,相去万里,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亲怀中尽管船外是美丽壮观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独、惆怅的诗人,无心欣赏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热泪,在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尽管风高浪急,纸船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叠着,希望总会有一只能飘流到日夜想念的母亲身边。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诗歌第一、二节便写叠纸船、抛纸船:“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表明诗人并非这一次的出门远行才有此举动,而是对母亲的思念与深情由来已久;“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表明所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也表明对母亲的思念之深;诗人把纸船“从舟上抛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写出了精心叠成的纸船抛入大海后瞬间令人心碎的结果,它暗示读者,纸船漂过大海到母亲身边实际上不可能,给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但诗人仍“不灰心的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亲那儿!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诗人的愿望能够实现吗其实,这一问题已经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这是诗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这样,诗人才能排解心头的忧伤,只有这样,才能最充分地表达那种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第三节诗,诗人思念至极,展开想像:“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的无端入梦。”纸船漂不到母亲的身边,就进入母亲的梦中吧!“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点明题旨,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令人怅然不已。这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二、问题研究1.为什么含泪,为什么悲哀一个人如果有初次离开母亲远走他乡的感情体验,就能深切地理解这首小诗的感情。一直在母亲身边,习以为常,感受钝化了。一旦远走,与母亲远隔万水千山,想念妈妈的滋味,最是难受。有这样的体验,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泪。2.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诗歌抒情总要借助某种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练习说明一 熟读这两首诗,直到能背诵下来。然后进行朗诵比赛,评出优胜者。朗读要反复细致地加以指导,例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样的对话要朗读得好并不容易,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像教唱歌曲一样的教。二 体会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本题就两首诗中比较含蓄的诗句要求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指导解题,应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形象与意境、情感与意义。1.妈妈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走了,叫妈妈急了。“我”呢,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才好呢。2.这几句诗表达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唤母亲,但愿母亲想到女儿离家后的心情。三△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父母的爱。要让学生明确此次练笔的要求,必须借助形象来抒情。借助什么形象才好呢这要注意揣摩两首诗中的想像。泰戈尔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冰心想像纸船飘洋过海送深情,都想像通过一种办法来表达对母亲的爱。我们也可以想像另一种办法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四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可以先看“文学名著导读”,再找书来看。教学建议一、引导学生自读《金色花》,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启发思考的问题可以设计为:——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这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二、引导学生自读《金色花》,着重研讨篇末含蓄的诗句可以讨论: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三、引导学生自读《纸船》,着重探究“泪”与“悲哀”母亲至爱女儿,女儿至爱母亲,容易理解,“泪”与“悲哀”则是难点,探究明白了,可以理解思念之情,思念之苦。由此可以悟到,诗人为什么异想天开,要放纸船在太平洋,“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四、教学设计(一)识字与写字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衍(yǎn)(二)《金色花》1.朗读。2.谈整体感受。3.内容研讨。(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什么向妈妈保密(3)妈妈见到孩子,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这是什么口吻4.再朗读。(三)《纸船》1.朗读。2.谈整体感受。3.内容研讨。(1)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2)为什么借纸船来抒情(四)朗诵比赛(五)作业“研讨与练习”(二)、(三)选做。有关资料一、作者介绍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学英国。1921年在桑蒂尼盖登创办国际大学。用孟加拉文写作,一生创作丰富。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选自《辞海》,1999年修订版)二、1923年前的冰心(李存光)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冰心的父亲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童年,她在山东烟台度过了七八年山陬海隅的生活。大海给冰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早期作品,常常亲切地写到大海。幼年的冰心广泛阅读了中国古典和汉译外国作品,七八岁时还动手试写过白话和文言。1911年,全家南归福州;次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预科。1913年,随家到北京,翌年秋进入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在这里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同时因着基督教义的影响,潜隐地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冰心全集〉自序》)。1918年,冰心抱着学医的目的考入协和女子大学(次年该校并入燕京大学)预科;后来改变初衷,转学文学,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冰心属于五四新文动中涌现出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为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五四运动的浪潮,把冰心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她参加罢课、游行、开会和街头宣传等活动,热心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并发表了一些宣传性的文章。在新思潮的激荡下,1919年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两个家庭》。用对比手法描绘两个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提示了为着事业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这些,表现了冰心对封建势力和社会现状的不满,但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显得软弱、憔悴。眼前的问题写完了,冰心又抓住活跃在回忆中的事物,写出了《鱼儿》《一个不重要的兵丁》等描写下级官兵生活的。五四高潮以后,冰心“退缩逃避到狭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写歌颂那些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实行的‘人类之爱’”(《〈冰心散文选集〉自序》)。《超人》《悟》等,便是以“爱”的哲学认识生活的作品。与此同时,她写作散文。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1922年,发表《往事》。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1923年秋,冰心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学习英国文学。(李存光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三、《金色花》的两重解读(刘真福)《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写的是一个想——“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发想像—— 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各种不同的意味。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他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而善意的“说谎”。细味之,“我”的奇特行为深藏着对母亲的依恋:散发出香气是对母亲暗中表示依恋;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是替母亲遮阳,也是暗中对母亲表示依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作品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浓浓的意趣。品读至此,我们已经领略了该诗的丰富、有趣的诗味。然而,泰戈尔创设诗意若仅限于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尔了;泰戈尔高于普通诗人之处,正在于他能在普通诗人的感觉和思路止步的地方还向前、向深处更进一步,进入妙悟的境地,进入“入神”的境界。“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严羽《沧浪诗话》)。如果我们对《金色花》往更深更远处探究,我们会有更惊奇的发现。在我们面前展现的,原来又是一幅神灵显形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仍是“我”—— 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有着无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动意念,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树上开着的,诗人吟咏此花,本来就含有对神的虔敬,创造了一种宗教氛围。(另外,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保持着一种沉静、安详的性格,也给诗作带来了些许宗教氛围)。小精灵可以忽上忽下,随意摇摆,随意跳舞,随意开花,随意散发芬芳。最后一动意念,又变成人了。它的所作所为有无限的自由,绝非人间肉身凡胎可以比拟。当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与爱。这种善与爱既然出自小神灵——是来自高风绝尘的天国世界的小神灵,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作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是颂神。原来诗人宣扬的是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宗教感情提升了诗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诗作的主题。这后一幅画面的意味更值得重视。一般人只能实实在在地写儿童对母亲的嬉闹和亲热;只有泰戈尔才能写出人格化的神灵的行迹与心理,而且写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地轻灵、巧妙、自然。他写出了东方诗、东方文化的神秘与蕴藉。在这点上,他的诗也与西方诗大不一样。西方诗坛尽管在历史上也曾受宗教思想、宗教情感的影响,但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这种思想感情已经逐渐淡化、疏远了,还没有见到哪位著名诗人像泰戈尔这种痴迷地信神,并以颂神作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主题的。因为泰戈尔生活在一个佛教为国教的国度中,他是东方文化培养出来的诗人。遍观泰戈尔散文诗,可以处处感觉到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诗中经常出现神灵的“一鳞半爪”,虽然不点明神灵的名字,但“你”“他”“她”等指示代词通常明示或暗示着被敬颂的神灵。因此可以说,颂神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基本母题,也是《金色花》的深层主题。我们当然可以仅从凡间、凡俗的主题来解读这首诗,但那样毕竟流于浅俗,而且与泰戈尔诗作原有的意义期待不甚切合;如果我们借助对宗教情感、宗教思想的体认来解读(尽管我们不是借此宣传宗教),作品的意义将变得深宏,庶几能把捉诗人的情感与理念。(选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第9期)四、冰心《纸船——寄母亲》创作背景(范伯群、曾华鹏)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的奖赏。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准备赴美留学。这位茹苦勤勉的学子、探索人生的作家,现在又站在一段生命新航程的起点上了。她说:“为着人生,我曾自愿不住的挥着别泪,作此‘弱游’!……我要从此走上远大的生命的道途!……所以不须伤感,我至爱的母亲!凭着血与泪,我已推开了生命神秘的宫门。因着巨大的代价,我从此要领受人生,享乐人生。”冰心这次长途跋涉,背井离乡,去国“弱游”的目的是想以手执的金钥匙去更深地探掘文学的宝库,开启人生奥秘的宫门。但是,对这位女作家说来,她为这次游学所支付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那就是在她的女性的纤柔敏锐的神经上要负荷不堪沉沉的重担——忍受着使她的灵魂为之颤栗的离别之苦。因此,在当时的冰心的散文和诗歌作品中抒写的离情别绪,为我们留下了描绘别离之苦的最细致真切、凄美情深的篇章。这个融乐和美的家庭,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姊弟之间,当面都作出“最自然”的强颜欢笑,个个都这般“自欺,相欺相慰,无数的忍泪吞声……”只在偶然间听到弟弟和小朋友的悄悄对话:“我姊姊走了,我们家里,如同丢了一颗明珠一般!”父亲背后的叹息,母亲强忍的泪光,自己又借话别为名,与友人在外挨延时间,因为入门就感凄切,姊弟之间不敢默坐厮守,有时竟环着大莲花缸奔跑,彼此泼水为戏,以这种与年龄并不相称的狂欢,掩蔽内心的痛苦。总之,离别使这个家庭一切反常。“几个月来,我们原是彼此心下雪亮,只是手软心酸,不敢揭破这一层纸。”但临到离别时,竟反常地装作无事人似的:“我竟微笑了!我说:‘走了!’向空中发言似的,这语声又似是从空中来,入耳使我惊慑,我不看着任一个人,便掀开帘子出去。”“只这般昏昏的匆匆的一别,既不缠绵,又不悲壮,白担了这许多日子的心了!”冰心就是在久久过着这种“言不由衷”的日子境况下离别了家庭。那是1923年8月3日,她乘京浦车南下。直到火车慢慢开行,在车上翻阅《国语文学史》时,看见书页的空白处写着几个大字:“别忘了小小”,是她最小的弟弟冰季的笔迹,这才揭破了那一层薄纸,使她沉沉如的心感到十分酸楚。冰心于8月5日抵达上海,略事小憩,于8月17日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她在《寄小读者·通讯七》中这样告诉亲爱的小朋友: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的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仅仅牵着这终于断绝的纸条儿,放这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而去!8月19日抵日本神户,8月21日游览了横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舟上生活使冰心日夜泛游在海的女神的怀抱中,她常常伫立栏旁,纵目眺览:“蓝极绿极,凝成一片。斜阳的金光,长蛇般的自天边直接到栏旁人立处。上自穹苍,下至船前的水,自浅红至于深翠,幻成几十色,一层层,一片片的漾开了来。——小朋友,恨我不能画,文字竟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写不出这空灵的妙景!”这粼粼的海波唤起了冰心童年的回忆,海潮声中,珍爱的童心和昔日的游伴都活跃在她的脑中心中。所以在船上冰心“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这“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与“自然”巍然屹立于眼前,离乡背井的生活中独独将这三根支柱中的“母爱”给抽去了。缺少了这根重要的支柱,冰心感到整个灵魂发生了不能自制的倾侧,为了解脱这种苦恼的境界,哪怕是减轻万分之一的负荷也好,她在舟中写下了《惆怅》《纸船》等诗篇。冒雨游览横滨,再加上灵魂的无法平衡的倾斜,竟使她小病于舟中。她在《惆怅》中写道:梦里的母亲来安慰病中的我,絮絮地温人的爱语——几次醒来,药杯儿自不在手里。海风压衾,明灯依然,我的心是如何的惆怅——无着!《惆怅》是根据一个梦境铺叙写成:“那夜梦见母亲来,摸我的前额,说,‘热得很,——吃几口药罢。’她手里端着药杯叫我喝。我看那药是**的水,一口气喝完了,梦中觉得是橘汁的味儿。醒来只听得圆窗外海风如吼,翻身又睡着了。第二天热便退尽。”这种思念母亲成病,又因梦见母亲得愈的境况凝成了诗篇,这些情切意绵的诗篇垒砌成一个临时的支架,替代这被抽去的梁柱,以保持这灵魂的平衡。《纸船——寄母亲》也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她叠成许多小小的纸船,抛到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地折叠丢抛: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冰心在去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所以她这三年中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当然,冰心不仅以凄恻纤美的文字歌颂母爱,她也以一个航海家的爱女的身份,写她与海中的风浪搏战,并以胜利者的骄傲自豪地说:“海已证明了我确是父亲的女儿。”在这些文字中也闪露出一名技击者“磨剑赴敌”的豪迈气概。在去国前,她父亲曾对她说:“这番横渡太平洋,你若晕船,不配作我的女儿!”因此,当她听到风浪即将降临时,使她产生出一种“无名的喜悦”,像一位初出茅庐的自信的武士,跳上擂台,跃跃欲试其身手一般。当她看到同伴们在摇晃的海舟中反侧欹斜;掩口蹙然,面色无主,纷纷散去时,她的心神飞越,像一仗剑下龙宫赴宴一样,登上了船的最高层甲板,冰心说:“如同准备着去赴海的女神召请去对酌的一个夜宴;又如同磨剑赴敌,对手是一个闻名的健者,而自己却有几分胜利的把握。”这样的文字在她去国所写的篇章中虽不多见,却也别具一格,在女性的妩媚中透出一派英气,与抒写母爱的文略有差异而风格协和。(选自《冰心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五、《纸船——寄母亲》赏析(潘颂德)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中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如果说这一想像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选自《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如何看待平面构成元素在构成中的重要性
一、平面构成是设计课程中必不可少的课程
很多设计学科对平面构成并不是特别重视,觉得只有广告之类的学科需要用到平面构成,其实现代设计不仅需要外在形式美 ,更需要用形式传达情感、再现内容的能力。巧妙利用形式 ,准确表达情感 , 这是设计共同的目标。而平面构成课的目的是“解决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问题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 并通过训练对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专业设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是平面构成的根本宗旨。强调通过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 ,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这就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系统来支撑教学。
平面构成的形象变化万千 ,使每一幅设计都能用自己的风格与特点来震撼人的心灵。表现的多样化使其对设计类学科(如:广告设计、装饰装潢、动漫)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平面构成在设计中的作用
平面构成中主要研究形体和设计形式的表面形式 ,并且要求透过表面看内容。如上面说到的情感,创新能力等等。而通过表面看内在的能力。在当代设计活动中 ,平面构成不仅占有重要的地位 , 它既可以独立存在 ,还可以是其他设计的的、潜在的表现手段,而且应用十分广泛。没有哪一个设计能离开平面构成。比如:招贴设计、动画场景设计等等。它们的形体塑造,形体创造,包括画面中形体的组合形式,形体表现的情感等。所以无论我们是进行广告、标志、包装、版式等设计 ,还是为创造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而进行的平面艺术设计 ,装饰装潢设计,电视片头等;不论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无一例外地涉及画面的创造、构成和表现技术等基本问题。当我们通过视觉表现传达设计意义时 ,首先要寻求画面种种不同的构图和空间感觉 ,然后再寻求达到最佳效果的表现手段。如果将具有目的的专业设计称为实用设计 ,那么 ,平面构成就可以看成基础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面构成研究要素及构成规律,通过对视觉要素的理性分析和严格的形式构成训练 ,培养对形态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为实用设计创造基础条件。
三、平面构成中的图形设计
平面构成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形象。图形的一门学科。对于平面构成中重点研究的“形 ”的一些原有的认识和方法 ,也在进一步的发展和探索。根据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1866 - 1944 在 1923年写的《图形的基本元素 》中谈到的“形 ”:“狭义的图形 ―――平面和体积;广义的图形 ―――颜色以及颜色同狭义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平面构成即是研究最基本的狭义的“形 ”。这种“形 ”可以分为现实形态和非现实形态两种;而现实形态也就是可视形又分为自然形和人工形 ,其中又可分为抽象形和具象形。我们所捕捉的大自然的形态属于自然形 ,而由人类创造出来的形态是人工形。
而在专业中如:卡通形象的创造,是通过设计产生一个又一个新的形象。这些形象在一些固有素材和形象,通过重新组合创造新的形象。这和平面构成的宗旨是一样的。分析卡通形象多有平面构成的规律存在。经过训练,在设计上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范围上就会有很大提高。
那么在二维的空间中 ,所有的形状可以归纳为最基本的三种视觉元素: 点、线、面。这三种元素相互对比 ,相互作用 ,共同组成平面空间的丰富视觉效果。如IBM的标志设计就是在固有的“字母IBM”使用线性元素结合重复构成的方式再创造的。
四、平面构成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这些新创造的形定会启发新的设计形式 ,使以前不可能成立的设计在现在能成立 ,也能实现 ,并在这种新的形式发展中改变人们的审美方式。在平面设计中 ,以前用简练的形状表现内容的方法似乎也被一些偶发形打破了。在这些自由的形状中 ,丰富地表达出设计师的想法 ,使人产生更多联想。相对以前的简洁有力的画面表现形式 ,现在的招贴设计更多地是使用复杂多样的形式 ,不仅以简洁明了的形状表达作者强烈的主题思想 ,也用复杂丰富的偶发形来体现画面上的寓意和内涵。在标志设计中 ,索爱手机的标志设计就是以渐变的色彩来体现其立体感的。还有的企业更认为单独一种形态不能体现其企业面貌 ,而用了多个形态的标志。用几种形态的标志来共同构成企业的形象 ,这些形态统一中又有变化 ,不同但有联系 ,使每个形状既能单独出现又能组合使用。许多媒体的标志和片头用的是动态的形来表现 ,利用媒体技术来使标志的形态在屏幕播放中产生空间上的变化 ,达到动态的效果。这种不确定的形态也是一种“形 ”,它带来的视觉感受正影响着人们的审美经验。在包装设计中 ,不仅越来越多的偶然形被使用在包装的平面设计部分 ,而且包装的立体形状也越来越超越以前的样式 ,更多的异型瓶形、异型纸盒等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 ,视觉大师福田繁雄甚至尝试着将运动中物体的模糊形状用实物材料表现出来。这些都是新的“形 ”超越平面在立体空间中的延伸。莫霍利 ?纳吉提出:“将其艺术天赋引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媒体的不断开发上 ,认真掌握表现技法、材料、平面与立体形式关系以及色彩基本原理。”
平面构成是一门培养创造思维的基础课程 ,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对于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传授 ,而对于学生们在训练中的创新性发挥、新工具的尝试和体验往往忽略;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发现和感受新的工具 ,以及这些新工具产生的新的“形 ”。在对形的训练中 ,对于有清晰边界的形状和偶发的形的练习都很重要 ,它们对于学生的审美和组织画面能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特别是偶发形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有效。对于它们的具体练习 ,先分别取单独训练 ,再将常规工具和非常规工具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这将产生更多的形状 ,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组合形、创造形的能力。平面构成这门基础课的教学必须要不断探索和改革 ,惟有如此 ,我们的教学才能够更好的顺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引领时代的先进设计。
如何写信息稿
一、简单概说
信息实际上是一种"内部新闻",它与新闻相比,只是受众不同。其中信息主要面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受众为领导同志和管理人员;新闻面向社会公开发表,受众为人民大众。同一篇材料,如果公开发表在报刊上,就称为新闻,如果刊登在内部简报上,就称为信息。
1.信息的类别
根据信息反映的内容,可分为
h动态类信息
h经验类信息
h问题类信息
h建议类信息
根据信息的表达形式,可分为
h简讯型信息——指一条信息只反映一地一事的简要情况,篇幅较短,时效性很强
h综述型信息——指围绕反映组织工作某一方面的问题,对各地各部门反映的同类情况作出综合概述,以反映工作的全貌。
h述评型信息——指取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方法来反映情况,既反映客观事实,又依据事实作出客观评价,直接明确地表达编者的意见和观点,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2.信息写作的一般要求
h主题突出,即集中、鲜明、深刻
h言简意赅,篇幅短小、结构严谨。所谓篇中无冗章,章中无冗句,句中无冗字。
h表达准确,观点与材料一致、用词规范、判断有分寸。
h语言通俗易懂,朴实而又灵动。
3.信息文稿的结构
h标题
h导语
h主体
h背景
二、写作信息的要求与技巧
1.标题—要引人注目
写作标题可用
h直述内容的方式
以告知信息需求者本篇文稿之最重要的内容为目的,具有吸引力和很强的导引作用。其具体做法是一语破的、不绕弯子,以最具体、最直接的事实呈现给读者,使之一目了然。直述内容型的标题多用于拟写含有单一信息的动态信息,而不适于内容复杂的信息。
这类形式的标题不宜用于多项事实的罗列,使得标题过长,这样反而不利于表现信息内容的实质和引起读者的兴趣。直述内容型标题是信息文稿中最常用、占比例最大的类型。
h概括归纳型的方式
它多用于综合信息,含有多方面内容、信息量较大的信息。其用语不象直述内容型标题那样具体,通常是概括性的省略语。
h评论建议的方式
评论建议型是把写作者本人对事实的评论、看法、意见或建议融入标题的形式。而其突出特点是主观议论性语言多而叙述性语言较少。而且在标题中常直接用“建议……”等字眼。
h题文承接的方式
这种方式即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第一句话,它与文章联系紧密,融为一体,成为信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类型也是信息文稿写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写作这类标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信息用此类标题后,正文应直接承题而下,没有必要再重复一遍标题;二是这一类型的标题并不能适应于所有信息稿件。就是说,不是任一信息文件的第一句话都可以作信息的标题,它必须适合作正文的前提或导语,是文章的一个有机部分,才能提炼、深化为信息的标题。
一条好的标题应做到:
题文一致:即标题所叙述的事实要与信息内容一致。特别要注意的是,信息标题的写作可以为了吸引读者而适当渲染,但决不能因此而夸大或缩小事实,耸人听闻。在内容一致方面,还要注意用词避免造成歧义。突出精华:突出最新鲜的事实突出最重要的事实。突出最有特点的事实。
简洁明快:实践证明,标题越长,阅读越不方便,给人留下的印象也越模糊;反之,标题越简炼,阅读越方便,给人的印象也就越深刻。适当省略。适当概括适当用简称
音节整齐:音节整齐的标题念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易于接受,方便记忆。
2.导语—要直接入题“立片言以居要”
美国新闻专家梅茨说:"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甚至第一行……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
同志就说过,一切电文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唤起读者注意。
在目前信息文体的写作中,导语往往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篇信息的开始一段话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套话。有的信息文稿虽然注意拟写导语,但也流于一般,不够精准深刻,或层次不清。
写作导语可用
h叙述型
它直接将信息内容中最重要和最新鲜的事实告知读者,往往具备事情发展的全部六要素或只缺极少的一部分,因此也被称作摘要式导语。叙述型导语是信息导语中最常用的一种。
h提问型
用提问题的方式,把发生的问题或重要情况,突出尖锐地提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或设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由主体作出解答。两种方式都要问中要害,引出主体。其中设问式要回答简略得体,上承问句,下接主体,并留有余地,使读者产生欲知事情究竟如何的念头,继续读正文。提问式导语能给读者造成悬念,有很强的吸引力。
h评论型
一般地说,信息只反映客观事实,不做评论和结论。但如经过充分地调查研究,多方论证,又是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信息写作者也应如实提供给领导参考。以这一形式写作的导语就是评论型导语。它并不排除对事实的叙述,但更注重叙述中要提出评论或看法。或先叙后议、或夹叙夹议,总之要把作者的评论说清楚。评论型导语有利于突出信息的主题,使作者直接参与对信息事实的评价。在拟写评论型导语时,由于它具备叙事和议论两个部分,容易写得较长,因此要注意文字简炼,切忌把信息写得头重脚轻,导语比例过重。
h概括型
概括型导语,既不取提问的形式,也没有议论的语言,它只是一种特殊的叙述导语。它的特征在于,概括性更强,语言更简炼,因而没有叙述型导语那种具体的事实。在信息写作中,往往是一两句话,提纲挈领地介绍信息、的主要内容,其具体事实要到主体中寻找,因此也具有制造悬念的作用。如“据反映,XX市打击经济犯罪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近日,XXX的事迹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这些“问题”“反响”是什么,读者就要到主体中寻找了。概括型的导语多用于内容复杂,有需要多方面阐述的信息。
一段好的导语的应该作到:
紧扣事实的主题:反映信息的最重要、最核心、最有新意的内容,帮读者抓住阅读重点。
文字精练:导语的文要简洁。道理很简单——不能把提要式的导语写成了主体或比重过大。冗长繁杂、模糊不清、平淡无味这些导语写作的大忌。
3.主体—有血有肉,要素要全
信息主体,是信息的展开部分,是对所反映情况的具体说明和阐述。信息主体的要素,可以理解为"两个五"。
h一是"五W",即通常说的消息"五要素":何人(Who)、何事(What)、何地(Where)、何时(When)、何故(Why)。有了这五个W,就能使人看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在一篇信息中,五个W缺一不可,而且要准确具体。否则,就会使人感到语焉不详,看不明白。
h二是"五有",即有观点、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结果。一篇好的信息不但要有筋骨,还要有血肉,这样才内容丰满。观点、措施、结果构成筋骨,情况和分析构成血肉。
4.背景材料——及时交代
所谓背景,就是用来说明所反映情况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解释其发生或发展的主观条件及其意义的情况。背景材料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深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背景材料的种类及运用
h对比性材料烘托主体
有比较才能对其进行鉴别。对比性材料是通过对事物不同侧面的比较,来突出信息主题的材料。往往取多种对比形式,或从时间上进行纵向对比;或从空间上用彼地和此地对比;或以正确的和错误的对比;或以和实际对比。通常一段背景材料可以兼有两种或多种对比形式。通过对比,可以使信息的观点更鲜明、生动。
h说明性材料说明主体
说明性材料是介绍与信息内容有关的政治背景、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与事物发展形成有关的原因、条件和环境的。它的作用在于帮助读者理解信息来源和突出信息的事实意义。
h注释性材料注释主体
信息文稿中常常出现某些具有较强的政策性、专业性或多数读者感到生疏的事实或术语。如果对此不进行必要地解释,肯定会使信息使用者难于理解或一知半解。对有关专业知识或不常用知识进行注释性的材料,包括产品性能,专业术语,不常用的缩语等等,是读者全面、清楚地把握信息内容的重要工具。
运用背景材料应该做到:
围绕主题:信息写作中,任何材料都是围绕表达主题这一中心而安排的,不能紧扣主题的材料就是信息中该删除的废话。背景材料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背景材料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主题关系不大,但它却是起着说明和揭示主题的作用,与主题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信息写作者必须以这一标准来安排背景材料,如果被表面现象蒙蔽,将无关主题的材料也作为信息背景,就失去了运用背景材料的价值。
灵活穿插:背景材料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放在信息的任何部分,既可以单独成段,也可以融合于其中。这就是求信息写作者全面考虑文章的行文结构和事物的逻辑关系,将背景材料放在恰当位置,既发挥其重要作用,又与主体内容浑然一体,不露斧凿痕迹。
用语要简洁明了:背景材料只对信息起衬托解释的作用,因此要针对具体情况适量运用。需要说清楚的,就不惜笔墨,一一阐明;反之,就可以少用甚至不用。运用背景材料切忌喧宾夺主,废话连篇,淹没了信息内容。
5.形式结构
形式结构是从着笔的角度考虑文章的材料安排与基本框架,它是一篇信息文稿的骨骼。它的安排是否恰当,关系到能否正确、清晰地阐述主题。合理选择信息文稿的形式结构是能否搞好信息写作的关键。
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式的结构,是指完全按照事实的自然规律,以其发生、发展到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动态信息的写作常常用这种结构。
这个结构的优点是层次清晰、情节完整;不足之处是由于的结果或结论都在全文结束处,所以信息的使用者不能迅速抓取信息的最重要部分,必须将全文读完。这也是它只适用于写作时效性强的突发和动态信息的原因。
倒金字塔结构
这一形式结构是指写作时按信息的重要性递减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即把最重要、最精彩或最有吸引力的事实放在文章的开头,以下也按先主后次、先重后轻的顺序来记述或发表议论。倒金字塔式多适用于动态信息的写作。
倒金字塔式的结构最大特点就是开门见山,让读者阅读伊始就对的梗概一目了然,便于对信息的价值迅速作出判断。接下来每多读一个层次,就对整个信息多一层了解。它还有一个有趣之处,就是可以从文章结尾往前删除,删至任一层次,甚至只余标题,剩下来的仍可以作为一条完整的信息使用。
h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是指信息各部分内容重要性平等,形式上按系统并行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其书面形式常以一、二、三、四或部门、地域等名称进行分列。其每一并列部分都可以单独成篇,并且在多数情况下无所谓孰轻孰重,次序上也可以任意调动。这一形式结构条理简单清晰,易读易记。多适用于综合信息、信息述评和典型经验等类型信息的写作。
h自由式结构
自由式结构是指不受框架的约束,取灵活的写作方式编写信息文稿。它既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几种形式结构,也可以完全避开上述几种形式,或纵横交错、或边议边叙、或对话问答,甚至以**画面镜头的手法写实等等,不一而足。
任何一种形式结构的选择运用,都应以利于表达信息内容为根本原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