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哪里收金价格高_浚县废品收购站电话
1.为什么叫大伾山
2.观案|自己贷款自己审批 信贷员将银行400万银行资金转入自身腰包
3.安罗高速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4.金灭北宋,金灭了北宋后为什么不一举南下灭掉南宋?
5.河南浚县建于隋唐的大粮仓,可储粮三千万斤,够八万人吃一年
6.《乡愁笔记》马金章散文赏析
为什么叫大伾山
大伾山:位于浚县城东南,山势巍峨,秀丽幽静。是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商周时,浚地称黎,山称黎山。西汉初,朝廷于黎山脚下、黄河之滨置县。“县取山之名,取水在其阳”,因称黎阳,山亦名黎阳山。东汉初年,刘秀在山巅筑青坛祭告天地,遂赐名“青坛山”。明初,俗称浚县东山。金代明昌以前,大伾山为黄河转折点,黎阳津(又名黎阳关,对岸为白马津)为黄河重要渡口。黎阳县城“凭山为基,东阻于河”。因为“山阻河险”,这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张仪劝赵王守白马津,苏代约燕王决白马口,秦末郦食其劝汉王塞白马口,白马津、白马口说的都是这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命张耳、陈余率兵三千渡白马津攻取赵地。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以幽并二州兵取天下,首先在黎阳立营,作为河北的屏障。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交兵,皆以黎阳为制胜之地,几经争夺。两晋与前赵、后赵、前秦、后燕在黎阳曾多次大战。后赵大将逯明曾筑垒于大伾山东。后燕慕容德南迁,巧遇黄河结冰,军民踏冰过河,摆脱追兵。于是慕容德改黎阳津为“天桥津”。隋末,李密率瓦岗军攻占黎阳,打开这里的国家粮仓赈济灾民。时间不长,李密就招募了20余万兵士。唐初,朝廷在这里设置黎州总管府,辖四州八县。五代时,朱温、李克用曾在黎阳争斗。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进军黎阳,宋守军烧掉大伾、凤凰、紫金三山之间的两座浮桥后溃退。金兵乘小舟从这里渡河南进,直捣京师。清嘉庆年间,民间反清秘密组织天理教在大伾山设立了据点。天理教起义军在滑县起义后,拟先攻下浚县城,然后北进夺取北京。起义军围困浚县县城数月,始终没有攻克,天理教起义由此失败。清朝时,诗人张端曾任浚县县丞。在游览了大伾山之后,即兴题诗一首:“极目烟霞景万重,太行西峙水朝宗。是谁忽地开生面,第一山头第一峰。”
观案|自己贷款自己审批 信贷员将银行400万银行资金转入自身腰包
信贷审批人员与贷款公司实控人同为一人,自己编造了虚假资料贷款并进行审批后,400万元资金就此落入口袋。此后多年,身兼双重身份的王某一直在银行体系内安稳工作,直至2021年案发。而在同一家银行,还发生了多起员工违规放贷的案件。农村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仍然亟待加强。
左手贷款右手批复 银行员工自批自贷 400 万元
一个人名,两种身份。
近日,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披露的一份判决书再度揭示了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流程制度混乱的一角。
2013年初,既是浚县农信社善堂信用社客户经理,也是浚县胜利包装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胜利公司)的实际经营人的王某,将两个角色“绑定”到了一起,上演了一起“左手转右手”的戏码。
身为客户经理,主要是负责受理客户申请,实地调查客户提供的材料真实性等的王某,对自己“大开绿灯”——为了给自己的胜利公司筹措经营资金,王某利用自己负责收集贷款资料、核实贷款材料真假等职务便利,以胜利公司的名义,使用虚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工业品买卖合同等贷款材料,从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贷款400万元。过程也显出几分随意,“贷款手续是王某整理,王某负责审核资料,王某知道真假,所以也不用去核实贷款资料。”
在贷款到期后,王某又分别于2014年、2015年换据续贷。期间,一共偿还了177.7万余元利息,直至2017年5月后无力偿还本息,期间还曾因被行政拘留十日。
值得一提的是,王某在浚县农信社系统内可以说是一位“老兵”,自2004年3月起至2021年7月被辞退,其在浚县农信社体系内工作时长超17年。
裁判文书中披露的细节显示,被告人王某于2004年3月至2015年4月在浚县农信社善堂信用社任客户经理;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在浚县农信社公司部任客户经理;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浚县农信社善堂信用社任综合柜员;2017年12月至2021年7月在浚县农商银行善堂支行任综合柜员;2021年7月被浚县农商银行辞退。
这意味着,在2013年王某首度为自己“审批”了400万元贷款、且在2017年起停止还本付息后的多年间,一手经办的始作俑者始终“潜伏”在银行系统内未被查出。最终,王某在2021年9月27日,接到民警电话通知自动到案后前去自首。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王某作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关系人发放贷款,造成特别重大损失,其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之规定,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以违法发放贷款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最终法院支持公诉机关指控,判决被告人王某犯违法发放贷款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法院引用的法律条款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并且应当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
不得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向关系人发放担保贷款的条件不得优于其他借款人同类贷款的条件。所称关系人包括: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管理人员、信贷业务人员及其近亲属;前项所列人员投资或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等。
农村金融机构违法放贷案例频发 内部治理亟待加强
无独有偶,裁判文书网上同一天披露另一份判决书显示,该行另外两名员工因违规发放贷款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判决书显示,2017年4月,原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现更名为河南浚县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业务部经理靳建龙、客户经理吴存山,在明知鹤壁市腾达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达贸易公司”)不符合发放贷款条件的情况下,仍同意为腾达贸易公司办理贷款550万元并进行上报。后浚县农信社发放给腾达贸易公司贷款550万元,贷款到期后腾达贸易公司未归还。
2021年12月23日,浚县农商银行收回贷款本金65万元,利息5万元,目前仍欠本金485万元。2020年12月28日,经民警电话通知靳建龙、吴存山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判决书显示,经查,在决定放贷的过程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靳建龙明知贷、用不一,贷款人不符合贷款条件,仍违反规定,在其授意下发放该笔贷款。
银保监会官网显示,2019年,浚县农商行及该行四名负责人曾接到的一份监管罚单中便含有靳建龙的名字。违规案由包括:(一)违规发放贷款;(二)从事账外经营;(三)未经任职资格审查任命高级管理人员。其中,靳建龙对违规发放贷款、从事账外经营负直接责任。最终浚县农商银行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141745.74元,合计罚款841745.74元;靳建龙则是给予警告并处罚款5万元。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对 财经 网金融表示,银行员工在明知申请人不符合发放贷款条件的背景下,仍然帮助其贷款,往往都是内部人控制或串谋导致的,大家有达成了共同利益,违规操作,或者迫于领导压力不得不做。
对于中小型银行而言,违法违规放贷的案例屡见不鲜。此前辽宁省纪委监委的通报中曾披露,辽宁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原党委书记、理事长王中印在2014年至2019年间,在明知相关私营企业存在贷款用途不合规、贸易背景虚假、财务数据等违规问题的情况下,向多名下级行社负责人打招呼,为上述企业违规发放贷款10.43亿元。
山东聊城润昌农商行的多名客户经理违规放贷38笔,金额478.6万元,最终仅收回16.75万元等。
由于种种因素,农村金融机构仍是违规风险高发区。2021年四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显示,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信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186家和103家,资产分别占本类型机构的5%、7%。
从罚单来看,农村金融机构也是当前受罚最多的银行类型。融360数字 科技 研究院数据显示,一季度从不同类型银行收到的罚单数量来看,2022年一季度农村金融机构(含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收到的罚单数量及金额均最多,罚单数量为166张,罚款总额为15362.36万元。
审计署也在日前发布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审计的23家中小银行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治理制度不健全,监督制衡机制失效的问题,主要是董事会和经理层职责模糊,监事会职责悬空或走偏内控合规形同虚设,授信管理、贷款“三查”等核心业务制度和内控流程缺失或执行不严。
对此,廖鹤凯认为,农村金融机构频繁出现违法违规贷款乱象主要还是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操纵等问题比较严重,股东及高管员工之间的裙带关系严重,关联交易层出不穷。在完成数字化构架后,进行全流程操作管控,所有操作可查,监管定期不定期抽查等多种方式,或许可以堵住这个痼疾。
作者:王欣宇
安罗高速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安罗高速起点和终点分别为安阳和罗山。洛安高速公路是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12条南北纵线之一。该项目北起鹤壁市浚县蒲河高速,南经滑县、演金、原阳,至中牟连霍高速,全长约105公里,总投资约111亿元。
罗安高速公路豫冀界至安阳段起点位于安阳市内黄县石天镇李屯村豫西北界。连接河北省规划的清原至威县高速公路,向南经内黄县、安阳县、汤阴县、浚县、滑县、演金县,至原阳县太平镇张虎村西北,与兰考至原阳高速公路封丘至原阳段相交,连接原阳至郑州(兰苑高速至连霍高速)
安洛高速公路全长约144.374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120 km/h,预计2024年12月建成通车。
安罗高速起点和终点分别为安阳和罗山。洛安高速公路是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的12条南北纵线之一。该项目北起鹤壁市浚县蒲河高速,南经滑县、演金、原阳,至中牟连霍高速,全长约105公里,总投资约111亿元。
罗安高速公路豫冀界至安阳段起点位于安阳市内黄县石天镇李屯村豫西北界。连接河北省规划的清原至威县高速公路,向南经内黄县、安阳县、汤阴县、浚县、滑县、演金县,至原阳县太平镇张虎村西北,与兰考至原阳高速公路封丘至原阳段相交,连接原阳至郑州(兰苑高速至连霍高速)
安洛高速公路全长约144.374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速度120 km/h,预计2024年12月建成通车。
金灭北宋,金灭了北宋后为什么不一举南下灭掉南宋?
金灭了北宋后为什么不一举南下灭掉南宋?
因为北宋当时的军事力量并不比金弱多少。金只是攻破了北宋的都城卞京,活捉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但是北宋大部分疆土还在,而且军事力量还在,各地前去救驾的番王加起来有20多万。
由于南宋政权迅速的建立,宋朝并没有因都城被占而灭亡,并且还发展得越来越壮大,虽然实力还没有达到原来的宋的实力,但是也有一定的能力和金抗衡了。
当时的金因为打仗,也消耗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当他们追到了长江的时候,其实已经不够资源让他们继续追下去了。再加上这个时候,原来的统领都相继去世,导致金失去了主要力量,所以也不得不退了回去。
扩展资料: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 、靖康之祸、靖康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之耻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 *** 的内心,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经历了短短100年时间。而亡国的原因很久以来,都由王安石一个人背负着。直到近代,对王安石的评价才有了转变。
参考资料:
公元1125~1127年,金天会3年至5年,宋宣和7年至靖康2年,金军南下,并攻灭北宋。
天会3年,金天辽后,即准备攻宋。为迷惑宋朝,金不断遣使至宋,作示友好,使宋廷放松了戒备。10月,金突然兵分两路南下:西路由左副元帅完颜宗翰率领,自西京(今山西大同)攻太原;东路由南京路都统完颜宗望率领,自南京(今河北卢龙)攻燕山府(今北京)。战争伊始,金西路军轻取朔(今山西朔县)、武(今山西神池)、代(今山西代县)等州,继而围攻太原,遭宋军顽强抗击,遂改为长期围困。金东路军进抵燕山府,宋守将郭药师投降。宗望以郭药师为向导,移军直扑东京(今开封)。11月,宋徽宗赵佶见形势危急,令各路军入援,同时遣使向金求和,次月传位于太子赵桓(即钦宗)。 天会4年1月初,金东路军迫近黄河北岸,进攻浚州(今河南浚县),宋军梁方平部奔溃,南岸守桥的何灌部亦焚桥溃散。金军进占波州后,以小船渡河。徽宗闻讯南逃。钦宗也欲弃城西走,经兵部侍郎李纲力谏,才决定留在东京。钦宗升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李纲提出“今日之计,莫如整励士马,声言出战,固结民心,相与坚守,以待勤王之师。”他积极营造战具,整饬军备,抚励民心。 1月初7,金东路军6万兵临东京城下。李纲率军民日夜坚守,重创金军。不久,宋军20余万来援。李纲等主张坚壁作战,待金军粮尽力竭后再行攻击。然钦宗屡变决心,后遣军夜袭金营失利,遂再与金人议和。金乘机迫宋钦宗接受屈辱的和议条件后撤军北归。宗翰除留军一部继续围攻太原外,也退回西京。金军退后,徽宗返回东京。宋廷轻信和议,不修战备。李纲等主战大臣相继被贬、宋廷遂为主和大臣所控制。 8月,金军再次大举南下。宗翰率西路军自西京攻占太原,宗望率东路军自保州(今河北保定)攻占真定(今河北正定)。宋廷急忙遣使议和,求金缓师。而金一面佯许和议,一面遣军直趋东京。 11月,金西路军进占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宋廷令宣抚副使折彦质统兵12万、枢密院事李回率骑兵万余,在黄河南岸据守,阻止金军南渡;令河北、河东路宣抚使范讷统兵5万,驻守滑州(今河南滑县)、浚州,以阻金东路军。金东路军见宋有备,转兵恩州(今河北清河),趋大名(今属河南),在李固渡(今河北魏县西)过河。西路军则虚张声势,击鼓吓退守河宋军,从孟津(今属河南)、河阳等地,相继渡河。宗翰、宗望会师于东京城下。钦宗惊恐万状,急许与金划黄河为界。金不理会,继续进攻。 11月25,金军攻破东京。12月初2,钦宗投降。天会5年4月,金军携宋徽、钦2帝北还,北宋遂亡。 金人灭了北宋,为何却始终动不了南宋呢?在金兵眼前,宋军不堪一击,就连国都都变成金兵的猎场,但是最让人疑虑的是,这样强悍的金兵在灭亡北宋之后,为什么没有消灭南宋呢?这一问题的答案,事实上与北宋和南宋的局势不一样相关,也与金兵后方迅速崛起的蒙古人相关。
金兵在马踏东京之后,不可一世,而由宋高宗赵构临时创建的南宋在金兵眼前好像弱不禁风,金兵出兵就可以攻取。
但是事实上,金兵想要消灭南宋却举步维艰。北宋比南宋国土更为广阔,整体实力更为强悍。但幽云十六州丢失之后,北宋面对金军根本就没有防御深度,金军一昼夜就可以兵临东京城下。但是南宋却与北宋不一样,北方国土虽然很多沦陷,但长江天险却变成南宋的天然屏障。
金军面对宋军的优越性是他们强悍的骑兵队,但是南方地区水道聚集的特性却让金兵无法充分发挥骑兵队的优越性。南宋的水军相比金军更为强悍,因此金军在面对南宋时占不到优越性。
与北宋相比较,南宋拥有长江等天然屏障,水军在河网密布的南方地区能够充分发挥出优越性。除此之外,南宋涌现出一批批出色名将,他们以岳飞为代表,带领宋军数次大败金军,要不是宋高宗赵构担忧迎回二圣将对自己的主导地位造成威胁,岳飞完全能够收复北地。不难看出,金兵并不是是不想灭亡南宋,反而是不可以。
金兵在消灭北宋打算南侵时认为南宋老百姓会像北宋时似的手足无措,从来不抵御。但是当金军南侵之后,当地军民却协同起来抵御金军,让金军伤亡惨重。在获得北宋很多农田与钱财之后,金朝有关于是不是南侵本就存有异议,而南宋的抵御毫无疑问让他们更为动摇。
金灭北宋后有怎样的作为?金军灭北宋后,金立宋降臣张邦昌在开封称帝,建国号楚。宋高宗称帝,张邦昌投依宋高宗。天会八年九月,金朝又立刘豫为子皇帝,国号齐,为金朝属邦,都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以后又迁都开封。
水浒传是北宋时期,那为什么后来北宋被金灭了?没发现梁山好汉从良后都死了吗,北宋的怀柔政策是其被灭的一大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崇文抑武,对武人严重打压。从宋朝的建立来看,宋高祖本身是武将出身黄袍加身的,他和他的历代后人都害怕再次出现那种情况,所以有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也有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就是北宋皇帝专门为了鼓励文人科举而写的一首诗。
靖康之变是怎么回事?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引发靖康之变。为什么会发生靖康之变?
为什么叫“靖康之耻”因为事件发生在靖康二年,所以称之为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宋徽宗时,蔡京、童贯等六名奸臣当权,人称“六贼”。这“六贼”及其党羽专干溜须拍马、哗众取宠的事情,并通过攀亲、投门、拉拢等方式,结成人身依附关系。
他们遍植党羽,树立私恩,诛除异己,陷害忠良,政治生态由此败坏。人们说当时天下的贪吏占了十分之九。不久金兵南下,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扩展资料战争影响
1、意识形态变化
中国妇女的节烈论,从靖康之变开始被宋代道学家所注重。因为北宋后宫嫔妃、宗室妇女全部被掳往北方为奴为娼。这个耻辱使道学家们舍弃了北宋时期重生存轻贞节的观念,转而大力提倡妇女舍生命保贞节。
2、北方地区破坏
北宋的纺织业主要是丝织业,其次为麻纺织业,而北方的京东地区是产绢的集中地,这两个地区恰恰是金军两次南侵的受害最严重的地区,这对于北宋的纺织业是个不小的损失。
3、经济重心南移
靖康之变客观上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随着金军的两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园被毁,广大人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出现了历史上又一次南迁的浪潮。靖康之变后,北方的经济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响,加之无数难民迁至南方,必然导致经济中心南移。
河南浚县建于隋唐的大粮仓,可储粮三千万斤,够八万人吃一年
河南省鹤壁市的浚县古城有着2200多年 历史 的古城,一直是田野丰饶、城镇繁华之地,古老的遗迹在古城中随处可见。
“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与华北过渡地带,有一座古城。建于明代的古城墙,虽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守护着古城。古老的城门、钟鼓楼如同一位位慈祥的老人,见证着古城中的沧桑变化。
传统的街道上,商号、酒肆林立,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吸引着往来的人们。行走其间,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们又回到了“黎阳收,顾九州”的辉煌年代。
这里就是河南浚县古城,浚县人大多和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街上飘着麦香的 美食 ,都是自己地里种出来的粮食。孩子们手里的“泥咕咕”,就是大田里泥巴做成的玩具。“小河的白菜,善堂的花生,大碾的萝卜贡朝廷,麦季的白馍暄腾腾”。安享着中原大地上的丰厚馈赠,古城人家的日子过得踏实而安心。
浚县古城位于河南省鹤壁市,商代时,当地称为“黎”。西汉初年置黎阳县,隋唐时为黎州,明初改为浚县。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整个古城现在保存比较完整,四个城门。两个便门,现在都清晰可见,原汁原味地保护下来了。古人充满智慧,在整个古城规划时,我们从平面可以看到,古城酷似一个“金龟”的样子,当地人称为“金龟图”,这是一个祈祥纳福之地,它给后人带来吉祥和幸福。
古城的正中心是文治阁,也叫钟鼓楼,它大致结构是一个十字形,南北纵向的和东西横向的一个发展轴线,古城有四条大街、61条小街小巷。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历史 上,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形成了许多冲积平原,古城就建立在这土地肥沃之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垦耕作、春种秋收,把当地变成了富饶的农业重地。城外种地,城里经商和居住,甚至有些人把农作物运到城内储藏,粮食经过储藏加工以后,有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走。
古城门外的运河,见证了古城曾有的繁华。古城墙内保留完好的这几座土圆粮仓,记录下古城不同时期储粮运粮的 历史 。这几座粮仓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的,当时我们国家百废待兴,因为粮食是生产生活最基础的一个保证,国家投资建这批粮仓以后,把粮食储存起来。粮仓直径是10米,能够有效储存粮食的高度是4米左右,一个粮仓大约能装下20万公斤的粮食。
“黎阳收,顾九州”, 历史 上浚县一带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重要的屯粮之所。古城中,不仅有殷纣王时期的钜桥仓,还有隋朝的黎阳仓,这些 历史 遗存无声地讲述着浚县曾经的富足。
黎阳仓位于大伾山北麓,占地面积将近8万平方米。2014年,黎阳仓作为“中国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隋文帝在开皇三年的时候,因为长安缺粮,让全国水运便利的这些地方建了相当多的仓窖。黎阳仓有黄河水运的便利,要把黄河以北的主粮先运到黎阳仓,再运到洛阳和长安。
到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以后,黎阳仓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因为它兼具黄河水运河大运河水运的便利条件。当时的隋炀帝三征辽东的时候,就是以黎阳仓作为后方物资的一个供应基地。
据史料记载,隋唐时黄河以北各州县征集的粮食大都在黎阳仓集中,然后外运。那时的黎阳仓可储粮三千多万斤,够八万人吃一年。 历史 上黎阳仓的归属成了朝代更迭、天下安稳的重要指标。文献记载,当时的瓦岗起义军占领黎阳仓以后,说在十天之内,投奔瓦岗起义军的就有二十万人。通过黎阳仓的发掘,深深感受到当时国家政权对粮食储存的重要性的认识。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黎阳仓从隋文帝时期,一直使用到北宋。无论 历史 的兴衰,还是朝代的更迭,围绕着粮仓发生的一切,就成了古城人难忘的集体记忆。
《乡愁笔记》马金章散文赏析
瓦
对瓦最深处的记忆是盖房撩瓦的情景。小时,很欣赏盖房撩瓦的协调动作。地面小工将数目不等的瓦一页页叠成高高一摞,搬起用劲上抛。脚手架上的人稳稳将瓦摞接住放在脚手架上。一页页瓦,在匠人手里,坐实在泥浆上。这个过程,我们这里叫瓦瓦。第一个瓦字,是动词,第二个瓦字,是名词。瓦瓦,词性的转变,由声调界定,真妙。妙处更在那一页页瓦,一天半晌时间,便在屋顶上正看为行、偏看是排地列队成了蓝瓦瓦的方阵。从此,这些瓦们,携手同心,开始为这家遮风挡雨。
对瓦最美的记忆与雨雪相关。飘忽的春雨,随微风撒落在瓦上,恰似此时柳芽桃蕾亲吻雨露的亲昵,个中韵味,如李商隐的诗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往往夏雨急骤,秋雨连绵。当银亮的雨线箭杆样刷刷射下的时候,瓦屋顶就像一面被乱槌擂响的鼓,发出噼噼啪啪的喧响。随即,雨水顺着瓦垄浇下来。水天茫茫之中,屋檐顷刻垂下一挂晶亮的水帘。这其中韵致,在我有限的阅读中,还没觅到能引起我共鸣的表达。冬日逢雪,雪羽无声地落在瓦上,羽羽相接,层层叠压,渐渐变厚,厚成一床巨大的棉被,棉被便严严覆盖了屋顶。融雪的日子,天气会变得奇冷。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期间,雪水和瓦,就像缠缠绵绵的情侣,难舍难分。屋顶最边那排檐瓦,板瓦上有个勾,叫滴水。融化的雪水,欲垂落下来,但却又被滴水凝注了,结成冰。凌冽的寒风中,滴水上的冰一点点加长,形成冰挂。三五日,瓦屋顶会露出青瓦瓦的冰蓝。看着胶粘在屋檐的冰挂,令人想起白居易的诗句:“池冰晓合胶船底,楼雪晴销露瓦沟。”
化雪寒冷。瓦屋化雪的那个冬日,却使我有了一个最最温暖的回忆。那年化雪的日子,母亲打电话叮嘱说,可不要节省啊!多烧烧炉子,要把房里弄暖和。我说,暖和呀。母亲说,今天,我上街,从你那门口过,你们那排房,数你屋里寒。我惊异,母亲没进家门,又没去邻家,咋知没邻家暖和呢?母亲接着说,别人家房顶上的雪差不多化光了,只你,屋顶上的雪,还厚墩墩、白晃晃的。放下电话,我急步走出家门,往屋顶一望,果然我屋顶上有白皑皑的积雪。我惊异,母亲疼爱儿子的心多细呀。那时,我感到一股暖潮在心里急骤翻腾起来。
对瓦最感伤的记忆是瓦葬的传说。2014年11月13日,我和弟妹们回家找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准确墓葬处。几位宗族亲人获知消息后也到了祖茔地。此间,说起过去日子贫穷时,人若死了,买不上棺木的人家,就用席子裹身、板瓦盖脸下葬。一位本家奶奶说,前几年,在咱村北,发现一处古墓,死者的脸上,就盖着一片瓦。
对瓦最遗憾的记忆是一位瓦当收藏者引起的。2007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被冯骥才称为“文化抢救的愚公”孙春峰对着电视台记者说:他曾花费10年工夫,见证了浚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消失。孙春峰是个瓦当收藏家,据说,他收藏的瓦当存了3个大仓库,其中,近一半收藏,竟来自我的家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实在痛心,当我们将这些老旧瓦当视作垃圾扔掉的时候,孙春峰却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了。这些年,孙春峰的话,不时会冒出来刺痛一下我敏感的神经。
在我的视野里,还有一位对瓦有着浓厚感情、深层理解的朋友。去年,文明君拿着一本《瓦舍言庄》让我看,这是他义务为人设计的一份文案。文案不仅图文并茂,而且简直是一首诗、一篇上好的散文。看了引起我一连串联想。有点遗憾的是,在一段瓦松的文字处,注明“暂缺待补”字样。我当时想,瓦松的场景,真难寻觅呢!如今,在一古宅屋顶之上,我看到了瓦松。庆幸的是,成虎先生及时拍了瓦松的照片。此时,我想起《瓦舍言庄》中的一句话:“瓦舍,是一个怀旧的、能悄悄说话的地方。”
泉水叮咚何处觅
20世纪80年代初,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刚结束,《泉水叮咚响》这首歌呼啦一下子便在我们部队唱响了。“泉水呀泉水,你到哪里你到哪里去,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我们这些经过战争血与火的兵们,唱着“不要想我也不要想家乡”的词句,一种酒曲一样浓烈的爱国思乡情怀便被叮咚的泉水酿酽,激动的泪水便会悄然爬上一张张青春的脸庞。
就是那时吧,我对泉水便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愫。前年,为备战《皇宫帝陵中的浚县花斑石》这本书,我随石刻艺术家张学英到善化山采风,过长丰渠时,学英痛惜地说,前20年,这里涌泉遍布。
学英的家在善化山东麓郑厂村。相隔两年,我踏察古村落来到善化山西南麓张洼村。当走到村中一条绿树掩映的沟壕时,村委会主任介绍,这条泉沟,过去清流不断,沟中有多个泉眼。偏南段有一眼温泉,天冷时,妇女们常常在热气蒸腾的泉边洗衣。多美的情景啊。可惜,泉水已断涌二十来年。
这条从村中间穿过的南北走向的泉河,将张洼村分成东西两个张洼。两个张洼村,家家男性都姓张,并且同一个宗族,都是明将军张昊后裔。张继现介绍:当年,先祖张昊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地势低洼,便于藏匿和休养生息,又在善化山阳面的象鼻子一旁,是一处风水绝佳之地,便将家迁居到了这里。
说起泉,了解到张洼村一家的院子里过去就有一眼泉。现在,尽管泉水断流了,但泉池还在。我们随即来到这家。这曾是一眼神奇的泉。主人在泉池边向我们介绍:过去,每逢大年三十,小尽则是二十九下午,泉水由清澈变为乳白,持续到第二天的大年初一下午,泉水又由乳白变为清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神奇的现象呢?20年前断流了的泉水,留下了一个永远无法破解的秘密。因为神奇,主人对这泉十分敬畏,平时不吃这泉水,更不用这泉水洗衣涮物。至今,每月逢初一和十五,都要给这泉敬奉香火。我看到,在泉池西边石板的南端下方,有一个用作香炉的方铁盒,盒中,有燃过不久的香灰。主人说,昨天,是初一,上了香。眼前,泉池里的一棵桃树和池边几棵黄瓜长势喜人,看着疏影摇曳的泉池,不由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可惜的是,身在奇泉边,难觅奇泉影啊。
目睹泉池,不由联想起白寺村的幸福泉。三十多年前,白寺村在村西兴建引共渠灌溉工程时,或许感动了上苍吧,竟在施工时挖出了一个大泉眼。12吋水泵放进泉眼,千余亩地浇一遍也不会干。村人将此泉命名为“幸福泉”,高架的渠道为“幸福渠”。令人长叹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幸福泉彻底断水了。
一个雨丝飘窗的下午,我翻阅明代和清代《浚县志》,竟在古卷黄页中发现了泉水涌流,字里行间听到了泉水叮咚的喧响。
明嘉靖《浚县志·山川·善化山》载:“山下槛泉七十有二。”
清康熙《浚县志·山川》专列“泉”目,说:“白金泉,在紫金山下,有太守徐闳中铭;槛泉,在善化山下,共七十有二。《尔雅》曰:‘槛泉正出,正出者,涌出也’。近日湮塞过多,共存仅半。荆家寨、张家洼、王枫园、石桥头、东阳涧、西阳涧、大屯之大泉小泉则最著者也”。
家乡的泉,也有个渐次湮塞的过程。合上县志,我把这惆怅告诉了在县志办工作的一位文友。想不到的是,文友给了我一个惊喜。他说,咱县后公堂村或许现在还有泉。我随即辗转联系后公堂村委会人员,果然得到了可喜的肯定。
后公堂村在淇河东岸。一位村民对我说,涌泉都在河西岸。听口气,泉眼还挺多。可到了西岸,来到最大的温泉处,由于天气严重干旱,淇水断流,这泉水也在前几天停涌了。村民引领我们沿岸寻找另几眼较大的泉。可到跟前仍是失望。再往前走。走。
在河滩上,我们终于发现了泉。惊喜。
是涌泉。四个。三个大点的,一个细小的。汩汩泉水,卯着劲,推搡着泥沙,不停地翻涌。翻涌的泉水,集成潭,汇成溪,流向东边干枯的淇河河床。
我终于寻到了家乡的泉,尽管,我没有听到细泉叮咚的声音。
村民用不容置疑的口气介绍:只要天不旱,温泉,还有那几眼大些的泉,都会涌水的。我点头,然后相约逢时再来观泉。看着温泉一米多宽的布满鹅卵石的水道,我想,只要此泉涌水,水击卵石,就会叮咚叮咚,唱着歌儿,弹着琴弦,流向远方……
白寺村见世面
见过世面吗?世面是个什么样子?几乎没人说得清、道得明“世面”到底是什么。人们则往往鼓励初出茅庐的人说:出去见见世面吧。人们还容易嘲讽那些见识浅薄的人:没见过世面。即便是走南闯北、曾经沧海、除却巫山的人,也很难说就见过世面了。
意想不到的是,我竟在本县白寺村见到了世面。
连续进行古村踏察。这天来到白寺村,看过历史街区和古民居,出了玉皇庙,来到隆兴寺。家住寺院东隔壁的一位老太太引领我们进隆兴寺山门时问我们:见过世面吗?我们几人都说没见过。老人说,前面大殿门两边就有世面。惊喜的神色几乎同时蹦跶到我们的脸上,我们的脚步加快了。
世面,这就是世面吗?我问老人,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我在两块世面前驻足,惊喜中有疑虑,释然中有困惑。这是两块明代初年的石碑,其形制独特,碑身厚度为35公分,碑身宽40公分,高77公分。碑座、碑身、碑帽通高1.66米,两通碑显得十分拙朴和厚重。左碑文为:盘古三皇圣祖,天皇伏羲氏、地皇神农氏、人皇轩辕氏。右碑文为:夫寺者植福究道之必假人,肇自汉永平年中为始,随世而变,兹者隆兴寺,大唐开元中始建,屡罹兵燹而废,至大宋至正庚午复建,迨我朝改元统制,重修后殿三楹。佛像巍峨,金碧交辉,改荆藜作胜地,既刻铭于石,永远为记云耳。
为何这是世面呢?我问自己。研读碑文,渐渐琢磨出一点世面的味道。敬盘古开天辟地,拜三皇华夏圣祖,认源知本,行不辱祖,动不悔己。这左边的碑文,或许是告诉众生见世面的第一个高度。右边的碑文,披露的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史以及隆兴寺的废兴史,似乎是在启示众生:外来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碰撞交融,才能提升文明程度。有了这气度,是见世面的第二个高度。
我后退几步,站在隆兴寺大殿大门中间,怀着虔诚,仔细打量眼前的世面。目光从左边的碑帽移到右边的碑帽时,我惊喜得啊了一声。左边的碑帽,粗粝的青石上稍有凿痕。这不是一座挺拔的山峰吗?是的,山峰。右边,我的目光急切地转向右边的碑帽:形象自然,石上几乎不着凿痕,中间呈凹壑状。我惊喜:阴阳。山为阳,壑为阴。西为阴,东为阳。万物皆有阴阳,“阴阳和而万物得”(《礼记·郊特牲》)。我想起那位老人的话:两块碑是世面。单独一块,就不是世面了。世面,世面。两碑结合,才为世面。在白寺村真能见世面啊!那两块世面,究竟拥有多少有关世面的信息密码啊!
白寺村的确是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古村。古村坐落在白寺山坡上。传说:秦始皇当年路过此处,驻驾祭祀西岳华山神白帝少昊,此山得名白祀山,村遂以山名之:白祀村。清末明初改称白寺村。村中,20世纪90年代曾出土一块无字碑,据说就是秦始皇祭祀白帝后立的呢。
这就是白寺村的世面,对这世面,外地的朋友或许不能认同,这在情理之中。世面,世面。世界之面。各地都会有各自的世面。要不,为什么人们老爱说那句话:出去见见世面吧?
一个人穷其一生,恐怕真难认清世面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