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砂仁油价格行情走势_云南砂仁价格今日多少钱一斤
1.砂仁的用途
2.云南过桥米线店里的麻油是什么油?又是怎样制作的呢?谢谢告知
砂仁的用途
砂仁的功效介绍:
砂仁 (《本草原始》)
异名缩砂仁、缩砂蜜(《药性论》),缩砂蔤(《海药本草》)。
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或缩砂的成熟果实或。
植物形态①阳春砂(《南越笔记》) 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
根茎圆柱形,横走,细小有节,节上有筒状的膜质鳞片,棕色。
茎直立。
叶2列,无柄;叶片狭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4~4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呈尾状或急尖,基部渐狭,全缘,上面光滑,下面被微毛或脱落;叶鞘开放,抱茎;叶舌短小,淡棕色。
花茎由根茎抽出,被细柔毛,具有鳞片叶,淡棕色;穗状花序球形,蔬松;苞片长椭圆形,光滑膜质;小苞片管状,顶端2裂,胶质;花萼营状,长约1.6厘米,先端3浅裂,裂片近于三角形;花冠管细,长约1.8厘米,3裂,裂片长圆形,白色,先端兜状;唇瓣倒卵状至匙形,白色,中部具有淡**及红色的斑点,先端有不整齐缺刻,基部具爪,侧生退化雄蕊呈细小的乳状凸起;雄蕊1,花药光滑,药隔附属物3裂,两侧裂片细小,中央裂片宽大而反卷,花丝扁短;子房下位,球形,有细毛,3室,每室胚珠多数,花柱细长,基部具2~3枚蜜腺,柱头近球形。
蒴果,近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5厘米,具刺状凸起,熟时棕红色。
多数,芳香。
花期3~6月。
果期6~9月。
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地,或栽培。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花朵及花序梗(春砂花)、果壳(砂仁壳)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②缩砂(《海药本草》) 多年生草本,高达3米。
根茎横走,有时肥厚。
茎直立。
叶线状披针形,长15.3~35厘米,宽4~7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呈尾状,基部渐狭,全缘,两面无毛:叶鞘革质,光滑;叶舌长4毫米,革质。
花茎被绢毛,具鳞片叶,鳞片倒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穗状花序,呈球形,苞片小,长圆形,长1.8~2厘米,光滑;花萼管状,3浅裂;花冠管状,长约2厘米,花冠裂片长圆形,长约1厘米;唇瓣匙形,长超过于花冠裂片,宽约1.8厘米,先端2裂,基部具宽爪;花药光滑,长约5.5毫米,药隔顶端的附属物呈半月形,两侧为耳状。
蒴果坚硬,长椭圆形或球状三角形,直径约2厘米,具刺,棕色。
栽培或野生。
分布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
本植物的果壳(砂仁壳)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集果实成熟时收,晒干或文火焙干,即为壳砂(一名砂果);剥去果皮,将团晒干,即为砂仁。
药材①阳春砂仁(《南越笔记》) 又名:春砂仁、蜜砂仁(《古今药物别名考》),土密砂(《增订伪药条辩》),为植物阳春砂的干燥果实。
椭圆或卵圆球形,略呈三棱状,长1.5~2厘米,径1~1.5厘米。
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一端有小突起物,一端有果柄痕。
果皮薄,质轻脆,内合多数。
团呈球形或长圆球形,具钝三棱分成三瓣,每瓣有6~15粒。
为不规则的多面体,径约2毫米,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
破开后,内部灰白色,油润。
气芳香,味辛微苦。
②进口砂仁又名:西砂仁(《饮片新参》)。
为植物缩砂的干燥果实。
椭圆或卵圆球形,略呈三棱状,长1.5~2厘米,径0.8~1.5厘米。
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密生刺片状突起。
团形状较圆,表面灰棕色或棕色,去壳后的砂仁往往因特殊加工处理,其外层被有白色粉霜。
气味较阳春砂稍淡。
以上两种均以个大、坚实、仁饱满、气味浓厚者为佳。
以阳春砂质量为优。
阳春砂仁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进口砂仁主产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
化学成分缩砂含挥发油1.7~3%,主要成分为d-樟脑,一种萜烯(似柠檬烯,但非柠檬烯),d-龙脑,乙酸龙脑酯,芳樟醇,橙花叔醇。
阳春砂,叶的挥发油与的挥发油相似,含龙脑、乙酸龙脑酯、樟脑、柠檬烯等成分。
又阳春砂含皂甙0.69%。
同属植物草豆蔻,其含有砂仁香气的挥发油4~6%。
炮制砂仁:除去杂质及果壳,捣碎。
盐砂仁:取净砂仁,用盐水浸泡拌匀,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凉。
(每砂仁100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溶化澄清)
性味辛,温。
①《药性论》:味苦辛。
②《海药本草》:味辛,平,咸。
③《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④《纲目》:辛,温,涩,无毒。
归经入脾、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厥阴、手太阴、阳明、厥阴。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功用主治-砂仁的功效行气调中,和胃,醒脾。
治腹痛痞胀,胃呆食滞,噎膈呕吐,寒泻冷痢,妊娠胎动。
①《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
②《本草拾遗》:主上气咳嗽,奔豚,惊痫邪气。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④张元素:治脾胃气结滞不散。
⑤杨士瀛:和中,行气,止痛,安胎。
⑥《本草蒙筌》:止恶心,却腹痛。
⑦《纲目》: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次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哽。
⑧《医林纂要》:润肾,补肝,补命门,和脾胃,开郁结。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宜忌阴虚有热者忌服。
①《海药本草》:得诃子、鳖甲、豆蔻、白芜荑等良。
②《本草经疏》:凡腹痛属火,泄泻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咽痛由于火炎,小儿脱肛由于气虚,肿满由于湿热,上气咳嗽由于火冲迫肺而不由于寒气听伤,皆须详察鉴别,难以概用。
③《药品化义》:肺有伏火忌之。
④《得配本草》:气虚肺满禁用。
选方①和胃气,消宿食,理腹痛,快膈,调脾:沉香一两,缩砂仁、乌药各二两,净香附四两,甘草(炙)一两二钱。
上除沉香不过火,余四味锉焙,仍同沉香研为细末。
每服一钱,用温盐汤无时调服,或空心烧盐汤调下亦好,紫苏,枣汤尤妙。
(《活幼心书》缩砂饮) ②消食和中,下气止心腹痛:砂仁炒研,袋盛浸酒,煮饮。
(《纲目》缩砂酒) ③治痰气膈胀:砂仁捣碎,以萝卜汁浸透,焙干为末。
每服一、二钱,食远,沸汤服。
(《简便单方》) ④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七分,陈皮八分,半夏一钱,砂仁八分,木香七分,生姜二钱。
水煎服。
(《古今名医方论》香砂六君子汤) ⑤治妊娠胃虚气逆,呕吐不食:缩砂仁不拘多少。
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济生方》缩砂散) ⑥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缩砂仁、炮附子(末)、干姜、厚朴、陈橘皮等分。
为丸。
日二,服四十丸。
(《药性论》) ⑦治妇人妊娠,偶因所触,或坠高伤打,致胎动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缩砂不计多少。
慢火炒令热透,去皮用仁,捣罗为末。
每服二钱,用热酒调下,须臾觉腹中胎动处极热,而胎已安。
(孙用和) ⑧治遍身肿满,阴亦肿者:缩砂仁、土狗一个,等分。
研,和老酒服之。
(《仁斋直指方》) ⑨治小儿滑泄,肛头脱出:缩砂一两。
去皮为末,每用一钱,以猪腰子一片批开,入药末在内,绵系,米泔煮熟,与儿食之,次服白矾丸。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缩砂散) ⑩牙齿疼痛:缩砂常嚼之。
(《仁斋直指方》) ⑾治一切食毒:缩砂仁末,水服一、二钱。
(《事林广i2》)
名家论述①《汤液本草》:缩砂,与白檀、豆蔻为使则入肺,与人参、益智为使则入脾,与黄柏、茯苓为使则入肾,与亦、白石脂为使则入大、小肠。
②《纲目》:按韩愗《医通》云: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
又云:缩砂主醒脾调胃,引诸药归宿丹田,故补肾药用同地黄丸蒸,取其达下之旨也。
③《本草经疏》:缩砂蜜,辛能散,又能润;温能和畅通达。
虚劳冷泻,脾肾不足也,宿食不消,脾胃俱虚也,赤白滞下,胃与大肠因虚而湿热与积滞客之所成也。
辛以润肾,故使气下行,兼温则脾胃之气皆和,和则冷泻自止,宿食自消,赤白滞下自愈,气下则气得归元,故腹中虚痛自已也。
缩砂蜜,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
本非肺经药,今亦有用之于咳逆者,通指寒邪郁肺,气不得舒,以致咳逆之证,若咳嗽多缘肺热,此药即不应用矣。
④《本草汇言》:砂仁,温中和气之药也。
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
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盖气结则痛,气逆则胎动不安,此药辛香而窜,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暖肺醒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所以善安胎也。
沈则施曰:砂仁温辛香散,止呕通膈,达上气也;安胎消胀,达中气也;止泻痢、定奔豚,达下气也。
与木香同用,治气病尤速。
⑤《药品化义》:砂仁,辛散苦降,气味俱厚。
主散结导滞,行气下气,取其香气能和五脏,随所引药通行诸经。
若呕吐恶心,寒湿冷泻,腹中虚痛,以此温中调气;若脾虚饱闷,宿食不消,酒毒伤胃,以此散滞化气;若胎气腹痛,恶阻食少,胎胀不安,以此运行和气。
⑥《本草新编》:砂仁,止可为佐使,以行滞气,所用不可过多,用之补虚丸中绝佳,能辅诸补药,行气血于不滞也。
补药味重,非佐之消食之药,未免过于滋益,反恐难于开胃,入之砂仁,以苏其脾胃之气,则补药尤能消化,而生精生气,更易之也。
砂仁止入脾,而不入肾,引补肾药入于脾中则可,谓诸补药必借砂仁,引其由脾以入肾,则不可也。
《神农本草》并未言其入肾,不过说主虚劳冷泻耳。
夫冷泻有专属乎脾者,何可谓脾寒俱是肾寒。
⑦《玉楸药解》:缩砂仁,和中调气,行郁消滞,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阳而化谷,呕吐与泄泻皆良,咳嗽与痰饮俱妙,善疗噎膈,能安胎妊,调上焦之腐酸,利下气之秽浊。
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胃逆。
凡水胀肿满,痰饮咳嗽,噎膈泄利,霍乱转筋,胎坠肛脱,谷宿水停,泄秽吞酸诸证,皆升降反常,清陷浊逆故也。
泄之则益损其虚,补之则愈增其满,清之则滋其下寒,温之则生其上热。
惟以养中之味,而加和中之品,调其滞气,使枢轴回旋运动,则升降复职,清浊得位,然后于补中扶土之内,温升其肝脾,清降其肺胃,无有忧矣。
和中之品,莫如砂仁,冲和调达,不伤正气,调醒脾胃之上品也。
⑧《本草求真》:缩砂,书号为醒脾调胃要药。
其言醒脾调胃,快气调中,则于腹痛痞胀有功,入大肠则于赤白泻痢有效,入肺则于咳嗽上气克理。
至云止痛安胎,并咽喉口齿浮热能消,亦是中和气顺之意。
若因实热而云眙气不和,水衰而见咽喉口齿燥结者,服之岂能是乎。
故虚实二字,不可不细辨而详察耳。
⑨《本草正义》:缩砂蔤,虽辛温能升,未尝不治中、下二焦之气,尤以专治肝肾为特长。
甄权谓温暖肝肾,藏器谓治上气奔豚,盖皆有见于此。
又如肠澼滞下一症,腹痛皆由气滞,必以调气为要务,然须疏通开泄,宜降而不宜升,故芳香辛温,升阳动火之药,皆在禁例。
惟砂仁既能治虚寒之泄泻,似乎亦在升清消滞一边,而《开宝》竟以主治赤白痢疾,此症惟湿热积滞为独多,温升之品,宁非大忌。
不知砂仁气辛,虽似温升,而开泄下降,是其本色。
且能破滞解结,则虽湿热实积,亦不妨藉为引导,直入下焦而通淤滞,不患其升举秽浊,上逆为虐。
故甄权又以为止休息气痢,濒湖引《药性论》,谓治冷滑下痢不禁,则温涩之中,尚有行气消积之作用在,固不可与肉蔻、益智之一味温涩者同日而语。
石顽谓今入治血痢亦多用之,若积欲尽时,良非所宜。
岂不以消滞导淤,是其所长,故适宜于积滞初下之症。
又谓新产忌之,恐其气辛燥而动血,于以知砂仁泄降下气,力量颇专。
与其他辛温芳香之药,以气用事,能升而不能降者,显然有别。
云南过桥米线店里的麻油是什么油?又是怎样制作的呢?谢谢告知
云南过桥米线店里的麻油是炒制而成的椒麻油,比普通麻油更加香,更加麻,而且由于加入了其他调料,使得口感层次更加丰富,是云南特色的麻油,在其他地方见不到。制作方法如下:
材料准备:干辣椒25克;砂仁3粒;植物油700克;大葱5段;白芝麻20克;桂皮2段;草果1粒;香叶15片;姜4片;八角1颗。
制作方法:
1、草果和砂仁用刀拍裂,方便释放香味;干辣椒去把儿,剪成段;
2、炒辣椒:炒锅烧热,倒入少许食用油润一下锅,然后倒出,留下所谓的“扒锅油”,下入干辣椒段,小火翻炒至酥脆微焦盛出放凉备用。热力可以激发辣椒的香气,所以这一步骤是绝对不能省略的,大多数菜谱上都是用生辣椒面直接炸油,这样炸出的麻椒油香味是远远不够的;
3、捣辣椒面:将放凉的炒辣椒用蒜臼子捣成辣椒面,不要捣得太细,否则很容易糊;
4、炼油:将700g植物油倒入锅中,大火烧至8成热,约180℃,然后关火;
5、炸香料:等锅中的油稍微冷却,下入葱、姜,炸至焦黄捞出;
6、继续下入桂皮、八角、香叶、草果、砂仁浸炸10~15分钟,让香料的味道渗入油中,捞出香料;
7、炸麻椒油:将油倒入不锈钢容器中,凉到五成热,约130℃,倒入1/3的辣椒面;油温降至4成热,约110℃,再下1/3的辣椒面和白芝麻;当油温降至3成热,约90℃,下入最后1/3的辣椒面,搅拌均匀,让油和辣椒充分融合;
8、放凉过夜:等油凉的差不多了,给容器加个盖子,静置一夜。刚炸出的红油香味不是很浓,颜色也不是很红,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让油和辣椒充分融合,才能产生绝妙的香味;
9、装瓶密封保存:将放过夜的麻椒油装入密封的容器放入冰箱里保存。一定要密封,不然香味就跑掉了,而且冰箱的异味也会影响麻椒油的味道。
扩展资料:
椒麻油的功效与作用:
1、降低血压
有研究发现,在有些经常食用麻油的国家中人们患上高血压的概率要远远低于其他国家,而且还可以有效减少那些高血压病人服药的次数,因此麻油具有很好的降低血压的作用。
2、防止动脉硬化
我们知道心脏和血管的健康依赖于不饱和脂肪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促进胆固醇代谢,帮助清除血管壁上沉积的血块等,从而可以在根本上起到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
3、延缓衰老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了食用麻油可以增强食欲、提神明目抗衰老的作用。这是因为麻油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而我们知道,维生素E对于女性皮肤的美容具有重要的作用。
4、润肠通便
麻油中大量的油脂,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患有便秘的患者,不妨尝试着早晚空腹饮一口麻油,对于便秘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5、保护口腔粘膜
麻油对口腔粘膜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经常喝酒的人在饮酒之前喝一点麻油,对口腔、食道、胃粘膜都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还可以减少尼古丁、酒精等对牙齿、粘膜的伤害。
6、保护嗓子
经常喝麻油,对治疗声音嘶哑、慢性咽炎等就有一定的效果。
7、治疗鼻炎
患有慢性鼻炎的人群,可以尝试用棉签蘸一点麻油,在鼻子内敷一敷,可以治疗慢性鼻炎。
8、治疗气管炎
患有气管炎、肺气肿的患者,可以尝试在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喝一口麻油,可以平息咳喘等不适症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椒麻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