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最低的年份_国际油价哪年最高
1.六跌八停十一涨,成品油价无法挡,打一生肖
2.毛煤与原煤产量折算系数方法
3.请哪个朋友分析一下明天的国内经济状况?打工者是否还有望在福建打工?明年做生意是否可行?
4.欧洲人口大约有多少亿?
六跌八停十一涨,成品油价无法挡,打一生肖
戌狗。
“六跌八停十一涨,成品油价无法挡”中,十一是涨,而在十二生肖中戌狗排名四十一位,因此谜底是戌狗。
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和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的出生年的十二种动物,统称十二生肖或十二属相。
毛煤与原煤产量折算系数方法
2007年北京市大学应届毕业生公务员录用考试最后一道资料分析试题是一道文字资料分析题。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到目前为止,市面上还没有对这道题的标准解析。原题如下: 四、根据下列资料回答131—135题 2003年,某省一次能源生产量为2223.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7%,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与1996年相比年均增长1.2%。多年来我省原煤产量一直在2500万吨左右徘徊,且后备有限,2003年原煤生产量为2760万吨,比上年增长168.5万吨,为近年产量较高年份,原油多年来一直维持在一百多万吨的水平。2003年生产量为166.4万吨,增长9.4万吨,天燃气生产量为0.3亿立方米,增长0.1亿立方米,一次能源自给率为20.1%,已下跌至10年来最低点,其中原煤自给率为25.9%,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原油自给率仅为9.7%,下降1.7个百分点。 2003年,全省能源加工转换企业能源投入总量为8642.1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6.7%,二次能源生产总量为5359.2万吨标准煤,增长17.3%。原煤用于加工转换的总量为7902.4万吨,比上年增长14.5%,占全省原煤消费总量的74.1%,其投入量的81.2%,是作为电煤用于火力发电,产出电力133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3%。 2003年全省原油加工量为1677.8万吨,比上年增长22.2%。其中:产出汽油255.2万吨,柴油434万吨,燃料油155.2万吨,液化石油气89万吨和石油制品571.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6.2%、16.6%、37.2%、7%和11.9%。 131.2001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量为( )。 A.1927.7万吨标准煤 B.1953万吨标准煤 C.18.9万吨标准煤 D.2083.8万吨标准煤 132.与2002年相比,该省下列哪种能源生产的增长幅度最大( )。 A.原煤 B.原油 C.天燃气 D.电力 133.根据材料推测,100万吨标准煤用于火力发电,可以产出电力( )。 A.15.4亿千瓦时 B.16.9万吨标准煤 C.20.8万吨标准煤 D.大于20.8万吨标准煤 134.由以上材料可知( )。 A.该省一次能源生产呈高速发展态势 B.该省的能源生产基本上能够满足本省经济发展 C.该省能源消耗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这两类能源主要用于加工转换、生产二次能源 D.该省是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地区 135.根据材料,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省煤炭消费量比重偏大,故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将不针对该省经济造成明显影响 B.该省的发展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故须大量减少煤炭消费 C.近期原煤产量不会出现大幅度增长 D.2003年该省火力发电幅度增长,电力供应充足 这道题最容易令人误解的是将“标准煤”当做某种“煤”来理解,其实“标准煤”是一种能源的计量单位。 能源的种类很多,所含的热量也各不相同,为了便于相互对比和在总量上进行研究,我国把每公斤含热7000大卡(29306千焦)的定为标准煤,也称标煤。另外,我国还经常将各种能源折合成标准煤的吨数来表示,如1吨秸秆的能量相当于0.5吨标准煤,1立方米沼气的能量相当于0.7公斤标准煤。 标准煤亦称煤当量,具有统一的热值标准。我国规定每千克标准煤的热值为7000千卡。将不同品种、不同含量的能源按各自不同的热值换算成每千克热值为7000千卡的标准煤。 能源折标准煤系数=某种能源实际热值(千卡/千克)/7000(千卡/千克) 在各种能源折算标准煤之前,首先直测算各种能源的实际平均热值,再折算标准煤。平均热值也称平均发热量.是指不同种类或品种的能源实测发热量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平均热值(千卡/千克)=[∑(某种能源实测低位发热量)×该能源数量]/能源总量(吨) 各类能源折算标准煤的参考系数如下: 能源名称 平均低位发热量 折标准煤系数 原煤 20934千焦/公斤 0.7143公斤标煤/公斤 洗精煤 26377千焦/公斤 0.9000公斤标煤/公斤 其他洗煤 8374千焦/公斤 0.2850公斤标煤/公斤 焦炭 28470千焦/公斤 0.14公斤标煤/公斤 原油 41868千焦/公斤 1.4286公斤标煤/公斤 燃料油 41868千焦/公斤 1.4286公斤标煤/公斤 汽油 43124千焦/公斤 1.4714公斤标煤/公斤 煤油 43124千焦/公斤 1.4714公斤标煤/公斤 柴油 42705千焦/公斤 1.4571公斤标煤/公斤 液化石油气 47472千焦/公斤 1.7143公斤标煤/公斤 炼厂干气 46055千焦/公斤 1.5714公斤标煤/公斤 天然气 35588千焦/立方米 12.143吨/万立方米 焦炉煤气 16746千焦/立方米 5.714-6.143吨/万立方米 其他煤气 3.5701吨/万立方米 热力 0.03412吨/百万千焦 电力 1.229吨/万千瓦时 在本题当中,提到的有原煤、原油、天然气、汽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但并不是所有都需要与能量单位“标准煤”进行转化。 131题解析:C。 根据2003年一次能源产量2223.4万吨标准煤以及2003年同比增长6.7%可以求出2002年一次能源产量为 2223.4/(1+6.7%)=2083.8万吨标准煤 再根据2003年同比增长增速比2002年同比增长提高1.4个百分点,可以求出2002年一次能源产量同比增长为5.3%,由2002年一次能源产量以及同比增长,可以求出2001年一次能源产量为 2083.8/(1+5.3%)=18.9万吨标准煤 132题解析:C。 首先要明确,所谓“增长幅度”指的是“同比增长”,也就是说题目要求的是2003年比2002年相对增长量最大的能源。 根据第一段中“2003年原煤生产量为2760万吨,比上年增长168.5万吨”这句话可以求出原煤增长幅度为168.5/(2760-168.5)=6.5%。 根据第一段中“2003年生产量为166.4万吨,增长9.4万吨”这句话可以求出原油增长幅度为9.4/(166.4-9.4)=6.0%。 根据第一段中“天燃气生产量为0.3亿立方米,增长0.1亿立方米”这句话可以求出天然气增长幅度为0.1/(0.3-0.1)=50%。 根据第二段中“产出电力133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3%”这句话可以看出,电力生产增长幅度为14.3%。 由此可见,天然气生产的增长幅度最大。 133题解析:D。 本题是目前误解最深的一道题。初看此题很令人费解,众所周知我国在计算电力时,一般都用“千瓦特小时(即‘千瓦时’或者‘度’)”这个单位,但是在此题中,需要将电力转化为“标准煤”这个能量单位。 根据第二段中“原煤用于加工转换的总量为7902.4万吨,比上年增长14.5%,占全省原煤消费总量的74.1%,其投入量的81.2%,是作为电煤用于火力发电,产出电力1334亿千瓦时”这句话可以求出标准煤的转化率。 根据转化对照表可以看出,1334亿千瓦时转化为标准煤为1334×1.229=1639.5万吨标准煤。而作为电煤用于火力发电的原煤为7902.4×81.2%=6416.75万吨,这些原煤转化为标准煤为6416.74×0.7143=4583.5万吨标准煤。 由此可见标准煤用于火力发电的转化率为1639.5/4583.5=35.77%,因此如果用100万吨标准煤用于火力发电,则可产生35.77万吨标准煤的电力。因此选择D选项。 在有些参考资料中,虽然也得到了这个结论,但是解析并不严谨,希望各位考生能够明辨。 134题解析:C。 根据第一段中“2003年,某省一次能源生产量为2223.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7%,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与1996年相比年均增长1.2%”这句话可知,一次能源的增长率还达不到“高速发展”的趋势,因此A选项不正确。 根据第一段中“一次能源自给率为20.1%,已下跌至10年来最低点,其中原煤自给率为25.9%,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原油自给率仅为9.7%,下降1.7个百分点”这句话可知,该省的能源尚不能满足本省经济发展需要,因此B选项不正确。 根据第一段中原煤、原油、天然气三种主要一次能源数据可以看出,煤炭和石油是该省的主要能源消耗品,而根据第二段、第三段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煤炭和石油主要用于加工转换、生产二次能源。因此C选项正确。 如果需要判断D选项的正误,首先需要明确“能源输入型地区”的概念。所谓能源输入型地区,简单来说就是“能源输入>能源输出”。虽然根据第一段的材料可以看出该地区能源自给率严重不足,但是文中并没有提到该地区能源输出的情况,因此还无法确定该地区是否是能源输入型地区。由此可见D选项虽然有可能成立,但是根据现有材料还不能确定,D选项不正确。 135题解析:C 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给出国际油价与该省石油消耗、原煤消耗等之间的关系,因此无法断定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该省经济的影响,因此A选项不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该省发展的“环境因素”,属于无中生有内容,因此B选项不正确。 根据第一段中“多年来我省原煤产量一直在2500万吨左右徘徊,且后备有限”这句话可以推断,该省原煤产量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度增长,因此C选项正确。 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火力发电增长了14.3%,但是并未提及电力供应是否充足的问题,因此D选项不正确。 资料分析是我国公务员考试中阅读量、计算量都偏大的一类试题,有不少考生在实际考试当中取放弃策略,为其余模块节省时间。提醒各位考生,在平时练习中,不要放过任何一道资料分析试题,这些试题除了能够锻炼考生资料分析模块的应考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试题当中获得很多知识。诸位考生一定要养成随手查阅各种知识的习惯,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备考公务员考试的真谛所在。
请哪个朋友分析一下明天的国内经济状况?打工者是否还有望在福建打工?明年做生意是否可行?
2009年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分析
2008-11-06 14:56 来源:北京市经济信息中心
受次贷危机不断深化、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影响,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明显放缓,步入停滞或衰退的风险加大。世界经济明显已经进入一个中长期调整阶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仅为3.0%。在结构性调整和周期性调整的作用下,我国经济进一步回调,预计2009年全年GDP增长9%左右。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新土改”将引领改革迈入新阶段;宏观调控将围绕“全力保增长”逐项展开,预计国家将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
一、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
(一)次贷新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
随着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美林证券被收购,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务危机,次贷危机又给美国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一轮风暴,混合型金融危机已然形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份公布的《世界金融稳定报告》预测,美国次贷问题引起的金融危机将不断深化,全球金融机构的损失将高达14050亿美元,比4月份的预测增长50%以上。因为全球涉入次贷危机的金融机构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更多的损失披露,次贷危机影响还远未结束。为了缓解并降低金融危机给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带来的危害,各国纷纷出手干预,虽然政策、措施准确到位,但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提升市场信用度,只能延缓危机进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次贷引发的市场问题,世界经济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难以扭转。
(二)大宗产品价格回落,全球通胀稍有缓解
受沙特增产、世界经济疲软对石油需求减少、美元汇率较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国际油价一路走低,于10月27日盘中跌破60美元大关。原油价格从每桶60美元涨至145美元用了3年多的时间,而再跌至60美元以下仅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价格波动明显加剧。受全球小麦产量预计增加、中国和印度大豆产量创下新高、泰国和越南大米丰收等利好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出现回落。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发达国和地区8月份的CPI普遍出现回落,发展中国家通胀仍保持较高水平。虽然需求下降,产油国对产量的控制和地缘政治危机、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期以及游资再度炒作预期的存在,不排除油价再次出现大幅波动的可能。
(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增长集体放缓
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世界经济同别增长4.4%和3.9%,比上年同期分别回落0.04个和0.46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虽有所放缓,但增速仍较快。
美国经济持续走弱,面临“零”增长风险。今年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0.3%的负增长,为2001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大降幅,美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个人消费开支17年来首次出现季度环比下降(-3.1%)。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次债危机难有见底信号,信贷市场持续恶化,和证券化资产损失不断攀升,金融领域的风险有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的迹象。在信心缺失和失业加剧等因素影响下,消费仍将持续低迷。
日本经济将持续在底部徘徊。虽然日本目前在次债风波中受影响和牵连较小,并开始抄底华尔街,但主要出口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国内制造业的不景气、失业率上升等因素难以支撑日本走出经济底部。日本央行预计,2008财年日本经济将增长0.1%,增速大大低于该行此前预测的1.2%。
欧洲主要国家集体走弱。今年9月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9下跌到-24。总体经济信心指数从87.5下跌到80.4,是1993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欧洲制造业已出现自2001年以来的首次衰退,欧盟委员会《秋季经济预测报告》预测,欧盟27国经济今年将进入衰退;2009年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经济将出现零增长,英国、西班牙将出现1%和0.2%的负增长。
新兴经济体增速回调,但仍保持相对高位。受发达经济体需求持续疲软的影响,新兴经济体尤其是出口依赖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出口难以企稳。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股市持续熊市,并有大幅震荡的风险,房地产市场也难以回暖;游资的注入和撤离也为这些地区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四)全球贸易放缓,格局有所调整
在世界需求下降、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等因素影响下,世界贸易出现放缓,但格局有所改变。OECD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贸易量环比增速放慢,一季度增长1%,二季度下降0.2%。其中,OECD国家出口从1.4%回落到0.4%;进口一季度增长0.6%,二季度则转为下降0.8%。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作为最大贸易逆差大国美国的逆差有所缩小,同为贸易顺差大国的中国和日本顺差有所缩小;此外,欧元区由顺差转为逆差,但全球总体贸易不平衡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
(五)信用危机空前严重
全球著名的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发布了《科法斯世界贸易信用风险手册2008-2009》中文版预测,2008年会是全用风险高发的年份。对金融市场动荡的惧怕,对市场信心的缺失以及对宏观调控能力的怀疑,动摇了整个经济的基础。企业欠款比例增加、涉及欠款企业范围扩大、居民不良比例大增、国家间金融机构拆借利率居高不下,信用危机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并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带来了严峻考验。
综上所述,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面临衰退风险加大(详见表1),会对未来我国的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影响。从短期来看,外需下降将使我国出口增长持续走弱;全球金融危机通过波及我国资本市场影响我国企业融资方式、居民投资收益,进而影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创新进程;预期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将给房地产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全用危机也将对企业投资意愿和居民消费信心产生一定影响。从长期来看,我国面临的出口和生产困境,将有助于加速企业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步伐;同时,此次危机可能带来发达国家超前消费模式和打造世界工厂生产模式的改变,这种变化或将对我国未来的消费模式和生产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二、国内经济仍将处于下行调整期
2008年,虽然受到国际环境恶化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我国仍然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在自身周期性调整要求和外部结构性调整的共同作用下,2009年经济增速将稳步小幅回落,预计能保持9%的增长。
(一)实体经济持续调整,三大需求增长缺乏动力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1631亿元,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这已是继2007年二季度以来连续第五个季度下滑。9月份用电需求增幅首次出现低于GDP增幅现象,中国能耗弹性系数小于1,有关部门预计到今年年底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可能降低到5000小时以下,这些反映需求的先行指标的下行走势,预示着经济下滑态势已成定局。预计2009年三大需求增长动力不足。首先,虽然国家出台了提高部分行业出口退税等刺激出口的政策,但在外需持续下滑的影响下,我国出口形势仍然严峻,东南沿海一些出口依赖度强的省市已纷纷调低增长预期。其次,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我国沪深两市大小非解禁高潮来临的2009年,我国股票等证券市场回暖可能不大,金融市场融资、融券的能力大幅下降,企业现金流吃紧;房地产市场调整没有到位,浓重的观望气氛一时难以化解,市场投资能力和意愿会大幅下降。再就是全球进入降息周期,居民实际增收放缓,财产性收入大幅下降,新的收入增长点没有形成,消费者信心难以上升,消费需求启动困难。
(二)主导产业面临困境,影响范围逐步扩大
2008年我国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情况,居民购房意愿达到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土地大量“流拍”,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回落。1-9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21278亿元,增长26.5%。汽车生产、销售均不乐观,1-9月,汽车生产76.47万辆,同比增长1.02%;销售75.15万辆,同比下降2.74%。楼市和车市的不景气将对金融等上游产业,钢材生产、建材、机械、化工、电子等下游产业带来不利影响,影响范围会逐步扩大。在价格“剪刀差”尚未缓解、外需明显收缩、融资难等因素的影响下,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外向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产能过剩进一步增加,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8.8和16.1个百分点。
(三)通胀压力初步得到缓解,但仍将保持高位震荡
在国家“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指导下,在全球初级产品市场价格下调的背景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放缓,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出现回落。2008年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0%(9月份上涨4.6%,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涨幅比上年同期高2.9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8.3%(9月份上涨9.1%,涨幅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涨幅比上年同期高5.6个百分点。 随着翘尾的下降,如果没有新的增长点出现,CPI将保持高位小幅震荡,预计2009年CPI上涨4%左右。
(四)安全生产事故频发或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羁绊
今年以来安全生产问题频频发生,毒奶粉、毒鸡蛋问题出现,反映出企业为降低成本而不择手段、市场过度竞争、“缺位、越位”等问题,随即出现的奶农倒奶、企业倒闭、出口受阻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问题,将会影响整个行业发展以及中国产品形象。煤矿塌方、瓦斯泄漏等事故更多反映出的是企业社会责任差,、社会监管不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接连出现,对本已处在下行期的我国经济无异于是雪上加霜。
三、预期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政策环境适度放松
面对日益恶化的国际环境和下行趋势明显的国内经济,国家明确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将是“全力保增长”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已由2008年初的“双防”,转变为年中的“一保一控”,并正在向“以保增长为主”转变。在2009年国际经济持续恶化的判断下,预期2009年年初我国的政策取向将是“全力保增长”: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调控投资适度增长,以缓解外部环境带来的经济下滑风险。
(二)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
按照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的分析,在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应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松”搭配,但在人民币仍存在升值预期和国际资本预期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将更有利于我国启动内需,保持经济稳步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政策:预计国家将会抓紧出台已试点多年的增值税改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激发企业投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降低部分行业的出口退税,降低产权交易的中间费用。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让利于中低收入阶层。提高全社会的医疗、社保等基础保障,以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刺激居民消费。通过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降低购房交易中间税费,以刺激购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全球进入降息周期的背景下,根据流动性情况,灵活、针对性的调整村利率、存款准备金率,额度等,增强窗口指导的范围和力度,增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预期,中国央行将在2009年年底前减息五次,每次降息27个基点。
(三)抓住时机,加快体制改革进程
在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回调的背景下,国家发改委提出要适时对煤、油、粮食等价格做出一些调整,但调整时会考虑受影响最大的弱势群体生活问题。预计国家将理顺产品定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的基础配置功能,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以推动节能减排。以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为契机,适度增加地方调控职能权限和范围,充分发挥地方自主调控的积极性,实行差异化的区域政策,以满足不同地区的差异化发展需求。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警示下,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继续审慎地向前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监管体制,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四)三中全会精神为我国改革和发展重点指明了方向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农村作为未来改革的主攻方向,从土地流转等方面入手破题农村改革,通过逐步放开农村要素市场,健全农村土地、资金、劳动力市场,建立保障农民长远利益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扭曲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该决定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释放生产力,而且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城乡一体化,加速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经济产生新的推动力。
(经济研究部 齐 心)
欧洲人口大约有多少亿?
2022欧洲人口大约有7346亿。
欧洲面积约1016万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约6.8%。人口约7.46亿,世界第三。
除了俄罗斯之外,欧洲人口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是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
欧洲人口数量排名第五位的国家:西班牙。
西班牙的国土面积约为50.6万平方公里,比我国四川省的面积略大,西班牙的人口数量约为4657万人,排名世界第30位,人口密度约为92人每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9%,几乎接近人口零增长。
欧洲人口数量排名第四位的国家:意大利。
意大利的国土面积约为30.1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浙江省的大小,意大利的人口数量约为6055万人,排名世界第23位,人口密度约为200人每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零增长,有些年份甚至是人口负增长。
欧洲人口数量排名第三位的国家:英国。
国土面积约为24.41万平方公里,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面积相当。英国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农业生产方面光照和热量相对较差。英国的人口数量约为6602万人,排名世界第22位,人口密度约为270人每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9%。
欧洲人口数量排名第二位的国家:法国。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属于西欧地区,是欧洲大陆上的主要国家之一,国土面积约为67.28万平方公里,比我国青海省面积略小。法国的人口数量约为6711万人,排名世界第21位,人口密度约为100人每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9%。
欧洲人口数量排名第一位的国家:德国。
德国的国土面积约为35.74万平方公里,和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德国的人口数量约为8269万人,排名世界第17位,是欧洲除俄罗斯外人口最多的国家,德国人口密度约为231人每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2%。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