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经济发展史大概是怎样的

2.国际贸易地理的几个问题~!急求~!

3.美国人非常酷爱皮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美国经济发展史大概是怎样的

美国农场油价走势最新消息_美国农场油价走势最新

1607到1753年是属于殖民期,经济很不发达;1754到1783年是美国的独立运动时期,当时经过了波士顿茶、列克星敦枪声后,美国成为独立国家,经济开始独立。

1850到1869年美国南北战争,此时美国北部属于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迅速,南部还是奴隶制庄园管理,经济相对落后许多,统一全国后,经济步入一体化。

1870到1929改革时期,其中一战后经历了柯立芝繁荣,1929到1932经济危机,1933开始罗斯福新政,此后至二战一直处于复苏阶段。

二战后美国经济一跃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龙头老大,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现在美国经济地位不变,却因西欧一体化和日本崛起,世界经济开始有了多级分化。

扩展资料:

石油危机

美国和苏联的冷战至这段时期仍未停止。其间美国和苏联展开了一连串的太空竞赛,苏联派出了世界首个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国则派太空人首次登陆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发战争,北越与南越开战,美国为阻止苏联和共产势力扩张,毅

美国参与的越战中的画面。

然介入越战。其间美军伤亡人数不断增加,最终北越统一了越南,美国的企图未能实现。

70年代初期,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是历来最严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一度复苏。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现通货膨胀。

13年10月以色列与中东一系列国家关系恶化,触发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打击对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原油价格曾从1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14年美国还要派发汽油定量配给票。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

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增长在这段期间就下降了4.7%。

过了数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而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原油日产量锐减,国际油市价格飙升,每桶原油的价格从14美元涨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衰退,据估计,美国GDP大概下降了3%。

1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美国在冷战中最终拖垮苏联。1981年4月12日,美国成功发射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将人类又带入另一个太空新纪元。

百度百科-美国历史

国际贸易地理的几个问题~!急求~!

这几道题都有点难度耶....

一、世界石油贸易地理格局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石油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血液,其的地理分布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贫富,需求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在增加,对石油的战略也越来越敏感。

世界石油地理分布呈现了一些的特点:分布集中是最大特点。1.西亚的阿拉伯——波斯湾盆地。这一地区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科威特等多个大储油国家,总储量达700多亿,约占全世界的60%。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储油区域。2.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盆地。石油的总储量约为57亿吨。3.俄罗斯的伏尔加——乌拉尔。石油的总储备约为54亿吨。4.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石油的总储量约为50亿吨。5.墨西哥的雷马乌——坎佩切。石油总储量约为50亿吨。6.美国的佩米安盆地。石油的总储量约为42亿吨。7.利比亚的锡尔特盆地。石油的总储量约为42亿吨。①北半球多于南半球(96%:4%),特别是北纬24°~42°之间占世界石油的56%;东半球多于西半球,过去以西半球为主(占80%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发现的油田多集中在东半球,目前已占80%以上,②油气地区分布不均衡,过去欧美地区占80%,从50年代开始向亚非拉地区转移,1990年末已占80%以上。特别是波斯湾沿岸富集了2/3,享有“世界石油宝库”之称。

石油的流动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只要没有一种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国际间石油的争夺就不会停止。不可否认,上个世纪海湾地区爆发的几次战争,石油是其背后的重要动因。石油危机对国民经济的打击是非常可怕的。1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缩水”1/3,通货膨胀率从3.4%上升到12.2%,失业率从4.9%上升到8.5%;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则使美、英的GDP负增长率分别为0.2%和2.4%。在我国,由于前几次石油危机爆发时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因而影响不大。但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我国对石油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万美元,直接导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0.4-0.5个百分点,石油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二、美国陆桥运输与OCP运输的特点及区别?

答:(1)MLB运输(陆桥运输)

MINI LAND BRIDGE,其运输方式是使用海上运输方式将集装箱货物先运至日本港口,再转运至美国西海岸港口,卸船后交由铁路运抵美国东岸港口、或加勒比海港口区域。我国出运到美国的集装箱货物,在使用小陆桥运输时可现将货物运至日本港口,再转运美国西海岸港口卸船后,交铁路运抵美国东海岸或加勒比海区域。

1. 小陆桥运输是完整的多式联运,由运输经营人签发全程联运提单,并收取全程运费,对全程运输承担责任。

2. 小陆桥运输下的集装箱货物,其提单制作应分别注明:卸船港:LONG BEACH ,交货地:MLB HOUSTON

3. 小陆桥运输下的到岸价集装箱货物,卖方(发货人)承担的责任、费用终止于最终交货地。

4. 小陆桥运输下的集装箱货物,运费计收应根据运输经营人在美注册的运价本收运费,原则上无任何形式的运费回扣,除非运输经营人与货主之间定有服务合同(SERVICE CONTRACT),即在一定时间内提供一定货运量后,货主可享有一个较低运价。

5. 在按服务合同收运费,而货物托运人是无船承运人时,小陆桥运输的集装箱货物应出具两套提单,一套是无船承运人签发给货主的HOUSE-B/L ,另一套则是船公司签发给无船承运人的MEMO-B/L,前者给货主用于结汇,后者供无船承运人在美国的代理凭其向船公司提货。

(2)OCP运输

OVERLAND COMMON POINT,含义是指使用两种运输方式,将卸至美国西海岸港口的货物通过铁路运抵美国内陆公共点,并享有优惠运价。

1. OCP运输下的集装箱货物,卖方(发货人)承担的责任、费用终止在美国西海岸港口,货物卸船后,由收货人委托中转商持正本提单向船公司提货,并负责运抵收货人指定地点。

2. 收货人在收到货物单证10天内,必须申请进口保税运输,以保证将货物最终运抵交货地。如不按时提出申请,货物即转至保税仓库,从而产生各项费用。避免这些费用支出的做法是收货人或其代理人办理由铁路公司代办运输至内陆公共点的保税申请手续。

3. OCP运输的集装箱货物,在买卖合同和信用证栏内应加注“OCP运输”字样,在签发提单时,其签发要求与买卖合同、信用证要求相符。

4. OCP运输的集装箱货物,如使用某一船公司美国航线专用提单时,因该提单栏内只有“卸货港”、“最终交货地”两栏内容,在国内港口装船运往美国使用OCP运输方式而签发某一船公司专用提单时,目的港一栏内应注明“LOS ANGELES OCP”。

5. 凡运往内陆公共点的集装箱货物,应在卸船45天内由收货人向铁路提供证明,如陆上运输单证、转运单、海关转运申请单等。如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上述单证或证明,货主则失去铁路给予的优惠运价。

6. OCP运输不是真正的多式联运,尽管全程运输使用海陆两种运输方式,但海、陆运输区段各自签单,海、陆区段运费各自计收,海、陆区段的运输责任各自划分,因此不具备多式联运一张单证、统一责任的要求。

三、美国国际地位?

答:美国综合国力超强,它将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保持其“一超”地位。随着世界多极化的不断发展,各大国与美国的力量对比将逐渐趋向相对均衡化,加上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而不断消耗它的和实力,美国不可能永远保持其一超地位。

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美国“硬实力”将继续保持优势地位。

第一,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上最强,并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第二,美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将继续保持核心竞争优势。

第三,美国军力发展对经济和科技有促进作用。

从总体上预测,在21世纪头2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没有任何一个大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能够赶上美国,美国仍能保持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并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四、美国与法国的农业生产特征区别?

答: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

1,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表现:农产品种类多,产量大,为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农业发达.

2,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发达的原因):首先美国农业属现代农业,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良种化.这种农业的优点为:生产效率高,产量大;缺点为有时生产过剩.其次农业地区生产的专门化为美国农业的另一大特点,其优越性表现:

(1)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发挥地区优势;

(2)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3)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管理.

另外,美国农业专门化地区的划分也充分考虑市场需要,如乳畜带分布在五大湖沿岸和东北部沿海地区(这里有美国最大的工业区,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对乳,肉等产品的需求量大)

法国农业生产特点:

(1)中小农场和家庭劳动居主导地位 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法国农场数量逐年减少,1955农场数量是现在的两倍。

(2)土地租赁经营方式开始占优势地位 法国的土地经营方式有三种:租赁经营、土地所有者直接经营和分成制经营。

(3)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商品率的提高 法国农业过去以自给性的小农经济为主,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很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面推行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也随之提高。法国农业专业化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区域专业化、农场专业化和作业专业化。在区域专业化方面,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农业,将不同的农作物和畜牧生产合理布局,形成专业化的商品产区。

(4)农工商综合发展,形成多种类型的综合体 农工商综合体在法国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类型有:生产综合体(包括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前综合体(包括能源、设备工业、生物工业、农业化学和其他工业、服务业);销售综合体和国际贸易综合体。农业成为农工商联合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估计,农工商综合体拥有的人数占就业人口的1/4。

五、日本经贸特点及在亚太经济中的地位?

答: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核保护伞”,致使其军费开支相当少,能够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和平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大力扶植日本,不仅给了它约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而且将没收的850家军需企业归还给日本,并提供了大量的和援助,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1872年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学制,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1947年又进行教育改革,将义务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初中。到50年代中期,全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受教育率高达94%,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在人才结构方面,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在经济恢复时期,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点;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国家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就把培养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70年代以后,日本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又把培养能自主开发新技术的高级人才和熟练运用新兴技术的中级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

日本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重视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甚至利用产业间谍来获取科技情报资料;同时在50年代实施审批制度,对引进工作加以管理和引导,以避免重复引进,节约外汇。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的经济实力和外汇支付能力加强,在这方面的管理才有所放松。日本引进技术是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的。50年代中期以前,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时期,主要引进电力、钢铁、汽车、造船、机械制造等基础产业部门的传统成套设备和技术。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逐渐转向以购买专利为主来引进新兴技术。从7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实现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又以引进尖端技术为主。为了对引进技术进行吸收改造,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众长,改革创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195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45亿美元,1960年就达到近85亿美元, 1965年又上升到166.21亿美元,10年跃升至近382亿美元。资本输出10年累计达67.9亿美元。

长期坚持推行高积累、高投资和强化资本积累的政策,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行机制,也是日本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之一。高积累的基础是高剥削率、高储蓄率和低。战后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最低,而且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相反,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民众的家庭储蓄率(即家庭储蓄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由家庭储蓄形成的投资约占社会投资总额的1/3。此外,也进行巨额投资,60年代投资占到国内投资总额的24%左右,70年代上升到约30%。私人投资和国家投资两者相加,使全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1955年的17 030亿日元猛增到1985年的875 610亿日元,30年内增长50倍。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资本的投资效率也一直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益的前提下,急剧增长的投资推动了日本经济迅速发展。

地位:、世界第二的强大经济实力及其特殊的发展历史,使得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已经并将继续对亚太经济产生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在客观上促进了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整个亚太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日本为早日这一目标而取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也使亚太经济的发展与合作面临着各种经济性及非经济性的障碍。

“还有一个就是那个五个国家什么东西的,日德法英意 ”这个我不懂你什么意思抱歉不能帮你解答这道...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啦!

美国人非常酷爱皮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个国家喜欢什么类型的车,基本上取决于国内的汽车文化,所谓汽车文化实际上就是优胜劣汰法则,通过时间和市场的验证让真正符合用车需求的车型成为主流美国人喜欢皮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消费者都会有皮卡情节,每年汽车销量榜前几名都是皮卡,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福特F系列,这与其本身豪放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同时还喜欢那种大排量肌肉跑车欧洲喜欢旅行车,首先,欧洲人体型高大需要空间大点的车,旅行车的后备箱较三厢车大很多,最重要的是审美和国人不一样。

美国人喜欢皮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油便宜,油便宜,油便宜。车便宜,车便宜,车便宜。能进城,能进城,能进城。没错,美国的皮卡的确很流行;美国虽然是工业大国,但美国也是农业大国啊,所以农场比较多,所以一些村庄、农场用皮卡,这难道不正常?山路长途比较多。Suv适合国人。但是如果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话。Mpv或中小型MPv是未来的趋势。虽然是方方正正的盒子车,但却是最适合家用的。

福特猛禽f150连续35年在美国销量第一。大排量,实用之上,变化多端。这是皮卡在美国的定义。你开着皮卡可以拉着一艘船去海边驾船,也可以用皮卡来到城里去拉货。汽车工业发达的区域想当然是北美、欧洲和亚洲,但是在不同的区域流行的车型却完全不同;这是审美偏好决定的结果,还是其他原因呢?其实与审美需求并无绝对关联美国人爱皮卡,主要是由于美国地大物博,城市皮卡不被当做货车限行。同样美国国民生产总值高,油价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其生活成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