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公积金?什么是资本公积金?什么是法定公积金?

2.什么是资本公积金?

3.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的分析

什么是公积金?什么是资本公积金?什么是法定公积金?

公积金价值确认表-公积金评估值怎么算

一、公积金

公积金又称公司的储备金,是指公司为增强自身财产能力,扩大生产经营和预防意外亏损,依法从公司利润中提取的一种款项,不作为股利分配的部分所得或收益。主要用于:弥补公司亏损,扩大公司生产经营,转增公司资本。

二、资本公积金

资本公积金是一种可以按照法定程序转为资本金的公积金,也可说是一种准资本金,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来源包括: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额超出其资本金的资本溢价和股票溢价;接受捐赠的资产;法定财产重估增值,即资产的评估确认价值或者合同、协议约定价值超过原账面净值的部分;资本汇率折算差额等。企业取得的资本公积金,在“资本公积”科目进行核算,并按资本公积金形成的来源进行明细核算。净资产是资产减负债的差,当然也包括资本公积金。

三、法定公积金

法定公积金是依照法律规定必须提取的,由法定盈余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构成。在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利润的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50%以上的,可不再提取。

公司公积金是司净资产额超过已收到股本额而为特定目的积存于公司的基金。公积金的作用在于增加公司的资本,巩固公司的财产基础,提高公司的信用。公积金不构成公司的股本,但其功能与股本相似,所以称为“附加股本”,与股本一起构成公司的自有资本。公积金依据其积存是否出于法律的强制规定,可以分为法定公积金、任意公积金;依据其积存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盈余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

分类标准:

1. 以是否依法律规定强制提取为标准,可把公积金分为法定公积金和任意公积金。

法定公积金,是指依据法律规定而必须强制提取的公积金。其提取比例(或数额)及用途,都由法律直接规定。法定公积金亦称“强制公积金”。

任意公积金,是指公司根据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决议而于法定公积金上自由设置或提取的公积金。所以,任意公积金是否设置及如何提取和使用,全凭公司自由决定,法律不加干涉。

2. 以公积金的来源标准,可把公积金分为盈余公积金和资本公积金。

盈余公积金,是指公司从其税后的营业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故其来源是唯一的,即只能是来自公司的盈余。

资本公积金,是指公司非营业活动所产生的收益中提取的公积金。

参考资料:

中国政府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什么是资本公积金?

资本公积金是一种可以按照法定程序转为资本金的公积金,也可说是一种准资本金,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来源包括: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额超出其资本金的资本溢价和股票溢价;接受捐赠的资产;法定财产重估增值,即资产的评估确认价值或者合同、协议约定价值超过原帐面净值的部分;资本汇率折算差额等。企业取得的资本公积金,在“资本公积”科目进行核算,并按资本公积金形成的来源进行明细核算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收到投资者出资超出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的份额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二、本科目应当分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其他资本公积” 进行明细核算。

三、资本公积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按其在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与发行权益性证券直接相关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借记本科目(股本溢价),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公司发行的可转换公司债券按规定转为股本时,应按“长期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科目余额,借记“长期债券——可转换公司债券,按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中属于该项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权益成份的金额,借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按股票面值和转换的股数计算的股票面值总额,贷记“股本”科目,按实际用现金支付的不可转换为股票的部分,贷记“现金”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股本溢价)科目。

企业将重组债务转为资本的,应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按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本企业股份的面值总额,贷记“股本”科目,按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相应的实收资本或股本之间的差额,贷记或借记本科目(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科目。

企业经股东大会或类似机构决议,用资本公积转增资本,借记本科目(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

(二)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所有者权益其他变动”科目,贷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

(三)企业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或其他方提供服务的,应按权益工具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借记“管理费用”等相关成本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

在行权日,应按实际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确定的金额,借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按计入实收资本或股本的金额,贷记“实收资本”或“股本”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四)企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应按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按其账面价值,借记或贷记有关科目,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

处置该项投资性房地产时,应转销与其相关的其他资本公积。

(五)企业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应在重分类日按该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公允价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成本、溢折价、应计利息”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

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为采用成本或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应在重分类日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借记“持有至到期投资”等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对于有固定到期日的,与其相关的原记入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的余额,应在该项金融资产的剩余期限内,在资产负债表日,按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的摊销金额,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对于没有固定到期日的,与其相关的原记入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的金额,应在处置该项金融资产时,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六)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根据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同时,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的累计损失,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

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上升的,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

如转销后的损失资金以后又收回,按实际收回的金额,借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同时,借记“银行存款”、“存放中央银行款项”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

(七)资产负债表日,满足运用套期会计方法条件的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借记或贷记有关科目,贷记或借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属于无效套期的,借记或贷记有关科目,贷记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转出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产生的利得或损失中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借记或贷记本科目(其他资本公积),贷记或借记相关资产、负债科目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八)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收购本企业股票方式减资的,按注销股票的面值总额减少股本,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超过面值总额的部分,应依次冲减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借记“股本”、本科目、“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科目;购回股票支付的价款低于面值总额的,应按股票面值总额,借记“股本” 科目,按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本科目(股本溢价)。

四、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资本公积的余额。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的分析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核算的分析

 新会计准则在多个具体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包括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规定,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以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差额应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核算,并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主要账务处理是(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下同):

 ①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②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还应将原计入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转出,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③期末,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本账户无余额。如果一个企业购入及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完成,则其会计处理会相对简单合理,因为在期末结账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已无余额,无需结转入?本年利润?。如企业跨期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问题就会变得复杂,存在已转入?本年利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新的会计期是否转回、如何转回等的会计处理问题(应用指南并未指明)。已有一些学者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但笔者认为这些建议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值得深入探讨。

 对跨期的理解与处理

 会计分期核算是会计的基本前提之一,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会计分期可以是月、季、半年和年,会计报表日可以是月末、季末和年末等。因此,如果按月核算调整公允价值的金额,那么跨月就是跨期,同样跨季、跨半年、跨年的核算也是跨期;如果每半年一次核算调整公允价值的金额,那么跨半年、跨年才是跨期,其它如此类推。

 损益类账户结账及结算利润的方法有两种:即表结法和账结法。账结法是每月末均把损益类账户的净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也包括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余额转入本年利润,账内计算利润。表结法是在年度内(1?11月份)损益类账户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期末暂时不必结转本年利润,而将其计入利润表,即在账外采用报表计算当期利润,12月末再将损益类账户年度净发生额结转本年利润。可见,在表结法下,年度内损益类账户不结转,年度内的跨期问题可被化解。即在表结法下,如果企业购入某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同年内出售,那么上述应用指南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是适合、可行的,不受跨月、跨季和跨半年的影响。如果是跨年出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跨年结转和转回问题将难以避免,必须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下文所指的跨期就是指跨年。

 跨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存在的缺陷

 对跨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账务处理,一些学者提出了有创意的方法,但仍存在不足,现通过案例逐一分析。

 案例安达公司2008年10月16日购入某上市公司A股票10万股,每股10元,支付相关税费3000元,共计1003000元;2008年12月31日,其公允价值11元;2009年5月21日,公司将该股票卖出,扣除费用4000元后取得价款1200000元。(不考虑其他各月的价格变动)

 会计处理方法一:

 (1)2008年10月16日

 ①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投资收益               3000

 贷:银行存款             1003000

 (2)2008年12月31日

 ②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

 同时:

 ③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

 贷:本年利润           100000

 ④借:本年利润           10000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0000

 (3)2009年5月21日出售时

 ⑤借:银行存款           1200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公允价值变动   100000

 投资收益              100000

 此种方法反映出售的投资收益仅为100000元。从投资过程看,该笔投资实际产生的净收益为200000元(不考虑原始投资的税费),少计的100000元正好是上年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虽然该方法对利润形成不会产生影响,但出售时会计处理未能全面反映该笔投资的投资收益。因而,有学者又提出其他方法。

 会计处理方法二:

 在按方法一相同处理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调整分录,即对上一年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本年实现时再次确认,这种再次确认仅作损益的内部调整不会增加利润:

 (4)2009年5月21日出售时增加再确认分录:

 ⑥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

 贷:投资收益           100000

 此种方法如实地反映了投资产生的实际收益为200000元。但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转销后又再次确认、转回,显得牵强,而且?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又多出一笔发生额,将影响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理解,不便于对公司整体进行分析。

 会计处理方法三:

 本方法的会计处理也是在与方法一相同处理的基础上,需在2009年初(或出售时)先将2008年已结转至累计未分配利润的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出,待出售该投资确认投资收益时再确认(见附表)

 (5)2009年1月1日(或5月21日)

 ⑦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00000

 (6)2009年5月21日出售时

 出售分录同⑤

 同时,结转2008年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入2009年的?投资收益?,结转分录同⑥。该方法完整过程的分录为:①、②、③、④、⑤、⑦、⑥。

 与前两种方法比较而言,这种方法似乎思路清晰,操作合理,但该方法仍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其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存在重复计算利润和计提盈余公积金的问题。因为上年(2008年)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已计入当年的净利润并计提了盈余公积金,本年(2009年)又将该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从上年的未分配利润中转出进入本年的利润中,形成新一年的利润并参与新一年的盈余公积金计提等分配事项,造成循环计算利润和重复计提盈余公积金现象。因此,该方法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上述三种处理方法中,后两种方法是对第一种方法的改进,其出发点十分明确,都是为了使?投资收益?账户能准确反映公允价值计量下交易性金融资产完整、真实的收益,以便报表使用者了解该投资收益的真实情况。但是,且不说这些方法本身存在缺陷,即使不存在缺陷这些方法也未必能达到让报表使用者了解该投资收益的真实情况的目的。因为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是一项一定时期内公司的综合指标,包含了其他方面投资的收益状态,因此,从该项指标上报表使用者无法获得某项独立投资的具体收益信息,除非投资项目是唯一的,或者让报表使用者查阅相关的明细账,显然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也是不合常理的。

 跨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及披露建议

 事实上,想通过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过程让报表使用者了解某投资项目的?投资收益?的真实情况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这些账务处理方法尚存缺陷。笔者认为,应改变思路从报表的披露上寻求解决的途径,可增设一份利润表的附表加以解决,该附表可叫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具体账务处理要求及该附表的格式设计如下:

 (一)跨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

 跨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务处理的方法完全按照上述方法一操作,不需作任何的其他调整。该处理简明、清晰,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在此不必考虑?投资收益?是否获得完整反映,?投资收益?的全面完整反映则交给?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来完成。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的设计

 设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的目的是要让报表使用者清晰地了解和掌握本公司因公允价值计量而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其产生和实现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所产生的风险。该表的项目、内容可设计成表1格式,并根据表2资料填制表1.

 填表说明:期末未实现收益合计③=上期的?期末未实现收益合计③? 本期确认未实现收益②-前期确认本期实现收益④;实现总收益⑥=上期的?实现总收益⑥? 前期确认本期实现收益④ 本期确认本期实现收益⑤;已实现净收益⑨=实现总收益⑥-取得费用⑦(由于本期确认本期实现收益⑤已扣除了处置费用⑧,故在此不再扣减)。

 (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与利润表的关系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中的?上期确认未实现收益①?和?本期确认未实现收益②?分别为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上期和本期的金额。?期末未实现收益合计③?反映已进入利润,但尚未实现的收益总额。?实现总收益⑥?反映某项目已实现收益的累计数。该表是利润表的补充附表。

 (四)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的作用

 该表清晰地反映了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收益确认、计量及其实现过程,而且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的资产或负债的变动损益都可在该明细表中获得反映,以方便报表使用者详细地了解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形成过程,了解损益的确认、计量和实现情况。该表的指标信息及功能是对利润表的极大补充,满足了报表使用者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其投资收益的信息需求,适用于短期投资项目较多的企业,特别是证券投资等金融业。

 公允价值计量代表了会计计量的发展方向,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是会计的发展趋势。公允价值变动及其损益的核算与披露将更加重要,核算中未能详尽的问题也可通过加强报表披露方式进行解决,编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明细表是一种好的尝试,既可化解核算中不易解决的?跨期?问题,又可较好地丰富披露的报表信息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