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怎么样?

2.中国石油战略:我国是如何保卫我们的石油利益?

3.石油发电

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怎么样?

当前太平洋石油价格是多少钱一升_当前太平洋石油价格是多少

简介: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WEPEC,是经院批准,由中法两国股东共同投资兴建的我国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资石化企业,总投资10.13亿美元,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年原油加工能力1000万吨。公司成立于1990年11月,1992年动工建设,1996年投料试车,19年底全面投产,股东为大连市建设投资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化(香港)石油国际有限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郝相民

成立时间:1990-12-07

注册资本:25800万美元

工商注册号:21020040000755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与境内合资)

公司地址:辽宁省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青岛

中国石油战略:我国是如何保卫我们的石油利益?

一、

2018年过去了。

这一年,中国一共进口了4.619亿吨石油,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

尤其在锦州和惠州两处石油战略储备基地,趁着11月国际原油价格大跌,大笔购入石油,更加大冲高了进口数据。

虽然到处都有电动车推进的消息,但我国石油消耗高峰在2028年左右才会到来,我们对石油的依赖还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格林斯潘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中国毫不犹豫点了个赞。

二、

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但中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才排在世界第13位,不含页岩油共有257亿桶,产油量也并不高,就算中国产油量高,以现在全球油价50美元左右的价格,我们的开成本也不太划算。

(上图美国成本是35左右,但美国页岩油二叠纪成本低于25美元)

虽然中国石油产量1.9亿吨还能排在全球第五位,但大庆、胜利这样的老油田已经没多少储量,从2017年开始,中国进口石油占全年依存的72.3%,2018年占75%,预计到2020年,会占到80%,差不多成了一个完全依赖进口石油的国家。

保卫石油输入线,就是保卫中国经济的命脉。

在中国的进口石油列表里,2017年,前五大来源国是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伊拉克和伊朗,进口份额占别为14.24%、12.43%、11.11%、8.78%和7.42%。在前十位石油进口来源国中,中国自8个国家的进口增幅达到了两位数,增长最快的是自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的进口量,同比增幅分别为24.98%和28.90%。俄罗斯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原油进口第一来源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我国主要油气产品进口国)

中国每年总共从44个国家进口原油,其中中东地区9个、非洲地区14个、北里海地区3个、南美洲地区5个。

每年从这些国家进口的石油,主要运往中国的青岛、宁波、大连、湛江以及杭州海关,进口份额占别为28%、12%、11%、8%和7%。

那些在茫茫大洋上航行的巨型油轮的航线,像一根根细微的细管,不断给正在茁壮成长的中国经济,输入新鲜的血液。

如果你仔细留意我们宏大的一带一路图,你会发现,大多数我们的原油供应国,正好在我们的一带一路版图内。

(一带一路图,几乎将中国所有重要的石油进口国都覆盖了)

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度互补,互助互利,他们需要中国工业生产的产品,中国需要这些国家的原材料,同时,中国向这些国家给予经济援助,帮助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是互利互惠的宏大战略。

三、

太平洋另一边的美国,情况就要好得多了。

到了2018年,拥有页岩油技术的美国,产量已经超过沙特与俄罗斯,11月,美国已能做到日产1170万桶石油,超过俄罗斯的1140万桶每日和沙特的1063万桶,成为当今第一大产油国。

其中,美国,沙特,俄罗斯三国的石油总产量,已经超过欧佩克15国的总产量,已能左右全球经济起伏。

美国一年要消耗约10亿吨石油,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主要进口加拿大(最重要),沙特,伊拉克,委内瑞拉,墨西哥的重质含硫油,他们的炼油厂从80年代开始主要炼这种油。

在页岩油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美国二叠纪页岩产量不断增加,美国的真实石油储量难以想像。

我国现有建成舟山、舟山扩建、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及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共9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利用上述储备库及部分社会企业库容,储备原油3773万吨,在国际石油供给突然中断的情况下,中国的石油储备,也只够33天左右,这距离国际常用的90天的储备“安全线”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和其他经济大国相比,中国的石油储备相差更多,美国的石油储备高达6.65亿桶,足够150天的消费。

日本的经济规模只有中国的一半,但其石油储备还高于中国,有2.亿桶,日本的日均石油消费水平为445.1万桶,其储备规模足够使用68天左右。

四、

为了保卫中国的石油安全,我们现在主要解决从两方面着手解决,一个叫绕开马六甲,另一个叫保卫南海。

马六甲海峡是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

中国经中东和非洲运输过来的石油,几乎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再进入中国(日本,印度也有90%的石油要经马六甲海峡)。

如果一旦发生战争,马六甲海峡被控制住,中国的石油安全将即刻被催毁,我们就只有33天的石油储备了。

一旦发生军事冲突,有敌对方封锁马六甲海峡,会对中国造成灾难性后果。

这也是我国为什么一直奋力发展海军,逐步建立数个航母战斗群及大型两栖部队的原因之一。

但现在美国海军实力之强,就是将全世界所有国家的海军全部堆在一起同美国血拼,大概也敌不过四分之一的美国海军,我们的海军还在缓慢成长中,因此,绕开马六甲海峡成为当务之急。

幸好在西边,我们有一个全地球最好的铁血盟友---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的西边,有一片海岸线,离霍尔木兹海峡很近。

那里有一个深水良港,叫做瓜达尔港。

瓜达港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由中方出资建设,从瓜达尔港再建一条铁路或石油管道,直通中国新疆喀什,再从喀什到上海,也就2500公里了,省下了上万公里的海上运输路程。新疆、甘肃地区原来老油气田已经开殆尽,但当地还有许多配套的炼油加工设备,从喀什接进石油,一方面节约了绕道马六甲的海路,另一方面直接把石油送到了加工厂,直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有了瓜达尔港,中东地区我们主要的供油国,沙特,伊朗,伊拉克三国的石油就可以源源不断地直接从巴基斯坦上岸,一路驶向喀什,再也不用经马六甲海峡,中国石油的陆上通道,就可以打通了。中国石油安全,也基本得到了保障。

不过目前中国运往瓜达尔的货物都是公路运输,虽然路程缩短,但成本比绕道马六甲海峡高几倍,要想实现经济效益,必须完善铁路、管道等运输设施,而中巴之间有高山阻隔,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且需要时间。

而一旦瓜达尔港到喀什顺利对接,新加坡的经济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虽然巴基斯坦是我们的铁杆盟友,但我们也不能亏待巴铁,中方拥有瓜尔港40年经营权限,40年后将会送给巴基斯坦,在这40年里,中方拥有港口91%的利润,巴方拥有9%的利润,同时,中方在“中巴经济走廊”一共投资了560亿美元,为巴方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如果说巴达尔港是我们的现在,而南海,则是我们石油安全的未来。

南海是被称作“第二个波斯湾”,其远景保守石油储量相当于中东地区的一半左右,超过了整个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尤其是南海南部的万安滩、曾母暗沙周围、礼乐滩盆地地区。

中国石油的勘探开发有很多不能尽如人意的障碍,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海洋石油方面。

整个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质量约在230-300亿吨之间,天然气总地质量约为16万亿立方米,占我国油气总量的1/3,其中70%蕴藏于153.7万平方公里的深海区域。目前,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勘探开发的海上油田水深普遍小于300米,大于300米水深的油气勘探开发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说,现在开发南海的石油,为时尚早,还需要等待技术的成熟。

除了石油,中国南海可燃冰储量世界第一,相当于800亿吨油当量,南海的可燃冰可供开量3000年,而中国现在领先世界的顶尖技术细分类里,就有可燃冰开技术。

南海拥有这么丰富的,关系着我国能源未来的生命线,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建设一支强盛海军,保卫我们富饶的南海。

五、

除了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中国还尝试在缅甸布局皎漂港。

皎漂港的优势是离中国陆地更近,运输成本更低,从皎漂港经铁路进入中国西南昆明,仅1500公里,昆明比喀什离内地可近多了,但去皎漂港还是要经印度洋,有可能为印度所制,所以中国也在斯里兰卡开始布局,在那里下了一步活棋。

缅甸内部政局不是太稳定,复杂多变,世界各国培植的势力暗流汹涌(我们平时新闻常看到出镜的果敢人,,罗兴亚等问题都是各国政治势力角逐的结果),没有比跟巴基斯坦合作来得放心。

(从皎漂港到中国西南地区陆地运输成本大大降低)

中国三年前曾中标皎漂港项目,当时中方跟缅方谈的股权比是85%与15%,缅甸不同意,耽搁了三年,一直到2018年11月8日,终于谈妥股权比为70%跟30%---按原先的股权配比,缅甸不需要出钱,现在涨到30%股权,缅甸需要注资,第一阶段投资13亿美元,整个项目预计花费72亿美元。

另外中国也有尝试泰国克拉运河的可能性,不过克拉运河离马六甲海峡太近,开通运河成本太高,海峡又容易被封锁,跟不经马六甲是换汤不换药,这个是下下策,同时如果泰国克拉运河一旦开通,新加坡将会衰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新加坡是小国大政治,会以倾国之力阻止泰国开挖克拉运河。

(克拉运河一旦开通,新加坡将迅速衰落)

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瓜达尔港,还是皎漂港,抑或是克拉运河,中国走的每一步棋都将伤及新加坡的核心利益,因此大家会看到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以华裔为主的新加坡,却是最喜欢怼中国的国家---我身边去新加坡旅游的大批亲友都反应新加坡对华人不怎么友好。

六、

现在我们必须聊一聊,保卫我们石油生命线的中国海军,现在在世界上是什么水平。

由于过去亏欠海军太多,中国现在的江南造船厂,大连造船厂,沪东造船厂,武汉造船厂订单不断,堪称“疯狂”的造舰规模像下饺子一样生产各种军舰,一艘满载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054A导弹护卫舰从铺设龙骨到建造完毕仅需不到一年的时间,强大、完备的工业体系为中国海军快速、大规模造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自2012以来中国海军新舰入列或服役的数量不少于82艘,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英国海军的除去核潜艇与航母之外的所有舰船,足以碾压任何中等国家的海军。

虽然中国海军目前只拥有两艘航母,一艘辽宁舰已形成战斗力,首艘国产航母正在进行第二次海上试验,但传闻第三艘航母已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第四艘航母已提上建造日程。中国还有导弹驱逐舰052D10艘,052C6艘,052B2艘,0522艘,051C2艘,9569艘,051B1艘,0516艘,护卫舰054A28艘0542艘,05641艘,053H310艘,登陆舰0714艘,07211艘123224艘核潜艇0946艘,0934艘,0923艘常规潜艇元级潜11艘,基洛级潜艇24艘,宋级潜艇17艘,明级潜艇8艘。

同时我国海军还有多艘舰艇下水或在建,例如:国产航空母舰已下水并进行了两次海试;055万吨大驱4艘下水;另有052D型导弹驱逐舰多艘下水或海试等等。

中国海军军费开支逐渐上升到俄国的2.5至3倍,中国海军整体实力超过俄国与法国,位居世界第二将成既定事实。

但是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差距还非常大,美国海军一年军费是中国海军的四倍,我们舰艇虽多,但高科技方面还有很大距离,最悲观的预计是中国海军战力还不到美国海军一成。

七、

无论在陆地还是海上,中国都是呈现出积极的姿态,努力保卫中国经济的生命线,我们还会依赖石油进口非常长一段时间,因为石油,我们也被卷进了世界各地的地缘政治斗争,在新能源彻底普及前,我们依然会开港铺路,修舰强军,保卫南海,推进友国。

中国的崛起已不可阻挡。祝祖国日益强盛。

石油发电

是的,是1356900!

不过,我计算的是2037kwh或587.78kwh.另外,给你补充些知识!

1月13日,山东省渤海湾南部水深仅25英尺(1英尺=0.3048米)浅海区的埕岛西油田冒出了滚滚原油。诺布尔能源公司(NYSENBL)旗下子公司——EDC和中石化一同开启了输油管线闸门,一条5英里(1英里=1.609344公里)长的输油管将原油送到岸上并销售给中石化。当天,3个油井实现油,日产6000桶,本周内,剩下的十几口井将陆续开启,生产能力将达到日产1万桶(年产40万吨)。

《财经时报》从胜利油田得到消息,埕岛西区块合同区面积为149平方公里, 已勘测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达5000万吨。EDC总计对该项目投资9亿元,持57% 的石油开权,而合作方中石化持有43%的开权,双方按照该权益进行产品分成。EDC总经理帕特·麦克森预计,EDC将在这个项目上每年获得赢利至少1个亿。

这对于总储量超过30亿吨的渤海湾大油田(预计今后至少还可以在这里找到15亿吨储量,使总储量达到45亿吨)来说,只是个“小故事”——引用中石化一 位员工的话来说就是——埕岛西“仅是冰山的一角”。

渤海湾:“海上大庆”

记者了解到,2001年渤海油田年产量已经接近600万吨,预计到2005年产量将达到2100万吨,渤海石油的产量将达到全国产量的近15%,而相当于中国整个海洋石油产量的一半。目前,这里再加上周边陆上的辽河、胜利、华北和大港油田 的石油产量,已经超过全国的40%。

包括大陆菲利普斯□Conoco Phillips□、雪佛龙、科麦奇、德士古、阿帕奇、王朝能源(加拿大)等公司在内的,至少有6家以上赫赫有名的国际石油巨头已经获得渤海湾区域的石油开权,EDC只是其中名不见经传的一家而已。

2002年的最后一天,新华社发出了一条不太引人注意的消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莱19-3油田一期工程日前正式投产,设计产能最高可达4万桶油当量/天(约年产200万吨)。

蓬莱19-3油田是继陆上大庆油田以后,中国发现的第二大整装大油田,年产原油有望突破1000万吨,几乎占渤海石油产量的一半。其储量预计约26亿桶(约

3.5亿多吨),并具进一步评价的潜力,堪称“上的明珠”。大陆菲利普斯公司的前身——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于1999发现了它,目前开发由菲利普斯中国有限公司□大陆菲利普斯的下属公司,简称“菲利普斯中国”与中海油合作进行。菲利普斯中国担任项目的作业者,据说拥有49%的权益,而中海油拥有51%的权益。

也就是说,这块油田差不多一半原油归美方所有。事实上,整个渤海石油的前景都是如此,中国还有许多的海上油田都是与外国合作开。

国际石油巨头瓜分渤海湾

这让中国关心能源发展的人士骂起娘来——本来贫瘠的石油却被海外这些“风险投资”收割走——中外合资项目的大部分勘探合同都是在上世纪90年代

中期以前签订的,那时候中国原油基本可以自给,石油价格也没有和国际接轨,海油的勘探极具风险,而且开成本比陆地石油高出3-5倍。1990年年初中国勘

探、开发和开海油的技术、经验和资金都远远不够,于是向外国石油公司出售特许权成为中国开海油的重要手段。

埕岛西、蓬莱19-3油田就是“历史问题”,在渤海湾石油进入收获期的时候,坐享其成的中海油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外国石油公司也纷纷享受成功的喜悦。

事实上,渤海油田的勘探成功率,已连续6年保持在五成以上,远高于35%的世界水平。勘探的结果也表明油田质地非常高,以前的理论认为,油层可能在2000米以下的深层,结果却在1000米处的浅层收获多多:一年多时间内发现的石油储量竟相当于该地区的所有历史发现,7个1亿吨以上储量的油田被发现。受最近勘探成果的鼓舞,17家海外公司正在渤海湾狭小的地带内正抓紧进行着新一轮的勘探。

据悉,中外合作方式包括以下几种:开发合同(对于已经勘探出原油储量的区域进行开发)、提高产收率合同、单井合同(外方勘探,一旦发现油区就按照合同行使权益),以及原油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合同。中方一般要求获得勘探权的海外公司投入一定比率的资金进行区域内的勘探。一般的做法是,中海油获得51%的权益,而外方获得49%的收益。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埕岛西项目的合作中,EDC的收益大于中石化。ED C向《财经时报》解释,19年以前中方勘探出的石油地质储量只有3000多万吨,19年EDC投产埕岛西,勘探出该区域石油储量总计达到5000多万吨,因而至今在该地区拥有占主导地位的开权。

中国石油缺口惊人

相比美国油田全部封闭,在“9·11”以后进一步增加了储备,并只开外国 的石油,中国的这一历史遗留政策不甚高明。目前盛传的国家能源委即将成立的

消息也反映了普遍的呼声,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应该会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

目前,石油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约占20%,而全球平均数字是40%。由于陆上老油田产量开始走下坡路,中国今后20年石油、天然气、铜等矿产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5倍,其中石油需求缺口超过60亿吨。而迫于环保和国际舆论压力,中国煤炭产量已由过去的13亿吨减少到现在的9亿吨。2001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已经达到7000万吨,并成快会突破亿吨,接近石油消费的1/3。到2010年和2015年,中国石油年需求量可能达到3.6亿至4.3亿吨,届时,年进口量可能达到1.8亿吨至2.5亿吨。进口的80%可能来自中东,几乎全部是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油轮运输。

因此,美伊战争将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伤害。有人认为如果战争拖一年的话,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会减少一到两个百分点——因为中国几乎没有任何战略储备(美国的战略储备相当于其叁个月的进口量)。美国打击伊拉克之后,可能会对另一个产油大国伊朗施加压力,而伊朗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石油进口源。

国家石油政策变化

中国试图分散进口源和进口途径,中俄输油管即是一例。中,它在2005年投入使用,前五年内每年经该线路向中国进口2000万吨石油,2010年后提 高到3000万吨。

但是,最近传出可能泡汤的消息,输油管终点不再是大庆,而是太平洋沿岸的纳霍德卡港,因为日本和韩国都不希望“从中国人手中买油”,近日日本首相小泉访俄时,更向俄提出愿提供优惠50亿美元,支持兴建绕过中国的输油管。这令普京态度游移——此前中国石油公司在压力下,已被迫中途退出了俄罗斯着名的斯拉夫石油公司投标拍卖。俄罗斯不允许中国染指他们的石油公司。

于是中国重拾从哈萨克修建长达3000公里的输油管达到新疆的。但是输油量却只有每日50万桶,本身并不经济。同时,由于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中亚五国纷纷靠近美国,原先修建输油管的大环境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中国石油的中亚战略也陷入尴尬之中。

与此同时,中国叁大石油公司拼命扩大海外领地,也意味着国家石油政策的变化。

中石油的主要投资集中在苏丹和哈萨克,在委内瑞拉、秘鲁和加拿大也有业 务。2002年中国石油宣布以2.16亿美元收购戴文能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油气资产,希望到2005年,实现海外销售收入40亿至50亿美元。2002年中海油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尼的叁块石油天然气田,在“十五”期间斥资100亿元用于海外业务拓展,到2005年获得每年200万至300万吨份额油。近日中石化和中信也表示正在收购海外油田资产。

亡羊补牢

同时,国内的勘探权许可显然已经收紧。知情人士透露,最近两叁年来,像渤海油田这样的地域是已经很难再出售勘探权给国外石油公司了。在那些勘探权到期之后的区域,中海油自己承担起了独立勘探任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2002年10月22日,中海油宣布位于渤海湾辽东区块的预探井锦州25-1S-1获得成功,担任此区块的作业者并拥有100%的权益。

至于蓬莱19-3项目的进展,知情人称,目前合作双方——中海油和菲利普斯中国仍旧在某些敏感问题上存在分歧,例如该项目是进行整体开发还是分区开发

。中海油希望取整体开发方案,这样有利于提高石油的有效利用,同时能保证中方利益,但双方并没有就此达成一致意见。

1)世界石油化工工业发展四大趋势

一、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本届石油大会的主题是"石油工业,追求杰出业绩与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石油工业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对人类居住环境造成了污染,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保持石油和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和替代能源。这次大会号召石油公司要在追求杰出业绩的同时,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责任,与密切合作,加强对话,共同创造能源的未来,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权的重大问题。

二、技术进步是发现新的油气田、增加油气储量的基本动力

在本届大会上,各国专家们在总结近年来深水和超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老油田下面发现新油田的经验时指出,勘探开发的技术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三、石油替代能源问题受到广泛重视

专家们认为,天然气变为液体的技术(GTL)和LNG技术可以在未来市场中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尽管由于经济性问题,GTL和LNG永远不能取代整个传统燃料,但是GTL作为车用优质环境友好燃料,在未来 15年内将占全球柴油燃料的10%,GTL和LNG将在解决世界能源问题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炼油与石化一体化,充分利用石油,提高产品竞争力

炼油厂与石化厂互供原料、总体优化,特别是以炼油过程生产低碳烯烃尤其是生产丙烯作为石化原料,使炼油厂与石化厂的结合更为紧密,这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

2)在日益高涨的求“绿”大趋势下,化工企业讲理无门,只有及早迎合今年化企咬牙要过“绿”关

2002年,对化工企业而言,最敏感的词莫过于绿色了,不管是化肥、农药,还是涂料、染料,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绿色的影响———一些企业让绿得步履艰难,甚至无路可走;一些企业却也借着绿色的口号引来了不少人的眼球。在即将到来的 2003 年里,绿色对化工企业又意味着什么呢?2002 年是我国加入 WTO后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更加开放的国门让更多的国内产品走出去,更多的国外产品走进来。随着出口大幅度上升,国际上针对产品的各种壁垒也随之出现,绿色壁垒就是今年我们的出口产品遭遇最多的一个。茶叶出口受阻,蔬菜出口受阻,水果出口受阻,服装出口受阻……一连串产品出口受阻几乎都与化工有染,不少化学物质残留过高成了产品受阻的口实。接下来就是不明真相的人把化工产品看成是万恶之源,甚至于对多年来一直充当农业生产保护神的化肥农药也不能幸免。绿色壁垒发难在先,绿色农业欲弃传统化肥农药在后,国内诸多企业不得不坐下来讨论对策。

国外压力尚且如此,国内在这一年中也一波一波地涌动着以绿色为口号的活动。今年二三月间,北京首先出现了一些声音,对即将出台的内墙涂料标准提出质疑,在圈内引来了一场动静不小的'护国标'与'抗国标'的争论。和以往大不相同的是,此次争论并非由于国标过于严格,而是企业认为国标太过宽泛,不如企业标准或地方标准严格。争论虽然以一家企业退出协会为最后收场,但它却表现出人们对绿色异乎寻常的热爱。本属化工领域的业内技术之争也空前地引来了众多眼球。争论到此并未结束,就在国家内墙涂料标准正式施行前后,上海一家涂料企业也通过媒体质疑国标,同样认为标准中对有害物质的要求过于宽泛不利于行业发展。为此还导致了两家企业的直接交战。一时间,标准是否够'绿'硝烟再起。抛开南北二企业叫板涂料国家标准的最初动机,起码这两家企业因沾了绿色而名气流传开来。

2002年就这么过去了。没有人不相信,新的一年对绿色的追求将会更执着。在这种日益高涨的求'绿'大趋势下,化工企业无理可讲,既不能诉委屈也不能讲条件,只有迎合。 就农药而论,目前高毒农药在我国占据比例过高的状况必然要在近两年内得到改变,高毒高残留农药要退出舞台,低毒低残留农药唱主角是必然趋势。但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开发能力不足、企业分散形不成大的集团等等困难都明摆在面前,产品结构的大调整所需要的就是产业的调整和企业的整合。这既为农药企业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产品结构调整是农药生产企业的生存之路,积极开发和寻找高效低毒低残留替代产品,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改进和改善低毒低效的用药效果,认真防范产品转型时期可能带来的各种经营风险,尽早抢占产品竞争的制高点。这是农药企业惟一的选择。

化肥企业在新的一年中也将受到更加严厉的绿色制约。据报道,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制定的《关于发布排污收费标准试行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已下发。通知的下达表明国家将大幅度提高排污收费标准。经有关方面测算,若按新标准收取排污费,将为目前收费标准的 5倍左右。以小氮肥行业为例,如果按新标准收费,排污费一项据初步估算仅尿素厂就达 1.36 亿元,碳铵厂为 1.87 亿元,小氮肥行业为 3.23 亿元,加上废气、废渣、噪音等的收费,新标准收费比老标准增加了 80%。据悉,新的一年我国化肥的进口配额将超过 1000万吨。这样,化肥生产企业在环境保护、绿色生产和进口压力下,供大于求的现象将会日益严重。中小企业的关停并转、大企业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这些都将围绕着绿色更广泛、更具体地展开。

据悉,明年国家有关部门将重点在涂料行业展开打(实际上也就是打绿)行动,一些冒名牌产品的作坊式小厂将退出市场,充满绿色且适销对路的名牌产品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粉末涂料、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形势将看好。我国涂料年产量 200万吨,有报道说生产企业多达 8000 家,市场总的发展态势是总量供大于求。在这种形势下,绿色几乎成为涂料企业优胜劣汰的惟一尺度。过得了绿色关就过得了生存关,反之将会被淘汰。

绿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化工企业来说,在新的一年里,如果你还有一点资金的话,如果你还有一点技术的话,如果你还有一点竞争的雄心的话,那就毫不动摇地投到绿色上吧,那是惟一的一条能够继续走下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