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油价表_历年95号汽油价格
1.实证研究结果讨论
2.英国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包括现在的
3.世界海洋油气产量多少?
4.论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5.有人了解利比亚的情况吗?任何情况我都想晓得,谢谢!
实证研究结果讨论
4.5.3.1 基本统计分析
令POt,PEt分别表示第t日WTI国际原油价格和欧元对美元汇率价格,其统计特征如表4.23所示。不难发现,首先,两个价格(汇率也可以看做一种相对价格)序列都是非正态分布的;其次,两个价格序列都存在显著的自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因此存在显著的波动集聚性。还有,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个价格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但都是一阶单整序列。从两者的标准差也可以发现,总体而言油价波动的风险比汇率波动风险要大。
表4.23 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序列的基本统计特征
4.5.3.2 均值溢出效应检验
(1)协整性分析
为了利用长期弹性的概念,我们先对两个价格序列取自然对数,得到两个新的变量1n_PO和1n_PE。由于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序列取自然对数后仍然均是一阶单整序列
检验结果表明,取自然对数以后,两个价格序列仍然是一阶单整的,符合应用协整理论的基本要求。具体统计检验结果可向作者索要。
,根据协整理论,建立回归方程如下:国外油气与矿产利用风险评价与决策支持技术
式中:括号内为相应变量的t统计量值;**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用ADF方法检验回归方程残差项εt的平稳性,结果发现,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平稳的。因此,我们认为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而从协整回归系数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均衡关系是正向的。并且,国际油价关于欧元对美元汇率的长期弹性系数为1.26,即美元汇率变动1%,国际油价长期来看平均变动1.2607%。可见,两个市场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非常显著,因此在分析和预测国际油价长期走势时,美元汇率的变化必须考虑。
(2)跨期互相关检验
尽管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都不是平稳序列,但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符合建立VaR模型的先决条件。而为了确认是否需要用VaR模型建模,我们先检验国际油价序列和美元汇率序列的跨期互相关性,滞后2阶时,得到跨期互相关系数如表4.24所示。可见,油价和汇率序列之间滞后2期的互相关系数都较大,这说明两个市场的条件均值之间存在显著的引导和滞后关系。因此,建立VaR模型很有必要。
表4.24 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的跨期互相关系数
(3)均值溢出效应检验
通过对油价和汇率两个序列建立VaR模型,根据模型的整体AIC值最小准则,求得Granger因果检验的最佳滞后阶数为1,从而得到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4.25所示。从显著性概率发现,欧元对美元汇率是国际油价波动的Granger原因。而国际油价变化并不是显著引起美元汇率起伏的Granger原因。因此可以认为,存在从美元汇率到国际油价的单向均值溢出效应,即国际油价的变化受前期美元汇率变化的显著影响。
表4.25 油价和汇率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自2002年起,美元持续贬值,原因非常复杂,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试图有效拉动出口,缩减贸易赤字。另一方面,受到市场供需、地缘政治和金融市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国际油价自2002年起也连创新高。通过上述均值溢出效应检验,我们可以认为,美元的贬值对国际油价上涨存在显著的推动作用。这是由于原油期货交易主要以美元计价,而美元贬值导致部分外国投资者大量买进原油期货交易合约以获取更高利润,而原油期货价格的走高势必导致现货价格的上扬。当然,这里面也暗含一种长期影响的意义。
与前人用实际油价和实际汇率计算得到的结果相比,用名义价格得到的结果表明,尽管从长期而言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仍然存在一种均衡的互动关系,但是相互影响的方向发生了变化。因此可以认为,物价水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两个市场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
(4)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分析
在VaR 模型中,脉冲响应函数可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变量当期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基于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建立的脉冲响应函数如图4.27所示。可见,美元汇率一个标准差(对数值为0.1463,对应原始汇率的0.1557)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是缓慢增加的,在大约1年以后(具体结果为234天)达到最大程度0.00879美元/桶(此为对数值,转换成国际油价为1.0088美元/桶),并趋于平稳减缓;而国际油价的一个标准差(对数值为0.2422美元/桶,对应原始油价为8.3743美元/桶)对美元汇率的影响较为微弱,接近于0。这种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的单向均值溢出效应。
图4.27 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的脉冲响应函数
a—油价受到冲击后的反应;b—美元汇率受到冲击后的反应
4.5.3.3 波动溢出效应检验
(1)价格序列的GARCH效应分析
从表4.23中看到,两个价格的平方序列均存在显著的序列相关性,即原序列具有显著的波动集聚性,因此我们引入ARCH 类模型刻画这种性质。考虑到序列的自相关性,因此主体模型用随机游走模型。通过检验残差的ARCH 效应,我们发现,国际油价序列存在显著的高阶ARCH 效应,因此考虑用GARCH 模型,然后按照AIC值最小的准则,多次尝试,决定用GARCH(1,1)模型来描述国际油价序列的波动集聚性。另外,考虑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油价上涨和下跌带来的价格波动并不对称,因此考虑用TGARCH 模型,通过模型的AIC 值发现,这样的做法也是合理的。检验TGARCH模型残差的ARCH 效应,发现ARCH 效应已经滤掉,而且,Q(10)和Q2(10)统计量的检验结果也表明模型残差不再存在额外的序列相关性和波动集聚性,这说明TGARCH(1,1)模型对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特征的拟合效果较好。同理,我们发现GARCH(1,1)模型能较好地刻画欧元对美元汇率的波动集聚性。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26所示。
表4.26 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的(T)GARCH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模型的残差都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我们用基于GED分布的(T)GARCH模型描述模型残差的尖峰厚尾特征。表4.23结果显示,GED分布的参数均小于2,从而验证了使用(T)GARCH模型对油价和美元汇率序列建模时所得残差项的厚尾特征。
波动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表明,国际油价的波动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即杠杆效应。杠杆系数为负,表示相同幅度的油价上涨比油价下跌对以后油价的波动具有更大的影响。具体而言,油价下跌时, 对ht的影响程度α1+Ψ为0.0219;而油价上涨时,该影响程度α1为0.0688,是油价下跌时的3.1倍左右。产生这种杠杆效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石油的不可再生性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它决定了石油供给者的市场地位明显高于石油需求者。因此,油价上涨会加剧石油短缺的预期,使市场交易者倾向于在当期购买。这种争夺加剧了油价的进一步上扬,加上市场投机因素的推波助澜,促使油价上涨时波动程度格外突出。而油价下跌时,石油生产商减少开量,石油经销商囤货待售,导致市场供给量降低,油价出现回升,阻碍了其进一步下挫。可见,石油市场多空双方的不对称地位决定了供给不足时油价的上涨幅度要大于供给过剩时油价的下跌幅度,从而造成了石油市场的上述杠杆效应。
从波动模型也可以发现,美元汇率的波动存在显著的GARCH 效应。方差方程中 与h t-1前的系数之和α1+β1刻画了波动冲击的衰减速度;其值越靠近1,则衰减速度越慢。在本节的GARCH(1,1)模型中,该系数之和为0.9872,说明美元汇率具有有限方差,即属于弱平稳过程。美元汇率的波动最终会衰减,但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其中ht-1前的系数为0.9533,表示当期方差冲击的95.33%在下一期仍然存在,因此半衰期为14天。
(2)波动溢出效应检验
按照前文的波动溢出效应检验模型,得到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之间波动溢出效应估计结果,如表4.27所示。我们发现,从统计上讲,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的y系数都不显著。可见,尽管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也有显著的单向均值溢出效应;但是它们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即双方的价格波动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价格波动程度的大小不会显著互相传递。这也表明,从价格波动态势的角度讲,美元汇率对国际油价的影响相当薄弱。
表4.27 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的波动溢出效应检验结果
4.5.3.4 风险溢出效应检验
市场有波动不代表一定有风险,因此风险溢出效应是波动溢出效应的一种拓展。按照VaR的计算思路,本节用国际油价分布函数的左分位数来度量油价下跌的风险,表示由于油价大幅度下跌而导致的原油生产者销售收入的减少;而用分布函数的右分位数来度量油价上涨的风险,表示油价大幅度上涨而导致的原油购者的额外支出。这种全面考虑市场风险的思路同样适用于美元汇率市场。就本节用的欧元对美元汇率而言,汇率的涨跌将在多个方面给国际汇率市场的不同主体产生不同的风险。比如就发生在美国本土的国际进出口贸易而言,汇率下降表示美元升值,美国出口商和欧元区的进口商将面临较大风险;汇率上升表示美元贬值,则美国进口商和欧元区的出口商就可能面临明显的市场风险;而就石油美元而言,美元升值,将额外增加石油进口国(如欧元区)的开销;美元贬值,又会给主要石油出口国(如OPEC)的石油销售收入形成阻碍。
综上所述,石油市场和美元汇率市场都需要同时度量价格下跌和上涨的风险,从而为市场不同参与主体提供决策支持。本节将用上述基于GED分布的TGARCH(1,1)模型和GARCH(1,1)模型,按照方差-协方差方法来分别度量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在价格上涨和下跌时的VaR 风险值,并检验两个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
(1)GED分布的分位数确定
根据GED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使用MATLAB编程,经过多次数值测算,求出GED分布在本节所得自由度下的分位数(表4.28)。表中结果显示,95%的分位数与正态分布的1.645基本相同,但99%的分位数却明显大于正态分布的2.326,这也表明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价格都具有严重的厚尾特征。
表4.28 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价格的GED分布参数及分位数
(2)基于GED-(T)GARCH模型的VaR风险值计算
根据上述VaR 风险的含义,按照方差-协方差方法,我们得到以下两个计算VaR风险的公式。价格上涨风险的VaR值计算公式为:
国外油气与矿产利用风险评价与决策支持技术
式中:μm,t为第m个市场第t日价格的条件均值(即实际值与残差的差),zm,a为第m个市场中(T)GARCH(1,1)模型的残差所服从的GED分布的右分位数;hm,t为第m个市场价格的异方差。
同理,得到价格下跌风险的VaR值计算公式为
国外油气与矿产利用风险评价与决策支持技术
基于上述计算公式,本节计算了在95%和99%的置信度下,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的上涨风险和下跌风险。经过LR检验(Kupiec,1995),我们发现VaR 风险的结果是可靠和可行的。
(3)风险溢出效应检验
得到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价格上涨和下跌时的VaR风险值之后,我们根据Hong(2003)提出的风险-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构造相应的统计量Q1(M)和Q2(M),并通过M ATLA B编程求出统计量的值及其显著性概率,从而检验石油市场和美元汇率市场之间的双向和单向风险溢出效应。计算结果如表4.29所示,其中M分别取10,20和30。
从风险检验结果看到,从下跌风险角度(即油价下跌,美元升值)看,国际石油价格与美元汇率之间存在双向风险溢出效应,进一步检验单向风险溢出效应,发现在95%的置信度下,存在从美元汇率市场到国际石油市场的风险溢出,而并不存在从国际石油市场到美元汇率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可见,美元汇率升值的风险对国际油价下跌的风险影响显著。而在99%的置信度下,国际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方向的风险溢出效应。因此可以认为,就下跌风险而言,两个市场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比较有限,当准确性要求提高到一定程度时,美元汇率升值对油价下跌的风险影响可以忽略。
表4.29 国际油价与美元汇率价格风险溢出效应检验结果
另一方面,从上涨风险角度(即油价上涨,美元贬值)看,不管是在95%还是99%的置信度下,两个市场之间都不存在任何方向的风险溢出效应。可见,近些年来,虽然美元总体上持续贬值,但就市场风险而言,这种贬值并未给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风险带来显著的推动作用。换言之,尽管国际油价高企导致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购者(如中国和印度)的购油额外支出明显增加,但美元持续贬值并不是这些国家支出增加的显著原因。
总体而言,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美元升值对国际油价走低的风险作用,取积极手段,有效规避市场风险。近些年来,尽管从每日交易的角度而言,美元汇率时有涨落。但总体而言,美元贬值是大趋势,欧元对美元汇率连创历史新高,这种趋势并没有给油价上涨风险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对市场交易者而言,风险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是一个满意的信号。
英国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包括现在的
这个我还真知道,等我慢慢写哈,俺正好研究的,保证全网你都找不到。
1636年 荷兰郁金香崩盘
1720年9月英国南海泡沫崩盘 其中1717年到1720年三年间为投机狂潮上升阶段
第一次经济危机 1788年
繁荣期 1789年—1792年
英国纺织业发展 银行使筹集资金更主容易,工业投资迅猛增长,投资品需求旺盛,生产能力迅速扩大,出口不断增加
第二次经济危机 1793年
1792年末,物价开始下降,破产开始增加。1793年英国对法国宣战,英国对法国及欧洲大陆的出口严重萎缩,物价急剧下跌, 到1794年,工商业的状况开始好转。
繁荣期 1795年
第三次经济危机 1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国农业歉收,粮价飞涨,工业品的需求下降。
繁荣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续了12年
第四次经济危机 1810年—1814年
1809年英国农业再度歉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1810年物价下跌40-60%。正在市场一片恐慌之际,1811年春,美英开战,美国再次对英国实行禁运。雪上加霜的打击。
繁荣期 1815年
英美战争结束,英国商品对美国输出额从1814年的8000英镑激增至1330万英镑。于是,英国工业空前繁荣。
第五次经济危机 1816年
1816年,英国对美输出额下降了28%。同时,由于军事订单下降,黑色冶金业和煤炭工业第一次生产过剩,原来每吨高达20英镑的铁价跌至8英镑。
繁荣期 1817年—1818年
1817年至1818年在英国推销的外国公债数量达到3800万英镑。巨额资金外流让外国增加了购买能力,英国工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才被部分吸纳。
第六次经济危机 1819年—1822年
1819年,英国经济陷入了第六次经济危机。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之一。1819年破产超过1815-1816年危机的最高点
繁荣期 1824年
这次危机持续很长时间,直到1824年才出现新的繁荣。
第七次经济危机 1825年
供大于求 1825年下半年,物价终于开始下跌 这场危机使纺织工业设备开工率下降了一半,纺织机械如花边机的价格下跌了75%-80%,
繁荣期 1826年—1828年 1834年—1836年
第八次经济危机 1837年—1843年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繁荣期 1843年—1845年
英国启动了新一轮繁荣。这一轮繁荣的主要成因是冶金和机械制造技术的飞速进步。
第九次经济危机 1847年—1850年
1847年秋,铁路投机终告破产,英国第九次经济危机开始了。许多线路停目铺设,干线铁路的工程进展大大放慢。恰在铁路危机爆发之际,又出现英国和中欧、南欧地区农业严重歉收。
繁荣期 1851年—1854年 1855年—1856年
第十次经济危机 1857年—1858年
1857年12 月英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一半,但存货却增加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都大规模停工、减产,物价急剧回落。美国的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减产20%-30%,铁路建设工程量缩减一半,许多煤矿关闭,煤价大幅度下跌。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 1867年—1868年
事实上,早在1864年,英国铁路建设规模就缩减了40%,造船业也在1864年达到生产的最高峰并开始收缩。英印贸易逆差在1864年高达3200万英镑,黄金外流严重,1867年春,英国棉花纺织工业生产缩减20%-25%,丝织品输出减少23%。毛纺织业出口1868年比1866年下降30%。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英国的重工业。1867年铁路建设比 1866年下降30%。1866年中,苏格兰地区137座炼铁炉大半停止生产。造船业从1865年到1867年下降达40%。
繁荣期 1865年—1872年
从1865年到1873 年,美国铁路投资约20亿美元,其中在英国筹集的资金约占一半。如此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给英国重工业提供了强劲的需求,使英国经济走出危机。从1868年至1873年,英国钢铁出口值增加一倍多,从1760万英镑增加到 3770万英镑,煤出口值从540万英镑增加到1320万英镑, 1871年德国战败法国,获得法国丰富的煤铁和大量战争赔款,德国大量投资重工业,德国经济迅速繁荣起来。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 1873年—1879年
维也纳危机引发了第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1873年9月,美国最殷实银行之一的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纽约股市狂泻,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这次危机主要是重工业危机,轻纺工业受影响相对较小,各国皆然。危机期间的投资扩张只能意味着生产能力的进一步过剩,从而意味着更大规模危机的来临。只是这次危机持续时间长,物价下跌幅度大,走向垄断的过程更加自觉。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形式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
繁荣期 1879年—1881年
美、德两国先后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将经济优势转变成政治优势了。历史是相信强权的经济上的优势才能有保障。从1879年到1883年,美国共建成铁路近5.3万公里,约占同期世界铁路建筑量的50%,重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则增加了一倍
第十三次经济危机 1882年—1883年
1882年,美国铁路建设退潮,引发世界经济史上的第十三次经济危机。银行及投资者纷纷抛售铁路股票和债券。铁路投资骤然萎缩。从1882年到1886年,批发物价指数下降24.1%。萧条持续了四年之久。英国经济早在1882年就开始下降,美国铁路退潮后,危机加深了。危机期间,钢产量第一次下降,达15.9%,棉花消费量缩减了19.7%,造船业下降最严重,达62.8%。1882年失业率为2.3%,1884年增至8.1%,1886年更达10.2%。法国的严重程度仅次于美国。1882年联合总银行,里昂和罗尔银行倒闭,震惊全国。同年企业倒闭达7000多起。从1884年到1886年,破产企业数和失业人数都进一步增长。从1882年到1885年,进出口连续几年下降,出口共下降13.6%,进口共下降15.2%。煤、铁的产量,棉花的消费量都大幅度下降了。
繁荣期 1886年—1889年
1886年以后,铁路建设再一次高涨。从1885年到1892年,全世界修筑的铁路线达19万公里,是上次高潮的近一倍。其中美国就修筑铁路 7.5万公里,比上次高潮多一半。这一时期还开始了电气革命,电灯、电话、电车、电动机等不断问世,形成一个又一个新产业。但这一轮产业革命的领导者已经不再是英国,而是美国。
第十四次经济危机 1890年—1893年
1890年3月,德国股票市场暴跌,此后股价连续下降两年多。从1890年到1891年,破产约1.5万起,铁路建筑规模缩减了60%。适逢农业歉收,危机更加严重。美国从1893年1月到8月,工业股票平均市价下跌近一半 金属和金属制品价格指数下降44%,纺织品价格指数下降了26%。
繁荣期 1894年—1899年
德国经济于1893年开始复苏,美国于1895年回暖。1892年至1893年宫起,是俄国一次高涨,从1890年到1900年,俄国铺设了22600公里的铁路。外国资本涌入俄国迅速而持续的扩张,导致经济的繁荣。美国钢材价格的不断下降,使一切钢制品,如机器、工具、铁轨、桥梁、机车、轮船等的需求都迅速扩张,从而带动了国内新一轮经济繁荣。
第十五次世界经济危机 1900年—1903年
1899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危机。在俄罗斯有大量投资并向俄罗斯大量出口的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最先跟进,英国尾随其后。美国1900年生产已经开始下降,市场信心开始失稳,1901年5月,纽约股市暴跌。但很快又上涨。1901年和1902年,美国的固定资本投资还在继续,生铁、钢和煤的产量都有所增长, 直到1903年,美国才爆发全面危机,并转入萧条。
日本在1900年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第十五次世界经济危机 1900年—1903年
1899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危机。在俄罗斯有大量投资并向俄罗斯大量出口的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最先跟进,英国尾随其后。美国1900年生产已经开始下降,市场信心开始失稳,1901年5月,纽约股市暴跌。但很快又上涨。1901年和1902年,美国的固定资本投资还在继续,生铁、钢和煤的产量都有所增长, 直到1903年,美国才爆发全面危机,并转入萧条。日本在1900年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
繁荣期 1905年—1906年
1905年美国最后一个摆脱危机并迅速转入高涨。带动这一轮高涨的主要因素仍然是铁路和重工业建设。1905年至1907年,美国建成了25000公里铁路,使用了860万吨钢轨,生产了2万台蒸汽机车和69万节车厢。这一时期,一些新兴工业崛起,如电力、汽车、化学等。大量欧洲资本通过提供短期信贷来资助创业投机,这一轮高涨的新建生产能力大部分都是在 1906年到1907年建成投产的,由此带动原材料价格的飞涨。1907年铁的最低价比1901到1905年间的最低价上涨了39.2%,铜价上涨了一倍,铅价上涨了92%。
第十六次世界经济危机 1907年-1908年
1907年到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300个,负债达 3.56亿美元,大多数银行则停止支付现金。30多家铁路公司倒闭,在美国,这次危机引起的生产下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以月度数字计算,钢产量下降近60%,生铁38%,机车69%,货车车厢75%,新建铁路量46%。1908年,新建筑合同减少23%,钢托拉斯所属企业一半以上停工。失业人数超过以往各次。英国1907年,黑色金属消费量减少20%,生铁产量下降11%,钢产量下降19%,新建船舶吨位减少48%,棉花消费量下降14%。从1906年到1909年,生铁价格下跌25%。德国1907年,黑色金属消费量缩减20%以上,钢产量下降13.1%,已竣工商船吨位减少三分之一,建设业损失最惨重,业务量缩减36%,与此相应,水泥等建材工业产量下降近一半。轻工业损失也不小。棉纱和棉布的出口减少18%,棉布价格下跌23% 黑色金属的价格竟提高了14% 法国1907年,法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6.5%。其中丝纺工业危机最严重,丝织品出口减少了24%。
繁荣期 1909年—1912年
1909年起,美国、法国经济开始复苏并很快进入高涨阶段,德国到1912年才走向高涨,英国则更晚。然而,这一轮经济高涨的主要动力却是军备竞赛
1913年新一轮经济危机已初露端倪。但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转入战时经济,危机遂告消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1918年
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俄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霸权互相拼死厮杀,元气大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一跃为资本主义世界名列首位的经济大国。
繁荣期 1923年—1926年 1927年—1928年
1920年坎宫-1921年离宫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生产的高涨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胀。从1923-1929年,美国有价证券的发行额达490亿美元,仅在1928和1929年间,就发行有价证券180亿美元。证券疯狂的、规模空前的投资使证券价格不断上涨。
第十七次经济危机 1929年—1933年30年代大萧条:美国工业生产在1929年6月达到最高峰,10月间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渐衰落下去。纽约证券的证券平均价格1923年初不过98美元,1929年初涨到306美元,1929年9月达到了最高峰,涨到365美元。10月20日纽约证券破产,特别是23日、28日和29日连续发生大破产,有价证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惊恐不定的几天内,第一流有价证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证券持有人迅即破产,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水平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宣布英镑贬值,震动了世界各国 宣告了主张“放任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失灵。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单靠本身内在的力量已经不容易从危机中爬出来了。於是,鼓吹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刺激经济和保持“充分就业”的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
繁荣期: 1934年—193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1945年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48年—1949年
1948年8月开始至1949年10月结束。这次危机是美国经过了战后短暂的繁荣后的突然爆发。危机期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10.1%,失业率达到7.9%,道? 琼斯工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下降了13.3%。这次危机是由战争时形成的高速生产惯性同战后重建时,国际国内市场暂时缩小的矛盾造成的,危机导致了著名的马歇尔的出台。
第一次石油危机 12年—14年
发生在13年前后。当时国际油价从3美元/桶冲到11.65美元/桶,造成美国经济滞胀。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从12年的117.44点跌至14年的69.72点 跌幅达40%;日经225指数也从12年的5236点下跌到14年的3764点,下跌了29%。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3年—15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70年代滞胀经济危机 发生的以滞胀为特征(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的严重世界性经济 14年日本批发物价上升了31.4%,消费物价上涨了24.3%。为了抑止高物价,日本取了紧缩信用的金融政策,导致企业产品大量过剩,工业产值急剧下降。14年日本工业产值下降20%,130万人失去工作,出现了经济滞胀。
繁荣期 17年—18年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年—1981年
发生于19年至1981年。当时,国际油价从20美元以下飙升至39美元/桶
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19年-1982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19-1982年,在西方世界发生了更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于19年7月从英国开始, 接着波及欧美大陆和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1982年危机期间, 危机时间之长创战后新记录, 一般都达三年之久;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除日(4.1%), 法(7.4%)外, 其他大国都在11.8%-22%之间; 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记录, 失业人数共达3200万人, 美国失业比例高达11%以上; 物价持续上涨, 消费物价年增幅均超过两位数, 而利率居高不下, 英国一度优惠率高达21.5%, 通货膨涨率和高利率率均创战后历史最高水平; 世界贸易萎缩, 国际债务危机加深;使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逆差扩大,要求延付债务国家1980年只有6国, 1982年增加到40国.
繁荣期 1983年—1989年
1983-1990年间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80年代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的好势头,西方世界经济一度回升
第三次石油危机 1990年
1990年爆发了海湾战争,当时国际油价从20美元/桶左右飙升至42美元/桶。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第二十次经济危机 1990年—1992年
90年代初经济危机 1990年7月起, 美国首开危机记录, 很快波及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直到1992年底, 美国才走出低谷, 而西欧、日本等国仍蒙受严重阴影 1991年和1992年, 西方经济仅分别增长0.7%和1.5%。即使走出底谷较早的美国, 自1991年3月到1992年12月, 经济增长只是2%的年率。1991年, 西欧国家破产企业高达17.9万家,1992年增加到22.2万家; 1992年西方国家失业人数达3000万人, 西欧失业率1992年为9.4%、在危机期间, 财政赤字和外债大幅度增加 欧共体国家的债务则高达3.8万亿美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62%。
八十年代债务危机 1981年—1982年
1981年,危机从墨西哥开始。其到期的公共债务本息达到268.3亿美元,墨西哥无力支付本息,要求国外银行准许延期 支付,但是遭到拒绝。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无限期关闭兑汇市场,暂停偿付 外债等措施,从此爆发了债务危机。其后,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家也相继告急。如果拉美国家 发生倒帐,作为债主的西方几百家大银行将不堪设想。
1990年以来,世界先后发生多次经济危机:美国1987年危机 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
美国1987年危机 1987年—1992年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道指当天狂跌508点,日跌幅达22.61%,道指从前日收市的2246.74点跌至1738.74点收盘。这一日跌幅排道指有史以来的第二高。美国爆发的这一“股灾”,也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同步暴跌。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战争。这次危机经历约两年半的始发阶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再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1990年),又经历了历史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共历时五年又三个季度。
日本房产泡沫 1990年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
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995年
亚州金融危机 19年—1998年
互联网泡沫危机 2000年—2001年
回顾三百年世界经济历史 迄今为止出现的以滞胀为特征(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的严重世界性经济 分别是13年至15年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年至1982年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一般来说,出现经济危机时市场需求减少,消费低迷,导致物价指数下降,CPI降低,高速通货膨胀的现象不会出现,除非某些特殊因素 比如战争 滥发货币等。
像这种靠年代内驱力带动的高膨胀率 在繁荣期通过工资的提高带动的旺盛需求来消化,通胀造成的货币贬值还可以通过工资的提高来抵消 但是危机年代里碰上高通胀的问题,情况就变得尤其恶劣,百业萧条,原料价格上升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大部分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面临停工半停工破产倒闭的危险,失业率大幅上升,工作没有保障,工资会会缩水减少,而且手中的钱因通胀而变得不值钱。捂紧钱袋子不敢消费,除了基本的生活花销外,其他的消费市场必定萎靡,进一步加剧了萧条。
为什么会在这两个经济危机年代出现高物价高膨胀的现象,通过年代的相关性规律性就很容易解释得通,物价该涨的年代必涨,该跌的年代必跌。大道致简的道理,正如三百年世界经济的繁荣 衰退往返循环一样,有高峰就有低谷,并且按照预定好的年代执行,该涨就涨,该跌就跌。正如调好的闹钟,到了那个点比必被激发敲响。
两次滞胀经济危机现象引起世界各地经济学家和史学家的讨论和争执,经济学界和史学界迄今众说纷纭,试图解释和解决胀涨危机现象,“正如没有一个认真负责的医生现在能够告诉你根治癌症的办法, 对停滞膨胀这个现代病症, 经济专家们现在也没有能够就一种令人满意的医治办法达成一致意见。提出的对策都有很大的争议, 而且许多对策产生的副作用比病症本身还要糟糕” 保罗?萨缪尔逊在他的<>中如是说。国内学术界对滞胀的讨论, 迄今仍在继续。除了对它的内含和实质各持己见外在原因的探讨方面, 经济学界主要的看法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产物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论等。史学界还有滞胀新规律说。
用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就可以解释得清清楚楚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3年—15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高失业率 通过年代相关性可以看出经济衰退 工业产值大幅下降 造成大量失业 是13年到14年下行内驱力带动下降的 而高物价高通胀率是通过14年到15年上升内驱力拉动带高的,
在经济滞胀期间,西方世界发生了13-1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从英国开始, 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在这期间, 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了8.1%, 其中钢下降14.5%, 小汽车下降了18.6%; 企业破产严重, 最初两年内西方十国资本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倒闭12万多家; 股市行情惨跌,英国高达52%, 超过了三十年代大危机水平; 固定资本投资减少,房屋建筑投资下跌更惨;失业人数剧增, 15年全失业人数达1,500~1,800万人;物价继续上涨。14~15年间, 消费物价指数上涨联邦德国为11.1%, 英国则高达43.9%。由于滞胀的加剧、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的瓦解, 和中东石油战对发达国家的打击,都使13-15年危机比起战后至70年代前的西方经济危机要严重得多。14年日本批发物价上升了31.4%,消费物价上涨了24.3%。为了抑止高物价,日本取了紧缩信用的金融政策,导致企业产品大量过剩,工业产值急剧下降。14年日本工业产值下降20%,130万人失去工作,出现了经济滞胀。
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19年—1982年 高物价 高通胀率 高失业率 ,经济发展停滞下滑则是由1980年到1981年下行内驱力直接导致的,高物价高膨胀是由19年至1980年和1981年到1982的上升内驱力带动攀高的,由内驱力规律看出1981年到1982年的上升能量不如19年到1980年上升能量大,况且随后的1983年的内驱力势必会把高物价高膨胀拉下来。
19-1982年,在西方世界发生了更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于19年7月从英国开始, 接着波及欧美大陆和日本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19-1982年危机期间, 危机时间之长创战后新记录, 一般都达三年之久;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除日(4.1%), 法(7.4%)外, 其他大国都在11.8%-22%之间; 企业倒闭率和失业率均创战后新记录, 失业人数共达3200万人, 美国失业比例高达11%以上; 物价持续上涨, 消费物价年增幅均超过两位数, 而利率居高不下, 英国一度优惠率高达21.5%, 通货膨涨率和高利率率均创战后历史最高水平; 世界贸易萎缩, 国际债务危机加深; 使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逆差扩大,要求延付债务国家1980年只有6国, 1982年增加到40国。
世界海洋油气产量多少?
随着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向大陆架和深水区发展,海上油气生产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与陆上原油生产不同的是,海洋石油生产没有经历大幅下降,这些年一直稳步发展,实际上,陆上原油生产在近二十多年基本保持在一个平台上,海洋石油已经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增长的主要来源。从图2-3和图2-4看出,2009年海洋石油产量达到13亿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海洋石油在2015年将达到40%,成为石油供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2-3 世界海洋石油产量变化图
图2-4 世界海洋石油占总产量比例图
20世纪40年代末,海上石油产量仅4000万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7.6%。50年代末,海上石油产量突破亿吨,达1.1亿吨,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0%。60年代末,达3.2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6%,20年增加了8倍。1980年达6.5亿吨,占总产量的21.8%; 1990年8.7亿吨,占总产量的26.0%。近年来,在高油价的驱动下,世界海洋油气开飞速发展,石油产量快速增长,在全球石油产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1995年海上石油产量10.5亿吨,2004年则增至13.4亿吨,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4%,年均增长2.7%,远高于全球石油产量年均1.5%的增长速率(图2-5)。其中,北海海域石油产量及其增长速率一直居各海域之首,2000年产量达到峰值,即3.2亿吨,随后逐渐下降。波斯湾石油产量缓慢增长,年产量保持在2.1亿~2.3亿吨。而墨西哥湾、巴西、西非等海域石油产量增长较快,年均增长超过5.0%。
图2-5 世界海洋石油产量趋势
2005年波斯湾地区稳坐世界海洋石油生产的头把交椅,其后是北海、西非、墨西哥湾、亚洲/澳大利亚、巴西、中国、里海、俄罗斯/北极等地区。在近海石油总日产量中,浅水地区日产量2030万桶,深水地区达350万桶,其他如天然气日产量总计有160万桶,主要产自浅水区。
据美国2000年地质调查报告估计,世界未发现的海洋石油有3060亿桶,占全球未发现石油的47%。可见,无论从还是从产量上分析,海洋石油都是至关重要的。实际上,自1995年以来,随着海洋石油生产的发展,世界石油生产的递减趋势已经发生了改变。
表2-1介绍了10—1992年世界上一些地区海上分区石油产量的变化情况。
随着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向大陆架和深水区发展,海上油气生产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
受市场不发育和开难度大等因素制约,海上天然气开发展缓慢。20世纪80年代前,海上天然气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墨西哥湾浅海区,主要是由于相邻陆上能源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完善。近20年来,能源需求增加,能源价格不断攀升,而且LNG技术和海上管输技术逐步成熟,使海上天然气长距离运输成为现实,海上天然气开迅速发展。如图2-6和图2-7所示,1985年,海上天然气产量3524亿立方米,约占世界天然气产量的20%,2004年则增至750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28%,年均增长3.8%,超过同期世界天然气产量年均2.1%的增长速率。其中,北海和墨西哥湾仍主导着全球海上天然气开,其年产量占世界海上天然气产量的55%,但增速相对缓慢,仅1.9%;而中东、亚太海域天然气产量增长迅速,年均增长14.5%和7.2%,2004年分别达到800亿立方米和1500亿立方米,其中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正逐渐成为世界海上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大国。2009年海洋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达到30%,预计2015年将达到35%,将成为天然气生产的主要组成。
图2-6 世界海洋天然气产量变化图
图2-7 近年的世界海洋天然气产量占总产量百分比
论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影响
一、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中需要关注的“三高”风险
(一)石油价格高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损害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节节上升,上半年石油价格已经从去年的平均每桶30美元上涨到40美元以上。6月初油价最高升至42美元,创出1983年以来的新高。油价高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反复调整生产。欧佩克决定自4月份起把日产原油的上限减少100万桶。这给市场带来了冲击,引致石油价格猛涨。石油输出国组织不得不于6月3日同意增加原油产量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从8月开始每天多生产50万桶,以对抗能源价格攀升,油价才稍稍回落至每桶38美元左右的水平。但全球能源研究中心预测下半年油价整体水平仍会居高不下。二是地缘政治风险所致。今年以来中东局势依然不稳,伊拉克油储占全球第一,但其国内战火不熄,市场担忧其移交后,内部政局很难平稳,结束动荡遥遥无期。以色列的沙龙及执政的利库德集团的强硬姿态使人们对巴勒斯坦形势的前途日益担心。在产油大国沙特,针对外国人和机构的恐怖接连发生,这也向世界表明了中东原油供给方面的潜在风险。估计因中东形势不稳导致的原油风险溢价达5-10美元。三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升温,主要国家原油需求增加。国际能源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创16年新高。从能源耗费角度来看,美国位居工业化国家之首,5-6月又是美国传统用油高峰。在亚洲,由于极高的经济增长率与经济的高能耗特征,对石油需求的增长率很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去年每天的原油需求量为550万桶,超过日本。今年国际能源机构又上调了中国每天的石油需求增长。印度对石油的需求量也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亚洲占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量的90%。
油价上升将损害全球经济的增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都会造成伤害。国际货币基金(IMF)报告指出,油价在一年内若上涨15美元,将直接减少世界经济增长1%。如果油价持续保持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美国的经济增长将降低0.3个百分点。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报告指出,油价每上升10美元,全球经济增长将减少0.5个百分点,亚洲整体经济增长率下降0.8个百分点。欧元区12国所需的石油70%以上依赖进口,油价上升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同时还给欧元区带来了通胀压力,对于正处在经济复苏时期的欧元区来说,油价上涨也不是福音。随着油价的飞升,全球通胀压力正在增加。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也随之上涨。这些动向也会直接影响化工产品的价格。
(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高削弱经济复苏势头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快速复苏的轨道,原料和燃料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价格明显上扬。这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带来通胀风险。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2003年,全球燃料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6%,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上涨了7%,其中金属价格上涨了12%。由于制造业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已经推动了物价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和美元贬值使美国2004年头三个月消费价格按年率计算上升了5.1%,大大高于2003年全年的1.9%。国际市场许多商品价格大幅攀升或转升,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由于受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加快影响,市场需求激增,加之一些产品库存下降,供应呈紧,世界有色金属价格多有飙升,一些商品如锡等价格甚至更升达其14年来的最高水平,有色金属价格的总体水平也升达9年来的新高。韩国、日本、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对钢材的需求猛增,特别是三国造船企业2004年的新船完工量都将创历史新高,对厚钢板的需求尤大,引起厚钢板价格飞速上涨,目前已升达1998年以来的最高价位,钢材的总体价格水平也已突破每吨500美元大关。
二是由于受气候不良影响,2003/04年度世界大豆的产量将较上年度减少4.8%,美国大豆产量更将剧减12.3%,世界大豆及豆油价格随之出现猛涨,目前甚至已分别涨达其历史最高水平和20年来的最高价位。因菲律宾、印尼产量减少,2004年上半年全球椰油市场预计也将出现约30万吨的供应缺口。
三是原料或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支持了半成品、成品或下游产品价格的提高。如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一些石化产品如乙烯、石脑油、汽油和聚氯乙烯等价格上涨;天然橡胶价格上涨带动轮胎价格上涨;废钢、焦炭和铁砂等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钢材价格的上涨。
(三)调高利率增加世界经济复苏的成本
美国联邦储备局自2001年连续13次降息,短期利率从6.5%下降到目前的1%。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强劲增长连续三个季度的GDP增长在4%左右,4月份通胀水平达到4.4%,1%的利率水平已不适于美国。美联储在6月30目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提高利率0.25个百分点。预计一年内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将由1%提升到3%,美国住房利率会由5.5%上升到7.5%。加息不仅对美国的投资、股市、消费及美元汇价产生影响,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直接投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利率提高将增加企业的筹资成本,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受损。在美国的超低利率背景下,购买其他国家股票的美国机构投资者开始回归美元,进而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由于预期美国加息,今年以来东京市场、日元汇率均急剧下跌。亚洲其他地区股市也在下跌(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的主要股票指数从年初以来都跌入低价范围。香港恒指跌17%,台湾加权指数跌16%,韩国综合指数下跌15%。)拉美股市和汇市也纷纷下挫。
其次,由于预测美国将提高利率,世界资金流向正在发生变化。日美利差的扩大也会加剧资金从日本转向美国的势头。由于担心利率上调,使筹措资金的成本增大,一部分资金开始撤回,新兴市场上债券也开始软化。2003年新兴市场国家获得140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利率上调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引资成本提高,因此可能加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第三,美国利率的上调从理论上分析应带动美元汇价的上升。但是从过去十几年的情况看,1988-1989年,美联邦基金利率从7%升至10%,1999年2000年,利率由5%升至6.5%,美元汇价是上升的;而1994年-1995年利率从3%升至6%,美元汇价却跌至历史低位。因此,单一利率趋势难以判断美元走势,主要是看贸易形势和其他经济指标。从目前的情况看,贸易逆差依然会拖累美元,若美国贸易逆差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而扩大,而美国无法抵消赤字扩大,美元仍会存在贬值的压力。过去几个月美元的回升是基于对美国加息的预期。
第四,由于已经预见到美国将提高利率,且幅度不会很大,因此,提高利率对亚洲不会造成很大的威胁。不过,随着通胀的抬头,亚洲国家也有可能追随美国加息。这也会影响其经济和外资的流入。工业国利率上升和新兴市场国家债务的迅速上升带来的财政困难都将削弱全球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
(一)世界经济的好转和国际贸易的回升为中国出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头5个月出口增长33.4%。其中,中国对美欧日三大市场的出口同别增长33.3%、38.4%和22.0%。
1、随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国内投资需求进一步拉动,企业对生产资料购将大幅增加,从而给中国相关产品出口带来机遇。今年1-5月,我国对美国出口432.3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工业制成品增长了36.2%,机械和运输设备的出口增幅最大为47.9%。2004年1-5月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240.9亿美元,同比增长30%。
尽管美国经济尚好,但如何保障充分就业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制造业的失业人口达270万。为大选政治服务,争取制造业的支持显然成为美国民主党和共和两党最紧迫的需要。彩电、家具、纺织和服装等均属制造业行业,而中美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美国藉此对中国的反倾销诉讼案件随之不断发生,预计下半年围绕政治问题产生的贸易摩擦仍将延续。
2、1-5月中日双边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日本向中国出口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3.8%、14.8%、22.8%和18.8%。日本的国内需求重新焕发了活力,对进口需求也会逐步增大。而中国目前是日本第一大进口国,必然会从中受益。2004年1-5月日本从中国进口分别增长了9.6%、5.2%、25.5%和12.9%。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最主要三种产品为:机械设备、纺织品和食品。其中占进口比重最大的机械设备(占比几乎为40%)增幅都在20%左右,3月份更是达到了41.9%。
3、一季度,中国对欧盟出口200.4亿美元,同比增长41.7%;欧盟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对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5国出口占中国对欧盟总出口的76.5%,同别增长38.9%,42.4%,67.4%,23.9%和40.5%。中国对欧出口面临的不利因素是,欧盟委员会2001年12月10日、2003年5月8日和12月23日三次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普惠制”毕业,取消了16类中国对欧出口产品的普惠制待遇。而与此同时欧盟仍然给与其他国家的相关出口商品以普惠制待遇,中国有关对欧盟出口商品在与来自这些国家商品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4、今年5月1日欧盟实现的东扩,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统一和稳定的市场。如今,只要我产品进入欧盟任何一个成员国,就可以进人其他成员国市场,而中国企业在10个新入盟国的生意相对较多,东扩为我企业进入欧盟老成员国市场提供了机遇;且由于欧盟运作规则将实现统一,我企业对欧盟贸易在手续上也将趋于简化,从而为我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更提供了方便的条件。同时,由于东扩前10个新入盟国的工业制成品关税普遍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3.6%),欧盟东扩后要适用欧盟统一税率,将使中国出口产品包括钟表、玩具、游戏、体育用品和人造珠宝等可从对新入盟国家的贸易中获得相对较低的欧盟关税税率,减少我产品成本。此外,欧盟东扩后,随着新入盟成员国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其劳动成本将有较快增长,也有利于我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保持和增强。当然,欧盟新增的10个成员国对老欧盟成员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对欧盟出口商品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排除挤占我部分产品在欧盟(主要是德、法等欧元区国家)市场的份额的可能性。
(二)国际商品市场发展给我国企业出口带来了新商机
世界商品贸易的回升和增长,价格大幅上行,给我国企业出口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1、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市场前景向好。2003年世界半导体的销售额全年增幅达18.3%,2004年则更将出现加速发展的势头,增幅可望大大高于上年,达到29%,销售额预计将可基本恢复到2000年网络泡沫高峰期的水平。随着市场的恢复和加速增长,半导体的价格也有明显上升。作为IT业两大增长引擎的电脑和手机市场,情况也大体如此。我国以工厂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当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纺织品服装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将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带来新的广阔空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长期来虽不断有所增长,但国外相关配额限制仍不失为影响我出口扩大的一个主要因素。如据WTO统计,1995年至2002年7年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增加了62.9%,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自12.2%增至17.5%,即增长了5.3个百分点,但由于受纺织品服装配额限制,同期我纺织品服装在美国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仅增长了0.9个百分点。WTO《纺织品服装协议》有关纺织品服装配额的规定将于2004年年底终止。为此,许多海外客商认为,对与中国企业做贸易的空间将会更大。据我今年春季广州交易会纺织商会统计,本届交易会到会的客商比往届有明显增加,许多还是首次到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明年配额取消后,一些国外购商看好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希望到广交会进行考察,建立新的供货渠道。
3、在世界有色金属市场需求回升,价格不断上涨下,锡市场供应连年不足,铅、锌供应也呈短缺,2003年以来价格分别都有飙升,是我扩大出口的大好时机。世界有色金属价格总的说来在经2002年的小幅回升后,2003年乃至目前价格出现大幅走高。在此背景下,世界锡的价格2003年也有大幅度上行。如2003年12月,锡的价格为每吨6057.62美元,较上年同期猛升43%,2004年以来,截至4月份,较上年12月又再升47.8%。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锡的消费不断增长,市场连年产不敷消,供应严重不足。如据统计,2001年世界锡的消费较上年增长0.3%,2002年为增3.8%,2003年增6.2%,2004年预计还将再增4.1%,而同期世界锡的生产平均年增约仅1.3%。在此情况下,锡市场生产不敷消费的数量2001年为500吨,2002年为2900吨。2003年陡增达24800吨,2004年预计更将增达30400吨。世界铅、锌市场也大体如此。继2001年至2002年或2003年供应明显过剩之后,2004年世界铅、锌市场据预计也将分别面临12.5万吨和10万吨的较大供应短缺。
(三)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购买力平价最新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和欧盟之后。美国和欧盟分别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1%和19.9%。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发达国家从廉价劳动力生产的进口产品中受益,同时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有了更大需求。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将看到对中国出口机会的增加,包括初级产品和制成品。
去年中国进口增长34%。今年1-5中国进口增长41%,明显高于出口增长率(33.4%)。特别是从美欧日三大市场的进口增加明显。
中国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将不仅影响中国本身,还影响世界其他地区。亚行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钢材、锑、锌、白金、钢和铁矿最大的消费国;是铝和银第二大消费国,是镍的第三大消费国,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的石油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并占2003年全球石油需要增长的35%。中国还生产全球50%的照相机,30%的空调机和电视机。中国已成为东南亚的主要贸易伙伴(去年从这一地区进口4130亿美元)。中国从韩国、新加坡和泰国的进口增长了50%,从菲律宾的进口增长了一倍。今年1-5月,中国从东盟进口增加了41.7%。2003年日本出口增长的80%源于中国。亚行估计,今年全世界15%的增长将来自中国。中国宣布紧缩的消息后,亚洲、欧洲和拉美的股市暴跌,农矿产品价格也大幅下跌。中国经济的急剧调整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冲击。雷曼预计,如果中国经济硬着陆,其他亚洲新兴经济的GDP将下跌三个百分点。如果日本的GDO增长下跌半个百分点,足以破坏日本经济脆弱的复苏,通缩也会恶化。
有人了解利比亚的情况吗?任何情况我都想晓得,谢谢!
利比亚?
——白种人居住的地方?
--------------------------------------------------------------------------------
利比亚全称"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位于非洲北部, 北临地中海。①利比 亚一词源于希腊语,是"白种人居住的地方"之 意,以区别撒哈拉(黑种人居住的地方)。利 比亚一名非常古老,早 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象形文字就有记载。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 赛》中曾提及,但仅指埃及以西的整个北非或泛指整个非洲大陆。约 在300年,戴克里先皇 帝在昔兰尼加北部建立上利比亚省和下利比亚 省。此名一向被作为的黎波里或柏柏里亚的地 理别名,泛指北非中 部。到1934年,意大利侵占昔兰尼加和的黎波里塔尼亚后,两省合称 为 利比亚殖民地。②此名原是住在埃及尼罗河流域以西的沙漠部落 名称,称来布人(Lebu)或赖 布人(Rebu),后希腊人把所有的北非人, 除埃及人外,统称为利比亚人。现名为闪含语系闪 族语Lehabim的希 腊文形式。③源出希腊文Liba或lips,意为西南风,指利比亚位于希 腊的 西南方,与其隔海相望。古代利比亚的居民基本上是柏伯尔人, 公元前7世纪曾建立努米底 亚王国。公元前1世纪,沦为罗马帝国的 领地。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柏伯尔人。16世纪中叶 ,利比亚被奥斯 曼帝国占领。1912年沦为意大利殖民地。二战期间,英、法分治利比 亚。19 51年12月24日独立,成立 利比亚联合王国;1963年4月15日 改名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 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7年3 月2日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ly.mofcom.gov.cn/ddgk/ddgk.html
利比亚经济
2005-10-16 12:47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编译 内容分类:其它
一. 经济概况:
自1969年9月1日革命以来,利比亚为了摆脱殖民主义对其经济的控制,推行了国有化政策。从10年起,先后将外国石油销售网、外国银行、保险公司等收归国有,将意大利人占有的肥沃的田庄全部收回。自11年12月宣布没收美国石油公司起,先后将外国公司的全部或50%的股份收归国有。但由于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主要生活用品由国家补贴,所以市场萧条,商业生活几乎停滞。1987年后,利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允许私人企业的存在,利经济发展较快,但结构不平衡,粮食不能自给,日用品主要靠进口。利比亚是北非的重要产油国,欧佩克成员国,石油收入是利经济的主要支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占出口收入的95%。石油收入使利比亚成为非洲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高的国家之一。为使国家经济多样化, 利比亚着力发展农业,工业和技术经济等非石油部门。 1992年以来,利因洛克比问题受到国际制裁,其石油生产也随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利经济现在面临一些困难,除有国家补贴的主要生活用品外,其它商品价格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但经济尚能正常运转。19年,利提出新经济政策,进一步放宽了对私有经济的限制。2003年联合国取消对利比亚的制裁后,为了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结构,摆脱经济对石油的过分依赖,利制定和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对外开放,对内搞活, 增加财政支出, 积极吸引外资,在扩大开发建设石油天然气项目的同时, 也在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其他门类的工业,利比亚进入了对外开放和全面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利比亚与外国资本建立了一些合资企业,如在公共基础部门。在许多领域建立了一些国家合作项目,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私人资本参加到这些合作中来。
利比亚与大多数欧洲和非洲国家签订有经济贸易合作协议, 并参加了所有的地区性阿拉伯协议。利比亚在双边协议下的对外投资涉及在多种工业部门建立的合资企业,包括养牛,农业生产,非洲地区的矿物开,在马耳他的项目建设,在突尼斯的渔业捕捞, 在欧洲和拉美地区的工业产品生产。
二 . 利比亚主要经济状况介绍:
1. 自然:
① 石油、天然气:利比亚油气储量十分丰富,石油总储量估计有1000亿桶,其中已探明储量404亿桶;天然气储量已探明的就达到1.31万亿立方米,是世界主要产油国和石油输出国之一。
② 矿产:铁(蕴藏量约20-30亿吨)、钾盐、锰、磷酸盐、铜、锡、硫磺、铝土矿、盐等。
③ 水:利比亚拥有丰富的地下水,其南部沙漠地下水已探明总储量达250亿立方米。
④ 海洋:利比亚拥有丰富的海产。经初步探查,海洋主要有:各类白鱼、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珊瑚、海藻等。
⑤ 旅游:利比亚拥有许多历史、社会、人文遗产古迹、沿海沙滩、历史古城、绿洲、沙漠景观,阳光、湖泊和泉水。
2. 工业。自70年代以来利比亚重视发展本国工业,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大力发展加工及制造工业。其目的是实现替代进口,减少消费品进口,增加重化工业品出口,实现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改变单一依赖石油产品的出口状况。据统计,自10年至19年9月,利已建成工业项目723个,此外,还有83个工业项目正在实施。利比亚除国营工业企业外,目前在工业方面的伙伴企业共有10,250家,涉及到食品、纺织、家具、纸张、化学、金属、建材、海洋捕捞工业等方面。
利比亚工业(不含石油及相关工业)主要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建材、五金、木材、饲料、纸制品、钢材、轮胎以及汽车、拖拉机、冰柜、冰箱、电视机组装等。
--石油及相关工业。利比亚是北非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也是欧佩克成员国。利比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1990年底已证实的石油储量达450至500亿桶,天然气储量达12,180亿立方米。利石油具有油质好、油层浅和易开发的特点。
利比亚石油生产始于1959年,此后石油产量迅猛增长。10年达到最高峰,日产原油达到332万桶,年产量达1.73亿吨。1980年日产原油降至183万桶;到1983年欧佩克取限价保护政策,利比亚生产配额为110万桶;1986年配额又调减至94.8万桶;1990年8月海湾危机爆发后石油价格上升,利比亚石油日产量增至150万桶。1992年以来,由于联合国对利制裁,石油设备老化而无法更新,石油生产受到一定影响。1993年日产量是138万桶;1994年日产量是141万桶;1995年日产量是142万桶;1996年日产量是144万桶;19年日产量是139万桶。
欧洲是利比亚石油的主要市场。意大利从利进口大量石油,约占意进口原油的30%。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三国是利比亚石油的最大买主,三国从利进口的石油占利出口石油的四分之三。
利还积极开发和利用天然气。近年来,利天然气产量约150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国内消费,有小部分供出口。
自70年代后期以来,利积极发展石油化工业。现利已拥有非洲最大的拉斯乌努夫石化工业联合企业,生产乙烯、丙烯和聚乙烯等化工产品。此外,利比亚还有7个生产甲醇、氨气、尿素和液化气的工厂及1个液体化学制品厂。利年产尿素60万吨。上述各工厂基本上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的产品除少数尿素用于国内消费外,其余均以出口为主。
--钢铁工业。米苏拉塔钢铁联合企业是利唯一的钢厂,位于首
都的黎波里以东约240公里的米苏拉塔市,引进德国、奥地利、日本、瑞典等国成套设备,是利比亚最大的工业企业。该企业第一期工程耗资60亿美元,于1990年投产,设计能力年产钢132.4万吨。1992年产钢93万吨;1993年产钢95.3万吨。第二期工程于1994年开始兴建,设计能力为年产钢45万吨。“米钢”生产的线材和棒材(包括盘条、螺纹钢等)90%供内销,其它品种如轻、中型钢材及冷、热轧钢卷板和平板等板材则绝大部分供出口,主要销往阿拉伯国家和西欧的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3.农业
利比亚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4%。全国土地面积的94%以上为半沙漠和沙漠,可耕地仅占国土的1.5%左右,约37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蔬菜、水果等。利比亚农牧业生产不发达,粮食不能自给。据统计,每年利比亚需粮总量60万吨左右,其本国的粮食生产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利比亚1996年产粮仅为29.7万吨。而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食品。据统计,1996年利比亚进口食品及活牲畜总额达9.3亿美元,占全年进口总额的17.8%;进口食油及饮料等达1.16亿美元,占全年进口总额的2.2%。
利比亚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将其总收入的18%作为农业专款。
利比亚自年8月开始兴建“人工河”工程,这是利最重要、最宏伟的水利工程,耗资250亿美元到300亿美元。第一期工程已竣工,第二期工程也于1998年4月竣工,两期工程均由韩国东亚公司总承包。目前,第三期工程正待上马。
利比亚“人工河”实际上是一条深埋在地下7米、直径达4米的水泥输水管道网,总长度约4,040公里。主要目的是将利比亚南部沙漠深处丰富的地下水开发出来,将地下水汇集输送到沿海北部地区,用于灌溉农田,解决工业用水和利比亚沿海城市居民用水。
据利比亚官方估计,到2000年,利比亚每年约需粮食70万吨,水果83.3万吨,蔬菜90万吨,饲料120万吨。“人工河”建设可较大地改善农牧业的现状,增加可耕地和灌溉面积,有利于农牧业的发展。
4. 对外贸易:
利比亚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产量80%以上供出口)。主要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突尼斯和土耳其等。2003年贸易总额206亿美元。近年进出口情况如下(单位:亿美元):
2001 2002 2003
出口额 120 116 143
进口额 53 74 63
差额 67 42 80
(资料来源:2004年1月经济季评)
2002年主要贸易对象占利外贸比重如下(单位:百分比):
意大利 德国 西班牙 土耳其 瑞士
出口 42.6 14.1 13.6 6.9 4.4
意大利 德国 韩国 土耳其 瑞士
进口 25.6 9.8 6.6 6.6 6.5
(资料来源:2003年世界经济数据)
利比亚投资环境综述
2004-04-10 23:22
利比亚,一个神秘而富有吸引力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蕴藏着蓬勃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商机,在联合国解除对利制裁后,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投资者注目的焦点和投资热土。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利比亚的投资环境。
一、利比亚自然环境及
二、投资的外部环境
三、投资的内部环境
四、利比亚的投资政策
五、利比亚投资现状
一、利比亚自然环境及
利比亚位于北非中部,面积177万平方公里,人口548万。东接埃及、苏丹,西邻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南界尼日尔、乍得,北濒地中海,与意大利、南联盟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非洲北大门”之称。
利比亚全境90%以上地区为沙漠半沙漠,沿海和东北部地区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其它地区基本上为沙砾覆盖,为向北倾斜的高原和内陆盆地,沙漠中零星分布着一些绿洲,境内无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较广。
利比亚北部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内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气温为35℃,冬季平均气温为15℃,年平均降雨量从北往南由500—600毫米递减到30毫米以下,常有来自南部沙漠地区的沙漠风为害,中部的塞卜哈地区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
在这90%为沙漠所覆盖的土地之下,蕴藏着丰富石油、天然气、铁、钾盐、锰、磷酸盐、铜、锡、硅石、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据探测,利比亚原油探明储量404亿桶,估计总储量达1000亿桶;天然气总储量达1.31万立方米;铁矿石储量20—30亿吨;石灰石储量1840万吨;高岭土储量2004万吨。
利比亚不仅有丰富的原油,而且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利比亚南部沙漠地区地下水探明储量达250亿立方米,目前正在实施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项目—利比亚人工河项目通过总长4200公里的管网每日向全国输送620万立方米的生产生活用水。
由于濒临地中海,利比亚海岸线长达2000公里,有丰富的海洋可供开发。经初步探查,利比亚的海洋主要有:各类白鱼、金枪鱼、沙丁鱼、珊瑚和海藻等。
此外,利比亚还拥有众多历史、人文遗产和古迹,独特的民俗风情,地中海风光、沙漠景观等旅游可供开发。二、投资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由于利比亚实施多元化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了与西方国家、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关系,国际生存空间得到拓展,投资的外部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1、经过多年的外交努力,利比亚于2003年8月宣布承担“洛克比”空难的民事责任,同英美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同意向罹难者支付赔偿27亿美元的赔偿金,换取英美同意联合国解除对利的制裁,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502号决议,全面解除对利制裁。
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亚出人意料地宣布全面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武器核查。利比亚在反恐、“洛案”和武器核查等问题上的合作态度以及长期保留美国在利的利益,得到了美英两国的积极回应:英国于1999年利比亚交出两名“洛案”嫌疑犯后便同利比亚恢复了外交关系,经贸关系也得到很大的发展,2003年英国宣布放松和简化利比亚人的入境和居住审批手续,2004年初又呼吁欧盟解除对利的武器禁运,英利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发展速度很快。美国则在2003年初与利比亚秘密接触,利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两国正式开始讨论关系正常化事宜,2004年初,美国国会代表团在卡扎菲上台三十余年后首次访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2月26日,美国正式宣布解除美国公民赴利比亚旅游禁令,并允许美国公司重返利比亚进行商务活动。种种迹象表明,利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已为时不远了。
2、由于地缘的关系,利比亚与欧盟的关系长期以来就十分密切,欧盟国家是利比亚进出口主要的来源国和目的国,即使在联合国对利实施制裁期间,双方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十分密切。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的制裁后,利欧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的建立,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互谅,2004年初利法就“尤塔”案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后,影响利欧关系发展的最后障碍被扫除,近日,在利比亚召开的非盟首脑会议期间,欧盟普罗迪邀请利比亚正式加入于1995年成立的“巴塞罗纳机制”,利欧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作为非洲国家,利比亚强调其非洲属性,倡导、组织了非盟、撒—萨联合体、马格里布联盟,积极参与非洲事务,调解争端,加强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和非洲其他国家关系,致力于区域政治经济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利比亚在非洲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明显提升。至于同阿盟的关系,利比亚淡化其阿拉伯属性,在众多问题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湾国家的立场相左,要求对阿盟进行改革,因此与部分阿拉伯国家关系疏远甚至紧张。三、投资的内部环境
1、利比亚自卡扎菲领导的“九.一”革命成功以来,利比亚政局一直保持稳定。
2、利比亚经济发展情况
(1)、总体情况
利比亚是单一石油经济国家,严重依赖石油的生产和出口。据统计,石油行业在利比亚GDP所占的权重目前为52.7%,占其出口总额的95%,利比亚国家财政收入80%来自于石油出口。
卡扎菲上台之初,为摆脱殖民主义对利比亚经济的控制,大规模推行国有化政策,将外国石油公司、石油销售网、外国银行、保险公司、外国人占有的农庄土地收归国有。同时,为改变利比亚的贫穷落后的面貌,利比亚利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之机,将大量石油美元投入经济发展之中,建立了众多国营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长期实行国营经济体制。据统计,从10年—1998年,利比亚建立的各类国营企业723家。在13年—1985年期间,利比亚执行三个五年发展,共投入700亿美元资金,1986年后,利比亚没有制定新的发展,但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拔款50亿美元用于经济发展之中。
1988年“洛克比”空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对利制裁,再加上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下降,使利比亚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据估计,制裁给利比亚造成300多亿美元的损失。
19年后,为改变经济困难境地,利比亚制定并执行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发展多元经济等政策,经过几年的发展,利比亚经济面貌得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持续好转,国家战略项目和基建项目重新启动并得到较快的发展。
据利比亚中央银行发布的统计数字:1999年—2002年期间,利比亚的GDP以19年固定价计算,平均每年增长3%,2002年,利比亚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49.8亿利第(按年固定价计算,为150.7亿利第),约合192.2亿美元,人均GDP4390利第,约合3377美元。国家外汇储备2002年达到185.9亿利第(约合143亿美元),2003年6月30日已增至250.8亿利第(约合192.9亿美元),2002年国家外债约为40亿利第(约合31亿美元),当年减债2.21亿利第。
(2)、各行业发展水平
利比亚是石油经济国家,其经济结构极不平衡,粮食不能自给,日用消费品主要依靠进口。其各行业发展情况大致如下:
工业:利比亚的工业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主,在王国期间,利比亚的石油生产为美国石油公司控制,卡扎菲上台后,实行石油国有化政策,16年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已占有65%的石油股份。1986年后利美关系恶化,美石油公司撤出利比亚,其他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趁机进入利比亚市场,填补美国石油公司撤离留下的空白。目前利比亚拥有5个炼油厂,日产原油140万桶,大部分出口到欧洲国家。
石化工业是利比亚的新兴工业,现拥有非洲最大的石化企业—纳斯拉努夫石化工业联合企业,生产乙烯、丙烯和聚乙烯等化工产品,此外还有7个石化生产企业,生产甲醇、氨气、尿素、液化气和其他石化产品。
除石油石化工业外,利比亚工业还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建材、五金、木材、饲料、造纸、钢铁、轮胎等加工制造企业和汽车、拖拉机、冰箱、电视机等组装企业。其中食品工业在利比亚非石油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产值占加工业产值的34.6%,其次为钢铁、纺织及服装。
从整体发展水平上看,利比亚工业(不含石油及石化企业)除食品、钢铁、建筑、饲料等行业少数企业尚有发展前途、略有盈利外,目前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些企业已破产倒闭。
农牧业:利比亚农牧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4%,可耕面积约37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2%,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和蔬菜。利比亚的农业非常落后,据利官方统计,2002年其主要农产品年产量为:小麦9万吨、大麦20万吨、各种蔬菜120万吨、各种水果66万吨。利比亚牧场面积约850万吨,养殖的牲畜主要为羊、牛、骆驼,其中羊1038万只、牛107万头、骆驼23万峰。利比亚近50%的粮食和畜产品依赖进口。
利比亚核心领导层高度重视农牧业的发展,每年都要到国营农牧场视察指导农牧业生产,利每年从其财政收入中拔专款用于农牧业生产。据统计,从10年—1991年共拔款164亿美元,平均每年达17亿美元。
渔业与水产养殖: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利比亚尚未对其海洋进行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据了解,目前在利近海进行海产捕捞作业的均为外国捕捞公司,仅限于捕捞金枪鱼,公司数量有限。水产养殖方面也仅限于实验室研究,尚未进入到实际运作阶段。
旅游业:利比亚拥有丰富的旅游,多年来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近几年,利比亚***认识到国家不能对石油收入过分依赖,提出发展多元经济的构想,旅游业是其首选的领域。2003年以来,利比亚对旅游业的开发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对外贸易:世界原油价格波动对利比亚的对外贸易影响巨大。近十年来,受原油价格的影响,其进出口贸易额大起大落,呈锯齿状态势。2000年以来,随着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利比亚的进出口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据利比亚中央银行最新统计显示,2002年利比亚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57.63亿利第,约合121.25亿美元,其中出口110.77亿利第,进口55.85亿利第,同1993年相比增长了276.3%,在2000年、2001年和2002年三年,年均增速达90%。统计还显示,在1993年—2002年十年中,利比亚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根据利比亚中央银行的统计,利比亚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油和石化产品,占95%以上,其他工农牧业产品出口总量不足5%。进口商品中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所占比重最大,其次分别为各类工业制成品、粮食及活畜、原材料等。欧洲国家和周边国家是其主要贸易伙伴,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分列利比亚商品出口前三名,意大利、德国和沙特分列进口前三名。
3、基础设施情况
利经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其基础设施在非洲地区是比较好的,投资所需的能源、电力、交通、通讯、生产用水等硬件设施比较完备。
(1)能源:作为主要的石油生产和输出国之一,其能源生产供应不存在问题,目前利比亚拥有五个已建成投产的炼油厂,主要分布在纳斯拉努夫、扎维亚、布雷加、托普鲁克和塞里尔地区,目前日产原油140万桶,利比亚在今后几年之内将其原油生产能力提升250—300万桶/日。
(2)电力:利比亚电力供应充足,电网覆盖全国。利比亚拥有各类电站470余座,大型电站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区,以热电站和天然气发电站为主。目前利比亚发电装机总容量为470.8万千瓦,2002年发电总量为17531万千瓦时;输电线路总长度达33000公里;各类变电站近8000座,输出总功率1100万千伏安。
(3)交通:利比亚的陆、海、空交通比较便捷。陆路方面,据利比亚统计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19年利比亚公路总里数达25535公里,其中,公路干线长度17985公里,支线长度7550公里,公路质量较好。利比亚没有铁路,目前正在筹建之中,修建铁路总长度3173公里。海运方面,目前拥有13个集装箱港,71个集装箱码头,货物吞吐量达1212万吨/年(2002年统计数)。空运方面,拥有15个机场,其中3个国际机场,目前开通了十余条国际航线。除此之外,利比亚正在着手发展海事及空中管制系统,进一步发展交通建设,建立与世界水平同步的陆海空队伍,以满通运输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加强利比亚与邻国和世界的联系。
(4)通讯:利比亚通讯由国家邮电通讯总公司专营,向民众提供固话业务、移动通讯业务、因特网业务和国际卫星通信业务。近年来,由于利比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民众与外界联系日益增多,电话用户增长迅速,其现有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利比亚邮电通讯总公司最近已同我中兴公司签约,新建一GSM移动通讯网,近日还开通了移动电话国际漫游业务。此外,还决定在近一两年内对固定电话网和因特网增容。这些项目建成后,利比亚的通讯状况将有很大的改观。
(5)工业用水:利比亚同大部分阿拉伯国家不同,它不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还拥有丰富的地下水。1982年,利比亚决定修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人工河工程,用口径巨大的水管将南部的地下水输往北部的的黎波里、班加西等主要城市,满足城市生活及生产用水。目前,已完成三期工程,将南部的水源输到了班加西、的黎波里,人工河沿线地区已有充足的水源供应。
二、投资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由于利比亚实施多元化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改善了与西方国家、周边国家和非洲国家的关系,国际生存空间得到拓展,投资的外部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
1、经过多年的外交努力,利比亚于2003年8月宣布承担“洛克比”空难的民事责任,同英美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同意向罹难者支付赔偿27亿美元的赔偿金,换取英美同意联合国解除对利的制裁,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502号决议,全面解除对利制裁。
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亚出人意料地宣布全面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武器核查。利比亚在反恐、“洛案”和武器核查等问题上的合作态度以及长期保留美国在利的利益,得到了美英两国的积极回应:英国于1999年利比亚交出两名“洛案”嫌疑犯后便同利比亚恢复了外交关系,经贸关系也得到很大的发展,2003年英国宣布放松和简化利比亚人的入境和居住审批手续,2004年初又呼吁欧盟解除对利的武器禁运,英利关系步入正常化轨道,发展速度很快。美国则在2003年初与利比亚秘密接触,利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后,两国正式开始讨论关系正常化事宜,2004年初,美国国会代表团在卡扎菲上台三十余年后首次访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2月26日,美国正式宣布解除美国公民赴利比亚旅游禁令,并允许美国公司重返利比亚进行商务活动。种种迹象表明,利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已为时不远了。
2、由于地缘的关系,利比亚与欧盟的关系长期以来就十分密切,欧盟国家是利比亚进出口主要的来源国和目的国,即使在联合国对利实施制裁期间,双方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十分密切。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的制裁后,利欧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地中海“5+5”对话机制的建立,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互谅,2004年初利法就“尤塔”案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后,影响利欧关系发展的最后障碍被扫除,近日,在利比亚召开的非盟首脑会议期间,欧盟普罗迪邀请利比亚正式加入于1995年成立的“巴塞罗纳机制”,利欧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3、作为非洲国家,利比亚强调其非洲属性,倡导、组织了非盟、撒—萨联合体、马格里布联盟,积极参与非洲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