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飞涨的年代背景_油价飙升的影响
1.10.26的背景
2.油价大跌会给中国带来通缩压力吗
3. 国家油气安全之内涵
4.2008年3月豆油价格猛涨是什么原因?
10.26的背景
19年下半年,由于国际油价暴涨,韩国经济不景气,物价飞涨,同时出口增长遭到障碍,经济滑坡,很多以出口为主导的大型企业,由于运转不灵,经营状况恶化,工人失业严重。马山、釜山等地多次发生工人学生示威。10月16日夜,釜山示威者袭击了庆尚南道大厦、釜山市政厅和执政党釜山党部,捣毁警察所,烧毁警车,用自制、袭击军警,并冲击了媒体和税务部门、美国文化中心等。18日,韩国宣布了对釜山的戒严令,戒严部队开进釜山,开始镇压示威学生和市民。总统府警卫室室长车智澈指责金载圭等官员镇压不力,调来他的嫡系部队加入戒严军的行列。虽然被打伤和被投进监狱的学生不计其数,但釜山示威并没有被镇压下去,相反扩展到附近的马山。马山是1960年“4.19”革命的发源地,因此马山示威行动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派军队到马山镇压,出现了市民和学生伤亡情况。釜山、马山的反斗争又很快波及到全国各地。10月下旬,首尔的学生们也行动起来,走上街头示威,全国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朴正熙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19年10月20日深夜,金载圭、车智澈等人陪同朴正熙在首尔宫井洞中央情报部观看记录釜山、马山学生和市民的录相带。这些录相带是金载圭手下在现场录制的。观看后车智澈大声指责金载圭没有及时取措施镇压,朴正熙对金也日益冷淡。10月25日,总统府秘书长金桂元递给金载圭一盒记录车、朴二人密谈内容的磁带,车智澈在谈话中陷害金载圭、金桂元合谋窃听青瓦台,此事使金载圭下定了暗杀的决心。
油价大跌会给中国带来通缩压力吗
油价大跌不会给中国带来通缩压力。
首先,从历史上看,中国饱受高油价带来的通胀之痛,而鲜有油价大跌带来的通缩之苦。2005年,国际油价持续暴涨,这一年国际油价从低油价进入高油价时代,中国经济深受其痛。因为这一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必需的石油、铜、铁矿石、煤炭等基础价格飞涨,中国经济增长的代价成倍增加。
虽然近期PPI跌幅连续扩大,主要受原油、成品油及钢材价格跌幅扩大的影响。不过,如果就此认为,油价大跌将给中国带来通缩压力似乎并不成立。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CPI同比涨幅与上月相同,整体较平稳。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5%,比上月略有扩大;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月略有回落。非食品中,同比价格上涨较多的是家庭服务和高等教育,涨幅分别为9.0%和3.8%;同比价格下降较多的是车用燃料,汽油和柴油价格同别下降5.6%和7.8%,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震荡下行,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10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4%,环比降幅与9月份相同;同比下降2.2%,同比降幅比9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在30个主要工业行业中,价格环比上涨的行业有燃气生产和供应、纺织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下降的行业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黑色金属矿选、石油加工等。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继续下降是受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及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显然,PPI持续走低尽管受到国际油价连续下跌的影响,但是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才是PPI持续走低的根本原因。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不可逆转。完全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观察和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必须从这一大背景下进行,否则就会一叶障目。结构调整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去“产能”。因此,如果将CPI和PPI的数据放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来看待分析,有些数据就可能处于“失真”状态: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指出,从几个方面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陷入通货紧缩这一判断的证据不足。通货紧缩一般是指市场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物价持续下降。但今年以来,我国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流通量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健的增长速度。9月份CPI回到2%以下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对比的基数比较高。从环比来看,9月份CPI环比上涨了0.5%,这说明物价还是处在总体稳定、温和上涨的状态。随着冬季的来临以及部分食品供求关系特殊条件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初步判断未来几个月CPI保持温和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再次,油价下跌将刺激中国消费经济增长。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情况下,油价下跌将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刺激中国经济增长。要刺激消费,首先要使消费者手里要有钱,而油价大跌效果等同于减税。低油价将不仅降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成本,而且降低普通消费者的支付成本。低油价将减少了普通消费者的出行成本,间接地刺激了消费。航空、旅游、商业等行业大受其利。因此,油价大跌不仅不会给中国带来通缩压力,而且会刺激中国经济增长。
国家油气安全之内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发展开创了一个自动化、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化工、电器、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崛起,赋予经济增长以新的活力,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以石油能源作为基础的。石油天然气的重要性正是由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因此,在探讨国家油气安全问题之前,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石油天然气的性质与用途。
一、石油天然气的性质与用途
石油素有工业的“血液”之称,天然气与石油(简称“油气”)属于同一种类型的能源,它比石油具有清洁、高效、储量大等优点,是比石油更为优选的一种战略物质,同时,它与石油一样也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油气是不可再生能源,其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2)油气储藏具有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地下情况的不确定性与勘探开投资的高风险性。
3)油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从石油中可以炼制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可为塑料、纤维、橡胶三大合成材料提供充足而廉价的原料,从而为化学工业和轻纺工业节省了大量的天然原料。
4)油气是重要的能源,而且污染较煤轻。油气可燃性好,单位燃烧值高,比较清洁,二者在能源消费结构所占比例约为65%,目前还没有一种其他能源能替代油气;石油可以加工成各种油品,如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
5)石油加工的各种副产品用途广泛,如可以提炼出沥青,是铺路、修水坝的良好材料,以及提炼的石蜡可用于造火柴、蜡烛、包装纸等。
因此,石油天然气一直是各国非常重视的战略物资。
二、油气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导工业化进程的一次能源供应依赖煤炭,煤炭不仅数量大,分布的普遍性强,而且当时欧洲工业化先导国家尚处在原始资本积累阶段,能源总体消费水平不高,因此,保障有限的消费需求比较容易从本国及殖民地得到解决。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费与生产(供应)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世界能源消费总体水平增长加速,1900~195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年递增速度为3.2%,而1951~1992年期间则达到了4.5%;第二,以工业化国家为代表的全球能源开始发生重大结构性转变,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从50年代初的60%下降到90年代初的不足30%,而同期的石油及天然气消费比重从37.4%上升到了60.7%,石油天然气逐步取代煤炭成为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导能源。油气成为推动工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60~10年的10年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其中,美、日、西德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长了1~1.3倍(王金洲,1999),这是与油气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合作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互相利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改变了世界生产动力方式,提高了生产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英国所占的地位已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第二位下降到第五位,先后被日本、西德和法国所超过。随着北海油田的开发,特别是近些年石油产量的直线上升,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使长期疲软的英国经济增加了活力,石油成为英国经济“一片暗淡的地平线上的一线光亮”。下面的事实向人们展示了油气在英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第一,国际收支逆差转变为顺差。在14~15年的经济危机中,英国国际收支状况严重恶化,14年到16年国际收支逆差三年累计达68亿英镑,突破历史最高记录。16年,英国国内石油需求的91%依赖进口,17年,石油进口大大减少,还出口9亿英镑的石油,从这一年起,英国摆脱了自14年到15年经济危机以来国际收支连年出现逆差的困境。从1980年开始,英国石油完全自给,此后每年都有大量出口。
第二,财政收入增加。英国每年通过对开发北海油田各家石油公司征税获得一笔很大的收入。征税的项目主要有矿区使用费、石油收入税和公司利润税。
第三,扩大了就业机会。为了适应北海油田开发的需要,一些企业原来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利用,同时新建了一些企业,这对增加工作岗位、减少失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8年,在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直接或间接从事与海上石油和天然气有关的就业人数达10万多人,而直接或间接参与供应油设备和配件,以及有关油田开发各项服务的公司则有2000多家。
第四,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北海油田从勘探到投产,需要一整套生产设备,其中包括钢结构油平台和混凝土油平台、钻探船和运输船、海底油管、大型转油站、初步加工系统、海上服务设施等,这就为发展工业开辟了市场,从而带动了机器制造业、电力、化工、建筑和运输等有关工业部门的发展。18年,英国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了13.8%,超过了法国(3%)和德国(7.4%),在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中居于首位,这主要是由于开发北海油田所促成的。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油气以及油气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几次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却严重打击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三、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油气在对世界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1990及1999年世界范围的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了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上升,并且引发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70年代是石油价格飞涨的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即石油价格飞涨对西方石油消费国经济的严重打击)均发生在这个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世界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迅速增长,西方国家严重地依赖中东石油;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单方面主宰石油价格,实行价格垄断。20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石油需求迅速增长,石油短缺现象开始露头,1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石油产量占了当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43%,一些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又规定了其产量上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紧张情况,市场价格上升到标价以上。石油输出国组织很快意识到按标价征税,降低了实际收入,而且通货膨胀的速度比原德黑兰协议允许的2.5%还大。因此,1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要求增加标价。与此同时,阿以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终于于13年10月利用这个机会,促使世界第一次石油供应短缺危机爆发,造成世界石油市场每天短缺500万桶的局面,然后再提出与石油公司就标价问题进行谈判。这次油价危机对美国、西欧、日本等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的经济冲击很大。出现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
18年9月“伊朗革命”爆发,由此导致石油产量急剧下降,现货市场的石油价格开始回升,到1981年1月,油价涨到34美元一桶,几乎是70年代初油价水平的20倍。由于石油价格的飞涨,西方石油消费大国的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西方各国纷纷取节能和能源替代等措施,使西方对中东石油的需求量明显下降。同时,高油价刺激了世界各国油业的发展,导致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地区如墨西哥、北海、阿拉斯加等石油产量稳定增长。由此造成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石油价格基本上处于震荡状态。20世纪90年代由于海湾战争、原苏联解体、东南亚金融危机等造成的世界石油产量不稳定,使得世界石油价格没有规律性的变化,90年代后期油价开始回升,世界经济开始好转。
四、国家油气安全之内涵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油气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兴衰,而且,由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各国经济在油气供求发生变化时,经济状况也发生了连锁反应;欧佩克对石油价格的操纵使部分主权国家在石油市场无能为力;世界上的各种战争也多少与能源矿产,特别是石油天然气有关。二次大战以后,石油天然气的安全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美国能源部曾多次专题研究石油安全问题,法国能源政策首先关注的就是能源安全,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秘鲁、阿根廷、厄瓜尔多、科威特、伊拉克、巴林、沙特等国一直是通过垄断全国油气行业的国家石油公司来达到控制油气的目的。许多发达国家虽然有多家石油公司并存,但国家往往通过各种财政政策来调节石油公司的油气开活动,这样,一方面各国加快了对国内油气的勘探力度,并使国内油气的开更具合理性;另一方面各国分别着手拓宽了国外油气投资区域,并在海陆双向领域投资,以扩大其油气拥有量。而且,各国还在石油天然气储备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北美和欧洲各国。再者,在油气技术研究、管道投资与建设上,各国也是从国家油气的长远供应角度出发来决策。可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在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越来越大、而油气又有限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已经非常关注石油天然气的供应安全。
从理论上说,对“国家油气安全”这个概念的理解,应该包括油气供应安全和油气使用安全两个方面,有时也称油气的经济性安全和油气使用的生态环境安全(图2-1)。所谓油气供应安全,是指油气供应保障的连续性与稳定程度;所谓油气使用安全,是指油气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构成大的威胁(如减少CO2、粉尘及SO2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等)。在这里,保障油气的连续与稳定供应是国家油气安全的基本目标,是个“量”的概念,为后者的发育提供着必要的物质基础;油气使用安全则是国家能源安全更高目标的追求,是个“质”的概念,为前者的发展提供着不断的创新动力。本书所讲的国家油气安全主要是从油气的供应安全来说的。
图2-1 国家油气安全的构成及相关关系供应稳定性=经济安全性
(据张雷,2001)
2008年3月豆油价格猛涨是什么原因?
今年以来,随着全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国际市场食物油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豆油、菜籽等期货价格不断创出新高,批发和零售价格也紧随而上。不少食物油出口国在分享上涨带来的红利同时,也出现了本国市场价格高企所引发的通胀的隐忧。
1.国际期货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连创新高,近期价格处历史高位。
今年以来,美国芝加哥期货(CBOT)豆类品期货、加拿大温尼伯商品期货(WCE)油菜籽期货、马来西亚衍生品(BMD)毛棕榈油期货等国际上有影响的食物油期货价格指数出现了大幅上涨趋势。
大豆是食物油的基础产品,也是最重要的期货品种。而菜籽油、棕榈油等在国际市场都是被看作为替代品。因此,这里以CBOT大豆市场为例来说明价格走势。从1月3日开市,到7月13日,开盘700.7,最高948.3,最低671.3,收盘948.1,上涨257.6(单位均为美分/蒲式耳),涨幅36.7%。其走势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月10日CBOT大豆指数的最低点671.3美分/蒲式耳(1蒲式耳大豆=27.100公斤)一直炒至2月22日的最高点813.5美分/蒲式耳,最大幅度为142.2美分/蒲式耳。主要炒作因素是美国职业农场主组织(Pro Farmer)在其间抛出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新产季大豆的种植面积可能急剧减少860至940万英亩。第二阶段:从4月24日的最低点732.2美分/蒲式耳开始,一直爆炒至6月18日的最高882.4美分/蒲式耳,最高幅度达150.2美分/蒲式耳,而这一阶段主要影响因素是天气。天气因素炒高了100多美分/蒲式耳。第三阶段:从6月22日的最低点817.4美分/蒲式耳一直炒作到7月13日的最高点948.3美分/蒲式耳,其最大波幅为130.9美分/蒲式耳。期货价格创下了三年来的新高。这主要是因为6月29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一份令所有市场人士大跌眼镜的报告,即:美国2007年大豆种植面积预计为6408.1万英亩,较三月份的数据大幅削减305.9万英亩,远低于市场普遍预测的6783.8万英亩的平均值(预测区间为6600—6900万英亩)。当天CBOT大豆各合约一度涨停开盘。
经过市场有地进行播种面积——天气状况——播种面积的三个阶段炒作,使得CBOT大豆上升近260美分/蒲式耳。值得注意的是,以前CBOT大豆是上涨——种植面积增——下跌——种植面积减少——再上涨的循环模式,而现在出现了新情况是上涨——种植面积减少——再上涨——再减少种植面积的恶性循环模式。
7月,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月度供需报告,预计全球2007-2008年度大豆产量达到2.221亿吨,低于6月预测的2.253亿吨,也低于2006年的2.361亿吨。事实上,除了巴西之外,全球其他几个大豆主产国的大豆产量均有程度不等的减少,其中美国大豆产量调低至7140万吨(6月预测7470万吨,2006年为8680万吨)。阿根廷大豆产量预测为4700万吨(2006-2007年度为4720万吨)。中国大豆产量预计为1560万吨,也低于2006-2007年度的1620万吨。不过巴西大豆产量预计达到6100万吨,和6月预估值持平,也高于2006-2007年度的5900万吨。
从需求面看,全球大豆用量略微调低到了2.342亿吨(6月预测为2.343亿吨,2006年为2.252亿吨)。全球大豆出口预计为7550万吨,和6月预测持平,2006年为7050万吨,其中阿根廷大豆出口预计提高到1020万吨(6月预测860万吨,2006年为800万吨),巴西预计为20万吨(6月预测20万吨,2006年为2460万吨)。美国预计为2780万吨(6月为2940万吨,2006年为20万吨)。这也将导致2008年9月底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降低到5187万吨(6月预测为5400万吨,2006年为6417万吨)。
总体看来,报告印证了市场近期对全球下一年度大豆供应吃紧的担忧,这也使得市场对于任何可能导致美国大豆单产降低或者南美大豆播种面积降低的因素都极为敏感。从最新的气象预报看,美国西部玉米种植带可能出现炎热干燥的天气,而7月底和8月份正值美国大豆关键的结荚期和灌浆期,炎热干燥的天气将会导致大豆单产潜力受损。除了天气因素,美国大豆价格的上涨也是为了鼓励巴西农户增加播种面积。一般预计巴西新豆播种面积将会比2006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但是从雷亚尔汇率持续走强来看,这显然不利于巴西大豆种植收益提高,因为巴西大豆主要是用来出口,所以美元相对雷亚尔越是疲软,农户换回的收益就越少。现在雷亚尔汇率位于近7年来的高点,1雷亚尔可以兑换0.53美元,年底之前可能达到1美元兑换1.8雷亚尔。因此,在南美大豆播种季节开始前(也就是未来三到四个月里),芝加哥大豆期货价格维持高位运行的几率很大,特别是如果美国中西部出现炎热干燥天气的情况下,以便能够鼓励南美农户尽可能增加大豆播种面积,弥补美国大豆产量下降带来的全球供应缺口。
加拿大WCE油菜籽期货、马来西亚BMD毛棕榈油期货等价格基本上与CBOT走势相同。自从2006年以来,马来西亚粗棕油期货价格飙升近80%,现货价格创下了8年来的新高。
2.三大因素支撑国际棕榈油价上涨
7月以来,国际棕榈油市场大幅上涨,24度棕榈油近月装运港船上交货(FOB)价格为每吨(下同)7.5美元,较前一周上涨22.5美元;33度棕榈油FOB价格为792.5美元,上涨22.5美元;44度棕榈油770美元,上涨10美元。
国际棕榈油市场上涨的主要支撑因素有以下几点:第一、CBOT大豆市场大幅上涨的带动。美国农业部大幅调低2007年美国大豆播种面积数据,导致CBOT大豆市场大幅上涨,对BMD棕榈油起到支撑作用。第二、近期纽约商业(NYMEX)原油大幅上涨,使得棕榈油在生物燃料行业的需求前景改善,吸引投机资金做多。马来西亚到2008年时强制要求在传统燃料中掺混生物柴油,并且打算提供补贴,确保生物燃料项目获得成功,这也对BMD棕榈油市场形成支撑。第三、印尼调高棕榈油出口基价,增加了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出口竞争力。印尼将毛棕榈油的基准出口价格由此前的每吨(下同)622美元上调至676美元;24度棕榈油基准出口价格由676美元上调为746美元;33度棕榈油基准出口价格由此前的652美元上调至737美元。印尼上调棕榈油出口价格有利于马来西亚棕榈油的出口,对BMD棕榈油市场有利。
3.全球油菜籽供应趋于紧张,整体价格趋势保持向上。
据德国《油世界》预计,2006/07年度全球10种主要油料作物的消费量预计将达3.96亿吨,高于3.92亿吨的同期产量。2007年全球油菜籽产量预计为5160万吨,高于上年的4720万吨。其中欧盟油菜籽产量预计达到1780万吨,上年为1610万吨;中国产量预计为1100万吨,低于上年的1270万吨。加拿大产量预计提高到980万吨,上年为850万吨;澳大利亚产量预计提高到140万吨,上年为51万吨。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全球油菜籽消费量增长明显,预计为5220万吨,上年为4910万吨。油菜籽加工量预计为4900万吨,上年为 4610万吨。从期末库存来看,预计今年为470万吨,上年为530万吨,库存对用量比预计为9.0%,上年为10.9%。可见,今年全球油菜籽供应趋于紧张,整体价格趋势持续向上。
造成供需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市场对生物柴油的炒作,从而预期菜油、豆油、棕榈油需求将可能大幅增加,供需基本面将偏紧。这一点在去年末的市场反应中较为明显,在德国,随着能源价格下挫、植物油价格相对坚挺及2006年8月开始实施的每升9美分的能源税造成生物柴油生产利润下降等,导致了生物柴油消费量下降,菜籽油和油菜籽价格出现了短暂的下跌。今年以来,由于豆油、菜油、棕油价格的大幅爆涨,如此高的成本已失去了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意义。但是,不断有新的预测调高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这无疑将给油菜籽供应带来逼迫的气氛,为其价格居高不下提供依据。
4.周边国家食物油价格上涨带来供应紧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剧。
棕油是印尼人的主要食用油,但由于作为烹调油和生物燃料的棕油价格飞涨,很多印尼人因为买不起,只能改煮无油之炊。已经迫使很多印尼穷人改吃水煮、而不是用油炒食物了。
作为世界最大棕油生产国之一,印尼会从油价上涨中获利,但是因为国内食用油价格也水涨船高地上涨了三分之一,造成千千万万的印尼普通百姓负担不起。另外食用油价格上涨,也让经济政策官员担心会对通货膨胀带来冲击。未加工食品包括食用油价格今年6月比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0%,是构成消费物价指数的商品和服务篮子中,上涨幅度最大的一块。
印度是主要的植物油进口国,每年食用油需求的一半要靠进口来满足。由于今年油籽预计减产,这也使得印度对进口植物油的依赖性提高。印度食用油价格上涨,原因在于本地油籽产量降低,而且国际棕榈油价格创下数年新高,也带来明显的支持。
印度植物油价格近期持续走强,带来了国内通涨率指标的继续高企。到3月底,印度批发价格指数比一年前提高了6.39%,印度为了平抑通涨压力,已经将毛棕榈油的进口关税从70%调低到了60%,把24度精炼棕榈油的进口关税从80%调低到了67.5%。相比之下豆油进口关税仍然维持在45%。由于用于计算关税的基础价格依然维持在2006年7月份的水平上,这有助于降低这些食用油的进口成本,也有利于进口增长。
总体上说,国外食物油价格仍然处在上涨趋势之中,除了种植面积减少及天气因素以外,美元持续贬值、全球面临通胀威胁以及投资基金在期货市场兴风作浪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预计CBOT大豆市场很有可能达到1065美分/蒲式耳或1116美分/蒲式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