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酒和烧酒有什么区别?它们有什么历史吗?

2.谁能告诉我一些小知识

3.怎么自制电子烟油

4.版画的制作与技法 —— [六]丝网版画

老酒和烧酒有什么区别?它们有什么历史吗?

工业甘油一般在哪些地方卖_大同工业甘油价格

老酒就是黄酒,也称为米酒(ricewine),属于酿造酒,在世界三大酿造酒(黄酒、葡萄酒和啤酒)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酿酒技术独树一帜,成为东方酿造界的典型代表和楷模。 一、黄酒酿造原料: 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 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学名:Setaria italica, 在古代,是秫、梁、稷、 黍的总称,有时也称为梁,现在也称为谷子,去除壳后的叫小米)。在南方,普遍 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由于宋代开始,政治、文化、 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南方数省,南宋时期,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 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 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目前黄 酒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 大连等地也有少量生产。 二、黄酒的名称: 黄酒属于酿造酒,酒度一般为15度左右。 黄酒,顾名思义是黄颜色的酒。所以有的人将黄酒这一名称翻译成“Yellow Wine".其实这并不恰当。黄酒的颜色并不总是**的,在古代,酒的过滤技术并 不成熟之时,酒是呈混浊状态的,当时称为“白酒”或浊酒。黄酒的颜色就是在现 在也有黑色的,红色的,所以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黄酒的实质应是谷物酿成的, 因可以用“米”代表谷物粮食,故称为“米酒”也是较为恰当的。现在通行用“ RiceWine"表示黄酒。 在当代黄酒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 以粮食为原料的酿造酒(不包括蒸馏的烧 酒),都可归于黄酒类。黄酒虽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但民间有些地区对本地酿造、且局限于本地销售的酒仍保留了一些传统的称谓,如江西的水酒,陕西的稠酒, 西藏的青稞酒,如硬要说它们是黄酒,当地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在古代,“酒”是所有酒的统称,在蒸馏酒尚未出现的历史时期,“酒”就 是酿造酒。蒸馏的烧酒出现后,就较为复杂了,“酒”这一名称既是所有酒的统称, 在一些场合下,也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当时的酒分为三大类:酒,烧酒,葡萄酒。其中的“酒”这一节,都是谷物酿造酒,由于酒既是所有酒的统称,又是谷物酿造酒的统称,毕竟还应有一个只包括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因此,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专用名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黄酒",在明代可能是专门指酿造时间较长、颜色较深的米酒,与“白酒” 相区别,明代的“白酒”并不是现在的蒸馏烧酒,如明代有“三白酒”,是用白米、 白曲和白水酿造而成的、酿造时间较短的酒,酒色混浊,呈白色。酒的**(或棕 **等深色)的形成,主要是在煮酒或贮藏过程中,酒中的糖份与氨基酸形成美拉 德反应,产生色素。也有的是加入焦糖制成的色素(称“糖色)加深其颜色。在明 代戴羲所编辑的<<养余月令>>卷十一中则有:“凡黄酒白酒,少入烧酒,则经宿不酸”。 从这一提法可明显看出黄酒、白酒和烧酒之间的区别,黄酒是指酿造时间较长的老酒,白酒则是指酿造时间较短的米酒(一般用白曲,即米曲作糖化发酵剂)。在明代, 黄酒这一名称的专一性还不是很严格,虽然不能包含所有的谷物酿造酒,但起码南 方各地酿酒规模较大的,在酿造过程中经过加色处理的酒都可以包括进去。到了清 代,各地的酿造酒的生产虽然保存,但绍兴的老酒、加饭酒风靡全国,这种行销全 国的酒,质量高,颜色一般是较深的,可能与“黄酒”这一名称的最终确立有一定 的关系。因为清朝皇帝对绍兴酒有特殊的爱好。清代时已有所谓" 禁烧酒而不禁黄酒"的说法。到了民国时期,黄酒作为谷物酿造酒的统称已基本确定下来。黄酒归属于土酒类(国产酒称为土酒,以示与舶来品的洋酒相对应)。 我国的酿酒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然发酵阶段,经历数千年,传统发酵技术由孕育,发展乃至成熟。即使在当代天然发酵技术并未完全消 失。其中的一些奥秘仍有待于人们去解开。人们主要是凭经验酿酒,生产规模一般 不大,基本上是手工操作。酒的质量没有一套可信的检测指标作保证。 第二阶段是从民国开始的,由于引入西方的科技知识,尤其是微生物学,生 物化学和工程知识后,传统酿酒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懂得了酿酒微观世界 的奥秘,生产上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机械化水平提高,酒的质量更有保障。 产自即墨的黄酒品类——即墨老酒,是食品工业中的一颗明珠。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和典型的地方风味,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即墨老酒酒液清亮透明,深棕红色,酒香浓郁,口味醇厚,微苦而余香不绝。 国际酒类专家评定,以西方啤酒为代表的药法制酒同东方以黄酒为代表的曲法酿酒相比,曲法酒胜过药法酒的营养。单就营养说,中国北方黄酒的典型——即墨老酒是“营养酒王”。据化验,即墨老酒含有十六种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及酶类维生素,十七种氨基酸。即墨老酒每公升含氨基酸高达一万零五百毫克,比啤酒高十倍,比葡萄酒高十二倍。适量饮用,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体质,防止疾病,延年益寿。 即墨老酒属于黄酒,是中国古典名酒之一,是黄酒中的珍品,其酿造历史可上溯到2000多年前,有正式记载是始酿于北宋时期。其风味别致,营养丰富,酒色红褐,盈盅不溢,晶莹纯正,醇厚爽口,有舒筋活血、补气养神之功效,深得古今名人赞许。清代道光年间即畅销全国各地。即墨老酒产于山东即墨县,古称“醪酒”。据《即墨县志》和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公元前722年,即墨地区(包括崂山)已是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黍米高产(俗称大黄米),米粒大,光圆,是酿造黄酒的上乘原料。当时,黄酒称“醪酒”,作为一种祭祀品和助兴饮料,酿造极为盛行。在长期的实践中,“醪酒”风味之雅,营养之高,引起人们的关注。即墨老酒属黄酒类,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闻:战国时,齐国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当地土民就是以黄酒犒劳将士,鼓舞其杀敌取胜的斗志。即墨黄酒中尤以“老干榨”为最佳。其质纯正,便于贮存,且愈久愈良,系胶东地区诸黄酒之冠。后据即墨“老干榨”历史久远、久存尤佳的特点,为便于同其他地区黄酒的区别,遂改称“即墨老酒”。此名延用至今。清代道光年间,即墨老酒产销达到极盛时期,老酒不仅畅销全国各大商埠,而且出口远销日本及南洋诸国。 现在较为著名的有新华锦集团旗下“即墨牌”即墨老酒、山东即墨妙府老酒有限公司“即墨妙府老酒”。 该两家各自有文化博物馆,且妙府老酒的制造工艺被评为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即墨老酒是选用大黄米、陈伏麦曲、崂山(麦饭石)矿泉水,按照"黍米必齐、曲蘖必时、水泉必秀、陶器必良、火剂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酿制而成(“古遗六法”),经自然发酵后压榨所得的原汁而成。具有色泽瑰丽、气味馥郁、香型独特、性质温馨、质地醇厚等特点,是理想的营养饮料。酒中的糖、酒、酸、色、香、味全为天然所得,不添加任何成分,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即墨老酒的营养成分比较齐全,含有糖分、糊精、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甘油、高级醇、维生素、无机盐等。年,吉林大学化学系对即墨老酒检测:这种酒氨基酸含量每公斤为1万毫克以上,达17种之多。定量常饮,能滋补身心,增进健康,振奋精神;配制中药服用,可增强脾胃,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对产妇尤有补血化淤之特殊功能。其中赖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等八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必需氨基酸。另外,还含钙、镁等无机盐及锌、铜、锶、锰等16种微量元素,因此被营养学家称为“液体蛋糕”、“营养酒王”。即墨老酒有着良好的保健功效,适量常饮可以改善人体微循环,舒筋活血,健脾和胃,抗衰益寿,乌发美容,实为滋补健身之佳酿,对关节炎、腰腿疼及妇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历来被中医用作“药酒”。 烧酒指各种透明无色的蒸馏酒,一般又称白酒,各地还有白干、老白干、烧刀酒、烧锅酒、蒸酒、露酒、酒露、露滴酒等别称。 我国烧酒的起源 关于烧酒,一种说法,起源于唐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 “唐诗《荔枝楼对酒》诗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唐诗亦有“久闻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长安”之句。”(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我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 另一种说法,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 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少数民族烧酒 少数民族地区烧酒始于何时,未见确切的记载。最迟在明代中后期,偏僻山区的少数民族也已经熟练地掌握蒸馏酒的技术了。至明末清初,少数民族的烧酒酿制技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与中原地区的酿制的水准不相上下,滇中地区元谋盆地一带:“所称谷者,皆稻也。诸谷犹常产,而唯高粱为最。高粱有二种,其黏者为酒露,可敌汾酒,名甲滇南。”同一时期,昆明的南田酒、武定的花桐酒。大理的鹤庆酒,“其味较之汾酒尤醇厚。”清代以来,烧酒酿制技术在各少数民族中迅速普及。至今,不能掌握烧酒酿制工艺的民族仅有少数。 小锅酒 云南哀牢山彝族聚居区的群众善于酿制烧酒,因制作过程中蒸烤是中心环节,故称酿制烧酒的过程为烤酒,又因蒸烤是在家庭小作坊中以小灶、小锅来完成,其成品酒习惯上也称小酒。小锅酒的主要原料是大麦、五米、苦荞,也常用稻谷、稗子、粟、薯等。酿造小锅酒的过程分两个阶段:一是捂酒饭。将备好的原料粮浸泡透心或煮熟,摊开,晾凉,撒上酒曲并搅拌均匀,然后装入瓦罐或专用的小酒窖内,封盖发酵。二是烤酒。烤酒器具有大、小铁锅各一口,木制酒甑一只,酒漏一个,引酒管一根,贮酒器一个。以上各项准备工作完成后,加火把水煮沸,使强烈的蒸气上升,把酒饭内的酒气蒸出上升到大锅底部,快速凝聚为酒液,滴落在酒漏里,再顺着引酒竹管流到贮酒器内。彝家小锅酒醇香爽口,清心提神。传统以自酿自饮为主,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焖锅酒 云南红河两岸的哈尼族自酿自饮的烧酒叫“焖锅酒”。哈尼人的焖锅酒具有悠久的酿造历史。焖锅酒的酿造原料以玉米、高粱、稻谷、苦荞为佳,稗、粟、薯等亦可,焖制器具与彝家小锅酒大致相同,而酿造程序上却有独到之处:先把选择好的原料粮用清水浸湿,再放入普通的饭甑中蒸数小时,蒸到谷物绽皮露心时,抬到打扫干净的房顶上,摊开晾凉后,再撒上酒曲,搅拌均匀,装进一个专用于贮存酒饭的大篾囤里,用稻草把蔑囤团团捂紧使酒饭发酵。发酵时间观气温高低而定,短则2-3日,长则8-10日。到酒饭发酵流出汁液时,再移入瓦缸中,用草木灰和成稀泥糊封严缸口,发酵10一15日后,就可以取出焖酒了。焖酒时,蒸酒饭用的木甑是圆台形的,甑内安放一个接酒的器皿,锅、瓢、盆、剖开的葫芦均可。甑的上口放置一个盛冷水的铁锅,锅内的水随时撤换以保持冷凉。甑底的水锅水加热沸腾后使甑内的酒饭蒸气上升,在甑顶的锅底凝结成酒滴,落入接酒器皿中,蒸烤一定的时间后,要抬一日盛着冷水的锅,取酒品尝,这叫头道酒,一般度数较高;倒出酒后,架上冷水锅继续焖酒,再焖出的酒度数逐渐降低,称二道酒。 焖锅酒清澈晶莹,醇厚甘甜,是哈尼山寨节庆必备的饮料。哈尼族之外,傣族、景颇族、拉祜族等都善于酿制品质极佳的焖锅酒。 蒸酒 云南怒江两岸的怒族和傈僳族称烧酒为蒸酒,蒸酒之名,缘自酿造中以蒸为主要工序。蒸酒的首选原料为玉米,也有高粱。稻谷、荞、粟。制作过程与彝家小锅酒大同而小异。浸泡原粮、蒸熟酒饭、贮存发酵的程序悉同前者。蒸制烧酒时,使用的器具则有所不同。怒族、傈僳族所用的甑子是用老树原木挖空而成,甑子的中上部留一小孔插上细竹管,是为出酒槽。锅底加热时,酒气上升遇冷凝聚为酒,落入酿中的接酒器中,再通过出酒槽流出,即为成品蒸酒。先出者度数高,酒劲大;随着蒸烤时间的推移,酒度渐次降低,越后者味越寡薄。 各民族几乎者能酿造不同风味、不同品质的烧酒,除以上酒类外,滇南拉枯族的董棕树心酒、嫩包谷带核蒸酒以原料独特而别具特色。总体而言,少数民族烧酒的酿造具有以下共同点: 第一,发酵酒曲一般是自行配制的土酒曲,烧酒的风味与品质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土酒曲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第二,在烧酒酿造进程中,浸泡原粮、蒸烤酒饭所用的水,有相当严格的要求,有好水才能酿出好酒,是各民族的共识。大凡出好酒的地方,都是山育水秀之处,山泉清冽,溪流净琮。 第三,蒸烤的器具基本相同,酿造的程序大体相似,小锅小灶小曲烤小酒,蒸锅天锅木甑出好酒。 韩国烧酒 烧酒(Soju)是一种源于韩国的酒精饮料。主要的原料是大米,通常还配以小麦、大麦或者甘薯等。韩国烧酒颜色透明,酒精度数一般在40-90之间不等。现今已知最早酿造于1300年前后。 烧酒在日本叫做shochu.烧酒经常被误认为是米酒,韩语里叫做cheongju,和日本的清酒是同一个字。 1965年,为了缓解粮食短缺,韩国禁止酿造烧酒,从那时起,烧酒主要的制造方法变成了用水稀释酒精并加入香料。今天大量的廉价烧酒还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规定稀释烧酒的度数不得超过35度。 由于烧酒相对于其他酒类低廉的价格,它已经成为韩国最普通的酒精饮品,2004年韩国韩国人消耗了超过30亿瓶烧酒。近年来,啤酒、威士忌、葡萄酒消费比例也逐渐增加。 除了大工业生产的品牌,有几个地区仍然用比较传统的方法生产烧酒,其中最著名是安东市。真露是韩国最具影响的烧酒,具有80年的历史。在韩国烧酒业的地位可以和茅台酒在中国的地位媲美,这种酒精度数为22度的烧酒,占据着韩国烧酒市场54%的份额,年均营业利润达到1000亿韩元。 真露 具有80年历史的真露,在韩国烧酒业的地位可以和茅台酒在中国的地位媲美,这种酒精度数为22度的烧酒,占据着韩国烧酒市场54%的份额,年均营业利润达到1000亿韩元。 如若追根溯源,真露正宗的身份应该是起源于中国元代的烧酎,一般认为是在公元1300年高丽后期传入朝鲜半岛的。烧酎即烧酒,“酎”的本意是指粮食经过三次蒸馏,如同接露水一样得成的酒,因此也叫“露酒”。烧酎在韩国历史上长期被列为奢侈的高级酒,民间禁止制造,甚至被朝鲜皇室引为药方。 直到日本占领时期,烧酎才开始大众化。1916年,韩国全国已经有28404个烧酎酿造场。 1924年,张学烨在平南龙冈创立真泉酿造商会,并正式创立真露公司。1953年公司迁至汉城。 80年来,在当时设立的生产企业中,直到现在,始终如一保证着最高的口位和最高权威、并且连续保持了30年韩国国内市场第一位记录的只有真露, 真露因此被韩国人誉为正统国民酒的代表。 真露从1968年第一次出口越南后,如今,已销往80多个国家,其中,在日本烧酒市场上,连续四年销售量排名第一。真露烧酒也以其优良的信誉及品质保证,为人类的饮酒文化作着不懈的努力,受到世界人们的广泛青睐,连续三年在酒类杂志《国际酒饮料》(DRINK INTERNATIONAL)中被评为世界蒸馏酒界销量最大的酒。 日本烧酒 烧酒:清酒、葡萄酒等被称为酿造酒。在制造酿造酒的技术上引入蒸馏技术的酒叫蒸馏酒。烧酒作为日本固有的蒸馏酒夸耀于世界。烧酒按酒兑法分为甲类和乙类。甲类烧酒是把含酒精的材料用连续式蒸馏机进行蒸馏的酒,度数在36度以下。乙类烧酒是把含酒精的材料用单式蒸馏机进行蒸馏的酒,度数在45度以下。乙类烧酒也叫本格烧酒,它通过用不同的原料种类、酵母菌种类、制品的精制和熟成方法等,使烧酒的风味多样化,可以说是酒类中变化最多的酒。 优佳一(YOKAICHI):100%纯米制造,香气可人的正宗纯米烧酒。“优佳一”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正宗纯米烧酎,在日本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它根据宝酒造公司独创的“焙炒酿作”制法,将对大米的蒸煮改成瞬间的热风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发酵再经蒸馏制成。“优佳一”中剔除杂味后大米特有的馥郁醇香伴随着饱满奢华的风味,将烧酎推进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徜徉期间,尽领美妙风光。在饮法上,可直接饮用,也可加纯水或热水饮用,加冰块的“香溢冰酒”亦是风味独具,其至真至纯的非凡感受,一旦涉足,令您流连忘返。 宝烧酒:在日本悉心研制和培育的纯正蒸馏酒,甲类烧酎(连续蒸馏法)的代表品牌-“宝烧酎”,是以100%的玉米等谷物为原料,使用最先端的蒸馏设备经多次蒸馏精制而成。它以清澄的风味和爽快的口感令无数的烧酎爱饮者倾倒,长期独占市场之鳌头。您欲让清爽的快感直线滋润心田,可直接享用。您想营造温馨浪漫的情调,可注入乌龙茶制成“乌龙酎”,或加可乐调成“可乐汽酎”……其饮法的妙处更在于“宝烧酎”本身所提供的广阔舞台-令您在创造和参与中体验无穷乐趣。 本草纲目里的介绍 烧酒(纲目) [释名]火酒,阿刺吉酒 [集解][时珍曰]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气味]辛。甘,大热,有大毒。[时珍曰]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与姜、蒜同食,令人生痔。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 [发明][时珍曰]烧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硝。热能燥金耗血,大肠受刑,故令大便燥结,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过饮不节,顷刻。近之市沽,又加以砒石、草乌、辣灰、香药,助而饮之,是盗以方矣。善摄生者宜戒之。 食疗作用 味苦、甘、辛,性温,有毒,入心、肝、肺、胃经; 可通血脉,御寒气,醒脾温中,行药势; 主治风寒痹痛、筋挛急、胸痹、心腹冷痛。

谁能告诉我一些小知识

"阳历是跟着太阳走 , 阴历是跟着月亮的 "这说法不准确,无论是什么历法都脱离不了太阳,阳历是根据太阳和地球的黄赤交界角的运动规律推得的,地球也随着黄赤交界角变化而季节变更;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也叫农历,与传统的农业社会息息相关,古时编制日历用太阳最大直射角和月相准确计算得到,两者都与太阳有关,但农历的误差稍大于阳历,如二十四节气的到来一般以阳历测量校准。阴历最大特色是潮汐与月亮的引力有较大关联(与节气变化有关)、十五的月亮就要圆···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日晕三更雨”白天太阳炽热无比,但仍然产生日晕,说明水汽已相当湿润,到来晚上(三更气温最低),就必然会产生雨水;

“月晕午时风”与日晕相反,晚上气温相对较低,虽然有月晕,但水汽未必充分,到了中午前,就会受热膨胀,形成凉爽的风。

楼主这些谚语很受用

怎么自制电子烟油

电子烟烟液的组成

电子烟液只是由水,丙二醇(PG)或甘油(VG),香料和尼古丁或其他添加剂组成。

您可以用我们提供给你的电子烟液原料,自己制作电子烟液,既省钱钱,并有自己想要的独特的味道。

自制您的电子烟烟液

首先,自制自己的电子烟液,您所需要具备的是:

1.丙二醇或甘油:您需要拥有食品级的丙二醇(PG)或甘油(VG)。

我们在此提供得有。

该丙二醇或甘油的成分用于生成可见的的烟雾。

文艺舞台上所见的烟雾效果就是用该丙二醇和甘油造成的。

2.蒸馏水:过滤饮用水也可以。

其他水,如自来水,有太多的化学品,有害健康不宜直接使用。

3.调味料:您需要拥有耐高温和水溶性香精。

我们在此提供得有。

其他香料其中只能耐室温或包含任何油或糖可能不适合电子烟的雾化器使用。

4.任择添加剂:如香草,烟草或任何添加剂。

为了您的方便,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这些基本的电子烟液制作材料,你可以自己制作电子烟液,既省钱钱,并有自己想要的独特的味道。

电子烟液成分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是都大同小异。

下面的比例是通常的不含尼古丁的电子烟液成分:

*15%的水

*15%的香料

*70%的甘油或丙二醇。

您还可以添加一些尼古丁内,下面的比例是通常的含尼古丁的电子烟液成分:

*10%的水

*10%的香料

*20%24mg烟碱

*60%的甘油或丙二醇

如果需要烟雾较浓,可以使用较少的水。

如果虽使用电子烟的环境温度较高或在夏季,可以使用较少的水。

你可以随时作不同的实验以制作你自己最满意的电子烟液。

重要提示:尼古丁含量不可太多,太多可能中毒。

各种电子烟液中可以包含有如下成分。

?丙二醇

?甘油

?尼古丁

?甘油

?烟用香精

?有机酸

?抗氧化剂

?戊酸丁酯

?异戊hexonate

?月桂月桂酸

?苯甲酸苄酯

?甲基octynicate

?乙基heptylate

?己己

?香叶酯

?薄荷

?柠檬酸

?水

?酒精

版画的制作与技法 —— [六]丝网版画

1. 概述

丝网版,或称丝漏版,俗称丝漆印。它的基本原理是孔版术(Stencil)。它的起始也与木版一样,可追溯到遥远的过去,甚至史前的文化。据文献记载,远古原始人就己用喷雾的方法,将人类的手形喷印在石壁上(图288a),这可谓原始的也是最早的孔版术。

我国最早是应用孔版术于印染业上的国家。据记载, 隋代大业(公元605 - 616)年间,宫廷用的衣裙服饰,己用楼孔版(夹缴)印染。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开始只供统治者享用的孔版印染术,逐渐流传到了民间。明清年间,这种印染技术己普及全国,并最后形成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孔版蓝印花布(参见纸孔版一节)。公元十二世纪左右,这种孔版术自中国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家知道,在刻制孔版时,通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每块"形体" (称"岛")必须用"桥" 连接起来(如图288),否则每块形体就无法连在一起成为一个版面。这种"桥"架在那里合适,对于孔版图形的美观关系甚大。"架桥" 在中国古代称作"断节"。后来日本人将这种"桥"(或"节")用头发或丝线来代替。这样在刮印时,头发和丝线几乎不受影响。现今的丝网术,可以说就是在此法基础上产生的。丝网作为版材,它的网孔被堵部分便是"岛" 露出网眼部分, 便是"桥" (图289)

图288孔版原理示图 丝网堵网孔材料

图288a史前人类在洞壁上的手印(阴图)公元前约1585

图289丝网漏孔原理示图

图290 B.谢安《那都是美丽的》1965丝网版(76x117)

孔版术在西方,长久来一直应用于商业和装饰工艺上。如广告牌、织物印染、墙面和一些器物的喷花等等, 有时还用此法来印制丝绒画和学校里学生的美术劳作的制作。本世纪初英国人塞缪·西蒙(Samuel Simon) 研究出丝网印刷术,并保密了好几年(1907-1 915)。以后由于军需工业的特殊需要,此项技术才在英国和美国取得了专利权。然而艺术家和版画家们却不以为然,没有像早先艺术家们对待木口木刻、美柔汀和石版那样的热情,反而违避和排斥它。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一些版画机构和评奖团,往往将绢网版画以粗俗为由,拒于画 展之外。三十年代是美国最不景气的时期, 由于在联邦工作开发署艺术规划部的努力下,促使以安东尼(Anthony)和维朗尼斯(Velonis)为首的一群艺术家,用丝网来实践艺术的目的。由于比起铜、石版来,化费不多就能建起一整套丝网术的设备,这在困难时期的美国,这种优势是极为有利的。基于这一原因,在三十年代里,美国有一些卓著的艺术家,如本·谢安(Ben Shahan) 、罗伯特·格瓦思米(Robert Gwathmey) 、哈里·斯腾伯格CHarry Sternberg) 和另一些怀有社会良心的艺术家,才将他们的才华转移到丝网版画的实践上来,并以他们的创作,给己为商业用滥了的方法一一丝网术以重新的评价。

丝网版画这种在艺术上的特殊追求,大大改善了它在艺坛中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成见,使它得以发展并 影响五十年代的一批艺术家。他们包括抽象表现派和行动画派,如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马 塞尔·杜钱普CMarcel Duchamp) 等。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由于新观念带动下的波普艺术运动和照相制版术的应用,使丝网版画得到普遍 的承认和喜爱, 并被冠以前卫媒介的美称。波普艺术中的如" 拾得艺术" (Found object ) 、" 光效应艺术" (Opart) 、"硬边画派"(hard - edge) 、" 条纹画派"(Stripe) 、" 色彩派"(Color field) 和" 符号" 绘画(Sign paintings) 等的一批艺术家。他们都潜心于丝网版画,以最大众的传播媒介为创作原料,取美术拼贴的方法来表现。同时还由于丝网版能适应立体器物上的施印,因而它使既定的绘画、雕塑和版画的界线被打破。在这一运动中,著名的艺术家有:波普艺术家的罗伯特·劳生柏(Robert Roushenberg) 、詹姆斯·罗森奎斯 特(James Rosenquist) 、安边·沃霍尔(Andy Warhol) 和罗伊·利克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等。

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尼龙或不锈钢丝网的应用,以及动力系统的改进,使丝网版画有可能成百成干的生产和复制" 原作" 从而影响了丝网版画的价值和声誉。另外,由于这些丝网版画家多不是亲自制作自己的 作品,而是将画稿交与丝网印师傅去制作印刷, 这就产生了是否是" 原作" 的争议。由于成为上千张的复制, 使作者无法一一签名、题款,因而更增加了对它的怀疑。这是丝网版画在西方价格一直大起大落后于别的画种 的一个重要原因。别的版种以往曾有过画家与技术师傅分工的先例,但那是版画作为印刷工业工具的原因。如今丝网版及别的版种那种艺术家与技师的分工,己成为谋利的手段,这不可能不使版画贬值。当然它藉此作为大众的廉价媒介,而风靡世界,也尚无不可。

丝网版画作为一种版画形式在我国的兴起,则还是近几年的事,但作为工业的丝网印,在我国早己十分普遍,如商标、广告和印染厂的纺织品印花等等。但由于国内目前几乎还无版画市场,所以这种便于大批生产的丝网版画的发展,还有待于经济的起飞和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2. 设备与材料

丝网版画的设备十分简单,最基本的为:带丝网的木框(即丝网框)将其一边用饺链等联接在一块台板上和胶刮两样。

A. 丝网:

最初是以丝绢作网, 以后发展成用尼龙、合成纤维网和不锈钢网等。目前丝网被大量应用于工业上,而为艺术家制作版画之用,仅仅是极少数。一般我们以合成纤维网为实惠,这种丝网在各大百货商店均有出售, 购买时要有选择。一般用作版画,选用150目左右为宜(网目,即每平方时之网格数。)

B. 网框:

一般以平直不易变形的木材制作较好,如松、杉等木。所用木条以4×5公分为适中,并可根据网杠的大小,适当以增减。木框的结构如图。应以牢固平正为目的。

C. 张网法:

一般可用钉书机将网钉在底部木条土。钉网时要注意丝网的经纬线的平直。可照图(292) 所示的几种办法,将网拉紧和钉牢。网框钉好后,必须用阔胶带将四边(包括里外) 封住(如图295 ),才可用作制版和印刷。这样刮印时,画边平直、干净, 也便于网框清洗和再次使用。

D. 网框与台板固定法:

最简单是用轴棍可抽动的门窗合页来连接,如门窗的开合,当抽出合页轴棍时可与台板分离。另一种办法也很方便(如图296)。办法还有很多,总之以两者相连时能开合又能便于拆下制版和 清洗为目的。

E. 刮子:

它是丝网版画的主要印刷工具。刮子可臼制: 用木版(三合或五合板均可) 将一般厚度在一公分左右的耐油胶条一边夹住钉牢便成。(如图294)刮子的大小以稍短于网框的短边为好(因刮印时须从上至下一次刮成),刮子胶条的头,需用铁砂皮磨平直,不要磨成斜角或圆形。(如图294)

3. 制作方法

丝网版的制作大体可分三类: 一是刻孔法,二是直接涂画法,三是照相感光法。然而无论是哪种方法, 基本原理只有一个,就是按图稿或设想,设法将网目堵塞或留孔, 使颜料漏过网孔落在印面上的,即是作者所需要的图形。

A. 刻孔法(Knift - cut stencils):

将一种专用于丝网印刷业的孔版纸 (即蜡克纸Lacquer Stencil Film,是以硫酸纸或涤纶片为纸基的软性清喷漆薄膜纸,也可用拷贝纸平刷一层清喷漆自制) 复在画稿上或直接用斜刀 (刻纸的斜刀或用钢锯条、剃须刀白制) 尖在漆膜一面轻轻刻划各种图形 (注意不要将纸基刻破),然后用刀尖将刻去的漆膜轻轻挑掉, 挑去部分为漏印颜料部分。刻成后,将丝网放在上面(注意对准位置), 然后用纱布蘸香蕉水在网上轻抹,并一边用干净纱布擦干按紧,以此将所要的漆膜图形全部粘附于网底。过半小时,即可将纸基揭掉,制版即告成(誉印实与此法大同小异)。刻孔法是丝网版的传统方法,在纸版一节里,曾提到的纸孔版,则是用厚纸刻孔,直接漏印版画。如用薄而韧的纸, 刻成各种图形,并用胶或以油墨粘附于网下,也可以达到丝网制版之目的。

图299用斗刮在网上涂感光胶

B. 直涂法:

封网的材料有多种,如胶水、蜡克(清喷漆) 、水粉、虫胶漆(又名洋干漆,可溶于酒精) 和药墨(或稀油墨) 等。这些材料有的溶于水,有的则能防水……了解这些便可自由运用不同的制版方法了。

例:用胶水(或胶水加水粉颜料)在网上涂画, 待干后用虫胶漆全网统刷一遍,再待干后,用温水洗去胶水部分,版子即制成。相反,若以虫胶漆在网上给画,待干后用胶水统刷,再待干后,则用酒精液洗去虫胶漆, 也可同样制成网版。这种正反互换的制版技法,在平版、凹版技法中也有类似之法, 互可参照发挥。

此法另外还可用蜡克和药墨,蜡笔和胶水等等,同样制作版面。不过有一点务须注意:用胶水封网制成的网版,施印用的颜料只能是油性的,用水性颜料印,则会将封网的胶液洗去。另外为使胶液干后不龟裂,可加少许糖浆和几滴甘油。这与铜版画的糖水法和独幅版胶水漏版画均出同一原理。

此外还有擦蜡直涂法,如同实物擦印法(参见实物版画)。即,用蜡笔对着网下所垫的各种实物肌理擦画, 然后用胶水统刷,用汽油洗去蜡笔,则可得肌理各异或各种实物的网版。

C. 照相感光法:

用斗刮(见图298 、299 )将感光乳剂平涂于网上后与绘有黑白图稿的(或用照相底片)胶片贴紧,进行曝光,乳剂感光后变硬并固着丝网,封堵网目。未感光部分则可为水冲去,露出网目。此是照相感光的基本原理, 与凸、凹、平版的照相制版法同, 详见版面照相制版术一节。(图300-1-8)

图300感光丝网制作程序

图301照相丝网感光二法日光晒版示图灯光晒版示图

4. 印刷

比起别的版种,丝网版的刮印就显得简便而轻快。用刮子将印料自上而下一次均匀刮过便成。在刮印时,丝网与铺纸的台板要稍有间隙,这样在刮印时,刮子过后,丝网即自动弹起,漏印在纸上的颜料无溢出图形边 界的现象。

丝网印的颜料,目前国内还无专供版画家用的出售,因而多用绘画颜料和印刷油墨,但必须经过调制才能使用。油画颜料及油墨需用调色油或松节油调稀。水性颜料需加胶水或浆糊调剂。以前商业上常用的丝漆印厚漆, 也可用来印制版画, 且有厚度感。

为使每张版画均印在画纸居中,则可用卡纸在网下台面上作上定位标记。

套色方法与别的版种同,但其对版方法可用透明的涤纶片来校位,又准确又简便。方法是:将涤纶片放在网下,一边与胶带固定的台板上,然后在涤纶片上刮印主版。套印时只要将印纸放在涤纶片下并与主版图形对准, 然后将涤纶片掀于一边, 便可下网框刮印。另外用十字标、角标等等都可。

印后的网版,若需保留,应即将被颜料所墙的网目用水或煤油洗净,以备下次再印。油性颜料印后,可用煤油(或汽油)洗擦,洗擦时网下须垫些旧报纸,以吸去从网上洗下的油墨。水性颜料则可用水冲洗。印后网版若不保留,则可用工业漂调成糊状抹于网上,半小时后用钢刷擦洗了,然后用水冲净。另一法是用火碱 榕液(氢氧化钠50克, 用300毫升热水溶解), 戴防酸碱橡皮手套, 用不锈钢夹挟棉花蘸火碱溶液擦洗全网, 约半小时后, 即可用水冲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