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美元汇率_1922年美金价值
1.爱因斯坦哪些地方
2.美分硬币有收藏价值吗
3.买卖卢布现汇受制于5万美金每年的额度吗
4.怎么不同货币有不同值
5.金陵大学的办学历史
爱因斯坦哪些地方
上回说到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奖,他却并不在欧洲。
那么,他是在哪儿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呢?
中国。上海。
1922年8月8日,爱因斯坦携夫人罗爱莎出访日本,途经科伦坡和新加坡,在到达日本之前访问了香港和上海。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爱因斯坦乘日本船“北野丸”号到达上海,在汇山码头登陆。抗日战争“八一三淞沪会战”,这个码头是日军据点,至今尚存。到码头迎接爱因斯坦的有德国和瑞典驻上海总领事和中国学者等。就在这个码头上,瑞典驻上海总领事代表瑞典科学院正式通知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
就是说,上海还要算爱因斯坦的福地。
爱因斯坦这次在上海只停留了一天。他在“一品香”进餐,在“小世界”听昆曲,游览城隍庙和豫园,最后被上海学生用双手抬起来观南京路全景。《民国日报》1922年11月15日第10版专题中说爱因斯坦“是一个相貌和蔼的绅士,看起来更像乡村牧师,而不像是发展了颠覆世界的理论而且从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手中得到诺贝尔奖的人。他穿着很普通的黑色衣服——一件礼服,带了一条黑白相间的领带,这和他的胡子很相配。他有着一头短而浓密的灰色头发,就像是一顶纸制王冠,有的地方压扁了。他还有一双棕色的炯炯有神的眼睛。他说起话来声音温柔,根本没有经常能够在德语中听到的刺耳的音调。”第二天凌晨,爱因斯坦夫妇乘“北野丸”号离开,于11月17日抵达神户。
一个多月后,爱因斯坦从日本北门司乘“榛名丸”离日返欧,于1922年最后一天11时再次到达上海。应上海犹太青年会和学术研究会邀请,爱因斯坦于1923年元旦15时在福州路17号公共租界工部局礼堂作了相对论讲演。
此次再访上海,爱因斯坦差点前往北京大学。
爱因斯坦访问北大,是三顾茅庐的物理学版。这事儿得从1917年说起。这年初蔡元培演讲宗教信仰,演说词发表于《中华新报》,其中提出科学无法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只能靠哲学解决。当时在日留学的许崇清于当年9月发文反驳:“方今自然科学界关于时空(即宇与宙)之研究,则有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之‘相对性原理’”,然后他简要介绍了狭义相对论,就此成为中国介绍狭义相对论第一人。1920年8月许崇清回国,心胸开阔的蔡元培专邀这个批评过自己的留学生到北大任教,后来许崇清曾3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最后于1969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后心脏病发作去世。
看到许崇清这篇文章后,蔡元培向当时在德国柏林师从爱因斯坦的北大学生夏元瑮请教,后者给蔡元培寄了本相对论简明读本。夏教授因此成为中国第一批接触相对论的学者。
其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一直对德国教育情有独钟,他建设北京大学的榜样很大程度上就是德国柏林的洪堡大学,而爱因斯坦正是洪堡大学教授。从此他有意邀爱因斯坦到北大演讲。1920年8月底中国教育部次长袁希涛访德时拜访爱因斯坦,正好柏林纳粹份子刚刚大张旗鼓地举行了“反相对论”集会,德国反爱因斯坦热风起云涌,德国报纸大规模报道爱因斯坦准备离开德国,袁希涛于是电告蔡元培:“爱因斯坦博士有意离德意志,或能来远东”,并询问北大是否愿意接待。蔡元培立刻复电:“甚欢迎,惟条件如何?请函告。”袁希涛遂于9月11日向爱因斯坦转达邀请。爱因斯坦没有马上接受,此事搁置。
这是蔡元培一邀爱因斯坦。
不久蔡元培和等人邀请英国哲学家罗素访华,经费来自旗下的讲学社。1920年11月到1921年3月,罗素在北京大学作“哲学问题”、“心之分析”、“物的分析”、“数学逻辑”和“社会结构学”5大系列演讲。作为爱因斯坦铁哥们儿,他在演讲中当然大谈相对论。当时罗素已被列入“世界三大哲学家”,他的演讲及演讲文集在中国掀起第一波爱因斯坦热。罗素演讲结束,蔡元培即赴欧美考察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邀请欧美著名教授来华讲学,爱因斯坦首当其冲。蔡元培抵达柏林的第三天即专程拜访爱因斯坦,面邀他来华。爱因斯坦表示已答应赴美讲学并为耶路撒冷犹太大学筹款。蔡元培仍恳切劝说从美国前往中国非常方便,“何不乘此一行?”爱因斯坦说他担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院院长,不能离职太久,但表示“很愿意晚些时候访华”。爱因斯坦并非随口客气,他马上问蔡元培在华应用哪种语言演讲。蔡元培说可用德文,然后由夏元瑮翻译。陪同前往的夏元瑮此时已是北大理学院院长,他说也可用英文。爱因斯坦表示恐怕不成,因为自己的英语太烂。
此为蔡元培二邀爱因斯坦。
整整一年后(1922年3月),蔡元培接到中国驻德公使魏宸组电报:“日本拟请Einstein博士于秋间往东京讲演,该博士愿同时来华讲演半月,问条件如何?”蔡元培大喜,当即复电:“电诵悉。Einstein博士来华讲演,甚欢迎。各校担任中国境内旅费,并致送酬金每月千元,祈转达。”蔡元培明知爱因斯坦最多能来半月,却开出月薪,诚意可见。这封邀请函于4月8日到达柏林,由魏宸组转交爱因斯坦。
此为蔡元培三邀爱因斯坦。
1922年6月下旬蔡元培收到驻德使馆转来爱因斯坦写于5月3日的回信。爱因斯坦表示访日后“深愿于本年冬季至贵国北京大学宣讲,其时以两星期为限”,同时提出“关于修金一层,本可遵照来函所开各条办理,惟近接美洲各大学来函,所开各款,为数均在贵国之上。若对于来函所开各款,不加修改,恐有不便之处。”大概考虑到夫人随行等因素,爱因斯坦提出两项条件:“第一,一千华币改为一千美金。第二,东京至北京及北京至香港的旅费,暨北京饭店开销,均请按两人合计。”蔡元培毫不犹豫地电告驻德公使:“条件照办,请代订定。”8月底蔡元培收到驻德公使转来的爱因斯坦答复:“拟于新年前后到北京。”
看官须知,从古至今,大学经费从来都不够用,当时的北大并不例外,蔡元培提出的1千元已是北大教授3个月月薪,而且这是一个月的费用,如为两周,实际应为5百元,现在变成1千美元,不啻天文数字,蔡元培虽然爽快答应,其实根本“真不知往何处筹措”。直到7月初他专赴山东向出席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的求援,答应说讲学社“必任经费一部分”,才算大致落实经费。蔡元培松了一口气,马上在北京组织宣传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筹集各大学术团体签名起草欢迎信,并于12月8日发出德文欢迎信,表示“整个中国正准备张开双臂欢迎您。”但是,欢迎信刚发出,夏元瑮就收到1922年12月7日爱因斯坦写于日本京都的信,全文为:
“夏博士鉴
今接来书,甚为欣喜。然予恐不能来北京,对于君之盛意,实异常抱歉。此次在日本,以种种原因,费时太久,游中国、印度之决心,竟不能见诸事实。北京如此之近,而予之夙愿,终不得赏,其怅怅之情,君当可想像也。现以要事,急须西归,不能与君一晤,只能函告一切,君之盛情,敬心领矣。然予甚期望,君不久再来欧洲,吾等仍可会谈也。尊夫人之处,亦乞问候。
爱因斯坦”
夏元瑮立告蔡元培,蔡元培连忙去信询问,12月22日爱因斯坦致信蔡元培方道出其中原委:“我到日本以后等了五个星期,不曾得到北京方面的消息。那时我推想,恐怕北京大学不打算践约了……今日接到尊函,我才知道是一种误解。”此时爱因斯坦日程已定,因此终于未能前往北京。爱因斯坦称这是一种“莫大的痛苦”,而蔡元培则说这是“最大的遗憾”。
有文章说当时爱因斯坦未到北大是因为北大没答应1千美元高额出场费和他们夫妇的全部开销。我本人对此颇为怀疑,因为这与爱因斯坦一生粪土金钱的价值观相悖,而且此前他已在上海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奖,这辈子的钱肯定是花不完的了,有必要去计较1千美元吗?他到普林斯顿后曾用一张1千5百美元的支票当书签,最后连这本书也找不着了。何况此时蔡元培也已筹措到了足够的经费,怎么会因为钱而拒绝爱因斯坦来访?
无论何种原因,错过北京之后,爱因斯坦于1923年1月2日11时乘“榛名丸”号离开上海,顺访埃及、耶路撒冷,在巴勒斯坦获特拉维夫荣誉市民称号,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奠基,然后绕道西班牙,在马德里大学讲演,最后辗转回到柏林。
爱因斯坦两次途经上海,总共停留不足三天,但他却看到了中国社会当时的苦难现实和欧洲殖民者对中国人的残酷压迫。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他永远自觉自愿地站在被压迫者和弱势群体一边。终其一生,爱因斯坦堪称弱者最伟大的守护神,而且他这个神还并不需要被守护者顶礼膜拜。爱因斯坦的旅行日记充满对中国人的同情,后来被他的女婿凯塞收入以笔名赖塞出版的《爱因斯坦传》,报纸版面金贵,这里只引用两段。第一段是客观的描述:“中国人的勤劳是他们外表上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他们对生活和儿童要求十分低微。他们比印度人乐观,也更认真。但他们大多数负担沉重,男人女人天天敲石子,日工资5分钱。看上去,他们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之可怕。”
爱因斯坦关于上海的第二段文字强烈地敲击了我的灵魂:“这个城市上海鲜明体现了欧洲人与中国人的社会地位差别,这差别让人十分理解近来的革命五四运动。在上海,欧洲人是统治阶级,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这个受折磨的、鲁钝的、不开化的民族与他们国家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他们是淳朴的劳动者,欧洲人欣赏的也正是这一点……呻吟着,并且是顽强的民族……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遭受着残酷的虐待,所受的待遇真是牛马不如。”
“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遭受着残酷的虐待,所受的待遇真是牛马不如。”90年前,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就是这样描写中华民族的境遇。
连老天也流泪了。
Yes, that's what hened.是的,当时就是这样!
让那些吃饱了鼓吹“殖民促进社会进步”的“意见领袖”都来。让这些孙子都来!让他们看看这些文字。他们饱读中外诗书,为什么都装作没看见?
这些中国的“意见领袖”,对中国人的感情还不如一个做客的犹太人。
说实话,有时候我都想抽他们。
爱因斯坦在中国不到三天,但他守护中华民族不止于此。他像守护世界上每一个被奴役、被压迫、被任意侮辱的民族一样守护着中华民族,他的守护发自内心,并且付诸行动。1931年11月17日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发动9·18事变侵略东三省,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
1932年10月中国***创始人陈独秀在上海被捕,爱因斯坦、罗素和杜威等名人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1937年3月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和史良等“七君子”因要求抗日入狱,爱因斯坦又联合杜威、孟禄等通电国民党当局要求释放。1934年爱因斯坦文集《我的世界观》在欧洲出版,留学法国的物理学教授叶蕴理从法文本转译中文出版,惜乎抗战前夕国难当头,此书没引起多少反响。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前来进修的周培源单独交谈,他说:“中国人民是苦难的人民。”1938年6月爱因斯坦与罗斯福总统长子共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千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
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不认识国界和肤色,他对中华民族的守护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类同情心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之上。
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许良英和周培源发表长篇悼念文章。
可笑的是,在伟大的文化大革命中爱因斯坦被打成“本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全国掀起大批判狂潮,直到19年北京隆重召开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爱因斯坦才得以在中国正名。
看官须知,这个大会对爱因斯坦根本不重要,即使中国到25世纪仍然把爱因斯坦称为“最大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也丝毫无法动摇这位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天才之荣誉于分毫。
然而,这个大会对中国却十分重要。
没有这个大会,也许中国到3010年都无法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亚洲之行结束,爱因斯坦于1923年7月前往瑞典参加诺贝尔授奖仪式。玻尔已于1922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领取了1922年诺贝尔奖金,而爱因斯坦直到1923年7月11日才领取1921年的诺贝尔奖金,这在诺贝尔授奖历史上并不多见。更不多见的是,爱因斯坦拿到了这笔奖金,他太太罗爱莎却连钱影儿都没看见,因为,他立刻把这笔奖金汇入瑞士银行前妻马蜜娃的帐户,作为她与两个儿子的生活费用。
更让我感动的是,罗爱莎并没有因此提出跟爱因斯坦离婚。
年过半百,已经不是盲目相信爱情的年纪。但是,如果有爱情的话,这才是!
这里还有个小插曲:1922年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授奖通知特别暗示爱因斯坦获奖演说时只能谈“光电效应”,不能谈相对论。爱因斯坦没赶上那次颁奖。到他1923年7月领奖时,诺贝尔奖物理委员会阿列纽斯却说:“大家肯定会因为相对论的演讲而感谢您。”暗示他在颁奖典礼上谈谈相对论。于是,爱因斯坦7月11日在哥德堡的答谢演说题目是《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问题》,台下听众2千,包括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
也就是说,诺贝尔委员会其实知道他们1922年11月发的通知有点儿傻。
现在中国很有些人有了几个钱,然后就浑身奢侈品,穿必阿玛尼普拉达,抹必帕尔玛之水,言必路易威登江诗丹顿,喝必拉菲玛歌,见过几个high sciety(上流社会)的就激动得浑身哆嗦,能说一个月停不下嘴。爱因斯坦一夜成为世界科学新教皇,全世界所有上流社会都敞开大门恭请他光临,可是,无论出席多么庄重高雅的上流社交,爱因斯坦都坚决保持在ETH大学和布拉格德意志大学的穿衣风格,即胡乱穿衣!他经常无论寒暑穿着一件很旧很旧的咖啡色皮上衣,罗爱莎的礼物。如果天太冷,再加一件灰色英国羊毛衫——也是罗爱莎的礼物,同样很旧很旧。如果确实需要穿西装,爱因斯坦就穿一套黑西服,照例很旧很旧。只有实在特殊的场合,经全家一致哀求,他才会破例穿上不那么旧的晚礼服。
这时的爱因斯坦买得起任何名牌西服。如果他愿意,最奢侈的品牌也必定愿意终身免费提供服装。
那么,他为什么依然要胡乱穿衣?
这是他的人生宣言。爱因斯坦要告诉全世界:名牌于我如浮云。
嗜好名牌的人,不是工作需要,就是彻头彻尾缺乏自信的家伙。想想吧,全世界有多少人买得起路易·威登、香奈尔、普拉达、卡地亚、蒂芬尼、江诗丹顿、劳力士、兰博基尼、法拉利、劳斯莱斯、iPhone 8 ……
可是,全人类到现在,170万年历史,只有一个爱因斯坦!
获得诺贝尔奖,是很多获奖者一生的顶点,可它却只是爱因斯坦一生的一个山间平台。
山高人为峰。爱因斯坦还将登上更多更险峻的高山。
那么,他还将登上哪些高山呢?
美分硬币有收藏价值吗
10美分(英语:Dime),是一种美国硬币,面值等于十分之一美元,币值相当于中文的“一角”。10美分是所有美国流通的硬币里面直径最小,厚度最薄的。正面图案是前富兰克林·D·罗斯福的肖像,背面是火炬、橡树枝和橄榄枝组成的图案。 基于《1792年铸币法案》,从1796年起正式铸造生产10美分硬币。当时的正面图案是象征着自由女神的女性头像,背面则是一只鹰。一直到1837年一共更改了三种设计,但是都保持这个基调。1837年到1891年,“坐姿自由女神”(Seated Liberty)系列10美分发行,将自由的寓意表现为一面盾牌。1892年,10美分硬币的正面再次是女性的头像,并以设计师查尔斯·巴伯名字命名为“巴伯10美分”(Barber dime)。后两种设计在“ONE DIME”周围装饰以花环。1916年,正面的图案换成头戴一顶插有双翅的帽子头像,通常将其称作“墨丘利10美分”(Mercury dime)。目前流通的10美分硬币是1946年开始发行的。 10美分硬币的成分和直径也不断变化。最初直径是19毫米,1828年开始改为17.91毫米。而成分最初是89.24%银和10.76%铜,1837年改为90%银和10%铜。从1965年开始改为合成金属白铜。 “Dime”一词来源于古法语“Disme”(现代法语为“D?me”),意为“十分之一”。 1783年,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戴维·里顿豪斯联合提出关于美国货币系统的设想。1791年,美国第一位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提交给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提议发行6种硬币,10美分硬币就是其中之一,报告中建议将这枚新的硬币取名为“Tenth”。 1792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1792年铸币法案》,该法案将硬币正式命名为“Disme”,重量为1个银币的十分之一,而价值为1美元的十分之一,成分为89.24%银和10.76%铜。1792年,美国铸币局铸造了极少量10美分硬币,但是从来没有在市场上流通过,只是作为样币。直到1796年,流通的10美分硬币正式铸造发行。 第一枚流通的10美分硬币,通常称为“波浪头像”(Draped Bust)10美分硬币,硬币的正背面都没有价值标记。直到1809年发行的“带帽头像”(Ced Bust)10美分硬币背面上才开始印有“10 C.”的标记。这两类硬币的发行时间没有严格的区分。“波浪头像”10美分硬币在1799年到1806年之间,以及1809年到1820年之间没有发行。而“带帽头像”10美分硬币只发行于1809年、1811年、1814年和1820年。从1827年以后,几乎每年都铸造10美分硬币。 1837年,“坐姿自由女神”(Seated Liberty)10美分开始发行,同时硬币的直径和成分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坐姿自由女神”10美分硬币一共铸造发行了54年,仅次于目前仍在流通的罗斯福10美分硬币。 1892年,巴伯10美分开始发行,直到1916年停止。在巴伯系列的设计中,以1894年的一个版本最出名,一共只铸造了24枚,目前知道下落的仅有9枚。其中一枚于2005年3月7日在美国弗罗里达州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以130万美金的高价成交。 1916年,新的设计取代了巴伯10美分,正面图案的人物头像上戴着一顶插有双翅的帽子,通常称其为“墨丘利10美分”。很多人认为硬币正面的人物是罗马男神墨丘利,因为在神话中,墨丘利形象一般是头戴一顶插有双翅的帽子,脚穿飞行鞋,手握魔杖,行走如飞。而实际上正面图案依旧是自由女神。墨丘利10美分是美国铸币史上设计最漂亮的硬币之一,也是收藏家热衷的对象。 1946年,罗斯福10美分取代了墨丘利10美分,这枚硬币是为了纪念死于1945年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而设计,以表彰他为小儿麻痹国家基金会成立所作的贡献。《1965年铸币法案》修改了10美分的成分,银不再是硬币的成分之一。新的成分包括75%的铜和25%的镍。 目前,罗斯福10美分仍然流通。共和党曾于2003年提出用罗纳德·里根总统的头像取代罗斯福,但是这个提议没有被通过。 10美分硬币的齿轮边缘一直沿用原先的设计。齿轮设计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安全,以防止不法之徒用锉刀锉金币或银币边缘,并收集碎屑来获利。如今,齿轮边缘设计仍然广泛应用,更多的原因是出于美观的因素。
编辑本段最初设计
基于《1792年造币法案》,1796年正式铸造生产。其正面图案是象征着自由女神的女性头像,背面则是一只鹰。一直到1837年一共更改了三种设计,但是都保持这个基调。1837年到1891年,“坐姿自由女神”(Seated Liberty)系列10美分发行,将自由的寓意表现为一面盾牌。1892年,女性的头像再次出现在10美分硬币的正面,并以设计师查尔斯·巴伯的名字命名为“巴伯10美分”(Barber dime)。后两种设计在“ONE DIME”周围装饰以花环。1916年,正面的图案换成头戴一顶插有双翅的帽子的头像,通常将其称作“墨丘利10美分”(Mercury dime)。目前流通的10美分硬币是1946年开始发行的。 10美分硬币的成分和直径在它的铸造史中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初直径是19毫米,1828年开始变成了现在的17.91毫米。成分最初是89.24%银和10.76%铜,1837年改为90%银和10%铜。从1965年开始改为合成金属白铜至今。
编辑本段设计详细历史
10美分硬币自1796年正式发行以来,一共有6个主要版本,除了巴伯10美分以外,硬币的名字都来源于硬币的正面图案。 波浪头像(Draped Bust)1796年-1807年带帽头像(Ced Bust)1809年-1837年坐姿自由女神(Seated Liberty)1837年-1891年巴伯(Barber)1892年-1916年墨丘利(Mercury)1916年-1945年罗斯福(Roosevelt)1946年-今从1796年到1837年,10美分的成分是89.24%银和10.76%铜,银属于贵重金属,因此硬币的尺寸必须非常小,而不至于使硬币的实际价值超过了硬币的面值。[1]1837年,银的成分增加到90%,为了使硬币的实际价值不随之增加,硬币的直径也相应从18.8毫米(0.740英寸)降为17.9毫米(0.705英寸)。[2] 根据《1965年铸币法案》,10美分硬币不再保留成分银,改为75%的铜和25%的镍。从1992年开始,美国铸币局每年发行纪念硬币,成分和1965年前的硬币相同,为90%银和10%铜。这些硬币只能用于收藏,不能正常流通使用。[2]
波浪头像(1796年-1807年)
波浪头像10美分是第一种正式发行的10美分硬币。当时发行的所有硬币正背面都相同,因此统一称作波浪头像/小鹰图案。设计者是主雕刻师罗伯特·斯考特。正面的女子头像取材于吉伯特·斯图亚特为费城政治家威廉·宾汉姆妻子所画的肖像,背面则是一头小黑鹰,边上围绕着棕榈枝和橄榄枝,鹰脚下有一朵云。《1792年铸币法案》只规定1美分和0.5美分标记价值,因此波浪头像10美分铸造时没有标记价值。 所有1796年发行的10美分正面都有15颗星,代表当时美国州的数量。17年初发行的10美分增加了一颗星,代表新的田纳西州,共有16颗星。美国铸币局长伊利亚斯·邦迪诺特意识到一颗星代表一个洲的设计会导致硬币图案经常发生变化,因此提出修改设计,只保留13颗星,代表最初的13个殖民地。因此,17年发行的10美分硬币有13颗星和16颗星两个不同的版本。 1798年,10美分硬币背面图案改为国徽鹰,也是由罗伯特·斯考特设计。正面图案与原来的版本相同,背面的图案则做了修改。原设计里的小黑鹰由于过于瘦小而广受批评,新的设计改为按比例缩小的美国国徽。波浪头像/国徽鹰图案系列设计一直沿用到1807年(1799年到1806年没有发行10美分硬币。)。两种波浪头像设计的成分相同,都是89.24%银和10.76%铜。
带帽头像(1809年-1837年)
带帽头像10美分硬币由助理雕刻师约翰·雷克设计,正背面都改动很多。硬币正面图案的女子头像的名字目前无从可考,货币研究家威廉·杜波依斯认为她可能是雷克的德文女教师。新硬币的背面图案是一只抓了三支箭(象征力量)的鹰和一根橄榄枝(象征和平)。鹰的胸口图案是一面盾,上面有6条竖线和13条横条纹。同时,背面还在鹰的脚下增加了"10C,"标记表示硬币价值。后来的版本改为"ONE DIME"。 1828年之前发行的带帽头像10美分现在称为大版本。1828年,主雕刻师威廉·克内斯革新了铸币技术,可以铸造出更厚的硬币。为了保持标准的重量和成分,当时大部分硬币的直径缩小了。10美分硬币的直径也相应从18.8毫米改为18.5毫米。新版本10美分硬币也因此称为小版本。
坐姿自由女神(1837年-1891年)
这套硬币正面都是坐姿自由女神,设计者是克里斯汀·戈伯莱切特。新的硬币设计需求是由美国铸币局长罗伯特·马斯克尔·帕特森提出,他希望新的图案可以引起人们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主雕刻师威廉·克内斯完成了最初的草图设计,但是由于病重而不能完成后续的工作。这项设计任务就转交给戈伯莱切特,他也因此提升为副主雕刻师。 硬币正面的图案是自由女神身穿长裙,坐在一块岩石上,左手举着一根棍子,棍子上面挂了一顶帽子。她的右手拿着一面盾牌,上面刻着"LIBERTY"。硬币的背面刻着"ONE DIME",周围围绕着花环。所有的坐姿自由女神10美分硬币成分都是90%银和10%铜,直径是17.9毫米(0.705英寸)。 在坐姿自由女神10美分硬币流通期间,有一些小的修改。1837年最初的设计背面图案没有星星。1838年,硬币背面图案增加了13颗星。1860年代中期,"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字样刻在新版本的背面。与此同时,月桂树枝花环改成玉米、小麦、槭树和橡树叶组成的花环。这个新的背面图案设计一直保持到1891年。另一个修改是在1838年到1840年期间铸造的10美分硬币的正面,自由女神左手肘部下面的衣服是没有皱褶的。 1853年和1873年10美分硬币的重量两度发生变化,1853年从2.67克改为2.49克,1873又改为2.50克。第一次改动是因为银的价格上涨,第二次改动是因为《1873年铸币法案》,新法案增加了1角、25美分和5角的重量,使之与法国法郎重量对应,目的是让美国的硬币能够在全球范围流通。
巴伯(1892年-1916年)
巴伯10美分以它的设计者查尔斯·巴伯的名字命名,巴伯于1879年到1917年担任美国铸币局主雕刻师。25美分和50美分也用了相同的设计。硬币刚发行的时候,设计遭受了大范围的批评。造币局长詹姆斯·金布尔,指定4人(包括巴伯)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进行研究。之后,金布尔的继任者爱德华·利奇要求巴伯重新设计该硬币。 巴伯10美分和以前的10美分硬币一样,正面图案是自由女神的肖像,她带着一顶弗里吉亚帽,上面装饰着月桂枝花环,写有“LIBERTY”字样。自由女神的肖像来源于当时法国的硬币图案以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硬币的背面保留了13颗星,也保留了和坐姿自由女神10美分硬币相同的花环。
墨丘利(1916年-1945年)
虽然这枚硬币的名称为墨丘利10美分,实际上并不是罗马神话中的墨丘利,也并不是指化学元素汞(汞的英文也为Mercury)。正面图案是带着弗里吉亚帽的自由女神,帽子上的翅膀代表自由地思考。该硬币由著名雕刻家阿道夫·亚历山大·温曼设计,被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漂亮的硬币之一。硬币成分和巴伯10美分相同,也是90%银和10%铜。 1915年,温曼在竞标中战胜了另外两名艺术家,得到了这项设计工作。如今普遍认为他的是著名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的妻子埃尔西·凯切尔·史蒂文斯。硬币的背面图案是法西斯束棒和橄榄枝,束棒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这个图案设计象征着美国已经为战争做好了准备,同时内心希望和平。法西斯束棒后来成了意大利贝尼托·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标志,相应地引起对这枚硬币设计的一些批评。 1916-D版本10美分硬币一共只发行了264,000枚,现在是收藏家追逐的对象。一枚保存完好的墨丘利10美分硬币目前价值数千美元。货币学家对这个系列的10美分硬币特别感兴趣。硬币背面有一根水平的线将束棒中间的缎带分成两条,由于铸造技术的原因,这条线经常不能完整出现,有时甚至完全消失。1945年发行的版本中,整条线从左到右完整出现在硬币上,这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批硬币目前特别珍贵。1922年,1932年和1933年没有发行10美分硬币。
罗斯福(1946年至今)
1945年4月,富兰克林·罗斯福逝世。不久,弗吉尼亚州议员拉尔夫·亨特·道顿提出用罗斯福的肖像取代目前流通的墨丘利10美分, 以表彰他为小儿麻痹国家基金会成立所作的贡献,该基金会筹集的资金用于小儿麻痹症的研究,并资助患者。罗斯福大力呼吁民众为基金会捐献10美分硬币,后来这个活动被命名为“10美分活动”(March of Dimes)。 罗斯福10美分由于设计时间仓促,因此没有像巴伯10美分一样进行竞标。这个任务直接交给了造币局主雕刻师约翰·R·辛诺克。辛诺克于1945年10月12日提交了他的第一版设计,但是没有通过审核。后续设计于1946年1月6日通过审核。 罗斯福10美分硬币于1946年1月30日正式发行,为了纪念罗斯福64岁生日。辛诺克的名字缩写“JS”刻在硬币的正面图案罗斯福脖子的下方。背面图案由火炬、橄榄枝和橡树枝组成,分别象征着自由,和平和胜利。 硬币发行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美国的主义者认为JS是苏联领袖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名字的缩写,一时谣言四起。 美国铸币局很快发表申明,强调JS是设计师名字的缩写。另一个关于辛诺克的设计的争议是关于罗斯福的肖像。硬币发行不久,有人指出辛诺克抄袭了非裔美国人雕塑师西尔玛·伯克为华盛顿功勋纪念大厦(Recorder of Deeds Building)创作的罗斯福浮雕。辛诺克对指责予以反驳,宣称他只是借鉴了自己以前创作的罗斯福勋章的图案。 随着《1965年铸币法案》的通过,10美分硬币的组成成分发生了变化,新的结构就像三明治一样,里面是全铜,外面包裹着75%铜和25%镍的合金。选择这种新的方案的原因一是重量和原来相差不大(从2.5克变为2.27克),二是出于电气属性的考虑(尤其是自动贩卖机),最重要的是新的成分不再含有贵重金属。之后,银币逐渐在市场上消失,人们开始将银币收藏起来。 1992年,美国铸币局重新发行含90%银的系列纪念银币,用于收藏。其中包括罗斯福10美分,华盛顿5角和肯尼迪1美元。至今仍然每年发行。 2003年,共和党提出修改10美分硬币的设计,用罗纳德·里根总统的头像取代罗斯福,虽然当时里根总统仍然健在。印第安纳州的美国众议院议员马克·索德于2003年11月正式提交立法审核。很多人反对这项立法,其中包括里根的妻子南希·里根。她说:“我能理解那些寻求将我丈夫的头像印在硬币上的人们的用意,但我不支持这一建议,我能肯定,里根也不会支持。” 2004年,里根总统去世后,支持更换设计的声音更多了。然而,马克·索德并没有再次提出修改10美分硬币。
编辑本段命名由来
“Dime”一词来源于法语“Disme”(现代法语为“D?me”),意为“十分之一”。 1783年,托马斯·杰弗逊、本杰明·富兰克林、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戴维·里顿豪斯联合提出关于美国货币系统的设想。1791年,美国第一位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提交给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提议发行6种硬币,10美分就是其中之一,报告中建议将这枚新的硬币取名为“Tenth”。 1792年4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1792年造币法案》,该法案将硬币正式命名为“Disme”,重量为1个银币的十分之一,而价值为1美元的十分之一,成分为89.24%银和10.76%铜。1792年,美国造币局铸造了极少量10美分硬币,但是从来没有在市场上流通过,只是作为样币。直到1796年,流通的10美分硬币正式铸造发行。
编辑本段首枚10美分硬币
通常称为“波浪头像”(Draped Bust)10美分硬币,硬币的正背面都没有价值标记。直到1809年发行的“带帽头像”(Ced Bust)10美分硬币背面上才开始印有“10 C.”的标记。这两类硬币的发行时间没有严格的区分。“波浪头像”10美分硬币在1799年到1806年之间,以及1809年到1820年之间没有发行。而“带帽头像”10美分硬币只发行于1809年、1811年、1814年和1820年。从1827年以后,几乎每年都铸造10美分硬币。
编辑本段后续10美分硬币
1837年,“坐姿自由女神”(Seated Liberty)10美分开始发行,同时硬币的直径和成分比例也发生了变化。“坐姿自由女神”10美分硬币一共铸造发行了54年,仅次于目前仍在流通的罗斯福10美分硬币。 1892年,巴伯10美分开始发行,直到1916年停止。在巴伯系列的设计中,以1894年的一个版本最出名,一共只铸造了24枚,目前知道下落的仅有9枚。其中一枚于2005年3月7日在美国佛罗里达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以130万美金的高价成交。 1916年,新的设计取代了巴伯10美分,正面图案的人物头像上戴着一顶插有双翅的帽子,通常称其为“墨丘利10美分”。很多人认为硬币正面的人物是罗马男神墨丘利,因为在神话中,墨丘利形象一般是头戴一顶插有双翅的帽子,脚穿飞行鞋,手握魔杖,行走如飞。而实际上正面图案依旧是自由女神。墨丘利10美分是美国铸币史上设计最漂亮的硬币之一,也是收藏家热衷的对象。 1946年,罗斯福10美分取代了墨丘利10美分,这枚硬币是为了纪念死于1945年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而设计,以表彰他为小儿麻痹国家基金会成立所作的贡献。《1965年造币法案》修改了10美分的成分,银不再是硬币的成分之一。新的成分包括75%的铜和25%的镍。目前,罗斯福10美分仍然流通。共和党曾于2003年提出用罗纳德·里根总统的头像取代罗斯福,但是这个提议没有被通过。
编辑本段设计理念
10美分硬币的齿轮边缘一直沿用原先的设计。齿轮设计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安全,以防止不法之徒用锉刀锉金币或银币边缘,并收集碎屑来获利。如今,齿轮边缘设计仍然广泛应用,更多的原因是出于美观的因素。
编辑本段硬币成分
从1796年到1837年,10美分的成分是89.24%银和10.76%铜,银属于贵重金属,因此硬币的尺寸必须非常小,而不至于使硬币的实际价值超过了硬币的面值。[8]1837年,银的成分增加到90%,为了使硬币的实际价值不随之增加,硬币的直径也相应从18.8毫米(0.740英寸)降为17.9毫米(0.705英寸)。 根据《1965年造币法案》,10美分硬币不再保留成分银,改为75%的铜和25%的镍。从1992年开始,美国造币局每年发行纪念硬币,成分和1965年前的硬币相同,为90%银和10%铜。这些硬币只能用于收藏,不能正常流通使用。
买卖卢布现汇受制于5万美金每年的额度吗
买卖卢布现汇不受制于5万美金每年的额度,因为两种外币是不同的货币,卢布是俄罗斯的,美元是美国的,两不相干。
拓展知识:卢布是俄罗斯联邦的法定货币,由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发行。它亦是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的法定货币,白俄罗斯和德涅斯特河沿岸也使用相同的货币名称。卢布的单位是“戈比”,1卢布 = 100戈比。
卢布最早为沙皇俄国的货币单位。1800年开始确立与黄金的比价,18年卢布纸币的含金量为0.774234克。
十月革命后,苏俄继续使用沙俄卢布。
1921年发行新卢布,规定1新卢布兑1万旧卢布。
1922年10月,第二次缩小纸币面额,规定1新卢布兑换1921年发行的100卢布。1922年10月俄罗斯共和国国家银行又发行了切尔文银行券,每个切尔文含金量为 7.742克,由25%的黄金和75%的商品保证,含金量与沙俄金卢布相同,在苏联用于外汇贸易结算。
怎么不同货币有不同值
和发达程度没有关系,目前汇率的定价有以下的四个基本理论。
拿第二个理论“购买力平价说”来讲,如果一斤牛肉在美国需要5美金,在越南需要10万越南盾,那么美元比越南盾的汇率就是1美金换2万越南盾。
当然这些理论都是有很多的缺陷的。
(一)国际借贷说
国际借贷说,也称外汇供求论,由英国经济学家葛逊(G?L?Goschen)于1861年在其出版的《外汇理论》(The 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较为流行。
该理论认为,外汇和其他商品一样,价格的变动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即将外汇汇率看作是外汇的价格,其波动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的供求又是由国际收支所引致的国际债权债务关系,即国际借贷决定的。国际借贷的差额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基础。如果一国的债权大于债务,国际市场上对该国货币供不应求,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则下降。在国际借贷中,只有那些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即流动借贷,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关系。对于那些虽然形成了借贷关系但没有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也叫固定借贷,并不会马上对外汇市场的供求产生影响。一般认为该理论只能解释短期汇率的变动,但无法解释长期汇率的决定。
(二)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说(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又称PPP理论,起源较早,后来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于1922年在《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一书中加以系统阐述,是汇率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基本设前提。
该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其购买力之比。也就是说,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购买力平价有两种形式,即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从静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说明的是某一时点上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汇率的决定及变动,说明的是某一段时期内两国货币汇率的变动取决于两国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或物价水平)的变动率之比。实际上,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考虑了两国货币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三)汇兑心理说
汇兑心理说是国际借贷说与购买力平价说的结合,由法国学者阿夫达里昂(A?Aftalion)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提出的外汇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需要外汇是因为要购买商品与劳务以满足人们的欲望(具有效用)。效用是外汇的价值基础,真正的价值在于其边际效用。而这又是人们主观心理决定的。人们主观上对外汇的评价不同,造成了外汇供求的变化,导致汇率的变动。它说明了客观事实影响主观评价,而主观评价又反过来影响客观事实。如外汇供给增加,边际效用下降,心理评价降低,汇率就会下跌。这种主观评价下外汇供求均衡时形成的汇率,就是外汇市场上的实际汇率。该学说的基础是主观效用论,主要解释了短期汇率的形成,但是不能说明长期汇率的决定基础。
(四)利率平价说
利率平价说,又称远期汇率论或利率裁定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于1923年提出,后由其他的经济学家如爱因齐格(Einzig)等发展而形成。
该理论认为,在两国间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去获取较高的收益。但是投资者在比较金融资产的收益率的时候,不仅考虑两种资产利率提供的收益率,还要考虑两种资产由于汇率变动所造成的收益变动。套利者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往往将套利业务与掉期业务同时进行。即投资者将资金调往高利国获取利差的同时,卖出远期高利率国货币,买进远期低利率国货币。结果造成远期外汇市场上高利率货币贴水,而低利率货币远期升水。随着这种套利活动的不断进行,远期价差就会不断扩大,直到两种资产提供的收益率完全相同,这时远期汇差正好等于两国利差,利率平价成立。利率平价说在描述汇率与利率之间的关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忽视了外汇管制、交易成本、投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按照利率平价去预测远期汇率往往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程度的差异。
金陵大学的办学历史
金陵大学主体历史沿革: 汇文书院(1888) 私立金陵大学(1910) 公立金陵大学(1951) 南京大学 基督书院(1891) 宏育书院(1906) 益智书院(1894) 私立金陵女子大学
(1913) 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30) 中央大学 南京大学 金陵大学64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图册资料来源 ) 金陵大学前身是1888年在南京成立的汇文书院(Nanking University 1888~1910),书院设博物馆(文理科)、医学馆(医科)和神道馆(神学科)。1890年设成美馆为中学部。汇文书院是金陵大学最早的源头,由美国教会美以美会创办,院址在南京干河沿(今金陵中学校址)。它是南京地区最早建立的一所新式学堂,办学20余年,为金陵大学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汇文书院是南京地区之有新式学堂的嚆矢,也是国内早期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图册 )
汇文书院稳步发展的时候,被传教士视为重镇的南京又增添了另外两所教会书院:基督书院和益智书院。1907年,两书院合并为宏育书院(Union Christian College),以基督书院为院址,由美在中任院长,文怀恩任副院长。
基督书院(Nanking Christian College)由美国教会基督会于1891年创办。创办人是美国基督会传教士美葛斯(F.Rank E.Meigs)。他是美国纽约人,父母务农,笃信基督教。他受美国基督教国外传教团的委派于1887年1月抵达南京,立志以身许中国,故自号曰“在中”。起初美在中住宿在基督医院医士马林家中。其时,虽然“南京皈依基督教者日众”,但他认为“信仰虽新,智识依旧,深怕无智识之信仰,易生魔障,非灌输智识,无以羽教旨”。于是他请求基督会捐款,在南京鼓楼西南建造基督书院。美在中被举为院长。开办时学生20人。数年后,达到200余人。
益智书院(The Presbyterian Academy)是美国教会长老会于1894年创办的,院址在南京户部街。创办人是长老会传教士贺子夏(美籍),后由文怀恩(J.E.Williams)继任。文怀恩和美在中同时来华,曾一起创办基督书院。 1910年至1927年为金陵大学建立与发展时期。1910年,美国教会合并汇文书院、宏育书院成立金陵大学堂(1915年随京师大学校改名为金陵大学校),美国人包文任校长,文怀恩任副校长,著名书法家、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瑞清题写校名。 金陵大学始以汇文书院为校址,后迁入鼓楼西南坡的新校舍(今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校址北园)。在美国纽约州教育局立案,以美国大学教育制度为蓝本,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大学。 (图册资料来源 )
一、三书院合并,金陵大学堂建立
20世纪初期,中国官办大学日益发展,除京师大学堂外,各省也纷纷创办大学堂。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就是在这时开办的。中国新式大学堂的发展,刺激了教会学校,教会开始 “担心在教育方面的竞争”,“除非集中力量,否则官办学校就会超过他们。教会学校如果再不增加完备的实验室和图书馆,不聘请更多更好的教师的话,那么优秀学生将被学校吸引去”。于是许多著名传教士竭力主张联合书院,扩大规模,建成名符其实的大学,“以期成为国立大学的榜样”。
在联合的过程中,由于教会内部意见不一,曾出现各种争论,因此联合大都几经周折,但最后都获得了成功。当时联合建成的大学,除金陵大学而外,有北京汇文大学(燕京大学前身),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杭州之江大学,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齐鲁大学前身),成都华西协合大学等。这些大学后来都发展成为著名教会大学。
金陵大学是汇文书院和其他两个书院:基督书院和益智书院合并建立的。该三书院在南京城内鼎足而三。 三书院都是男生学校,办学宗旨相同,办法亦大同小异。
美在中首先倡议合并书院。他认为“孤往,则精力分散而收效浅;共作,则菁华聚而成功多。且祖国教会聚金委办教育事业,当化畛域而屈群策,以最少经费谋最大功效,不然则获罪于天矣!”1906年将益智书院之高年级并入基督书院。1907年,又有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之议,因汇文书院院长师图尔持有异议未能成功。
汇文书院新任院长包文是一位热心教育事业的传教士。他是美国伊利诺州之离盘塞人,毕业于美国讷克司大学文学系。于18年(光绪二十三年)来华。他“勇于任事,尤具远见卓识”。他以为,“中国之困亟矣,非以教育新民智不足以自振救,而教育之宗旨宜纯正,规模宜远大,组织设备宜健全完美,然后始可以言得人才为社会用,今南京一隅设三校,其政不相谋,课程多重复,且为经费限,不得备其设施,势必至于因循苟且,徒劳而无功,吾不知其有何益于中国,其亦大背吾人办学之旨矣!”包文与美在中皆主张合并书院,建立完备大学。但合并办法,“彼此初甚龃龉”。经过反复协商,始决以宏育并入汇文,定名为金陵大学堂(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推举包文任学堂监督(校长),文怀恩副之,美在中任大学圣经部主任兼附中校长。大学部设于干河沿汇文书院院址,附中设于宏育书院院址,小学设于益智书院院址。
二、金陵大学开办概况
合并三书院建立金陵大学,旨在建成一所完备高等学府。合并后,美以美会、基督会、北长老会在美国纽约联合组成托事部。该部是学校最高权力机构,掌管大部份行力,学校的重要决定均需得到托事部的批准,包括校长、副校长的任命,学校经费的保管与监督。同时也承担筹募经费的责任。托事部的首任会长是美国著名学者及宗教领袖史密尔博士。与此同时,在南京成立董事会(相当于托事部的驻宁办事机构)。由大学校长、有关行政管理人员及联合公会的代表组成。董事会的主要职责:监察审议学校所有进行事宜,包括任命大学行政管理人员,起草学校年度预算报托事部批准,任免中国教职员,批准学校开设的课程等等。起初,董事有董事(包括校长、副校长以及行政管理人员)都是外国人,并且都是基督徒。后修改董事会章程,增加了同学会(校友会)的代表,于是便有了中国董事。如任驻德公使的黄荣良、任绥远省实业厅长的韩安、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的陶行知均以校友身份担任金大董事会的董事。
金大的行政管理人员除校长、副校长外,还有司库(会计)、校长秘书、房屋和场地总管、学监等,他们分别负责学校各方面的行政事务,学校的教学行政单位为科。金大初创时,仅设文科,数理化等科附设文科,均授文学士学位。包文兼任文科科长。
学校的经费,1910年经各联合教会协议,由每个差会交付相当于4万美元的土地、房屋、设备、现金,提供3名教师,每年出捐助费0.24万美金。后来,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加,到1922年时,提供教师数增加为5名,年捐款数增加为0.4万美金。
金陵大学在完成其行政管理组织以后,作为一所完备大学,尚需得到认可。但当时教会学校在行政上与中国毫无关系。清一向认为外国教会在中国设立的学校,是以外国人的资格和条约上的权利为依据而设立的,非国内教育事业,因此取不干预的态度,不考虑学校办理立案之类的手续,当时也无立案的明文规定。这样教会学校便不认为对中国负有什么责任。因此,金陵大学成立后,立即向美国纽约州教育局申请立案。1911年4月,金陵大学便接到美国纽约州教育局局长和纽约大学校长签署的特别许可证,正式同意金陵大学在美国纽约教育局立案,并承认金陵大学为一完全大学,得以享受“泰西凡大学应享之权利”,金陵大学毕业生可同时接受纽约大学的学位文凭,并和美国康乃尔大学结为姊妹大学。自此,金陵大学的毕业文凭就改由纽约大学校董会签发,然后转致金陵大学堂监发毕业生。毕业生持此文凭便可不经考试直接升入国外有关大学研究院深造,并获得学位。关于中国教会大学在美国立案,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在1900年中华教育会第六届会议上曾坦白地承认:“立案后的中国大学便变成为中国土地上的美国附属学校。”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治外治权原则的扩充。
与金陵大学同在美国纽约州立案的教会大学有:华西协合大学、华南女子大学以及在1913年成立的金陵女子大学等。
金陵大学初创,无论课堂宿舍、图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均简陋缺乏,不敷使用。而大学开办后,学生人数岁有增加,校务呈蒸蒸日上之势。因此,无论校舍之扩大,师资之补充,设备之改善均十分紧迫。包文校长制定了宏大的建校规划。规划的第一步便是购置土地,重建校舍。虽然“经济窘困,人为之忧”,可他毫不犹豫顾忌,胸有成竹。他派员携其手订之,回美国赴托事部以募捐及增添教师为请。他与文怀恩副校长也多次亲自回美筹划经费,请求捐款。当时美国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景气时期,募捐比较容易,慷慨解囊之富商不少。历数年之苦心经营,终于获得巨额资金,使金大重建校舍的得以实施。这是包、文两校长为金大日后的发展所建立的首功。
1910年,金大在鼓楼之西南坡购得大片土地作为新校址,这地方名曰“西山”,随即又从从美国请来测绘师和建筑师规划、设计校舍建筑。全部工程由美国芝加哥一家公司承包,建筑材料除屋顶的琉璃瓦及基本土木外,也大都从国外进口。新校舍从1911年开始设计,1915年科学馆落成,至1921年便全部竣工。校舍基地面积达2300余亩,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建成的校舍,规模宏大,计有行政楼、科学馆、医科诊室、礼堂、课堂宿舍等共有大楼11座。1924年得美国洛氏基金社中国医学委员会与美国仕女的赞助,又建农林馆一座,名“裴以理楼”。这些楼房中西合璧,宏伟壮丽,与鼓楼平峙,为当时南京最高大的建筑。
金陵大学自1916年起,便陆续迁入新校舍。干河沿旧址改设附属中学。1911年,金陵大学又以4万美元购置了与金大校园相毗联的旧宅一座。该宅名陶园(或桃园),是清朝一位俞姓贵族的住宅,三层楼房,屋宇精美,地址宽阔,风景优美,适合儿童课余游息。同年秋,便将设在城南户部街的小学移设于此。后来在三层楼下,“深凿其底,建筑底层”,建成地下室,作为学生的习艺场所。
学校初办,教师数量少,且“其学术水平高下不齐,难以传授高深学问”。包文向美托事部请求增聘教师。学校组织了聘任委员会,审查教师资格。于是,文理农医等各方面专家学者来校者日众,学校气象逐渐更新。 (图册来源: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 1927年至1937年为金陵大学改革时期。在全国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冲击下,金陵大学率先改组,成立由中国人占多数的校董会,由中国人担任校长,向办理立案,校务及宗教方面也随之进行重大改革,学校事业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一、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
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从1922年到1926年,在中国爆发了一场基督教运动及由此而引发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使在华基督教势力受到严重挑战,迫使教会学校在展以后进入了改革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金大的基督徒胆颤心惊,祈祷会等宗教活动不得不偷偷在凌晨或黑夜进行,参加礼拜的人数也愈来愈少。1927年3月北伐军攻占南京时,金大有五幢住宅被烧毁,文怀恩副校长在住宅遭劫时,被流弹打中殒命。西籍教职员仓惶逃离回国,学生也离校返家,学校停课。1927年4月14日金大理事会召开第23次会议,包文以“老病告退”,正式选举过探先、陈裕光、刘国钧、陈中凡、陈嵘、李德毅、李汉生等七位教授组成校务委员会,过探先为该委员会。负责管理金大。该委员会在时局变动时,在维持学校工作中发挥了不少作用。
二、改组与立案经过
1927年7月,国民正式宣告成立,收回教育权。1927年11月10日,金大理事会在上海开会,文理科科长陈裕光博士当选为金大校长。1928年3月,美国托事部打来贺电,表示认可。于是陈裕光就任金大第一任中国校长。他也是国内任教会大学校长的第一位中国人。
陈裕光上任后,十分注重中国教育主权,不仅在行政管体制上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而且在教学上推行“三一制”,即教学、科研和推广三合一制度。
1934年,金大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承认了与其他国际间之大学同等学术地位,并能颁发获国际认可之学士和硕士学位。 1937年至1949年,因抗战爆发,金陵大学举校西迁,在四川成都华西坝艰苦办学。12月,金陵大学南京校园被“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列为难民区收容所,涌进了大批的难民。1941年,汪伪国民在金陵大学原址兴办(汪伪)中央大学。1945年返宁,金陵大学驻宁人员接收汪伪中央大学。同年9月,学校在南京复课, 学校规模有所发展。复员后,学校基本上处于稳定阶段。 (图册来源: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
与此同时,留守南京的副校长、历史系教授贝德士等教职员与在宁的外籍教授、专家医生、职员等组织了“南京国际安全区”,尽力收容、保护中国难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金陵大学校园当时成为南京市民避难所。现珍藏在美国耶鲁神学院的“贝德士文献”,就是真实记录当年日军罪行的原始档案。当年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华总代表拉贝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桩桩暴行。 (图册来源: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 1949年至1952年为金陵大学的转折时期。新中国成立,金陵大学获得新生。1951年9月,断绝与美国教会的联系后,李方训任校长,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图册来源: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等西方教会大学撤销建制,金陵大学文学院、理学院并入新南京大学(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其余部分院系分出),成为南京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此金陵大学校名取消,南京大学迁至金陵大学鼓楼校址(南京大学校长潘菽为了照顾新成立的南京工学院,将南大原有的四牌楼校区移交给南京工学院使用 )。 根据《南京、金陵两大学合并、调整工作进行办法》,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及其前身学校的历史档案明确划归(新)南京大学。
金陵大学教育系、农学院、农学院林学系、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水利系等系科分出,和南京大学等有关大学相关院系组建了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学院(电机系在今东南大学,化工系在今南京工业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等校。**与广播专修科迁至北京组建**学校(今北京**学院)。另有部分院系(经济系,银行系,管理系,文理科系)调至上海复旦大学等高校。
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具体情况:
1、金陵大学文学院全部及理学院主体——并入南京大学
2、金陵大学教育系——并入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
3、金陵大学农学院主体——并入南京农学院(今南京农业大学)
4、金陵大学农学院林学系——并入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
5、金陵大学理学院电机系——并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
6、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工系——先并入南京工学院化工系,后参与组建南京化工学院(今南京工业大学)
7、金陵大学附属金陵中学——南京市第十中学——南京大学实验中学(今金陵中学)
8、金陵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市人民鼓楼医院——南京市鼓楼医院(1987年成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9、金陵大学**与广播专修科——北京**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