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能帮忙整理下高中近现代经济史

2.中国古代最早的银行叫什么?

3.上海雷允药业有限公司的公司历史

4.农村信用社的客服电话是多少?

5.电视剧《锁梦楼》的结局是什么?

谁能帮忙整理下高中近现代经济史

苏州银行股今日行情_苏州银行股金价格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复习笔记整理的,可能有点粗鲁,但大概脉络有了,凑合着应该有点参考价值

战争前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经过一系列的列强侵略战争,小农经济逐渐被破坏,逐渐沦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太平天国期间

《天朝田亩制度》

(一)主要内容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土地分为上、中、下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分得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不满16岁的减半。同时,还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

此外,《天朝田亩制度》还对农副业生产和分配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具体规定。

(二)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农民革命纲领和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目的是要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总结和提高了中国历代农民起义提出过的“均平”、“均贫富”、“均田”的思想,集中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摆脱剥削和压迫、要求平等、要求消除贫富区分的愿望,表现了农民群众对封建土地制度深刻痛恨和大胆否定的高度的革命精神。但是,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分田方案只能是农民小生产者的一种幻想,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它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

洋务运动

四、洋务运动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9世纪60、70年代)以“自强”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起以“求富”为主,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一)军事工业

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是从“制器”和“练兵”开始的。19世纪60年代,开始兴办以军事工业为重点的洋务事业。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建军械所,这是洋务派制造新式武器的第一个近代化兵工厂。1862年和1863年,李鸿章先后在上海、苏州建立洋炮局。洋务派官僚先后建立起一批较大的近代化军工企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以下几个: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三)民用工业

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进一步认识到“必先富而后强”。他们开始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兴办了一批民用近代工业。

1.官督商办企业

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等。

轮船招商局是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1872年8月,李鸿章饬令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筹办轮船招商事宜。12月,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宣告成立。而后朱其昂不善于经营新式航运,引咎辞职。1873年7月,李鸿章札委唐廷枢任招商局总办,重订“局规”和“章程”。

改组后的招商局虽有总办、会办5人,实权却在唐廷枢、徐润手里,他们既是官方的代表(总办和会办),又是股东的代表(商总和商董),兼有官、商双重身份。由于二人富于洋行经商经验,招募股本,开展业务,颇为顺利。1874年实收股金47万余两,1877年又以220万两收购旗昌轮船公司的产业,船只由12艘增至30余艘。

晚清社会经济

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发展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慢慢兴起来。商办企业主要由一些地主、官僚、买办和商人投资而来的,也有一些是从原来的旧式手工业工场、作坊开始用机器生产转化而来。

自1869至1894年,商办企业只有50多个,资本共有500余万元。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一)数量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

(二)发展进程缓慢,主要是日用工业产品。

(三)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第二节 著名民族资本企业及其代表人物

1869年方举赞在上海办的发昌机器厂;

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办的继昌隆机器丝厂;

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设立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1881年黄佐卿在上海设立公和永缫丝厂;

1882年徐鸿复、徐润在上海设立同文书局等。

1886年,官绅杨宗濂、买办吴懋鼎、淮军将领周盛波等在天津合资设立“自来火公司”(火柴厂),资本1.8万两。

1887年,买办商人严信厚在宁波设立通久源轧花厂。

1890年,上海商人设立燮昌火柴公司。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一)表现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提倡国货和振兴实业,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地位大有提高,北京颁布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及各种法令、条例,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事,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进入了一个难得的黄金发展期。

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商业得到很展。伴随商业的兴起,一批大型资本集团应运而生。拥有1200万元以上的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以及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二)特点

1.趁“一战”期间发展起来的,较短暂。

2.集中在轻工业。面粉、纺织、五金、针织。

3.虽然出现了上百万元的大公司,发展较快的还是中小企业和工场手工业。

4.即使在“一战”期间,也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

二、工人阶级的成长

中国的工人阶级,自19世纪中叶产生以来,不断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前不超过60万。到1919年,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到200万左右,到1927年前后已增加到约300万。除了产业工人以外,还有一大批手工业工人。

中国的工人阶级除了具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集中程度高。

其次,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本国资本家三重压迫和剥削,经济、政治地位都极为低下,其所受的苦难要比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更为深重。

再次,中国工人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与广大的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最后,斗争水平不断提高,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化。

抗战前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国民的经济政策与措施

在1927至1937年十年间,国民曾经实行了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措施。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一)统一了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改革了税制

30年代,南京国民在财政经济方面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整理了财政,统一了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改革了税制,整顿了三税(关税、盐税、统税),1931年废除了制约商品流通的厘金制度。

(二)开展关税自主运动

(1)收回了中国关税权

(2)关税收入增加,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族工商业和国内市场,抵制了外货倾销。

但海关行政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还不能算完全的自主。

(三)实施币制改革

1935年11月,国民实行法币政策。将白银收为国有。

1.背景

(1)旧中国货币混乱(银元、银两、铜币和纸币等,发行权分散)

(2)国民开支大,为了弥补财政赤字。

(3)为了摆脱美国白银政策的影响

美国高价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2.主要内容

(1)统一货币发行权。以中国、中央、交通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所发行的钞票定位法币。

(2)法币准备金。以现银六成和有价证券四成的比例充之。

(3)实行白银国有。

(4)确定了法币的对外汇率。如法币1元合美元2角9分5厘。

(5)推行新的辅币。共5类,镍币(20分,10分,5分)、铜币(1分,半分)

3.评价

积极方面

(1)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2)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在货币形式上是一种进步

消极方面

(1)为官僚资本对金融的控制和垄断提供了条件

(2)使得国民党在外汇和买卖方面捞到好处

(3)助长了商业投机

(4)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

(四)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实行铁路国有化,收回对铁路的管理权

收回、扩建铁路,使得中国铁路长度增长47%。

2.修筑了10万公里的公路。

3.开展农村复兴运动

上述一系列经济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国民的统治下,30年代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缓慢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发展趋势。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一)以筹措内战军费为名大肆搜刮积累资本

1.增加税收(关税、盐税、统税),是南京财政的三大支柱。

2.举借内外债。共发行14种外债约2亿元,内债26亿元。

3.购买

(二)建立金融体系进行金融垄断

1.建立中央银行

2.兼并和控制一些大银行。兼并中国、交通银行。控制四行二局(中央信托局、邮政储备汇业局)

(三)对工矿、交通和商业的控制和垄断

1.在工矿业中垄断市场。没收和接办北洋的企业。自建一批企业。

2.交通运输和商业中的垄断活动

(四)对民族资本的侵吞和掠夺

1.利用债务关系侵吞民族资本

2.强购企业股票控制和侵吞民族企业。卢作孚的民生轮船公司被宋子文控制

(五)国民实施法币政策和公布“五五宪草” 国民经济的复苏

第一,统一钞票发行权。

第二,废除银本位制,法币为惟一货币

第三,实行白银国有,作为法币准备金。

第四,规定法币对英镑的汇价。

法币政策的实施有积极意义:统一货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实行白银国有,稳定法币汇价,有利于稳定国内金融业,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增长;增加货币流通量,刺激物价上升,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复苏。

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1927-1937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于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即1927-1930年有发展;1931-1935年,因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发展停滞;1936-1937年又有一个发展过程。

(一)1927-1930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表现

占中国民族资本44%的纱厂、丝厂、卷烟厂都增长。棉纺织业、丝绸工业、机器工业、面粉厂此间呈不断增长趋势。商业、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也有发展。

2.原因

(1)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相关。“五卅运动”等抵制日货、英货。

(2)与国内政局有关。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关税自主。民族资产阶级欢迎蒋介石上台。

(3)民族资本家的积极经营。

(二)1931-1935年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衰退

1.表现

注册工厂与资本额从1931年后明显下降。工厂改组与倒闭情况严重。

2.衰退原因

(1)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

(2)东北三省的沦陷

(3)美国的白银政策的影响

(4)连年自然灾害

(三)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高峰:1936,增长率11.8%.

1936年经济危机过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农业、工业和商业均有发展。

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实施变革中国社会的新探索

中国***在全国广大农村建立起许多大小不等的革命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在农村艰苦环境下,创造了系统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

抗战时期的社会经济

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了躲避战火和日军烧杀抢掠,坚持抗战,“中国社会的重心迅速西移”。

一、西南大后方的建设

(一)工业内迁

(二)兴办了一批工矿企业

(三)高校的内迁

(四)人口大规模向西部地区流动

(五)银行业发展较快

(六)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二、西南大后方工业发展原因

1.大规模工业内迁的推动作用

2.有一个独立的充分市场

3.沦陷区人口大量迁移到西南后方,增加了对工业品的需求。战时各种物资的需要也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4.大量科技人员和设备迁到后方,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5.国民取的扶持政策。鼓励内迁,代征土地,低息或者免息。鼓励开发。鼓励发明创造。

三、西南大后方工业发展特点

1.官僚资本的垄断和统治。

2.生产资料部门发展速度大大超过生活资料部门。

3.规模小,设备简陋。

以国统区为重点。国民完成了从和平经济到战时经济的转变。

1)战时工矿区内迁。1937年8月13日前开始到1940年,内迁工厂600家,为保存抗战的经济力量。奠定后方建设、开发西北西南工业,在技术、设备与人才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国营工矿业有了较展,战时工业发展方针:“以军需工业为中心”,重点发展重工业、开发矿业、发展电力等。1943年,共有工厂656家。

3)民营工矿业。1944年共有工厂近5000家。1939年前,主要生产军需品,1939年年后转向非军工生产,涉及发电、煤炭、钢铁等领域。

4)农业经济。1940年国民设立农林部,设立农村金融网,组织农村合作社,推广科学种田,增加农产品出口,复兴中国农村。1941年起,国民对农村实行“三征”(征实、征购,征税),加重了农民负担,弊大于利。

5)交通运输业,有长足发展。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及西南交通网的建立。

6)商业与外贸。对战略产品如桐油、钛、钨实行统购统销、贸易统制。

7)财政与金融。成立四行联合办事总处(四联总处),负责办理战时金融政策的制定及相关特种业务。1937-1944年间四联总处核定的放贷总额是495.56亿元,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四、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日本占领东北、华北后,通过扶植傀儡、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等形式,开始了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政治上扶植傀儡,日本通过建立伪“满洲国”、华北自治、维新、南京汪伪等,实行“以华治华”的政治统治。在沦陷区强化保甲制度

为了弥补日军兵力的不足,日本大量在沦陷区编练伪军

日军同时对沦陷区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掠夺。

对沦陷区农村,日本殖民统治的方式是:强占土地。。其次,地方伪任意征收苛捐杂税,加重了对农民的盘剥。第三,强行以低价收购农产品。第四,日伪军直接抢掠粮食、牲畜及各种财物。

日本在沦陷区扶植伪的同时,还成立了银行,发行货币。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各种银行,通过发行、收兑法币、套取中国外汇基金等形式,破坏中国的金融体系,引发了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

推行奴化教育与宣传也是日本在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环节。

建国后

没收官僚资本等企业

中国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在没收官僚资本,收购、征购、征用和没收外资企业转变为国有企业,再加上解放区原有的公营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政经济

为了制止通货膨胀,稳定市场物价,安定人民生活。1949年8月,中央取了下列措施:

第一,加强金融管理,健全社会主义金融体制。

第二,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国营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系统,控制主要商品,并通过集中抛售商品打击投机倒把活动;同时,国家对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执行了正确的扶持政策,以维持其正常经营和生产。

第三,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活动。

1950年3月3日,政务院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土地改革

1.土改经过

1950年6月,中央人民委员会通过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中央决定,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在全国分期分批地完成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土改意义

彻底消灭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翻身和解放。

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和“三反”、“五反”运动

(一)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根据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党和在全国范围内对现有工商业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到1950年9月底基本完成。

最突出的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三个基本环节。

(二)“三反”、“五反”

为了打退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1951年10月至1952年3月,中央发出指示,及时地向全党做出了深入开展“三反”、“五反”斗争的决定,并首先部署了在党、政、军和人民团体内开展“三反”运动。

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某些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几十户联合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号召农民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步,在初级社基础上,组织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叫“高级合作社”。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要求通过生产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三种形式,逐步把大量分散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现由分散到集中、由低级到高级的社会主义改造,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即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企业改造的同时,对资本家则坚持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并给予一定的工作安排,使他们在劳动和工作实践中,逐步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1.方针政策

2.经过

3.经验教训

四、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在占世界1/4人口的中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背景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二)概况

“以钢为纲”;建立人民公社;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

(三)评价

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

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防止“左”、右两种倾向,但主要是防止“左”倾。

二、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十年建设成就

(一)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年冬,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初,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中的经验教训。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二)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

在经济建设方面,建成了大中型项目五百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都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新修铁路八千多千米,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1964年成功地试验了第一颗,研制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

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和院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一系列政策,指导农村体制改革。

19年9月,中央发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1980年5月,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充分肯定了包产到户的做法。

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进一步肯定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包干到户、包干到组等形式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并且强调集体经济要坚持生产责任制长期不变。12月,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正式规定了人民公社要政社分开,建立乡。接着,在全国有领导、有、有步骤地进行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改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在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的同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也开始进行。城市试点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

四川早在18年10月,就选择了6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到1980年底,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企业发展到6600个,约占全国预算内企业数的16%,产值的60%,利润的70%。

(二)改革财政体制

从1980年起,开始实行新的财政体制。

(三)发展多种经济形式

1981年10月,中央和院做出《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

(四)进行城市综合改革

为了解决企业改革的配套问题,让企业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开始进行城市综合改革的试验。

特区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且把实行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放在广东和福建两省,在那里划出一定区域,试办经济特区。

一、经济特区建设的准备

广东和福建两省。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5月,中央和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各划出一块区域,试办经济特区(开始叫出口特区)。同年8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正式批准院提出的在粤、闽四市设立经济特区的建议,同时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完成了设立经济特区的立法程序。

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三、建立经济特区的意义

创办经济特区,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对于缓解我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矛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从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到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表明中国经济体制开始由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的若干条文作了重要修订。其中第九条,把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从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迈开更大步伐,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阶段,深入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最早的银行叫什么?

我国最早的银行叫“钱庄”。

在明朝中叶形成,具有银行性质。

继明朝的“钱庄”之后,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

我国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于18年5月27日。

我国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

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钱庄是旧中国早期的一种信用机构,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福州等地。

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广州等地的则称为银号,性质与钱庄相同。

另一些地方,如汉口、重庆、成都、徐州等,则钱庄与银行并称。

早期的钱庄,大多为独资或合伙组织。规模较大的钱庄,除办理存款,业务外,还可发庄票,银钱票,凭票兑换货币。而小钱庄,则仅仅从事兑换业务。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银行

百度百科·钱庄

上海雷允药业有限公司的公司历史

百年老字号雷允上药店始建于苏州,发迹于上海,迄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创始于苏州;1860年(清咸丰十年)设“申号”于上海新北门外,1934年设“北号”于河南北路天后宫桥(今河南路桥)北堍,1937年又设北号支店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由于药店规模较大,资产雄厚,影响面广,早年就被国药同业公认为上海中药店“四大户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资产重组,工商联手,今日上海雷允上药业雄风再现,成为中国中药行业的强者。

雷允上药店原称“雷诵芬堂,创始人雷大升,字允上,号南山,雷氏上祖原籍江西省丰城,后移苏州定居。其父名嗣源,清康熙年间官居内阁中书舍人,中年亡故。雷大升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年轻时读书学医,善琴工诗,清雍正初期正值壮年时在北京患重病。愈后弃儒从医经商,游历山东等地,集中药材回到故里苏州,从此行医济众,同时研究中药丸散膏丹的制作,并著有《金匮辩正》、《要症论略》、《丹丸方论》、《经病方论》等四部医学书籍,惜所著原件均已散失无存,仅留下四部书名传至后人。

据考证,《苏州府志》对雷大升的父子有如下一段简要记述:“雷大升字允上,吴县人,父嗣源,宛平籍(录者按:雷嗣源当年客居河北宛平县,以此为籍),拔贡生,官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大升幼业儒,既长善医,遇贫者与之药,尤精于修合丸散膏丹,为时所重......又据《吴县志》卷七十五中也有同样记述,对雷大升又记有:“大升初业儒,乾隆元年举鸿博不就,隐于医……”等云。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雷大升在苏州阊门内穿珠巷天库前开设一家中药店,取招牌为“雷诵芬堂”,销售自产成药,并以他自己的字“允上”在店内挂牌坐堂行医。雷大升医术高明,治病有方,自己研制的成药疗效显著,于是“雷允上医生”名声遍闻苏州,远近皆知。后来人们都称药店为“雷允上”,至于药店正式招牌“雷诵芬堂”逐渐被省略乃至遗忘,如今反而鲜为人知了。

雷大升有五个孙子,分别命名“礼大房、耕二房、绮三房、蕉四房、松五房,以此五房传代。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雷大升84岁时去世,雷诵芬堂就由五房孙辈合伙经营,产权各为五分之一。经此后200余年的繁衍,其中绮三房长期独子单传,股权始终保持五分之一,成为大股东。其他各房孙辈众多,股金分散,各房后代所持股权相差悬殊。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进军北上,苏州城内一片战乱,药店无法正常营业而关闭。雷氏族人将店内库存贵重药品分发给各房子孙,相继离乡谋生。此时先有绮三房的雷子纯、松五房的雷骏声结伴离开苏州到了上海.,在城外新北门一带设摊卖药以维持生计,以后各房子孙也陆续到上海各自摆药摊度日,摊址也都选择在新北门与老北门之间的一段地区,日久这一带形成市面,有一定特色。 流浪在上海的雷氏后代生活逐渐安定,于是孙辈合议在上海开设诵芬堂分店,以恢复祖业。因限于资金,就在沪招募平、童两户外姓股东人伙,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在上海法租界兴圣街(今新北门永胜路)京江弄口开设药店称“雷诵芬堂申号。若干年后店面扩展至民国路(今人民路)上营业。当时药店规模不大,店房简陋,资金也有限,全部资金为800两银子,其中平源记出资金200两为大股东,童青记100两,雷氏五房孙辈各为100两。经营的商品均以祖传的丸散膏丹为大宗,有痧药蟾酥丸、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犀黄醒消丸、梅花点舌丹、紫金锭以及后来的六神丸等品种,这些均为有相当知名度的雷氏自产成药。经营宗旨仍保持苏州老店特色,只卖自产成药,品种多达三四百种,不经营饮片配方。

在开设“雷诵芬堂申号”40年中,药店营业逐年保持平稳,并无大起大落,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药店营业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年江苏昆山一带发生流行性瘟疫,药品需要量急剧扩大。雷诵芬堂所生产的成药均为适销对路的夏令药品,为此销量大增,营业额成倍上升,这一年获利十分可观。

当初筹建申号时因资金不足,破格招募两户外姓股东合伙。由于经营得法,营业扩大资产猛增,足够有能力独资经营,于是决定排斥外资收归雷氏家族独有。经各房商议,出巨资收购平、童两户外姓股东的股权,终于恢复独资雷氏祖业。此后又经数年经营,药店经营的多数是贵重细料商品,营业额要比普通药店的饮片配方高出许多。如六神丸每两(100瓶)售价120元,相当黄金价的两倍。为此利润逐年递增,资产急剧扩大,至民国年间,仅银行存款一项就有60万两银子。有人曾按当时市价测算,五洲药房于民国二十五年在福州路建造10层高的五洲大楼只花费20多万两银子,而雷允上的银行存款足可建造3幢五洲大楼,豪富可见一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雷允上药店开拓北号及北号支店。随着药店进一步发展,营业扩大盈利倍增。为了扩展业务,利用雄厚资金开设分店以图发展。决议通过后,着手准备,在河南路桥北端,天后宫对面(今河南北路30号)盘下一家因经营不善而破产、被法院封门歇业的原“铁大桥庆余堂药店”,经过装修扩建开设一家分店称“雷诵芬堂北号。除了经营自产传统成药(那时已有约400个品种)外,还兼营中药饮片配方及参茸,还开设夜间配方业务,又将原新北门申号的邮购业务移到北号,号称“国药全能店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0月正式开张,原新北门的“申号”改称“南号”。开张那天为长声势,特请当时上海头面人物黄金荣到店捧场。当天营业额为6000余元,其中仅虎骨木瓜酒一种,当天就售出数千瓶,而报界出于讨好,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吹捧为5万元。 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北号”所在的苏州河北岸成为日军势力范围,当地各业商店大部分关闭,居民也纷纷逃离。为考虑店内财产安全,北号暂停营业,在静安寺路719号斜桥弄口(今南京西路吴江路口)暂租到店房一处,将店内贵重商品转移至新址暂存以避战火,大部分职工也随行避难。因该处居民集中,市面安定,附近又少药店。遂在新址经过简单装修,于同年11月开张营业,暂称“北支号。同年底,桥北地区逐渐安定,北号恢复营业。原系临时性的北支号因营业较正常,有发展前途,决定不再撤销。经过再次装修,新做高档木料的柜台货架,精饰门面后,其规模超过北号,成为一家具有相当气派的中药店,即现在的上海雷允上西号。此后北、西两处分店统一归南号管辖。1980年南号迁至河南中路91号。

新型的管理模式

中药店本是个古老行业,多数中药店长期以来都沿用传统的古老管理方法。雷允上药店与众不同,他吸取了社会上新型企业的一套科学管理模式,移植到古老的中药行业,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形成并实施。即使某些细节也力求科学合理,如每天开门营业时打铃为号,在岗职工一律在“职工一览表上挂姓名牌,下班或休时翻转姓名牌以求一目了然。全店职工不论白天晚上一律不准出店门,学徒专门学习生产及营业,与业务无直接关系的一切杂务工作另有勤杂工专司其职。家属在本市的职工全部住宿店里,规定每月回家过夜3次,日期由职工协商排定,不准擅自改期。规定职工每年有两个月探亲期,如不享受探亲可发放津贴,相当于双倍工资。回乡时允许携带规定数量的常用药品供家人使用,经检查认可后放行。

药店制订的各项店规极严,职工晚间不准外出游荡,不准,违者开除出店。如因工作失误而致店内受损的,也严加惩处,有一职工因疏忽购进劣质原料,则责令引咎辞职。为提高职工文化,店内举办职工读书班,请能者为师,内容多数选自《古文观止》。还组建职工乐队,解放初期“雷允上职工乐队有一定知名度,经常参加节日文娱演出。

店内贵重药品尚未分装的半成品,均存放银行保险库中,由经理掌管其中一把钥匙,提货时必须经理亲自在场清点入册后方可出库。贵重原料的进货,规定由供货方携带样品在约定时间内各家同时到店并各报价格。由经理指定进货负责人会同验品师严格检验,择优选用,如同现在的“招标购。这些管理办法在如今的企业中并不少见,可在几十年前古老的中药店中,雷允上的做法堪称独创一格。在这些新制度推行之初,也曾引起店内部分职工的微词,但雷氏管理层认为必须坚决实行,终于获得巩固。

药店制度虽严,职工很少有故意犯规而被开除的。原因是职工经济待遇较好,在上海的“四大户中,雷允上职工的工资收人大大高于其他3家。职工不分职务高低,每月零月钱一律7元。月工资从最低7角起挡,高的可达2元(基数),年终分红通常按基数的1000倍发给。以刚满师的学徒工资7角计算,年终可得700元,这个数字几乎高出普通药店高级职员的一倍。因此职工十分珍惜这只“金饭碗”,自觉遵守严格的店规,决不敢轻易违犯。这样雷允上的店规也就更加巩固了。

“六神丸”是雷允上的著名特色品种,但与其它品种不同的是它并非雷大升首创而是另有来历。有人以为雷允上药店是靠“六神丸”发家,其实并非如此。“六神丸”问世直至成为雷允上药店的专利产品不过百余年历史。 当雷氏各房在上海开设申号时,有绮三房后代雷滋蕃在小东门方浜路独自开一家小药店名“雷桐君堂,仅雇两名职工经营少量自产成药。这时雷滋蕃拥有一张六神丸秘方,是他的父亲雷子纯得来并传给他的。在苏州通和坊老家由妻女手工制作带到上海销售,定名为“雷滋蕃牌六神丸。雷滋蕃手写小纸片广告张贴于墙面及电线杆上引来不少顾客,其中也有日本人,从而打开销路还供少量出口。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值雷诵芬堂申号经营得法业务扩展时,各房子孙认为“六神丸”应由祖业雷诵芬堂经营,不能让一房独得利益。雷滋蕃则声称“六神丸”系外来处方,并非雷氏祖传,各房无权干涉。各房孙辈承认这一事实,经合议出资现大洋一万块一次性买断“六神丸”生产经营权。并规定今后凡诵芬堂每销出“六神丸”一料,即相当现在100粒装的200瓶,提取“规银”,即98成银子3两作为专利费归绮三房独得,各房无权分享。这项专利金俗称“六提”,即“六神丸提成”,并立笔据由两家至亲监证为凭。专利权买断后“雷滋蕃牌六神丸”商标随即取消,原供货渠道一律中止,“雷桐君堂”关闭歇业,两名职工由诵芬堂申号吸收,从此“六神丸”才成为雷诵芬堂的专利产品。后经工艺改革,产量增加,销路扩大,成为雷允上药店畅销国内外的名特产品。1929年“六神丸”首次涨价,“六提”标准也相应增加,每料由3两银子改为4两。1931年“六神丸”再次涨价,又一次修改“六提”标准,为了计算方便,不再以银子计算,改为总额的百分之二,即每销出六神丸50瓶按一瓶价款提成,今后如再涨价均以此类推。

在长达50年的期间内,为了“六提”事曾发生过几次纠纷,雷氏各房认为不能无限制地让一房独享这项专利,为此打过官司。但每次诉讼均无结果,因当初所订协议中并末规定年限,可视作无限期永远享受。且协议明文规定该项专利由绮三房“长房长孙”传代继承,就连亲兄弟也无权相争。绮三房的后代都是单丁单传,并无兄弟争夺专利。后来绮三房的这位单丁继承人在离婚时又引发一场官司。女方提出要分割“六提”款,男方则称这是“监制”的酬劳,应由监制人独得,与妻子无关。经法院调查取证核实,历次“六神丸”加工时此人并未在场,因此“监制”一说不成立。最后判决男女双方按四六开分成。这已是1950年人民法院的判决。可见清光绪年间所签订的“六提”协议一直延至解放后仍在不折不扣地执行。

解放初期雷允上药店依旧保持原状不变,直到1956年对私改造后,情况有了较大改变。公私合营时,雷氏后人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带头参加公私合营,在当时的上海工商界起到了积极作用。 1957年,北京召开“全国女工商界暨工商界家属积极分子大会”,雷氏绮三房十六世长媳许兆谷光荣参加这次大会,受到了、、等党和国家***亲切接见。1958年雷允上药店与其它几家著名中药店共同组建成“公私合营上海中药联合制药厂”,大部分成药产品均以该厂名义统一生产。其中的“六神丸”被列为国家“二类商品”,由商业部统一按向全国调拨及出口。“公私合营上海中药联合制药厂”隶归国营上海市药材公司管辖,所需原料统一由市药材公司向产地购,成药产品根据社会需要量分批按生产。

在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原称南号、北号、西号三家雷允上药店曾几度更换店名,数次迁移店址。原有的职工也由所属黄浦、虹口、静安三区药材公司及市公司根据工作需要在本行业内统一调配。直到七十年代后期,各行业的著名百年老字号陆续恢复原有名牌特色,曾经几度改名的雷诵芬堂药店也相继恢复原来的店名,统一称为“雷允上药店,直至现在未变。为重振上海国药雄风,实现中药产业现代化目标,在上海市的关怀指导下,集中优势,由市区联手,工商联手,重新组建的“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于2000年9月正式成立。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大型中药骨干企业,拥有原上海市药材公司下属的上海中药制药一厂、二厂、三厂,上海雷允上制药厂,上海中药研究所,神象参茸有限公司以及成药销售分公司等沪上著名企业。拥有“雷氏、“神象”等著名品牌,生产的各类中成药及营养保健品驰名中外。

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的成立,将成为上海建设中药现代化产业新高地的里程碑,也是上海中药产业加快发展步伐,并进入崭新历史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农村信用社的客服电话是多少?

农村信用社客服电话:农村信用社启用全省统一客服电话“96596”,可以登录农村信用社的官方网站查看,也可以拨打114等查询电话查询。

农村信用合作社(英文名称RuralCreditCooperatives,中文简称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电视剧《锁梦楼》的结局是什么?

1931年,上南浔码头来了一个女人,她叫金凤,上海舞女,怀上了百年老店庆祥绸布庄江家大少爷的骨肉,前来投奔。江家保守封建、重门第,大少爷深爱金凤、却不敢娶她。金凤当夜自尽,被银行职员周晴和刘和谦救下,周晴陪同金凤再去布庄理论,却被江二少达海认定是搞“仙人跳”。于是周晴接金凤到家中暂住,大少爷常去看望。二少爷却请周晴当妹妹心莲的家教。 江母误会两兄弟跟周晴关系暧昧。周晴赴江母的鸿门宴,她第一次踏进美丽精致的江家内院,见到了传说中的锁梦楼。锁梦楼是遗弃江母的江老爷,为迎接上海新妾所建。结果却锁住江母二十年的悲怨与不幸,儿子如今也效法父亲、为了外面的女人背弃她!江母为绝后患把大少爷夫妇送往苏州娘家。

年底结帐,绸布庄生意大不如前,二少爷认为须改变经营,江母反对。心莲找和谦,周晴发现心莲是借机接近和谦,提醒二少爷,心莲与和谦互有好感,理应凑成一对。周家意外收到货运,是大少爷回来前从苏州寄回的留声机和唱片。这留声机却意外促成二少爷和周晴的浪漫共舞,周晴坠入情网。

元宵节,江母押着大少爷及锦云去庙里求子,巧遇祈求生产平安的金凤。金凤痛骂江家无情寡义;江母命管家强押金凤回去,金凤抗拒,从黄包车上摔下,紧急送医,大少爷追逐而去。金凤苏醒,

剧照(20张)

得知平安生子,与大少爷相拥而泣。大少爷表示不能弃金凤母子不顾,也不打算回江家了。

江母病倒,大少爷探望江母回店里帮忙,金凤要他在江母和自己之间作出选择,看着大少爷离去,金凤内心决定断离。

顾家下聘娶心莲,江母告知,传统妇女应舍身为家牺牲的美德,更不得退婚,让江家蒙羞。心莲只好写信与和谦诀别爱情。

二少爷另创新式织布及服装工厂,提出分家,江母盛怒。二少爷得知刘家前去提亲,也向周晴提出求婚,愿意娶她另住他处。江母四处断绝二少爷人脉,逼他走投无路,二少爷去上海想办法,周晴表明愿意等他。

心莲出嫁,二少爷回家,心莲把陪嫁私房,给二少爷作为投资,悲伤地嫁出了江家。

顾家打算投资二少爷,江母担心二少爷生意做起来后就不会再回家。顾家撤出资金,周晴劝他振作,并答应嫁他,一起开创事业,成为患难与共的夫妻。江母不愿整个江家分崩离析,同意两人婚事,但要求二少爷回家。

周晴嫁进江家,江母大开宴席。大少爷羡慕伤感,借酒浇愁。绿香趁大少爷酒醉,脱衣上床,翌日大闹,扬言自杀。江母怕绿香闹事,勉强答应。金凤伤心大少爷娶绿香作妾,痛下决心,为自己活。金凤决定学裁缝经营服装店,招牌也改挂上“金凤服装店”。

新店开张,金凤感谢二少爷替她开了一条路。周晴建议二少爷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由熟人凑股。绿香担心这么大的投资会拖垮江家,于是提出分家。大少爷分到绸布庄,二少爷分到在上海的股金。锦云怀有身孕,和大少爷感情不睦,还要操烦家事学习管帐,加上绿香经常找碴,身心俱疲的她,从楼梯摔下来流产了。绿香趁机夺走家务内帐之权。绿香权倾一时,闹嚷要升为正室,她独霸绸布庄,打算偷挪家产。江母自责,要大少爷休掉绿香,接纳金凤母子。绿香打昏金凤,放火烧屋、要置金凤和小孩于死地。赶来的大少爷,为救金凤和儿子命丧火窟,二少爷闻讯赶去,只抢回庆祥招牌。

二少爷焦头烂额于江家事业,绸布庄无钱兴建,生意无法继续。恰有上海商家,愿意下订单购买。江母才明白二少爷的眼光完全正确。新接了订单,周晴将江家后院当作工厂、锁梦楼改为门市部,家里的房间便是仓库,从此正式建立庆祥西服的厂牌。周晴怀孕,江家有了新的生命力。

大少爷葬礼当天,金凤把小孩送到江家,江母感激金凤,亲自请她入内祭悼。

现在的锁梦楼、开起大门,挂起了新招牌,成为江家事业的新起点,开始走进了新的时代、走向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