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煤有多少分类?

2.胡蜂号航空母舰的参加大战

3.日本造航母 时间

4.二战时期日本损失了多少艘航母

原煤有多少分类?

凤翔石油汽车加油站_凤翔92号汽油价格多少钱

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

(一) 煤的物理性质

煤的物理性质是煤的一定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外部表现。它是由成煤的原始物质及其聚积条件、转化过程、煤化程度和风、氧化程度等因素所决定。包括颜色、光泽、粉色、比重和容重、硬度、脆度、断口及导电性等。其中,除了比重和导电性需要在实验室测定外,其他根据肉眼观察就可以确定。煤的物理性质可以作为初步评价煤质的依据,并用以研究煤的成因、变质机理和解决煤层对比等地质问题。

1.颜色

是指新鲜煤表面的自然色彩,是煤对不同波长的光波吸收的结果。呈褐色—黑色,一般随煤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加深。

2.光泽

是指煤的表面在普通光下的反光能力。一般呈沥青、玻璃和金刚光泽。煤化程度越高,光泽越强;矿物质含量越多,光泽越暗;风、氧化程度越深,光泽越暗,直到完全消失。

3.粉色

指将煤研成粉末的颜色或煤在抹上釉的瓷板上刻划时留下的痕迹,所以又称为条痕色。呈浅棕色—黑色。一般是煤化程度越高,粉色越深。

4.比重和容重

煤的比重又称煤的密度,它是不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又称煤的体重或比重,它是包括孔隙在内的一定体积的煤的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煤的容重是计算煤层储量的重要指标。褐煤的容重一般为1.05~1.2,烟煤为1.2~1.4,无烟煤变化范围较大,可由1.35~1.8。煤岩组成、煤化程度、煤中矿物质的成分和含量是影响比重和容重的主要因素。在矿物质含量相同的情况下,煤的比重随煤化程度的加深而增大。

5.硬度

是指煤抵抗外来机械作用的能力。根据外来机械力作用方式的不同,可进一步将煤的硬度分为刻划硬度、压痕硬度和抗磨硬度三类。煤的硬度与煤化程度有关,褐煤和焦煤的硬度最小,约2~2.5;无烟煤的硬度最大,接近4。

6.脆度

是煤受外力作用而破碎的程度。成煤的原始物质、煤岩成分、煤化程度等都对煤的脆度有影响。在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中,长焰煤和气煤的脆度较小,肥煤、焦煤和瘦煤的脆度最大,无烟煤的脆度最小。

7.断口

是指煤受外力打击后形成的断面的形状。在煤中常见的断口有贝壳状断口、参差状断口等。煤的原始物质组成和煤化程度不同,断口形状各异。

8.导电性

是指煤传导电流的能力,通常用电阻率来表示。褐煤电阻率低。褐煤向烟煤过渡时,电阻率剧增。烟煤是不良导体,随着煤化程度增高,电阻率减小,至无烟煤时急剧下降,而具良好的导电性。

(二) 煤的化学组成

煤的化学组成很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两大类,以有机质为主体。

煤中的有机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有机硫等五种元素组成。其中,碳、氢、氧占有机质的95%以上。此外,还有极少量的磷和其他元素。煤中有机质的元素组成,随煤化程度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一般来讲,煤化程度越深,碳的含量越高,氢和氧的含量越低,氮的含量也稍有降低。唯硫的含量则与煤的成因类型有关。碳和氢是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热量的重要元素,氧是助燃元素,三者构成了有机质的主体。煤炭燃烧时,氮不产生热量,常以游离状态析出,但在高温条件下,一部分氮转变成氨及其他含氮化合物,可以回收制造硫酸氨、尿素及氮肥。硫、磷、氟、氯、砷等是煤中的有害元素。含硫多的煤在燃烧时生成硫化物气体,不仅腐蚀金属设备,与空气中的水反应形成酸雨,污染环境,危害植物生产,而且将含有硫和磷的煤用作冶金炼焦时,煤中的硫和磷大部分转入焦炭中,冶炼时又转入钢铁中,严重影响焦炭和钢铁质量,不利于钢铁的铸造和机械加工。用含有氟和氯的煤燃烧或炼焦时,各种管道和炉壁会遭到强烈腐蚀。将含有砷的煤用于酿造和食品工业作燃料,砷含量过高,会增加产品毒性,危及人民身体健康。

煤中的无机质主要是水分和矿物质,它们的存在降低了煤的质量和利用价值,其中绝大多数是煤中的有害成分。

另外,还有一些稀有、分散和放射性元素,例如,锗、镓、铟、钍、钒、钛、铀……等,它们分别以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煤中。其中某些元素的含量,一旦达到工业品位或可综合利用时,就是重要的矿产。

通过元素分析可以了解煤的化学组成及其含量,通过工业分析可以初步了解煤的性质,大致判断煤的种类和用途。煤的工业分析包括对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和固定碳的计算四项内容。

1.水分

指单位重量的煤中水的含量。煤中的水分有外在水分、内在水分和结晶水三种存在状态。一般以煤的内在水分作为评定煤质的指标。煤化程度越低,煤的内部表面积越大,水分含量越高。水分对煤的加工利用是有害物质。在煤的贮存过程中,它能加速风化、破裂,甚至自燃;在运输时,会增加运量,浪费运力,增加运费;炼焦时,消耗热量,降低炉温,延长炼焦时间,降低生产效率;燃烧时,降低有效发热量;在高寒地区的冬季,还会使煤冻结,造成装卸困难。只有在压制煤砖和煤球时,需要适量的水分才能成型。

2.灰分

是指煤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剩下的固体残渣。它是煤中的矿物质经过氧化、分解而来。灰分对煤的加工利用极为不利。灰分越高,热效率越低;燃烧时,熔化的灰分还会在炉内结成炉渣,影响煤的气化和燃烧,同时造成排渣困难;炼焦时,全部转入焦炭,降低了焦炭的强度,严重影响焦炭质量。煤灰成分十分复杂,成分不同直接影响到灰分的熔点。灰熔点低的煤,燃烧和气化时,会给生产操作带来许多困难。为此,在评价煤的工业用途时,必须分析灰成分,测定灰熔点。

3.挥发分

指煤中的有机物质受热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它是对煤进行分类的主要指标,并被用来初步确定煤的加工利用性质。煤的挥发分产率与煤化程度有密切关系,煤化程度越低,挥发分越高,随着煤化程度加深,挥发分逐渐降低。

4.固定碳

测定煤的挥发分时,剩下的不挥发物称为焦渣。焦渣减去灰分称为固定碳。它是煤中不挥发的固体可燃物,可以用计算方法算出。焦渣的外观与煤中有机质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因此,根据焦渣的外观特征,可以定性地判断煤的粘结性和工业用途。

(三)煤的工艺性质

为了提高煤的综合利用价值,必须了解、研究煤的工艺性质,以满足各方面对煤质的要求。煤的工艺性质主要包括:粘结性和结焦性、发热量、化学反应性、热稳定性、透光率、机械强度和可选性等。

1.粘结性和结焦性

粘结性是指煤在干馏过程中,由于煤中有机质分解,熔融而使煤粒能够相互粘结成块的性能。结焦性是指煤在干馏时能够结成焦炭的性能。煤的粘结性是结焦性的必要条件,结焦性好的煤必须具有良好的粘结性,但粘结性好的煤不一定能单独炼出质量好的焦炭。这就是为什么要进行配煤炼焦的道理。粘结性是进行煤的工业分类的主要指标,一般用煤中有机质受热分解、软化形成的胶质体的厚度来表示,常称胶质层厚度。胶质层越厚,粘结性越好。测定粘结性和结焦性的方法很多,除胶质层测定法外,还有罗加指数法、奥亚膨胀度试验等等。粘结性受煤化程度、煤岩成分、氧化程度和矿物质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煤化程度最高和最低的煤,一般都没有粘结性,胶质层厚度也很小。

2.发热量

是指单位重量的煤在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热量,亦称热值,常用106J/kg表示。它是评价煤炭质量,尤其是评价动力用煤的重要指标。国际市场上动力用煤以热值计价。我国自1985年6月起,改革沿用了几十年的以灰分计价为以热值计价。发热量主要与煤中的可燃元素含量和煤化程度有关。为便于比较耗煤量,在工业生产中,常常将实际消耗的煤量折合成发热量为2.930368×107J/kg的标准煤来进行计算。

3.化学反应性

又称活性。是指煤在一定温度下与二氧化碳、氧和水蒸汽相互作用的反应能力。它是评价气化用煤和动力用煤的一项重要指标。反应性强弱直接影响到耗煤量和煤气的有效成分。煤的活性一般随煤化程度加深而减弱。

4.热稳定性

又称耐热性。是指煤在高温作用下保持原来粒度的性能。它是评价气化用煤和动力用煤的又一项重要指标。热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炉内能否正常生产以及煤的气化和燃烧效率。

5.透光率

指低煤化程度的煤(褐煤、长焰煤等),在规定条件下用硝酸与磷酸的混合液处理后,所得溶液对光的透过率称为透光率。随着煤化程度加深,透光率逐渐加大。因此,它是区别褐煤、长焰煤和气煤的重要指标。

6.机械强度

是指块煤受外力作用而破碎的难易程度。机械强度低的煤投入气化炉时,容易碎成小块和粉末,影响气化炉正常操作。因此,气化用煤必须具备较高的机械强度。

7.可选性

是指煤通过洗选,除去其中的夹矸和矿物质的难易程度。我国现行的选煤方法,详见第四节。

二、用途与技术经济指标

(一) 煤的工业分类

1958年,国家颁布了以炼焦用煤为主的分类方案,为工业部门合理使用煤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认真分析研究和吸收国外先进分类方法的基础上,为了使各项分类的技术经济指标最能反映煤的质量特点,达到更加合理地利用煤炭的目的,1986年,国家重新颁布了从褐煤到无烟煤的全面技术分类标准,将自然界中的煤划分为14大类,其中,褐煤和无烟煤又分别划分为2个和3个小类(表2.2.1)。这就是我国现行的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表 2.2.1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 (GB5751-86)

(1) 分类指标及其符号Vr为干燥无灰基挥发分(%);Hr为干燥无灰基氢含量(%);GR.I(简记G)为烟煤的粘结指数;Y为烟煤的胶质层最大厚度;PM为煤样的透光率(%);b为烟煤的奥亚膨胀度(%);Q-A.GNGW为煤的恒湿无灰基高位发热量(MJ/kg)。

(2) 煤类的编码各类煤用两位阿拉伯数码表示。10位表示煤的挥发分,个位数在无烟煤及褐煤表示煤化程度,在烟煤表示结粘性。

(二) 各煤类的主要特征和用途

1.褐煤

它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其特点是水分高、比重小、挥发分高、不粘结、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差、发热量低,含有不同数量的腐殖酸。多被用作燃料、气化或低温干馏的原料,也可用来提取褐煤蜡、腐殖酸,制造磺化煤或活性炭。一号褐煤还可以作农田、果园的有机肥料。

2.长焰煤

它的挥发分含量很高,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粘结性,胶质层厚度不超过5mm,易燃烧,燃烧时有很长的火焰,故得名长焰煤。可作为气化和低温干馏的原料,也可作民用和动力燃料。

3.不粘煤

它水分大,没有粘结性,加热时基本上不产生胶质体,燃烧时发热量较小,含有一定的次生腐殖酸。主要用作制造煤气和民用或动力燃料。

4.弱粘煤

水分大,粘结性较弱,挥发分较高,加热时能产生较少的胶质体,能单独结焦,但结成的焦块小而易碎,粉焦率高。这种煤主要用作气化原料和动力燃料。

5. 1/2中粘煤

它具有中等粘结性和中高挥发分。可以作为配煤炼焦的原料,也可以作为气化用煤和动力燃料。

6.气煤

挥发分高,胶质层较厚,热稳定性差。能单独结焦,但炼出的焦炭细长易碎,收缩率大,且纵裂纹多,抗碎和耐磨性较差。故只能用作配煤炼焦,还可用来炼油、制造煤气、生产氮肥或作动力燃料。

7.气肥煤

它的挥发分和粘结性都很高,结焦性介于气煤和肥煤之间,单独炼焦时能产生大量的气体和液体化学物质。最适合高温干馏制造煤气,更是配煤炼焦的好原料。

8.肥煤

具有很好的粘结性和中等及中高等挥发分,加热时能产生大量的胶质体,形成大于25mm的胶质层,结焦性最强。用这种煤来炼焦,可以炼出熔融性和耐磨性都很好的焦炭,但这种焦炭横裂纹多,且焦根部分常有蜂焦,易碎成小块。由于粘结性强,因此,它是配煤炼焦中的主要成分。

9. 1/3焦煤

它是介于焦煤、肥煤和气煤之间的过渡煤,具有很强的粘结性和中高等挥发分,单独用来炼焦时,可以形成熔融性良好、强度较大的焦炭。因此,它是良好的配煤炼焦的基础煤。

10.焦煤

具有中低等挥发分和中高等粘结性,加热时可形成稳定性很好的胶质体,单独用来炼焦,能形成结构致密、块度大、强度高、耐磨性好、裂纹少、不易破碎的焦炭。但因其膨胀压力大,易造成推焦困难,损坏炉体,故一般都作为炼焦配煤使用。

11.瘦煤

具有较低挥发分和中等粘结性。单独炼焦时,能形成块度大、裂纹少、抗碎强度较好,但耐磨性较差的焦炭。因此,用它加入配煤炼焦,可以增加焦炭的块度和强度。

12.贫瘦煤

挥发分低,粘结性较弱,结焦性较差。单独炼焦时,生成的焦粉很多。但它能起到瘦化剂的作用。故可作炼焦配煤使用,同时,也是民用和动力的好燃料。

13.贫煤

具有一定的挥发分,加热时不产生胶质体,没有粘结性或只有微弱的粘结性,燃烧火焰短,炼焦时不结焦。主要用于动力和民用燃料。在缺乏瘦料的地区,也可充当配煤炼焦的瘦化剂。

14.无烟煤

它是煤化程度最高的煤。挥发分低、比重大、硬度高、燃烧时烟少火苗短、火力强。通常作民用和动力燃料。质量好的无烟煤可作气化原料、高炉喷吹和烧结铁矿石的燃料,以及制造电石、电极和炭素材料等。

(三) 工业用煤的质量要求

煤的工业用途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是冶金、化工和动力三个方面。同时,在炼油、医药、精密铸造和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也有广阔的利用前景。各工业部门对所用的煤都有特定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简要介绍如下:

1.炼焦用煤

炼焦是将煤放在干馏炉中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最终达到1 000℃左右),煤中有机质逐渐分解,其中,挥发性物质呈气态或蒸汽状态逸出,成为煤气和煤焦油,残留下的不挥发性产物就是焦炭。焦炭在炼铁炉中起着还原、熔化矿石,提供热能和支撑炉料,保持炉料透气性能良好的作用。因此,炼焦用煤的质量要求,是以能得到机械强度高、块度均匀、灰分和硫分低的优质冶金焦为目的。国家对冶金焦用煤有专门的质量标准,见表2.2.2。

表 2.2.2冶金焦用煤质量标准 (GB3-65)见上图

2气化用煤

煤的气化是以氧、水、二氧化碳、氢等为气体介质,经过热化学处理过程,把煤转变为各种用途的煤气。煤气化所得的气体产物可作工业和民用燃料以及化工合成原料。常用的制气方法有两种:①固定床气化法。目前国内主要用无烟煤和焦炭作气化原料,制造合成氨原料气。要求作为原料煤的固定碳>80%,灰分(Ag)<25%,硫分(SgQ)≤2%,要求粒度要均匀,25~75mm,或19~50mm,或13~25mm,机械强度>65%,热稳定性S+13>60%,灰熔点(T2)>1 250℃,挥发分不高于9%,化学反应性愈强愈好。②沸腾层气化法。对原料煤的质量要求是:化学反应性要大于60%,不粘结或弱粘结,灰分(Ag)<25%,硫分(SgQ)<2%,水分(WQ)<10%,灰熔点(T2)>1 200℃,粒度<10mm,主要使用褐煤、长焰煤和弱粘煤等。

3.炼油用煤

一般以褐煤、长焰煤为主,弱粘煤和气煤也可以使用,其要求取决于炼油方法。①低温干馏法,是将煤置于550℃左右的温度下进行干馏,以制取低温焦油,同时还可以得到半焦和低温焦炉煤气。煤种为褐煤、长焰煤、不粘煤或弱粘煤、气煤。对原料煤的质量要求是:焦油产率(Tf)>7%,胶质层厚度<9mm,热稳定性S+13>40%,粒度6~13mm,最好为20~80mm 。②加氢液化法,是将煤、催化剂和重油混合在一起,在高温高压下使煤中有机质破坏,与氢作用转化成低分子液态或气态产物,进一步加工可得到汽油、柴油等燃料。原料煤主要为褐煤、长焰煤及气煤。要求煤的碳氢化(C/H)<16,挥发分>35%,灰分(Ag)<5%,煤岩的丝炭含量<2%。

4.燃料用煤

任何一种煤都可以作为工业和民用的燃料。不同工业部门对燃料用煤的质量要求不一样。蒸汽机车用煤要求较高,国家规定是:挥发分(Vr)≥20%,灰分(Ag)≤24%,灰熔点(T2)≥1 200℃,硫分(SgQ)长隧道及隧道群区段≤1%,低位发热量2.09312×107~2.51174×107J/kg以上。发电厂一般应尽量用灰分(Ag)>30%的劣质煤,少数大型锅炉可用灰分(Ag)20%左右的煤。为了将优质煤用于发展冶金和化学工业,近年来,我国在开展低热值煤的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不少发热量仅有8 372.5J/ kg左右的劣质煤和煤矸石也能用于一般工厂,有的发电厂已掺烧煤矸石达30%。

煤的其他用途还很多。如,褐煤和氧化煤可以生产腐殖酸类肥料;从褐煤中可以提取褐煤蜡供电气、印刷、精密铸造、化工等部门使用;用优质无烟煤可以制造碳化硅、碳粒砂、人造刚玉、人造石墨、电极、电石和供高炉喷吹或作铸造燃料;用煤沥青制成的碳素纤维,其抗拉强度比钢材大千倍,且重量轻、耐高温,是发展太空技术的重要材料;用煤沥青还可以制成针状焦,生产新型的电炉电极,可提高电炉炼钢的生产效率等等。总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也在迅速发展,煤炭的综合利用领域必将继续扩大。

三、矿业简史

(一) 古代煤矿业简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13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北陵附近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下层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精煤制品。其中有:圆泡形饰25件,耳(王当)形饰6件,圆珠15件,和这些煤制品同时出土的还有碎煤精、精煤半成品和煤块块。这些煤制品,经过前辽宁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科研所鉴定,“呈弱油脂光泽,均一状结构,硬度、韧性均很大为其特点”,很容易用火柴点燃,燃烧时发出明亮而带黑烟的火焰,并发出一种烧橡皮的气味。经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证明,其原料就是烛煤。这是世界上用煤最早的确凿证据,也是说明我国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发现并开始利用煤炭的历史见证。

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陕西省4处西周墓中出土了煤雕制品,其中,宝鸡市茹家庄一处就出土了200余枚之多。据此可以判断,早在西周时期,作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陕西地区,煤炭已经被开利用。

战国时期,除继续利用煤炭雕刻生活用品外,还在当时的著作中出现了关于煤的记载。先秦时期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就有3处有关石涅的记载:一处见于该书的《西山经》,“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另二处见于《中山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据有关专家考证,女床之山,女几之山,风雨之山,分别位于今陕西凤翔、四川双流、什邡和通江、南江、巴中一带。古今对照,以上各地均有煤炭产出,证明《山海经》的记载基本是对的,同时,说明当时这些地方的煤炭已被发现,而且已积累了一些找煤的初步地质知识。

西汉至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煤井和相应的煤技术,煤的用途,不仅用作生产燃料,而且还用于冶铁;不仅能够利用原煤,而且还把粉煤进行成型加工成煤饼,从而提高了煤炭的使用价值。煤的产地不仅在北方,而且在南方,甚至新疆也都有了产煤的记载。同时,煤雕工艺在这时已初步普及。

隋、唐至元代,煤炭开发更为普遍,用途更加广泛,冶金、陶瓷等行业均以煤作燃料,煤炭成了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地位日益重要,人们对煤的认识更加深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唐代用煤炼焦开始萌芽,到宋代,炼焦技术已臻成熟。18年秋和19年冬,山西考古研究所曾在山西省稷山县马村金代砖墓中发掘出大量焦炭。1957年冬至 1958年4月,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河北峰峰矿区的砚台镇发掘出3座宋、元时期的炼焦炉遗址。焦炭的出现和炼焦技术的发明,标志着煤炭的加工利用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从明朝到清道光20年(1840年)的时间里,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比较重视煤炭的开发,对发展煤炭生产取了一些措施,矿业管理政策也发生了某些利于煤业的变化,煤炭行业的各个环节,比以前都有较大的进步。煤炭开发技术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古代煤炭科学技术。尽管当时都是手工作业煤窑,但因其开利用早于其他国家,因此,17世纪以前,中国煤炭技术和管理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是,日益衰败腐朽的封建制度终于阻碍了古代煤业的继续前进,这就导致了中国近代煤矿的诞生。

煤炭质量检验结果

报告单是判断煤炭质量的重要依据,作为煤炭化验仪器的生产厂家专业为您详解煤炭化验报告单:

煤炭质量检验报告格式各不相同,在阅读煤质检验结果报告单之前,应注意以下信息:

首先要注意煤质检测结果中,煤的发热量是否是以“收到基低位”(符号Qnet,ar)的形式提供。因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煤炭是以“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作为贸易、结算的依据。以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作为贸易、结算依据时,不必考虑全水分问题。结算也非常方便。

结算煤款(元)=实际到货煤炭重量(吨)*结算价格(元/吨)

如果发热量不是以“收到基低位”的形式,而是以“高位”的形式,不但会带来很多不便和误解,而且常常还需进行煤炭重量校正:

结算重量(吨)=实际到货重量(吨)*(100-实际全水分)/(100-合同规定全水分)。

则结算方式应按下式进行:

结算煤款(元)=结算重量(吨)*结算价格(元/吨)

可见,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在煤炭贸易和结算中具有准确、方便和快捷特点,可以减少贸易由雨雪自然原因引起煤炭全水分变化而产生的贸易磨擦。

其次还要注意煤质检测结果中是否含有“全水分(符号Mt)”、“空气干燥基水分(符号Mad)”、“全硫(符号St)”和“氢(符号H)”

,因这四项指标都是计算收到基低位发热量所必不可少的指标,如果缺少任何一项指标,对收到基低位发热量准确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还要注意除了煤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之外,还要看煤质工业分析结果是否齐全,因为煤炭作为工业的原料,对煤炭进行工业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粗略估计煤炭的性质和用途。煤的工业分析包括空气干燥基水分、灰分、挥发分、焦渣特征和固定碳。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控制煤炭燃烧造成的污染也是和整个社会都重视的工作,因此还应该进行煤的元素分析,元素分析应包括全硫、氮、碳、氢和氧。其中全硫是很重要的环保指标,全硫和氢又是计算收到基低位发热量的重要指标。

胡蜂号航空母舰的参加大战

胡蜂号等抵达马朱罗时,由于美国海军第五舰队中的其他航空母舰尚未全数返回,亦需时休整,为善用时间,胡蜂号、埃塞克斯号及圣哈辛托号临时组成第六分队(Task Group 58.6),由第二分队的阿尔弗雷德·蒙哥马里(Alfred E. Montgomery)少将指挥,前往空袭南鸟岛及威克岛。19及20日,胡蜂号等先空袭南鸟岛,再于26日空袭威克岛,然后返回马朱罗,于6月1日抵达。

美军此时正筹划进攻菲律宾;陆军航空队分别于6月3日及9日空袭帕劳、沃莱艾岛(Woleai)及雅浦岛。6日第58特遣舰队前往空袭马里亚纳群岛,以削弱日军空中力量。胡蜂号编属蒙哥马里指挥的第二分队,同行舰有旗舰邦克山号、蒙特利号及卡伯特号。11日四支分队空袭了关岛、天宁岛及塞班岛;到12日克拉克的第一分队调往空袭关岛,而胡蜂号等三支分队则继续轰炸天宁岛与塞班岛。13日各支分队继续轰炸诸岛,为即将登陆美军清场。14日晚第一与第四分队暂时调往北方,空袭小笠原群岛;而美军陆战队则在15日开始登陆塞班岛,由胡蜂号等两支分队继续支援。 美军登陆塞班岛之际,小泽治三郎正执行豊田副武的阿号作战,试图与美军舰队决战,以扭转劣势;而雷蒙德·斯普鲁恩斯则一直在搜索小泽舰队。18日斯普鲁恩斯发现日本舰队离开菲律宾,前来支援马里亚纳,即时预备迎击日本舰队,并召回北上小笠原群岛的两支分队。四支分队在当日正午于塞班岛以西海域会合,并开始搜索日军的第一机动舰队。6月18日下午,日军侦察机发现美军第58特遣舰队。小泽治三郎欲善用日机较远的续航距离,命舰队避开美军攻击范围,留待19日与关岛的日机一举进攻;而此时斯普鲁恩斯仍未得悉日军舰队确实位置。米切尔于半夜提议舰队向西前进,使航空母舰可赶及在19日早上进入作战半径,派飞机攻击日军舰队,但斯普鲁恩斯以掩护塞班岛登陆部队为先,命舰队于晚上继续向东撤,待日出后才再向西推进,以免遭遇日军埋伏。日出前,日军侦察机多次发现美军舰队,但美军仍未掌握日军动向。次日菲律宾海海战爆发。

19日早上5时30分,一架从蒙特利号起飞的F6F战斗机发现两架日机,并击落一架,海战正式展开。6时30分,贝劳森林号在关岛发现日机,稍后舰队派飞机空袭当地,并歼灭关岛机场的日机。7时30分,日军侦察机发现第四分队部分舰只,但后续侦察机被埃塞克斯号及兰利号等击落。小泽稍后在8时30分、56分、10时及11时派出四波攻击,每波攻击的出击架次分别为69架、128架、47架及82架(大凤号及翔鹤号均于早上出击后被潜艇攻击,下午沉没)。

第一波攻击由西面直指美军舰队,于10时被李中将的战列舰雷达发现;23分舰队开始派战机拦截。此时日机离舰队只有72英里(116千米),但却因浪费过多时间重整阵形,令美军战机得以及时爬升拦截。[13]最终日机多半被埃塞克斯号、企业号、列克星敦号、邦克山号、科本斯号及普林斯顿号等的战机击落;只有一架日军轰炸机成功突围,在49分投弹命中南达科他号。这也是整场海战中日军仅有的一次直接命中;而日机第一波攻击只有27架成功返航。

日军第二波攻击在11时7分为美军雷达所发现;半小时后埃塞克斯号的F6F率先迎击,而胡蜂号等其他航母的F6F则在稍后加入。正午日军的六架彗星式轰炸机成功突破拦截网,并先后攻击邦克山号及胡蜂号。在胡蜂号上空不远爆炸,杀死一人,击伤12人,但未影响飞机升降。最后美军击落最少70架飞机;而日机只有31架飞机成功返航。

第三波攻击由北面进攻,在下午近1时为美军发现。此次美军战机未能有效拦截,只击落七架飞机;几架日军轰炸机更突破防守,向埃塞克斯号投弹,但无一命中。

第四波攻击于下午2时由南面进攻,33架往北攻击美舰,另外49架则留在关岛西南海面索敌;此时美军战机正降落补油,拦截再次失效,部分日军轰炸机得以切入美军舰队。23分后,胡蜂号被两架日机投弹攻击,但及时回避,未有受损;邦克山号亦遭两架日机攻击,也没有受损。与此同时,埃塞克斯号、科本斯号及大黄蜂号的飞机前往攻击关岛,并追击降落该处的日机,击落30架;成功降落的19架日机亦受重伤,最终只有九架飞机可继续使用。整日战斗,日军损失接近315架飞机,其一面倒之战况,使美军戏称当日战斗为“马里亚纳射火鸡大赛”。

6月20日,第四分队被派往攻击关岛一带的日军据点,而胡蜂号等另外三支分队,则往西追击日军舰队。下午3时40分,企业号的侦察机发现小泽的舰队。虽然无线电讯号不清,米切尔仍即时命舰队预备派出机队攻击,冒险在入黑后收回飞机。57分,米切尔终于接收到完整的侦察报告,并在4时5分确认日军舰队位置,下令舰队派飞机前往攻击。21分,胡蜂号等航空母舰派出216架飞机升空,只有普林斯顿号暂时待命,在稍后派飞机作第二波攻击。小泽勉强派出75架飞机迎战,同时抛弃油船,加速撤退,并准许各舰单独机动回避。稍后胡蜂号率先攻击落后的油船,并击沉两艘;贝劳森林号及约克城号的轰炸机成功以鱼雷击沉飞鹰号航空母舰;企业号尝试攻击长门号战列舰及最上号重巡洋舰,但无一命中;瑞鹤号航空母舰则先后被企业号、约克城号及圣哈辛托号派出的机队攻击受损,一度下令弃船,但舰体实际损伤不大,且损管得宜,弃船命令不久后便取消;邦克山号、蒙特利号及卡伯特号的机队略过刚被胡蜂号机队攻击的油船,继续往西索敌,最终轻伤千代田号及榛名号。海战结束后,日军第一机动舰队只剩下35架飞机可用。

此时美军飞机开始返航,并在晚上8时45分开始降落。米切尔下令军舰开启所有照明,并命驱逐舰向天发射信号弹;而航空母舰则以探射灯引导飞机降落。不过美军飞机此时燃油短缺,争先降落,秩序大乱;部分飞机更误判驱逐舰灯号为航空母舰,几乎与之相撞。混乱到近11时终于结束,美军单在降落时就意外损失了80架飞机,而战损只有20架。

20日舰队继续搜索落水的飞行员,并预备向西追击。凌晨邦克山号及企业号先派夜间侦察机索敌;日出后各舰再派后续侦察机。此时小泽舰队早已远去,已超出美军航母的作战距离,且米切尔仍忙于搜索机师;但斯普鲁恩斯仍希望舰队可追击受创的日军舰只,故命李的战列舰先行前往追击,并临时调胡蜂号及邦克山号掩护战列舰,其他舰只则在稍后跟上。[29]最终美军仍未有发现,加上驱逐舰燃油短缺,舰队在晚上开始撤退,并在22日于海上补油,于23日返回塞班岛。同日胡蜂号等舰往埃尼威托克休整,于24日抵达。而克拉克的第一分队则再往空袭小笠原群岛,于27日返回埃尼威托克。

关岛、天宁岛及小笠原群岛

6月30日,戴维森(Ralph E. Dison)少将接替蒙哥马里指挥第二分队,改以胡蜂号为旗舰;而富兰克林号则在早前23日加入分队。当日胡蜂号的第二分队与克拉克的第一分队离港,于7月4日再次空袭小笠原群岛;再于6日轰炸关岛及罗塔岛。7月9日美军占领塞班岛,而胡蜂号等继续空袭关岛及天宁岛。21日及24日美军分别登陆关岛北部及天宁岛,并于8月10日及2日占据两岛。胡蜂号则在7月23日改为空袭雅浦岛、乌利西及帕劳,于27日撤返休整。29日,富兰克林号由第二分队调往第一分队继续作战;而约克城号则由第一分队调到第二分队。第二分队最终在8月2日返抵埃尼威托克。8月4日,胡蜂号与第一分队再往空袭小笠原群岛,并在5日攻击后返回埃尼威托克休整待命。 10月2日,胡蜂号等第一分队舰只离港,在10月8日在海上与另外三支分队会合,前往空袭冲绳岛。10日舰队大举攻击冲绳,出击架次高达1,396架,重创冲绳港口。此时豊田副武估计美军将空袭台湾,命在台的福留繁预备迎战;当时日军驻台战机约有230架。

一如日军所料,12日美军舰队往南空袭台湾。哈尔西派胡蜂号的第一分队空袭台湾南部;第二分队空袭台湾北部;第三分队空袭台湾中部;第四分队则集中攻击高雄。清晨各舰派战机作第一波攻击;福留繁则派战机拦截,同时派轰炸机攻击美军航母,台湾空战爆发。美军在空战明显占优,第一波攻击后,日军只剩下60架战机可用;第二波攻击后更全被摧毁,没有战机可迎战第三波攻击;福留繁的指挥部亦在空袭后夷为平地。傍晚日军鱼雷机发现美军舰队,陆续展开攻击,但无一成功,更损失42架。美军当日出击数达1,378架次,只损失48架飞机。

10月13日,舰队再次空袭台湾,出击数下降至4架。傍晚美舰队被日军攻击;富兰克林号舰岛受损,无人伤亡;而堪培拉号重巡洋舰则被鱼雷重创,要由拖船协助离开战场。14日舰队派146架战机及100架轰炸机再次攻击台湾,顺道掩护堪培拉号撤退;陆军航空队则在中国大陆出动109架B-29轰炸机轰炸高雄。当晚日军鱼雷轰炸机再次夜袭,休斯敦号轻巡洋舰被鱼雷重创,一度下令弃船;由于两艘受创巡洋舰离台湾及先岛群岛仅90英里(145千米),哈尔西于15日命三艘巡洋舰及八艘驱逐舰组成拯救小队,协助两舰拖行;又派科本斯号及卡伯特号作空中支援。舰队则缓缓向西南撤走。

10月15日第四分队往空袭吕宋;日军则于当日及16日再次空袭拯救小队;休斯敦号于16日再被一枚鱼雷击中,入水超过6,300吨,舰长一度决定弃船,但同行驱逐舰决定继续拖行。此时东京电台称美军第三舰队已受重创。哈尔西得悉后,认为日军误判拯救小队为第三舰队,索性顺水推舟,以拯救小队作饵,引诱日军攻击,命第二及第三分队埋伏。16日早上,日军命那智号及足柄号等由濑户内海出发,往南追击,却在冲绳外海被邦克山号两架飞机攻击。此时福留繁得悉美军航空母舰未有受损,命巡洋舰队即时撤退。美军埋伏虽然失败,两艘重创军舰仍得而撤走,在27日终于抵达乌利西环礁(Ulithi)。

10月17日,胡蜂号往南航行,以支援美军重夺菲律宾;而小泽治三郎则命舰队阻止美军登陆,并以自身航空母舰为饵,引开美军舰队,由栗田健男的第二舰队到莱特攻击美军登陆部队;稍后因此引发莱特湾海战。18日胡蜂号与第四分队空袭马尼拉。美军在20日开始登陆独鲁万市,而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则在当日下午登上滩头,宣告自己重返菲律宾。 10月21日,胡蜂号与第四分队在海上补油。22日胡蜂号的第一分队与第二分队的汉考克号前往乌利西补给,而第四分队则前往莱特。24日,莱特湾海战爆发;当晚哈尔西召回第一分队,然后自己与另外三支分队及李中将的战列舰往北,追击小泽的诱敌舰队。25日8时22分,托马斯·金凯德中将的第七舰队被粟田的中央舰队攻击,向哈尔西求救;但哈尔西只命第一分队加速西进,未有即时调头。

此时胡蜂号等第一分队舰只正在补油。9时17分,第一分队开始往西推进,并在稍后加速至30节,以尽快支援第七舰队。10时30分胡蜂号等派出侦察机及第一波攻击机队,但飞机仍要一个半小时才可抵达莱特湾。正当第一分队的飞机赶往莱特湾时,粟田已经开始向北撤退。12时42分,胡蜂号等派出第二波机队;而第一波机队恰好联络上克利夫顿·史伯格少将(Clifton Sprague)的分遣舰队(Task Unit 77.4.3,Taffy 3,于不久前遭粟田舰队及神风自杀飞机攻击)。克利夫顿指示机队往北索敌,而自己则继续命残存的驱逐舰搜索圣鲁号的生还者。下午1时16分,大黄蜂号的机队发现粟田舰队,但仅击中利根号一枚,且没有爆炸;第二波攻击亦一无所获。整日第一分队共出击147架次,被日军击落十架。

26日清晨5时,胡蜂号的第一分队终于与南下的第二分队会合,而汉考克号亦返回第二分队。6时两支分队派出第一波飞机追击粟田,又在8时10分及12时45分派出第二波及第三波攻击,最终仅击沉能代号及早霜号,并重伤熊野号。次日胡蜂号的第一分队再次空袭菲律宾,于28日与第三分队一同前往乌利西休整,分别在29日及30日及抵达。30日麦凯恩接替米切尔,指挥快速航空母舰。 1944年12月8日,美国第三舰队正在乌利西环礁休整。多艘埃塞克斯级并排组成著名的杀手阵列(Murderers row),准备离开菲律宾群岛。由前景数起为胡蜂号、约克城号(CV-10)、大黄蜂号(CV-12)、汉考克号(CV-19)及提康德罗加号(CV-14),可以明显看到胡蜂号、约克城号和提康德罗加号外表已漆上第33号10A型伪装迷彩,这张照片由一架自提康德罗加号起飞的飞机所摄得。11月2日,第一分队与第三分队离开乌利西,前往莱特,以进一步削弱日军空中力量,并接替受神风特攻队重创的第四分队。5日两支分队在波利略外海与第二分队会合。

三支分队会合后,分别攻击仁牙因湾、北锡布延海及马尼拉湾三地的日军机场及补给舰只,并击沉了那智号,摧毁地面多架飞机。下午舰队旗舰列克星敦号被自杀飞机击中,多人死伤,麦凯恩被迫将旗舰由列克星敦号转至胡蜂号;而列克星敦号在抢修后继续作战。6日舰队再次空袭三地,在傍晚到外海补油。第二分队与受创的列克星敦号返回乌利西休整修理,并由第四分队接替;而胡蜂号则到关岛搭载新航空团,由薛曼在埃塞克斯号上暂代麦凯恩指挥舰队。

搭载新航空团后,胡蜂号在13日与舰队会合,继续作战,并集中攻击日军运输舰,以阻止其增援欧墨克市(Ormac)。13及14日,舰队击沉了木曽号、曙号、秋霜号、冲波号、初春号及十多艘运输舰,并击伤潮号,摧毁地面多架飞机。15日舰队撤向雅浦岛西面海域休整;而第三分队则返回乌利西休整,由第二分队接替;同日麦凯恩将旗舰改设在第二分队汉考克号。

11月17日,第一、第二及第四分队再次空袭吕宋,于20日撤到后方补油;21日第四分队离队空袭雅浦岛,然后到乌利西休整;而胡蜂号的第一分队亦在23日到乌利西,于24日抵达。12月1日,胡蜂号等再次离开,前往支援盟军登陆民都洛,但不久哈尔西接到麦克阿瑟的讯息,将登陆延迟到15日;胡蜂号等在即日再次返回乌利西。12月3日,所有分队都返抵乌利西休整。

12月10日及11日,舰队离开乌利西,前往民都洛。胡蜂号仍留在蒙哥马里的第一分队,同行舰有旗舰约克城号、科本斯号及蒙特利号。14日至16日,胡蜂号等昼夜派飞机封锁吕宋各地的机场,使日机无法起飞攻击登陆舰。 1944年12月18日,第三舰队在东菲律宾海遭到台风眼镜蛇正面吹袭。胡蜂号以雷达拍下这张台风风眼以及整体结构图,这也是历史上第二次由船只雷达观测取得的台风结构。风暴最终使美军三艘驱逐舰沉没,近800人死亡。而其损失之大,也使得哈尔西之后广受批评。12月17日,舰队在外海补油,但海面刮起强风,海面波涛汹涌,令舰队作业困难,无法补油。恶劣天气由舰队以东的热带扰动引起;该热带扰动在乌利西以北形成,向西北偏西移动,并快速增强,亦即后来的台风眼镜蛇。由于海浪走向与冬季的东北风一致,哈尔西并未察觉台风迫近。

18日海面风浪加剧,但舰队的天气预报仍然错误,且气压于日出前一直稳定,海面继续吹北风,故哈尔西命舰队再次补油。此时风浪开始使舰只脱队;各舰汇报的天气资料回异,又造成更多混乱。上午10时,气压开始急降,风向同时呈逆时针,海面翻起巨浪;胡蜂号在下午2时录得风速达每十分钟73节,阵风最高更超过每十分钟100节,舰上的雷达甚至拍到风眼,台风显然就在附近。哈尔西即时命舰队往西南回避;然而脱队及较慢军舰已无法脱离,甚至有驱逐舰通过风眼。最终美军三艘驱逐舰沉没;蒙特利号及科本斯号机库起火,前者更要撤返珍珠港维修;相对之下,胡蜂号等大型舰只损伤轻微,仅入水过多。

当日傍晚4时,舰队终于脱离风暴。6时天气转为明朗,舰队开始搜救落海官兵。其时哈尔西尚未得悉有驱逐舰沉没,直到次日凌晨方得知三艘驱逐舰失去联络。搜救后舰队撤返

利西,于24日抵达。28日尼米兹批准舰队在美军登陆仁牙因湾后,进入南海。

12月30日,舰队离开乌利西。此时第一分队开始由亚瑟·拉德福(Arthur W. Radford)少将指挥。舰队稍后于1945年1月3日及4日空袭台湾及吕宋的日军机场,却因天气恶劣,效果不彰。7日舰队集中攻击吕宋,再受恶劣天气阻碍。9日美军开始登陆仁牙因湾,几乎没有遭遇抵抗;而舰队则往北空袭台湾及琉球群岛,但恶劣天气仍旧困扰舰队,无法有效攻击。 1月10日,胡蜂号等快速航空母舰穿过巴斯海峡,前往空袭法属印度的日军补给。哈尔西认为伊势号、日向号及部分日军战列舰,在莱特湾海战后撤到越南,故先攻击金兰湾。

1月12日,舰队抵达越南外海。凌晨3时30分,第五分队的夜战航空母舰先派飞机侦察。早上6时40分,战列舰及巡洋舰等往炮轰金兰湾的战列舰。到7时30分,第一、二及三分队的航空母舰开始派飞机空袭。整日舰队出击数达1,465架次,部分飞机更沿海岸搜索目标轰炸,攻击范围遍布越南南部。第三分队空袭了归仁及西贡,并击沉了香椎号、两艘护航驱逐舰、九艘满载的运输舰及一艘油船;被日军俘虏的法国巡洋舰拉莫特-皮凯号(La Motte-Piquet)亦在金兰湾被击沉。最终美军共击沉45艘日军军舰及商船,并摧毁多艘油船。由于港内没有日军战列舰,美军的炮舰在早上8时已经撤返。晚间舰队撤往东面补油,并回避台风。海面大浪使舰队到14日才完成补油。

15日上午,舰队空袭了高雄及左营港,并击沉了旗风号及松号,惟低能见度使空袭成效欠佳。下午舰队再次西进,并于16日空袭了香港、广州及海南。恶劣天气及密集防空火炮虽令空袭多有阻滞,但美军仍击沉多艘日军运输舰。17日东北季候风加强,迫使舰队撤回吕宋西面海域补油,然后再次空袭台湾。

21日早上,舰队开始派飞机攻击台湾各地机场及海港。日军的自杀飞机于中午发现美军第三分队,随即展开攻击,先后击伤兰利号及提康德罗加号;第二分队亦遇袭,但未有受损;汉考克号于同日因飞机降落意外而爆炸起火,但损毁不算严重。傍晚提康德罗加号撤返乌利西,而胡蜂号等则往北航行,预备空袭冲绳岛及硫磺岛。

22日,舰队空袭了冲绳,并作详细摄影侦察,搜集情报,以作日后登陆之用。晚上舰队撤走,于26日返抵乌利西休整修理。同日斯普鲁恩斯接替哈尔西指挥美军舰队,编制上改为第五舰队,而快速航空母舰编队亦再次易名,为第58特遣舰队(Task Force 58),由米切尔指挥。

冲绳岛、硫磺岛与日本

1945年时,一架SB2C俯冲轰炸机正准备降落在胡蜂号的飞行甲板上。2月10日,第五舰队鱼贯离开乌利西,前往空袭日本本土。胡蜂号仍留在第一分队,分队由克拉克指挥,有旗舰大黄蜂号、本宁顿号及贝劳森林号。舰队先往东北,于12日在天宁岛与陆战队作演习,然后加速往北前进,准备空袭东京。

2月16日,舰队先派五波战机,扫荡东京湾一带的机场。第三分队的战机率先抵达东京上空,又攻击了港口设施;而第二分队虽遭遇近百架日机拦截,但击落近40架。第一分队则攻击了东京及横须贺一带的工业设施。中午米切尔派轰炸机空袭东京大田区等地的工厂;傍晚则派夜间战斗机攻击机场。17日舰队前往硫磺岛,预备支援即将登陆的美军。第四分队于当日攻击了父岛及母岛;第二及第三分队则到硫磺岛以西。18日各分队再次空袭父岛,然后分散部署:第一、第四及第五分队往南补油,而第二及第三分队待命,预备支援登陆美军;美军战列舰则连日炮击岸上设施。

2月19日,美国陆战队开始登陆硫磺岛,硫磺岛战役爆发。其时胡蜂号等尚在外海补油,并作防空演习。20日起,胡蜂号等开始派飞机支援登陆部队,偶尔亦轰炸舰炮不可及之日军据点。由于舰载机的凝固汽油弹大多未有爆炸,故效果不佳。日机整日断续侵扰舰队,但多次攻击均告失败。2月21日,第二及第三分队空袭父岛及母岛;由第一及第四分队专责支援滩头部队;第五分队亦加入日间战斗。不过萨拉托加号甫进入执勤海域,即遇袭受创,被迫撤返美国维修,自此未再参与战斗;俾斯麦海号更被自杀飞机击沉,企业号因此要独自担任夜战航空母舰,并连续174小时派出及回收飞机,直至3月2日。23日舰队到外海补给,然后改道北上,再次空袭日本本土。

2月25日早上,舰队派机队空袭东京,却因天气恶劣,几乎无功而返。下午米切尔中止所有飞行作业,欲改于次日空袭名古屋,然而海面天气进一步恶化,翻起大浪,使舰队无法及时进入攻击范围。26日早上,米切尔取消攻击,命舰队于次日补油,然后攻击冲绳岛;第四分队则在补油后到乌利西休整。3月1日,胡蜂号等空袭冲绳岛,并作详细摄影侦察。当晚舰队撤回乌利西休整,于4日抵达。

3月14日,舰队离开乌利西,前往支援冲绳战役,并先空袭,削弱该处的日军空中力量。此时舰队编制再稍有调动,但第一分队整体不变。 1945年6月,胡蜂号的水兵在甲板上拉起绳网,将前部飞行甲板作为临时排球场。此时两架F4U海盗式战斗机,正于舰岛上空飞过。早在冲绳战役期间,胡蜂号被日军轰炸机击伤得返国维修,拍照当时正预备重返战场;而与胡蜂号同日遇袭的富兰克林号则仍在维修,且之后再未参战。3月18日上午,舰队开始派出机队,空袭各地机场,但宇垣缠在美军攻击前,已派出仅余的飞机升空,正前往攻击第四分队,故美军收获不大。企业号先于早上被日军击中,但未有引爆;无畏号成功拦截自杀攻击,舰体轻微受损;下午约克城号被击中,舰体爆炸,在抢修后继续作战。

同日,美军侦察了神户及吴市,发现日军于港内的大批军舰,故米切尔于19日命舰队空袭濑户内海。由于第二分队只有富兰克林号一艘大型航空母舰,胡蜂号在当日加入第二分队,以增强实力。当日美军击伤了大和号、日向号、榛名号、生驹号、葛城号、龙凤号、天城号、凤翔号、海鹰号、利根号及大淀号等舰。

但美军亦遭日机反击。早上7时10分,一架日军轰炸机避过侦察,在胡蜂号上方俯冲投弹。穿透舰员住舱,在机库甲板爆炸起火。当时舱内挤满进食早餐的夜间当值人员,故此爆炸造成多人死伤;但火灾迅即受控,未有波及更多飞机及,到8时胡蜂号已可进行飞机回收作业。8时后一架日军自杀飞机再次避过侦察,试图撞向胡蜂号,但在舰侧升降台数呎外落水爆炸,未有造成更多死伤。最终胡蜂号共有101人死亡,269人受伤,但仍可继续起降飞机作战。同日富兰克林号被日军轰炸机重创,一度在海上失速,但最后仍得以撤走。企业号及部分第四分队军舰调往第二分队,以掩护其撤退。

3月20日舰队往南撤退,仍派飞机轰炸南部机场;而胡蜂号则担任第二分队旗舰。下午第二分队再遭遇自杀飞机,一艘驱逐舰受损,而企业号的甲板则被友军防空炮击中。

21日第一分队遭到MXY-7樱花特别攻击机袭击,将之悉数击落。傍晚圣哈辛托号加入第一分队。各舰于22日到外海补油,而胡蜂号、企业号及富兰克林号等舰则分别撤返乌利西及美国修理;第二分队要到4月才重返战场。

3月24日,胡蜂号返抵乌利西,并稍作维修,预备返国。28日,胡蜂号与富兰克林号一同前往珍珠港,在4月3日抵达,并卸载。5日胡蜂号前往华盛顿州布雷默顿,在13日抵达普吉湾海军船坞,于22日进入干船坞维修。

6月2日,胡蜂号完成修理,在近岸试航训练。9日胡蜂号预备再次前往西太平洋,先在11日于阿拉米达搭载额外飞机及官兵,然后在13日前往珍珠港,于19日抵达。稍后胡蜂号未有即时前往前线,并在22日及29日,于近海训练夜间飞行。 1945年8月6日西太平洋海上,胡蜂号及舰队正前往空袭日本。值得注意的是,在舰岛上画著两个记分板来记录轰炸结果。当日美国在广岛投下第一枚,而胡蜂号等则在8月9日及9月10日空袭日本多处机场,使日军的本土决战战略幻灭,无法派出大量自杀飞机反击。最后于8月15日,日本终于宣布投降。7月11日,胡蜂号启程前往埃尼威托克,在18日顺道空袭威克岛,于19日抵达。21日胡蜂号前往会回第三舰队,终于在26日加入第四分队。此时舰队正轰炸濑户内海及吴市,集中攻击日军残存军舰,并最终击沉伊势号、日向号、榛名号、利根号、天城号、青叶号、大淀号、磐手号及出云号;击伤葛城号、龙凤号、海鹰号及北上号。

7月31日舰队出海回避台风,于8月初在海上补给。此时尼米兹截获情报,指日军正于本州以北集结自杀飞机及部队,欲突破美军防线,降落到马里亚纳的B-29轰炸机基地,命舰队即时前往攻击;正当舰队航行之际,小男孩于8月6日在广岛上空爆炸。8日舰队本州北部的机场;同日苏联正式向日本宣战。9日美军在长崎上空投下胖子;而舰队则在9日及10日再次空袭本州,摧毁超过251架轰炸机,击伤另外141架,使日军最后反击破灭。11日舰队到外海补油;此时日本开始考虑投降条款。12日舰队回避台风,再于13日至15日空袭东京。15日中午,裕仁天皇宣布日本投降,舰队即时中止当日的第二波空袭,但继续拦截接近舰队的日机。

据胡蜂号统计,二战期间舰上机队共击落了30架战机,摧毁地面411架;并击沉了114艘船舰,击伤305艘;总出击数达10,200次。而舰上防空炮共击落16架飞机。

8月16日,英军的英王乔治五世号加入第四分队;埃塞克斯号及伦道夫号在20日加入;而不屈号(HMS Indomitable, R92)则在21日加入。22日胡蜂号等舰派飞机侦察内陆,搜索战俘营。25日,正在名古屋外海的胡蜂号与其他航空母舰遭到台风吹袭。胡蜂号30呎的前部飞行甲板受损,因此无法参与日本在9月2日的投降仪式,但仍继续在外海执勤。28日,胡蜂号向日本的美军战俘营空投物质;而其旗舰一职在31日转到列克星敦号。

日本造航母 时间

从日本海军的第一艘航母“凤翔”号算起,至二战结束日本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舰,其中专门设计建造的为10艘,改装的为15艘。

舰队航空母舰

赤城号、加贺号

苍龙级:苍龙号、飞龙号 | 翔鹤级:翔鹤号、瑞鹤号

飞鹰级:飞鹰号、隼鹰号 | 大凤号、信浓号

云龙级: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

轻型航空母舰

凤翔号、龙骧号、龙凤号

瑞凤级:瑞凤号、翔凤号

千岁级:千岁号、千代田

护航航空母舰

神鹰号、海鹰号

大鹰级:大鹰号、云鹰号、冲鹰号

水上飞机母舰有:

若宫号、能登吕号、日进号

瑞穗号、秋津洲号、神威号

此外还有

伊—400型潜水航空母舰 :伊400\401\402

航空战列舰:伊势号、日向号

另外,G6,第5021号舰级,G18。其中,G6是按照伦敦条约的,后来放弃;5021是大凤的改进,一共5艘,第5021号舰,第5022号舰,第5023号舰,第5024号舰,第5025号舰;G18是代替“云龙”的战时急造航母二战期间日本有25艘航母。分别为“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祥凤”、“瑞凤”号、“龙凤”号、“大凤”号、“千代田”号、“千岁”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其中自行设计建造10艘-“凤翔”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大凤”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由别的军舰和民用轮船改装而成的有15艘-“赤城”号、“加贺”号、“祥凤”、“瑞凤”号、“龙凤”号、“千代田”号、“千岁”、“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一共拥有10艘航空母舰,分别为“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祥凤”、“瑞凤”号.在战争中建造和改装了15艘,分别为、“龙凤”号、“大凤”号、“千代田”号、“千岁”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

除了“凤翔”号、“隼鹰”号、“天城”号、“龙凤”号和”葛城”号在战后解体外,其余的都在战争中击沉!

凤翔级-“凤翔”号

赤城级-“赤城”号(战列巡洋舰改装而来)、“加贺”号(长门级战列舰3号舰改装而来)

苍龙级-“苍龙”号、“飞龙”号

龙骧级-“龙骧”号

瑞鹤级-“瑞鹤”号、“翔鹤”号

祥凤级(潜艇母舰改装而来)-“祥凤”、“瑞凤”号、“龙凤”号

大凤级-“大凤”号

千代田级(水上飞机母舰改装而来)-“千代田”号、“千岁”号

云龙级-“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

信浓级(大和级战列舰3号舰改装而来)-“信浓”号

大鹰级(高速油轮改装而来)-“大鹰”号、“云鹰”号

飞鹰级(高速油轮改装而来)-“飞鹰”号、“隼鹰”号

神鹰级(高速油轮改装而来)-“神鹰”号、“海鹰”号

冲鹰级(高速油轮改装而来)-“冲鹰”号二战期间日本有25艘航母。分别为“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祥凤”、“瑞凤”号、“龙凤”号、“大凤”号、“千代田”号、“千岁”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其中自行设计建造10艘-“凤翔”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大凤”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由别的军舰和民用轮船改装而成的有15艘-“赤城”号、“加贺”号、“祥凤”、“瑞凤”号、“龙凤”号、“千代田”号、“千岁”、“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前,一共拥有10艘航空母舰,分别为“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祥凤”、“瑞凤”号.在战争中建造和改装了15艘,分别为、“龙凤”号、“大凤”号、“千代田”号、“千岁”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

除了“凤翔”号、“隼鹰”号、“天城”号、“龙凤”号和”葛城”号在战后解体外,其余的都在战争中击沉!

凤翔级-“凤翔”号

赤城级-“赤城”号(战列巡洋舰改装而来)、“加贺”号(长门级战列舰3号舰改装而来)

苍龙级-“苍龙”号、“飞龙”号

龙骧级-“龙骧”号

瑞鹤级-“瑞鹤”号、“翔鹤”号

祥凤级(潜艇母舰改装而来)-“祥凤”、“瑞凤”号、“龙凤”号

大凤级-“大凤”号

千代田级(水上飞机母舰改装而来)-“千代田”号、“千岁”号

云龙级-“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

信浓级(大和级战列舰3号舰改装而来)-“信浓”号

大鹰级(高速油轮改装而来)-“大鹰”号、“云鹰”号

飞鹰级(高速油轮改装而来)-“飞鹰”号、“隼鹰”号

神鹰级(高速油轮改装而来)-“神鹰”号、“海鹰”号

冲鹰级(高速油轮改装而来)-“冲鹰”号.建造简史

赤城号航母,由吴港(Kure)海军船厂建造,1920年12月6日开工,1922年2月5日暂停,1923年受华盛顿条约的限制,改建为航母,从战列舰改为航母时,主舰体基本不动。主甲板以上全部重新建造,有双层机库。除了主飞行甲板外,艏部有短距飞行甲板直通机库,但后来证实短距飞行甲板基本没用。完工时安装了巡洋舰上的火炮,而且没有岛式上层建筑,锅炉的废气从右舷排除,安装了角度向下的烟囱。

1925年4月22日下水,1927年3月25日完工。在日本海军服役的前五年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并安装了一个右舷的岛式上层建筑。1935年10月到1938年8月间在佐世保(Sasebo)海军船厂进行了改装。取消了艏部飞行甲板,机库向前延伸,主飞行甲板加长加宽并进行结构加强。用左舷的岛式上层建筑替代了原先的较小的右舷岛式上层建筑,还对舰炮进行了重新调整改进。改装后满载排水量41300吨,动力为蒸气轮机,19台锅炉,4轴,133000马力,最大航速31节,武备为6座单管203毫米主炮,6座双管120毫米副炮,28门25毫米高,载机72架(最多可载91架)。

作战履历

1942年6月5日夜,大和号战列舰安祥地的沉浸在中途岛西北300海里的海面上。作战室中,平时一向头脑冷静指挥果断的大将此时却犹豫不决了,因为在他手中的一纸电文是那样的沉重,“赤城号中两颗,丧失战斗力,请定夺”,他完全明白南云在何种情况下会发出这种电文,但在作出这必然的决定前还是不禁回想连篇。

赤城号是日本海军第一艘重型航空母舰。作为日本海军第一航空战队的旗舰,她也是日本航母的皇后。作为“八·八舰队”(8艘战列舰和8战列巡洋舰)的一部分,赤城号的原始设计是一艘战列巡洋舰,于1920年12月开始制造。1923年11月在其完成前由于受华盛顿条约的影响,日本需要停止建造2艘战列舰和4艘战列巡洋舰。赤城号完成前即被改成航空母舰。

1927年3月赤城号服役之初,飞行甲板为上中下三段。下层甲板的前部供大型舰载机起飞,中层甲板供轻型舰载机起飞,上层甲板供飞机降落。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多载飞机。估计飞机在中层甲板起飞时就想现在的动画片中的宇宙飞船一样,在狭窄的通道中加速,而后冲入太空。不久在赤城号的使用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这种设计并不实用,且交通管理较复杂。于是,赤城号于1935年进行了改装,三段飞行甲板联到了一起,前端由两组圆柱形支柱,并且在飞行甲板左侧增加了岛式上层建筑,以便于观察。

曾任赤城号舰长。山本以其敏锐的眼光意识到了这种没有巨炮的战舰对海战将产生的本质影响。尽管这种思想在海军中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山本确实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赤城号之中。

9·18事变的次年1932年1月的第一次淞沪抗战中,山本曾率领赤城、加贺号轰炸上海。1937年7·7事变爆发,赤城在长江流域、华南、、海南更是大开杀戒。

作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重型航母,赤城号上有海军最优秀的飞行员。1940年,日美局势日趋紧张,美太平洋舰队全部移师珍珠港。1941年初,山本制定的袭击珍珠港的,为此各航空队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山本的政策是训练中的伤亡与实战中的伤亡同样对待。致使赤城号以及第一航空战队的飞行员在参战前轰炸的命中率可达到80%。1941年12月,赤城号作为旗舰参与偷袭珍珠港。山本的思路在珍珠港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山本的地位在帝国海军中达到了入日中天的程度。

开战6月内,由赤城号领导的第一航空舰队横扫太平洋和印度洋,但山本如何也想象不出赤城号在中途岛发生了什么事,但他知道他必须作出什么决定。天皇的照片转移出来后,执行护卫任务驱逐舰舞风号、荻风号、野风号和岚风号各自发射了一条鱼雷,在水面上挣扎的巨型战舰赤城号带着没有起飞的舰载机很快消失在其惊动了的这片海洋之中。舰上幸存的舰员被派往了太平洋的前哨基地。

性能诸元

1923年11月19日动工改建、1925年4月22日下水、1927年3月25日竣工

标准排水量:26900吨(对外公布)实际30000吨

武备:双联200毫米炮2座,单管200毫米

总长:261.2米

动力:蒸汽轮机8台,主锅炉19座,炮6座,双联120毫米炮6座131200马力,4桨(210转/分)

宽:29米

型深:15.3米航速:31节

吃水:8.07米续航力:8200海里/16节

飞行甲板:上层长190.2米,宽30.5米舰员:1630名

载机:60架

日本海军重型航空母舰:加贺号

——加贺号(Kaga)

建造简史

加贺号航母,由川畸船厂(kawasaki)建造。1920年7月19日开工,1921年11月17日下水,1922年暂停,原是作为快速战列舰,后因华盛顿海军条约而改为航母。1923年后重新开工并改造为航母,1928年3月21日服役,但没有马上投入使用。服役早期作为岛式上层建筑试验舰。1934至1935年在佐世保(Sasebo)海军船厂进行现代化改装。改装之后排水量为42,541吨,8台锅炉蒸气轮机,127,400马力,最高航速28节,武备为10座单管20毫米单用炮,8座双联127毫米两用炮,22座25毫米高,舰员编制人数2016人,载机81架(最多可达90架)。

战争历程

加贺号是日本最初的重型航空母舰之一,她与赤诚号的起源很类似,原始设计是战列舰。加贺号服役之后,与赤城号一同编为第一航空战队,此后两舰一般共同执行任务,两舰的命运也很类似。

加贺号是侵华海军的主力。1932年第一次淞沪会战中,加贺号和赤城号一起完成了轰炸和制空任务。1932年2月22日和26日,加贺号的数架舰载机分别轰炸了苏州和杭州,当时配备的舰载机为90舰战和89舰攻。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加贺号配合陆军更加疯狂地袭击中国大陆,上海、南京、南昌、成都等地均有加贺号的舰载机出没。1932年8月15日,加贺号约30架舰载机企图空袭中国空军学校-笕桥机场。被中国21架飞机拦截,结果日机被击落13架,这是加贺号在中国最惨的一次失败。随后,加贺号一直活动在中国海域,轰炸的目标也扩展到广州白云机场和广州市区。1939年后,加贺号返回太平洋海域。

1941年12月7日,加贺号作为六艘航母之一参与偷袭珍珠港。随后,1942年1月,南云中将带领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和加贺)与第五航空战队(翔鹤和瑞鹤)参与东南亚诸要地的攻击,其中包括1月20日-23日,空袭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的拉包尔基地。而后南云舰队向西横扫了南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整个海域。包括2月19日空袭澳大利亚达尔文港、3月3日协助占领荷属东印度,空袭爪哇南岸芝拉扎港。而后,加贺号回本土修理,没有参与4月在印度洋对英海军的作战。

1942年6月,第一航空战队与第二航空战队(苍龙号和飞龙号)参与中途岛战役,全部战沉。加贺号于1942年6月4日在中途岛西北海域被美军“企业”号航母舰载机炸沉。

性能诸元

加贺KA 1923年12月13日改建动工1928年3月31日竣工

标准排水量26900吨(对外)实际30000吨

武备双联200毫米炮2座,单管200毫米炮6座,双联120毫米炮6座,双联13.2毫米机枪4挺,双联7.7毫米机枪2挺

总长238.5米

宽29.6米

型深15.45米

动力蒸汽轮机4台,主锅炉12座,91000马力,4桨(210转/分)

吃水7.93米

飞行甲板上层长171.2米,宽30.5米

航速27.5节

载机60架

舰员1630名

日本海军重型航空母舰:大凤号

1944年6月19日,菲律宾以东洋面即将破晓。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机动部队在小泽治三郎海军中将率领下,分成甲、乙

、丙3支部队,各以3艘航母为核心,组成环形队形,正由西南向东北方开进。小泽企图发挥舰载机战斗活动半径较大的优势,利用关岛基地,对斯普鲁恩斯海军中将指挥的美第58特混舰队实施“穿梭轰炸”(舰载机依托航母和岸上基地进行的一种往复轰炸,即舰载机突击目标后,飞往附近的岸上航空基地,补充燃料、后,在返回的途中对目标再次进行攻击),以遏制美军向马里亚纳群岛发动新攻势。

小泽伫立在旗舰“大风号”舰桥上,下令各波攻击机群相继起飞,去攻击30O海里外的美特混舰队。8时10分,旗舰了望哨突然一声尖叫,他看见一架飞机朝海面直扑下来,海面上竟有3道鱼雷航迹,在驰向“大凤"号。原来,飞行兵曹小松关呼雄发现了雷迹,鱼雷为美国潜艇发射,为保护旗舰免遭攻击,他取自杀性撞击行动,撞毁了一条鱼雷。“大凤”号紧急规避,但来不及了,还是命中一雷。“大凤”号不愧是一艘重装甲防护的航空母舰,挨雷后似乎安然无恙,一时并未显出什么异样。于是小泽命令护航舰只加强反潜警戒,战斗仍按原进行。然而事出意外,鱼雷爆炸后损坏了一部升降机,结果把那里的通风口堵住了,而航空汽油罐受损后汽油蒸气不断外泄,这些气体由少而多,大量聚集,结果在14时32分被引爆。烈火浓烟从机库喷出,很快蔓延到库。“大凤”号的腹部,随之发生一连串大爆炸,舰体迅即倾斜。18时28分,在中雷10小时之后,这艘服役才一个月的新型航空母舰,就葬身在塞班岛以西洋面的万丈深渊。

建造原委及概貌

本世纪30年代,世界各海军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掀起高潮,进入了所谓无条约制约的时期。野心勃勃的日本海军以美国海军为对手,从1939年起,开始实施为期6年的造舰。规定,着手建造新型航空母舰。

日本海军分析,在兵力对比上日本海军弱于美国海军,要想取胜,就只好借助自身训练有素、特别擅长夜战和近战的特点,迫近美舰队打肉搏战。这样就得冒受到打击的危险,接近敌舰,故须加强防护能力,加强航空母舰的装甲防护。“大凤”号就是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建造的一艘“不逊于美英航母的具有现代形态”的航空母舰。

“大凤”号排水量34000余吨,水线长253米,水线宽27.7米及吃水9.7米,飞行甲板长257.5米,宽30米,蒸汽涡轮机,4轴,功率160000马力,航速33节。为了改变其飞行甲板的脆弱状况,日本海军煞费苦心,不惜减少舰载机的数量(为63架,比“翔鹤”号少21架),来提高飞行甲板的防护能力,加强其不沉性。在日海军的航母建造之上,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

舰桥与烟囱一体化

“大凤”号飞行甲板低,烟囱取何种样式,一开始便成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从前,日本航空母舰的烟囱由舰舷向测方伸出,并向下弯曲,效果倒也不错。不足之处是,一旦遭受损伤,舰体倾斜时,对舰十分不利。“大凤”号飞行甲板位置低,安装烟囱的甲板位置也低。在如此低的甲板上,若依然是过去的那种弯曲状大烟囱,对舰体的稳性就更加不利。因此,决定放弃横斜弯曲状处囱,而取直立式烟囱。但是,这一点在技术证论会上遇到了麻烦。日海军一贯重视夜战,航母也不例外,兵舰载机要适应夜战的需要,政要尽可能减少飞行甲板上的突出物,而在立式烟囱是一个明显的障碍物。此外,这种烟囱的徘烟也影响飞机的起降活动。改装成直立大烟囱一事虽受到强烈反对,最后还是保持航母稳性的幸见占了上风,结果直立式烟囱定了下来,并使其与舰桥一体化。

“大风”号的舰桥不是设置在飞行甲板航测线以外,而是偏内侧一点,在右舷测中部稍靠前的地方,以利保持稳性。为保证排出的浓烟不致对后部飞行甲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设计研究部门制作了一个百分之一的模型,进行了风洞试验。试验证明,在舰桥、烟囱一体化后,沙囱需从其垂直面向外倾斜26”,高出飞行甲板17米。这样,烟囱排出的浓烟才不会影响后部飞行甲板上的作业。“大凤”号舰桥内部的配置情况,从飞行甲板平面起向上依次是,飞行甲板平面上有方位测定室,飞行员待机室,气象室;下部舰桥甲板平面上有司令官、参谋长、舰长和航海长休息室,方位测定室,报务室;上都舰桥甲板上有操舵室,第一防御指挥所,作战室兼海图室,方位测定室,报务室;罗经舰桥甲板平面上有传今所,探照灯指挥所,舰载机起降指挥所;防空指挥所设置在最上部的甲板上。

二战时期日本损失了多少艘航母

二战期间日本有25艘航母

分别为“凤翔”号、“赤城”号、“加贺”号、“苍龙”号、“飞龙”号、“龙骧”号、“瑞鹤”号、“翔鹤”号、“祥凤”、“瑞凤”号、“龙凤”号、“大凤”号、“千代田”号、“千岁”号、“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信浓”号、“大鹰”号、“云鹰”号、“飞鹰”号、“神鹰”号、“海鹰”号、“隼鹰”号、“冲鹰”号。

损失20艘航母,其中18艘为美方击沉,其中的大风号是由于错误的损管措施才爆炸沉没的,2艘无法挽救为日方击沉。

战时有2艘分别被美英击伤,不再参战,战后拆解。

另有2艘战后作为人员运输舰使用,而后同隼鹰号一道拆解。

天城号击沉后搁浅于港内,战后打捞拆解。

1.凤翔号(战后拆解):1945年在吴县军港被攻击但幸免于难,战后稍加修复用来运送马绍尔群岛、新几内亚等地日本海外侨民和战俘,1947年5月1日由日立造船筑港工场解体。总共服役了23年。

2.赤城号(日方击沉):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中,“赤城”号是机动部队指挥官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的旗舰,被美国海军企业号航空母舰的舰载俯冲轰炸机命中两颗,引起甲板上刚加满油的舰载机和摆放在甲板上的鱼雷爆炸,执行护卫任务驱逐舰舞风号、荻风号、野风号和岚风号各自发射了一条鱼雷,赤城号于次日凌晨沉没。

3.加贺号(美方击沉):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中,““加贺””在发动对中途岛基地的袭击之后,在换装舰载机武装时,被美国海军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突袭,总共被命中4发1000磅,其中一发直接命中甲板上的油罐车,巨大的爆炸力直接破坏舰桥,舰长冈田次作上校以下的舰上重要干部当场死亡;以及燃料引发的大火让舰上状况失控。下午2时放弃抢修,下达全员离舰命令,下午4时26分,火势延烧到汽油槽引发大爆炸,舰体断成两截不久沉入大海。

4.苍龙号(美方击沉):1942年6月,在中途岛海战中,苍龙号航空母舰遭到美国海军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的俯冲轰炸机攻击,被命中3枚之后起火,随后沉没。

5.飞龙号(日方击沉):美军“企业”号的反击尾随而至,“飞龙”号被4枚击中,彻底丧失战斗力。由于损坏过于严重,尽管没有沉没,但根本无法拖航,只得由随行的驱逐舰发射鱼雷击沉。

6.龙骧号(美方击沉):1942年8月24日在瓜岛战斗中命中鱼雷和沉没。

7.瑞鹤号(美方击沉):1944年10月,在菲律宾战役的恩加尼奥角海战中,已是空有其表的瑞鹤号作为诱饵被美第3舰队击沉。

8.翔鹤号(美方击沉):1944年6月19日,“翔鹤”号遭到美军潜艇“青花鱼”号发射的4条鱼雷的攻击,导致库爆炸,1263名官兵与舰同沉。

9.祥凤号(美方击沉):1942年5月7日在珊瑚海海战中被美国飞机炸沉。

10.瑞凤号(美方击沉):1944年10月25日莱特湾海战中,瑞凤跟随小泽治三郎中将的诱饵舰队出击恩加诺角,在美机空袭中中2枚、2条鱼雷后沉没。

11.龙凤号(美方击伤、战后拆解):1944年6月菲律宾海海战中龙凤被击伤,1945年3月17日停泊在吴县军港时再次被炸,这次之后他就没有再回到现役,1946年被解体。

12.大风号(损管不利沉没):1944年6月19日8时,大凤号航空母舰在飞机起飞作业时候,美国潜艇“大青花鱼”(USS Albacore SS-218)号在大凤号右舷前方距离5300米处占领阵位发射6条鱼雷,从大凤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一架舰载机曾俯冲入水试图拦截鱼雷。其中一条鱼雷命中右舷,击穿了前部油舱附近的舰体,前升降机损坏。大凤号中雷后6小时还能正常航行,因前部油舱输油管线中雷时产生破损,燃油在舰体内挥发,密封式舰体加上由于封闭了前方升降机,更造成空气流通系统无法运作,使油气难以外泄,在舰体内部弥漫。下午2时32分,因为油气浓度过高,引起前部发生爆炸,5分钟后,引爆前库,舰体开始倾斜。下午4时30分,这艘服役才3个月的新型航空母舰就葬身海底。660人阵亡。沉没地点为东经138度12分,北纬12度5分。8月26日除籍。

13.千代田号(美方击沉):千代田号之后参加了莱特湾海战,当时舰上有7架零战五二型,4架零战六二型和7架天山,10月25日,千代田号被美军机炸伤,以至不能航行,之后被美军4艘巡洋舰和12艘驱逐舰围攻沉没,成为唯一最后被水面军舰击沉的日军航空母舰。

14.千岁号(美方击沉):在莱特湾海战中,由于飞行员奇缺,被编入诱饵部队。10月25日恩卡尼奥角海战,随同了小泽舰队行动,千岁号在上午遭遇空袭,被七颗重创后沉没,舰上共有468人战死。

15.云龙号(美方击沉):1944年12月菲律宾战局告急,“云龙”号被指派从事紧急运输任务,于12月18日从吴县军港出发,运送樱花特攻机及陆军部队到马尼拉。19日在上海附近海域被鲑鱼号潜艇用鱼雷击沉,舰上官兵1240人全部阵亡。

16.天城号(美方击沉、战后拆解):1945年3月19日于吴县军港遭到空袭,被命中一枚。7月24日的空袭中再度被命中三枚而翻覆搁浅在港内。1946年12月被解体。

17.葛城号(战后拆解):1945年3月19日、7月24月和7月28日的三次空袭中,“葛城”号先后被直接命中4弹,丧失了机动能力。但“葛城”号仍然是日本投降时现役最大的海军舰船,战后经修复,充当了人员输送舰,接运缴械投降的海外各地的残兵败将,1947年被解体。

18.信浓号(美方击沉):“信浓”号服役后不久就被美军潜艇的鱼雷击沉,在第一正式出航仅仅20小时就被击沉更是创造了世界舰船史最短命的航空母舰的记录。

19.大鹰号(美方击沉):1944年8月18日,在东所罗门海域被美国潜艇“红石鱼”号击沉。

20.云鹰号(美方击沉):1944年9月17日“云鹰”遭美军潜艇SS-220 “石首鱼”号击沉于中国南海东南部。

21.飞鹰号(美方击沉):在1944年6月的“阿号作战”行动中,飞鹰号遭美军舰载机发射的鱼雷命中左舷轮机室,丧失了航行能力并在下午7:00左右,左舷后部引发大爆炸沉没。

22.神鹰号(美方击沉):1944年11月17日在中国黄海济州岛以西被美国锹鱼(Spadefish)号潜艇击沉。

23.海鹰号(英方击伤、战后拆解):1945年7月24日大批英国海军的舰载机空袭别府湾,海鹰号了躲避空袭而触雷,之后搁浅于别湾外的日出海岸去等待战争结束,1945年11月20日除籍。1948年解体。

24.隼鹰号(战后拆解):马里亚纳大海战时隼鹰号中创返回日本大修,也因而没有参加莱特湾海战而幸存到战后,1947年被解体。

25.冲鹰号(美方击沉):1944年8月18日在菲律宾吕宋岛西北被美国海军“红石鱼”号潜艇击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