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油储量增长

2.欧佩克对石油工业的有什么影响?

3.人民币意外贬值 新一轮汇率大战谁是赢家

原油储量增长

2001年原油价表_2000到2018原油价格

3.1.2.1 新增可储量

20世纪20年代之前,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油田;20世纪20年代之后,俄克拉何马州、得克萨斯州陆续发现了大油田(图3.3),如1928年发现的俄克拉何马城油田,1930年发现的东得克萨斯油田,以及1937年发现的Wasson油田和Slaughter油田。但是由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油价甚至一度跌至1美圆以下,勘探活动锐减,新增可储量急剧下滑。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1932年,原油新增可储量跌至最低点,仅为0.12亿吨,只相当于经济危机之前1929年新增可储量的2.74%。在经济危机之后,石油工业也开始复苏,新增可储量不仅恢复到原有的水平,而且在1937年达到历史第二高峰。1967年,美国发现了国内最大的油田——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湾油田。到10年,美国原油剩余储量达到最高峰,同时也是美国新增可储量的最高峰。10年获得的新增可储量达到17.31亿吨。但随后陆上发现的大型油田越来越少,仅在阿拉斯加有所发现。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美国加强了对油气的勘探开发力度,开始重视海上油气的开发,70年代以后在海上发现了许多大型的油田,特别是80年代以后在墨西哥湾的联邦海域陆续发现了King/Horn、Mars-URSA、Kepler、Atlantis、Thunder Horse、Mad Dog、Holstein、Tihiti等储量较大的油田。

图3.3 全美原油新增可储量历史与大油田发现

注:本图所标明的油田均为2004年的剩余探明储量在全美排名前50位的油田。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在2004年的报告中列出了全美100个原油剩余探明储量最大的油田[28]。这些油田中,1980年以后发现的大油田有34个,其中有22个位于美国本土48州的外大陆架,10个大油田位于阿拉斯加,本土48州陆上则只发现了2个大油田。

从美国本土48州来看,新增可储量也经历了增长—高峰—衰减的阶段。1919年,本土48州的新增可储量首次超过1亿吨,1925年超过2亿吨,1927年超过3亿吨,1929年超过4亿吨。到1951年,本土48州新增可储量达到高峰,当年新增可储量6.02亿吨(图3.4)。如果不计入深水区域对近20年原油储量增长的贡献,本土48州的陆上和浅水区域的新增可储量在1951年的高峰之后开始递减的趋势更为明显。11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新增可储量降至3.16亿吨,之后新增可储量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美国在1981之后已经不再对油价进行管制,1986年之前的高油价刺激了新增可储量回升,但这仍无法阻止新增可储量递减的趋势。到2004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新增可储量已降至1.43亿吨。11~2004年,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新增可储量年均递减速度为1.6%。

从美国本土48州原油新增可储量的区域构成情况来看,1989年深水区域的原油新增可储量已经占本土48州新增可储量的8.8%,到1993年,这个比例达到22.5%。从1993~2003年,深水区域的新增可储量平均占本土48州的24%,其中以2000和2001年所占的比例最大,平均分别达到40.3%和69.4%。

图3.4 美国本土48州新增可储量区域构成

3.1.2.2 探明率

探明率的概念可分为年度探明率和累计探明率。年度探明率是指当年的新增可储量占总可量的百分比;累计探明率则指累计可储量(到某一年的剩余可储量与累计产量之和)占总可量的百分比。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1995年发布的《石油评价》,美国本土48州陆上和浅水区域原油可量333.4亿吨[78];阿拉斯加原油可量53.27亿吨。在USGS于2000年发布的《世界石油评价》中,将美国全国的原油可量调整为494亿吨。

将可量与3.1.2.1 小节中提到的年度新增可储量结合,可分别得到全美和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年度探明率(图3.5、图3.6)。年度探明率的变化趋势与年度新增可储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全美原油年度探明率峰值为10年的3.5%,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年度探明率峰值为1951年的1.81%。

图3.5 美国原油年度探明率

图3.6 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年度探明率

3.1.2.3 新增可储量构成

原油新增可储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新发现的原油储量,它包括:发现新油田、老油田扩边,以及老油田中发现新油藏三种方式带来的储量增长;新增可储量的另一部分是通过对已发现油田或油藏进行重新评价,对以前评价得到的储量进行复算和调整所得到的新增可储量[79,80]。

从1946~2004年美国全国的新增可储量构成来看,如果以10年阿拉斯加现引起的储量增长高峰为分界,1946~10年,老油田扩边带来的新增可储量占总新增可储量的39.72%,年均1.75亿吨;新发现油田和老油田中发现新油藏分别占17.99%和6.80%,这三项由于新发现带来的储量增长之和约占总新增可储量的64.51%(图3.7,图3.8)。因此,10年之前的储量增长以新发现的原油储量为主。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并且在石油危机中实行了严格的价格管制政策,美国的原油新增可储量有所降低。虽然从1981年起,解除油价控制,但是美国原油储量的增长对老油田的依赖程度加大,11~2004年间,通过复算与调整带来的新增可储量占了美国总新增可储量的57.53%,比1946~10年的比例上升了22%(图3.9)。由新发现带来的储量增长虽然仍然占有42.47%的比例,但其中80年代之后的新发现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墨西哥湾深水区域。

图3.7 美国原油新增可储量构成

美国本土48州1946~2004年的新增可储量构成见图3.10。从图3.10中可以发现三类由新发现带来的新增可储量在经历了1951年的增长高峰后大体上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到11年,本土48州新增可储量降至3.16亿吨,比前5年(1966~10年)的平均水平(3.69亿吨)降低了14.4%。如果以11年作为储量增长的转折点,那么1946~10年间,美国本土48州的老油田扩边带来的新增可储量为年均1.75亿吨,它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45%。三类由新发现带来的新增可储量之和占总新增可储量的59.68%(图3.11)。11~2004年间,复算和调整在新增可储量中所占的比例有所增加,达到54.52%(图3.12)。新发现带来的储量增长中包含了墨西哥湾深水区的贡献。进入90年代后,墨西哥湾深水区域的贡献逐渐增加,特别是2000~2003年间,墨西哥湾深水区域的新增可储量占本土48州新增可储量的47.6%。

图3.8 1946~10年美国新增可储量构成比例

图3.9 11~2004年美国新增可储量构成比例

图3.10 1946~2004年美国本土48州原油新增可储量构成

图3.11 1946~10年美国本土48州新增可储量构成比例

图3.12 11~2004年美国本土48州新增可储量构成比例

总之,无论从新增可储量的增长历史,还是从新增可储量的构成情况来看,美国新增可储量已经处于递减阶段,现越来越少,储量增长对老油田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这个趋势在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表现得更为明显。

欧佩克对石油工业的有什么影响?

工业经济学与其成本有部分关系,其中大部分体现在能源(如汽油或燃料油)价格方面,这些石油产品的价格受石油价格、税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石油价格又受石油生产者的决策影响资料来源:《欧佩克能源报告》,2007;《MEED》,2008。,尤其是他们所愿意出售的石油的价格和他们所要并能够提供的石油数量来决定。所以,如果出现石油供应短缺,油价就可能上涨,而这与石油工业中所有环节都有关系,如较高的运输费用。而较高的成本会导致经济增长变缓,经济增长放缓则会影响到工业发展。从历史来看,绝大多数非欧佩克成员相对都有优势——它们不受什么产量定额的限制,不论是否需要,它们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产石油。结果导致近年来非欧佩克成员的市场份额明显增加,但石油价格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市场也不如它们应该表现的那样稳定。然而,油价在1998年突然下跌,1999年初欧佩克表示,只有通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的合作才能实现市场稳定。限制产量就是一种欧佩克稳定石油市场的措施。一些非欧佩克成员也实施了减产措施,这样有助于石油价格止跌回升。这些国家包括墨西哥、挪威、阿曼、俄罗斯。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占到了全球石油总产量的40%。

“当欧佩克希望提高石油价格时,很容易,它减产就是了!”

由于石油供给短缺,汽油价格就会上涨,但未来减产的可能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石油产量下降时,天然气公司就开始紧张了。它们害怕石油减少会引起天然气价格上涨。2001年4月,欧佩克决定把自己的石油总产量每天减少100万桶。与此同时,美国的消费者突然感到天然气涨价了。2001年5月14日的天然气价格每加仑平均涨了1.71美元。2005年6月,欧佩克增产,当增至每天2800万桶时,每天的增长量就达50万桶,此时增产已经开始改变石油价格。2005年9月,欧佩克的剩余产量预计可达每天200万桶。然而,2006年11月,欧佩克再次减产,每天减产170万桶,以求使石油价格免于跌破每桶50美元的心理极限值。除欧佩克之外,还有一些国家为世界提供石油,包括美国、墨西哥、加拿大、赤道几内亚、俄罗斯和中国。2008年2月,美国每天从加拿大进口石油达190万桶(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资料)。欧佩克追踪这些国家的石油生产,然后评价自己的生产,以期维持自己所希望的每桶石油的价格。许多方面能够影响天然气的出厂(泵站)价格,但是燃料价格仅仅是全球经济庞大格局中的一部分而已。天然气价格也会对经济体系中的其他部分造成影响。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价格上涨的即时影响——在你为自己的爱车加油时,你会随着记数表上飞快的数字滚动而心疼得直哆嗦。还有一些间接的影响:你可能会因昂贵的汽油费而放弃自驾车长途旅行;在决定买车时,你可能不会选择耗油大王运动型豪华轿车(SUV)之类的车型,而会选择更为经济的车型。让我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看看吧。汽油价格的飞涨很有可能会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通货膨胀。一旦价格上涨,势必对经济体系造成冲击。昂贵的汽油价格意味着运输费用的上涨、长途驾驶费用的上涨、乘飞机出行费用的上涨。所有这些成本意味着如果汽油处于高价位的话,那么,所有你能想象得到的产品都将会涨价。然而,经济学家并不认为汽油价格是通货膨胀的标志,油价和食品价格一样,都是波动性较大的,也就是说,它们都会受到天气、工人罢工和战争的影响。价格的上涨与下跌都取决于全球。在观察通货膨胀时,经济学家会把目光放在关键性消费价格指数上,它是某些商品价格的测量指标,如DVD播放机、旅馆房间或大学笔记本,这些商品在短期内的价格都会相当稳定。

谁该为高油价负责?从2007年到2008年,石油价格上涨了79%,触发了人们对全球性经济衰退的恐慌。然而,欧佩克该为高油价负责还是高油价是由投机倒把商人们造成的2008年2月2日,一位美国纽约商业的交易人迅速买下了1000桶原油。几个月后,他将这批原油出售——损失了600美元。这位投机商不仅只是掏了腰包,而且使自己被载入史册——成为一个把石油价格追至每桶100美元大关的人。今天,海湾的石油生产国能够期望每天获得十亿美元的额外石油,而西方的石油消费者却出现了一些抱怨石油价格飙升至每桶145美元的人。欧佩克认为剧增的需求与受到限制的供应导致了油价的持续上扬。在美国和欧洲,政治家正在呼吁加强对石油市场上泛滥的投机商的监管——正是这些人使商品的真实价格被扭曲了。在美国国会上,被激怒的民主党人要求设立法律强制性迫使商人们为已丧失活力的市场供应石油。在欧洲,领导者们已经提出了一项全球性禁令,禁止投机商们的石油交易,他们抱怨最近的石油价格是由式投机行为所造成的。英国牛津商业集团(Oxford Business Group,OBG)是设在伦敦的研究与咨询机构,它认为在石油交易中大量的投机性投资可能会对石油价格产生“明显的冲击”。据报道,随着全球经济的大衰退,投资人对商品价格的关注程度远远大于对传统资产(如质量或合同)的关注。这种波动就是2008年消费者所面对的史无前例的痛苦的原因。最近交易得手的石油合同,西得克萨斯中质油(WTI)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创下了成交3871项合同的业绩,相当于5.62亿美元。在同一天,布伦特原油价格已接近每桶144.49美元,自从当天开市以来,原油价格上涨了32.3%。2008年7月11日,石油价格飙升至创纪录的每桶147.27美元,比2007年的油价上涨了87%。在2007年,近60%~70%的交易是以投机倒把的行为进行的,这意味着交易的并不是石油的消费或石油。这可真是个大数目。众所周知,从理论上讲,这个数量可能会更大,因为你可以购买或出售比自己消费量更多的石油。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资金一般在价格评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石油价格继续上涨,要真正解释需求量的增加就更加困难了——需求量目前的增加相对平缓了。雷曼兄弟公司的首席经济师Ed Morse预测,在2008年的第三季度石油价格将在130美元/桶价位处徘徊。然而,该公司相信,2009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率将达1.2%。根据BP公司的统计年鉴资料,2008年的全球石油消费增长率为1.1%。雷曼兄弟公司预计,石油和需求量与国际能源组织的预计相似,它代表着全球27个主要石油消费国的情况。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国际能源组织预计石油产品的需求量到2009年中期将增加1.2%。投资商的辩护人却声称石油价格投机行为与石油真实价格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他们指出,来源于新兴经济体增长的需求量,特别是中国的石油需求量的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他们不同意欧佩克的观点——2007年全球的石油增长率为44%,因而应该继续增加石油产量。?

“2002—2008年间:从20美元到145美元,再到100美元。”

人们提出了许多解释原油增长的论据,实际上,这些论据都似乎是用来评价目前所看到的石油价位的。常用的机理已不再适用,因为市场正在按其他规律运行。在短期内,储备水平与价格差异,从价格曲线的一端到另一端,保持着令人信服的态势。在考虑价格曲线的发展趋势时,石油需求量的加速增长已经促使人们去开发那些对技术要求更高或者地缘政治条件更加危险的地域的油气田。此外,石油供应服务量的增加也极大地推升了石油成本。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边际成本有规律地增加,目前已达65美元/桶。这就剩下了“无法解释”的20美元/桶,而且其基本原理不能被理解。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口,有人调查了所有微不足道的原因,人们常常含糊不清地将其归因于“投机倒把行为”投机倒把(一种商业术语)是对亏损风险的臆断,即一种不能按照正常交易获取收益的行为。除非在某种特殊的安全财务状况(不含风险)时才可能拥有某种把握。严格地讲,这种财政状况代表着一项“投资”。商业上的投机倒把行为包括购买、囤积,以及储备物资、保证金、商品、通货(货币)、房地产、金融衍生工具,或者任何可以通过购入时价格有巨大反差的有价证券的短期倒手,或者通过红利或利息的方式牟取暴利的方式。投机倒把代表着西方财经市场上四种市场角色的一种,它有别于套购保值,长期或短期投资以及套购等行为。。一些解释更为集中:“它是对损失的美元或者是对美国与伊朗之间持续紧张关系的结构性风险的额外补贴。”虽然这些争议可能有道理,但却难以让那些投机商接受20美元/桶的价位。

“石油重新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自从2001年以来,石油价格上涨了6%,这比互联网股票崩盘前的纳斯达克指数上涨得还高。”

那些曾经用于解释和预测整个20世纪90年代油价变化的机理不灵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据经济学理论而产生的这一学说指的是价格受需求循环的影响,价格围绕着生产的边际成本波动,而这种价格与短期内供给相对稳定但长期看来会有所波动的市场发展相关。显然,在石油市场上也不再会出现后一种情况,问题就在于生产水平的下降,但需求量却迅速上升。因此,生产的边际成本仅仅是在同时期市场供应良好时参考而已。这就是2008年冬天所发生的事情,当时的石油价格跌至55美元/桶。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在一个受限的市场上,你可能会青睐那种较低的价格,即需求与供给处在一条线上的价格水准。在供应不能满足的情况下,石油价格的上涨就会促使理性的消费者渐渐地限制自己以往大量使用的油料。这可以对价格和边际成本做出调整。这一过程也是有争议的,要看清需求量是如何影响石油价格上涨也是非常困难的。对这种明显迟钝的反应有两种解释。第一,每桶石油价格拉升,只能非常迟缓地传递到终端消费者处;第二,生活费用同时上涨也会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在最终分析中,石油价格的明显上涨是平衡市场的需要。我们将公路燃料需求作为一个例子来看看这种机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公路运输在总消费中占到了约39%的份额,交通行业的燃料需求急剧增加,而代替石油产品的其他燃料又受到很大限制——这就是石油价格走势分析中关键的因素。

石油“平衡价格”平衡价格是一种适当的需求量或服务等于供给量时的价格。的量化。将这些价格的灵活性进行末端对末端的分析,就可获得与名义上的原油价格相关的需求弹性:在全球水准上约为3.4%[所有的都是在其他各点都相同的情况下,石油价格均等地增长了100%,会导致现时的零售价格(出泵价格)上涨35%(以美元计),相当于美元的恒量值上涨了20%,进而使消费量下降了3.4%]。设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真实的收入平均弹性指数就已接近100%。2000—2005年(这是最后一个能够获得公路消费指数的年头),全球真实的GDP平均增长量达到了2.75%。供给方面的增加使得每年公路的燃料需求量增加2.6%。一些预测表明,根据消费者去推断,生产出的石油平均增长率为10.22%。这只是理论推测,而实际上,石油价格的增长率为13.25%(英国布伦特原油价格),为需求量演变的过程提供了一种关于从21世纪初以来石油价格增加的有利解释。

由于对价格的响应相当明显,所以当需求量急剧增长时就会促进生产。显然,由这一计算得出的理论增长值与实际价格增长并不完全一致,两种因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1)与长期评价相对应的判断指数图,而短期内,对于价格波动的判断要比对收入变化的判断进展缓慢(明显的涨价会迅速对需求量产生影响);(2)有偏见地使用估算的平均世界值。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的年收入依然低于人均5000美元的水准,而那些与GDP相关的消费指数就会大于我们所使用的数值。所以,这些国家就会规范零售价格,因此,价格指数要低于我们的数据。必须用当地的研究结果来为石油价格增长的量值来寻找更加精确的解释。

中期的石油价格会处于平衡增长的轨道上吗?在短期内,石油价格应该缓慢地增加(如果美元停止贬值的话)。然而,2008年,产品原料已经得到补充,但市场依然感到有压力。在经济增长的大格局下,零售价格体系将不会改变,唯一能够保持供需平衡的事情就是人们所观察到的自2002年以来的油价增长。石油价格的增加量也正是这种经济大格局不如以前那么明显的表现,而在以前的经济格局中,石油的零售价格没有上升。油价继续飙升的事实可能会与以模拟为基础的设相悖;规范最终价格的体系将不能再承受这种急剧的增长,而且全球经济增长极有可能受到冲击。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预言家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做出的过分悲观的推论,他们误解了消费者对合同供应和石油价格上涨的判断能力。这种方案再次出现了相同的错误,对全球经济、对危机的化解能力的估计出现了错误。这种价格增长格局的主要利害关系就在于它能够与以前的需求量增长格局进行对比。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是可能找到妥协方案的。通过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多下工夫并逐渐开发一些可替代能源,我们希望油价在可控制范围内增长,除非全球经济受到因其他原因引发的重大经济危机冲击时,油价的增长应该得到及时控制。

石油供应的国有化。影响全球石油供应的其他因素是产油国进行的石油国有化。石油国有化是在国家开始控制石油生产石油供应的国有化是石油生产作业的去私有化过程,这是一种常常与石油的出口限制并举的措施。根据“PFC能源”的咨询文件,在全球预测的油气中,仅有7%分布在那些允许私人跨国公司自由支配的国家内,约65%在国有化公司的掌控之中,如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或者在俄罗斯、委内瑞拉这些国家的国有石油公司。在那里,西方石油公司的作业很难开展。PFC的研究表明,政治因素限制了墨西哥、委内瑞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俄罗斯等国的油气生产能力。沙特阿拉伯也限制自己的油气生产能力,但由于它自己的限定能力不强,所以与其他国家不同。结果并不能用于评价国家的石油勘探能力。埃克森美孚公司就没有能对它在1981年发现的新油田进行投资。并控制出口权时发生的,对石油的预测可能变化极大,目前政治因素已经介入了石油的供应。一些国家正在实施限制。一些正在委内瑞拉从事油气勘探作业的大型石油公司,由于日益推行的油气国有化,觉得自己已处在一种困难的窘境,这些国家现在已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油气。

人民币意外贬值 新一轮汇率大战谁是赢家

人民币汇率继续小幅贬值,从周线图上看,已经是连续第五周小幅贬值了,这种走势近年来罕见。截至12月8日收盘,在岸人民币兑美元(CNY)下跌0.15%,报6.4179,创2011年来最低收盘水平。离岸人民币也跌逾百点,跌幅0.19%,报6.4861。自8月11日人民币一次性贬值2%后,全球媒体为之惊呼。那么。美国是如何操作汇率这一国际战略的最有力的武器呢?我在最新出版的《郎咸平说:你的投资机会在哪里》一书中针对11年至今的三次汇率大战给予了全面的分析。

我们看看从2014 年到现在,主要国际货币相对美元的贬值幅度,我们反倒是最坚挺的,只贬值了5.5%,还有很大的贬值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大家不要从简单的进出口数据看汇率,因为汇率从来不是由简单的经济数据决定的,它是最直接的政治!

举例,19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美国让我们贬值,我们没有听,坚持汇率稳定,帮助东南亚国家度过危机。2003 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美国又逼迫我们升值。理由是中国向美国出口大量廉价商品,抢走了美国的就业机会,致使美国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美国威胁称若人民币不升值30% ~ 40%,将通过立法征收中国进口商品27.5% 的关税。最终人民币升值了。因此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汇率是美国手中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是配合它自己的国际战略的。

从13 年3 月开始编撰以来,美元指数就是反映美元汇率的晴雨表。下图中可以看出,从11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元经过了两轮完整波动,现在是第三轮,美元指数正在冲高的过程中。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一条简单的线,每一个周期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掠夺。下面我就为大家详细分析这三轮汇率大战是如何操作的。

第一轮汇率大战(11—1999 年),打击拉美能源出口型国家

第一步(11—19 年),美元贬值27%,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美元利率保持低水平。

从11 年8 月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到19 年底,美元指数贬值了27%。大宗商品如石油、贵金属、基础原材料等价格飞涨。以石油为例,10 年原油1.8 美元一桶,14 年每桶10 美元,19 年每桶20 美元,1980 年每桶突破30 美元。这个时期,拉美以出口原材料为主的经济一片辉煌,以墨西哥为例,10 年代墨西哥的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5%。

同时,美元利率保持低水平。10 年初美元利率只有4%,19 年达到11.2%。不要以为11.2% 的利率很高,10 年美国通胀率最高达13.5%,同期美国国债利率为11%,这意味着即使购买债券每年也会损失2.5%。正是由于美元的低利率,以墨西哥为首的拉美国家大举借入美元,墨西哥在这一时期债务总额增长近20 倍。

第二步(19—1985 年),美元升值54%,利率大幅上升,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美元回流。

19 年底,美元指数从95 点一路上升,到1985 年的146 点,上升54%。19 年,保罗·沃尔克任美联储以来,不断提高利率,1981年6 月,联邦基准利率调升到21.5%。一年后的1982 年7 月,美国通货膨胀率从13% 下降到4%。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原油价格从原来的30 多美元一桶一路跌到1986 年的10 美元一桶。同时美元大规模回流,原因是美股回报节节攀升。道琼斯指数从19 年底的850 点一路上升到1985年底的1500 点,1987 年达到2000 点。

美元回流、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这给拉美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墨西哥首先爆发危机。1982 年8 月12 日,墨西哥因外汇储备不足,无法偿还到期的268.3 亿美元的公共外债,宣布无限期关闭汇兑市场。墨西哥之后,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智利等国也相继发生还债困难,纷纷宣布终止或推迟偿还外债,这就是当时震惊世界金融业的拉美债务危机。1982 年底,整个拉美地区的外债余额超过3000 亿美元,其中阿根廷就占930 亿美元。1983 年,阿根廷需要将货物和劳务出口的54% 专用于支付外债利息;巴西需要40% ;墨西哥需要35% ;智利和秘鲁大约各需要33%。拉美陷入了著名的“失去的十年”。

第三步(1985 —1999 年),开出私有化药方,美元重新开始贬值。

1985 年10 月,以解决拉美债务危机为由,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在韩国汉城召开的IMF 和世界银行第40 届年会上提出了“贝克”。该要求,拉美国家必须私有化能源、铁路、航空、通信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同时将自然、基础设施私有化,实行彻底的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1990 年,美国、IMF 和世界银行联手,利用的附加条件落实了这一措施,强制拉美国家进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

拉美国家大规模的私有化自此开始。1988 年,卡洛斯·萨利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后首先掀起私有化浪潮,新拍卖酒店、航空、钢铁、制糖等国企。1990—1999 年,整个拉美500 强企业中,外资企业由1990年的149 家增加到1999 年的230 家。

我们以阿根廷为例。在1989 年改革前,阿根廷掌握着电信、石油、银行等主要大企业。十年后,阿根廷几乎卖光了战略性行业的国有企业,包括开油气、通信、电力、公用事业以及核电站,甚至还有港口、码头、飞机场、火车站。国家掌握的仅剩下国家银行、造币局和电视台等少数企业。在1989—1999 年间,阿根廷 10 家最大企业中,有 7 家是跨国公司控股;全国 100 家大企业中,以阿资为主的企业仅剩 7 家。2000 年,跨国公司已控制阿根廷出口总额的 90.4% 和进口总额的 63.3%。1999 年阿根廷最大的国有企业——石油矿藏局 98.02% 的股份被卖给西班牙雷普索尔石油公司后,阿根廷90% 的燃料供应掌握在 4家外国公司手里。

在私有化进程期间,拉美社会危机一再恶化。比如很多国家供水基础设施私有化后,水价连续20 年上涨,超过一半的居民消费不起日用水。

第二轮汇率大战(1986—2001 年),打击资本进口型国家

第一步(1986—1996 年),美元贬值27%,大宗商品价格稳定,美元利率稳定在4% 左右。

从1986 年开始,美元进入贬值周期,美元指数从1986 年初的120 一路下跌到1996年底的88,下跌了27%。年6月30日,泰国宣布实行“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其中美元份额占了80% 以上,日元11% ~ 13%,其他货币不超过10%。显然,泰铢对美元汇率基本固定,维持在1 美元兑换25 泰铢左右的水平。由于美元贬值,泰铢实际有效汇率大幅下降,提高了泰国的出口竞争力,推动了泰国经济发展。在此期间,泰国GDP 以每年超过8% 的速度增长,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亚洲奇迹。1986—1994 年,泰国制造业出口年增长30%,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由36% 上升到81%,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从22% 增加到29%。同时,房地产泡沫开始出现,1993—1996 年,泰国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了近400%。

因为这一时期美国正在收割拉美的胜利果实,同时打击能源出口国苏联,所以这段时期大宗商品没有大幅涨价,国际原油价格基本稳定在每桶20 美元之下。

第二步(1996—1998 年),美元升值20%,大宗商品价格稳定,美元利率维持在3% 左右。

从1996 年开始,美元开始进入升值周期。美元指数从1996 年1 月的86 点一路上升到19 年7 月的95 点,涨幅10.5%。泰铢汇率也紧跟美元不断走强,出口竞争力随之削弱。1996 年,泰国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4% 下降到3%。出口下降导致泰国逆差迅速扩大,贸易赤字达到162 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1%,超过8% 的警戒线。当时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为3%。为了弥补大量的贸易赤字,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求,泰国借入大量外国资本,而且大量流入了泰国的房地产、股票市场。1996 年泰国借入外债达930 亿美元,和1992 年比翻了一番,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 年3 月,索罗斯等金融大鳄断定泰国不能继续维持原来的汇率,于是发起第一轮猛攻。19 年7 月2 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7月11 日,菲律宾宣布放弃固定汇率,8 月14 日,印尼宣布实行浮动汇率。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爆发。与此同时美元继续升值,1998 年8 月达到104 点,比1996 年1 月上涨了20%。金融危机在东南亚更大范围全面爆发,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土崩瓦解。

第三步(1998 —2001 年),开出私有化药方,收割胜利果实。

危机发生后,东南亚诸国向IMF 求助。IMF 开出的条件很简单,要可以,必须同意三个条件:削减开支,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私有化国企。其中最后一条私有化国企,让东南亚国家的命脉产业,包括金融、石油、电力、矿产、电信等统统私有化,国家的经济控制权掌握在了以美国公司为首的跨国公司手中。例如,金融危机后的1998 年,印尼12 个主要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包括电信、矿、水泥等支柱行业国企。金融危机后的20 个月内,西方跨国公司在东南亚进行了186 起并购,这是50 年来东南亚最大规模的资产转移,东南亚国家经济腾飞的成果完全被西方跨国公司窃取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东南亚金融危机本来完全可以避免。19 年7 月,金融风暴首先从泰国开始,8 月7 日,IMF 在东京召开了会议,会议决定每个主要亚洲国家都出10 亿美元,最后凑了170 多亿美元贷给了泰国。如果事情到这里结束了,那么IMF 做得还算挺好,可问题是这170 多亿美元是附带条件的,而且这个条件是致命的。美国要求泰国如果接受这笔借款,就必须公开中央银行的表外负债。美国这么神通广大,会不知道泰国有多少负债吗?结果泰国只好公布自己的表外负债为234 亿美元。于是所有投资者都明白泰国已经没钱了,即使把这170多亿借给它也是不够的。你是投资者你会做什么呢?当然是首先把自己的钱提出来,避免更大的损失,于是泰国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并快速蔓延到东南亚其他国家。

当时日本提供了泰国海外借款的54%,提供了印尼海外借款的39%,提供了马来西亚海外借款的36%。规模决定了一旦发生危机,日本银行不可能全身而退。所以日本最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日本必须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它提出不要条件,直接援助,并提议成立一个1000 亿美元的亚洲担保基金。1000 亿美元救泰国绰绰有余,但是美国财政部和IMF 严厉反对这个,用尽各种手段阻挠这个提案的实施。日本最终因对抗不了美国而不得不放弃,挽救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后一丝机会被美国熄灭。说到底,只有爆发危机才能在东南亚推销“经济改革”的三把火,才能趁火打劫。

第三轮汇率大战(2001—),同时打击能源出口型、资本进口型国家

第一步(2001—2014 年),美元贬值36%,大宗商品价格上升,美元利率下跌。

从2001 年开始美联储连续13 次降息,创下了1981 年以来“最为猛烈的降息轮回”。美元指数从2001 年底的110 点开始回落,一路下跌到2008 年金融危机前的70 点,36% 的降幅可谓史无前例,带来的后果大家都知道。美元利率可以忽略不计,基本是0.3% 左右,2008 年之后又降到0.25%。2001 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规模0.61 万亿美元,2008 年是2.26 万亿美元,经过几轮量化宽松,2014 年底已经达到4.5 万亿美元。这就完成了向全球撒美元的步骤。

随之而来的是能源价格一路飙升,以原油为例,2003 年初破30 美元每桶,2004 年9 月连破40 美元、50 美元每桶,2005 年6 月 60 美元每桶、8 月70 美元每桶,2007 年90 美元每桶,2008 年7 月14 日达最高点147.27 美元每桶。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委内瑞拉、巴西、智利、秘鲁、哥伦比亚、沙特等十个主要能源和大宗商品出口国直接受益。

由于美元的廉价,各新兴经济体开始大规模借入外债来发展经济。据IMF 统计,在2008 年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的非金融类企业的海外发债规模出现了急剧飙升。根据国际金融协会测算,2014—2018 年,所有新兴国家需要展期的企业债务将达到1.68 万亿美元。如印度的短期外债占全部外债的比例从2009 年的23% 上升至2013 年的30%,超过25% 的国际警戒线。如果美元进入升值通道,新兴经济体债券展期成本将显著上升,债务风险将扩大。

第二步(2014—2015 年),美元升值20%,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下一步如果开启加息,美元利率将进入快速上升渠道。

2014 年10 月,美国停止量化宽松,进入升值周期。2014 年1 月1日至2015 年8 月31 日,美元指数上涨19.7%。加上美国股市好转,19个最大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资本净流出总量达到9402 亿美元,是2008—2009 年金融危机时的两倍。摩根士丹利用“麻烦十国”来形容十个因此面临最大风险的经济体货币:南非兰特、巴西雷亚尔、泰铢、新加坡元、新台币、智利比索、哥伦比亚比索、俄罗斯卢布、韩元、秘鲁索尔。

与此同时,大宗商品指数下跌43.7%。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创16 年新低,这将对“原料十国”带来严重打击。拉美最大经济体巴西正陷入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的最长衰退期,仅2014 年一年,巴西雷亚尔兑美元汇率就贬值了35%。拉美地区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陷入恶性通胀,基本生活用品短缺,经济正在崩溃。投资者几乎确定委内瑞拉会对其美元债务违约。哥伦比亚因为石油和煤炭价格下跌而问题重重,在2014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的12 个月内,哥伦比亚比索兑美元汇率贬值了36%。

第三步,收割胜利果实。美国不会把同一个战略用两次,但是很可能会大举收购危机地区的廉价资产,美国的企业已经准备好了,就看美联储什么时候出手。

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有4.5 万亿美元负债,同时美国股市不断高涨,上市公司手中现金非常充沛,2014 年仅仅回购股票和红利派发就超过1 万亿美元。穆迪的统计显示,截至2015 年5 月,美国前50 大企业持有1 万亿美元的现金,全部上市企业持有1.73 万亿美元现金。这些钱64% 都存放在海外,约1.1 万亿美元。更关键的是,有了高股价,在需要收购的时候也很容易就能拿到更多的现金。因此现在的美国企业已经磨刀霍霍,只等美联储加息以后其他国家的危机到来。

望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