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车企的前景如何?

2.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全面分析

3.二战后,日韩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

4.三十年内加油站有无可能变成能源站?

5.为什么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

新能源车企的前景如何?

浙江高速最新油价_浙江油价调整最新消息92号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行业概况

1、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2020年10月,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前瞻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进行预测,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02万辆,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到783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全面分析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全面分析!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经过前几年的缓慢

启动,新车型源源不断进入市场,以及各国对电动汽车的扶

助政策和激励措施也大力促进了电动汽车的销售,2015年销量

骤增至54.9万辆。在全球电动汽车发展较好的主要国家中,中

国进步最大,2015年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挪威、英国、日

本、法国、德国位列其后。

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已经发展至第三个阶段,2009-2012

年为第一阶段,国家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

广工程,选取25个城市进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试点,通过给予

购车补贴等形式推进新能源汽车购买和使用,该阶段处于产业酝

酿期。

2013-2015年为第二阶段,财政部等四部委于2013年9月联合

发布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确立

39个城市(群)总共88个城市为示范城市,总计推广目标扩大

到33万辆。国际上把“1%”看成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的一个拐

点,一旦突破1%的比例,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

这个突破点在2015年11月实现,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占整个汽

车市场累计产量的1.26%。

2016-2020年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第三阶段,规划2020年新能源

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该阶段中央补贴范围扩大至全国。

从十三五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阶段。

整体来看,目前驱动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依赖于政策红利。2014

~2015年,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地

方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支持政策。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支持政策开始由示范城市范围内的车辆购置补贴政策为主,扩展

为包括全国范围内的车辆购置税减免、及公共机构购、扶

持性电价、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等全方位立体化政策扶持体系,

对于稳定企业政策预期和稳定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工信部数据统计,2015年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37.9万辆,同

比增长4倍。新能源乘用车生产20.64万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

生产14.28万辆,同比增长2.78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来用车生产

6.36万辆,同比增长2.8倍。

尽管新能源乘用车在2015年实现了高速增长,但纯电动商用车的

增长更为迅猛,不仅电动物流车快速崛起,再加上2016年国家政

策对中巴车(6-8米)补贴的调整,从每辆补贴30万的标准调整为

按照单位载质量能耗进行补贴,力度下降导致车企加紧2015年大

幅提升产销量。因此在产量分布上拉低了新能源乘用车份额,

2015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占比为55%,低于2014年的65%。

纯电动乘用车市场分析:2015年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

全年纯电动乘用车产量突破14万辆,达到历史最高值。2014、

2015连续两年同比增长近3倍。

2015年全年纯电动乘用车14.28万辆的产量略低于纯电动商用车

的14.8万辆,占比38%。累计来看,2013-2015年纯电动乘用

车生产19.01万辆,占总量48.1万辆的40%。

2013至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占别为53%、45%、38%,占

比逐渐走低。动态来看,2015年纯电动乘用车同比增长速度(3倍

)落后于新能源汽车整体增长速度(4倍)。

从月度产量走势来看,前11月纯电动乘用车产量走势基本与总产量

走势基本保持一致。从8月开始,连续4月呈现高速增长趋势,继9

月产量超过去年最高月度产量最高值(1.2万辆),在10、11月连

续两个月,纯电动乘用车不断刷新月度产量纪录。11月纯电动乘用

车产量达3万辆,同比增长7倍。而在12月纯电动乘用车产量下滑至

2.57万辆,减产近5000辆。

插电式混动乘用车2015年增速远落后于2014年22倍的同比增速,

主要因为2013年产量基数较小,2014年实现跨越式增长。2015

年新上市的车型仅有比亚迪唐、华晨宝马530Le、沃尔沃S60l插

电式3款,所有在售的插电式乘用车仅6款,但仍实现了同比三倍的

高速增长。

2013-2015年,39个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区域)累计推广应

用新能源汽车总量达到38.3万辆,超出33万辆的推广目标。但从

分布情况来看,只有43.6%的城市完成上报目标。现阶段新能源汽

车推广的主要市场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面

临节能减排的压力更大,新能源汽车配套政策落地快,在财政补贴、

牌照等方面的优惠力度大。

从分布车型来看,2013年至2015年10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推

广139396辆,占总推广量68%。其中,纯电动乘用车推广9162

7辆,占比45%,插电式乘用车推广47769辆,占比23%。

从推广领域来看,私人领域累计推广91792辆,占总量45%,公共

领域推广113409辆,占55%。私人领域、租赁用车、出租车、公

务车四个领域主要应用的车型为乘用车,结合推广车型分布数量来

看,这四个领域的推广量与新能源乘用车推广量相吻合,可以分析

得出:新能源乘用车在私人领域占比最大,约为66%,其次是租赁

用车领域,约占23%。出租车占比约5%,公务车占比约6%。

根据2015年产量,列出前十家车企排行如下,前六名排位与2014

年保持一致。比亚迪以5.89万辆排名第一,连续两年占据冠军位置。

此外吉利、众泰(湖南江南)、北汽、上汽、江淮、奇瑞一直是产

销排名靠前的企业。2015年新增进入前10榜的企业有江铃和力帆,

主要通过小型、低价电动汽车的投放快速打开市场。

细分车型技术路线来看,在纯电动汽车领域,2015年吉利以5.01

万辆产量位居榜首,远领先第二名众泰(湖南江南)的2.6万辆。

北汽新能源以1.74万辆排名第三,比亚迪1.1万辆排名第五,江淮

以1.02万辆排名第五。

中国市场上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并不多,截至2015年底仅有五个

品牌6款车型在售。其中,比亚迪以4.78万辆占据最大份额,继

2014年比亚迪秦上市引发市场追捧后,2015年6月推出的插电式

车型唐也获得了不俗的成绩。

据统计,2015年所有在产的新能源乘用车一共有66款,从车型级

别分布来看,A级车数量最多,以19款产品占比达32%,紧接着是

A00级电动车,共17款产品。

整体来看,A00级、A0级、A级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据主体地

位,共38款车型,数量占比84%,2015年生产13.84万辆,产量

占比达85%。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在车型上具有小型化、紧凑的特点,

B级、C级等其他车型还不够丰富,产量占比也较低。

纯电动车型的小型化趋势更加突出,A00级、A0级新能源乘用车全

部用纯电动技术路线。纯电动B级、C级以上的车型很少,产量占

比仅5%。大型豪华纯电动汽车需要装载的电池更多,耗电量较大,

对技术性能、品质等方面要求更高。相比之下,小型电动汽车更容易

形成产业优势。

目前在产的插电式乘用车都是从A级车起步,车型虽然不多,但从轿

车到SUV、中高端都有覆盖。接近燃油车的便利性使得插电式乘用车

更容易发展出丰富车型规格。

现阶段(2013-2015年)新能源乘用车根据纯电动续航里程R(工

况法)进行补贴,其中纯电动乘用车补贴分为三类标准,按这三档续

航里程范围对目前在产的纯电动乘用车进行分类。(部分车型有多个

动力版本,分别按不同的续航里程列入分类统计,工况续航里程参照

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目录数值。)

80≤R<150km续航的康迪K10、康迪K11、知豆H1主要作为租赁

车型投放,产量占该区间96.5%,对私销售的力帆330EV、荣威

E50所占比例很小,续航低于150km的电动汽车在私人市场的份额

很小,较难覆盖用户出行需求。

康迪K系列、知豆系列都推出了面向私人市场更高续航里程的车型,

并且从2016年起,纯电动乘用车补贴标准对续航里程的要求提高至

100km及以上,受补贴调整影响,上述三款续航约80km的车型都

将不再生产。力帆330EV还有一款续航里程为160km的版本,作为

主推车型版本,产量达3305辆。上汽荣威E50将于2016年推出升级

款,续航里程达到170km,目前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升级款。由此

来看,80≤R<150km区间的车型越来越少,主销纯电动乘用车的

续航里程都将从150km起步。

150≤R<250km区间的纯电动车型最多,共31款,累计生产11.4

万辆,占比80.1%。由于本区间内补贴从150km起,60%以上的车

型都照此限度设计续航能力。

目前国产电动乘用车中,续航里程最长的是比亚迪E6400型,达400

km,老款e6续航里程也能到达322km。2015年之前,续航里程超

过250km的车型非常少。随着电池技术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车企

推出长续航里程的车型,包括北汽EU260、吉利帝豪EV等,并且补

贴后的价格做到15万元以内,性价比较高。

总结与展望:全球范围来看,2015年电动汽车在发展路上遇到了

一定的阻力,例如油价下跌带来影响,但对电动汽车发展总体影响

不大。在2016年,尽管油价低迷,但欧洲对汽油苛以重税,这意味

着油价暴跌对汽油车成本的下行影响有限。行驶里程增加、电池价

格降低以及税收和其他优惠政策,加上大众对电动汽车更加熟悉,

都将继续推动电动汽车销量的增加。

二战后,日韩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日本工业分布的特点

战后的日本经济通常可分为:1945-1955的战后复兴时期,接着是高速发展时期,然后是13年石油危机后的稳定发展时期。

战后日本经济通过占领军实施的经济民主化,为自己奠定了崭新的腾飞基础。这个经济民主化指的是“财阀解体”、“农地改革”、“劳动改革”。

另一方面,在产业方面。1947年起用了几种物力、财力、人力投入到煤炭、钢材生产上去的“倾斜生产方式”,1948年起日本经济虽然伴有通货膨胀,但终于走上了经济复兴的轨道。在这被称为“稳定中的恐慌时期”,广大人民被迫储蓄,大量资金流入大企业。正是这样,扶助了此后大企业的发展,却导致了中小企业的倒闭,失业率增加,社会日趋不安。就在这个时候,1950年6月爆发了朝鲜战争,日本的生产活动因战争特需飞跃增长,并且很快在1951年度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恢复到战前水平。

1951年9月签订了媾和条约,占领军时期就此告终。随之朝鲜战争也宣告结束,产业界一时陷入了频频发生的逆反性不景气局面。但是,这仅仅是过度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小小间歇而已。

从1955年开始之后的10年间,日本经济实际平均增长率为8%,几乎在长达1/4个世纪内,日本经济以世界最高的增长率持续发展。1955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尚居第7位,而12年后的1967年却跃居至第2位,过去的“中等发达国家”日本,如今已经被称为“经济大国”。

关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大约可以列举出以下几种:

1、战后的民主化改革。

2、企业的积极投资。

3、丰富的优质劳动力。

4、高储蓄率。

5、积极的技术引进。

6、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7、较轻的军费开支。

8、劳资关系、社会及政治上的稳定等。

诚然,除去了上述原因以外,也不能忽视人们立志“赶超发达国家”的雄心壮志。

日本工业分布的最突出特点是临海性。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尤其是所谓“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和大阪湾以及濑户内海沿岸地区。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千叶、东京、横滨—骏河湾沿岸—名古屋—大阪、神户—濑户内海沿岸,最后直达北,长达1,000公里,包括京滨、中京、阪神、濑户内、北等五大工业地带及其毗连地带,呈东西向的条带状地区,通常称之为“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该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4%,但却拥有日本全国人口和工厂数的 60%,工人总数的67%以上,工业产值的75%,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设备能力的95%,以及重化学工业产值的90%以上。特别是战后新建的大量消费原料的型工业,全部分布在这一带,成为临海型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区之一。

日本工业高度集中在这一带状地区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日本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大部分依靠输入,产品又大部分依靠输出,面向国外市场是战后日本工业布局的基本出发点。在太平洋沿岸一侧的许多专业码头上,往往通过自动流水传递线,将进口的原料和燃料直接运入生产车间,就地加工;同时,所产的产品也径直通过出口专业码头由海船运销世界各地。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讲,巨型船舶和港口就成了日本工业原料、燃料的来源地和产品的销售地。这样,既节约用地,又缩短生产周期,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战后来源地域构成的变化,即由战前和战时主要面向日本海一侧(如中国、朝鲜等),改变为战后主要面向太平洋一侧(如东南亚、大洋洲、欧洲、北美洲、非洲、拉美等),则更是工业愈加集中于太平洋沿岸的直接原因。第二,充分发挥岛国位置条件的优越性。日本海岸线绵长,沿海又多优良港湾,尤其是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阔,风平浪静,潮差不大,适宜修筑巨港和深水码头,便于大型或超级货轮停泊。目前,太平洋沿岸的各港湾地区不仅为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提供了便利条件,而且船舶结构的日益大型化又造成海上运输费用的低廉。第三,日本沿海地带虽已十分密集,用地紧张,但是近些年来这里由于填海造陆,已使地价较为便宜,利于投资设厂。第四,沿海各大工业地带是日本工业、城市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国内工业品最大的消费地,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第五,日本在实施重点发展重、化学工业方针的进程中,在沿海地区大量投资修筑公共设施和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日本工业分布的高度集中,从整体看是很不平衡的,过于集中的布局是不合理的;但就一个企业内部来说,则布局紧凑,用地少,也便于和其它企业联系,在技术上是合理的,经济效益较高。 但是,日本工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原有工业地带已拥挤不堪,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已提出重新布局工业的问题。工业布局开始向其它地方分散,其总趋势是:(1)向原有工业地带的四周及其的内陆部分延伸,特别是那些技术密集型工业更是如此;(2)向消费地扩展;(3)趋向劳动力充足的地区;(4)在工业落后的地区建立地方性的工业据点。此外,日本还大力在海外投资建厂,就地加工原料,然后将半成品运回日本

三十年内加油站有无可能变成能源站?

可能性不大,路边的充电桩泊位要比充电站方便舒服多了。

建立专门的充电站将大量电车集中充电,最典型的是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目的是为了弥补公共停车位没有充电桩的问题,本就是迫不得已的事。

将加油站改建成能源站更不靠谱

1、地段问题:加油站由于安全考量,是不能紧挨居民区,商业区的,汽油车的话加满油就开走,这不算什么问题。但对于电车来说是个大问题,电车充电时间远比加油久,最快的直流桩,充电也起码半个小时以上,要充满经常要2小时以上,所以看起来是车辆在充电,实际上是停车+充电。这么长的时间,车主也不可能在车里和油站傻等,但油站周边也没有商业区配套,难道还要弄个接送车吗?

2、容量问题:一个加油站有16个加油位就算大站,一辆车加油5分钟,一小时可以给上百辆车加油。改建成充电站,最多30多个车位,同样时间能服务的电车十分有限。所以电车充电站往往比加油站占地面积更大,且更远离大路。

在原有的停车设施上设立充电桩才是王道

汽油运输储存麻烦,必须集中销售,但电到处都有,只要电线能到的地方,都可以安充电桩。当越来越多的公关停车位/停车场设有充电桩的时候,吃个饭、看个**、逛个公园就能把电充好,你还会专门开一段路绕去加油站充电吗?

像农村这样缺少固定停车场的地方,有认识的企业在研发共享充电桩,农村家庭申请成功后往在自家门口按装,电车通过扫码直接付款充电,充电所得由屋主和电桩公司分成,也是不错的办法。

为什么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

长江经济带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主干地带,是我国最重要的高密度经济走廊。这片活跃的经济区域,覆盖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七省二市,面积占全国的15.4%,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的45%。 横贯流淌的长江,历史上就有“黄金水道”之称,但如今却面临着“成色”日渐不足的尴尬——长江的水量是莱茵河的6倍,而其运输量仅为莱茵河的1/6,长江航运的作用效能更是只有莱茵河的约1/40。日前,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2次会议在沪举行,长江“黄金水道”成为会议的一大焦点话题。 “油荒、运荒”凸现长江水运优势 持续上涨的国际油价,已使能源问题成为中国重大战略性问题。铁路、公路的“运输瓶颈”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也难以在短期内缓解。国家有关部门人士及专家日前在此间一致认为,“油荒”和“运荒”已使节能、低成本的长江水运的优势凸现出来,长江“黄金水道”重现辉煌将是中国破解经济发展中“瓶颈”问题的一个可贵亮点。 在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第12次会议上,上海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修艺表示,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占40%。而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40%。在节能型经济发展道路已成为中国唯一现实选择的条件下,应该加大低耗能、低污染的水运在中国运输业中的比重,发挥绵延几千公里的长江干线“黄金水道”的作用。 据专家们说,水运的单位运量燃料消耗远低于公路和铁路运输。每加仑燃料,大型柴油卡车可完成货运量95吨公里,火车可完成325吨公里,内河船运可完成827吨公里。水运的耗能是公路运输的八分之一左右,是铁路的二分之一左右。由于船舶吨位大,单位运量排放的废油、污水、废气等污染物远少于公路和铁路运输,且易于防治。为整治每千吨公里货运量所造成污染所需的费用,水运与铁路、公路之比是1比3.3比14.6。 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也使“运荒”问题突现。公路、铁路运力不足,运费居高不下。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后,“瓶颈”虽有所缓解,但短期内难以根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近几年来各地大力兴建高速公路网,公路网固然有机动性、便捷性的优势,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而长江水运具有运载量大、运输成本低的天然优势,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出长江水道的潜在优势,对于缓解“运荒”意义重大。 据专家估计,几千公里的长江干线运输能力相当于4条至6条同等长度铁路的运输能力。以3000至4000吨级的长江干线集装箱船为例,可装载250标准箱左右,其载箱量相当于125辆可装40英尺箱的大型集装箱卡车。而且“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水路运输成本是铁路的六分之一,公路的二十八分之一,航空的七十八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