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价背后黑手是什么_中国油价背后黑手
1.沙特、俄罗斯大打石油价格战,为何说他们真正对手实际上是美国?
2.原油50美元处被腰斩,幕后黑手是谁
3.沙特已经承诺足量供应10月原油出口配额,油价动荡到底是谁在背后操纵?
4.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沙特、俄罗斯大打石油价格战,为何说他们真正对手实际上是美国?
当然了,看似沙特此次快速下调石油价格是为了跟随美国对付俄罗斯,但是这背后未必没有警告美国的页岩油也占领了沙特在国际市场中份额的意味。虽说沙特等中东国家的石油产量是全世界中最高的,但是近年来俄罗斯和美国的能源出口也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美国,涨幅可比俄罗斯多得多,但是毕竟沙特还要依靠美国,所以只能忍气吞声,或是通过此次下调石油价格警告美国。
由于美国在叙利亚战场的失利,还有美军即将全部撤出中东战场,而留下的以色列明显不足以对抗俄罗斯和他的盟友,所以需要进一步去遏制俄罗斯的发展,同时对伊朗也进行了新一轮的制裁,甚至在前一段时间还暗杀了伊朗的三号人物,差点搞得两个国家大打出手,幸好伊朗比较克制,才没有酿成惨祸。
可是对于俄罗斯来说,不可能使用武力去让他屈服,美国和苏联打了这么多年的冷战,深知和斯拉夫人比骨气和耐力是不可能赢的,只有通过贸易战,制裁他们国家的经济和能源才有打败他们的可能。于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对抗俄罗斯的手段基本上都是通过经济,不论是能源还是进出口方面。
于是这次为了在经济方面拉回美国在战争中的失利,只好牺牲一下沙特的国家利益,拿全世界油价和俄罗斯比拼,毕竟现在的俄罗斯就靠着和能源苟延残喘。可沙特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中肯定少不了对美国的怨恨,毕竟拿自己的利益去做他棋盘上的筹码是个国家都受不了,而且这个国家还一直在侵吞自己的国际石油市场份额,所以看似沙特表面对付的是俄罗斯,但是背后未必没有打击美国的意思。
原油50美元处被腰斩,幕后黑手是谁
昨日欧盘美原油不负众望触及50美元,无不受刺激于于6月OPEC会议关于冻产协议在讨论的预热。可惜的是日日返佣网发现连日来颠婆的涨势在跨夜之后承压回落,最后下探至最49.12美元/桶,以收跌告终。
法国原油市场研究人员称,这就是市场情绪的极限。在现在油价最高达到50美元的情况下,一部分投资者可能会单纯考虑接下来55美元,60美元的盈利手段。然而理性地审视就会发现,此次原油在触及50美元时就被腰斩,好像肾透支一样下挫近一美元并惨淡收盘,其在最高点所受压力得有多大。
原油大爷沙特继续发力增产
报道称,沙特阿美的未来半月是:不惜一切代价产油,Shayban地区务必达到100w/日。没有人怀疑沙特增产的决心,却好奇沙特如此强硬的缘由。按情理讲,从今年2月沙特撕毁与俄、卡、委三国签订的控产后,之后再4月多哈会议上强行拉伊朗入坑共同反对冻产,再到萨尔曼掐掉纳伊米,法利赫上位并提前终结6月OPEC冻产协议的表现来看,如此急功近利的改革手段和无赖作法,除了扼杀美国页岩油以外还会有什么目的呢?
沙特正力求拜托原油依赖
即使与OPEC众国以及美俄作对,也必须增产来垄断市场。有分析师指出,这野心勃勃的一切与萨尔曼任重道远经济改革最大的联系就是:作为石油第一国的沙特来讲,产油、炼油、运油、售油。国家收入的大部分不得不依赖于一条被市场供需决定的脆弱的产业链。特别是去年美页岩油革命爆发之后,原先养尊处优的优势地位被撼动,发现自己的原油市场突然玩不转了,市场资本的不确定性和所带来的危机感,迫使沙特必须做出行动。最重要就是产业转型,拜托对原油的以来,实现国内经济的多元化。简而言之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萨尔曼主导的这次改革,任用更具狼性的法利赫,目的即为了守住原先在市场积累的硕果。所以说,沙特不会妥协接受限产。下周才举行的OPEC会议,实际上已名不副实地结束了。
虽然原油返佣于50美元处承压回落,但投资者不妨继续关注接下来冻产会议的走向再冷静抉择。
沙特已经承诺足量供应10月原油出口配额,油价动荡到底是谁在背后操纵?
这油价主要是有专门的石油组织来进行操控,因为曾经由于他们为了制裁一些大的西方石油企业的操纵油价,所以他们才会专门成立石油组织来和西方的一些石油企业进行对抗。当然我们也看到沙特,这并不是由于自己石油减产,而是遭受到了也没有胡塞武装的袭击。才会导致沙特在原油产量造成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从而也引起了全球市场的油价动荡。
沙特是中东地区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国家,不管是从能源以及宗教文化上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所以沙特由于这些年来的石油出口,也为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也使得他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然而由于胡塞武装的袭击导致了沙特的原油产量,降低了一半也引起了全球市场的石油恐慌。当然沙特宣布有足量的石油供应10月份的出口配额也会稳定国际的石油价格。
当然石油价格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一旦过高的石油价格就会导致沙特的石油出口减少,反而会给沙特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再加上这次是由于军事打击导致的沙特石油减产,所以一旦沙特出现石油违约的现象,将会给沙特的国际信誉带来非常大的损失。所以沙特也一定会取更加严厉的军事打击行动来维护自己的石油通道的安全。
所以沙特此举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国际市场的石油份额,因为一旦沙特无法供应原油出口的配额的话,将会使得其他国家纷纷转向其他的产油国,这将会给自己的原油出口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中东战争对中国油价上涨的影响
从2004年开始,国际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两年里价格翻了一番,且涨势未停。眼看着油价小步勤挪、钝刀割肉,西方大国嘴上着急,实则内心镇静。因为石油小刀割下去,它们疼得有限。
危机是最好的老师,欧美日诸国已经被教训了三次,如今早已有备而来。现在轮到我们来反思我们的能源政策、发展模式了。
与前三次石油危机相比,本次油价波动原因不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不明朗。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皆源于战争,油价突然飙升,对经济杀伤力强大。第一次石油危机(13—14年)的起因是中东战争,油价上涨4倍,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第二次石油危机(19—1980年)的起因是两伊战争,价格猛涨3倍,让美国GDP下降了3%,并引发拉美债务危机;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年)是因为海湾战争,油价上涨3倍,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降到2%以下。
而本次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供求失衡,一些地区冲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未来几年将会继续增长,换句话说,中国正遭遇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阵痛:能源短缺加石油依赖。增加战略储备是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借鉴的应对之策,例如,美国从1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预计以后将逐步增加到10亿桶。而日本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近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高油价有助亚洲推进经济自由化”的文章,作者认为目前的高油价将迫使中国、印度、泰国和印尼等发展中国家调整自己的能源政策,包括取消补贴和价格管制,把石油定价权交给市场。文章认为,对石油价格实行补贴和管制,消费者面对的不是真实价格,导致石油依赖。这种观点有其道理,中国的石油政策是从生产到价格的全程垄断,久为各方诟病,结果是价格涨跌都有人叫唤。
高油价还可以激发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自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便开始调整产业政策,把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向海外转移,重点发展低能耗的产业、开发低耗能的产品。以美国为例,在2000年,信息技术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当年的石油危机甚至造就了现在日本小排量汽车的风靡世界,直接导致了丰田的如日中天,通用、福特的日薄西山。而中国作为传统制造业的输入国,多年来过于注重外资数量,且缺乏高油价逼出来的创新,因此使能源消耗量暴增,能源利用率低下,污染严重。
对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客观地说我们动手太晚了。也许是大家都没意识到中国的经济能发展这么快,没想到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增长这么快,多年来,能源多元化政策更多地流于口号。亡羊补牢,毕竟好于什么都不做。从最近一两年来中国去海外找油的行动中,从最近提出的一系列核电、水电开发里,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希望石油不会成为卡住中国经济发展脖子的黑手,希望未来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时候,中国不再成为操弄市场的石油大鳄们的机,我们也能像欧美国家一样,有备无患,轻松应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