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临汾有哪几个县

2.介绍一下宁武县

3.施甸县的地方特产

4.广南县广南县多措并举化解科技进村难题

山西临汾有哪几个县

昌宁县92号油价格_昌都92号汽油价格

临汾市辖14个县:尧都区、侯马市、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

1、曲沃县

界于东经111°24'—111°37'和北纬35°33'—35°51'之间,隶属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北依塔儿山(崇山)、桥山、垆顶山和襄汾县为界,南靠紫金山(绛山)同绛县为邻,东与翼城县接壤,西北隔汾河和襄汾县相望,西南与侯马市毗连。

今县境南北长29.5公里,东西宽15.4公里,县域总面积437.9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2016年),辖5镇2乡、158个行政村,拥有中国成语典故之乡、中国成语典故传承基地、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旅游名县。

2、翼城县

位于省境西南,属临汾市管辖。地处中条、太岳两山之间,县境东临沁水,西接曲沃,北和浮山、襄汾眦邻,南与绛县、垣曲相连。不仅地处临汾、运城、晋城三市交界处,而且属秦、晋、豫“大三角”之中心地带。

翼城总面积为1163平方公里,下辖:唐兴镇、南梁镇、里寨镇、隆化镇、桥上镇、西闫镇6个镇和中卫乡、南唐乡、王庄乡、浇底乡4个乡,县驻唐兴镇。

3、襄汾县

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临浮山、曲沃、翼城,西傍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绛,北连临汾。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全县常住人口46.09万(2017年)。 襄汾县下辖7镇6乡,境内有龙澍峪等景点。

4、洪洞县

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东隔霍山与古县交界,西靠吕梁与蒲县相连,北与霍州、汾西县为邻,南与尧都区接壤。洪洞县下辖9个镇、7个乡,463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15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万亩,全县常住人口76.11万(2017年),是山西人口第一大县。

5、古县

是山西省临汾市的下辖县,位于临汾市东北部,太岳山南麓,汾河、涧河中上游,东与安泽毗邻,西与洪洞接壤,南与尧都、浮山相参,北与霍州、沁源交界。

古县境域南北长56.85公里,东西宽20.05公里。2013年,古县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辖4镇3乡(北平镇,古阳镇,岳阳镇,旧县镇,石壁乡,永乐乡,南垣乡);2010年,古县总人口为91798人。

6、安泽县

位于山西省境西南部,临汾地区东北、太岳山东南麓。因其居霍山太岳山之阳,故又称之“岳阳”。截止2013年,安泽县辖4个镇、3个乡、1个社区中心,4个社区居委会。面积 1967平方公里,人口8.26万,县驻府城镇。

7、浮山县

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境西南部,地处太岳山南麓,临汾盆地东缘,西傍临汾、襄汾,南临翼城,东连安泽,东南毗沁水,北接古县。

2006年,浮山县生产总值达到17.6亿元,比2002年增长73.1%,年均增长14.7%人均达到1.4万元。2013年,浮山县总人口13万人,主要有回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分布。2014年浮山县有2镇、 7乡,面积946平方公里。

8、吉县

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西南边隅,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南端。东以石头山、金岗岭、姑射山为界,与蒲县、尧都区、乡宁县接壤。

西临黄河,与陕西宜川县相望;南以下张尖为界,与乡宁县昌宁镇相接;北以处壑沟为界,与大宁县相临。至2013年,吉县下辖3个镇、5个乡,79个行政村,总面积1777.26平方公里,总人口108381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7亿元元。

9、乡宁县

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端,临汾市西隅,吕梁山南端,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面积2029平方千米,辖5镇5乡,全县常住人口24.22万(2017年),县驻昌宁镇。

10、大宁县

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南端,北与永和县接壤,南同吉县毗连,东与蒲县、隰县为邻,西与陕西延长县隔黄河相望。县域面积967平方千米,总人口6.8万(2013年)。

11、隰县

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临汾市西北边缘,晋西吕梁山南麓,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县驻龙泉镇。

东临汾西,西连永和,南与蒲县、大宁接壤,北与石楼、交口毗邻,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52公里,总面积1415.3平方公里(2008年),总人口10.30万(2009年),2009年,隰县生产总值60281万元。

12、永和县

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地处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临汾市西北边缘。县境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1219平方公里。永和东邻隰县,南连大宁县,北与石楼县接壤,西与陕西延川县一河之隔。

永和县总面积为1212平方公里,全县辖2镇5乡,79个行政村,314个自然村,总人口53539人(2002年)。县驻城关镇。2009年,永和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87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

13、蒲县

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吕梁山西南侧,东与洪洞接壤,西与大宁毗邻,南与吉县、临汾相连,北与隰县、汾西交界。辖4镇5乡。县域面积1510平方公里,2016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10810人。

14、汾西县

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临汾市北部,吕梁山东南麓,北连吕梁市交口县、晋中市灵石县,南接洪洞县,西依姑射山与隰县、蒲县接壤,东邻汾河与霍州相望。汾西县国土面积880平方公里,5个镇、3个乡,总人口14万(2007年)。2011年,汾西县生产总值完成15.8亿元,同比增长15.3%。

临汾市人民门户网站-行政区划

介绍一下宁武县

宁武县是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所辖的一个县。 宁武县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16万人。宁武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径111°50′-120°40′,北纬38°31′-39°8′之间。境北以内长城为边,与朔州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为界,与神池县接壤;西南以荷叶坪山、芦芽山为屏,与五寨、岢岚相望;南部与静乐县相衔;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州分界;东部与原平市连通。县境南北长约105km,东西宽约45km,总面积1987.7平方公里。城南距太原180km,北达大同180km。由于古宁武城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又称“凤凰城”。

驻凤凰镇。邮编:036700。行政区划代码:140925。区号:0350。

人口民族

2003年总人口16万人。

2000年,宁武县辖4镇18乡,总人口152938人,各乡镇人口:凤凰镇44843阳方口镇19442东寨镇14951石家庄镇4214盘道梁乡1556薛家洼乡2664下白泉乡2371余庄乡4628东庄乡2898迭台寺乡4144春景洼乡1519涔山乡2830大庙乡929前马仑乡1060化北屯乡8013宁化乡4581西马坊乡8689新堡乡6600怀道乡6196圪廖乡3307东马坊乡5776辉顺淘乡1727(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自然地理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按1959年山西省气象局气候区划,属高山严寒区和寒冷干燥区。特别是:气候寒冷,多大风,冬季漫长,无霜期短,山区雨多,其它地区雨量偏少,温度差别大,雨量高度集中于7月和8月。气温、降水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光照时间在各地,以及一地的向阳坡和背阴坡有很大差异。

年平均气温6.2℃,极端最低气温-27℃,7月平均20.1℃,1月平均-9.9℃,年较差为30.0℃。无霜期120至130天。日照总时数平均为2835时,日照百分率67%,年平均太阳总辐射14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2-6℃。

平均降水量470-770mm,山区降水较多,在600mm以上。各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为:春季13%,夏季65%,秋季20%,冬季2%。在历年记录中,降水年际变化十分明显。最多年降水量710.5mm(1959年),最少为226.1mm(1965年),一日最大降水量100mm。

地势高峻,山岭纵横,一般海拔在2000m左右。东部有云中山,以土石山为主,主要山峰有大石人梁、鸡关山和老龙庵等。以大石人梁为最高,海拔2428m。西部由管涔山、芦芽山组成,诸山层峦叠嶂,峻峭壁立、密林丛生。主要山峰有卧羊?⒒撇萘骸⒑梢镀旱龋?0尉?600m以上。西南部为吕梁山,北部为洪涛山,东北部为禅房山。从县东北境的盘道梁起,至西南境的石家庄镇止,共有大小峰峦99座,最低山峰分列县之南北两端,最低海拔是阳方口河西村1260m,境内平均海拔2000m。县内山峰以分水岭为界,分列于南北两境。全县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形总貌山西向东倾斜;由中部高峰,向南北两翼下滑。山地占总面积95%,为1888.32平方公里。海拔在2000m以上者,有49座,占山峰总数的54%。其中:

管涔山是阴山余脉,古称晋山之祖。主峰荷叶坪山位于宁武、五寨、岢岚三县交界处,在西马坊乡南,海拔2787米,是宁武全境的最高点。但顶部宽阔平夷,丰饶的高山草甸,自古以来是理想的天然牧? 芦芽山海拔2736m。坐落于县西南与五寨接壤,山中有四纪冰川遗留的万年冰洞。还有神秘的高山天池群,碧波锦鳞。

禅房山座落在县东北部的薛家洼乡贾家窑村,海拔2106.01米,山体敦实。

宁武境内河流分属汾河、桑干河两大水系,主要有三条河流:

汾河为第一大河,源于县内东寨镇西北约一公里处管涔山脚下,水出峭壁,从石凿“龙口”中流出,龙门上古人石刻“汾源灵沼”四字,即汾河正源。大庙乡楼底村后背,距“汾源灵沼”24公里之汾河沟,也是汾河之源。汾河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4,为1649平方公里。

汾源海拔1602米,出口流量为0.2立方米/秒。从北向南、流经东寨、三马营、宫家庄、二马营、头马营、化北屯、山寨、北屯、蒯屯关、宁化、坝门口、南屯、子方庙、十里桥、用湖屯、石家庄、阳方、定河、潘家湾,入静乐县境。

洪河原无名,1964年全县统一规划,将怀道、圪瘳两沟汇合而成的主流取此名。源于东庄乡三张庄村东沟,系汾河一级支流,全长38公里,为第二大河。流域面积504平方公里,占境内汾河流域面积的31%。

恢河是宁武第三大河,为桑干河上游。源于余庄乡分水岭脚下,境内长32公里。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平均纵坡1%。平均清水流量0.1立方米/秒。夏秋河水较大,枯水期常呈断流。1959年于阳方口桥处实测,河宽180米,平均水深0.81米,洪峰流量500立方米/秒。从西南向东北,流经余庄、苗庄、坝上、杨庄、城关、大河堡、马家湾、石湖河、麻峪寨、石嘴子、阳方、河西。至阳方口镇入朔县境,向北流经大同盆地,入官厅水库。

人文历史

宁武县,汉置楼烦县,魏、西晋因之,永嘉年废。北宋置宁化军。金称宁化县,为宁化州治。明洪武三年置宁化所(故址在进县南之宁化乡)。成化处建宁武关,清雍正三年置宁武县,为宁武府治。民国元年废府留县,今因之。

宁武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杨庄等处古文化遗址所遗贸的石斧、陶片,为史学界研究黄河中游地区文化发展,提供了依据。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古老而善于射骑的楼烦部族(或氏族)便活动在今宁武一带。公元前277年,赵国征服楼烦,赵武灵王为实现灭秦大计,重用楼烦将士,今宁武是其驻扎的主要地域。隋代,几十万工匠在今宁武天池、汾源一带,建筑了规模宏大的汾阳宫。唐代、天池、元池、楼烦是朝迁的重要军马基地。元代,戍边军民开始在今宁武一带屯田垦植,结束了当地有史以来的荒漠状态。明清以来,修内边、筑城池,营建寺庙,宁武一步步发展起来。

明洪武年间设镇西卫、属太原府管辖。成化四年立宁武关。嘉靖十九年,宁武为山西镇,统领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军事。清雍正三年始改为宁武县为宁武府治,领“宁武”、“神池”、“五寨”、“偏关”四县,属山西雁门道。民国初年废府,建国后为“宁武县人民”,隶属山西省忻县地区行署辖。1959年1月划归晋北专署,1961年重归忻县专属。 “”期间改“县人民”为“县革命委员会”,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81年3月,县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至今,现为山西省忻州市人民管辖。

自战国到明末,宁武地区或边关要地,联络内地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通道,或内地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地,民族商贾文化交往的主要地段。宁武特殊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粗犷、刚强的宁武人民,勤劳淳朴的宁武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古代疏通汾水河道、降伏水患的治水始主台骀长期生活在今宁武一带,在今宁武定河村建有“昌宁公家庙”,立祠纪念。汉代著名女文豪班姨妤就是古楼烦人。刘肇文开本县留学外国的先河。丁致中、南桂馨早年参加同盟会,参与辛亥太原起义,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斗争中曾作出重要贡献著名文学吴敬梓之长子吴良曾任宁武知府,政绩显著。宁武籍王春菁、王春葳姐妹在30年代括襄全国网球单打、双打冠军,为宁武和山西人民争得殊荣。抗日战争期间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贺龙、关向应、王震、余秋里长期战斗在宁武一带,留下许多革命足迹和光荣传统。宁武人民出生入死英勇斗争,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旧堡村民兵分队长、晋缓特级民兵英雄张初元创造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敌人来了就战斗,敌人走了便生产的劳武结合的经验,誉满晋绥。席麻洼村民兵队长邢四娃组织带领民兵开荒地种田,创办“合作社”,妇幼皆知,闻名遐迩。抗日、期间宁武数以万计的人民支前参战,为革命有1076名烈士牺牲。

施甸县的地方特产

施甸茶叶

施甸茶叶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特产。施甸县茶叶以万兴碧毫、万兴雀舌、台山云毫,姚关龙银尖和酒房银风驰名。施甸县茶叶13个乡镇均有分布,涉及106个村2万多户农户,茶农近8万人。冰糖

施甸冰糖以白沙糖为原料,加配鸡蛋、土碱等调料,精制加工而成,形如结晶冰体,味甜而醇,无燥热性,食之滋阴降火,提神补气,为中医常用药引,尤宜老幼食用,产品销于省内外及东南亚各国,是民间社会交往的贵重礼品。 雕梅

施甸雕梅闻名国内外,且远销东南亚各国。它以红花大盐梅为原料,精选后雕琢去核,用特殊方法除涩,再用优质冬蜂蜜反复浸泡装罐,长久密封而成。雕梅未尝而先闻其香,色调与鲜梅无异。吃味酸甜适中,清脆可口,回味无穷,百食不厌。它含水量有大量的果酸,能开胃健啤,清嗓润肺,生津止渴。不仅是一种美味佳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豆片

施甸豆片又名干兰片,它是以豌豆为原料,经磨粉、细筛、调浆、搅拌、煮熟、制片、晒干、包装等工序精制而成。薄而透明,色嫩黄,能长久储存而不变质,可油炸、烧汤、热炒等,香脆可口,营养丰富,是桌上美味和赠友佳品。 果松籽

果松籽,顾名思义就是果松树所结出的。果松是一种多年生植物,树木高大,是建房、家具特需材料,主要产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温凉山区。果松籽颗粒大、均匀、饱满、壳亮,是全国各地老幼皆宜的保健食品,既可用于植树造林,又是招待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 五香豆酱

五香豆酱产于施甸县由旺区,它选取用优质黄豆,经煮熟发酵加入各种香料,切成块块,晾晒精制而成。它味真鲜美、辣麻具全,食用方便,同时便于携带和保管。具有开胃健脾、增进食俗等特点。切片油煎香气扑鼻,是家庭餐桌和旅游菜肴之佳品。河图大烧

大烧,又称“烤猪”,素为保山盛筵上的一道大菜,尤以河图乡人所烤最负盛名。其制作颇为繁难:将适龄壮猪宰杀除毛清腔后缝上破口,通体涂上以芝麻油、蜂蜜、酱油及多种香料调制的混合调料,再将其整个地架在栗炭火上边翻边烤,边烤边涂调料,直到熟透为止。大烧外酥内嫩,皮色金黄油亮,香脆酥润:肉质鲜嫩细腻,甜而含香。 下村豆粉

下村地处保山城北近郊,昔时村里半数以上农户为“豆粉世家”,堪称老字号的“豆粉专业村”去了,但仍有上百户人家继承祖业,既家且商,担儿悠悠地定时定点出现在城街村巷。他们各有各的主顾和“地盘”,很少相互较劲,虽发不了大财,小日子倒也不愁过。 三滴水

三滴水属当地人,特别是和顺乡一带最高级别的筵席,一般是在接待重要客人时的一种宴请形式。但也几乎囊括了腾冲的风味特色。第一滴:点心、开胃类食品,如干果和凉菜类。第二滴:八大碗,主要是腾冲的名特风味,比如火烧、口袋豆腐。第三滴:甜点类的餐后点心,如甜白酒、水果类。 大薄片

这是一道考验厨师刀技的菜,将煮熟放凉的猪肉,片成透明而薄如窗纸的片,沾上配好的佐料。大薄肉片的清脆和佐料的味道混合在口腔里,会使你胃口大开,那滋味尝一下就忘不了。腾冲县城一街有家著名的武氏大薄片,敢以姓氏做招牌绝对不会错。还有很多的名特风味,比如火烧、酸辣汤、青辣子拌鸡纵,再说我就要流口水了。 保山猪

保山猪,系乌金猪的一个重要类型,曾用名保山大耳猪,1986年被列为国家畜禽遗传名录,属肉脂兼用型猪。保山猪产于保山市的隆阳区、施甸、昌宁、腾冲、龙陵县,少量分布于德宏州的部分县市,保山猪适应性抗病力强,耐粗饲,体形较大,前躯较后躯发达,四肢健壮有力,产仔性能高,性成熟早,配种受胎率高,母猪利用年限长,与外来品种杂交优势明显,肉质细嫩、香甜,风味好。施甸骨蚱

施甸骨蚱是施甸民间入冬时节千家万户必备的传统腌制食品之一。用新鲜猪排、脊骨及少量肠、肚砍剁成均匀的团状,然后加入多种香料拌揉至透,填压入罐(瓶),再用猪油密封置于阴凉处,一般三个月后即可加热食用。成熟的骨蚱骨质酥松,色泽鲜红透亮,油而不腻,鲜味淳厚,爽口开胃,别具风味。 施甸水豆豉

施甸水豆豉是施甸城乡人家尤其是山乡人家的“当家腌辣”,以大豆(黄豆或黑豆)蒸煮发酵后加入姜丝、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渍而成。保山各县市农家亦多腌渍此物,加工方法及配料均大同小异,但其色其味却以施甸者为佳:那鲜淋淋、红彤彤的色相,那酸香回甜、滋味隽水的口感,的确惹人食欲。施甸粉丝

施甸粉丝以优质蚕豆为原料,经精心加工研制而成,素以优质著称,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施甸生产的粉丝,粉条细匀、色泽洁白透明、光滑细腻、丝长柔软韧性好(俗称筋骨好),被誉为银丝。它味美价廉,便于携带,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太平元红

太平元红乃选用施甸太平戈家山大型优质山楂果,削皮去籽,用特殊工艺除涩,用优质冬蜂蜜装罐密封,浸渍数日后制成,迄今为止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太平元红初为药用,因食之可口,逐步演变为两全其美的上等食品,后“蜚声四夷”,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其滋味特别,酸甜适度,蜜香诱人,有健胃消食、润肠益肺、提神醒脑、防暑降温之功效。它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钙,具有丰富的营养及药用价值,是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碧毫茶叶

万兴的茶叶由于气候和土壤关系,品质属优,碧毫茶更是吸收高山云雾之灵气,形成内含物成分较高,加工得体,形成了外形紧卷优美,色泽绿润,银毫显露,香气鲜爽,滋味鲜纯,汤色翠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亮的罕见极品茶。 姚关火腿

姚关火腿是施甸县出名的火腿。它选用新鲜猪肉后腿,用米酒、草果、盐巴等调味品,在冬季精制加工,反复重压10天后晒干而成。姚关火腿香味独特、色泽美观、风格别具,食用时可煎、炒、煮、炖都可,香味浓郁、引人入胜。是馈赠亲友和来客进餐的佳品。 紫胶

施甸县山地面积较广,海拔相差较大,气候呈立体性,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适宜种植紫胶。紫胶是工业上用途最广泛的原料之一,从紫胶中提取的色素是化妆品的上等颜料,同时也是食品加工中最好的色素,种植紫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雕梅酒

雕梅酒,产自大理洱源县,是用当地的特产“雕梅”酿造的一种低度数甜酒。雕梅就是以盐梅作原料,先用石灰水把盐梅浸泡,取出晾干,再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连续曲折的花纹,从空隙处挤出梅核,中空如缕,轻轻压启成菊花状,锯齿形的梅饼,放入清水盆中,撒上少许食盐,以去梅子酸味,然后放入砂罐,再用上等红糖、蜂蜜浸渍数月,待梅饼呈金**时就可从瓶坛中取出食用。

广南县广南县多措并举化解科技进村难题

进入“十一五”以来,云南广南县多措并举化解农业科技基础脆弱、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科技意识淡薄、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等科技进村难题。  一是强化科技基础地位

 

 广南县及时成立了由县委一把手挂帅的科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落实了乡(镇)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考核责任制和乡(镇)科委工作量化考核责任制“双轨”管理制度;相继召开了全县科学技术大会和科技奖励大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广南县科技进步的意见》、《广南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广南县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管理办法》、《关于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决定》等科技政策和措施。

 

 二是编制科技发展规划

 

 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大局,广南县委、县统筹编制了《广南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年度科技发展》、《科技发展项目》、《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意见》等,经县委、行文下发县直各部门和乡(镇)执行。

 

 三是健全科技管理制度

 

 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南县委、县制定了《广南县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广南县成果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广南县专利申请资助资金管理办法》、《广南县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资助办法》等科技管理制度,建立科技管理创新机制,大力实施科技人才选拔培养,协调组织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引进一大批科技成果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是增加科技经费投入

 

 把科技三项费、科普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千方百计逐年增加科技投入。广南县的科技三项费由2005年的2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8万元;科普经费2005年的10.6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7万元,并多渠道筹措科技发展基金195万元。

 

 五是实施科技人才战略

 

 广南县建立了县级科技人才信息库,入库管理的在职自然科学类人才1423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949人。取课题研究、项目实施、选派学习、岗位培训等多种有效形式,积极培养科技人才。县委、在2006年3月召开的全县科技大会上,对黑支果乡人民等10个先进集体、黄云才等60个先进个人、《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测绘工作中的应用》等12项县级科技成果进行了表彰奖励;县科协组织评定县级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5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0篇,鼓励奖50篇,并颁发了奖状和奖金。

 

 六是健全科普组织网络

 

 在加强县科技管理部门自身建设的同时,广南县对6个县级学会和18个乡(镇)科协实行年度工作目标量化考核,并把发展农技协作为县、乡科普组织年度考核的重点指标,引导、协调、支持民营企业和个体老板,牵头组织各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组建农技协,带动农村科普组织健康发展。据统计,全县到2008年5月31日止,农技协发展到119个,会员5 439人。

 

 七是实施科技发展项目

 

 科技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充分调动了广南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全县科技自主创新的动力,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7项。其中省级科技项目2项,投入经费95万元;县级科技科普项目立项15项(课题),可启动项目投资408万元,投入科学技术经费93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48万元,科研经费10万元,科技发展基金30万元,科技成果奖励经费5万元,科普经费37万元。

 

 八是开展科技宣传培训

 

 广南县委、县坚持把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取多种有效形式,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技进村入户、百技进万家等科技活动,建立县、乡、村科普宣传栏和科普黑板报,开设农函大、科技夜校等,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涌现出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乡土人才,为解决科技进村难题,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取以上措施,有效地化解了长期困扰全县先进实用科学技术进农村难的问题。同时,取得了4个方面的实际成效:

 首先是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白花油茶品种选育研究”项目的实施,解决了油茶高枝嫁接及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填补了全省油茶技术空白;“高油玉米99-6”制种技术项目,单位产量506.1kg,比对照“兴黄单892”单产405kg增101.1kg;“甜糯888”平均单产938.9kg,具有抗病性强、生育期短、食味品质较好的特点;自主选育优质早熟梨“云岭早香”品种通过省级专家验收;“八角嫁接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这项技术成果目前处于云南省科技领先水平和国内先进水平。通过科技试验、示范项目辐射和带动,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各级各部门共组织申报2006~2007年县级科技成果8项,申报州科技成果“稻鸭共生技术”、“黑节草高产栽培技术”2项,其中“稻鸭共生技术”获州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其次是科技示范效果显著。结合全县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认真组织实施优质稻高产栽培、早熟板栗新植、优质核桃种植、山地生姜规范化栽培、水果甘蔗高产栽培、果树微肥喷施、油桃栽培、早熟梨栽培等“百亩科技示范工程”。创建莲城镇立新新农村建设产业技术应用示范、鑫茂公司基地名贵中药材黑节草栽培技术应用示范和省林科院广南站科普教育基地、莲城镇沙坝水库设施农业展示园、莲城镇大波妈和奎生“五个一”科普惠民示范村、泰昌水果场经济林果科技示范园、莲城镇南秀星级科普社区等科技示范亮点,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支撑,取得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村村有产业”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广南县南屏镇组织实施山地生姜规范化栽培示范209亩(1亩=1/15ha),经科技人员实地测产验收,平均单产2 920kg,按市场价1元/kg计算,亩产值达2 920元,示范区总产值61万元,带动该镇农民种姜4 620亩,按每亩产姜2 t,1元/kg计算,全镇生姜产业总产值达920余万元。

 再次是科技扶贫力度加大。围绕全县扶贫三项工程建设大会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南县把农村科技活动与脱贫奔小康示范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扶贫工作。两年多来,组织编印《广南县百种实用技术资料手册》1 000套10万册,制作科技光碟100套1 000碟,订阅《农村实用技术》400份,由编辑部直接邮寄赠送给县领导、6个单位、3个学会,18个乡(镇)科委(科协),167个村民委员会、7个社区,55个奔小康示范村、22个温饱示范村、51个整村推进示范村、16个科技示范村,2个党建示范村党总支、24个党建示范村党支部,广泛开展各类学习、探讨、交流活动;为奎生、大线塘等25个重点小康示范村科技活动室配置电视、VCD共25套、桌椅330套等科技电教设施。

 在莲城镇的大波妈、奎生、法棚、坡筐和珠街镇的小黑达、长冲等村小组,广南县委、县实施以“成立一个农技协、举办一个农函大培训班、开展一次科普宣传活动、实施一项科技示范项目、培养一户科技示范户”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科技示范亮点工程。在全县共创建科技示范村15个、星级科普示范社区1个、科技示范户1 500余户、科技示范园8个、科普创效示范企业5个、科普示范学校3所,鼓舞了山区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辐射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科技的协调发展。

广南县那洒镇为响应上级党委、“在通道沿线布局20万亩蔬菜基地”的号召,选择镇辖区内位于国道323线旁的子母嘎、马路、箐脚、法门坎、法多倮、维莫等村民小组,率先实施1 000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要实现蔬菜生产高标准化和无公害化,镇党委、首先想到的是蔬菜栽培的科技化,并要求镇科委(科协)、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组织菜农学习《农村实用技术》杂志2007年第7期刊载的《无公害蔬菜――当前蔬菜生产发展的方向》等文章,从引种到育苗,从移栽到收,从装运到销售,均严格按照规模化、规范化、无公害化的要求进行,使蔬菜长势良好、品质提升,菜农收入增长。

 南屏镇马街村民委员会沙坝村民小组组长、苗族***员李正德,阅读了《农村实用技术》杂志2007年第3期刊载的《昌宁核桃业成为增收支柱》和第11期刊载的《核桃丰产栽培技术》后深受启发,立即组织村民集中学习和讨论,决定将核桃作为本村的主要产业来抓,在科技部门和镇的支持下,自己引进、示范种植种漾濞核桃13.7亩,带动全村群众种植400多亩,成活率达99%。

 黑支果乡牡宜村民委员会牡宜村民小组刘厚安,通过学习“百种实用技术资料手册”中的《蔬菜种植技术》、《瓜类蔬菜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技术后,自种西瓜8亩,年纯收入达1.2万余元;黑支果村民委员会鱼秋井村民小组李先刚,靠《农村实用技术》“养殖园”栏目里的实用技术发展养猪业,年纯收入2.5万余元,走上了致富路;天生桥村民委员会踩山坪村民小组是该乡一个居住着30多户苗族的贫困村寨,该村牛产业协会将《肉牛育肥技术》、《牛病防治新技术》等文章作为培训教材,组织高峰黄牛养殖户培训5期160人(次),使协会会员和养牛户掌握了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家家户户不断扩大高峰黄牛养殖规模,提高饲养管理质量,现户均养牛达4头,户创牛产业纯收入

 3 000元,促进了该村民小组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向发展。

 

 九是科技活动丰富多彩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多种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好“一月科技下乡”、“三月法治宣传月”、“4.26知识产权宣传日”、“五月科技活动周”、“百种实用技术进农村”等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累计展出科普展览106块(幅);悬挂科普挂图50套500幅,印发各种科普资料110种5.22万份;赠送《百种实用技术资料手册》2.32万册、科技光碟150碟、科技报刊杂志2 500份,散发科普知识小册子3 000册;表演科普文艺节目1场10个;培训实用技术10期980人(次);开展科技咨询2 000余人(次);受益群众达5.4万余人(次),带动了全县科技进村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升了公众科学素养,提高了群众科技素质,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为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