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中国石油油价比美国油价高?

2.中美石油产量历史对比

3.石油储备量:美国9100万吨,日本8000万吨,中国有多少?

4.石油消费强度对比

5.试分析石油价格的变化对美国、日本、欧洲各国、中国、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影响。

6.石油消费收入弹性系数对比

为什么中国石油油价比美国油价高?

石油在美国的价格_美国石油价值对比

一是三桶油的运行成本高,带动了油价的成本基础,使成品油价格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确定的,也就不可避免地比其他国家高;二是围绕油价的税收比较多、税负比较重,油价的一半来源于税。如果税负轻一半,油价就能降低20%以上。

只是,三桶油的运行成本降不了,油价的基础就降不下。而如果税收减轻了,是否就能转化成消费者的,也很难说,很有可能会成为三桶油的。所以,油价要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税负偏重,从油价来看,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减税是有空间的

中美石油产量历史对比

中国的原油产量从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之后开始快速增长,1969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18年产量超过1亿吨。1986年起至今,产量保持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中国产量达到1.81亿吨。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20世纪以来的产量增长历史相对比,可以发现中美原油产量增长的差异:

(1)美国在1919年之前处于起步阶段,在此阶段,美国的原油开处于无序状态,造成了后期低产井的大量出现。中国从1949年恢复发展石油工业以来,一直由国家对石油工业进行管制,私人不能进行开,这有效地保护了油田。

(2)1920年起,美国本土48州的原油产量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到1965年,美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1%。与美国本土48州产量增长类似,1965年起,中国的原油产量开始超过1000万吨,实现了自给自足,到19年,中国的原油产量达到1.25亿吨,1965~1985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接近53%(图4.16)。

图4.16 中美原油年度产量

(3)1966~15年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均高于4亿吨,处于高位稳定阶段。但由于本阶段内联邦对油价的管制和新增储量开始下降,美国的原油产量高位稳定阶段持续时间仅为10年。与美国相比,中国从1986年起对石油政策进行了调整,并在90年代以后逐渐由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的原油产量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因此,从产量增长的历程上看,中美之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4)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产量在经历了高位稳定阶段之后,从16年起开始进入递减阶段,到2004年已降至1.76亿吨。中国目前处于产量的稳定增长阶段,在此阶段之后,原油产量也必将开始递减。

(5)从原油累计出率来看,若将中国的累计出率曲线向前移动49年,中国1949~2005年的原油出率增长趋势曲线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在1900~1956年间的增长趋势曲线基本吻合(图4.17)。累计出率曲线的相似性说明在达到原油产量高峰之前虽然中美两国的原油基础不同、产量增长历程不同,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对原油的需求,原油的开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原油产量的继续稳定增长,中美原油产量增长历程的差异将逐步显现。

图4.17 中美累计原油出率

石油储备量:美国9100万吨,日本8000万吨,中国有多少?

就目前来看,美国的石油储备毫无疑问是相当庞大的。地理面积并不大的岛国日本,也有着8,000万吨的石油储备。那么,中国又有多少石油储备呢?

中国的石油储备量:8500万吨

相比较于美国和日本而言,中国在这一方面其实比较少。一方面,我们本土并没有多少石油。即使有,也是一些品质不太好的油田。再加上我们没有足够成熟的开技术,最终获得的石油质量远远比不上进口的。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数量众多。截至目前为止,仍然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即使我国人均石油消耗量并不多,加在一起也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

就目前来看,中国的石油储量大约为8,500万吨左右,比美国少了500万吨,比日本多了500万吨。虽然从石油储量的总量上来看,中国并不落后。但基于14亿的庞大人口数量,平均分摊下来,每个人的石油消耗量其实少得可怜。

除此之外,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对于石油的需求也格外旺盛。也正是因此,8500万吨的石油储量对于我们来说,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未来,必然还要为石油再多做争取。

目前来看,我国石油主要进口国还是位于北方的俄罗斯。一直以来,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都是相当不错的。现在有了石油方面的交易,双方在三观契合的情况下也越走越近。有了俄罗斯的帮助,我国的石油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之所以迟迟不肯在国内开发石油,除了硬件条件跟不上之外,另一方面就是不想打扰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开石油,必然会影响到周边的老百姓,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

结语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这些老百姓的切实利益,部门宁愿进口石油,也不愿轻易进行石油的开发。不过相信未来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石油问题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且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石油消费强度对比

1980~2004年,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也驱动着石油消费的高速增长。石油消费量的增长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保持着线性增长关系,这种线性关系有着比较大的斜率(图6.22)。比较大的斜率不仅代表着工业化的经济,也代表着中国石油利用效率的低下。与美国石油消费量与GDP增长关系对比(图6.13),中国的这段线段类似于美国18年以前的线段,中国似乎正在重复美国20世纪50、60年代走过的石油消费之路,这也是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能避免的。

从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历史变化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国石油利用效率最低。造成这一异常低效率的原因是错误的能源政策。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后,60年代又先后发现了辽河、胜利、华北和大港等油田,中国石油产量急剧增长,国家提出了以油气为主的能源政策。1966年电力工业决定将烧煤电厂改烧油,提出了“煤改油”政策。到17年,全国火电厂烧油量达到1800万吨。另外,全国各地工矿企业也争相改烧煤为烧油,全国石油消费量急剧增加,石油消费强度急剧上升,在18年达到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耗0.6吨石油。18年以后,由于世界原油价格高涨,国家用石油出口换取外汇,减少了对国内市场石油的供应,许多电场和工业锅炉也改烧油为烧煤,国内石油消费量下降,石油消费强度也随着下降,1986年下降到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费0.3吨石油,在8年的时间里下降了50%。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到1994年下降到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费0.21吨石油,达到了美国70年代的水平。2000年下降到了每1000美圆GDP需要消费0.18吨石油,相当于美国80年代初的水平。

图6.22 中国石油消费与GDP增长的关系(1980~2004)

图6.23 中国和美国石油消费强度变化历史

(资料来源:剑桥能源)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石油消费强度长期维持在0.21吨/1000美圆GDP(图6.23)。1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取消油价管制,国内油价上升到国际市场水平,美国国内石油消费急剧下降,石油消费强度也随之下降,1986年下降到0.14吨/1000美圆GDP。此后,美国石油消费强度继续保持下降,但下降速度减缓,到2000年下降到0.10吨/1000美圆GDP。中国与美国对比,中国目前的石油消费强度应该处在美国80年代初期的水平,未来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特别是目前的高油价,是18年以来油价的最高峰,也可能像18年的高油价使美国石油消费强度下降一样,促使中国节约和替代石油,使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下降,消费强度也将随之降低。

试分析石油价格的变化对美国、日本、欧洲各国、中国、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影响。

答案:石油高价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影响。

①最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美、日、欧

高油价虽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由于美国经济对于高油价有着很强的免疫能力,高油价尚未对美国经济运行构成直接威胁。相对于美国,欧洲各国受高油价冲击较大,经济很难走出低迷。日本是个贫国,油价持久飙升明显增加日本经济复苏的风险,危害国民经济。

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由于行业生产力过剩以及一次性能源消费仍部分依赖煤炭,石油高价给中国带来的问题还不是相当严重。但是,石油价格继续维持高价,会对就业、外贸等整个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③最大的石油供应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

作为石油重要的供给方,石油输出国组织在高油价背景下获利颇丰。但是,石油美元的大量流入会增大金融活动风险,带来经济的虚繁荣。

石油消费收入弹性系数对比

经济发展对石油消费的依赖也可以用石油需求的收入弹性系数表示,它是石油消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值,说明的是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所需要的石油消费的增长率。图6.24是中国与美国石油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历史,从中可以看出,美国的收入弹性系数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跳跃幅度非常大,在60年代基本稳定在了平均0.58的水平上,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收入弹性系数出现异常,90年代以来基本维持在0.43左右的水平上。中国的石油需求的弹性系数在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剧烈跳跃,相当于美国40年代末和50年代时的情形。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石油消费收入弹性系数也出现异常。而90年代以来中国石油消费收入弹性系数变化幅度变小,基本维持在平均0.67左右的水平上,相当于美国60年代的情况。

图6.24 中国和美国石油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