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提炼金属

2.铸金是什么材质

3.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

4.交子本身价值多少呢?为什么交子没有继续流通下来?

5.铸金是什么意思

6.过去古代的黄金是黄铜吗

古代提炼金属

冶炼铸金价值多少_铸造冶金

在早期的文明国度和地区中,中国使用铜、铁等金属的年代相对说来是较晚的。但是,由于中国在冶铸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创新,使中国的冶金业很快就后来居上,跃升于世界的前列,并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技术进步带动生产发展,并进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典型范例。

埃及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时开始利用自然铜,公元前40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2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爱琴海地区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印度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8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而中国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的。

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铸造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至于铸造既作为成形工艺而存在,又成为冶炼工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达到了“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地步。因此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是冶铸并称,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常用词汇“模范”、“范围”、“陶冶”、“就范”等,都是由冶铸技术衍生而来的。这种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冶金传统,是古代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1.青铜冶炼

被认为是中国古文明象征的商周到战国的青铜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铸造技术所造就的。中国开始冶炼青铜的时期虽然晚于西方约千余年,然而后来居上,冶炼水平很快超过了西方。

从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精美的曾侯乙尊盘和大型的随县编钟群,以至大量的礼器、日用器、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了综合利用浑铸、分铸、失蜡法、锡焊、铜焊的铸造技术,在冶铸工艺技术上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考工记》中所记载的:“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经验性科学总结,表明当时中国已认识到合金成分与青铜的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并已定量地控制铜锡的配比,以得到性能各异,适于不同用途的青铜合金。

《考工记》中还记载有:“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说明当时已掌握了根据火焰的颜色,来判定青铜是否冶炼至精纯程度的知识,这是后世化学中火焰鉴别法的滥觞。用以比喻工夫达到纯熟完美境界的成语“炉火纯青”,就是由此引伸出来的。

在炼铜中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湿法炼铜,也叫胆铜法。这是利用炼丹家所发现的铁对铜离子的置换反应,进行冶铜的方法。其工艺过程是把硫酸铜或碳酸铜(古称曾青、胆矾、石胆等)溶于水,使成胆水,然后投铁块于溶液中,因铁的化学性能比铜活泼,铁离子会置换出铜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宋代已用此法进行大规模的炼铜生产。

2.铸铁冶炼

中国冶炼块铁的起始年代虽然迟至公元前6世纪,约比西方晚900年,然而冶炼铸铁的技术却比欧洲早2000年。中国铸铁的发明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而欧洲则迟至公元后的15世纪。由于铸铁的性能远高于块铁,所以真正的铁器时代是从铸铁诞生后开始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铸铁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中国从块铁到铸铁发明的过渡只用了约一个世纪的时间,而西方则花费了近三千年的漫长路程。中国古代炼铁技术发展得如此迅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英国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说,这是世界炼铁史上的一个唯一的例外。

由于生铁含碳量高,虽硬但脆,不耐碰击,易毁坏,为改进生铁的性能,中国古代发明了一系列的生铁加工技术:

其中,首先是战国时期问世的铸铁柔化术。该项技术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氧化气氛下对生铁进行脱碳热处理,使成白心韧性铸铁;一类是在中性或弱氧化气氛下,对生铁进行石墨化热处理,使成黑心韧性铸铁。而在西方,白心韧性铸铁的生产技术1722年方由法国人首次记述,黑心韧性铸铁是1831年才在美国问世的。到汉代,铸铁柔化术又有新的突破,形成了铸铁脱碳钢的生产工艺,可以由生铁经热处理直接生产低、中、高碳的各种钢材,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的先进钢铁生产国。其产品亦随着中外交通贸易的发展,输运到周围各国以及中亚、西亚和阿拉伯一带。

另一杰出的生铁加工技术是炒钢,它是中国古代由生铁变成钢或熟铁的主要方法,大约发明于西汉后期。其法是把生铁加热成液态或半液态,并不断搅拌,使生铁中的碳份和杂质不断氧化,从而得到钢或熟铁。河南巩县铁生沟和南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都提供了汉代应用炒钢工艺的实物证据。东汉时成书的《太平经》中也说:“有急乃后使工师击治石,求其中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耶。”“莫耶”乃古代宝剑之称。这段文字虽失之疏简,但不难看出,它叙述的是由矿石冶炼得到生铁,再由生铁水经过炒炼,锻打成器的工艺过程。炒钢工艺操作简便,原料易得,可以连续大规模生产,效率高,所得钢材或熟铁的质量高,对中国古代钢铁生产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类似的技术,在欧洲直至十八世纪中叶方由英国人发明。

中国古代的炼钢技术主要是百炼钢。自从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千锤百炼”、“百炼成钢”便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百炼钢肇始于西汉早期的块炼渗碳钢,其后不断增加锻打次数而成定型的加工工艺。到东汉、三国时,百炼钢工艺已相当成熟。上引《太平经》中的“万锻之,乃成莫邪”,即是其生动的写照。曹操曾令工师制作“百辟利器”,曹丕的《典论·剑铭》中说:“选兹良金(指铁),命彼国工,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刘备曾令“蒲元造刀五千口,皆连环,及刃口刻七十二湅”。《古今注·舆服》亦说:“吴大帝有宝剑三,……一曰百炼,二曰青犊,三曰漏景”。后世这一工艺一直被继承,并不断得到发展。

此外,在1981年经中国学者关洪野等人对513件出土的汉魏时期铁器研究后表明,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发明了球墨铸铁,远远早于发达的欧洲国家。目前,中国学者所做的结论已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承认。

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技术,是中国冶金史上的一项独创性发明。陶弘景说:“钢铁是杂炼生柔作刀镰者”,北齐的綦母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说的就是灌钢技术。灌钢的工艺过程大致为,将熔化的生铁与熟铁合炼,生铁中的碳份会向熟铁中扩散,并趋于均匀分布,且可去除部分杂质,而成优质钢材。灌钢技术在宋以后不断被改进,减少了灌炼次数,以至一次炼成。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三说:“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并说“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正反映了灌炼次数的减少。其中把柔铁屈盘起来是为了增加生熟铁的接触面,提高灌钢的效率,并促使碳份分布更均匀;封泥则可以促进造渣,去除杂质,并起保护作用。明代灌钢技术又进一步发展,据《天工开物》卷十四记载,已把柔铁屈盘改为薄熟铁片,进一步增加了生熟铁的接触面,加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的进程,泥封亦改为混封。灌钢又称“抹钢”、“苏钢”,其工艺自清至近代仍很盛行。在坩埚炼钢法发明之前,灌钢法是一种最先进的炼钢技术。

铜、铁外,中国古代冶炼和使用的金属还有金、银、汞、铅、锡、锌等,其中锌的炼制是中国首先发明的。中国在先秦的青铜中已把锌作为伴生矿加入铜合金中,从汉代至元代更是有意识地把锌的氧化物“炉甘石”加入化铜炉中,以生产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铜合金黄铜。明代时,则开始了大规模地用炉甘石作原料提炼金属锌。从十六世纪起,中国的锌便不断传进欧洲。欧洲到十七世纪才开始炼锌,其工艺也是源自于中国。

铸金是什么材质

铸金是什么材质1、属于是多种金属与其他高分子材料混合铸就而成的材质,而且铸金工艺自古就有,通常会使用金子,银子,黄铜等相比较来说会贵重一些的金属材料,然后再混入一些其他的材料进行混合,结合现代铸金工艺进行混合加工,然后再经过多道复杂的现代工序,混入设计者的独运匠心,*终制作而成一件件精心优良的工艺品,而且在现代中,*常见的铸金工艺品是千足金铸金,属于是一种很贵重的礼品。2、其实古代的金和现代的金意思不同,古代的金泛指金属,现代的金特指黄金,而且在文言文中铸金指的是以金属铸某物,我们在现代词语中铸金是将黄金熔化成液态黄金,把液态黄金倒入特定的模具中,自然就会铸造成特定的黄金饰品或黄金成品。3、我国的铸金产物通常都属于千足铸金铸金并不是镀金,虽然传统的镀金技术,也会把黄金熔化,可是镀金的物品,只是在物品表面含有黄金但是它的内部并非是黄金的。4、我们在现代铸金产物表面和内部都是黄金的,因为金元素属于是游离态的,黄金通常以矿石的形式存在,通过冶炼提纯变成金块,而且金块一定要经过铸金技术才能变成黄金饰品或黄金成品。

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

中国最早的金属铸币:铜贝。

商晚期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此时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青铜铸币应运而生。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

铜贝出土于河南安阳和山西保德等地的商代晚期墓葬中,年代约为公元前14至前11世纪,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金属铸币。它比西方金属铸币的发明者小亚细亚的吕底人开始铸币年代(公元前7世纪),要早几个世纪。

“仿铜贝”的出现是我国货币发展史上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把我国货币发展历程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并以其大小、重量、价值比较统一,而且能够大量的就地铸造等优点,与其他“货贝”和“仿贝”无法相比的优势进入了流通领域。

铜贝的形态说明

最初的铜贝摹仿原始贝币形态,人们可以控制它的大小、重量、造型,因而具有天然贝钱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铜贝的出现,开启了金属铸币的先河。战国时期,人们更加关注货币的可识别性和便利性,于是产生出体积规整,质量衡定并铸有铭文的铜贝。

这种铜贝除形制仿照磨去背面的海贝外,面部铸有阴文,陶、金、行、君等数种,以“〓”字为最多,因其逼肖人面,故俗称“鬼脸钱”,亦曰“蚁鼻钱”。战国时期,鬼脸钱以楚国数量居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铜贝

交子本身价值多少呢?为什么交子没有继续流通下来?

有人这么评价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据可考的历史五千年,从西周开始,史书开始出现,中国历史有了明确文字记载,距今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从这些史书里,我们不难发现,人们为了方便货物的交换,商朝时期就已经发明了货币,并且当做货物流通的手段。

最初的货币是以贝壳类为主,这类货币没有太大除货币本身之外的价值。到了春秋时期。

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学会了冶炼金属,此时铸造金属货币出现,这个时候的货币除了本身的交易价值之外,还有金属价值,此时的货币已经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交易通用物品。

在金属货币发明出来之后的一千多年里,货币一直使用的都是铸造金属货币形式,直到宋朝,交子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千多年的传统。

交子是历史上第一种纸质货币,打破了原本固有的铸造金属货币,也缓解了金属稀少的压力。实际上,交子流通的时间并不长,宋朝后期交子接近崩溃,那么比起金属货币更加方便携带的交子为何没能长期流通呢?

一、交子本身价值几何?

1、交子本身的价值远不如金属货币

宋朝初期,整个社会一片繁荣,尤其是随着商人地位的提升,大大带动了各地的贸易往来,使得宋朝经济无比强盛。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个时候使用的货币都是金属货币,商人贸易往来需要大量货币,这个时候货币的重量就成了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试想,若是商人经商,带着几车重的货币来回跑,那无疑增加了许多负担。

这时商人们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若是使用一张纸质凭证代替货币流通,那岂不是会大大减少贸易往来路途上不必要的负担,后来这种纸质凭证由国家承担发行,交子由此应运而生

然而交子与金属货币不同,金属货币本身价值极大,历史上发生过用货币铸造武器的。而交子,纯粹的与赋予它的价值有关,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价值。

所以说,交子是强行让百姓承认他的价值,但在民间,大多数普通百姓是不认交子的,他们始终觉得金属货币才是钱。百姓又是一个社会的基石,长此以往,交子就不再流通了。

铸金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铸金的解释:指以铜﹑锡等金属铸物。通俗的讲,就是将金属熔化后铸造成一定的物品。古代的金和现代的金意思不同,古代的金泛指金属,现代的金特指黄金。在文言文中铸金指的是以金属铸某物。

铸金一词最早出自于《庄子》。《过秦论》对铸金的描写:“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这里的“以为”是“以之为”的意思。

在现代词语中,铸金是将黄金熔化成液态黄金,将液态黄金倒入特定的模具中,铸造成特定的黄金饰品或黄金成品。金锭是铸金技术的产物,也是最简单的铸金产物。

我国的铸金产物一般为千足铸金,意思就是说将千足金熔化,铸造成千足金物品。铸金并不是镀金,虽然传统的镀金技术,也会将黄金熔化,但是镀金的物品,只是在物品表面含有黄金,内部并非是黄金的。

在现代,铸金产物表面和内部都是黄金的。金元素是游离态的,黄金一般以矿石的形式存在,通过冶炼提纯变成金块。金块必须经过铸金技术才能变成黄金饰品或黄金成品。

过去古代的黄金是黄铜吗

金在古代的含义很丰富,所有与金属以及金属颜色相关的几乎都可以用金这个字来做修饰或者称呼。

比如材质是金属的马镫:鞭敲金镫响,齐唱凯歌还

比如刀剑之类的:金就砺则利

比如财货,货币:金五百斤

最后一个例子里面就是你说的黄铜叫金。但是不准确。

准确的说法是:铜在秦汉作为货币出现,那么又把金作为货币的代称,所以才有了金五百斤的说法。

至于那些用铜铸成的器物,是不能直接叫金的,这类物品只能把金作为修饰词,比如金铎(古代军中所用的铜铃);金茎(铜柱。为擎承露盘之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