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强劲反弹!科技股集体回血美股大幅收高,特斯拉涨10%

2.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到底在押注哪些行业和公司 资本

3.苹果该如何处理庞大的现金流?

4.苹果公司该如何处理庞大的现金流

5.苹果超越特斯拉究竟发生什么?

6.对冲基金大师们的从0到1

强劲反弹!科技股集体回血美股大幅收高,特斯拉涨10%

苹果对冲基金价格表_苹果对冲基金价格

* 标普500创下6月以来最佳单日涨幅

* 科技 股大幅反弹,苹果涨4%,特斯拉涨10%

* 奢侈品巨头LVMH放弃收购蒂芙尼,蒂芙尼股价大跌超过6%

在遭遇持续抛售后,美股周三迎来强劲反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高439.58点,或1.6%,报27940.47。标普500指数上涨2%至3398.9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大涨2.7%至11141.56。这也是标普500指数自6月5日以来的最佳单日表现,纳斯达克指数则创下自4月29日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

标普500指数的 科技 板块上涨了3.4%,创下自4月29日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但过去一周来,该板块仍下跌了8.4%。

科技 股集体大回血,经历3天大幅回调反弹很正常

特斯拉的股价在上一交易创下 历史 最大单日跌幅21%后,在周三强力反弹10%,而苹果股价也上涨了4%,上一交易日下跌超过6%。亚马逊涨3.77%,谷歌A涨1.55%,Facebook涨0.94%,微软涨4.26%。

在过去三交易日里面,这几家 科技 巨头市值蒸发了近1万亿美元,目前正大幅收复失地。

虽然 科技 股的反弹给了投资者继续看好后市的信心,但有分析人士指出,在经历了3天的大幅回调后这次反弹十分正常,但要判断反弹是否有力还得看接下来几天的表现。

景顺投资市场策略师胡珀(Kristina Hooper)表示:“ 科技 股近期下跌说明了投资者的确在担心 科技 股估值过高的问题,甚至有人暗示这几天的下跌是又一次剧烈抛售的开端。不过我并不这样认为,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上涨了60%以上,这几天的跌幅只是从高点回调了10%,因此,我认为这种下跌是 健康 的,有利于后续牛市的延续。”

波动性增大,分析师:拆股不会带来更多价值,而投机性会更强

无论后市如何,美股近期的波动性出现了大幅增加,尤其是 科技 股。传奇对冲基金经理德鲁肯米勒(Stanley Druckenmiller)认为:“在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和大量投机活动的刺激下,美股正处于疯狂状态。 目前股市正处于疯狂的状态,不少专家鼓励企业进行拆股,然后公司的股价就可以持续上涨,这样不会带来更多的价值,只是让股票的投机性增加。”

特斯拉股价从8月11日宣布拆股后,到8月31日拆股生效期间累计上涨了82.5%。而苹果在7月30日至8月31日之间的股价也上涨了34.2%。但在拆股之后,苹果股价下跌了12%,特斯拉更是跌了近30% 。

“我不知道短期内美股将走向何方,但我想说,未来三到五年美股将变得极度具有挑战性。”德鲁肯米勒说道,“美股这次大规模的反弹很大程度上是3月以来美联储采取的宽松措施所导致的。美联储和财政部联手释放的流动性和救助行动实际上给金融资产带来狂热的气氛,而且这也是近几年以来,我第一次担心通胀率会上升。”

受美法贸易争端影响,LVMH放弃收购蒂芙尼

奢侈品巨头LVMH周三宣布放弃以162亿美元收购珠宝商蒂芙尼。蒂芙尼股价周三直接低开逾7%,最终收跌6.4%,报113.98美元,远低于LVMH此前的提议收购价135美元。

LVMH表示,放弃收购蒂芙尼的原因主要是这笔交易被卷入了法国与美国政府之间的贸易争端之中。LVMH表示,已收到法国外交部的信件,要求推迟收购交易至2021年1月6日之后,即在收购协议规定的截止日期之后一个多月。

LVMH表示,法国政府对这次收购的干涉与早前美国宣布对法国化妆品、香皂、手提包等商品征收25%的关税有关。今年7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公告称,美国拟对价值约13亿美元的法国输美商品加征25%的关税,以回应法国开征数字服务税对美国 科技 企业造成不利影响,2021年1月6日生效。

而蒂法尼周三也回应称,LVMH以法国政府的要求为借口退出收购这种做法违法,已经向特拉华州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强迫LVMH完成合并,或补偿蒂芙尼在审判中所遭受的损失。蒂芙尼董事长法拉赫(Roger Farah)表示:“我们相信LVMH会设法使用任何可用的手段来避免按协议完成交易。相关法律顾问认为法国外交部干预收购的做法并不具备法律基础。”

其他个股

通信软件公司Slack报告了超出分析师预期的第二财季业绩和全年指导后,股价持续下跌,周三收跌近14%。尽管业绩超出了全年指导,但截至7月31日的季度收入增长年率低于50%,与前两个季度一致。与视频通话软件公司Zoom相比,这令人感到失望,因为Zoom在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的增长率为355%。

美国联合航空股价下跌3.3%,该航空公司表示,由于航空旅行近期不见反弹,联邦政府暂无意再次提供资金支持,该公司将对其20%左右的员工进行停薪处理,该决定将影响约1.6万名美联航员工。 在发给员工的备忘录中,美联航指出,“无法继续配备大幅超出飞行计划的人员”,同时联邦救助计划的工资发放要求将于10月1日到期时,因此该公司将停薪16370名员工。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到底在押注哪些行业和公司 资本

近期,美国研究公司WalletHub发布报告,分析了全球400多家最大的对冲基金在2017年二季度投资组合的变化。其中,排名前100名的对冲基金总资产达到6.1万亿美元。

考虑到这些对冲基金的管理者主要是吸引最富有的投资者,可以说,这一名单反映了世界各地超级富豪的投资策略。

到二季度末,大多数对冲基金购买了金融机构的股票,它们在总投资组合中所占的份额为25.3%,名列榜首;高科技公司居第二位,占投资组合的19%;第三个最受欢迎的行业是服务业,占比15.2%;其次是消费品(14.5%)和医疗保健(11%)。

尽管金融业在对冲基金的投资组合中占主导地位,但这些基金买入的五大股票中,有3家来自于大型科技公司。其中,苹果公司排首位、其次是沃伦·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公司,第三至五位分别是Facebook、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以及金融服务公司富国银行。

科技股的吃香源自其涨势良好,并超过大盘表现。例如,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自今年年初以来上涨了15.7%;大盘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了8.3%,金融公司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上涨了5.3%。可以预计,在未来,对冲基金投资组合中IT公司的股票很可能会增长。

与此同时,二季度对冲基金买入最多的股票分别是:亚马逊(年初以来股价上涨28.17%)、甲骨文(年初以来股价上涨27.8%)、菲利普·莫里斯(自年初以来上涨27.4%)、艾伯维制药(自年初以来上涨15%),以及Broadcom公司(自年初以来上涨43.6%)。这些公司的收入与利润增长都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根据高盛公司分析,科技股的领先在于:第一、科技公司销售额和每股收益(EPS)的增长,以及更多技术的使用,将使得纳斯达克100指数的总回报率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第二,科技行业受利率、外汇汇率或石油价格等宏观事件的影响相对更小。

此外,在二季度,被清仓最多的股票分别是凯洛格食品公司、苹果公司、Eli Lilly、强生与摩根大通。虽然苹果公司位于抛售榜第二,但目前对冲基金持有的股票中,苹果公司仍占比最大。

苹果该如何处理庞大的现金流?

从MacBook到iPhone再到iPad,苹果公司的产品抓住了消费者的想象力,重新创造了市场,也为公司及其股东带来了大把利润。苹果股票市值出现了飙升,成为首家万亿美元公司。随着利润的增加,据最新统计,苹果囤积了1370亿美元现金——超过了它能够盈利经营的规模(至少就目前而言)。因此,苹果公司明智地把现金投资于全球金融账户而不是业务经营。与此同时,它大获成功的产品仍在源源不断地创造更多现金。围绕苹果公司的股东积极主义凸显出短视问题的重要性和争议性。股东积极主义者大卫·埃因霍恩(David Einhorn)出场了。他的对冲基金——绿光资本(Greenlight Capital)一直施压苹果公司派发合适比例的现金。对于这一行为,许多评论持负面态度:埃因霍恩的建议是短视的金融工程思维,而其针对的是一家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公司,是最糟糕的美国股市短视行为。或许诚然如此。或许投资者关于伟大公司的论断下得太草率了。然而,尽管听起来十分奇怪,派发现金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或许是高明的长期战略。最近我用两个非标准角度解释了企业短视的问题。第一是某些短视是明智的。大企业面临着日益多变的经济、技术和政治环境——其原因包括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市场、技术变化改变企业经营环境潜力的提高以及政府对商业利益影响的增加。在这一多变的环境下,大公司必须在做出长期大型决策之前三思而后行。第二,我描述了新出现的数据如何意味着传统智慧——更快的金融市场交易让它们比以前更加偏向于短视——的度量问题。这一观点的支持者指出,纽约和伦敦交易频繁,大公司股票的平均持有期在最近几十年来逐步缩短。事实上,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一小撮快速交易者导致的,而不是因大股东缩短持有期造成的。事实上,美国核心股东——如富达基金公司和先锋基金公司——在最近几十年里平均持有期有所增加。长期以来,企业的生命周期一直是:年轻公司具有创新性,短缺现金,不得不疲于融资;一些企业获得了成功,卖出了产品,收入的现金超过了它们的需要。伟大的公司收获这笔现金并投资于更优良的场频,把企业带向新高峰。苹果就是这类公司之一。但是,不可避免地,其技术会变得标准化和商品化。新的、更火爆的技术会随之出现,企业无法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为其工作,因为它已不再是伟大的新新事物。新产品陷入停滞,老产品不再像过去那样盈利丰厚(因为竞争对手学会了如何让产品更好),而市场和消费者会喜新厌旧。走到这一步并了解自己的企业,会把更多的所屯现金返还投资者,让投资者投资于别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诸多行业——特别是国内石油行业——面临着这一问题,经济学家迈克尔·延森(Michael Jensen)将这描述为合理处理自由现金流的管理挑战。苹果公司现在位于生命周期的哪个位置?仍处于年轻的、新思想比融资能力发展更快,因而困于现金的阶段?还是中年期,但仍然相当灵活能够自我再生的阶段(就像乔布斯主政时期多次发生的那样)?它需要1370亿美元启动和融资大规模苹果电视并使其比iPhone和iPad更成功?或者,苹果公司已经达到了巅峰期?去年秋天苹果地图的拙劣表现把许多人引向了错误的方向,造成了严重的公众不满和一次管理层地震,这是否意味着苹果的最好时代已经过去了?苹果公司可能已经登上高顶并将在此停留多年甚至几十年,但它是否真需要1370亿美元做新投资?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苹果问题:如果苹果继续成功,它难道不能从它的巨星产品中——如iPad、iPhone和MacBook——获得创新所需要的现金吗?苹果公司大约七成的收入来自iPhone和iPad。这些产品会一直成功下去,还是会被取代?这些产品的成功是来自苹果独一无二的资产——史蒂夫·乔布斯的结果,还是因为该公司在生产下一个热门产品的竞争中卡到了最佳身位?短期诱惑会不会太大以至于苹果公司管理层不愿把这1370亿美元放在银行,而是把一部分甚至全部投资于无法获得长期成功的项目中?没准——甚至极有可能——苹果公司的最佳长期动作是把这笔未使用现金的一大部分拿出来还给股东,让后者把它们重新投入到经济中。与此同时,它还可以通过伟大产品继续带来的现金为下一个热门产品融资。饱受批评的短视或许是正适合苹果公司的长期财务战略。(作者系哈佛法学院教授)

苹果公司该如何处理庞大的现金流

苹果公司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令人惊异的成功。从MacBook到iPhone再到iPad,苹果公司的产品抓住了消费者的想象力,重新创造了市场,也为公司及其股东带来了大把利润。苹果股票市值出现了飙升,成为首家万亿美元公司。  随着利润的增加,据最新统计,苹果囤积了1370亿美元现金超过了它能够盈利经营的规模(至少就目前而言)。因此,苹果公司明智地把现金投资于全球金融账户而不是业务经营。与此同时,它大获成功的产品仍在源源不断地创造更多现金。  围绕苹果公司的股东积极主义凸显出短视问题的重要性和争议性。股东积极主义者大卫?埃因霍恩(David Einhorn)出场了。他的对冲基金绿光资本(Greenlight Capital)一直施压苹果公司派发合适比例的现金。对于这一行为,许多评论持负面态度:埃因霍恩的建议是短视的金融工程思维,而其针对的是一家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公司,是最糟糕的美国股市短视行为。  或许诚然如此。或许投资者关于伟大公司的论断下得太草率了。然而,尽管听起来十分奇怪,派发现金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或许是高明的长期战略。  最近我用两个非标准角度解释了企业短视的问题。第一是某些短视是明智的。大企业面临着日益多变的经济、技术和政治环境其原因包括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市场、技术变化改变企业经营环境潜力的提高以及政府对商业利益影响的增加。在这一多变的环境下,大公司必须在做出长期大型决策之前三思而后行。  第二,我描述了新出现的数据如何意味着传统智慧更快的金融市场交易让它们比以前更加偏向于短视的度量问题。这一观点的支持者指出,纽约和伦敦交易频繁,大公司股票的平均持有期在最近几十年来逐步缩短。事实上,这一变化可能是由一小撮快速交易者导致的,而不是因大股东缩短持有期造成的。事实上,美国核心股东如富达基金公司和先锋基金公司在最近几十年里平均持有期有所增加。  长期以来,企业的生命周期一直是:年轻公司具有创新性,短缺现金,不得不疲于融资;一些企业获得了成功,卖出了产品,收入的现金超过了它们的需要。伟大的公司收获这笔现金并投资于更优良的场频,把企业带向新高峰。苹果就是这类公司之一。  走到这一步并了解自己的企业,会把更多的所屯现金返还投资者,让投资者投资于别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诸多行业特别是国内石油行业面临着这一问题,经济学家迈克尔?延森(Michael Jensen)将这描述为合理处理自由现金流的管理挑战。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苹果问题:如果苹果继续成功,它难道不能从它的巨星产品中如iPad、iPhone和MacBook获得创新所需要的现金吗?苹果公司大约七成的收入来自iPhone和iPad。这些产品会一直成功下去,还是会被取代?这些产品的成功是来自苹果独一无二的资产史蒂夫?乔布斯的结果,还是因为该公司在生产下一个热门产品的竞争中卡到了最佳身位?短期诱惑会不会太大以至于苹果公司管理层不愿把这1370亿美元放在银行,而是把一部分甚至全部投资于无法获得长期成功的项目中?  没准甚至极有可能苹果公司的最佳长期动作是把这笔未使用现金的一大部分拿出来还给股东,让后者把它们重新投入到经济中。与此同时,它还可以通过伟大产品继续带来的现金为下一个热门产品融资。饱受批评的短视或许是正适合苹果公司的长期财务战略。

苹果超越特斯拉究竟发生什么?

苹果超越特斯拉究竟发生什么?

特斯拉已经暂停在德国生产电池的计划,并考虑将电池制造生产线搬回美国,以获得美国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税收抵免的资格。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苹果和越特斯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特斯拉突然暂停

危机四伏的欧洲制造业,再遭遇一则利空。

当地时间9月14日,据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特斯拉暂停了在德国生产电池的计划,并考虑将电池制造生产线搬回美国,因为特斯拉正在考虑获得美国电动汽车和电池制造税收抵免的资格。

知情人士进一步透露,目前特斯拉正在讨论将原计划用于德国柏林工厂的电池制造设备运往美国。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此前计划,特斯拉的德国电池工厂预计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池制造厂之一,同时该工厂原本计划投产4680型电池,并率先搭载在ModelY车型上,最大产能或能够满足50万辆/年电动汽车的需求。

另外,有报道指出,关于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扩建计划的投票也被无限期推迟,该投票已经从该委员会的议程中删除,也没有说明重新讨论该议题的时间表。按照此前规划,该工厂年产能上限是50万辆新能源车,或成为欧洲产能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工厂。

而在特斯拉德国工厂扩张受挫的同时,特斯拉董事长罗宾·德霍姆(RobynDenholm)表示,将计划在中国进一步扩张产能,因为特斯拉计划在2030年实现年产能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而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在世界各大洲均设立大型制造工厂。

需要指出的是,特斯拉的新能源工厂是德国政府振兴新能源制造业的重要行动之一。

然而,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降低通胀法案》将这一计划彻底打乱了。该法案将投入369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559亿元)用于能源安全和气候投资,重点覆盖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制造业。其中包括,对新购买的电动汽车提供每辆最高7500美元的退税补贴,但前提是最终的组装在北美完成,且至少40%的电池金属需要在北美开采。

有分析称,该法案提供的生产税收抵免可以抵消电动汽车电池组三分之一以上的成本,这让特斯拉很心动。据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数据,以特斯拉ModelY的电池组为例,其成本将有可能因此下降近40%。

因此,为了拿到这份诱人的补贴,特斯拉正在计划停建德国电池厂并转迁美国,而且特斯拉还考虑在美国建造锂精炼厂。

有分析人士认为,特斯拉将电池厂从德国搬回美国,将对欧洲新能源产业链带来打击,也意味着,美国与欧洲的新能源争夺战正式打响。

另外,美国能源部公布的30款符合补贴条件的车型清单中,不包括德国和其他欧洲制造商生产的数十款电动汽车。

面对美国的这一系列举动,欧盟发出了“强烈抗议”。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贸易专员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表示,欧盟对美国《降低通胀法案》中的“歧视性”政策感到担忧,这些政策对本地采购、本地生产提出了要求。因此,欧盟正在评估这是否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和《政府采购协议》。

近1300亿资金做空苹果

当前,华尔街空头们对特斯拉、苹果等科技巨头的做空势头仍非常凶猛。

据金融数据和分析公司S3Partners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9月14日,苹果的空头头寸高达18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正式超过特斯拉的空头头寸174亿美元,成为了华尔街最大的做空目标。另外,华尔街第3大做空目标是微软、随后是亚马逊、VISA、谷歌母公司Alphabet。

S3Partners的报告指出,自2020年4月以来的8天内,特斯拉都一直是华尔街空头头寸最高的股票。当前苹果、特斯拉的空头头寸都远超排名第三的微软公司,截至周三,微软的空头头寸为110亿美元。

其实,苹果“超越”特斯拉的主要原因是,华尔街空头们削减了对特斯拉的空头头寸。

S3Partners数据显示,过去30天内,苹果、特斯拉的空头头寸都出现净减少,其中特斯拉的空头头寸减少幅度更大:苹果空头头寸净减少了7.9亿美元,而特斯拉空头头寸净减少18.亿美元。

S3Partners的数据还显示,自2020年以来,做空特斯拉的股票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做空苹果的股票数量整体呈震荡趋势,变动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3个月内,做空苹果股票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苹果的股价上涨。过去3个月内,苹果股价累计上涨近20%,整体表现远超大盘。

尽管不再是华尔街的“头号做空目标”,但特斯拉的麻烦仍然不断。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9月14日,特斯拉公司在一项集体诉讼中被起诉,理由是,其对自动驾驶进行虚假宣传。

目前,美国加州北区地方法院已经受理这起诉讼。起诉书表示,特斯拉自2016年以来明知其自动驾驶技术并不成熟,却仍宣称其可以正常使用,这同时还使得其车辆存在安全隐患。

原告方认为,特斯拉的这项举动目的在于吸引投资,避免破产,增加销量。

美国散户疯狂抄底

美股暴跌风暴之下,华尔街对冲基金大肆做空,美国散户投资者却在疯狂抄底。

据独立研究公司VandaResearch汇编的数据显示,本周二,美股经历了史诗级暴跌,美国散户投资者当日投入了超过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9亿元)的资金抄底,是今年散户投资净流入第二大的日交易量,抄底的热门资产包括SPDR标普500ETF、苹果、特斯拉等科技公司。

其中,SPDR标普500ETF在暴跌当日吸引了3.95亿美元的散户资金,这是自2021年7月以来最大的单日购买量。

这也意味着,华尔街机构与专业投资者是美股暴跌的砸盘主力。

暴跌的次日(周三)盘前,散户投资者们仍非常活跃,继续抄底买入了苹果、英伟达和亚马逊公司的股票。数据显示,这3只股票的买入数量超过卖出数量,比例甚至超过了3:1。

另外,Vanda的数据还显示,散户投资者分别买入了大约1亿美元的苹果和AMD股票,特斯拉和两只与纳斯达克100指数挂钩的ETF则位列被买入最多的六大资产。

对此,VandaResearch警告称,多个指标现在正在闪烁警告信号,意味着,如果美股重新达到今年6月的低点,短期内散户抛售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

因为,美国散户资金的流入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今年以来,美国散户投资者的平均亏损已经超过25%。分析人士指出,这些损失意味着,散户投资者“投降”的风险一直在上升,随着散户投资者止损出局,可能会吸引机构投资者进行大量买入。

对冲基金大师们的从0到1

被称为对冲基金大师一般需要几个条件:业绩记录有十年以上,复合收益率要很漂亮(20%+),赚的钱要以十亿为单位,有过几次经典之战。

符合这些条件的投资大师,全世界大概有二三十位吧,都是投资界的传奇人物。大师们从净值1美元到几十美元乃至4万美元的投资历程,赚取数十亿美元的财富故事,自然能引人入胜,不过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他们的从零到一,即开始创业和募集第一只基金的这一步。大师在成为大师之前,也没有名气,没有历史业绩,团队就是光杆司令,创业第一步也并不容易,靠的也是一个人缘或机缘。对于大师们自己而言,一生之中有无数大小战役值得回味,但估计最难忘记的还是第一战-首募之战吧,因为多少有点小激动和憧憬,有时还带点遗憾。

这里撷取五位投资大师的创业故事,从中既能体会到私募创业之艰难,或许也能找到挑选优秀私募的秘诀吧。

巴菲特

世界上最成功的私募,自然是首富巴菲特(巴菲特持有30.83万股伯克希尔A类股,每股股价高达23.5万美元,身家725亿美元),巴菲特在做了13年的私募基金(PE)之后才转战到伯克希尔·哈撒韦。巴菲特是诸多投资大师里面出道最早的,投资生涯也是最长的,现在86岁高龄还奋斗在投资第一线。

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1947年进入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读本科,三年就完成了学业,1950年赴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读研,求学于价值投资教父本·格雷厄姆。1951年毕业后,希望无偿为格雷厄姆工作,但是被婉言拒绝了,于是在父亲的证券公司当了三年的股票销售商。这三年期间,巴菲特一边埋头研究股票,一边上了卡内基的演讲课,还在奥马哈大学开课讲授投资学原理(教材就是恩师写的《聪明的投资人》),同时还谈恋爱和结婚,22岁就和19岁的苏茜结了婚,生了一个女儿。1954年,格雷厄姆终于答应巴菲特来自己的公司上班了,巴菲特在那里干了两年的选股,直到格雷厄姆解散自己的公司。这就是巴菲特创业前的经历,巴菲特此时虽然只有26岁,却是有着七年股龄的职业投资人。

巴菲特1956年5月带着老婆和两个孩子回到家乡奥马哈自立门户,发起了巴菲特合伙基金。这第一只基金规模是105000美元,合伙成员有7人,分别是巴菲特的姐姐及姐夫、姑妈、前室友及其母亲、巴菲特的律师及巴菲特本人。其中巴菲特投入了100美元(按中国人的写法,《滚雪球》是不是可以叫做《从100美元到700亿》?),实际上巴菲特此时的身家已经有14万美元了,创业还是有底气的。巴菲特于当年又成立了两个合伙基金,到了年底合伙基金净资产合计就到了303726美元了。这些钱是个什么概念呢?巴菲特1955年为格雷厄姆工作的年薪是12000美元,1957年在奥马哈的法拉姆大街买的五居室房子花了31500美元。

此后巴菲特的私募之路是顺风顺水,收益率一路飘红,客户也是越积越多,到了1962年元旦,合伙基金净资产已经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100万属于巴菲特个人),投资人发展到了90人。此时巴菲特才搬出卧室找了一间办公室,同时招聘了第一名全职员工。

巴菲特的创业是相当成功,一方面要感谢父亲和恩师带来的关系网,但是最重要的是其本人的感染力。巴菲特很早就立了志,早在12岁的时候就宣布要在30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对挣钱有浓厚的的兴趣与自信。1968年,量化投资的祖师爷爱德华索普与巴菲特打了几次桥牌,便断定此人将成为美国最富有的人,因为其投资理念、分析能力、变通能力都是一流。

巴菲特于1969年秋天结束了巴菲特合伙基金,主要是因为此时价值投资机会太少(后来美股进入了剧烈震荡的70年代)、基金规模又太大(1969年初,基金规模已经增加到1.04亿美元了),并且也不想100%的忙于投资,声称“我要退休了”(47年过去了,还没退休!)。巴菲特确实没有退休,而是转战到伯克希尔了,巴菲特花费了此后的毕生精力,把伯克希尔打造成一架挣钱机器,自己也成了世界首富。

巴菲特1957-1969这13年年均复合收益率是23.2%,其中1969年表现最差,基本为零,1957年为其次,收益率为9.3%,中间的11年收益率都是不错的。伯克希尔的业绩从1965年起就开始有记载了,1965-2015年的这51年,伯克希尔的每股净值的年均复合收益率是19.2%(自2014年度起,伯克希尔的股价收益率也放入了《致股东的信》,到2015年这一数字是20.8%,与净值增幅接近,不过收益为负的年份就多了很多,特别是1974年下跌48.7%与2008年下跌31.8%),累计起来就是增长了7989倍!如果加上1957-19年的巴菲特合伙基金的成绩,那么这总共59年下来,1美元的投入能增长到4万美元!

巴菲特会不会在2017年股东大会后真正退休呢?届时他将有60年的业绩记录,这一纪录在投资史上是空前的,估计也是绝后的。

索罗斯

索罗斯也是生于1930年,与巴菲特同龄,这真是十分的巧合。不过,索罗斯作为一个从匈牙利来到美国的移民,创业之路要艰辛得多,可谓是典型的屌丝逆袭。

索罗斯在纳粹占领匈牙利时期幸运的活了下来,战争结束后于1949年离开匈牙利前往伦敦,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LSE)。索罗斯于1953年拿到学位,论文导师找的是着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毕业之后,他在英国做了几份短工,如手提包销售之类,最后在SF银行(Singer & Friedlander)找到一份交易员的工作,做黄金和股票套利交易。

1956年,索罗斯身上带着5000美金来到了纽约。在伦敦同事的帮助下,索罗斯在F.M.Mayer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先做套利交易员,后成为分析师,1959年转投Wertheim公司,继续从事欧洲证券业务。1963年跳槽到阿诺德·莱希罗德公司(Arnold & S.Bleichroeder),1967年升为研究部主管。

生活方面,1961年索罗斯结了婚,同一年也成为美国公民。这一年,索罗斯利用周末时间重新起草十年前写的《意识的重负》(他自己的评语是:除了标题之外,全文乏善可陈),希望能出版,还将手稿送给导师卡尔·波普尔审阅,1963年至1966年还花了三年的时间修改,但是最终并没有出版。索罗斯此时仍然想当哲学家,可是生活压力很大,父亲来到美国后过了五六年就得了癌症,索罗斯不得不找一位可以供应免费医疗的外科医生。索罗斯最后还是暂且按下了当哲学家之心,回到谋生场中。

索罗斯于1967年在公司内部建立了第一个基金-第一老鹰基金,这是一个只做多的股票基金。索罗斯于1969年建立了第二个基金,叫双鹰基金(几年后改名为量子基金),属于对冲基金,投资范围包括股票、债券、外汇与商品,可以卖空和利用杠杆。双鹰基金是索罗斯自己投入25万美元成立的,不久他认识的一些欧洲阔佬注入了450万美元,这总共475万美元就是索罗斯起家的资本。

1970年,吉姆罗杰斯加入了索罗斯的团队,负责研究,而索罗斯则主攻交易,两人成为黄金搭档。1973年,索罗斯自立门户,建立了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办公室只有三个房间,可以俯瞰纽约中央公园。

从1969年初的475万美元起,索罗斯通过16年的努力,在年底将其增值到4.49亿美元。这16年,总的外部资金流入是-1600万,主要是1981年索罗斯亏损了22.9%,当年客户撤走了1亿美元,其余年份合计流入8400万。索罗斯这16年年均复合收益率是30.89%(巴菲特同期是23.41%),虽然有这么好的业绩,基金规模却没有因此而快速增长,一直靠着内部收益增长,这跟巴菲特真的是没法比。

1985-1999年索罗斯基金的业绩更加的好,将索罗斯基金的年复合收益率推到了32.49%(1969-1999共31年,同期巴菲特是24.93%)。索罗斯基金在规模上也迎来了快速发展,1986年底到了14.6亿美元,1991年底达到了53亿美元。1992年狙击英镑之后,索罗斯名气大振,在全世界范围内扬名,1993年年底索罗斯基金规模就发展到了114亿美元,1999年底到了210亿美元的巅峰。

索罗斯基金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中亏损了15.5%,这也是仅次于1981年的第二次亏损,不过在2001年又扳回来13.8%,此后几年收益尚可,但是毕竟处于半退休状态,不如早年。在2007-2009年的次贷危机中,索罗斯再一次力挽狂澜,分别盈利32%、8%、28%,再一次证明了他最杰出的全球宏观交易能力。

老虎基金罗伯逊

老虎基金的朱利安·罗伯逊属于对冲基金界教父级人物,与索罗斯、斯坦哈特并称对冲基金三巨头。不过罗伯逊大器晚成,创立老虎基金的时候已经48岁“高龄”了。

罗伯逊生于1932年,比索罗斯只小两岁,年少时喜爱运动,棒球和橄榄球玩的很溜。1955年在读完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后,参加了海军,服役2年期满时被提拔为中尉。1957年去了纽约,进入基德尔皮博迪公司(Kidder Peabody & Co.)工作,这一呆就是22年。罗伯逊在基德尔皮博迪公司做销售,将股票和债券推销给个人与机构投资者,做过很多岗位,最终成为资金管理分公司的主管。相比于销售,罗伯逊更喜爱资金管理,工作之余替一些朋友和同事打理个人股票账户,成绩不错。罗伯逊采用的是价值投资策略,通过挖掘基本面信息和评估价值来选股票,持有周期比较长。

罗伯逊有一个好友罗伯特·博奇,此人1970年成为了阿尔弗雷德·琼斯(Alfred Jones)的女婿,琼斯就是被公认为发明对冲基金的人。琼斯本是一个记者,在为《Fortune》写一篇文章时对股市做了点研究,发现股票多空配对可以消除系统性风险,从而在牛市和熊市中都能盈利。靠着这个秘诀,琼斯建立了一家对冲基金,发了财。罗伯逊和博奇、琼斯经常交流,也领悟到了对冲的魅力,把多空对冲和价值投资结合,形成了自己的模式。

1978年,罗伯逊带着全家人去新西兰休一个长假,想写一本小说,讲述一个美国南方人如何成功立足于华尔街,可惜的是几周之后就厌倦写这本书了。最后,新西兰的美景、高尔夫、网球,也无法留住他的心,因为他要创业了!

1980年5月,罗伯逊和和朋友Thorpe McKenzie一共募集了800万美元,设立了老虎基金。老虎这个名字是罗伯逊七岁的儿子建议的,之前他们为了取个好听的名字费尽了心思。罗伯逊是一个爱交际的人(他的名片盒里有几千张名片),朋友很多,加上生意关系广泛,预计能募集到1亿美元,结果是大失所望,只实现了8%的募集目标!这其中包括琼斯的基金,琼斯的基金在女婿博奇接管后,从自营转变到了FOF的形式。

好在1980年这个时机很好,恰逢美股20年大牛市的开端。老虎基金当年就实现了54.9%的费后回报,旗开得胜,此后的6年也实现了平均32.7%的高回报。

罗伯逊将价值投资和股票多空策略完美结合,通过招募大量聪明的且具有运动特长的年轻人来深挖基本面,在内部人才培养与管理、外部市场营销方面都做得不错,规模得以快速扩大,到了1991年,老虎基金成为第三家管理规模过10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到了1993年底就达到了70亿美元,比斯坦哈特还多,仅比索罗斯少一点点(要知道老虎基金起步比索罗斯晚了11年)。基金规模在1998年8月达到了210亿美元的巅峰,公司成员也超过了210人。

不过,在规模膨胀到百亿美元以后,受制于股市流动性,罗伯逊不得不将投资领域从股票扩大到了债券、外汇与商品等市场,即所谓全球宏观市场。罗伯逊的价值投资风格,不太适应全球宏观投资,虽然一开始也赚了很多钱,在债券、外汇、钯金、铜上面都赚了不少,但是最终于1998年因做空日元兑美元而大亏40多亿,基金遭受重创由盛转衰。

屋漏偏逢连夜雨,90年代末Nasdaq的互联网股票一路飙涨,价格从高估到更高估,老虎基金的策略是做多传统价值股而做空互联网股票,结果是两头受挫,基金在1999年下跌19%,与1998年高峰比下跌了43%,而同期标普500则上升了35%。老虎基金在2000年一季度再度下跌13%,赎回潮汹涌不止,罗伯逊已经撑不住了,最终于2000年3月份关掉了老虎系列基金,同时,纳斯达克于2000年3月10日见顶随后崩盘。

虽然最后三年持续下跌,但是老虎基金创立以来的21年复合收益率还是高达23.37%,当初投入的1美元增值到了82.32美元。

老虎基金的结局令人惋惜,一个传奇就此谢幕。但是,罗伯逊的故事其实并没有结束,他后来投资与支持了很多小老虎,这些从老虎基金出来创业的年轻基金经理,大约有40多人,合计管理资金规模约占整个对冲基金行业的10%,占股票多空策略基金的20%,成为对冲基金界一个有影响力的群体。罗伯逊之所以在对冲基金大师里面位居前列,就是因为他培养了一大批小老虎,而这是其他大师们都做不到的,巴菲特也好,索罗斯也好,连找一个满意的继承人都困难。

绿光资本爱因霍恩

爱因霍恩是对冲基金业的后起之秀,着名价值投资人与做空者,被一些人称为“下一个巴菲特”。

爱因霍恩出生于1968年,中学时喜爱数学和辩论,本科就读于康奈尔大学政府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阐述美国航空业的周期性监管问题,结论是不要投资航空业,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投资者本应该将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空中击落”。1991年本科毕业后在DLJ公司做了两年的投行分析师,每周工作100个小时以上。痛苦不堪的两年后,爱因霍恩没有按照常规去商学院读书,而是去了对冲基金西格尔考勒瑞基金公司做买方分析师,三年下来就把投资与投资研究学得比较到位了。

1996年初,爱因霍恩和同事杰夫一起辞职创业,因为妻子开了绿灯,所以把公司取名为绿光资本基金公司。爱因霍恩和杰夫觉得可以募集1000万美元,但最终到了5月份只筹到了90万美元,其中50万美元还是来自于爱因霍恩的父母,爱因霍恩和合伙人也各投入1万美元。

绿光资本的策略与老虎基金是一样的,股票多空结合价值投资,深度的基本面研究,区别在于其多空并不是一一匹配,而是寻找值得做多的多头和值得做空的空头,整体头寸上加以匹配。持有期一般在1年以上,集中持仓,一般把30%-60%的资本投入到最大的5个多头仓位。基金追求绝对收益目标,即无论市场环境如何,都要努力实现正收益。

募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趣事。有一位合伙人介绍来的富人朋友,给爱因霍恩出了一道扑克牌智力测试题,题目是:从一副扑克牌中拿出同一花色的牌,安排牌的顺序,好让人将最上面的一张牌翻开正面朝上,将下一张牌放在最底下,再翻开一张牌正面朝上,将下一张牌放在最底下,如此重复,直到所有的牌按数字依次排列。爱因霍恩答错了,也错过了这笔投资。(我也真希望有人也给我出出这种题目!)

绿光资本在5月之后的1996年获得了37.1%的高收益,没有一个月出现负收益,管理资产很快达到了1300万美元。为了庆祝第一年的旗开得胜,爱因霍恩在冬天的一个晚上邀请了包括父母在内的25个投资人吃了一顿意大利美食,顺便汇报了一下成绩!

1997年,绿光资本获利57.9%,年底管理资产就达到了7500万美元。1998年,绿光资本业绩一般,只有10%,但规模增加到了1.65亿美元。1999年,基金实现了39.7%的收益率,管理资产增长到了2.5亿美元。2000年是第五个年头,基金收益率为13.6%,而纳斯达克指数则暴跌39%,基金规模增长到了4.4亿美元。2001年,纳斯达克又暴跌了20%,而绿光资本则获得31.6%的收益率,管理资产达到了8.25亿美元。

90年代美股扶摇直上,大量资金也不断涌入对冲基金行业,爱因霍恩艺高人胆大,与同样投资风格的老虎基金相比幸运得多,业绩好的出奇,享受了几年美好的时光。

爱因霍恩的成名之作,是在2008年做空雷曼兄弟,从中大赚超过10亿美金。现在,他仍然活跃在一线,在市场上具有很大影响力。

Michael Bury

迈克尔·伯利从规模上和从业时间上来看都算不得大鳄,但是他的故事比较励志,成名之战也颇为惊心动魄,而且他运营对冲基金的方式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所以我们也来看一看他的故事。

伯利出生于1971年,2岁的时候左眼球就因为视网膜神经胶质瘤而被移除,装了一颗玻璃做的假眼球。伯利在小学的时候IQ测试出奇的高,但是朋友很少。5年级的时候父母离婚了,伯利与弟弟跟着父亲住,利用周末和假期的时间,在父亲工作的IBM实验室做一份小工,赚的钱拿来投资共同基金。高中的时候,父母复婚,伯利的信心越来越足,成绩越来越好,但是毕业时因为英文老师的疏忽而被自己中意的哈佛大学拒之门外,去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医学专业读预科班。伯利与周围人的关系都不好,后来被诊断出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这是一种自闭症,患上了会出现社交困难。很自然的,伯利又把兴趣放到了股票上。1991年,伯利被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院录取,读到第3年父亲就过世了。

1996年,伯利开办了一家谈论股票的个人网站valuestocks.net,每周发表几篇长文。大概是因为当时互联网上的网站太少,几个月后MSN的主管就浏览到了伯利的网站,邀请他成为MSN专栏作家,每字1美元。伯利欣然同意,起了个笔名,叫“价值博士”(The Value Doc),开始MSN上谈股票,很快有了不少的读者。

1997年伯利医学院毕业,欠下了15万美元的助学贷款,在斯坦福大学医院找到了一份病理研究的住院医师工作。当年秋天,他在征婚网站Match.com发布了征婚启事(第一代网民啊!咋不投身于互联网啊!),与一位华裔女性黎德英闪电恋爱,3周后就订婚了。做医生很辛苦,伯利为了做好股票还得经常挑灯夜战,利用晚上时间来发表文章更新自己的网站。

2000年6月,伯利29岁,在斯坦福大学医院的工作结束,再也不想从医了,他觉得应该学巴菲特专业做投资。在老婆和家人的支持下,他在美国银行开了一个账户,从此开始了他的对冲基金生涯。伯利野心勃勃,把投资者的最低净值要求设定在1500万美元,基本上把认识的所有人都排除在外了。

运气还真好,几周后,畅销书《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的作者兼对冲基金经理格林布雷特找过来,花了100万美元买了伯利公司22.5%的股份,格林布雷特也是伯利的粉丝,一直在等着他离开医疗行业。伯利用这笔钱还了助学贷款,将公司命名为子孙资本(Scion Capital),在苹果电脑总部之外几个街区的地方租了一间小办公室,这间办公室从前的主人就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沃兹(Steve Wozniak)。

伯利的私募之路还挺顺利。2001年,标普500指数下跌11.88%,子孙资本的净值上涨了55%。2002年,标普再次下跌22.1%,伯利盈利了16%。2003年股市反弹,伯利的组合大涨50%。2003年,伯利管理的资产就达到了2.5亿美元,到了2004年底达到了6亿美元,就不再接受新的投资了。

2003年,伯利年收入超过了500万美元,于是花了380万美元在加州萨拉托加(Saratoga)买了一套6居室的房子,供一家四口住。

买房的同时,伯利觉得房价有点泡沫了,于是对住房市场和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做了深入研究,结论很惊人,他觉得房产危机迟早要爆发,认定做空MBS是一个大机会,是他的“Soros Trade”。他的这一发现比大空头保尔森还早一年,比Soros本人更是早了好几年。于是2003年至2006年连续四年运行他的“Soros Trade”,做空一些金融股,不断买入CDS合约,而这四年CDS头寸一直是浮亏的。

尽管压力巨大,伯利依然对自己的判断怀有信心,不过投资人却逐渐失去了信心,即使伯利5年来为投资人赚了242%,投资人还是对伯利的“Soros Trade”非常反对。伯利发起新基金大干一场的努力失败了,而且与客户的关系还闹得很僵,到了2006年10月,连最初赏识自己的格林布雷特也受不了,飞来圣何塞,两人吵了一架不欢而散。这一年客户撤资1.5亿美元,伯利不得不忍着亏损卖掉了一半的CDS仓位。

熬到了2007年8月,伯利才开始迎来胜利,这一年底公司盈利150%,进账7亿美元,伯利个人进账7000万美元。伯利准备在2008年继续前进,但是客户却不断撤资,2008年下半年管理的资金只有4.5亿美元,比2005年初管理的6.5亿美元缩水了很多,伯利终于再也受不了了,于2009年初关掉了自己的公司。

Michael Bury的私募基金(PE)创业之路,在十年后的中国有无数效仿者,中国有大量民间操盘手,就是靠着在论坛、博客写文章而获得粉丝,或者通过展示交易成绩、参加炒股大赛或期货大赛来露脸。总的来说,这类草根式的基金创业之路十分艰难,规模上与公募等投资机构出身的基金经理比完全无法抗衡,最终业绩也是良莠不齐。

从0到1

以上大师们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从零到一,再到传奇。但是也有众多失败的案例,很多10亿级别起步的对冲基金多以失败而告终,1就是巅峰,例如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

当然,这不是必然的规律,通过私募基金(PE)的首募,很难预测到基金经理的未来之路。预测是很难的,尤其是预测未来,这一点对金融投资来说,对挑选基金经理来说,都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