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布原油库存-美国商业储备原油价格
1.原油价格受什么因素影响
2.战略油气储备比例
原油价格受什么因素影响
以我从事分析以及指导贵金属,原油,外汇的八年多的经验来看现在市面上,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但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供与需两类因素。
一、供给类因素
1生产国产量调整
由于石油的产出区域比较集中,所以产油国,尤其是石油的净出口国的产量调整就对石油价格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这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影响。OPEC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欧佩克,其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的和共同的利益。OPEC的成员国历史上多有变动,目前有12个成员国,分别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目前该组织成员国共控制约占全世界78%以上的石油储量,提供的原油则满足了全球约40%的需求。
正常情况下,欧佩克旨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是一个保证原油价格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其改变了原油产量,其对原油价格的影响也是长期的。
2战争因素影响
由于以原油为原料的各种工业制品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消耗量十分巨大,所以世界各国的原油储备量都以天计,这也就使得一旦爆发战争影响到原油的正常生产和运输的时候都会造成油价大幅波动。如在2011年利比亚战争期间,由于其东部重要的原油输出港班加西陷入战乱和大量外资石油公司员工的撤离,该国的原因生产和对外运输都受到了巨大影响,产量锐减至正常水平的一半,而同时的油价也创下了2009年以来的最高点,至今也没有被超越。而历史上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更是直接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此外,战争后的报复性行为和战争中的威胁行为也经常会影响的石油价格。历史上这种情况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如前文中所提到的OPEC就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利用自身在石油储量占有率的优势逐渐强化在原油定价上的话语权,使原油价格自2两美元以下抬升至3美元一桶,而在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盟战败后,OPEC为报复欧美对以色列的支撑更是将原油价格从3美元上涨至13美元以上,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而近年来,由于美国制裁伊朗,伊朗多次威胁封锁重要的原油运输通道霍尔木兹海峡,油价也因此多次出现波动。
二、需求因素
1、全球经济状态
石油是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一方面它会影响全球经济。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也会反过来影响到原油的价格:当全球经济持续繁荣,原油的需求量就会总体增加,反之就会减少需求量。所以在全球经济遇到重大问题时,原油的价格会受到很大的打压。如原油价格的历史最高点就出现在2008年年中,也就是金融海啸全面爆发的前夜,其后随着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原油价格再也没有回到147美元的高点。
2、全球原油库存变动
尽管总的来说全球原油库存仅仅能够供应全球几十天的原油需求,但是原油库存的变化却能够敏感的反应出全球原油市场的供需对比的变化,一旦库存增加,基本上就说明原油出现了供过于求,反之则是供小于求。而原油价格就会因此出现短期的波动。这方面最为重要和权威的是国际能源署(IEA)的相关报告。
3、气候因素的影响
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很多国家以原油制品为冬季供暖的主要燃料,这就使得气候也会在一些季节对原油的价格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尽管供需两方面都会对原油价格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原油自身在工业生产和应用的一些特点,如消耗巨大,同时为多个重要工业部门提供原料,所以其供应方面的影响更为巨大,单一事件的影响也更为长远。
战略油气储备比例
不同的战略油气储备类型有不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满足应急程度、安全状态、供应成本等要求上是不同的。异地储备往往以成品油和原油两种物资形态出现,矿产地开采储备和矿产地封存储备是以原油物资形态出现。不同的油品使用对象对其储备也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如有研究者认为要根据油气资源的品种和军队等的需要,进行储备方式、方法的选择。这是根据储备品的使用对象来区别对待,但是中国战略油气储备有着基本需求满足特征。战略油气储备管理是通过储备原则来指导确定储备方式和储备数量,无论是国家一方,还是储备和使用一方都会关心各自的储量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解决表7-6中所列的各种类型的比例。
1.他国储备比例概况
从收集的资料看,研究最多的内容是根据储备主体和储备形式分类来说明储备比例。即国家储备和企业储备或机构储备在油品和原油上各占多少比例。
不同的国家对于成品油和原油的储备比例各不相同。最早开始战略油气储备的法国是以成品油为主、原油为辅。据资料显示,英国的成品油占到总储备量的53%,德国成品油和原油各为50%。
还由于不同的国家储备主体也有差别(表7-14)。如欧美、日、韩等国的石油储备都有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并占据着很大的份额。德国施行“联盟储备”机制,官民联盟储备量为90天、政府储备17天、企业储备15天[136]。法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在1993年颁布的新石油法规中规定企业要相当于前一年消费量26%的储备,约为95天的储备量[2]。日本民间石油储备达到77天,占据国家总储量的46.4%。美国目前的战略石油储备高达7.27亿桶,商业原油库存有3.5亿桶;其全国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的进口量,其中政府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134]。日本在2000年国家储备474.1×108L,占总储备52%;民间储备434.0×108L,占总量48%;2002年国储483.6×108L原油、89天;民储418.7×108L、77天消费水平[179]。到2004年176天,约9398×104m?的总储备量,其中政府91天、约5099×104m?;企业85天、约4554×104m?[141]。韩国2002年石油总储备为74.5天,其中国家储备29.7天、民间储备44.8天[134]。可以从表7-12中看出,不同国家在对储备对象的比例要求上差别也很大。
表7-14 中国与其他各国不同储备对象的储备比例比较
从IEA成员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发展趋势看,政府储备基本稳定,企业储备比例下降,机构储备比例上升。储备油品的品种各国间存在较大差异,油品所占比例15%~100%都有,政府储备通常是原油[68]。IEA估计欧盟石油储备成品油占总储备量的比例约为56%,占各国石油储备总量的比例为20%~100%[180]。
从储备的油品形式看,不同的国家储备的形式及不同形式的储备量比例差别很大。不过有一个共同点,各国政府储备基本都是以原油形式为主,只有少数欧洲国家有成品油。这主要是考虑储备成本和储备目的而形成的趋势。储备成本包括储备设备建设的一次性投入、采购储备石油的资金、运行维护费用。原油的储备成本是最低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投资作用。美国的盐穴储库的修建成本约1.5美元/升,而罐储高达12美元/升。
因此中国的战略油气储备是以国家储备为主,那么在储备油品形式上也应该是原油形态。应急程度最好的成品油形式储备应该由企业承担,这也便于直接供应给成品油消费市场。同时,这部分的储备进入了国家管控范围,可以以战略石油储备管理渠道下拨一定的补贴费用来控制。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接替系统:战略勘查储备的原油可以供应异地储备,异地储备的原油又可以供应生产企业生产,最后接替成品油储备。
2.战略油气储备组织间供给关系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各个国家的储备比例与其储备形式有很大关系。而储备形式和储备方法的不同又会使得储备成本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应急程度高的即供应时间短的方案成本发生费用会高。所以无论从成本上还是供应时间上进行研究都必须搞清楚战略油气储备各种组织之间的关系,见图7-8。
图7-8 战略油气储备组织间供给关系
如果储备以油品形式,且已运至异地储备基地中,这时应急供应时间最短,但是储备成本较高。如果以原油形态储备,在开采地储备、异地储备和封存储备3种类型上应该是最后一种成本最低。因为该储备方式不需要人为建造储物或者运输至某一地方,所以成本最低,但是供应所花时间最长。如果开采后储备在当地人工储备容器中,运输费用基本可以省去,可是需要轮换油等环节来维持原油的质量,这就有大量的成本费用发生。对于封存储备方式上是可以省略的,而且安保程度和费用也会降低。如果开采出来放置岩洞中,那么需要运输费用,当然封存储备方式是不需要的。
从以上讨论中还可以看出,异地储备、矿产地开采地储备和封存储备这3种方式呈现接替性。当异地储备原油量使用降到安全线时,就可以动用开采地储备的原油;而当开采地储备的原油量调用降到安全线时,就应该启封生产井,开始动用封存储备的原油。因此这3种储备方式各自储备的比例就与运输所要时间、开采生产所需时间有关联。
假设突发事件造成进口油气资源完全中断,那么油气供给只能完全依靠国内供给。即石油产品的炼油生产企业只能由国内的油田生产原油或储备地输送原油来完成供给任务;其他的生产制造企业、服务行业等用油组织或销售终端组织也完全依靠国内供给。其供给关系可用图7-8展示。其中油品使用者代表石油产品的终端使用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
由图7-8可以得到5条供油路径。路径Ⅰ,即异地储备基地—油品使用者或终端销售者,这时的异地储备品应是油气产成品,如汽油、柴油等,也是供油路径中最短的一个;路径Ⅱ,即异地储备基地—炼油企业—油品使用者或终端销售者;路径Ⅲ,即矿产地封存储备基地—异地储备基地—炼油企业—油品使用者或终端销售者;路径Ⅳ,即矿产地封存储备基地—矿产地开采储备基地—炼油企业—油品使用者或终端销售者;路径Ⅴ,即矿产地封存储备基地—矿产地开采储备基地—异地储备基地—炼油企业—油品使用者或终端销售者。
此时,储备供应总成本和总时间分别用公式(7—1)、公式(7—2)计算。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式中:C总为总储备成本;ci为第i个运输过程需要发生的成本费用,i=1,2,3…,8;c炼油为炼油花费的成本费用;c储备为储备基地储备物资所花费用;c开采为从矿产地封存储备基地开采出应急使用的原油时所花费用。
c储备采用不同的路径供油时其组成项目有所不同。当由第一条和第二条路径供油,c储备等于异地储备费用;当由第三条路径供油,c储备等于异地储备费用;当由第四条路径供油,c储备等于矿产地开采储备费用;当由第五条路径供油,c储备等于异地储备基地的储备费与矿产地开采储备基地的储备费之和。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式中:T总为由供应地供油到油品使用者所需全部时间;ti为第i个运输过程需要发生的时间,i=1,2,3…,8;t炼油为炼油所花时间;t开采为从矿产地封存储备基地开采出油气资源所花时间。
一般情况下,由矿产地封存储备到矿产地开采储备基本无运输或运输路径很短,所以可以认为t5=0,c5=0,t4=t7。同时异地储备基地和矿产地储备基地供应物资时间只考虑运输时间,无生产用时间。
3.战略油气储备比例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见,战略油气储备量是需求量、供应时间、供应成本等因素的函数,即公式(7—3)。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式中:Q储备为总储备量;q需求为消费需求量;T为供应时间;C为供应和储备的成本。
假设Ⅰ:消费需求量在常态下和突发事件下总量基本不变。
假设Ⅱ:应急状态下供应物资是首要的问题,即供应时间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因素。
假设Ⅲ:供应是均衡的,而且上游的供应量能够满足下游的需求量。
则Q储备=f(T)。
又可以根据图7-8所示的各战略油气储备组织间的关系得到表7-15。不同的供应路径所需的运输、生产时间是不相同。路径Ⅴ所用时间最多。
表7-15 不同供应路径下的供应时间
再则,中国国家战略油气储备以原油形式为主,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终端只针对炼油企业,所以t1可以不考虑,储备量是供应时间的函数。
对于每个储备组织的原油储备情况,可以利用连续观测法不间断地监控。当某个组织的原油储备库存量降到重新订货点时即安全库存量时立即补充库存。不断补充的量至少等于该组织不断消耗的量,即至少使库存量保持在安全库存量值;同时补充的原油到达时应该是库存原油量降到报警线之前才是安全的,见图7-9。
图7-9 原油储备连续观测方式下的库存变化情况示意图
因此,当炼油企业生产的成品油不断地供应市场,也就不断地消耗原油。储备基地供应炼油企业的原油量与炼油企业的原油消耗量一致时,即可得到: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其中,t开采是指从原油达到储备或炼油加工质量技术标准、可以运输供应下游组织之前所用的所有时间之和。如果成品油量与市场需求短缺量相等,也就是说储备基地的储备功能发挥了作用,储备目的达到了。那么此时各储备基地的储备量比例可以按照供应时间的比例确定。
因此,路径Ⅲ的储备比例:
总时间量T3=t2+t4+t开采;
异地储备基地原油储备量为公式(7—5)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矿产地封存储备基地的储备量为公式(7—6)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路径Ⅳ的储备比例:
总时间量T4=t3+t开采;
异地储备基地原油储备量为公式(7—7)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矿产地封存储备基地的储备量为公式(7—8)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路径Ⅴ的储备比例:
总时间量T5=t2+t7+t开采;
因为t5=0,t4=t7,则路径Ⅲ和路径Ⅴ的时间相同,所以异地储备基地原油储备量Q5异地储备=Q3异地储备。
矿产地开采储备基地的原油储备量为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矿产地封存储备基地的原油储备量为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由此可见,当战略油气储备动用时,供应时间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当总储备量确定以后,可以根据以上(7—1)至(7-10)公式计算出开采储备、封存储备的比例值。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