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何叫"欧佩克"?

2.有谁知道,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的发展历史吗?

3.委内瑞拉石油的成功之路

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何叫"欧佩克"?

1962年石油价格_1992年石油价格

“欧佩克”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它是一个自愿结成的间组织,对其成员国的石油政策进行协调、统一。欧佩克旨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1960年9月10日由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商议成立一个协调机构,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式宣告成立!目前,欧佩克共有11个成员国(括号内为加入欧佩克的时间),它们是:委内瑞拉(1960年),伊朗(1960年)----拥有位居世界第二的石油储量、伊拉克(1960 年)、科威特(1960年)、沙特阿拉伯(1960年)、卡塔尔( 1961年)、印度尼西亚(1962年)、利比亚(1962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阿尔及利亚(1969年)、尼日利亚(11年)

1960年9月成立,其主要机构有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总部设在维也纳。至1988年共有13个成员国。伊拉克、伊朗、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委内瑞拉等 5国为创始国。其他成员还有:卡塔尔、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国家的石油产权、开、提炼和经营长期被外国垄断资本所操纵。该组织旨在协调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取集体行动,同国际石油垄断公司进行谈判,以维护自己的石油利益,在70年代,该组织为保护成员国的石油收益,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签订提高石油标价的协议,并单方面作出提高石油标价的决定,从而取得调节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支配权,一度使西方国家陷入石油危机,并为推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改革起了积极作用。进入80年代后,由于世界石油市场需求量急剧下降,该组织先后取“减产保价”和“减价保产”等措施,被迫不断降低石油价格和限制成员国的产量,使该组织逐渐丧失调节石油价格的支配权。这一发展趋势非短期所能扭转。

除了上述13国石油输出国组织外,还有地区性的国际石油组织。如1965年10月建立的拉丁美洲国家石油互助协会和1968年 1月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后者的成员国在13年10月中东战争期间,以石油为武器,取提价、减产、禁运、增股和国有化等措施,反对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组织还于16年设立国际发展基金,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和财政援助,有力地推动了南南合作。

有谁知道,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的发展历史吗?

利油田是在华北地区早期找油的基础上发现并发展起来的

1961年4月16日 ,在东营村附近打的华8井,首次见到了工业油流,日产原油81吨,从而发现了胜利油田。当年7月,石油工业部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对东营凹陷进行重点勘探。

1962年9月23日 ,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555吨的高产油流,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即由此而来。 1964年1月25日 ,国家正式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形成了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的又一场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会战。1965年3月,坨11井和坨9井分别获日产1134吨和1036吨的高产油流,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千吨级油井。由于该油井位于东营地区胜利村一带,为了纪念石油会战取得的巨大胜利, 11年6月11日 ,“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 12年6月15日 更名为“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1989年8月,经院批准,“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结束了20多年的会战体制。1998年6月,划归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领导和管理。

2000年5月28日 ,根据中石化重组上市的整体部署,“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胜利油田的机构、资产、人员从法律上分开为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上市)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存续)两部分。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是中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是隶属于中石化集团公司的企业。

中国石化2006年1月16日成立了胜利油田分公司。并注销了胜利油田有限公司,此前胜利油田有限公司为中国石化的全资子公司。

从1964年投入大规模勘探开发以来,胜利油田广大职工艰苦创业,速战速捷,到18年,全油田原油产量上到1946万吨,跃居全国第二位。

胜利油田被誉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断层密布,落差悬殊,象“一个盘子摔在地上、摔得粉碎、又被踢了一脚”。胜利油田的科技人员和职工,“一分为二”认识断层,破除“断层有害”论,像查“楼房”、查“房间”一样,搞清断层和油层的特点,高水平、 高效益地勘探、开发了东辛、滨南、河口、临盘等地区的复杂断块油田。 1968年5月18日 ,3205钻井队钻探的渤2 井,获日产13.2吨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孤岛油田。 孤岛油田含油面积85.2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47亿立方米。11年3月,投入大规模开发建设。 凸起,是一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孤岛油田的发现,开创了我国石油勘探史上"凸起找油"的先河,破除了"突起无油"的禁区。孤岛油田是胜利油田的主力大油田、全国高效开发油田,1992年最高年产量474万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1981年开始,国家对胜利油田实行原油产量包干政策,推动胜利油田不断走向新的胜利。

特别是经过八十年代中期的孤东、滨海开发建设会战,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年突破2000万吨,1987年突破3000万吨,1991年达到3355.19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此后,在3000万吨水平上保持稳产至1995年。随后进入战略调整期,1998年的原油产量为2730万吨。特别有意义的是,“八五”以来,油气勘探开发大步向海上挺进,实现了由陆地向海上跨越,形成了陆海并进的格局。

1993年埕岛油田投入开发,2000年海上建成245万吨的生产能力

委内瑞拉石油的成功之路

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创建于16年,是委内瑞拉最大的国营企业,也是目前拉丁美洲地区最大的工业公司,还是世界第四大原油生产商、第三大炼油厂和第七大精炼产品生产商。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4%,外汇收入的86%和税收的83%,都是由委内瑞拉石油公司提供的。

在此公司成立之前委内瑞拉曾有过两个全国性的石油公司。第一个于1878年10月12日组建,完全由本国技术人员管理,在当时曾起过重要作用,1934 年因外国石油公司蜂拥而至被迫解散。第二个是 1960 年成立的国营委内瑞拉石油公司。该公司主要受英国、美国、荷兰等国石油公司的控制,直到12年,这三个国家的石油公司仍控制着委内瑞拉原油产量的98%。

委内瑞拉石油储量十分丰富,已探明的储量为600亿桶,比中东以外的其他任何国家都多。自1922年12月14日出现“井喷”后,国际石油垄断公司纷至沓来,它们巧取豪夺,在委内瑞拉攫取了大量石油租让地。尤其是自1960年国营委内瑞拉石油公司成立之后,这些石油垄断公司便大肆进行掠夺性开,1962年至14年,它们通过油获得的利润多达440利瓦(约合104亿美元)。

70年代以后,委内瑞拉的石油国有化斗争迅速发展。15年8月29日拉斐尔·佩雷斯总统签署了石油国有化法案,明确规定国家将控制石油的勘探、开、提炼、运输、储存以及石油和石油产品的国内外销售,并将原来的国营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和其他各石油公司,全部置于新成立的委内瑞拉石油公司的统一经营管理之下。

委内瑞拉实现石油国有化后,面对的是经过外国石油公司半个多世纪破坏性开的局面,部分油田逐渐自然枯竭,原油产量平均每天减少50万桶。在这些困难面前,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取了一系列措施,为保护本国石油和发展石油工业作出重要贡献。

首先是迅速恢复石油勘探工作。过去在委内瑞拉经营的外国石油公司为牟取暴利,只对储量丰富的油田(如轻质油田)进行开,对日产150桶的油井就报废不再油,而且勘探工作也中断多年。委内瑞拉石油公司成立后,积极筹措资金,大抓勘探工作,如17年在勘探方面投资5利瓦(1亿多美元),在钻井方面投资16利瓦(约4亿美元),共钻井489口,其中勘探井98口,生产井376口,注气注水井15口,还使1386口井恢复了生产。另外,又进行了5500公里的地震勘查。18年和19年两年又投资17利瓦(约4亿美元)用于勘探,勘探区域达4万平方公里。

其次是运用新技术,勘探开发重油。委内瑞拉是世界重油藏量最丰富的国家。到80年代初,该公司已经查实的重油藏量为12000亿桶,其中可供开的达2700亿桶。公司投资25亿美元开发重油,到1988年达到日产重油10万桶,预计2000年可增加到50万桶。为了便于重油的开,下属的马拉文石油公司研究成功一种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连续注气法,以利于开。这种注气法从设计到施工均由委内瑞拉的技术人员承担。为适应重油和超重油提炼工作的需要,委内瑞拉石油公司还与联邦德国维巴石油公司联合建立了鲁尔石油公司,该公司每年可加工500万吨重油和超重油,扩大了委内瑞拉的原油出口。

第三是控制原油产量,发展石油化学工业。为保护本国石油,该公司自70 年代后半期始一直将原油日产量维持在 220 万桶上下,19年产量为1.18亿吨,1980年为1.08亿吨,1981年为1.05亿吨。在保证原油稳产的同时,积极发展石油化学工业。石化工业由其子公司委内瑞拉石油化学公司负责经营,主要石化产品有各种酸、烧碱、塑料和化肥等,其中氮肥和尿素可供出口。

第四是改善运油条件,扩大炼油能力。该公司取了买船、造船、修船、租船并举的方针,以解石油运输燃眉之急。据日本《石油时报》年7月2日报道,当时该公司拥有万吨以上的油船22 艘,总吨位 85 万吨,但仍不能满足石油运输的需要,还在进一步扩建。另外,各炼油厂经过改装和扩建,炼油能力有所提高。到1982年,委内瑞拉有7家炼油厂,年加工原油能力为6419万吨,催化裂化能力890万吨。其中阿穆艾炼油厂为世界上最大的炼油厂,年生产能力可达4950 万吨。同时,委内瑞拉在 80 年代还投资 49亿美元,继续兴建炼油厂,以扩大炼油能力。

第五是重视培训石油技术人才。为减少在石油技术上对石油跨国公司的依赖,公司十分重视培养技术人才。在国家的石油和石油化工专业人员培训委员会的配合下,公司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训练班(分学徒班、速成班和高级班等),内容包括经营管理、机械、电工、钻探、焊接以及石油工业研究等。仅公司建立初期的17年和18年就开设了2000多期各种形式的训练班,接受训练者达3.2万人。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公司原油产量有所下降。在这种困难形势下,公司仍然强调加强智力储备,以保持本国石油生产潜力,仅1983年就举办了 1176 个短训班,1.5 万名石油工人参加了培训,占公司石油工人的1/3。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公司在教材、师资、实验场所的经费开支等方面均提供方便。选派的教师大部分有大学水平,且具有实践经验;公司还设立所有同石油生产过程有关的实验车间;提供各种经费,购买实验器材等等。

最后是扩大销售渠道,积极供应发展中国家。随着原油产量逐年下降,面国内石油消费不断增加,使委内瑞拉原油出口量呈下降趋势。16年每天出口石油215.6万桶,1980年降到186.4万桶,1982年又降到155.4万桶。

为此,公司执行的对外石油贸易战略是,不经过中间商而是把石油直接卖给用户,并逐年扩大销售网。16年石油国有化时公司向世界53家客户供油,1983年扩大了到11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