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143美元_国际油价突破100美元
1.全球富裕指数全球富裕指数排名
2.我国能源状况以及利用情况
3.印度尼西亚 通货膨胀 急!!
全球富裕指数全球富裕指数排名
1、日本生活之物质和精神压力大么?2、09全球富裕指数排名,中国第几名?3、全球富裕指数排名4、富国排行前十位是那些国家?5、全球最富裕的人民在哪国?6、全球富裕指数是什么日本生活之物质和精神压力大么?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其科技发达,设施完备,环境好。全球富裕指数我们是不是会想日本经济如此发达,那么日本工作压力大么?人们全球富裕指数的幸福指数高么?
东京等大城市地区全球富裕指数:物质压力不大,精神压力因人而异整体略大。
大城市圈以外地区:物质压力和精神压力都很小。
日本生活压力:物质方面
首先说一个数据,联合国2013的全球富裕指数,日本全球第10名,中国全球第101名。生活在城市的我们往往会忽略乡村地区的真实生活水平的。
具体消费支出呢?仍旧数字说话。总务省2013年统计的单身人士每月平均收入与支出。收入平均32万日元,支出平均23.7万日元。其中兴趣爱好3万日元。也就是说一个月正常租房子交税放开全球富裕指数了吃喝玩乐之后可以平均剩下1/3的工资。
日本生活压力:精神压力
联合国有一个全球幸福指数。评判标准是六项指标: real GDP per capita, 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ing someone to count on, perceived 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 freedom from corruption, and generosity (Table 2.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日本43位,中国93位。
这个结果还挺意外的,因为印象中中国人似乎更容易过得快乐点。事实上还有一个 地球幸福度指数 Hy Planet Index ,是英国一个团体一直在统计的指数。
在wiki列出的这个指数中,中国在2006年和2009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远远超越日本(而且还是日文wiki)。但是当去官方网站查阅的时候发现去年的分数和wiki上的大相径庭,中国排名较低。
日本的加班工作时间长是事实,但是这并不等同于断言整体社会压力大。作为一个发达国家,物质和精神方面发展比较成熟是必然的。
09全球富裕指数排名,中国第几名?1 ▲ (1) 挪威 0.1 ▲ 0.001
2 ▲ (2) 澳大利亚 0.0 ▲ 0.002
3 _ (2) 冰岛 0.969 ▲ 0.002
4 _ (1) 加拿大 0.966 ▲ 0.001
5 _ 爱尔兰 0.965 ▲ 0.001
6 _ 荷兰 0.964 ▲ 0.003
7 _ 瑞典 0.963 ▲ 0.002
8 ▲ (4) 法国 0.961 ▲ 0.003
9 ▲ (1) 瑞士 0.960 ▲ 0.001
10 _ (2) 日本 0.960 ▲ 0.002
11 _ (2) 卢森堡 0.960 ▲ 0.001
12 _ 芬兰 0.959 ▲ 0.004
13 ▲ (2) 美国 0.956 ▲ 0.001
14 _ 奥地利 0.955 ▲ 0.003
15 ▲ (1) 西班牙 0.955 ▲ 0.003
16 _ (2) 丹麦 0.955 ▲ 0.002
17 _ 比利时 0.953 ▲ 0.002
18 ▲ (1) 意大利 0.951 ▲ 0.001
19 (N/A) 列支敦士登 0.951 ▲ 0.001
20 _ 新西兰 0.950 ▲ 0.002
21 _ 英国 0.947 ▲ 0.002
22 ▲ (1) 德国 0.947 ▲ 0.002
23 ▲ (5) 新加坡 0.944 ▲ 0.002
24 _ (2) 香港 0.944 ▲ 0.001
25 _ (7) 希腊 0.942 ▲ 0.004
26 _ (1) 大韩、民、国 0.937 ▲ 0.004
27 _ (3) 以色列 0.935 ▲ 0.003
28 _ 安道尔 0.934 ▲ 0.001
29 _ (3) 斯洛文尼亚 0.929 ▲ 0.005
30 _ (3) 文莱 0.920 ▲ 0.001
31 _ (2) 科威特 0.916 ▲ 0.004
32 _ (2) 塞浦路斯 0.914 ▲ 0.003
33 ▲ (1) 卡塔尔 0.910 ▲ 0.005
34 _ (1) 葡萄牙 0.909 ▲ 0.002
35 _ (4) 阿联酋 0.903 ▲ 0.007
36 _ (1) 捷克 0.903 ▲ 0.004
37 _ 巴巴多斯 0.903 ▲ 0.004
38 _ (2) 马耳他 0.902 ▲ 0.003
39 _ (7) 巴林 0.895 ▲ 0.001
40 ▲ (2) 爱沙尼亚 0.883 ▲ 0.005
41 _ (3) 波兰 0.880 ▲ 0.004
42 _ (1) 斯洛伐克 0.880 ▲ 0.007
43 _ (5) 匈牙利 0.879 ▲ 0.001
44 _ (4) 智利 0.878 ▲ 0.004
45 _ 克罗地亚 0.871 ▲ 0.004
46 _ (3) 立陶宛 0.870 ▲ 0.005
47 ▲ (12) 安提瓜和巴布达 0.868 ▲ 0.008
48 _ (4) 拉脱维亚 0.866 ▲ 0.007
49 _ (3) 阿根廷 0.866 ▲ 0.005
50 _ (3) 乌拉圭 0.865 ▲ 0.005
51 _ (3) 古巴 0.863 ▲ 0.007
52 _ (6) 巴哈马 0.856 ▲ 0.002
53 _ (2) 墨西哥 0.854 ▲ 0.005
54 _ (4) 哥、斯达黎加 0.854 ▲ 0.005
55 _ (3) 利比亚 0.847 ▲ 0.005
56 _ (3) 阿曼 0.846 ▲ 0.003
57 _ (3) 塞舌尔 0.845 ▲ 0.004
58 ▲ (3) 委内瑞拉 0.844 ▲ 0.011
59 _ (4) 沙特阿拉伯 0.843 ▲ 0.003
60 _ (2) 巴拿马 0.840 ▲ 0.007
61 _ (5) 保加利亚 0.840 ▲ 0.005
62 _ (2) 圣基茨和尼维斯 0.838 ▲ 0.003
63 _ (1) 罗马尼亚 0.837 ▲ 0.005
64 _ (8)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837 ▲ 0.005
65 _ (1) 黑山共和国 0.834 ▲ 0.006
66 _ (3) 马来西亚 0.829 ▲ 0.004
67 _ (2) 塞尔维亚 0.826 ▲ 0.005
68 ▲ (1) 白俄罗斯 0.826 ▲ 0.007
69 _ (3) 圣卢西亚 0.821 _
70 _ (1) 阿尔巴尼亚 0.818 ▲ 0.004
71 ▲ (2) 俄罗斯 0.817 ▲ 0.006
72 _ (4) 马其顿共和国 0.817 ▲ 0.004
73 ▲ (4) 多米尼克 0.814 _
74 ▲ (12) 格林纳达 0.813 ▲ 0.003
75 _ (5) 巴西 0.813 ▲ 0.005
76 _ (1)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0.812 ▲ 0.005
77 ▲ (3) 哥伦比亚 0.807 ▲ 0.007
78 ▲ (1) 秘鲁 0.806 ▲ 0.007
79 ▲ (3) 土耳其 0.806 ▲ 0.004
80 _ (8) 厄瓜多尔 0.806 ▲ 0.001
81 _ (7) 毛里求斯 0.804 ▲ 0.003
82 _ (11) 哈萨克斯坦 0.804 ▲ 0.003
83 _ (2) 黎巴嫩 0.803 ▲ 0.003
84 亚美尼亚 0.798 ▲ +0.011
85 乌克兰 0.796 ▲ +0.007
86 阿塞拜疆 0.787 ▲ +0.014
87 泰国 0.783 ▲ +0.003
88 伊朗 0.782 ▲ +0.005
89 格鲁吉亚 0.778 ▲ +0.010
90 多米尼加共和国 0.777 ▲ +0.006
91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0.772 ▲ +0.005
9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 2] 0.772 ▲ +0.009
93 伯利兹 0.772 ▲ +0.002
94 萨摩亚 0.771 ▲ +0.005
95 马尔代夫 0.771 ▲ +0.006
96 约旦 0.770 ▲ +0.003
苏里南 0.769 ▲ +0.004
98 突尼斯 0.769 ▲ +0.006
99 汤加 0.768 ▲ +0.001
100 牙买加 0.766 _ -0.002
101 巴拉圭 0.761 ▲ +0.004
102 斯里兰卡 0.759 ▲ +0.004
103 加蓬 0.755 ▲ +0.005
104 阿尔及利亚 0.754 ▲ +0.005
105 菲律宾 0.751 ▲ +0.004
106 萨尔瓦多 0.747 ▲ +0.001
107 叙利亚 0.742 ▲ +0.004
108 斐济 0.741 _ -0.003
109 土库曼斯坦 0.739 _
110 巴勒斯坦国 0.737 _
111 印度尼西亚 0.734 ▲ +0.005
112 洪都拉斯 0.732 ▲ +0.003
113 玻利维亚 0.729 ▲ +0.003
114 圭亚那 0.729 ▲ +0.008
115 蒙古 0.727 ▲ +0.007
116 越南 0.725 ▲ +0.005
117 摩尔多瓦 0.720 ▲ +0.002
118 赤道几内亚 0.719 ▲ +0.007
119 乌兹别克斯坦 0.710 ▲ +0.004
120 吉尔吉斯斯坦 0.710 ▲ +0.005
121 佛得角 0.708 ▲ +0.004
122 危地马拉 0.704 ▲ +0.008
123 埃及 0.703 ▲ +0.003
124 尼加拉瓜 0.699 ▲ +0.003
125 博、茨瓦纳 0.694 ▲ +0.011
126 瓦、努阿图 0.693 ▲ +0.005
127 塔、吉克斯坦 0.688 ▲ +0.005
128 纳、米比亚 0.686 ▲ +0.008
129 南、非 0.683 ▲ +0.003
130 摩、洛哥 0.654 ▲ +0.006
131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0.651 ▲ +0.006
132 不、丹 0.619 ▲ +0.011
133 老、挝 0.619 ▲ +0.006
134 印、度 0.612 ▲ +0.008
135 所、罗门群岛 0.610 ▲ +0.006
136 刚、果共和国 0.601 _ -0.002
137 柬、埔寨 0.593 ▲ +0.009
138 缅甸 0.586 ▲ +0.002
139 科摩罗 0.576 ▲ +0.003
140 也门 0.575 ▲ +0.007
141 巴基斯坦 0.572 ▲ +0.004
142 斯威士兰 0.572 ▲ +0.003
143 安哥拉 0.564 ▲ +0.012
144 尼泊尔 0.553 ▲ +0.006
145 马达加斯加 0.543 ▲ +0.006
146 孟加拉国 0.543 ▲ +0.008
147 肯尼亚 0.541 ▲ +0.006
148 巴布亚新几内亚 0.541 ▲ +0.005
149 海地 0.532 ▲ +0.006
150 苏丹 0.531 ▲ +0.005
151 坦桑尼亚 0.530 ▲ +0.011
152 加纳 0.526 ▲ +0.008
153 喀麦隆 0.523 ▲ +0.004
154 毛里塔尼亚 0.520 ▲ +0.001
155 吉布提 0.520 ▲ +0.003
156 莱索托 0.514 ▲ +0.003
157 乌干达 0.514 ▲ +0.009
158 尼日利亚 0.511 ▲ +0.005
159 多哥 0.499 ▲ +0.001
160 马拉维 0.493 ▲ +0.009
161 贝宁 0.492 ▲ +0.005
162 东帝汶 0.489 ▲ +0.005
163 科特迪瓦 0.484 ▲ +0.002
164 赞比亚 0.481 ▲ +0.008
165 厄立特里亚 0.472 ▲ +0.005
166 塞内加尔 0.464 ▲ +0.002
167 卢旺达 0.460 ▲ +0.005
168 冈比亚 0.456 ▲ +0.003
169 利比里亚 0.442 ▲ +0.008
170 几内亚 0.435 ▲ +0.002
171 埃塞俄比亚 0.414 ▲ +0.012
172 莫桑比克 0.402 ▲ +0.005
173 几内亚比绍 0.396 ▲ +0.005
174 布隆迪 0.394 ▲ +0.007
175 乍得 0.392 _ -0.001
176 刚果民主共和国 0.389 ▲ +0.018
177 布基纳法索 0.389 ▲ +0.005
178 马里 0.371 ▲ +0.005
179 中非共和国 0.369 ▲ +0.002
180 塞拉利昂 0.365 ▲ +0.008
181 阿富汗 0.352 ▲ +0.002
182 尼日尔 0.340 ▲ +0.005
据联合国开发署(UNDP)5日发表的2009年版《人类发展报告》,在显示国民生活富裕的指数上,挪威跃居第1,中国排名第92,中国与上一年度相比上升7位
全球富裕指数排名人均收入中国人均收入排名世界第127
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排名
国家 GDP/人(美元)
数据来源
1 卢森堡 48,900
2 美国 36,300
3 百慕达群岛 35,200
4 开曼群岛 35,000
5 圣马利诺 34,600
6 挪威 33,000
7 瑞士 32,000
8 冰岛 30,200
9 加拿大 29,300
10 爱尔兰 29,300
11 比利时 29,200
12 丹麦 28,900
13 日本 28,700
14 阿卢巴 28,000
15 奥地利 27,900
16 香港 27,200
17 荷兰 27,200
18 摩纳哥 27,000
19 澳大利亚 26,900
20 德国 26,200
21 法国 26,000
22 瑞典 26,000
23 芬兰 25,800
24 英国 25,500
25 新加坡 25,200
26 意大利 25,100
27 福克兰群岛 25,000
28 列支敦士登 25,000
29 泽西 24,800 1999
30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2,100
31 法罗群岛 22,000
32 西班牙 21,200
33 关岛 21,000
34 曼岛 21,000
35 新西兰 20,100
36 卡塔尔 20,100
37 格恩西岛 20,000
38 格陵兰 20,000
39 韩国 19,600
40 以色列 19,500
41 葡萄牙 19,400
42 斯洛文尼亚 19,200
43 希腊 19,100
44 安道尔 19,000
45 维京群岛 19,000
46 汶莱 18,600
47 澳门 18,500
48 台湾 18,000
49 直布罗陀 17,500 1
50 科威特 17,500
51 马耳全球富裕指数他 17,200
52 英属维京群岛 16,000
53 巴哈马 15,300
54 捷克 15,300
55 巴林 15,100
56 巴巴多斯 15,000
57 塞浦路斯 15,000
58 法属圭亚那 14,400
59 新加勒多尼亚 14,000
60 匈牙利 13,300
61 北马里亚纳群岛 12,500
62 斯洛伐克 12,400
63 荷兰安全球富裕指数的列斯群岛 11,400
64 沙特阿拉伯 11,400
65 波多黎各 11,100
66 安提瓜和巴布达 11,000
67 圣皮耶和密克罗 11,000
68 爱沙尼亚 11,000
69 马提尼克岛 10,700
70 阿根廷 10,500
71 智利 10,100
72 毛里求斯 10,100
73 南非 10,000
74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0,000
75 克罗地亚 9,800
76 波兰 9,700
77 俄国 9,700
78 土克斯和开科斯群岛 9,600
79 哥德普洛岛 9,000
80 帕劳 9,000
81 拉脱维亚 8,900
82 墨西哥 8,900
83 马来西亚 8,800
84 圣吉斯和尼维斯 8,800
85 白俄罗斯 8,700
86 安圭拉 8,600 2001
87 博茨瓦纳 8,500
88 立陶宛 8,400
89 哥斯达黎加 8,300
90 阿曼 8,300
91 美属萨摩亚群岛 8,000 2000
92 乌拉圭 7,900
93 全世界 7,900
94 塞舌尔群岛 7,800
95 巴西 7,600
96 罗马尼亚 7,600
土耳其 7,300
98 哈萨克 7,200
99 泰国 7,000
100 那米比亚 6,900
101 伊朗 6,800
102 突尼斯 6,800
103 土库曼 6,700
104 保加利亚 6,500
105 加蓬 6,500
106 多米尼加 6,300
107 利比亚 6,200
108 巴拿马 6,200
109 哥伦比亚 6,100
110 塞浦路斯 6,000
111 斐济 5,600
112 美属萨摩亚 5,600
113 留尼汪 5,600
114 阿尔及利亚 5,400
115 圣卢西亚 5,400
116 委内瑞拉 5,400
117 多米尼加 5,400
118 马其顿 5,100
119 库克群岛 5,000 2001
120 秘鲁 5,000
121 瑙鲁 5,000 2001
122 格林纳达 5,000
123 法属玻里尼西亚 5,000 2001
124 伯利兹 4,900
125 黎巴嫩 4,800
126 斯威士兰 4,800
127 中国 4,700
128 萨尔瓦多 4,600
129 菲律宾 4,600
130 乌克兰 4,500
富国排行前十位是那些国家?统计一个国家的人均财富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民众的生活质量。而人均富裕程度高的国家通常还具有很低的犯罪率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因此也十分适合移民、旅游、留学等等。根据瑞士信贷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统计,为您揭秘世界十大人均最富有国家。
1、瑞士人均财富:439486
瑞士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旅游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伯尔尼是联邦所在地,而该国的两个着名全球性都市苏黎世和日内瓦分别被列为世界上生活品质最高城市的第一和第二名。
2、澳大利亚人均财富:333473
澳大利亚是全球领土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国土比整个西欧大一半。澳大利亚不仅国土辽阔,而且物产丰富,是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国家。澳大利亚拥有很多自己特有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奉行多元文化,大约四分之一的居民出生在澳大利亚以外。澳大利亚也是一个体育强国,是全球多项体育盛事的常年举办国。澳大利亚有多个城市曾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居住的地方之一。
3、挪威人均财富:306723
挪威的自然十分丰富,其主要表现在石油、水利、渔业、森林和矿产等方面,其中挪威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石油产业及国际油价。所以挪威建立了国家石油基金,将石油产业的利润用于海外投资,避免了经济过热问题。自2001年起挪威已连续六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并于2009年到2013年连续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
4、卢森堡人均财富:260325
卢森堡是现今欧洲大陆仅存的大公国,曾是工业国家,现在则是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它也是欧元区内最重要的私人银行中心及全球第二大仅次于美国的投资信托中心。作为欧盟中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前列,经济高度发达,金融、广播电视、钢铁是其三大经济支柱产业。因国土孝古堡多,又有“袖珍王国”“千堡之国”的称呼。
5、日本人均财富:253174
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为八国集团之一,首都东京为亚洲最大最领先的城市。日本狭隘的地理空间和上匮乏,造就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6、法国人均财富:249482
法兰西共和国是一个位于欧洲西部的半议会制半总统制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首都巴黎是世界时尚之都和全球最为领先的城市之一。
7、美国人均财富:246268
自1870年以来美国国民经济就高居全球第一,美国是个多文化和多民族的国家,是世界上最热门的移民国家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及其同盟国获得胜利,使美国奠定了世界超级大国领导地位。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诸多领域均领衔全球。年轻与活力、多样性与开
我国能源状况以及利用情况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能源”这一术语,过去人们谈论得很少,正是两次石油危机使它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那么,究竟什么是“能源”呢?关于能源的定义,目前约有20种。例如:《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从其获得热、光和动力之类能量的”;《大英百科全书》说:“能源是一个包括着所有燃料、流水、阳光和风的术语,人类用适当的转换手段便可让它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百科全书》说:“在各种生产活动中,我们利用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等来作功,可利用来作为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种载体,称为能源”;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可见,能源是一种呈多种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转换的能量的源泉。
确切而简单地说,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
通常凡是能被人类加以利用以获得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都可以称为能源。
能源亦称能量或能源。是指可产生各种能量(如热量、电能、光能和机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质的统称。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似的可第十六道路.
[编辑本段]分类
能源种类繁多,而且经过人类不断的开发与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经开始能够满足人类需求。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能源也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来源分为3类: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 通常指与地球内部的热能有关的能源和与原子核反应有关的能源。
①来自地球外部天体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能)。除直接辐射外,并为风能、水能、生物能和矿物能源等的产生提供基础。人类所需能量的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正是各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植物体内贮存下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它们实质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此外,水能、风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阳能转换来的。
②地球本身蕴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热能等。
③地球和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它是一个大热库。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一般厚度为几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状的岩浆,厚度为2900公里。火山爆发一般是这部分岩浆喷出。地球内部为地核,地核中心温度为2000度。可见,地球上的地热贮量也很大。
2、按能源的基本形态分类,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后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一次能源又分为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及生物质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根据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人工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的能量,一次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其中包括水、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三种能源是一次能源的核心,它们成为全球能源的基础;除此以外,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被包括在一次能源的范围内;二次能源则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量,例如: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激光和沼气等能源都属于二次能源。
3、按能源性质分,有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木材)和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人类利用自己体力以外的能源是从用火开始的,最早的燃料是木材,以后用各种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等。现正研究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当前化石燃料消耗量很大,但地球上这些燃料的储量有限。未来铀和钍将提供世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一旦控制核聚变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人类实际上将获得无尽的能源。
4、根据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洁型能源包括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
5、根据能源使用的类型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规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新型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由于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较小,或品位较低,或有间歇性,按已有的技术条件转换利用的经济性尚差,还处于研究、发展阶段,只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数是再生能源。丰富,分布广阔,是未来的主要能源之一。
6、人们通常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对它进行分类。世界能源委员会推荐的能源类型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类认识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为人们所需的某种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们加热到一定温度,它们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并放出大量的热能。我们可以用热来取暖、做饭或制冷,也可以用热来产生蒸汽,用蒸汽推动汽轮机,使热能变成机械能;也可以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使机械能变成电能;如果把电送到工厂、企业、机关、农牧林区和住户,它又可以转换成机械能、光能或热能。
7、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 凡进入能源市场作为商品销售的如煤、石油、天然气和电等均为商品能源。国际上的统计数字均限于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主要指薪柴和农作物残余(秸秆等)。15年,世界上的非商品能源约为0.6太瓦年,相当于6亿吨标准煤。据估计,中国19年的非商品能源约合2.9亿吨标准煤。
8、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人们对一次能源又进一步加以分类。凡是可以不断得到补充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反之称为非再生能源。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非再生能源。地热能基本上是非再生能源,但从地球内部巨大的蕴藏量来看,又具有再生的性质。核能的新发展将使核燃料循环而具有增殖的性质。核聚变的能比核裂变的能可高出 5~10倍,核聚变最合适的燃料重氢(氘)又大量地存在于海水中,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核能是未来能源系统的支柱之一。
随着全球各国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现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更加重视对可再生能源、环保能源以及新型能源的开发与研究;同时我们也相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专家们会不断开发研究出更多新能源来替代现有能源,以满足全球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对能源的高度需求,而且我们能够预计地球上还有很多尚未被人类发现的新能源正等待我们去探寻与研究。
[编辑本段]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是中国和中国人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供应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努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一、能源发展现状
能源是能源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加大能源勘查力度,组织开展了多次评价。中国能源有以下特点:
——能源总量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水力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量的12%,列世界首位。
——人均能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能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能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地质开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极少量可供露天开。石油天然气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工业迅速发展,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供给能力明显提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建成了一批千万吨级的特大型煤矿。200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2.1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23.7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先后建成了大庆、胜利、辽河、塔里木等若干个大型石油生产基地,2006年原油产量1.85亿吨,实现稳步增长,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迅速提高,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586亿立方米。商品化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电力发展迅速,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达到6.22亿千瓦和2.8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较快,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建设了西煤东运铁路专线及港口码头,形成了北油南运管网,建成了西气东输大干线,实现了西电东送和区域电网互联。
——能源节约效果显著。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按2005年不变价格,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由1980年的3.3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6年的1.21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3.9%,扭转了近年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上升的势头。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为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单位产品能耗明显下降,其中钢、水泥、大型合成氨等产品的综合能耗及供电煤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中国能源消费已经位居世界第二。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中国高度重视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6年的69.4%,其他能源比重由27.8%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由4.0%提高到7.2%,石油和天然气有所增长。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煤炭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比重由20.7%提高到49.6%,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用能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中国能源科技取得显著成就,以“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为标志的基础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石油地质科技理论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勘探开发技术体系,特别是复杂区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收率等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煤炭工业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矿井,重点煤矿煤综合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在电力工业方面,先进发电技术和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得到普遍应用,水电站设计、工程技术和设备制造等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初步具备百万千瓦级压水堆自主设计和工程建设能力,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烟气脱硫等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迅速提高。正负500千伏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电示范工程相继建成投运,正负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开始启动。
——环境保护取得进展。中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基本国策,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普遍提高。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组织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中国的能源政策也把减少和有效治理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作为其主要内容。2006年,燃煤机组除尘设施安装率和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近100%,烟尘排放总量与1980年基本相当,单位电量烟尘排放减少了90%。2006年,全国建成并投入运行的脱硫火电机组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的总和,装备脱硫设施的火电机组占火电总装机的比例由2000年的2%提高到30%。
——市场环境逐步完善。中国能源市场环境逐步完善,能源工业改革稳步推进。能源企业重组取得突破,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煤炭工业生产和流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电力工业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建立了监管机构。石油天然气工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能源价格改革不断深化,价格机制不断完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国优质能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源勘探开发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能源监管体制尚待健全。煤矿生产安全欠账比较多,电网结构不够合理,石油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能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的预警应急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编辑本段]中国能源形势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自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其中,已被人类广泛利用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四种。而新近才被人类开发利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
[编辑本段]世界能源消费预测
据IEA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 2007》预测,全球2005年到2030年间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增加55%,年均增长率为1.8%。能源需求将达到177亿吨油当量*,而2005年为114亿吨油当量。化石燃料仍将是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在2005年到2030年的能源需求增长总量中占到84%。石油仍是最重要的单种燃料,尽管它在全球需求中的比重从35%降到了32%。2030年的全球石油需求量将达到1.16亿桶/日,比2006年多出3200万桶/日(增长了37%)。从绝对数量上看,煤炭需求量增幅最大,与近年来的飞速增长保持一致。在2005年到2030年间煤炭需求量将上升73%,其在能源总需求中的比例也将从25%提高到28%。煤炭用量增长大多来源于中国和印度。天然气的比例适度的增加,从21%上升到22%。电力用量将翻一番,它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从17%上升到22%。预计要满足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大概需要在能源供应基础设施方面投入22万亿美元的资金,筹措所有的投资资金将具有挑战性。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人口增长最快,在参考情景中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增长量的74%。仅中国和印度就占全球增长量的45%。OECD国家占五分之一,转型经济国家占其余的6%。总的来看,到了2015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47%,在2030年占一半以上,而目前仅为41%。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所有一次能源(非水利可再生能源除外)需求中所占的比重将增加。全球能源需求增长量约有一半用于发电,另外有五分之一用于满通运输需求,其中大部分是基于石油的燃料。
[编辑本段]世界石油市场预测
1.世界石油价格
世界石油价格定义为石油精炼企业的年平均进口原油收购成本。本文描述了三种不同的油价。基准情景代表了当前对OPEC可能行为的判断,OPEC可以通过调整产量使世界石油价格维持在22-28美元/桶范围内。据估计,OPEC将是中期国际石油市场的主要供应者,因此它的产量决策将对世界油价有很大影响。世界低油价情景代表未来市场石油生产竞争激烈并且供应充足。高油价情景代表OPEC出于非经济原因,制定较低的石油产量目标,内部团结且能够形成市场垄断。
2.世界石油供应
据预测,2025年的世界石油供应将比2001年增加4400万桶/天。产量的增加不仅来自OPEC国家,也来自非OPEC产油国。然而,总增加量中可能只有40%来自非OPEC国家。在过去20年中,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增加导致OPEC的市场占有率远远低于其历史最高市场份额 13年的52%。新的勘探和开技术、工业成本降低、对厂商的财税优惠政策都有利于非OPEC产油国石油生产量的继续增加。未来20年中石油需求增加量中的60%将由OPEC成员国产量的增加来完成,而不是依靠非OPEC产油国。预计在2025年OPEC石油产量比其在2001年的产量高出2500万桶/天。预计OPEC组织2010年的生产能力比前期预测的略少。一些分析家提出OPEC可能通过保留生产能力扩张的策略来追求价格继续攀升。
印度尼西亚 通货膨胀 急!!
一、总量态势
1.经济增长明显回落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00亿元,增长3.5%,回落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67419亿元,增长11.3%,回落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1400亿元,增长10.5%,回落1.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15.9%。分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7%,集体企业增长10.5%,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3%;重工业增长17.3%,轻工业增长13.8%。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品销售率.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7.9%,比1-5月份低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7.6%,农村上涨8.6%。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20.4%,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64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6.9%,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02个百分点;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
3.就业目标完成较好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40万,完成全年目标的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2万,完成全年目标的56%;就业困难人员就业77万,完成全年目标的77%。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4.国家外汇储备增加
2008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3%。上半年增加2806亿美元,同比多增143亿美元。6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591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6.099%,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75%。
二、因素与结构
1.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城乡消费同步增长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02亿元,同比增长26.3%,比上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58436亿元,增长26.8%;农村9966亿元,增长23.2%。在城镇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9.5%、26.6%和26.2%,第一产业同比加2个百分点;中、西部投资分别增长22.4%、35.3%和28.6%,中西部增速明显快于东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43亿元,同比增长21.4%,比上年同期加快6.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9%。其中城镇34819亿元,增长22.1%,县及县以下16224亿元,增长20.0%;批发和零售业43068亿元,住宿和餐饮业7207亿元,分别增长21.3%和24.0%。
2.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234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比上年同期加快2.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666亿美元,增长21.9%,回落5.7个百分点;进口5676亿美元,增长30.6%,加快12.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990亿美元,同比减少132亿美元。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4亿美元,增长45.6%,比上年同期加3.4个百分点。
3.财政收入增长加快 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增速减缓
1-5月份,国家财政收入完成29064.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8%,增速同比加.2个百分点,增长最快的是关税和企业所得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0944亿元,同比增长20.9%,比上年同期回落2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和洗选业。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同比增长14.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
4.货币供应量增幅回落 本外币存反向变动
6月末,广义货币 (M2)余额4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37%,增幅比上年末高0.6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 (M1)余额1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4.19%,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低6.86和3.74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28%。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94亿元,同比多回笼2亿元。
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0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4%。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90万亿元,同比增长18.85%,比上月末低0.84个百分点。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638亿美元,同比下降1.75%,上半年外汇各项存款增加30亿美元,同比少增23亿美元。
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余额30.51万亿元,同比增长15.17%。人民币各项余额28.6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2%,增幅比上年末和上月末分别低1.98和0.74个百分点;外汇余额2753亿美元,同比增长48.63%。上半年人民币增加24525亿元,同比少增899亿元。外汇增加553亿美元,同比多增388亿美元。
5.银行间市场成交量扩大 利率略有所回升
6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8.31万亿元,日均成交 4153亿元,同比增长55.9%,同比多成交1489亿元。
6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3.07%,比上月高0.2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68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3.08%,比上月高0.20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61个百分点。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1.95%,比上月末高0.4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05个百分点。
6.全球股市普遍下跌,A股跌幅全球之最
受全球经济下滑和油价持续高走的影响,全球股市普跌,美股创两年来新低。A股处于下跌中继当中,第二季度上证综指收于2746点,单季跌幅达20%。由于越南股市已反弹30%,因此上证股指自6000点以来跌幅是同期全球之最。
影响A股下跌趋势的基本面因素主要有对国内经济下滑的担心和CPI的持续上扬,并且与国际资本市场联动性越来越强。国内机构对A股仍是一片看淡,基金赎回压力大增,反过来又进一步对A股走势构成压力。
三,政策效应
1, 总体经济形势判断
今年可谓是多事之秋。继南方雪灾之后,四川又发生8级大地震;美国次贷危机一波三折,国际金融动荡加剧,全球通胀上升,增长趋缓。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上半年GDP增长10.4%,CPI上升7.9%,呈现出经济增长明显滑落,通货膨胀高位趋降的态势,与人们的预测大致相符。
经济增长回落,表明我国的经济运行进入了本轮增长周期的下行区间。不过,目前仍处在高位,回落的空间还有。人们对增长回落给予了过分的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如果回落过大,很多矛盾和问题就可能无法掩盖和拖延;二是官员晋升的锦标赛以及的正当性和威信也可能受到影响;三是就业困难有可能增大,社会稳定会受到威胁。
其实,真正值得人们关注的是,经济运行风险的进一步积累。这从一些结构性因素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一是进口高速增长,出口增长大幅回落,虽然符合经济调整的需要和方向,但增加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操作方向不错,但一时难以到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依旧,甚至呈加剧之势。三是企业利润增长下滑,个人收入增长趋缓,而收入增长过快,再加上相对价格扭曲,既可能在通胀较高的情况下使增长进一步下滑,更不利于结构调整。
关于地震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在经济上,地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估计在上万亿元左右,有的甚至无法补救,但损失的是存量资产,而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引致和增加的是新的社会需求,拉动的是流量的增长。在社会生活方面,地震也是危险和机会并存,应对和把握得好,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整合,否则,也可能是又一次付出的学费。
2, 关注全球通胀和国际金融动荡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基本趋势是经济增长趋缓,通货膨胀加速。欧元区一季度经济增长达到0.8%,二季度会进一步萎缩,CPI已经达到3.7%,今年夏季有可能超过4%,是欧洲央行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2倍。英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接近4%,晚些时候有可能达到5%。美国经济增长率一季度为0.6%,全年预计为1-1.6%,6月份消费价格指数上升了1.1%,为2005年9月以来的最大升幅,也是26年来的第二大升幅,预计全年通货膨胀率将达到3.8%-4.2%。许多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而俄罗斯、乌克兰、土耳其、南非和印度尼西亚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两位数,越南的通货膨胀率超过25%,形成了全球通货膨胀的态势。
很多人将通货膨胀的上升归之于石油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此议有一定道理。近四年来,国际油价每年以每桶10―20美元的幅度上涨,自去年7月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市场监督原油一篮子平均价翻了一番,从70美元涨至140美元,今年涨得更快,前6个月提高了近50美元,涨幅超过了40%。近三年,国际粮价上涨了181%,食品价格上涨了83%,3、4月份国际大米价格猛涨75%。然而,通货膨胀说到底是一个货币现象。全球通胀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国际货币政策环境过于宽松,特别是美国为了应对次贷危机而实行了过分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日本央行长期实施的低利率政策。至于一些新兴经济国家,由于取不同形式使本币与美元挂钩,因而当美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元走贬时,也就无法收紧自己的货币政策。实际上等于美联储输出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这是目前国际经济运行的实际,并不是什么人的阴谋。因为,现行的世界秩序是一种强权主导行的格局,而各个国家又都是民族利益至上,其行为方式和政策选择都是为了最大化本国的利益。
与全球通胀密切相关,国际金融动荡的加剧也值得特别关注。最近,美国两大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出现运营危机,一周之内两家公司的股价跌去了50%,半年内市值合计蒸发了460亿美元,受此拖累,纽约三大股指全线下挫,全球市场发生“金融海啸”。与此同时,美国印地麦克银行由于包括次贷在内的信贷资产出现大批坏账,造成亏损,发生流动性困难,出现挤兑,因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大规模的银行倒闭案。于是,次贷危机远未结束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自去年9月次贷危机暴发,与次级住房抵押有关的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次贷危机的冲击一浪接着一浪。去年底今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著名金融机构相继报亏和扩大损失计提,并向外寻求融资,市场流动性压力剧增,美联储在向市场流入资金的同时,与欧洲央行等联手干预。一些人预断,次贷已经见底。今年三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濒临破产,迫使美联储紧急注资,并大幅降息75个基点。到了4月份,历时几个月的金融市场动荡一度出现了某些缓和迹象,一些人又预测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这一次的冲击让人们重新认识次贷危机及其影响。由于房利美和房地美在美国住房金融体系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承担着美国12万亿美元普通住房的融资或者信用担保,其破产倒闭可能是灾难性的,与之相比,次贷危机已经引发的金融动荡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因此,美国不可能见死不救。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已达5065亿美元,仅次于日本(5787亿美元),并且是两房的最大债权人,损失已无法避免,即使美国通过发行更多的国债施以援助,也只是减少了一些损失而已。
3, 货币、汇率与短期资本流动
今年以来,面对通货膨胀上升之势,央行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曾四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2.5个百分点,回收流动性1.3万多亿元,并按季度加强了对的控制。应当肯定,从紧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应当坚持,不能因通胀率的高位回落而改变。但是,具体操作还是可以讨论的。数量控制是刚性的,没有回旋的余地。中小企业资金紧缺,就是证明。不如适当放松数量控制而运用利率调节,这就会给那些能够承受得起的企业以选择的余地。
央行偏好于数量手段而摈弃价格手段的原因在于,在中美利差倒挂和升值压力未解的情况下,运用利率调节会刺激热钱流入。特别是最近,有人估算热钱流入的规模达到1.75万亿美元之巨,更增加了央行的顾虑。其实,热钱本身的概念就不清楚,不如改用短期资本流动,其数量也是一个难以准确估算的问题,上述估算就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合理之处。我们曾经指出,短期资本流入套汇套利的激励,主要来自于汇率升值预期,利差不是主要问题,因为短期资本不可能在银行呆那么长的时间,而实际利率为负和存利差过大造成的相对价格扭曲和财富逆向转移才是主要问题。对此最好的证明是,在股市走低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的利润猛增,中信、浦发、民生、招商预增100%以上,其中,中信和浦发分别是150%和140%,全部上市银行上半年预增利润有望达到70%,全年达到50%,其中,利差收入占1/3以上。要知道,政策操作和市场调整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没有最好的政策,只有适当的政策。因此,政策调整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不能只求稳妥,不求进取,否则,只能处于被动挨打和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境地,其失误和风险可能更大。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升值了6.1%,从2005年7月21日以来,累计升值接近20%,但对欧元不升反贬。有人认为,升值已经到顶,升值速度过快,升值并不能抑制通货膨胀。其实,短期资本流入加速,升值压力依旧,说值并未到位。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治理通胀需要多种政策的配合作用,既不能把抑制通货膨胀的责任完全归之于货币政策,也不能把升值的目标定位于治理通货膨胀;汇率升值主要是调整内外相对价格关系和解决经济内外失衡。不仅如此,汇率升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既有互补的一面,也有互替的一面。汇率升值减少了相对价格扭曲和外部需求,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但在没有调整到位以前,升值预期和升值压力造成的短期资本流入,还会推动通货膨胀。CPI和PPI的不同走势、储蓄存款回流、一般市场价格与资产价格涨落互见以及本外币存的反向运动,均与此有关。
人民币汇率升值必然会增加进口和抑制出口,今年以来出口增长趋缓、进口增长加快的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一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困难,甚至关闭破产,纺织等一些出口行业和珠三角等出口导向型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受到明显影响。这正是汇率调整的目的以及调整的代价或者机会成本。须知,任何政策都不是免费的午餐。经过调整,汇率趋向合理,内外失衡缓解,国内配置和经济结构改善,失业的工人就会重新就业,经济也会恢复增长,虽然会有一个过程和时滞。应当指出,人民币汇率升值,一部分出口企业出现困难,正是进行调整的好时机。如果没有困难,生产多少出口多少,利润不断增加,日子很好过,谁还去调整?事实上,真正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逼出来的。陷入困境的企业都是技术水平低、加工程度浅、增加价值少的企业,这些企业也正是需要退出的企业。这些企业不退出、不转型和不升级,新的企业就进不来,只有低水平和低技术的企业退出去或者转型升级了,新的高水平和高技术的企业进入了,技术水平才能提高,产业发展才能提升,出口结构才能改善,中国才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这是汇率升值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货币政策独立性不足和操作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汇率政策就成为调整的主要手段。在最近的汇率政策操作中,央行改变了一升一贬的操作方式,开始了对美元、欧元和日元同时升值的操作。这是一个进步。实践证明,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样做并没有太大的风险,反而扩大了汇率政策的操作空间。至于汇率升值对出口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运用其他政策手段予以平衡和缓解。最近出台的提高纺织业出口退税的办法就是如此。
在国际金融体系不稳和国际金融动荡加剧的情况下,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造成了风险的积累,而资本流动的逆转则将是危机的来临。最近越南的情况就是证明。因此,央行不仅要治理通货膨胀,保持货币稳定,而且要关注资本流动,保持金融稳定。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有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经济增长虽有滑落,但依然保持了10.4%的增长速度,似乎不会出现这种状况。但是,资本流动的逆转也许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其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而中国目前的情势又是历史上不曾遇到过的。所以,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一方面在加强资本流动监管的同时,进一步推进汇率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对资本流动趋势和情况进行有预见的研究和事先的充分准备。这样,在来临时就能处于主动地位,进退有据,应对自如。
4, 把治理通胀和调整相对价格结合起来
在上个季度的经济分析报告中,我们明确地指出,中国进入了一个中度通货膨胀时期,这个时期并不是一、两年的短期的,而可能是中期的。即使下半年的消费价格走低,今年的通胀率也不可能降到6%以下,明年也不会更低,企图把消费价格控制在5%以下是不可能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流动性过剩,不得不调整人为压低要素价格,都是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即使别的因素存而不论,仅就粮食来看,问题也是很清楚的。尽管今年的夏粮取得了丰收,预计达2400亿斤,全年粮食产量1万斤,但是,在国际粮价大涨和粮食危机显现的背景下,国内粮食价格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上升通道。据了解,现在山东、河北等地的小麦市场价格已经达到0.82元/斤以上,虽低于5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接近1元/斤),但远高于2008年国家规定白麦的最低收购价格(0.77元/斤),再加上农资价格上涨的压力,粮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否则,不仅现行收购价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再一次发生谷溅伤农的事情,也阻止不了粮食的走私出口。因此,与其取价格控制和扭曲相对价格的办法,不惜代价地把通货膨胀率压至5%以下,还不如面对现实,在稳定通胀预期和保持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相机抉择,推进要素价格改革,校正相对价格关系的人为扭曲。
在面临通货膨胀上升的情况下,人们更关注价格总水平和通货膨胀,而忽视相对价格和比价关系。这一点不难从新闻媒体的舆论中得到证明,把治理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就是其集中表现。不仅如此,为了治理通货膨胀,甚至取了控制物价、扭曲相对价格的做法,如扩大实际利率负值,保持要素低价,进行不适当的价格补贴等等。其中一个重要依据是一个传统的错误观点,即认为通货膨胀会扭曲收入分配和造成财富转移。其实,通货膨胀上升是价格总水平上升,虽然对低收入阶层的损害较大,但扭曲收入分配和造成财富转移的是相对价格扭曲,而非价格总水平的变化。
如果说在通货膨胀率高的时候,相对价格的调整比较困难,那么,用扭曲相对价格来抑制通货膨胀,造成的问题可能更大。因此,把抑制通货膨胀和调整相对价格结合起来,也许更为恰当。6月20日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就是一例。如果成品油价格不作调整,油品的消费和浪费还会增加,财政补贴和社会不公也会继续扩大,供应紧张的局面就会加剧,油价还要进一步上涨。而调升成品油价格,虽然有可能使今年的消费物价稍有上升,但会使以后的通货膨胀受到抑制。中国提高成品油价格,国际油价应声回调就是证明。因此,对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来说,成品油提价是长期利好。目前,美国的汽油价格是4美元,日本是188日元,香港是16港元,而国内提价后是6元多。如能通过几次调价,与国际油价接轨和联动,进而放开油价,就可以彻底消除油价管制中发生的种种荒唐,降低经济运行风险,改善中国的能源安全。因此,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奥运会以后,应当继续做下去。油价如此,其他价格也是一样。
此次成品油提价虽然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与此同时取的一些价格管制和补贴措施还值得讨论。发改委在把汽、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电价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的同时,宣布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铁路客运、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出租车、液化气、天然气价格均不得提高,城乡居民用电、农业和生产化肥用电价格不作调整,对全国发电用煤价格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发电用煤出矿价不得超过提价当日的实际结算价格。此外还出台了一些价格补贴。从这些情况中不难看出,一是价格调整的政策目标全部集中于此次提价不能影响消费物价,这与其说是关注民生,不如说是为了的面子,结果是大大削弱了调价的效应。比如,如果说低保补贴标准较低,应当及时提高;既然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价格不得提高,为什么借此提高低保标准。再如,出租车租价不能提高,油价提高由补贴,究竟补贴了谁?能够经常打的的不会是低收入群体。二是进一步扭曲了相对价格关系,比如,与油品相比,天然气价格本来偏低,现在更低了。再如,煤电联动搞了多年,很难推动,这次干脆把它取消了。三是的价格管制大大加强,以至于深入到很多具体行业和具体产品中去,这才是更令人担忧的事情。可见,用加强价格管制和扭曲相对价格关系的办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其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四,体制分析
1, 关于国企高管的激励和薪酬
在第1季度的报告中,我们讨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提出了先收租,后分利,收租和减税并行的建议,这里根据新的情况再做一点补充。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对企业高管的激励和薪酬问题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国资委和有关部门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并着手实施股权激励。开始时,境外高管的高薪和股权激励只是画饼充饥,名义上与国外高管一样,实际上拿的仍是国内工资。当年刘金宝案就涉及到这样的问题。然而,只要有了这类制度规定,企业及其高管都会通过自发的制度创新,千方百计地将其从名义规定变成实际的好处。于是,除了令人膛目的在职消费以外,国企高管的薪酬也如脱缰野马。资料显示,2002年中央国企主要负责人的实际平均薪酬与职工平均工资的差距是12倍,2003年扩大到13.5倍,前不久,人大常委郑功成在审议国有资产法案时说,央企高管年收入与职工收入差距高达数百万元,广东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2006年省情调查报告》指出,有的企业经营者自定薪酬,有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高管年薪超过数千万元。中移动19年推出股权激励,激励范围从最初总公司董事、高管扩大到分公司高管和其他雇员,历年来,这家公司经理人员共动用100.6714亿港元认购期权3.5395亿股,以行权时的市价计算,相关收益高达111.2196亿元。
针对这种情况,最近国资委发布了《关于规范国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征求意见稿),为此设定上限封顶,规定激励对象的收益占本期股票期权授予时薪酬总水平,境内上市公司和境外H股公司不得超过40%,境外红筹公司不得超过50%,超过上述规定尚未行权的股票期权不再行使。与此同时,中纪委也发布《国有企业***员违反廉洁自律“七项要求”适用于〈中国***缓慢行走处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对国企老总违规自定薪酬要进行党纪处分。其实,股票期权封顶也与当年的奖金封顶一样是管不住的,党纪处分也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相对价格扭曲,要素租金变成企业利润的情况下,对企业高管的任何激励安排都缺乏基础和依据。其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内部董事为主制定的激励方案不可能合理。因此,与其在激励安排的具体办法和管制上做文章,不如在基本制度基础的改革上下功夫。
五,趋势预测
第三季度,全球通胀和金融动荡还会继续,国内政策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奥运会是最重要的,对当期的经济运行既有推动,也有影响。根据前面的分析,具体预测如下
季度
经济指标 2007年全年(实际) 2007年上半年(实际) 2008年上半年(实际) 2008年3季度(预测)
增长(%) 增长(%) 增长(%) 增长(%)
GDP 11.4 11.5 10.4 9.8
工业增加值 18.5 18.5 16.3 16.0
固定资产投资 24.8 25.9 26.3 25.0
消费品零售额 16.8 15.4 21.4 22.0
出口 25.7 27.6 21.9 20.5
进口 20.8 18.2 30.6 28.0
消费物价 4.8 3.2 7.9 7.5
注:1.GDP和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余指标按现价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工业增加值为国有企业和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增加值。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