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油历史最低价多少_2000年棕榈油价格
1.中国油脂行业是怎样逐步被外资控制的83
2.马来西亚的棕榈油
3.2011年我国各上市期货品种表
4.烹饪调和油的选购技巧和方法?
中国油脂行业是怎样逐步被外资控制的83
中粮集团是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官方代表,最初的发展靠的是经济所赋予的特权。中国油脂行业的发展和逐步与国际接轨要从曹万通掌门的时代说起。随着中国的改革,中国的油脂行业也需要深化,满足老百姓更多的食用油需求。借助外资成了一条捷径。中粮在80年代中期开始与嘉里集团接触,并在80年代末与嘉里集团在香港合资成立鹏利公司(其中嘉里51%,中粮49%)。由鹏利公司与中粮在国内合资(鹏利80%,中粮20%)建立南海油脂工业赤湾有限公司,从资本结构上中粮控股。南海油脂仅仅是一个精炼厂,投资规模小,在深圳蛇口保税区内以精炼进口大豆毛油为主。但南海油脂赚到的钱却是投资的无数倍,或者说嘉里粮油通过这个厂赚到了大把的银子。途径是走私。
因为当时国内外油脂差价非常大,国内大概买到3.5---4元每市斤,而国外当时的油脂价格大概在4000元每吨,也就是2元左右每市斤。而棕榈油更是只有2000元不到每吨。南海油脂由于处在保税区内,其进口毛油精炼后如果在境内销售就必须补交高额的关税,而出口则可以免征关税。
举个例子:进口一吨4000元每吨的毛油,精炼费200元么吨。成本是4200元每吨。如果在境内销售需要交40%左右的关税,而出口的话则一分钱不用交。走私的利润就在这40%的关税。如果交了关税,批发到零售的差价在国内就是正常的。
南海油脂将毛油精炼加工后,报关出口,出口给嘉里粮油在香港或者其他地方的公司,而实际上这些油在蛇口港装船后根本就是在海上兜一圈就回到一些偏僻的海边,由事先联系好的境内走私人员卸货,然后在国内销售。当时的走私规模是空前的,一些广州的农民主要是潮汕和新塘地区的农民通过走私成了亿万富翁。而参与走私的还有当时国营的各省市油脂公司,他们从走私贩手中购买走私油,然后再内地各省市批发零售,赚取差价,获利不菲。走私油脂的高峰在94年前后,南海油脂造就的走私千万富翁无法统计,也就是在那几年,因为走私油猖獗,内地的榨油厂无法与之抗衡,纷纷停止生产转而成了走私油的精炼厂或者中转地。而当初山东河南一些种植大豆的区域逐步放弃大豆,以至于到今天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已经很难看到有大豆种植,而这里在90年前曾经有着规模的大豆种植。
为什么作为国有企业的中粮不制止这种损害国家利益的走私,因为南海油脂虽然中粮控股,但经营权实际上是一致在嘉里集团手中。最初掌门人郭孔峰(郭鹤年的侄子)后来成为新加坡威尔玛公司的创始人,如今是国内最大的大豆进口商。后期掌门人李福官也为南海的发展付出了几乎是自己的半生。功过无法评估,因为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本身就不是黑和白那么简单。而南海油脂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中国油脂贸易行业的创始者,曾经一年销售50亿在95年排在北京吉普和贝尔电话之后名列中国合资企业第三名。中粮对于南海油脂的失控最终导致了嘉里集团的走私失控以及金龙鱼品牌的所有权丢失。
南海油脂让曹万通的中粮学到了一些国际油脂贸易的规则,也培养了一批人才(中粮曾经派过一批人在南海油脂工作,后被嘉里系人马驱逐),而且当时的中粮仍没有与国际农产品巨头也就是大豆贸易商有直接的合作关系。于是最终在香港成立嘉银国际(实际是中粮在香港的子公司)并与中粮合资在天津塘沽成立北海粮油,从而开始直接面对国际上的贸易商。并注册福临门品牌,开展小包装销售。
随着与国际大豆商的接触和国内市场的日益膨胀,以美国为背景的国际农产品巨头开始了中国的布局,中粮成为其中一枚重要棋子。此时的中粮已经进入周明臣时代。中粮被国家推入市场大潮中,进入市场的中粮首要任务是赚钱,而只有精炼车间的北海粮油远远不能满足中粮对于利润的追求。而国际大豆商也需要中粮的背景展开在国内的布局,于是双方一拍即合(ADM和中粮),成立了后来巨无霸的东海粮油张家港有限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榨油工厂。由于中粮没有榨油厂管理经验,新加坡威尔玛公司作为合资一方承担了工厂初期建设和启动的管理方。(威尔玛公司的老板就是南海油脂第一任掌门人郭孔峰)。
不过这一次中粮没有重蹈南海油脂的覆辙,在企业刚刚进入正常运转的1999年(工厂年开始投产)就安排张东风接管了工厂的管理权。而东海粮油也成为中粮油脂项目最赚钱的投资。也是周明臣在中粮难得一见的亮点之一。而周明臣此时并没有看出国际大豆巨头的险恶用心,在第一轮的布局完成后(收买了嘉里集团和扶植威尔玛作为其进入中国的一个代理人以及打着合作的名义完成将中粮转换为其国内代理人),开始了第二轮的布局(横扫国内中小型榨油厂,然后进行并购),于是有了2002到2003年的大豆暴涨暴跌行情。当时中国榨油行业几乎全军覆没,除了中粮船大抗风浪,在巨亏之后扛住以及九三集团因为大部分原料为东北大豆外,全部崩溃。如果不是中国临时成立转基因办公室限制转基因大豆进口,从法律上给予国内大豆商赖账的理由,恐怕国内大部分进出口贸易商都要跳楼。而此时,中国乃至中粮才开始有所觉察。而周明臣的下课与此恐怕不无关系。
宁高宁在04年空降中粮开始了中粮的宁时代,选择宁高宁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其美国留学经历和香港华润的操作基本能达到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但单从宁高宁入主中粮以来的所作所为,证明外行指导内行毕竟还是有些问题。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食产业。宁高宁的高调并不足以弥补其在战略上的失误。
1. 国内中小型油厂被威尔玛(国内的益海集团)收购。其实在02-03危机之后,中粮有足够的资本和机会去收购国内的中小型油厂,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而中粮的裹足不前(也许是根本没有认识到)为威尔吗和国际农产品贸易商提供了机会。在03-05年两年的时间里,威尔玛收购了国内不下30家中型油厂。
由于前期的巨亏,这些油厂为了生存亟待有资金的注入盘活。而威尔玛公司几乎用很小的代价(甚至一些工厂只需要威尔玛提供原料作为启动资金就可以转让股权甚至管理权)。一些国际大豆商也借机收购了一些油厂开始直接进军中国市场。
而这些本来是中粮扩张的机会。因为地方可能更愿意与中粮这样由背景的企业合作。
在去年和今年这一轮的涨价过程中,威尔玛和如邦吉这样的大豆商已经可以在国内市场施展影响力,推动价格不断上涨。从而为国际价格上涨制造借口(中国需求)。07年10月,发改委曾经联合中粮希望能平抑油价(发改委补贴,秘密进行),但中粮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已经远远不够从而使那次价格干预直接流产。
此次涨价预计对中国的影响不会是最大的,但绝对会影响到国内小型油厂,为国际大豆商在中国的布局创造第二次机会。而此次中粮的应对似乎仍盯在具体的商业操作行为上。
马来西亚的棕榈油
马来西亚是世界第二大棕榈油出口国,仅次于印度尼西亚,两国棕榈油产量合计占全球市场九成份额。棕榈树原产自非洲,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引进到亚洲,因该树种对温度、雨量和土壤有特定要求,目前棕榈树生长及棕榈产品加工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棕榈树在种植后3年里就可产果榨油,经济寿命为25年至30年,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油棕榈每公顷产油量最高。
单独来看,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达到2000万吨,占全世界总产的30%左右。
此外,马来西亚棕榈树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耕地的一半以上,超过500万公顷,是马来西亚农业部门当之无愧的主要支柱产业。
2017年底,马来西亚棕榈油种植面积为5811145公顷,成熟面积为5110713公顷约占总种植87.9%,未成熟面积700432公顷占总种植面积的12.1%。从种植区域的角度看,马来西亚半岛(SEM. Malaysia)种植面积为2708413公顷(未成熟面积占12%)、占马来总种植面积47%;沙巴州 (SABAH)种植面积为1546904公顷(未成熟11%),约占马来总种植面积的27%;砂拉越州(Sarawak)种植面积为1555828公顷(未成熟占14%),约占总种植面积的27%
棕榈油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是热带地区大众烹调油的首选。由于棕榈油不含亚麻酸且饱和程度高,用其煎炸的食品不会产生不良气味,故棕榈油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工业煎炸油,大量的用于薯条、膨化食品和方便面的生产过程中。棕榈油还是制造食用黄油和人造奶油的重要材料,在肥皂、化妆品等工业领域的用途也比较广泛。
棕榈树一年四季持续产果,但会随着季节性变动出现规律性的变动;一般情况下,11月单产开始下降、一二月份达到年内最低产量,随后单产增加,8、9、10月可能达到单产最高水平。
正因为棕榈油用途范围广,马来西亚地理适宜栽种,该产业逐步成为马来西亚的支柱产业之一,该产业解决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马来西亚人的就业问题。
实际上,从棕榈园数量和雇佣工人情况来看,自14年以来,马来西亚棕榈园数量持续增加,说明产业扩张步伐持续,雇佣工人的数量由最初的7万人增加到目前的43万人,增加了5倍之多,尽管较2007年最高的50万雇工人数有了一定的下滑,但整体仍旧处于高位。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出,马来西亚种植棕榈树的经济效益很高,从事棕榈树种植以及棕榈油产业的人员仍处于历史高位;且由于棕榈油是全球产出效率最高的油脂品种,因此,即使全球油脂供求过剩的状态持续也很难跌破棕榈油的生产成本。
目前来看,棕榈油仍然会是马来西亚的支柱产业,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马来西亚都离不开棕榈油产业。
2011年我国各上市期货品种表
我国四大期货品种及上市时间如下:
一、大连商品:
豆粕:2000年07月17日
豆油:2006年01月09日
玉米:2004年09月22日
棕榈油:2007年10月29日
LLDPE:2007年07月31日
PVC:2009年05月25日
黄大豆1号:2002年03月15日
黄大豆2号:2004年12月22日
二、郑州商品:
棉花:2004年06月01日
白糖:2006年01月06日
PTA:2006年12月18日
菜油:2007年06月08日
早籼稻:2009年04月20日
强麦:2003年03月28日
新硬麦:2008年03月24日
三、上海期货:
锌:2007年03月26日
黄金:2008年01月09日
螺纹钢:2009年03月27日
线材:2009年03月27日
燃料油:2004年08月25日
铜:1993年
四、中国金融期货:
沪深300指数期货:2010年04月16
有问题可以追问我。
烹饪调和油的选购技巧和方法?
随着人们对膳食营养的日趋重视,越来越多的油品种类出现在市场上,那么对于烹饪的油类的产品应该怎么去选购才好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烹饪调和油的选购,希望能帮到你。
烹饪调和油的选购
第一步:挑牌子。一般而言,大品牌的产品,质量相对有保障。
第二步:看各种脂肪酸的比例。食用调和油营养价值高低,主要看各种脂肪酸的比例是否接近人体需求。质量好的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1∶1∶1.正规厂家一般会在食用油的外包装上标示这三种脂肪酸的含量和比例,消费者在购买时可留意。
第三步:要特别注意外包装上的原料排序,不要被产品的名称所迷惑。
第四步:看加工工艺。调和油主要有压榨、浸出和预榨浸出等3种工艺。首选压榨,因压榨无化学物残留,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并最大程度储存了油里的营养素;浸出,有可能产生有害物质,但出油率高、成本低;预榨浸出,即先压榨再浸出,如有些花生油就是先压榨,再把残渣浸出。
第五步:选择原材料为非转基因的调和油。
食用油的种类
一:棉籽油:
用法: 炒菜,炖菜。
棉籽油是以棉籽制浸的油,可用于烹调食用,亦可用于工业生产作原料。棉籽油中含有大量的必需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含量最高,可达44.0-55.0%, 亚油酸能抑制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此外,棉籽油中还含有21.6%-24.8%的棕榈酸、1.9-2.4%的硬脂酸,18%-30.7%的油酸,0-0.1%的花生酸,人体对棉油的消化吸收率为98%。
二: 大豆油:
用法: 炒菜,炸食
大豆油取自大豆,大豆油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脂。大豆毛油的颜色因大豆种皮及大豆的品种不同而异。一般为淡黄、略绿、深褐色等。精炼过的大豆油为淡**。
大豆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幼儿缺乏亚油酸,面板变得干燥,鳞屑增厚,发育生长迟缓;老年人缺乏亚油酸,会引起白内障及 心脑血管病变。
大豆毛油有腥味,精炼后可去除,但储藏过程中有回味倾向。豆腥味由于含亚麻酸、异亚油酸所引起,用选择氢化的方法将亚麻酸含量降至最小,同时避免异亚油酸的生成,则可基 本消除大豆油的”回味”现象。
三:菜籽油:
用法: 炒菜,炸食
菜籽油是以油菜籽经过制浸而成的油,又称“菜油”, 是我国食用油品种之一。菜籽油呈深黄略带绿色,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和辣味.一般需经碱、脱色、脱臭等处理方可食用。菜籽油的粘度大,皂化值在半干性油中为最小、芥酸含量高,以此可以来鉴别菜籽油。
菜籽油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作为食用油,它的消化利用率可达99%。除此之外,工业上还可以作为润滑油、卒火用油、金属防腐剂以及轻化工业的重要原料。
四: 椰子油:
椰子油得自椰子肉***干***,为白色或淡**脂肪。椰子肉***干***含油65%-74%、水分4%-7%。椰子树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岛上或大陆沿岸。我国的主要产区是海南省、雷州半岛、云南省和台湾省的南部。
由于椰子油中含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同时可挥发性的脂肪酸含量力15%-20%***其中水溶性脂肪酸占2%***,因此椰子油具有如下特点:
1.在乙醇中有一定的溶解度。一份椰子油可溶解于两份乙醇***95%***中。
2.室温下呈凝固状态。
3.比较容易酸败,因为椰子油中含有相当数量的低阶脂肪酸。
4.椰子油的平均分子量较小。
5.椰子油的碘值小,皂化值较大。椰子油在其它油品中的百分含量-般可用混合油的皂化值计算出来。
6.椰子油中不皂化
物的含量约0.3%,其中三分之二是固醇,还有生育酚及角鲨烯。椰子油是良好的食用油脂,也是人造奶油的上等原料。椰子油中类脂物的含量很少。椰子油是香皂皁基的主要配方之-,它的中等长度碳链的脂肪酸含量是制造航海用皁的主要原料。
五:调和油:调和油又称高合油。
它是根据使用需要,将两种以上经精炼的油脂***香味油除外***按比例调配制成的食用油。调和油澄清、透明,可作熘、炒、煎、炸或凉拌用油。
调和油一般选用精炼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棉籽油等为主要原料,还可配有精炼过的米糠油、玉米胚油、油茶籽油、红花籽油、小麦胚油等特种油酯。其加工过程是:根据需要选择上述两种以上精炼过的油酯,再经脱酸、脱色、脱臭、调合成为调和油。调和油的保质期一般为12个月。目前调和油只有企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今后,调和油的发展前景是好的,它将成为消费者喜爱的油品之一。
食用油的市场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食用油的消费量在稳步增长。1998年我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为7公斤左右,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将达到15至17公斤。此外,近来我国饲料工业向规模化发展,对各种油粕的需求也有所增加。据有关部门估计,食用油年消费量在1999/2000年度***10月/9月***已达到1600万吨,为1991/ 1992年度***10月/9月***900万吨的1.8倍。
在进出口方面,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近几年我国进口植物油基本稳定在200至300万吨之间,据统计,1996年为274万吨,19年286万吨, 1998年219万吨,1999年我国进口食用植物油208万吨。2000年1至10月份我国累计进口食用植物油***包括棕榈油***140万吨,比1999年同期下降18.4%;其中豆油及其分离品累计进口4万吨。
另外,如果像有关人士预计的,中国如在近期加入WTO,那么我国在食用油和油籽进口的比例上会有所变化,至少暂时会出现植物油进口的增加、油籽进口的减少。加入WTO后,我国将大幅度增加豆油和菜籽油的配额。“入世”后的第一年,这两种油的配额将增加100万吨,豆油的配额将达到170万吨,菜籽油的配额将达60万吨.
据北京商业资讯咨询中心对北京市300家超市、便利店、仓储商场、副食商场重点食品市场占有率最新调查,一季度食用油市场畅销的品牌是:“福临门”、“金龙鱼”、“火鸟”、“绿宝”、“鲁花”、“骆驼唛”、“金梦”、“金象”、“样样红”和“花旗”,十大品牌占有率之和达99.1%。食用油上榜品牌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集中。在被调查的19个品牌中,前四名销售额占有率之和达82.5%,市场销售比较集中。食用油品牌位次出现新变化,北京品牌仍占有一席之地。与去年相比,“福临门”与“金龙鱼”排名易位,“福临门”连续三个月占据头把交椅。业内人士认为这与其取有效的促销手段有直接关系。北京品牌“火鸟”和“绿宝”,虽仍居销售额的第三、第四名,但这两种品牌占有率之和从去年的30%下降到28.5%。“福临门”、“金龙鱼”、“火鸟”、“绿宝”这四大品牌成为食用油市场的四大支柱品牌。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