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丑条约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2.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实

3.秦皇岛晶艺福今日金价多少钱一克?

4.矿产品价格

辛丑条约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秦皇岛金价今日-2022年秦皇岛金价

《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可以驻扎北京(包括东交民巷使馆区)及从北京至山海关沿线十二个重要地区。日本的“清国驻屯军”(后来的中国驻屯军、日军华北驻屯军),就是在条约签订前夕以“护路”、“护侨”为名派遣、签订后正式宣布编制的一支驻军;也可以说,它是《辛丑条约》的产物。

这支部队人数屡经变动,华北事变后,日本在列强的默许下,于1936年将驻屯军编制升格,扩充驻军人数,并不断在北平丰台等地向中国军政当局进行军事挑衅,最终导致七七事变的爆发。东京审判涉及这段史事时,还曾围绕《辛丑条约》展开调查。

专家建议将《辛丑条约》签订日作为国防教育日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常委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国防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同年8月31日,第九届常委会第23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全民国防教育日的决定》,确定每年9月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

说选《辛丑条约》签订日作为国防教育日最好有以下几点原因:

从设立标准上看,《辛丑条约》签订日,能满足修订的全部标准。

从危害后果上看,《辛丑条约》签订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国耻日,它是旧中国彻底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显著标志。

从事件内容上看,《辛丑条约》签订日,更有全民性和代表性。《辛丑条约》是西方帝国主义列强武力攻占北京,然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最不平等条约,清政府从此成为卖国投降政府。

《辛丑条约》按照中国人数强迫勒索巨额赔款,要求中国赔偿西方列强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加上利息为九亿八千万两,即中国人均赔偿2两,成为长期勒索中国人民的罪恶锁链,与全体中国人息息相关,具有全民性和代表性。选择9月7日,更能增强全民忧患意识。

以上内容参考 中新网-专家建议将《辛丑条约》签订日作为国防教育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史实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进入中国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的八国联合军队,总人数约3万人。

起因

中国一些意见认为起因是,西方列强妄图以义和团运动反抗作恶多端的传教士、领事为借口,企图共同瓜分中国。

西方主要意见认为起因是,清朝纵容义和团运动残忍杀西方传教士及领事人员,义和团拳民对东交民巷外国大使馆和西什库教堂等地发动了攻击。

另有观点认为,清朝统治者图谋通过义和团运动来打击西方国家对其的控制以加强其统治地位。

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2日集兵二万自天津沿运河两岸进发,并于14日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遂逃往西安,而派奕劻和李鸿章乞和。9月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被推为联军总司令来华,侵略军陆续增至十万,由京津出兵,分侵山海关、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此间,帝俄又单独调集步骑兵十七万,分六路侵占中国东北。12月联军提出《议和大纲》,迫使清政府全盘接受,并于1901年9月7日签署了《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除留一部常驻京津、津榆两线,其余撤兵回国。

八国联军军事行动,以清政府被迫与总共十一个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结束,其中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称为庚子赔款。由于八国联军的入侵,原藏于清廷中的大量珍贵的中国文物和文化遗产遭到掠夺和破坏亦是不争的事实。

在战争中,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东北全境,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中国一些看法认为,八国联军军事行动是一场侵略性质的战争,八国联军不仅侵犯了中国的主权,而且在中国无恶不作,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义和团运动则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农民运动。

西方主要观点认为,这是一场为了营救各国大使以及公民的多国合作的军事行动,而事情的起因,则是义和团攻击位于东交民巷的大使馆,以及德国公使克林德的被杀。

过去甚至有西方极端主义者认为,西方国家肩负着开化落后民族的艰巨任务(the white man's burden),但从客观角度上来说,的确为中国脱离封建统治创造了条件。而且在之后,由于清政府无法赔付如此巨额的赔款,而改为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也间接促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区西北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其规模宏伟,融汇了各式园林风格,娴熟地运用各种造园技巧,堪称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性作品,被西方国家称作“万园之园”。1860年,该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胜门、安定门等处,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纷纷退至圆明园一带,英法联军遂追至圆明园。

联军士兵起初尚相劝戒,勿进入园中,恐中国日后以失物索赔,但不久即有数千名法军士兵冲入圆明园,守园的官兵寡不敌众。见法军展开抢劫,英军司令格兰特遂批准英军入园。联军士兵大肆劫掠园中的珍宝和陈设物。根据英国官员事后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宝(金银、宝石、绸缎和古玩陈设等)价值达600万英镑之多,因不识其价值或因搬运不便而被毁坏的珍本图书、佛塔、瓷器、家具等价值与此相仿。

由于此前清廷谈判代表曾拘捕英国军使巴夏礼一行,并曾将其囚禁于圆明园中,英军在园中发现《泰晤士报》随军记者被肢解的尸体,英军统帅额尔金遂以“对外交人员实施虐待”为由,于10月18日下令放火烧园,以作为对清廷的惩罚。英军第一军团一部于10月18日起在园中各处纵火,同时派出分队焚毁附近的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园等皇家园林。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长春园西洋楼养雀笼遗址圆明园被焚后,尚有部分景点幸存。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内务府调查报告,园内幸存建筑有圆明园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云堂、慎修思永、知过堂、课农轩、顺木天、春雨轩、杏花春馆、文昌阁、魁星阁、蓬岛瑶台、万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坞,长春园的林渊锦镜、海岳开襟,绮春园大宫门、庄严法界、正觉寺等建筑。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打算择要重修圆明园,计划修复圆明园前朝区、九洲区,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数景点,并将绮春园择要修复,改名“万春园”,作为慈禧太后居所。但该计划终因财力不足而在开工11个月后作罢。此后对园内一些景点仍有小规模维修,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多次到园中游幸。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再次逃亡。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绮春园宫门)有庄户保护外,全被土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

长春园七孔水闸,20世纪50年代拆除清朝灭亡后的数十年里,圆明园遗址继续受到劫掠。园内的方砖、条石、石料、汉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纷纷被军阀官僚运走修建私园和陵墓,圆明园虎皮石围墙被拆除修路。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

1950年代,曾计划将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定址于此,但1960年代园内土地大多被附近生产队改为农田,大量人口迅速涌入,相继拆除了圆明园福海石驳岸、舍卫城残余城墙及地基、万春园三孔桥、运料门、长春园七孔闸等残存建筑,以及残留的全部园墙,并砍伐了园内残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庙古树。特别是1975年以后,各单位在园内大量平毁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树木,修建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圆明园遗址原有山形水系和残存的古树植被彻底消失。

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拚命掠夺

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不断反抗,终于在1900

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这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专制的爱国

武装斗争运动,它首先从山东兴起,很快就发展到直隶(今河北)、天津、北京、山西、

东北以及全国许多地方。义和团英雄们高举反帝斗争大旗,手持大刀长矛,到处焚毁教

堂,驱逐侵略者。

帝国主义各国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一方面感到惊恐不安,一方面却认为这是入侵中

国的极好机会。于是,西方列强纷纷制造出兵镇压义和团和瓜分中国的舆论。为了镇压

中国人民的这场反帝斗争,德、日、俄、法、英、美、意、奥等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组成

侵华联军,直接进行武装干涉。

1900年4月6日,英、法、美、德四国驻华公使联合发出通牒,以出兵「平乱」胁迫

清政府,限令在两个月内「剿除」义和团,不然就派出水陆各军代为「剿平」。为了进

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法等八国于5月28日一致决定,以「保护使馆」为名,派

兵进入北京。西方列强还分别照会清政府,「不论中国政府的态度如何,各外国公使已

决定调兵来北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慈禧太后竟下谕同意洋兵进京。

第一批侵华联军440馀人于5月31日和6月2日分乘清政府提供的火车从天津开进北京。

各国军舰也纷纷开到大沽口外示威。

6月9日,帝国主义各国驻华公使又开会决定调遣大队侵略军进京。10日,由英国海

军司令西摩尔率领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由于受到京津铁路沿线义和

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有力阻击,这支侵略军不得不从廊坊折回天津,还付出了伤近

400人的代价。西摩尔也承认,如果义和团使用的是西式枪炮,那么,我所统率的联军

则必将全军覆灭。

当西摩尔率联军向北京进犯时,各国军舰20艘也已云集大沽口外,准备进攻大沽炮

台。6月15日,各国海军司令密谋夺取大沽炮台,以控制津沽通道,并于当晚派日军300

人登陆。6月16日下午,英、德等国的小分队也相继登陆,配合先期登陆的日军,完成

了占领塘沽车站和包抄、进攻大沽炮台的准备。16日傍晚,俄军中尉巴赫麦季耶夫把八

国联军的最后通牒送交天津镇总兵、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以「暂借」炮台为名,限定

17日凌晨2时以前交出炮台,否则即开炮轰击,用武力夺取。罗荣光义正辞严地拒绝了

八国联军的侵略要求,并下令各炮台将士严阵以待,痛击来犯之敌。17日凌晨,在俄国

海军中将基利杰勃兰特的指挥下,八国联军的兵舰10余艘悍然从海面和炮台后侧同时向

大沽炮台发起猛烈攻击。罗荣光率领守卫炮台的官兵奋勇抵抗,开炮还击。

双方激战了6小时,毙伤侵略军130多人,击伤敌舰6艘。但因后无援兵,用尽,

大沽炮台终于陷入八国联军手中。

大沽炮台失陷后,八国联军纷纷从大沽登陆,并向天津进犯。

天津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通商口岸,也是帝国主义侵略华北的一大基地。帝国主义国

家在天津旧城东南的紫竹林一带建立了租界,海河两岸有他们的教堂、洋行、银行、码

头和工厂。这里住著外国的领事、商人、传教士和形形色色的冒险家。

6月17日晚,八国联军从大沽乘火车开到天津,进入紫竹林租界。

6月23日,俄、英两国侵略军600馀人分别从军粮城和紫竹林租界进攻清军的军工厂

东局子,没有成功。27日,八国联军2800多人再次从三面围攻东局子,经过激战,最后

占领了东局子。

7月9日,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城南的八里台,受到聂士成军的有力抗击。最后因力量

相差悬殊,聂士成英勇殉国,爱国官兵也损失很大,八国联军终于占领了八里台。

7月12日,八国联军的各路增兵均已到达天津,约1.4万人。沙俄远东军司令官阿

列克谢耶夫也在这时抵达天津,他自任总理联军军务之责,召集各国侵略军司令官开会,

研究并制定了总攻天津城垣计划。八国联军经过一番紧张的准备,于13日凌晨分两路向

天津旧城发动总攻。一路由俄、德为主的5000人进攻东城和东北角三岔河阵地;一路以

日、美、英、法等国为主的5000人进攻南门。其馀兵力驻扎在紫竹林租界和老龙头火车

站,作为后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虽然遭到义和团和一部分清军爱国官兵的英勇抵抗,

还是在14日攻占了天津。

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立即分区占领,实行殖民统治。联军在天津成立了殖民统治

机构——都统衙门,由俄、英、日三国军官充当头子,统治天津、静海和宁河等广大地

区。

八国联军攻占了天津,各国继续增兵向天津集结,准备大举进攻北京。

8月2日,八国联军拼凑了4万兵力,正式成立了联军司令部,经过一番争夺,最后

决定由德国元帅瓦德西担任八国联军总司令。

8月3日,八国联军各首领开会,决定进攻北京。4日,八国联军出动1.8万多人从

天津沿北运河向北京进发。5日,联军攻占北仓,6日攻占杨村,9日攻占河西务,13日

攻占通州。八国联军在占领通州后,原来商定先休息一天,然后再研究如何进攻北京城。

但俄国侵略军为了抢攻占北京的「首功」,背约在14日凌晨首先进攻东便门。经过激战,

于凌晨2时攻占了东便门。接著,俄军又进攻建国门。日军见到俄军已发起攻城,也于

14日进攻齐化门(今朝阳门)。美、英各军也相继开始攻城,并先后攻入城内。

8月15日晨,八国联军进攻皇城东华门。慈禧太后急忙带著光绪皇帝、皇后和一批

王公大臣仓皇从西华门至德胜门,转经西直门逃出北京城。八国联军终于占领了北京。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公开抢劫3天。颐和园的文物古玩,侵略者括其所有;安

放在大殿前面的那些存水防火用的鎏金大铜缸,因过于笨重,搬不走,洋兵们就用

把表面的金子刮走。侵略者把颐和园的珍宝、文物,用骆驼运往天津。

9月中旬,八国联军达10万人。瓦德西分兵四出攻掠,东占山海关,南犯保定,北

侵张家日,西扰娘子关。八国联军所到之处,奸*烧杀,京津一带的许多地方变成了瓦

砾场。

慈禧太后在逃往西安的途中,于8月24日颁布上谕,催促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立即

从上海赶回北京,会同庆亲王奕□迅速办理「和局」。9月7日,慈禧太后又颁布「剿匪」

上谕,正式宣布「痛剿」义和团。9月25日,又宣布惩处放任义和团的载漪、载勋、刚

毅和赵舒翘等亲贵重臣,并且加派亲英、日的刘坤一、张之洞参与和谈。至此,在各国

列强的枪炮与清政府腐败退让下,中国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瓜分的场所。

《辛丑条约》即《辛丑议定书》或《辛丑各国和约》。

1901年9月7日(清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

俄、德、法、美、日、意、西、荷、比、奥11国公使,在最后议定书上签字。1901年是

夏历辛丑年,所以最后议定书又称为《辛丑条约》。

早在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以前,慈禧太后为了勾结帝国主义以对付义

和团,便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从广东进京与列强谈判。8月24日发布上谕,允

准李鸿章便宜行事,会同庆亲王奕□迅速办理「和局」。慈禧太后为求得帝国主义列强

对她的「宽恕」,9月7日发布「剿匪」上谕,正式「痛剿」义和团。9月25日又宣布惩

处放任义和团的载漪、载勋、刚毅、赵舒翘等亲贵重臣,并加派亲英国和日本的刘坤一、

张之洞,参与谈判。12月24日,11个国家(除武装入侵的八国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

荷兰)联合提出《议和大纲》12条。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见「大纲」并未把自己当

作「祸首」惩办,喜出望外,马上表示:

「所有十二条大纲,应即照允。」慈禧太后这一系列作为,就是向帝国主义列强表

示「悔过」,帝国主义各国终于决定,仍然让她继续维持这个「懦弱」的政府。

实际上,议和谈判活动不是在奕□、李鸿章等与列强代表之间,而是在帝国主义列

强之间进行。在「惩凶」、赔款等问题上,他们争吵为时近一年,直到基本上满足了各

自利益要求之后,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奕□和李鸿章才代

表清政府,与英、法、日、俄、德、美、意、奥、西、比、荷等11国的代表,在最后议

定协定书上签字。

《辛丑条约》,共有12款19个附件,是一个性质空前的奴役性条约,主要内容如下:

(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加上年息4厘,分39年付清,本利共达9

亿8千多万两,还有各省地方赔款2000多万两,总数超过了10亿两。

(2)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单独设立使馆区,可在使馆区内驻兵,中国人不准在此

区域内居住。

(3)将大沽炮台和从大沽到北京的沿线炮台「一律削平」。在天津周围10公里内,

不准驻扎中国军队;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京榆铁路沿线的山海关、秦皇岛、昌黎、滦州、

唐山、芦台、塘沽、军粮城、天津、杨村、廊坊、黄村等12个战略要地。禁止和制

造的原料运入中国,为期2年,还可延长禁运期。

(4)清政府惩办「首祸诸臣将」;在外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

考试五年」。今后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违者皆斩」。清政府

地方官吏所属境内「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

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办理对外事宜。又规定「变通诸

国钦差大臣觐见礼节」。

(6)德国公使克林德、日本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在义和团运动中被击毙。条约

规定为克林德建立牌坊,对杉山彬「用优荣之典」,并派王大臣赴德、日「谢罪」。

从上述条款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用暴力强加在中

国人民身上的沉重的的殖民枷锁,也是维系中外派勾结的清王朝的空前的卖身契。

通过这个条约,列强得以大大加强其在华的统治势力,进行野蛮的军事监督、政治奴役

和经济掠夺,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清政府为了「结与国之欢心」,出卖国家民族主权,成了列强共同监督的

「守土长官」。

列强在北京强行划定的「使馆区」,是一个「国中之国」,在所划地界内,强拆民

宅,大面积霸占公私地亩,厚筑高墙,又设炮位,建筑了俄、美、法、德、英、日、意

等7国兵营,墙外各辟空地,作为操场,并树立了「保卫界内、禁止穿行」的木牌。以

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严重地侵犯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

华民族的莫大侮辱。

平毁大沽炮台,在京榆铁路沿线驻扎外国军队,解除了京畿战略要地的警备,使北

京的大门洞开,让帝国主义强盗自由进出,中国无权过问。在2年内(或更长一些时间)

不准中国输入或生产的材料,这是要把本来就极为落后的中国军事装备和

生产能力,削弱到更低的水平,使之有国无防,任从列强宰割欺凌。

清政府按照条约的规定,派亲王、重臣赴德、日两国赔礼认罪,为克林德树立牌坊,

为被毁坟茔建立碑碣,一批批地公布惩凶名单,这些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民族的

尊严,打击了反帝爱国群众运动的正气,等于承认帝国主义侵华活动有理、合法,助长

了帝国主义者、外国传教士、不法教民的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更加去肆虐横行。

在义和团活动过的地区停止5年文武考试,目的是为了警告那些日后有可能成为官吏的

各类知识分子,一切仇恨和反对帝国主义的行动,都将受到惩罚。严禁组织或加入反帝

结社,违者处斩,以及对一切镇压人民反帝斗争不力的各级地方官员严惩不贷,是把中

国人民当作不容反抗的奴隶,各级官吏则是受列强支配的奴隶总管(西太后集团)的鹰

犬。在帝国主义看来,总理衙门办事不力,为了便于中外势力勾结,强令清政府将

它改为外务部,使之成为能在公使团指挥下迅速贯彻各国旨意的卖国机构。至于改革使

臣的觐见礼节,则是为了消除中外派之间的隔阂,便于列强对清朝最高统治集团施

加压力和影响。条约的政治实质,即在于此。

再者,帝国主义贪婪的勒索,使中国的经济陷于崩溃状态。

《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称为「大赔款」或「庚子赔款」),按当时全国人口计

算,是每人1两。这种对中国人民的勒索,确是「旷古罕闻」的。但是实际支付的数目

还不止此。赔款是从1902年起开付,中国应支付赔款自1901年7月1日到12月31日的利息

900万两;这笔利息从1902年起,3年内清还,4厘息,又需支付利息100万海关两。条约

规定赔款用银支付,即以海关银两市价易成金款支付,均具全国货币比值;但帝国主义

蛮不讲理,提出所谓镑亏,即赔款补充债款问题。当时金价日涨,银价日落,各国强令

中国承认将赔款改作以金计算,大大超过原赔款的金额。

按照条约,中国将海关的绝大部分税收(约7C10)都用以偿还借款本息。当时海关

税收每年约2000多万两,为清朝政府主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控制海关就基本上能够左右

中国财政,并保证对中国资本输出的安全。更为重要的是,控制海关可以垄断中国进出

口贸易,保证帝国主义以低税率输入商品和输出原料,从根本上取消了中国实行关税保

护制度的可能性。

对于这样一个空前屈辱的条约,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却全盘接受了。她在《罪

己诏》中竟厚颜无耻地宣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

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还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

心」。这是愿意做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忠实奴才的表白,从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1901年10月6日,慈禧太后随带行李车3000辆,离开西安,回返京城,沿途修路设宫,

远近徵调,勒索供应。1902年1月7日,回到紫禁城。后来又大修颐和园,日费万金。从

此,帝国主义与清政府完全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共同奴役中国人民。

《辛丑条约》记录的是近代中国一段屈辱的历史,它激起了中华民族的旧恨新仇,

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践中,进一步觉醒起来。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清王朝的统治。在人

民革命斗争面前,外国侵略者要求清政府不仅要成为俯首贴耳的奴仆,而且要成为统治

中国人民的有力工具。于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改变当时的无能

状态。而清朝统治者也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发生动摇,国家机器——政府和军队已不

能完全应付当时的局势,财政也成千疮百孔之势。因此,修补国家机器已成为清王朝本

身生存的重要课题。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不得不从1901年起宣布实行「新

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

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

王奕□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

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

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

秦皇岛晶艺福今日金价多少钱一克?

您好 !金价都是跟国际金价来定的,每天的国际金价都是有点浮动,要知道当日的金价还是麻烦您到店铺看一下。看到有个人在说晶艺福快要垮掉了,这样诋毁人家的品牌。发表言论都匿名,我真为你感到悲哀。

矿产品价格

全球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欧债危机、美债争端、日本地震及地缘政治冲突等事件笼罩全球市场,矿产品价格高位剧烈振荡。2011年,矿产品价格比上年进一步上扬,综合价格水平同比增长11.6%(图42)。但在三季度出现明显回落。矿产品价格的高位波动,支撑了矿业市场的繁荣,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矿业,有利于矿业的加速发展,能够更多的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从而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涨的矿产品价格推高了通货膨胀,大幅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成本,成为未来经济发展预期下调的重要因素。

图42 矿产品年度价格指数

(注:基期为上年)

图43 国内国际原油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研网

(1)能源价格波动上扬

原油 国内外原油价格呈现“N”形变化态势,国内油价比美国高16.4%。大庆油田原油现货价格平均为110.3美元/桶,同比增长40.6%,由1月的95.8美元/桶涨至4月的118.1美元/桶、再降至10月的105.7美元/桶、再升至12月的111.5美元/桶。同期,美国纽约原油现货价格平均为94.8美元/桶,同比增长19.3%,由1月的89.3美元/桶涨至4月的107.7美元/桶、再降至10月的83.5美元/桶、再升至12月的98.6美元/桶(图43)。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1月起,大庆原油价格一改过去与纽约原油价格基本一致的格局,开始高于纽约原油价格,幅度由1月的7%波动增至12月的13%。

2011年纽约原油现货价格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扬:从年初至4月底,由89.3美元/桶连续突破90美元/桶、100美元/桶和110美元/桶三个台阶,4月29日为113.7美元/桶。第二阶段回调:5月初至10月4日,由于欧美经济数据不利,尤其是欧债危机阴云不散,投资者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加之能源机构相继下调今明两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预期,导致国际原油市场压力重重,国际油价连连大跌;由113.73美元/桶连续跌破110美元/桶、100美元/桶、90美元/桶和80美元/桶四个台阶,10月4日降至75.3美元/桶。第三阶段反弹:从10月以后,地缘政治压力上升,欧美经济数据好转,美失业率大幅下降,意大利债券拍卖成功,尤其是全球六大央行联手释放流动性支持金融体系等多重利好的提振,原油价格由75.3美元/桶连续涨破80美元/桶和90美元/桶,一度突破100美元/桶,12月6日为101.3美元/桶,震荡加剧。

专栏8 原油价格影响因素日趋复杂

随着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影响原油价格的因素越来越多,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更加莫测,波动加剧。尤其是2011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受多种因素交织影响,跌宕起伏。拉升原油价格的因素:一是中东地缘政治持续恶化。埃及事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令人担忧,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利比亚、巴林、也门和阿尔及利亚等国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阿尔及利亚的政治动荡。持续近半年的政治危机不但没有因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介入而有所缓和,反而越演越烈。造成中东地区石油出口急剧下降,恢复战前水平遥遥无期,原油价格一路上扬。

二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原油需求增长。2011年4月12日,国际能源署预计2011年和2012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长1.8%,相当于每日增长150万桶,分别至2011年8820万桶和2012年8976万桶,增加的需求主要来自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预计中国2011年的石油需求将增长6.3%,2012年将增长5.9%至每日1033万桶。同日,欧佩克预计2011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将增加140万桶,非欧佩克国家产量2011年日增幅为60万桶。

三是美国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美元持续走弱。受欧元区加息、标准普尔调低美元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以及美国继续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美元指数跌至2008年8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欧元兑美元升至2009年1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2011年4月美元指数均值为74.71,较3月份下跌2.06%。2011年4月5日,中国央行发布公告,决定自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4月27日美联储宣布维持0~0.25%的现行联储基金利率不变,第二轮定量宽松政策将如期在2011年6月30日结束;联储同时将按计划将到期抵押贷款担保债券的所得进行再投资。联储表示保持宽松政策和低利率水平不变。

打压价格因素:一是发达国家经济放缓。美国经济数据不佳,经济复苏慢于预期;欧债危机加剧,欧元区经济数据弱于预期;受地震影响日本经济衰退严重。

二是国际能源署(IEA)宣布将释放6000万桶原油战略储备以抑制油价。2011年6月23日,国际能源署28个成员国同意采取联合行动,在未来30天内向市场投放总量为6000万桶的石油来稳定市场供应,平均每天向市场投放约200万桶,以弥补由利比亚原油停产产生的供应缺口,保护世界经济脆弱的复苏势头。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也发表声明说,美国作为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之一,此次将向市场投放3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以稳定市场供应,作为国际能源署释出6000万桶原油行动的一部分。而欧洲将为国际能源署释出6000万桶原油计划提供30%的石油,欧佩克的太平洋成员国将提供其余的石油。受此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回落,6月28日纽约原油价格跌至92.9美元/桶,为2月22日以来的最低价。

煤 国内优质煤价呈先扬后抑的变化态势。国内优质煤均价791.6元/吨,同比增长9.5%,从1月的757元/吨波动上扬至10月的827.1元/吨,后回落至12月的794.7元/吨(图44)。第一季度,煤价总体平稳,略有下降。3月下旬,大秦铁路开始检修,煤运输受到一定影响,加之需求增加,秦皇岛港煤价出现较大反弹,后期直线上扬。10月26日优质煤价达到850元/吨左右,创年内最高价格。进入12月份,受国家实施电煤价格临时干预政策和秦皇岛煤炭库存保持高位影响,优质煤价降至800元/吨左右。

(2)金属价格先扬后抑

铁矿石 铁矿石价格呈倒“V”形变化态势。到岸均价164美元/吨,同比增长28.3%,由1月的151.4美元/吨涨至10月的175.5美元/吨,再降至12月的141美元/吨(图45)。国内河北铁矿石价格(66%粉矿)平均为1382元/吨,同比增长16.1%;从月度看,由1月的1418元/吨波动涨至8月的1467元/吨再降至12月的1201元/吨,最大跌幅为17.1%。主要港口铁矿石进口现货价格呈下降趋势。9月6日,天津港进口的63%印度矿价格为1330元/吨,62%澳洲矿为1280元/吨;12月31日两者价格分别降至1040元/吨、980元/吨,降幅分别为21.8%、23.4%。

图44 国内优质煤价格变化

图45 铁矿石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到岸价根据海关数据测算,河北粉矿价格源于沟槽网自2月下旬开始,CRU国际钢铁周价格指数总体处于下行态势。下游钢铁行业产品价格的下滑造成铁矿石需求的下降是铁矿石价格回落的主要原因。

铜 铜价呈波动下降态势。国内铜现货均价为6.59万元/吨,同比增长11.8%;从月度来看,上半年基本在7万元/吨上下波动,自第三季度开始回落,由7月的7.13万元/吨降至12月的5.64万元/吨。同期,伦敦金属市场铜现货价平均为8847美元/吨,同比增长17.6%;从月度看,国际铜价呈下调态势,由1月的9518美元/吨波动降至12月的7650美元/吨(图46)。

图46 国内国际铜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内价格源于北京有色金属网,国际价格源于中国金属通报

铝 铝价呈先升后降态势。国内铝现货均价为1.68元/吨,同比增长7.8%;从月度来看,从1月的1.65万元/吨逐渐上扬至8月的1.80万元/吨,后降至12月的1.61万元/吨。伦敦金属市场铝现货价平均为2400美元/吨,同比增长10.7%;由1月的2434美元/吨涨至5月的2561美元/吨,后降至12月的2041美元/吨(图47)。国内国际铝价走势呈现出一定的分化,从上半年的“外强内弱”到第三季度的“外弱内强”再到第四季度的“趋于一致”。2011年铝价总体走势是一二季度在震荡中略有走高,第三季度充分上涨,达到两年来的高点后迅速回落,四季度在弱势震荡中寻找方向。

图47 国内国际铝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内价格源于北京有色金属网,国际价格源于中国金属通报

金 国内外金价呈现先扬后抑态势。国内金价平均为327.8元/克,同比增长22.6%,由1月的194.0元/克波动上扬至11月的356.2元/克,8月23日一度达到390.4元/克,12月下滑至337.3元/克。同期,伦敦黄金交易所黄金均价为1568.9美元/盎司,同比增长28.1%,由1月的1356美元/盎司涨至11月的1739美元/盎司,9月6日一度冲至1895美元/盎司,12月回落至1652美元/盎司(图48)。

金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对货币信心下降。一是美国联邦储备局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走势疲弱。自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联储不断调低目标利率以至接近零,并推出两轮资产购买计划,通过印钞购买资产以期振兴美国经济。但美国经济的复苏步伐仍然缓慢。美联储进一步表示在2013年中以前,都将维持极低水平的利率。同时购入长期债券,沽售短期债券,以延长持有证券资产的平均年期。这一连串措施导致投资者担心积极的宽松货币政策最终将导致美元贬值及通胀上升,因而增购黄金以保持货币的购买力。二是欧元区债务危机恶化。希腊债务问题出现已经两年,却演化成危机还蔓延到其他欧元区国家。虽然区内领袖已尽力化解危机,但仍然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连欧元区内核心成员国的偿债能力也备受质疑,分别为欧元区第二及第三大经济体的法国及意大利相对于德国的国债息差近期已经升至记录高位。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势必会危及欧元的稳定,引发投资者纷纷将欧元资产转移为黄金。

图48 国内国际金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国内价格源于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价格源于伦敦贵金属交易所

稀土 国内稀土价格暴涨暴跌,年内最大涨幅近9倍。1月至6月,国内各种稀土产品价格出现暴涨,氧化镧由29.5元/千克涨至165元/千克,氧化钕由290元/千克涨至1400元/千克,氧化铽由2950元/千克涨至21500元/千克,氧化镝由1665元/千克涨至13500元/千克,氧化铕由3200元/千克涨至28000元/千克,半年间价格暴涨近9倍。但是,进入第三季度,稀土市场下游订单比二季度缩水近半,而且下游企业三分之二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稀土价格开始快速下滑。12月,氧化镧价格已回落到135元/千克氧化钕降至825元/千克,氧化铽降至13000元/千克,氧化镝降至6900元/千克,氧化铕降至15000元/千克,虽然下半年稀土价格大幅下滑,但仍远高于年初价格(图49)。

稀土价格的暴涨暴跌,从根本上反映出行业散乱和无序竞争。实际上,稀土面临的局面早已引起国家重视,继2011年5月19日正式公布《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二十二条”)后,国家六部委2011年8月再度联手下发《关于开展全国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自2011年8月1日至12月31日开展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切实整顿和规范稀土生产秩序。2011年9月24日,内蒙古包头市、山东济宁市、四川凉山州政府签署了《蒙鲁川三省(区)三市(州)轻稀土矿产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方案》,这是继2010年8月南方五省区实施中重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动后,我国正式启动对轻稀土实施监管区域联合行动。

图49 我国重要稀土产品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稀土价格网

专栏9 国家高度重视稀土行业管理

为促使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发布《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将我国稀土整合思路系统化,并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通过控制开采总量、提高生产集中度、严厉打击走私和提高环保门槛等手段,用45年时间将稀土行业整顿成“持续健康发展的行业”。在国内培育大型稀土企业的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其他国家稀土资源开发的起步阶段介入,实现稀土资源的共同开发,努力形成“铁矿石”的局面。继续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稀土行业管理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从稀土行业发展的各个层面进行规范,包括生产领域、出口控制、国家收储以及行业监管机构设置等方面加强协调联动,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本位一体的储备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协调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共赢。

为进一步做好稀土资源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从严厉打击违法勘查开采和超指标开采,维护良好开发秩序;加强规划储备,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全面清理稀土探矿权采矿权,提高开采准入门槛;继续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不断优化开发格局;加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作,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深化区域联动机制,建立稀土开发监管长效机制等方面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切实履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职责,加大对稀土开发秩序的监管力度,促进稀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上半年稀土价格暴涨令很多炒家进入稀土产业链条,放大了稀土需求,造成供应严重紧张的假象。由于第三季度开始稀土下游行业需求减少,价格暴跌,南方稀土主产区的龙头企业,赣州稀土矿业公司旗下所有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都自11月20日开始全面停产,同时主导我国北方90%轻稀土产量的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属冶炼分离企业也在11月中下旬开始停产。停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稀土价格暴跌,另一方面是2011年稀土开采指标已经用完。南北稀土龙头企业“步调一致”停产,主要考虑稀土价格下降、以及贸易商抛售等因素,限产保价的影响十分有限。他们停产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停产减少稀土冶炼分离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抑制价格大幅下跌。

(3)非金属价格高位调整

钾 国产氯化钾全年均价为3076元/吨,同比增长14.1%。从月度看,月均价呈先升后降态势。从1月2760元/吨涨至8月的3360元/吨,再波动降至12月的3200元/吨(图50)。

图50 国产氯化钾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国研网

水泥 水泥全年均价为382.6元/吨,同比增长17.9%。从月度看,呈波动上扬态势,由1月的366.4元/吨波动涨至12月的384.0元/吨,其中8月达到391.5元/吨的月均最高价(图51),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是水泥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图51 水泥价格变化

数据来源:国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