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俄石油大单亏了多少

2.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博弈分析

3.中俄签定的货币换油内容有哪些

中俄石油大单亏了多少

中俄石油交易_中俄石油价格结算

中俄双方都有自身的立场,大国之间的交易不会太亏。

是有人利用普通老百姓不懂石油,想挑起中俄之间的矛盾和中国的内部矛盾,因为中俄石油协议属于最高级别的商业机密,所以不可能公布价格计算公式,让人有了可乘之机。

早在2009年,国际油价处于最高位的时候,中俄就签订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间协议》,但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直到2014年,国际油价暴跌,原先进口油价一直在100美元/桶波动,跟30美元/桶差别太大了,大家就有了想法。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博弈分析

虽然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既必要又具备可行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一定会合作,即便是最终双方在战略层面选择了合作,但是具体的合作过程中能否就合作方式达成一致?这一切都取决于双方基于各自利益最大化条件下博弈的结果。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重要项目———中俄原油石油管道项目长达15年之久的艰苦谈判恰如其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博弈可以分为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和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当参与者的行为相互作用时,是否允许参与者之间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契约。非合作博弈研究的是利益冲突环境中相互独立和理性的个体行为以及这些行为间的交互影响。由于独立性要求,非合作博弈中的每个个体只对自己负责,追求个体决策最优,相互没有也不能缔结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同盟,其结果可能是有效率的,也可能是无效率的。与之相反,合作博弈允许个体间签订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强调团体理性,其结果往往比追求个体理性更有效率。考虑到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的双方很难缔结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合作协议来提升双方的收益,因此,下面我们将重点运用非合作博弈理论来分析中俄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合作方面的战略选择及中俄原油管道项目路线的选择。

一、中俄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合作方面的战略选择分析

(一)基本博弈模型

考虑一个由中国和俄罗斯两方参与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博弈的基本式为

Gb={I,S,θ,q,π}

(1)局中人: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I={1,2},其中,i=1表示中国,i=2表示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都是理性和自利的。在石油天然气合作中,俄罗斯拥有油气,在讨价还价中处于占优地位,中国相对处于劣势。

(2)策略集合: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可选择的策略都只有两种:合作或不合作。定义行动Si∈{合作C,不合作N},i=1,2。策略空间为Sij,i,j=1,2。策略S11=合作,S12=不合作,S21=合作,S22=不合作。第一个下标表示第几个参与者,第二个下标表示第几个策略。例如S11=合作表示中国的第一个策略为合作。

(3)类型空间:定义类型θj∈{友善,非友善},j=1,2。如果参与者的类型是友善,那么他将取合作的行动策略,如果参与者的类型是非友善,那么他将取不合作的行动策略。类型空间为θij,i,j=1,2。类型θ11=友善,θ12=非友善,θ21=友善,θ22=非友善。第一个下标表示第几个参与者,第二个下标表示第几种类型。例如θ11=友善表示中国的第一种类型为友善。

(4)局中人的信念:P(θ11)=q1,P(θ12)=1-q1,P(θ21)=q2,P(θ22)=1-q2。联合概率分布为P(θ1,θ2),其中P(θ11,θ21)=q1q2,P(θ12,θ22)=(1-q1)(1-q2),P(θ21|θ11)=P(θ21)=q2,其他类推。q1,q2∈[0,1]。

(5)收益函数:定义完全信息下的收益函数为πi(S1j,S2j),j=1,2表示第几个策略。

设完全信息下中国的收益函数π1(S1j,S2j)(j=1,2)为:

π1(S11,,S21)=(合作,合作)=a1

π1(S11,,S22)=(合作,不合作)=b1

π1(S12,,S21)=(不合作,合作)=c1

π1(S12,,S22)=(不合作,不合作)=d1=0

为便于分析,设俄罗斯的收益函数π2(S1j,S2j)(j=1,2)为:

π2(S11,,S21)=(合作,合作)=a2

π2(S11,,S22)=(合作,不合作)=b2

π2(S12,,S21)=(不合作,合作)=c2

π2(S12,,S22)=(不合作,不合作)=d2=0

由于中俄在石油天然气供需方面存在巨大的互补性,所以在双方选择合作策略的情况下,双方的收益均是正值,但由于俄罗斯在合作的博弈中拥有的优势,而中国又处于对油气急切追逐的状态,从而俄罗斯拥有更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其从合作中获取的收益要高于中国,即有π2(S11,,S21)=a2>π1(S11,,S21)=a1>0。如果双方都选择不合作策略,则收益相同,即有π1(S12,,S22)=d1=π2(S12,,S22)=d2=0。如果中国选择合作策略,而俄罗斯选择不合作策略,则选择合作策略的中国由于投入了合作的成本,却失去,被迫转向中东、非洲等地区寻,故其收益值为负。选择不合作的俄罗斯却可以选择同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合作,故其收益值仍然为正,即有π1(S11,,S22)=(合作,不合作)=b1<0,π2(S11,,S22)=(合作,不合作)=b2>0。如果俄罗斯选择合作策略,而中国选择不合作策略,中国收益值为0。选择合作策略的俄罗斯因为它投入了合作的成本,同时还可能丧失同别的国家合作的最佳机会,所以其收益值也为负,即有π1(S12,,S21)=(不合作,合作)=c1=0,π2(S12,,S21)=(不合作,合作)=c2<0。

根据上述定义,完全信息下各种策略下中国与俄罗斯的支付就可以写成表10-1的形式。

表10-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

在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参与者1中国的期望收益函数:

(1)当参与者1(中国)的类型为友善(θ11)时,参与者1(中国)的期望收益为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2)当参与者1(中国)的类型为非友善(θ12)时,参与者1(中国)的期望收益为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由上述期望收益,不难得出下述结论:

1)如果θ2=1,即在参与方2属于友善类型,完全取合作策略情况下,参与方1的收益会因自身的策略不同而不同。若参与方1也取合作策略,则收益为a1;若参与方1取不合作策略,则收益就变为0。由设a1>0可知,参与方1的最佳反应策略是选择合作策略。

2)如果0<θ2<1,则参与方1的收益会随着参与方2的策略变化而变化。若参与方2类型为友善的可能性越大,即参与方2选择合作性策略可能性越大。只要能保2a1+(1-q2)b1>0,参与方1的最佳应对就是选择合作策略;反之,若参与方2类型为不友善的可能性越大,即参与方2选择不合作策略可能性越大,当q2a1+(1-q2)b1<0时,参与方1的最佳应对就是选择不合作策略。

3)如果θ2=0,即在参与方2属于非友善型,完全取不合作策略情况下,若参与方1取合作性策,则收益为b1;若参与方1取不合作策略,与参与方2针锋相对,则收益为0。由设b1<0可知,参与方1的最优反应应当是针锋相对,取不合作策略。

在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参与者2俄罗斯的期望收益函数:

(1)当参与者2(俄罗斯)的类型为友善(θ21)时,参与者2(俄罗斯)的期望收益为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2)当参与者2(俄罗斯)的类型为非友善(θ22)时,参与者2(俄罗斯)的期望收益为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同上面的分析相似,由上述期望收益,可以得出下述结论:

1)如果θ1=1,即在参与方1属于友善类型,完全取合作策略情况下,参与方2的收益会因自身的策略不同而不同。若参与方2也取合作策略,则收益为a2;若参与方2取不合作策略,则收益就变为b2。参与方2的最佳反应策略将视a2与b2的值决定是选择合作策略还是不合作策略。若a2>b2,选择合作是最优应对策略,反之,则不合作策略成为参与方2的最佳应对策略。

2)如果0<θ1<1,则参与方2的收益会随着参与方1的策略变化而变化。若参与方1的类型是友善的可能性越大,则参与方1选择合作性策略可能性越大。当q1a2+(1-q1)c2>q1b2时,参与方2的最佳应对是选择合作策略;反之,若参与方1的类型是不友善的可能性越大,即参与方1选择不合作策略可能性越大,当q1a2+(1-q1)c2<q1b2时,参与方2的最佳应对是选择不合作策略。

3)如果θ1=0,即在参与方1属于非友善型,完全取不合作策略情况下,若参与方2取合作性策略,则收益为c2;若参与方2取不合作策略,与参与方1针锋相对,则收益为0。由设c2<0可知,参与方2的最优反应应当是针锋相对,取不合作策略。

(二)中俄双方的具体行动策略分析

(1)中国与俄罗斯的类型分析。根据上述博弈模型,无论是对中国而言,还是对俄罗斯而言,其行动策略的选择都依赖于对另一局中人类型的信念。因此,在分析局中人的行动策略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两个局中人的类型。对中国而言,基于国内经济发展对石油的巨额需求及石油安全的考虑,急于开辟新的石油供应渠道,以期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提高石油安全系数。因此,同俄罗斯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是中国的迫切需要。此外,如能与俄罗斯开展石油天然气合作还可以进一步夯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改善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由此可见,俄方可以明确地判定中方属于友善类型的局中人,即俄方对中国是友善型的局中人的信念基本可以调整为1。但中国对俄罗斯类型的判断要复杂一些。尽管与中国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同样对俄罗斯具有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战略利益,但由于其拥有油气的优势,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在美、日等外部因素的干扰下,为了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俄方在是否选择中国作为合作伙伴方面具有摇摆的动机和可能。因此,一个较为合理的定是:中国对俄罗斯的类型的信念调整为[0.5,1]之间。

(2)俄罗斯的行动策略选择。在将中国的类型的信念调整至1之后,俄罗斯在决策时面临的问题就简化为比较合作策略所获取的收益a2和不合作策略所获取的收益b2的大小。若a2>b2,则选择合作策略,反之,则选择不合作策略。因而,其行动具有不确定性。

(3)中国的行动策略选择。将对俄罗斯属于友善类型的信念调整至[0.5,1]之间后,中国面临的选择就是如何在保2a1+(1-q2)b1>0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为争取俄方合作而进行的投入。即中国唯一理性的策略就是促成双方在石油天然气方面的合作。作为促成俄方合作的策略之一,中方应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坚持石油进口的多元化战略,尤其应加强同中国陆路相通的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国家以及南亚缅甸、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合作,降低俄罗斯在石油谈判中的优越感;策略之二是要利用好俄罗斯同美、日之间的矛盾,降低俄方对与美、日合作的期望值;策略之三是加强同俄罗斯各阶层的接触和交流,消除俄方对中国崛起的担忧,进一步提升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方只有通过上述举措的组合使用,才能更有力地促使俄方重新评估其在合作与不合作策略间的得益,坚定地实行同中国合作的策略。

总之,中俄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合作上的博弈,俄罗斯居于主导地位,在国内政治因素或国际事态因素的影响下,其在博弈中的得益可能会出现变化,从而在决定取合作战略还是不合作战略之间会出现摇摆,进而表现出一定的行动机会主义。但是,由于中俄间在现有国际政治格局中存在着共同的巨大战略利益,因此,结合政治层面的考量,俄罗斯最终必然会选择合作战略。但是,中方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受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以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其进程将是缓慢而复杂的,不会一帆风顺地向深层次发展。

二、中俄原油管道项目的路线变更分析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在经历了15年旷日持久的谈判之后,终于在2009年4月21日随着《中俄石油领域合作间协议》的正式签订而尘埃落定,历经波折的中俄原油管道也在2009年5月进入了实质性的工程施工阶段。在这期间,中俄原油管道的走向也从最初的“安大线”变更为现在的“泰纳线—中国支线”。对于管道线路走向的变更引发了大量的讨论,观点各异。但就其实质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简化为俄罗斯在取与中国进行石油天然气合作战略的前提下的一个利益最大化的决策问题。

(一)中俄原油管道路线变更的简要回顾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最初在1994年11月由俄方首先提议,在双方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石油股份公司会谈备忘录》后,便开始了项目前期工作。1996年4月,俄罗斯联邦代表团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正式确认中俄原油管道项目。1999年2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关于开展中俄原油管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协议》,双方根据此协议于1999年12月完成了预可行性研究。2001年7月17日,访俄期间,中俄双方经过谈判就原油管道走向、俄罗斯向中国供油数量、原油购销承诺方式和原油价格公式等重要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并在和卡西亚诺夫总理会谈后,双方签署了《关于开展铺设俄罗斯至中国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原则协议》。协议规定该管道自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安加尔斯克经中国满洲里入境,终点为大庆,自2005年开始,每年输油量为2000万吨,到2010年达到每年输油量3000万吨,连续稳定供油25年。2001年8月,中国批准了中方的项目建议书(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9月8日,在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时,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共同开展铺设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总协议》。双方2003年7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工作并开工建设,2005年建成投产。双方已于2002年7月底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投资论证的报告,并分别报各自进行评估和审批。2003年5月28日,中石油和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关于“中俄原油管道原油长期购销合同”基本原则和共识的总协议》。就在中俄有关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俄石油管道前期准备工作的时候,由于日本方面的强力介入,中俄石油管道线路出现变化。2003年2月7日,在由俄罗斯能源部长优素福夫召开的会议上,与会的俄罗斯各方代表拿出一个折中方案:将“安大线”和“远东方案”两条线合并为一条线,在年运输量5000万吨的安加尔斯克—纳霍德卡干线上建设一条年运输量3000万吨的到中国大庆的支线,其中到中国的管道线路将优先开工。2003年3月13日,俄罗斯原则上通过了将“远东线路”和“安大线”合二为一的折中方案,该方案后来也成为《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俄罗斯要求各部门和有关方面对石油管线方案再进行细化研究,于5月初再作决定。2004年12月31日,俄罗斯决定由俄罗斯国营石油运输公司修建一条从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的石油运输管道,预计该管道输油能力为每年8000万吨。2006年1月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俄罗斯将在2006年夏天开工泰舍特—纳霍德卡(简称“泰纳线”)的太平洋输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建设。根据之前约定,率先开通中国支线。2008年10月,中俄两国总理在第13次定期会晤期间,就建设中俄原油管道达成重要共识。2009年4月21日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中俄石油领域合作间协议》。根据协议,中俄双方同意共同建设和运营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市经中国边境城市漠河到大庆的石油管道。该管道俄罗斯境内段已于4月27日开工,中国境内段于5月18日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镇开工。整个管道于2010年10月竣工通油。

(二)中俄原油管道路线变更的原因解析

首先,我们设:

n为管道寿命期;

i(i=1,2,3)代表线路(其中,i=1表示“安大线”;i=2表示“泰纳线”;i=3表示“泰纳线—中国支线”);

ci为管道建设成本;

bit为线路i第t年的运营成本;

qi为线路i在寿命期内的年运输量;

pit(t=1,2,……,n)为线路i的原油在第t年的终端售价;

πit为线路i第t年的收益;

r为折现率;

si为线路i的其他收益(如政治层面的收益)。

则,各线路的总收益现值分别为

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

作为一个理性人,俄方必然会选择总收益现值最大的线路。即,当π1>π2时,俄方将选择“安大线”,反之,当π1<π2时,俄方将选择“泰纳线”。

俄方之所以摒弃“安大线”转而选择“泰纳线—中国支线”,究其因就在于“泰纳线”的总收益现值要高于“安大线”。因为,一方面“安大线”的运量远低于“泰纳线”,且不利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开发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如果俄方选择“安大线”,管道建成投入运营之后,俄方面对的只是中国一个出口对象,且1/3的管道在中国境内,双方将形成一种双边垄断的局面,这不仅将使俄方丧失原油出口的主动权,不利于其能源出口多元化战略和能源外交战略的实施,扩大在亚太的影响力,而且,中方作为垄断买方将大大抵消俄方作为垄断卖方的力量,减弱俄方在原油价格方面的定价权优势;而如果选择“泰纳线”,由于“泰纳线”管道全程在俄罗斯境内,终点在俄罗斯的转运港口,俄方面对的客户将不再是中国唯一的买方,还有整个亚太地区。这将使俄罗斯处于一个单边垄断———垄断卖方的地位。这一垄断卖方的地位不仅可以保证俄罗斯将原油流向的决定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便于其能源外交战略的实施,增强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还将保证其在原油价格的定价权方面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

中俄签定的货币换油内容有哪些

://news.hexun/2009-02-19/114639869.html

中国250亿美元换来俄罗斯20年3亿吨原油供应

商报记者 刘连英

“250亿美元换20年3亿吨原油供应”——原本预期在下个月可能达成的协议,最终因俄罗斯面临赤字危机和俄石油公司陷入融资困境而提前在本周二结束。这一消息成为昨天市场热议的重要话题。业内认为,从政治、经济、能源安全等诸多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项双赢的合作。而我国正以强大的外汇储备成为这场金融风暴中全球瞩目的能源资产最大买主。

签署协议

中俄能源对话达成正式协议

2月17日,中俄双方在北京举行的第三次能源对话就中俄“换石油”的合同细节达成一致,并签署了正式协议。

中国石油(12.81,0.05,0.39%)天然气集团公司近日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分别签署了开展长期原油贸易的协议,并与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设计、建设和运营协议。国家开发银行也分别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了协议。

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在官方网站公布的声明称,在俄方从中方获得的基础上,俄罗斯将在未来20年每年向中国输出1500万吨石油。中石油有关人士向新华社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同时表示,从俄罗斯斯科沃罗季诺到中国边境的管道将于2009年开始建设,2010年投入运营。管线的建设将与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建设同步进行。

中俄原油管道协议的签署建立在去年中石油和俄罗斯国家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签署的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中国支线原则协议的基础上。根据原则协议,双方将在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共同建设和运营从俄罗斯远东城市斯科沃罗季诺经中国边境城市漠河到中国大庆的中俄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在俄罗斯境内长约70公里,在中国境内长约960公里。

俄方利益

支撑经济振兴和能源战略

需大量资金稳定国家金融

此次签署的协议确定了诸多细节。此前阻碍谈判进行的利率问题最终确定为6%的固定利率;同时,俄罗斯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从2011年至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道供应总计3亿吨石油,石油价格以俄石油运到纳霍特卡港口的价格为基准,随行就市。目前,俄方每年向中国通过铁路运输的石油供应不受该协议影响,未来并将增加至1500万吨。除此之外,作为中俄能源合作的组成部分,双方还签署了包括核能、电力、矿产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协议。

“显然,250亿美元的长期将会给俄罗斯带来巨大的利好。”中投顾问公司指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全球股市大跌,俄罗斯一度成为世界经济的“安全岛”。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之下俄罗斯也难以独善其身,此后外资大量从俄罗斯流出,使俄国际储备减少600亿美元,几大石油公司陷入债务危机,因此,需要有大量资金注入,以稳定俄罗斯国家金融形势,缓解大型油气公司的资金短缺困境。最近这两年,出于战略需要,俄罗斯几大石油公司在欧洲、非洲、东南亚、拉美到处抢占,扩张势头很猛。这种扩张缺少自有资金的支持,不得不向西方大量借贷短期债务,仅今年年底到期的债务就有800亿美元。另外,俄油气公司还面临扩大再生产的问题。这几年,他们在本国油气勘探开发方面投入明显不足,而要保证同时向欧洲、亚洲的供油,必须扩大勘探开发,这也需要大量引进资金。

对欧洲市场依赖大大减轻

中投顾问公司指出,从另一方面来看,俄罗斯正在制定2030年前的能源战略。俄罗斯与欧洲在油气供给问题上相互依赖,既是欧洲的软肋,也是俄罗斯的软肋。如果开辟了东方市场,不但可以解决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为俄罗斯经济振兴提供支撑,同时也有利于防范地区分离主义,维护俄罗斯的国家统一。而在能源出口方面,俄罗斯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可以大大减轻。如果远东油气管道已经开通,俄罗斯应对西方压力的姿态可能变得更为强硬。而中国的大市场正是他们所需要的。

中国利益

每12美元换来1桶原油供应

“这项协议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石油换’,这是谁更主动的问题,因为俄罗斯目前更加需要资金。”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就与俄罗斯有过石油贸易协议,上一次的协议期限是10年,即到2010年为止每年供应给中国1000万吨石油,因此,这次协议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以的方式换取了长达20年期限的石油供应。”董秀成说。

有专家测算,按照1吨原油相当于7桶计算,250亿美元换来21亿桶原油供应,平均每桶供应的额约是12美元,或者说是每12美元换来1桶原油供应。

抵御风险助力能源保障

根据这项协议,在未来20年中,中国将平均每天获得30万桶原油供应,而去年中国平均日进口原油约300多万桶,这意味着俄方供给中国的石油将占到目前日进口原油的10%左右。据了解,这份新的石油供应协议属于在原有其他途径(包括横穿蒙古的铁路)对华石油出口基础上的额外供应。俄罗斯2008年向中国出口原油1164万吨,相当于每天出口23.3万桶,较2007年减少将近两成。

“协议明确规定这20年对中国石油供应的价格随行就市,所以,中国并非以此获得了价格低廉的石油。但是,从能源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因此变得比现在从容一些。”董秀成认为,由于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库容严重不足,这一石油供应协议虽然无法控制价格,但是却在能源稀缺时代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能源保障。

中投顾问也指出,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对于中国来说,通过换石油,把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油气等性资产,比坐等美元贬值要强得多,此种方式对于解决外汇储备的多元化、抵御金融风险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石油管道铺顺意义重大

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协议还同时放行了俄罗斯通往我国的石油运输管道。

事实上,中国和俄罗斯关于跨境原油管道问题的谈判已经持续了长达10年之久,却始终没有结果。而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世界各国对俄罗斯石油需求旺盛,俄罗斯石油企业很容易获得信贷。然而,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需求的下滑令石油行业变成了买方市场。

业内评论人士指出,俄罗斯希望保证客源,以平衡对西欧市场的依赖。2008年俄罗斯的原油产量10年来首次出现下降。国家开发银行的将使俄石油公司可以在相对未开发的东西伯利亚油田和炼油厂进行投资,部分资金还会被用于修建西伯利亚油田至中国炼油厂的石油管道。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一直迫切希望获取更多俄罗斯石油,以减轻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中国的石油消耗约有一半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其中许多要经过在战略上脆弱的海运航路运输,这样一份输油管道协议将为中国提供更安全和稳定的石油供应渠道。

中投顾问认为,从能源战略看,中国能源需求增长旺盛,必须扩大境外能源供给。而将于今年完工的远东管道中国支线是中国第二条陆上石油运输管道,年输油达1000万吨,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延伸分析

金融危机令中国成能源资产最大买主

“中国拥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而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石油,两者的合作并不意外。”一位能源行业分析师说。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几周,我国签订了数份海外协议,先是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随后五矿集团17亿美元欲收购澳矿。尽管均尚未获得最终批复,但是中国的这一系列举动已经开始引起各国的关注。

正当大部分其他主要经济体都陷入衰退之际,中国却利用自身相对较强的财力大举出击。毋庸置疑的是,这些举措有望提升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行业的地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了绝佳的机会,也令各种有关能源资产的收购谈判进行得更快更顺利。

有外电评论指出,尽管目前这场全球经济危机也冲击到了中国,但中国的经济仍在继续增长——去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9%,低于2007年的13%。在中国看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在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继续推进,这意味着中国的能源和原材料需求将大量增加。与许多其他国际性银行相比,中国金融机构受不良资产的毒害相对较小,因此能够为众多大规模交易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