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教育医疗价格_油价突破
1.什么是内需?如何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对经济有何影响?
2.读《穷人经济学》有感
3.国际油价正在上涨,未来还会继续上涨吗?
什么是内需?如何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对经济有何影响?
(原创)现今中国由出口拉动型经济向内需推动型经济转换。出口型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但许多行业如:教育、医疗、环保、能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供应短缺,这些行业需求旺盛,远远没满足人民的需求。
如何扩大国内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诸如:
各个城市交通拥堵,堵车现象严重,车多路少,投资修建更多的公路,解决行车难、乘车难问题。修建城市地铁、轻轨,发展公共交通。
现今中国掀起高速铁路重大工程建设热潮。
各城市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鼓励小城镇建设,农民用宅基地换小城镇住房,同时也要将农民工户口转化为城镇居民户口。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消费,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各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加强环保,加大治理江湖污染力度,建设垃圾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
另外,刺激消费也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中国的“三大消费热点”:住房、家用轿车、旅游。
还有手机、电脑、、养老、教育等消费热点。有人说教育是投资,也有人认为教育是消费,总之老百姓花费在子女教育、自己再学习(成人教育)的学费占了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
培养新的消费热点,诸如:
3G手机技术,可以实现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移动办公,培养新的消费热点,科技进步带来新时尚。等等。
人均GDP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较大。生活水平也刚刚从小康向富裕迈进。国内市场潜在的需求巨大。
扩大国内需求,发展内需推动型经济,大有作为!
如何扩大国内需求?(2)
――刺激消费,改善民生。
(原创)一般认为:出口、投资、消费三大经济增长引擎共同发挥作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
现在国际经济环境是:雷曼兄弟破产,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全球经济进入萧条,金融危机必然带来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纷纷宣称经济增长减速或负增长,全球经济衰退,西方市场需求降低。
中国企业出口订单减少,依靠出口的企业生存困难。经济增长引擎之一:出口疲软。
但是中国人口13亿多,多数人生活水平才刚刚达到“小康水平”,有些人还在“奔小康的路上”,远远没有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潜在的需求巨大,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
“城市化、工业化、消费升级”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新引擎。
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发展内需推动型经济,目前中国经济正从外贸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转换。
如何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一、降低存利率,特别是降低用于消费的的利率,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有效需求?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欲望,同时还要有足够多的钱来购买,就叫有效需求。
什么叫潜在需求?有购买的欲望,但没有足够多的钱,就叫潜在需求。
如何刺激潜在需求变为有效需求?
那就是消费,用低利率和宽松的条件来增加消费,鼓励消费,提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
银行是典型的“嫌贫爱富”,越富裕的人,银行越愿意给他;越贫穷的人,银行越不愿意给他。毕竟给“三无人员”(无资产、无工作、无固定收入)加大了银行的风险,银行担心穷人无能力偿还的本金和利息。
消费主要针对“四有人员”(有资产、有工作、有固定收入、有信誉)而暂时钱不够多的人,鼓励他们提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
中国的“三大消费热点”:住房、家用轿车、旅游。
还有手机、电脑、、教育等消费热点。有人说教育是投资,也有人认为教育是消费,总之老百姓花费在子女教育、自己再学习(成人教育)的学费占了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子女上学学费太贵”也成了焦点话题。
二、提高工资,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的工薪族的工资,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中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增加消费的欲望强烈,如果涨工资,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迅速地把潜在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
“月光族”:是指把每个月赚的钱都用光、花光的人,月光族一般都是年轻一代,他们与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同,喜欢追逐新时尚,只要吃得开心,穿得漂亮,花钱花得潇洒,根本不在乎钱财。“月光族”的口号:挣多少花多少。
“月光族”为扩大国内需求做出了贡献。
三、鼓励买车买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家用轿车在降价,但养车的费用在上涨,“买得起、还得养得起”,汽油、柴油涨价后,增加了养车的费用,也加重了车主的负担。在油价上涨的同时,停车费、罚款、保险、保养费用等都在增长。这也增加了“有车族”的消费。
中央出台了政策拯救A股市;各省市地方也开始出台政策拯救房地产市场。
“救房市”也成大家争议的话题,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救房市的前提:房价要降价,降到合理的价位,放弃暴利,回归正常价位,挤掉房价的泡沫,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
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发展内需推动型经济。
读《穷人经济学》有感
卢周来不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却是少有的有良知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是一个尴尬的称谓,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学家行使自由言论的权利时,总是受制于利益。反过来,每个人,每个阶层也都要为其言论在这个社会中的影响付出代价,而且这个代价是成比例的。
卢老师的特点就是能将利益限制降到最低,而支持他这份执着的是来自他对弱势群体“偏袒”的人文关怀与对经济学的哲学思考。有幸拜读卢老师的《穷人经济学》,故此抒怀。
《穷人经济学》这本书收集了卢老师这位儒雅的学者长期的书信,时评与随笔,行文灵动活跃,观点新鲜却朴实,完全没有学术论文那般晦涩难懂。内容上也没有特定的脉络架构,但可以捕捉到的两条线路是:一,以经济学视角分析弱势群体,不只是穷人,还包括弱势国家如中国;二,经济研究与价值判断的关系论述。
同样出身贫寒的卢老师对“穷”的理解比一般人要来的直接和透彻,他纯粹是出于本能而站出来给“穷人”说话争取权利。
穷人为什么穷?
新自由主义学派的“穷人穷是之所以是因为懒惰”的论据十分单保仅仅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遭遇巨变的欧洲农民就充分说明,更别提中国九亿农民。
弗兰克·奈特则以更现实的“出身,运气,努力”学说阐述了竞争性制度下收入不平等日益积累的恶劣后果。出身最重要,运气次之,努力的作用最校显然,奈特的论点极具说服力。而“环境说”则是为了掩盖“剥削说”而匆忙登场的,以致站不住脚。这一点在中国表现得相当明显:一是改革开放需要一部分人牺牲;二是入世以来帝国主义以资本和技术为手段的掠夺。
“其实贫困并不是一定意味着个人财产的缺乏,世上最原始的人很少占有什么,但他们并不穷。贫困即不是东西少,也不仅仅是手段与结果之间一种关系。贫困是一种社会地位,贫困是文明世界的副产品,除非连同文明一起消除,否则我们将永远消灭不了贫困。”
我们不能说马歇尔·萨休斯在耸人听闻,应该放下过去经验的影响,理性后再讲立常
文明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先不考究,但随着文明的发展,“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进步的每一点成果都被“掌握实际权利的上层集团”所瓜分,而下层贫困阶层的“分裂”又阻碍了他们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促进改革的努力——即“改革冷漠症”。同时,贪污的腐败的盛行,“越来越多地落入富人和权势人物掌握之中”,使得原来不平等的社会结构更加刚性化,贫富越来越悬殊。
连马克思也承认资本这“肮脏的血淋淋的”东西推进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我们也没理由一直抹黑它,反倒应该了解它利用它。可是有资本存在必然会诞生私有财产,从而带来他们造就的不平等。那么,我们该如何将这种不平等减少到哈耶克说的“先天差别所许可的限度”呢?让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之前提及的“出身,运气,努力”学说(其实后来奈特的`学生布坎南又增加了“选择”)便明白了。上面的提问就转变成我们如何将“出身”的作用减到最小同时提供更多公平的机会使努力发挥最大的作用?无疑,答案是遗产制和教育。
罗素说:既然人们在历史上曾经怀疑政治世袭制的合法性并取消这一制度,那么,我们今天也应该怀疑经济上的私有财产继承权并为取消这一制度而努力。
试想一下,富人的财产无法被子嗣所继承而不得不捐献给社会协助穷人接受教育,于是他们的后代又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如此循环,却没有出现“君子国效应”,的确美好。但它因为处于精确,完全静止的天地而显得不现实。因此,我们应该在税制上做工作:如50%的遗产税,较高的起征点以及高的累进所得税率。而则将财政预算的重心放在社会:社保,医疗和教育。虽然弗里德曼对美国公立学校的批评不无道理,但在我国,公立学校却如荒漠甘露般珍贵,而且越多越好。教育产业化完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在睁眼说瞎话。
现在让我们把思维转到对经济学的哲学思考。
接触经济学有一年的时间(大部分时间花在考卷上那千篇一律的答案),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经济学不具备普适性?为什么要等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问世了才奠定经济学的基础,使其独立为一门学科?要知道,商品远在哲学,数学等之前就随人类起源而出现!在这本书中我知道,这在经济思想史上称为“海尔布鲁纳难题”。而更有意思的是“海尔布鲁纳难题”的中国版——50XX年的灿烂文明史,有诸子百家的思想盛宴,有四明的科技智慧,却始终不能为世界贡献一位重量级的经济学家。时至今日,甚至被郎咸平取笑大陆只有不超过五位经济学家。这一点是否值得我们去深思呢?也许这个时候有人会惯性地搬出“制度”,“意识形态“等来做课题,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沉下来发现细节,从自己做起呢?
首先要提到近年来争论不休的“经济学家需不需要道德”?提两个问题是这个论点形象化:一,为纳粹服务的经济学家该不该被诅咒?二,为特定的利益集团说话的经济学家该不该接受审判?我的回答是:前者是无辜的,而且他们应该像隆美尔一样被尊重。(这一观点恐怕卢老师是不同意的)我认为,因为在他们的领域有一套职业规则,以纯粹的经济学观完成价值判断。即尊重自己的职业道德而不应渗入生活道德。而后者应该受到法律和道德的谴责。如中国的某些著名经济学家被“资本”和“权力”阶层收买后颠倒是非,为这些利益集团服务,置普通百姓于水深火热。如“油价与国际接轨”。如“把土地全卖给我,我让你们发财”。岂知厚颜无耻?
也许学过经济学的会说:人类行为的规律不是建立在宗教心跳或古老的戒律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利原则的基础上。没错,“理性经济人”都是自私的。
由此,经济学与道德不可调和的对立便呈现开来。我们将其简化地提问,即经济学家是干什么事情的?他们是工人,按时按量交论文开讲座拿工资;他们是经济命脉的主导者,一个观点就会引发社会剧烈反应。像这样一个神圣的职业完全是有必要受法律监管的,而且一旦出错便追究责任。所以这些神圣的工作者们讲话的时候要先摸摸良心,而且宁可少说一千,不可错说一句。
其次,经济学家都是很有智慧的。因为他们可以用经济学眼光来分析生活的点点滴滴。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成本——收益的计算结果。以上说辞其实是一个有名的悖论,卢老师也给予了纠正,在他看来,“爱”和“民族大义”等是经济学原理解释不通的。如“田螺为仔死”。父母辛苦一辈子将孩子拉扯大而不求回报。卢老师确实很有儒学修养。但我们从长远来看,孩子长大成人,独当一面,或者我们可以使他们为保家卫国等等光荣的事情做了贡献,父母该有多大的满足感。在外人看来会为他们不值,但在父母的内心,他们已经知足了,他们只希望孩子快高长大平平安安,他们一辈子的成本只在孩子长大那一刻带来了效用。再比如抗敌或与歹徒搏斗的英雄。生命的成本是沉重的。但他们“权衡”过成本——收益,并认为有“赚头”。即使不幸死去,用生命换来祖国的统一或者社会的安稳,收益是大于成本的。之所以颠覆“人的一生都是成本——收益的计算过程”这一明显的“悖论”,无非想表达,有些人很容易满足。
最后我们带着经济学回归原点。
从亚当·斯密《国富论》问世以来,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不过二百多年的时间。而在此之前的6000多年人类文明史中,它还是与哲学,学,数学,艺术和历史学融合在一起。只是因为市场制度发展,才带上这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久又分裂出多个子学科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但我们相信,他们都有着同一个愿景,即朝着一种力图精确化实证化的方向发展。当我们让各派别的核心回归,经济学也就纯粹地为解决各种制度下人类的生存之谜而存在。
《穷人经济学》,卢周来,上海文艺出版社。
国际油价正在上涨,未来还会继续上涨吗?
油价的涨跌是都不同因素的影响,因素如下:
1、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影响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当全球原油生产跟不上需求时,即供不应求时,会导致油价出现上涨的情况。
2、美元指数
美元指数与石油价格呈反相关,即美元指数走弱时,资金会从美元市场流入原油市场,刺激原油上涨,从而带动油价上涨。
3、经济发展情况
当经济复苏,或者快速发展时,会增加对原油的消耗、需求,刺激油价上涨。
4、战争的影响
当战争发生时,会增加对原油的需求,也会影响原油的生产,以及避险资金流入原油市场,导致石油价格的上涨。
5、政策影响
生产原油的主产地,出台相关政策,减少或者限制原油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油价上涨。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1-0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公布为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