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7月国内汽车销量分析 比亚迪凭实力“霸榜”

2.预警升级!猪价“涨翻天”,蛋价“破6冲7”,羊价、油价太揪心

3.国际油价下调,国内油价或大幅上调,啥情况?猪价、羊价有何变化

4.全球小麦价格高位回落,什么信号?危机解除了?没那么简单

2022年7月国内汽车销量分析 比亚迪凭实力“霸榜”

叠加油价大幅回落_油价回升利好哪些股票

易车原创·数说车市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2022年7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81.8万辆,同比增长20.4%,是以往10年的次高增速。7月零售环比下降6.5%,环比增速处于近10年同期历史第3高位。

7月销量大幅增长主要是受到车市自身因素和政策驱动的组合效果,各地经销商4S店客户进店和成交基本恢复正常,车购税优惠政策举措逐步显现效果。4、5月因疫情迟滞的产能和需求在6-7月持续释放。7月车市促销力度保持高位,主流车企均强化了优惠活动,努力弥补前期因疫情造成的销量损失、追回年度预期目标。

新能源车市场方面,供给改善叠加油价上浮预期带来市场火爆,油价上涨而电价锁定,带动电动车订单表现火爆。7月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环比走势都受到政策推动明显。各地出台鼓励消费政策力度大,客户订单饱满改变了淡季规律,进一步拉动7月车市火爆。

7月燃油车销量TOP50

在7月燃油车销量榜单中,各款车型的销量相比6月略有小幅下滑。不过从销量数据来看,7月零售环比下降6.5%,环比增速仍处于近10年同期历史第3高位。其中排名前6名的车型更纷纷取得2万辆以上的不错答卷。除轩逸一骑绝尘外,朗逸、哈弗H6、卡罗拉、CR-V、雅阁等车市常青树延续了过往的良好销量表现。

作为长久以来燃油车市场的销冠,轩逸继续稳坐燃油车排行榜老大的位置。除了在空间、燃油经济性、可靠性方面拥有不俗的表现外,下半年实施的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也是助推其销量长宏的一剂猛药。

7月燃油车市场销量第二名由朗逸摘得,凭借着30257辆的单月销量,朗逸一举击败卡罗拉等竞品车型。事实上,作为曾经的紧凑型轿车市场老大,朗逸依然是国内消费者心中绕不开的选择,如果说紧凑型车日系车代表是轩逸的话,那德系代表无疑是常青树的朗逸。

尽管近年来SUV市场中涌现的新对手越来越多,哈弗H6一枝独秀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凭借过硬的产品力及强大的品牌传播力。哈弗H6在7月SUV市场燃油车领域中国品牌一哥之争中,再度击败长安CS75PLUS问鼎第一。

作为长安UNI系列打造的首款轿车,上市不到半年的UNI-V在7月取得了12255辆的优异表现。极具攻击性的运动化造型配以2.0T发动机的强劲动力,可玩性非常之高的UNI-V收获到众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就显得理所应当了。

定位奕泽IZOA之上,RAV4荣放之下的卡罗拉锐放上市7个月来,月销量已逼近万辆,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品牌的强大号召力、成熟的动力总成及自身性价比方面的优势,都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7月的豪华品牌销量榜中,当属奔驰的表现最为突出。奔驰GLC与奔驰C级双双摘得豪华品牌SUV与豪华品牌轿车两大细分市场的销量第一。特别是对于奔驰GLC而言,尽管换代车型即将于年内推出,但处于本代产品周期末端的奔驰GLC表现依然抢眼。

在MPV市场中,虽然回归平价销售的广汽丰田赛那有着不错的销量表现,但距离长久霸占MPV市场冠军宝座的别克GL8而言,仍有着不小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别克GL8价格在终端市场十分坚挺,几乎没有任何优惠的背景下仍获得消费者们的青睐,显示出强大的产品实力及号召力。

7月新能源车销量TOP50

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8.6万辆,同比增长117.3%,环比下降8.5%,1-7月形成“W型”走势。1-7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273.3万辆,同比增长121.5%。

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26.7%,较2021年7月14.8%的渗透率提升11.9个百分点。7月中国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1.7%,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8.7%,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4.9%。

当前新能源购车以增换购为主,很多家庭第二辆车用户需求被激发。即使原来没有购买第二辆车的需求,由于电动车的超低使用成本和灵活便利的城市短途出行优势,加之周围关注或购买新能源车的用户大增,购新能源车热情被有效激发。因此7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环比6月仍有增长,没有体现出车市应有的季节性回落的规律,说明车市的总体增长特征是需求强于供给。

凭借着纯电动与插电混动两大领域的强势表现,比亚迪品牌延续了近期的强势走势,所引发的销售热潮也在持续之中。旗下宋PLUS新能源、秦PLUS新能源、汉、元PLUS、海豚及唐新能源在内多达6款车型跻身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前10名的位置,“霸榜”新能源销量榜单,确实也是比亚迪股价持续走高的一种体现。

开创代步车全新细分市场的宏光MINIEV ,7月销量为37128辆,紧随宋PLUS新能源之后位居第二名。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的出现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也塑造了如今的销量神话。

由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线升级改造导致生产中断,特斯拉7月销量相比6月减少了约三分之二。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特斯拉批发销量为28217辆,其中出口占据156辆。不过随着工厂升级改造

预警升级!猪价“涨翻天”,蛋价“破6冲7”,羊价、油价太揪心

10月过半,农产品市场再掀波澜,生猪市场震荡上涨,出乎业界意料;鸡蛋价格出涨出新高度,大部分地区蛋价破6,个别地区已经向7元发起冲击;养殖业中比较闹心和纠结的就是牛羊产业,低迷不振,养殖户、消费者均不买帐。

除农产品外,油价也是让人“闹心不已”,好容易了点,可是近几天油价又大幅上涨。

说了半天,市场究竟神马情况?后市涨跌如何?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一、猪价“逼空式”上涨

最近的猪价又“火”起来,持续上涨,从10月初的12.03元/斤上涨到今天的13.77元/斤,两周时间涨幅高达14.6%,把猪价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刚刚收到的10月15日猪价显示,全国又是一片上涨走势,上涨幅度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

市场显示又是满堂红,全线上涨,每斤猪价上涨超过5毛的省份5个:安徽猪价上涨5毛,14.2-14.7元/斤;江苏涨6毛,14.3-14.65元/斤;江西涨5毛,14.2-14.7元/斤;山西涨5毛,13.9-14.4元/斤;四川涨5毛,14.1-14.6元/斤。

其他省份涨幅也在2-4毛之间。

可以说,猪价一天涨几毛钱,涨幅应该算是比较大的,随之而来的猪肉价格也有了明显的涨幅,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最新报价:猪肉平均价格为34.15元/公斤,比昨天上升1.0%,一斤猪肉超过了17元;不但猪肉涨价,其他农副产品价格也出现上涨,其中牛肉78.43元/公斤,比昨天上升0.1%;羊肉67.84元/公斤,比昨天上升0.7%;鸡蛋12.21元/公斤,比昨天上升0.9%。

那么近期猪价逼空式上涨究竟是啥原因呢?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有:

一是日益上涨的饲料价格,比如豆粕价格持续上涨,昨天部分地区涨幅达到100元/吨,全国均价在5700-5800元/吨,其中四川的广汉高到5850元/吨。

饲料涨价,对猪价构成一定支撑。

二是猪价上涨,二次育肥积极性上升,存在着与屠宰企业抢夺猪源的问题,再加上一些养殖户存在压栏情况,叠加之下给生猪供给带来压力。

三是生猪存栏问题,虽然目前的存栏量处于正常水平,但也不排除一些猪企为了获得更多的补贴,在存栏量数据上虚报的情况,这样对真实存栏情况的认知就会产生偏差。

在这里提醒大家,不要过分赌后市行情,如果压栏叠加二次育肥,养殖扩张等因素同时共振,不排除猪价有大幅回落的风险。

二、鸡蛋涨成了“火箭蛋”

猪肉价格上涨亮眼,可是今年的鸡蛋价格也是倍受瞩目,用老百姓的话说,涨得有点不像话了。

官方监测农产品批发市场鸡蛋均价12.21元/公斤,也就是6块1毛多钱一斤,可是实际上各地零售价格却是还要高出几毛钱,最高的地区已经触及7.0元/斤大关。

10月15日,全国鸡蛋市场中,除了山西、上海、湖南、湖北等少数几个省份没涨外,其余省份蛋价又是大面积上涨。

其中:东北地区鸡蛋主流价格5.78-6.50元/斤,华北地区蛋价5.70-6.25元/斤,华东地区蛋价5.80-6.90元/斤,华中地区5.78-6.70元/斤,西北地区5.70-6.80元/斤。

目前,最高价接近7元的省份有:上海最高6.9元/斤,浙江、宁夏最高6.8元/斤,湖北、陕西最高6.7元/斤。

今年的鸡蛋价格确实涨出了天际,让消费者颇感不适,直呼消费不起。

关于蛋价大涨的原因,在此前的文章中多次阐述,为了让新看到本号朋友了解情况,下面简单再重述一下:

一是今年6月份雏鸡补栏量下降,导致近期新开产蛋鸡数量偏低,产能不足。

二是受口罩问题的影响,部分销区鸡蛋供给链受到影响,产区鸡蛋运进困难,导致销区蛋价上涨。

三是饲料价格大涨,豆粕、玉米等原料涨价,业内人士测算,目前鸡蛋成本达到4.30元/斤,比上月环比上升了4、5毛钱,对蛋价构成利好。

正是这几个原因,把本是淡季的蛋价推了上来,出现了淡季不淡的情况。

关于鸡蛋后市,个人的观点是,风险正在增大。

因为:

一是目前的豆粕价格已基本见顶,玉米短期正值销售旺季,也存在小幅回落预期,饲料价格有望回落。

二是随着下半年蛋价上涨,补栏量也逐渐回升,接下来新开产的蛋价会不断上升,产能增加。

三是如此高企的蛋价,会影响到一部分偏低收入人群对鸡蛋的消费,会向价格较低的鸡肉、鱼肉等方面转移,鸡蛋消费量会受到影响。

三、羊价、羊肉价格冰火“两重点”

说完涨得厉害的猪价和蛋价之后,再来看看近期市场热议的羊价和羊肉价格问题。

一方面羊价低迷不振,另一方面羊肉价格居高不下。

先来看看羊价市场,最新报价显示:河北唐县寒羊串12.6元/斤,细毛羊串13.2元/斤,新民羊13.5元/斤;河南灵宝育肥绵羊14.0元/斤,新乡100斤重的绵羊公13.5元/斤;山东盐窝寒羊串13.0元/斤,细毛羊串13.2元/斤。

羔羊价格更要低一些:渭南市澄城县30斤左右公羔550元/只,母糕便宜,仅卖到460元/只;吉林通榆30斤母羊羔550元/只,公羔630元/只;黑龙江大庆30斤左右的小母羔500元/只。

江苏羊价还不错,南通育肥山羊公19.5元/斤,母18.5元/斤。

安徽寿县110斤的育肥绵羊13.5元/斤,淘汰老母羊低至9.8元/斤。

宁夏同心110斤重14.0元/斤。

从各地羊价情况看,无论是育肥羊,还是羔羊,或者是淘汰羊价,价格都是比较低的,羊价不好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受国际疫情影响,涉外企业降薪裁员较多,对部分居民收入产生影响,消费能力下降,也影响了羊价。

另一个是养殖量的问题,2018年以来,受经济不景气、养羊利润高等多方面影响,大批养殖户奔向养羊业,导致羊的存栏量高达31969万头,三年时间增加了7.6%。

虽然羊价不好,但是羊肉价格却依然坚挺,让消费者感到不解。

官方最新监测农产品批发市场报价67.84元/公斤,33.92元/斤,接近34元,可是各地零售价格却要高出一截,据各地网友反馈,羊肉的主流零售价格在38-45元/斤之间。

下面给大家解释一下为啥羊价13、4元一斤,可是肉价却40块左右,为啥这么高?业内分析原因:一是羊的出肉率低,45-55%之间,随膘情变化,比猪的出肉率低10-15个百分点。

二是羊肉销量低,加价率高,也就是说卖的量少,零售商加价多一些,才能有足够的利润。

关于后市,参考羊周期,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目前市场普遍认为2023年下半年羊价会有趋势性上涨的拐点出现,不知道大家咋看。

四、油价仍然“涨势反扑”

最后来说说成品油市场,国际油价变化情况:本轮统计的5个工作日当中,油价出现“一涨四跌”,都在下跌。

然而从目前了解的价格统计情况看,仍然处于大幅上涨的状态:当前原油变化率为3.95%,预计上调260元/吨,即每升上涨0.20-24元,从涨幅上看远高于50调整起点线,如果按照此涨幅,10月24日24时调价时,加满一箱50升汽油,会增加10-12元的油钱。

油价好容易降了点,这又要涨价,当然了,到时候到底涨多少,还要看这下周的国际油价变化情况,请大家密切收藏。

各位朋友,最近猪价涨得厉害,肉价跟着涨,鸡蛋也在凑热闹,油价又要上涨!大家怎么看?你那里的价格啥样?欢迎分享一下当地肉价、蛋价,供全国网友参考。

国际油价下调,国内油价或大幅上调,啥情况?猪价、羊价有何变化

车友们将要迎来兔年油价“开门红”,机构预测2月3日国内油价将大幅上调280元/吨,而国际原油价格却明显下滑,这是什么情况?春节后,生猪、活羊价格和粮食价格又有什么变化?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国际油价下调,国内油价或大幅上调

截至发稿前,纽约商品3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9.35美元,相比前一日下跌2.049%。

3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86.14美元,相比前一日下跌1.306%。

虽然国际原油价格下滑明显,但是机构预测国内成品油价格将会在2月3日上调280元/吨,折合每升汽、柴油价格上涨0.21-0.25元。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国际油价下调,国内油价却大涨呢?虽然我国成品油价同国际油价变化“同涨同跌”,但是以国际原油价格十个工作日的平均涨跌幅度为调价依据的,最近几天国际油价下调,但是从1月18日到2月3日这10个工作日中,由于全球原油投资者预期中国经济在春节后复工复产加大了石油和燃料油需求,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日均减产石油200万桶,在这一个调剂周期内国际原油价格依然是上涨状态,使得国内油价或将大幅上调。

当前,国内92号汽油价格在7.6元左右,2月3日上调后价格将会涨至7.8元左右。

国内95号汽油价格在8.1元左右,2月3日上调后价格将会涨至8.3元左右。

猪价下调,或将深跌

春节后生猪价格遭遇连续下跌行情,1月29日猪价仍在下跌,仅浙江、海南、重庆保持稳定。

经过最近两天的下跌调整之后,西南地区猪价来到了6.7-8元,东北地区猪价降至7-7.5元,华北地区猪价降至7.2-8元,华南地区猪价降至7.4-8.6元,华中地区猪价下降到7.4-7.9元,华东地区猪价下降到了7.5-8.5元。

近期猪价下调虽然有节后猪肉消费低谷的影响,也有养殖户“留猪过年”,节后生猪供应有保障的影响,但更多的还是屠宰企业强势压价的影响。

经过一个春节期的消耗,屠宰企业和猪肉分割商库存量明显下降,节后急需补充库存,屠企压价收猪不仅可以刺激养殖端加速卖猪,还能降低自身生猪屠宰成本。

后续,生猪价格很有可能会遭遇深跌,逻辑有如下几点:

1、猪肉消费低迷的状态短时间难以改变,虽然正月十五之前都会处于猪肉消费高峰,但居民多以消耗春节前准备的腊肉和冻肉为主,鲜肉购买积极性并不高。

2、节前生猪价格跌至成本线以下,养殖端亏损严重,为了止损部分养殖户选择“留猪过年”,年后生猪供应有保障。

3、临近月底,集团化猪场恐加速出猪完成月度出栏任务。

羊价“一跌不起”

1月29日,国内两大养羊基地的河北唐县和山东盐窝,羊价仍在下跌,河北唐县的最新报价是:小尾寒羊串公125-135斤,13.4-13.1元/斤,细毛羊串公125-140斤,14.1-13.3元/斤,新民羊公125-140斤,14.3-13.4元/斤。

山东盐窝的最新报价是:小尾寒羊串120-130斤,13.5-13.3元/斤,细毛羊串125-130斤,13.8-13.3元/斤,新民羊125-130斤,14.8-14.1元/斤。

最近一年多的时间,国内羊价一直不理想,除了因为之前价格理想,养羊量大幅增长,活羊产能过剩有关,还同疫情影响终端羊肉消费需求有关。

节前本是羊肉消费高峰,又赶上疫情防控措施优化,餐饮行业进一步受创,叠加羊肉价格整体偏高,而猪肉价格偏低被抢占部分消费市场,致使市场羊价“一跌不起”。

春节后是羊肉消费低谷期,节前羊肉需求低迷有很大一部分供应量被积压到节后。

养殖端可能还会出现一波淘汰母羊,清栏放弃养羊行业的“热潮”,叠加猪价在跌,羊价短时间难见上涨。

小麦价格难涨,但能高位运行

受最近今年节日带动作用的减弱,春节前终端购销不畅,面粉企业的面粉库存量较大,小麦受消费制约,价格变化不大。

虽然节后制粉企业陆续开工,但多以消耗库存为主,小麦的收购积极性一般。

供应方面,受年前价格下降的影响,基层余粮量偏高,流通粮源有保障,加上政策性小麦持续投放,市场供应整体宽松,小麦价格短时间难涨。

不过小麦价格也不会出现明显回落,有希望保持持续的高位运行。

1、随着疫情稳定,餐饮业和旅游业恢复,面粉需求将会逐渐回暖。

2、基层余粮将会被逐渐消耗,长期供应收紧。

3、深加工方面的面粉需求量也会增加。

全球小麦价格高位回落,什么信号?危机解除了?没那么简单

原创出品,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全球粮食市场波诡云谲,自2020年,全球粮价全面上涨以来,一直到今年上半年一直涨劲十足。

不过从6月中旬开始,国际粮价开始从高点回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对于粮食危机的担忧,但这是否意味着粮食危机解除了呢?

1、粮价为何跌了?

自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小麦价格瞬间飙升,一度涨至历史高点。

但就在6月下旬,全球麦价开始迅速回落,截至目前,与俄乌冲突后创下的高点相比,芝加哥小麦价格已回落超过30%。

回落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首先是全球通胀持续高企,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衰退的担忧,担心会拖累大宗商品价格,于是近期谷物价格全面回落。

其次,之前小麦市场的不利消息均有所好转。

比如,之前欧洲的热浪天气,很多人担心会影响小麦产量,但以法国为例,目前来看热浪对农作物的影响有限,大概率不会造成大面积减产歉收,因此缓解了市场的担忧。

此前美国也表示将不会对俄罗斯小麦出口实施制裁,而俄罗斯今年又大概率丰收,这意味着俄罗斯小麦出口有望增加,这对小麦市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利好消息。

再加上乌克兰也正在积极想办法恢复粮食出口这消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之前大家对小麦市场供需紧张的担忧,使得小麦市场降温。

第三,联农合粮农组织表示,预计今年全球粮食收成将与去年不相上下,也就是说,全球粮食大幅减产的几率并不高,这也使得整个市场情绪有所缓解。

于是,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全球麦价开始回落。

2、粮食危机解除了吗?

全球粮价回落,是否意味着全球粮食危机解除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市场并没有太过于乐观。

因为至少有3大因素对粮价仍有较强的支撑:

一是全球通胀持续高企。

根据以往历史经验表明,通胀与粮价关系极为密切。

在通胀持续高企的时候,粮价大概率会大幅上涨。

例如,18-1980年,随着美国通胀攀升,农产品价格随即上涨;2007年,美国通胀高企,带动着全球农产品价格也大幅攀升。

通胀持续高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使得各种原料以及种植成本上升,从而为粮价上涨奠定了基础。

虽然当前粮价出现回落,但如果通胀没有明显改善,那么接下来粮价回落速度会明显减慢甚至反弹。

二是能源价格仍在高位。

能源与粮食也密不可分。

能源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粮食市场:

一方面是随着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燃料、化肥等生产成本上升,使得种植成本以及收割成本上涨,这是成本的硬性拉拽。

另一方面,当油价持续处于高位时,生物燃料的需求就会跟着上涨。

生物燃料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燃料乙醇,原料主要为玉米、甘蔗等;另一类是生物柴油,原料主要是菜油、豆油、棕榈油等。

为了平抑高涨的油价,各国往往会加大生物燃料的投入使用,从而增加了粮食需求。

但当粮食供应出现紧张时,各国也会被迫限制及降低能源替代以平衡粮食与能源的供需。

三是天气及虫害等影响。

农业是看天吃饭的行业,即便是现代农业也不例外。

天气对农业的影响从来不曾停止,例如2019年,非洲的蝗灾对当地的农牧业带来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去年的拉尼娜现象使得全球极端天气频发,使得南美、欧洲等地农作物受损减产

而当前来看,全球通胀仍然高企,油价也同样在高位徘徊震荡,而拉尼娜的残余影响也仍在持续,因此,全球粮食市场的危机并未解除。

3、警惕“3大变化”

自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后,全球市场进入到一个混乱的阶段,但经过2年的恢复调整,全球市场格局已发生变化。

第一个变化表现为通胀已向下传导。

最初价格上涨主要从供给端开始,但当持续时间过长、压力过大时,就开始向下游传导,显然当前这种传导已经开始。

第二个变化是各行业间市场交错影响已诞生。

举个例子,能源、金融、粮食等市场已经并不是单纯的市场供需变化,而是已经开始相互影响、叠加影响。

第三个变化则是市场价格波动大涨或大跌的高峰已过去,但是接下来可能将会进入到一个“拉锯战”的行情中,并且将持续更久的时间。

结语

虽然表面来看粮价有所回落,但支撑粮价以及引发危机的各种因素仍然存在,并且变得更为隐匿和复杂。

更多内容欢迎收藏“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