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油价大跌的原因

2.国际油价下跌了,为何说最受伤的不是沙特、阿联酋,而是俄罗斯?

3.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今年油价大跌的原因

油价下跌去了多少钱一升_油价下跌去了多少

一、 国际油价为何遭受重挫

众所周知,此前遭受疫情影响,以及东欧地区的局势冲突,使得国际原油价格一路突飞猛进。这主要源于在后疫情时代,全球各国都需要抓紧时间恢复经济,所以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

但是疫情期间产油国产量减少,加之俄罗斯的石油难以运输到世界市场上。种种情况下,全球石油市场自然就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故而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跳跃式上涨。

我国的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有着挂钩关系,所以国内成品油价格才会出现多次上涨。但是近来一段时间,国际原油价格却遭受重创,其价格较之前下降了10%。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这个时候国际原油价格会出现明显下跌,毕竟无论是疫情的影响,依然存在还是东欧地区的局势变化,对于国际原油价格似乎都是利好影响。其实之所以国际原油价格会突然下降,首先就是受到当下全球经济局势的影响。

全球经济正处于疲软状态,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美国的经济局势下滑明显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而美元和石油之间有着绑定关系。所以在这个时候,因为美元风险增加做空的可能性也是越来越大。

做空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就会使得大宗商品的交易出现大跌的现象。而近段时间,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表现似乎也在证明着这一点。根据相关消息可知,WTI原油在日内便遭受冲击,每桶原有的价格已经到了101.65美元,下跌8%。

而布伦特原油在日内的价格已经变为了每桶105.75美元,与此前相比下跌幅度达到了7%。即便是白银和黄金的价格也遭受了冲击,白银的下跌幅度已经达到了4%,黄金的下跌幅度则是为2.2%。

其次无论是欧元的变化还是美元的走向,也对国际原油价格造成了冲击。据悉在今年7月5日的晚上,比特币汇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尤其是欧元兑换美元,跌落近20年以来的最低点,更是使得全球市场都出现震荡。

据悉当日美元指数的涨幅曾一度达到1.1%,这也是美元涨幅在20年以来的最新高度。美元的疯狂上涨,再加上欧元受此影响突然崩溃,都使得欧美股票市场呈现一片大跌的景象。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大宗商品价格自然会下跌石油更是首当其冲。

最后就是因为多达19个国家,对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表示看衰。

据悉此次看衰也是从2020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对于欧洲经济发展的看衰,再加上此前东欧地区的局势变化造成了天然气价格暴涨。这也就使得欧元的价值,在短期内出现了严重下跌。

欧元下跌在短期内虽然使得原油价格上涨,但是在上涨周期过去之后迎来的必定就是大幅度下跌。从这一方面也能够看出国际经济形势疲软的现状,无论怎样国际原油价格受挫已是事实。

国际油价下跌了,为何说最受伤的不是沙特、阿联酋,而是俄罗斯?

因为沙特,阿联酋这些国家本来就是石油产出国,他们的工业也不是特别的发达,在整个工业的运行中是不用需要太多石油的。但是这样对俄罗斯来讲却是一个很大的创伤,因为俄罗斯石油开成本是很高的。而且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对石油依赖性比较大。所以这两点原因就造成了对俄罗斯是有一个很大的创伤。

先来看第一点,俄罗斯的石油开成本比较高。虽然说俄罗斯在国内也是有石油的产地,也可以去产出石油,但是俄罗斯在面对石油价格下跌的时候是没有太多的应对措施,因为他们的产量本来就高了,如果想要达到同样的收入只能是增加产出,但是它们想要再提高产量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再加上他们纬度是比较高很长时间是被雪覆盖着。

第二点就是俄罗斯对石油的依赖性是非常大的。虽然说中东国家财政收入你也是对石油的依靠性比较大,因为他们都是靠石油发家的。但是俄罗斯的财政收入50%都是来源于石油的出口,所以国际油价的下跌就相当于他们的收入是减少了一半。没有了这么多的收入,也就是意味着有一些行业是要进行裁员,那么失业率也会上升,对于国家的治理来说是不太好的。

中东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因为他们普遍都是石油,而且人口又比较少,是非常充足的。他们也不需要在国际社会上面争取太多或者是给大家树立一个不好惹的形象。

油价真的下跌了吗?收益的是谁?

2014年最出乎意料的,莫过于“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仅半年时间,原油价格遭到“腰斩”,从今年6月的每桶115美元跳水至55美元,“三位数”油价的时代似乎已宣告终结。

油价暴跌的背后,是产油国之间的博弈,也是大国之间的经济较量。沙特坚持不减产打响石油价格战,意图打压美国页岩油热潮,美国则有望趁机摆脱对中东的依赖;委内瑞拉、伊朗感受着暴跌的切肤之痛;西方的舆论号角顺势响起,渲染油价将拖垮俄罗斯经济,正如他们在1998年看到的那样。油价的起起伏伏,也记录着国际政治格局动荡的这一年。

俄罗斯:油价暴跌,普京拿什么对抗西方制裁?

2014年,卢布大幅贬值再次唤起了俄罗斯人对1998年债务违约的记忆。那一年,卢布在几天之内崩盘,迫使俄债务违约。当年GDP下降了2.5%,工业生产下降3%,粮食产量下降2400万吨。

16年后,似曾相识的阴影再次笼罩俄罗斯。今年3月,克里米亚入俄和乌克兰危机掀起西方对俄的制裁战,以逼迫俄罗斯让步。以牙还牙,俄罗斯则“祭出”天然气这张王牌,以“断气”对抗西方的经济封锁。

然而,下半年国际油价暴跌令这张王牌黯然失色。对于严重依赖原料出口的俄罗斯来说,油价的严重缩水等于财路被掐断。油价的下跌直接削减俄罗斯预算收入,造成赤字增加、预算项目无法执行,进而加剧经济下行压力。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承认,“俄罗斯面临陷入深度衰退的风险”。

俄罗斯会重演16年前的经济崩溃吗?答案尚未揭晓,但不少西方媒体已吹响了“制裁胜利”的号角。就连本人都说,现在普京领导的国家要应对“卢布汇率的崩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俄罗斯的经济形势证明了普京在克里米亚的做法是错误的。

俄罗斯将今年的油价下跌形容为美国的“陷阱”。俄罗斯前财长库德林直截了当地说,美国正与原油输出国合谋压低油价,以此向俄罗斯施压,是美国的一个阴谋。

面对油价大跌、西方制裁以及资本外逃构成“完美风暴”,俄罗斯如何逃出暴风眼?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石泽说,俄罗斯有很强的承受和回旋能力,经济不会“崩盘”。且俄罗斯拥有大量外汇储备,更能取有力的反制裁措施。

“俄罗斯经济拥有良好的基础,即便油价跌到40美元也没关系。俄罗斯经济也将克服当前的危机,这需要多久呢?倘若最糟糕的情况,需要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普京在今年年度记者会上仍信心满满。在油价动荡的2014,俄罗斯掀起了“卢布保卫战”。

欧佩克:为保市场,忍受“割肉”之痛

今年,一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和非OPEC产油国抢夺市场份额的大战已经打响。抛弃了欧佩克通过限产来保持高油价的传统战略,沙特代之以一项新的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佩克的市场份额。

“无论价格是多少,减产都不符合欧佩克成员国的利益。不管油价降到20美元、40美元、50美元还是60美元,都无关紧要。”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说。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分析师认为,沙特是在向美国页岩油下战书,以求挫败对其市场份额的威胁。观察人士预计,全球油价持续下跌会快速打压美国的页岩油钻探活动,减慢产量增长并有助于支撑油价。

同时,“阴谋论”也在蔓延—沙特把低油价视为对伊朗与俄罗斯施加更多压力的良机。伊、俄两国在叙利亚内战中支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而阿萨德是沙特的死对头。

但无论“阴谋论”是否真实存在,那些以原油出口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家,已经感受到了低油价的“切肤之痛”。海湾产油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他们有能力在一段时间内经受住冲击。而那些家底薄弱的成员国,就只能咬牙挺住了。

失去高油价的支撑的委内瑞拉,未来高和高补贴将遭遇麻烦。现在,委内瑞拉深受通货膨胀、消费品短缺、犯罪率持续上升的困扰,这些直接影响到马杜罗。

伊朗一方面饱受国际制裁和货币下跌之苦,另一方面油价走低令收入锐减,5%的GDP就此流失。总统鲁哈尼摩拳擦掌搞经济重建之际,却被国际油价的重挫束缚住了手脚。在伊核谈判的关键时期,失去了高油价的支撑,谈判底气恐怕也减少三分。

不过,今年“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攻城掠地,却并未引发原油价格动荡。分析师认为,投资者们渐渐意识到,这些都不会给供应构成燃眉之急。从另一方面来看,原油价格的动荡,不再仅仅受地缘冲突的影响,这一次,经济逻辑战胜了国际政治逻辑。

美国:页岩油改变国际政治格局?

13年,为了打击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欧佩克宣布石油禁运,造成油价暴涨,令美国GDP增长下降了4.7%,直接促使其转变了对中东的外交政策。自那时起,摆脱对中东的石油依赖成为美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美国页岩油如今终能在能源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也试图跟沙特分庭抗礼。2009年之前还是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的美国,到2020年却有望跃升全球最大产油国。

新能源会令北美洲成为新的中东吗?如果这一猜想成为现实,美国对中东的依赖和影响会下降、美国在防范地球变暖上的兴趣会下降、欧洲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程度也会下降。随着对石油短缺的担心减弱,美国也会开始探寻新的外交。

《纽约时报》的文章称,随着美国对中东的能源依赖的降低,华盛顿在当地承担风险和责任的意愿自然也会降低,至少在这个财政拮据的年代,这种意愿就显得更缺乏依据了。

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将成为美国与其他产油国的“兵家必争之地”。对于欧佩克而言,东亚和南亚的需求或许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新机遇,预计到2035年,产自中东的近90%石油将被吸纳到亚洲。

为此,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应运而生。美国前任防长帕内塔说,到2020年,将有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这意味着,美国加大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未来一旦扼住重要海峡,亚洲的石油运输就会面临危险。

种种利好,已经令美国媒体将能源视为的一项外交“武器”。《纽约时报》的文章甚至断言,二战结束后,“短缺”这个理由一直是塑造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如今,由于美国油气行业的技术知识和大胆开拓,世界已经迎来了一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