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拜拜,石油

2.石油七姐妹的六巨头

3.3d下油价为何反而大跌3

拜拜,石油

雪佛龙股价和油价状况_雪佛龙今天行情

文?|?Karakush

很久以后我们回看本周一(8月31日),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时代劈叉的重要时刻。

这天的一个大事是,特斯拉正式拆股。原来每股价格2000多美元(约合人民币13,671元),1拆5,到当日收盘每股报收498.32美元(约合人民币3406元)。

拆股后,股价变低,发行在外的股数增多(原来你每持有一股,1拆5后,会额外获得4股,一除一乘保全价值),其他几乎没什么影响。它的目的是降低买进门槛,吸引那些买不起高价股的个体户入局,更多人更多投资。

今年以来,你可能一路眼见特斯拉从400多刀膨胀到2000多刀,每一天都想锤爆前一天的自己,为什么越来越愚蠢,又错过了实现财务自由的风口。现在风口回来了,猪们要飞赶紧。

近些年不太流行拆股的,2000年以前倒是很常见,股价突破100美元(约合人民币684元)基本就会拆。根据《华尔街日报》的统计,标普500成分股中,约41%的股票目前交易价格高于100美元,但今年只有三家拆股(特斯拉非成分股不在其内);对比19年,则有102家。

当然,此间全世界散户的经济实力都有所提升,100美元(约合人民币684元)已经不是阻碍追高的门槛了。比起更高的拆股心理线,我们更常见到的是天价股。比如亚马逊,上市20多年没拆过,目前股价屏在3450美元(约合人民币23,582元)上下;谷歌(Alphabet)的两类股票交易价格也都在1600美元(约合人民币10,937元)以上。

相比20年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交易机制在进步,数字化系统让不少券商提供面向散户的零碎股自助交易,还有免佣金等措施,降低了拆股的必要性。毕竟这也是有行政成本的。最终拆或不拆,还是取决于整体利弊权衡。

一般来说,拆股是可以短期促涨的,因为很多人觉得这是哥们儿有实力的表现。

置于特斯拉身上,则例行公事地变得抓马起来。如果把股价再粘回去,那么自8月11日公布拆股至拆股日,特斯拉相当于涨超81%——自然是大大超过均值,一般情况是宣后上涨2.5%左右,一年内上涨5%左右。

这反映出时下一个普遍的投资心态:面对热门科技股,憋足气猛上准没错。且不提短线爆炒;如果耐下心来和它一道岁静十年二十年,回报很可能比你熬夜苦干十年二十年要高得多,甚至稳定得多——即便拆股,仍有分析师保持原来的预期,认为2024年特斯拉股价能触及7000美元(约合人民币47,848元)。

特斯拉,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苹果。如果你在十年前就开始持有苹果的股票,至今收益率能超过1200%;特斯拉上市十年也差不多是12倍。而在周一这天的另外一件事,就是苹果也完成了自己上市史上第五次拆股,他们是1拆4,由原来每股价格近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418元),来到目前的131.4美元(约合人民币898元)。

有意思的是,苹果拆股直接导致了这天的第三件事——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被踢出了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分公司之列。道指成分股仅30种,要以此反映市场财务指标,可以说个个是最具行业代表性的知名大公司。

表面上看,这是纯数学因果。由于道指是价格加权指数,高价股比低价股更有影响力,拆股不会直接导致指数下跌,但会使得个股在其中的影响力下降。也就是说,苹果拆股后,对道指每日走势的作用就变小了,并且把道指中科技股的权重拉低了近7个百分点,降低了道指对科技股的敞口。

兹事体大,于是道指进行了一次七年以来的重大调整,三出三进,都是以高价股替代低价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埃克森美孚是被软件公司Salesforce取代的,这就多了些板块取舍的意思,牺牲一个能源股,来维持科技股的权重水平。这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对当前投资倾向的一种反馈。

这件事在8月24日就宣布了,让华尔街唏了老大一嘘,实际生效是在8月31日开盘前。三件事交集在同一天,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代隐喻:科技板块早已为王者,成为经济的重大驱动力,而以石油气公司为主的能源板块,则掉出了工业顶级梯队,在走向历史舞台的边缘。

能源股的市场地位原本是很吃重的,道指是一个风向标,成份股往往可以反映出经济结构变化,80年代能源股在道指中的权重曾到1/4,其繁荣昌盛也并不局限于工业化早期或科技股启蒙时代。

埃克森美孚是最佳缩影。它自1928年就被加入道指,在2018年通用电气被踢出后,便是道指中资格最老的成分股。闪瞎一切狗眼的高光时刻实际上并不悠远,在2007年其市值一度超过52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886亿元),到2011年它一度还是美国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然后其市值被苹果超越,然后被亚马逊、微软以及越来越多科技巨头超越,然后被挤出美股前十,然后市值缩水到1700多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620亿元),到今年受到疫情和油价影响,业绩上出现了本世纪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二连亏,不仅大力削本,还在准备裁员。

往大了看,本世纪10年代,整个能源股是和科技股、金融股并重的三大巨头;如今能源股沉底,雪佛龙是目前唯一一家尚留在道指的石油气公司。

标普500或许能更精确地反映能源股的卑微地位,比起道指,它的成分股覆盖了500家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加起来占美股市值的80%。截至8月31日统计,能源板块的权重已经降至2.3%,是11个类股中最小最小的那一个。

对应地,其在指数中的影响力也是最小最小的那一撮,这是近30年以来的最低位,能源股从来没这么衰过:

其表现也实在是很无力,标普500今年最差的板块就是能源,跌幅40%,同期指数整体是上涨了6.6%。当然,今年有今年的情况,疫情打击了石油气市场需求,导致油价暴跌,而能源股与油价是密切相关的。

但是2020这块遮羞布,也是遮不住前两年就开始的颓势。2018年、2019年,能源股就是最弱的类股,去年整体总回报率仅为6%。

过去十年,能源板块涨幅为34%,对比同期科技板块大概是翻了四、五倍。现在标普500前十大,没有一个能源股,前六席都是泛科技股,这些公司都能以一己之力单挑超过整个能源板块的市值。真正的Tech?Rules。

事实上,在今年以前,许多投资者已经对以埃克森美孚为代表的传统能源行业失去了兴趣。而踢出道指这样的象征件,加剧了市场投资的负面情绪。现在还想着要冲进去抄底的人,都是怀抱大爱的猛士。

埃克森美孚对此表现得不以为意,认为不影响业务,也不影响长期基本面。他们仍旧会把关注重点放在满足世界能源需求上。显得非常头铁,同时也有些蒙眼自我安慰的感觉。

华尔街不看好也是有来由的:

一来,是由于2010年代的页岩革命加上OPEC的大力输出,石油气供应过剩,油价难以复兴到以前的高位。这个因素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善,已经有点类似行业常态的意思。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的大规模运用,让市场对石油需求见顶抱持担忧。一个炸唬的表现,就是特斯拉效应,未来电动车将普及,燃油车被规模化替代,石油需求会因此下降。

对于投资者来说,目前电动车低市占、低普及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相信“终有一天电动车满大街”的未来图景,即便是在几十年后才能成为现实,也不影响现在就投资。市场愿意重押未来,何况眼下势头猛增长快,在新车市场成为主流或许不用太漫长的时间。

而以特斯拉为原点,新能源还将渗透到更广的领域,产生更大的需求,替代更多的石油气能源。特斯拉的终极愿景不是造车,其顶格故事是加速世界能源的转型。电动车是一个重要的实现手段,尽管这个手段干得比很多终极目标都强,也干得远好过特斯拉自己的其他板块,比如储能和太阳能。

如果站在这个层面——在7月,在特斯拉市值超过丰田、让车圈激动地嗷嗷叫之前,其市值刚站上2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671亿元),就秒掉了埃克森美孚;而到了8月,特斯拉股价突破2000美元(约合人民币13,671元),市值站上4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342亿元)时,则超过了埃克森美孚加上壳牌加上英国BP三家油圈巨头的市值总和。

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经算是能源转型的一个标志。

在传统能源玩家看来,是扯淡的,新能源或许会增加,但石油也不会亡掉。埃克森美孚曾预计,未来20年石油需求将继续上升;雪佛龙也预计,到2040年石油行业将支出10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万亿元)补充石油储备来满足市场需求。

这很可能是真实的。在昨天李一帆同志的两桶油文章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满仓中石油》),也提到了石油不仅是用于生产动力燃料,也炼化很多基础产品。需求一直很大、很刚。

但是刚需并不妨碍它变得边缘化。实际上,近几十年来,石油需求一直在稳步增长,即使是金融危机经济衰退,需求也相当具有弹性。抛开此次疫情这种黑到懵逼的天鹅因素,石油需求在过去35年里只下降了两次,降幅甚微——又如何呢。式微还在式微。

此外,环保主义的影响今后会持续扩大。越来越多国家和组织,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人类社会责任也好、经济结构转型也好、政治立场人设也好、跟风大哥站队也好,都从政策上制定了指导方针。比如说汽车领域,很多地方就有燃油车退出时间表。

欧洲国家的政治氛围尤其激进,能源公司被指摘为全球环境问题的源头,甚至在一些白左和环保人士看来,能源公司就和公司、烟草公司一样,背负了些道德包袱。

在此不论对错,到底能源对地球变暖负多大责任、新能源是不是就干净得像圣母一样光辉,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种倾向在政治中已经抬头了,它为新能源大趋势保驾护航。

事实上,在油圈内部已经产生了意见分化。以世界五大超级石油公司来说,北美的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欧洲的英国BP、壳牌、以及道达尔,有非常不同的策略。

北美的那两家,就是抓住自己的立足点,把继续提高石油产量作为投资重点。

而欧洲的三家公司,则是各有转型之势,比如制定零碳排放目标。英国BP公司,非常辣手地削减炼厂产能,十年后油气产量下调40%;每年还将拿出约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2亿元)投资低碳领域技术研究。壳牌和道达尔则是通过投资并购,进入光电、风电、碳捕集、充电桩等业务。

从我们汽车行业的经验来说,转型是高风险高投入的选择;当然,在时代变化面前,头铁也是同此安危。在分析师看来,传统能源公司可以效仿同样徒有市场、没有梦想的烟草公司的做法,把利润用于高额派息来留住投资者,但是前提也是先恢复疫情前的需求,才有能力维持这样的手笔。

有朋友可能会质疑,资本市场算个鸟,石油气能源在全球经济中还是占据着重要位置。我们要脱虚向实,以实体论胜负。True。资本市场是一个现实的棱镜,一定程度折射基本面,同时带着很多很多预期与梦想。

一个有些偏门但不失说服力的实心观察点,是现代国际纷争。上世纪90年代,直到本世纪初十年,跨国大战的导火索都可以追溯到对石油的战略性争夺;而眼下大国之间的焦灼点,则是在比如华为和抖音这样的泛科技公司。

或者打个比方,就像卷筒厕纸,全球78亿人口,大多数人每天都得用上几格,海量市场、铁菊刚需,非常必要,但是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当然,能源还是比厕纸重要得多,所以资本市场各种指数都保留了一些敞口,来来往往的,没人知道世界什么时候会突然又开始回归。或许在一场全球性天灾人祸之后,油田都炸了,石油变成了稀有,那么这些大佬可就按着苹果特斯拉爆锤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石油七姐妹的六巨头

从1981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大国际石油公司来说是动荡的岁月,是调整结构、资产重组的年代。

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

“难过的年月”——“七姐妹”变为“六姐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石油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70年代油价的大幅度上升,对石油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高油价刺激了世界各地的勘探和开,欧洲北海和美国阿拉斯加的石油生产逐步进入高峰期,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上升较快,进入80年代,世界形成石油供大于求的局面,油价趋于疲软。1981年3月,油价由每桶43美元高峰下落到29美元。石油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利润也随之减少。同时,成本却在上升。国际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大部分来自市场供应,往日租借地上低成本开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70年代得以接替原油供应的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生产成本要高得多。

总之,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来说,80年代前期是难过的年月,从1980年到1985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储量变化不大,原油供应量下降37%,原油加工量减少25%,石油产品销售量下降12%,利润减少达44%。

在这种情况下,七巨头纷纷调整经营战略,取紧缩措施。海湾石油公司做出决策,放弃国外业务,将业务范围收缩回美国本土。1982-年,它把在欧洲这个大市场的下游业务——包括炼油厂、加油站统统出售。雪佛龙1983年宣布放弃在西欧的下游业务,以加强在美国的业务。埃克森与美孚出售了它们在70年代下半期现金购入的大量非油业务,停止在加拿大的大规模油砂开发项目和美国科罗拉多的页岩油开发项目。

各公司普遍压缩炼油能力,关停低效高耗的小炼油厂和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5年与1980年相比,“七姐妹”中的五家美国公司的炼油总能力减少了27%,从平均每日1605万桶(219.86万吨)减少到1175万桶(160.96万吨)。

与此同时,全球形成了石油公司兼并重组的热潮。首先是美国壳牌石油公司(Shell Oil)以36.5亿美元并购了美国的贝尔里奇公司。接着,德士古兼并了盖蒂;美孚兼并苏必利尔;英荷壳牌把美国壳牌变成了全资子公司;雪佛龙兼并了海湾,使“七姐妹”成了“六姐妹”。

1986-2002年

三次石油价格暴跌与超级六巨头的最终形成

1986-1998年的13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价格暴跌,所有石油公司都深受其害。这三次油价暴跌对石油工业和石油巨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1998年的价格暴跌,更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石油公司的兼并与重组浪潮,促使超级六巨头最终形成。

(1)1986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86年,世界发生了欧佩克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油价战。发起者是欧佩克中的沙特阿拉伯等主要产油国。原因是1982-1985年,为了稳定世界石油市场供应,欧佩克一直取限产保价的政策,而非欧佩克国家却一直在拼命生产,结果是欧佩克国家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沙特阿拉伯为维护欧佩克的利益,在限产保价的政策框架下一直充当机动产油国,其石油产量从1981年的980万桶/日降至1985年的318万桶/日,而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却不严格执行限产纪律,超配额生产,导致沙特遭受很大损失。1985年7月,沙特宣布不再充当机动产油国,同年12月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决定放弃限产保价政策,转而取捍卫市场份额的政策。由此,产油国之间开展了油价战,1986年7月阿拉伯轻油的现货平均价从1985年12月的26.92美元/桶跌至8.63美元/桶。油价暴跌使欧佩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七大公司(美国的阿莫科取代海湾石油公司)1986年上游利润比1985年猛降51.9%,营业利润下降13.1%。

这次油价暴跌并非是世界消费萎缩引起,而是严重供大于求引起的。因此,当欧佩克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恢复限产保价政策,并确定欧佩克的参考油价为18美元/桶以后,油价就开始逐步回升了。

(2)1991-1993年的经济衰退、油价大跌及其影响

1991年1月,世界发生了经济衰退。当年世界GDP增长率降为2.2%,其中工业国的GDP增长率仅为0.3%。世界石油消费停滞在31.35亿吨的水平上。1992年成为国际石油公司营业额状况空前恶化的一年。石油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全球石油生产能力却一直在增加,油价呈频繁波动的状况。

同1991年相比,1992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利润下降18.8%,不仅是上游,而且下游连同化工,都陷入不景气。1992年埃克森的利润从上年的56亿美元降到48亿美元,下降14.8%;美孚从19.2亿美元降到8.6亿美元,下降55.2%;德士古从13亿美元降到7亿美元,减少45%;壳牌从1990年的66亿美元降到44亿美元;BP则出现几十年来未有的艰难局面,从赢利8亿美元变成亏损4.6亿美元,导致上任不久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霍顿引咎辞职。六大巨头中,唯有雪佛龙一枝独秀,1992年的利润为22.1亿美元,比上年的15.6亿美元增长20.9%,而且保持了大石油公司中投资回报率最高(15%)的地位,原因是它在1992年初及时分析了形势,迅速取了一系列对策。

1993年,世界GDP比上年实际增长2.9%,其中工业国增长1.8%,增长率均低于上年。由于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继续增加产量,1993年国际油价大幅度下降,美国WTI原油价格最低跌到14.06美元/桶。与1992年同品种现货平均价格相比,WTI下跌10.3%,鹿特丹成品油下跌8.3%,新加坡成品油下跌6.9%。尽管原油和成品油价格都下跌,但原油价格下跌幅度更大,炼厂原油成本下降幅度相应较大,因此,对于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来说,下游净收入带动了总体净收入的增加。

(3)1998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韩国、日本,1998年进一步扩大到俄罗斯、拉美乃至美国和欧洲,世界经济情况迅速恶化。而此时欧佩克做出错误判断,于19年11月决定把生产限额提高200万桶/日(1亿吨/年)。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油价又一次大幅度下降。尽管1998年欧佩克联合非欧佩克产油国共同减产,但仍未能扭转油价的暴跌。全年WTI平均现货价格跌至14.39美元/桶,低点跌至10.76美元/桶,剔除物价因素,已跌到1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

这次油价大跌,在石油业界引起了大震动。为应对这种形势,各大石油公司取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例如,1996年,壳牌会同阿莫科,把它们在美国西南部帕尔缅(二迭系)盆地的油田资产合并,组成阿尔多拉能源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BP与美孚合并它们在欧洲的下游业务,覆盖欧洲43个国家,资产达50多亿美元,销售额近2亿美元。其中70%股权属于BP,两家的燃料油业务由BP经营,用BP品牌;30%股份属于美孚,经营两家的润滑油业务,用美孚商标。德士古、Star与美国壳牌公司组成美国最大的下游联合公司,资产超过100亿美元。大陆石油公司与菲利普斯公司联合它们在美国的炼油、销售和储运业务,成为美国第六大炼油商,炼油能力达到3850万吨/年,加油站有12000家。壳牌与埃克森合并它们在全球的添加剂业务,成为世界第三大添加剂供应商,市场份额达25%。

另一种方式是公司兼并。这一次的兼并风潮超过了国界,跨越了大西洋,而且显然欧洲资本居优势地位。例如,1998年,BP兼并了美国的阿莫科,又于1999年兼并了美国另一家大独立石油公司、世界500强之一的阿科。1998年12月,美国最大两家石油公司、原“七姐妹”中的埃克森同美孚合并成埃克森美孚公司。同年,法国道达尔先后合并比利时的菲纳和本国的姐妹公司埃尔夫。2000年,原“七姐妹”中的两姐妹、美国的雪佛龙同德士古合并,组成新的雪佛龙公司。2002年,美国的两大独立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公司(1996年脱离杜邦公司)同菲利普斯合并组成康菲公司。

这样,2003年世界石油工业形成了新格局。按销售收入计,埃克森美孚、BP、壳牌三家都超过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370、2326、2689亿美元;雪佛龙、道达尔、康菲三家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是1200亿美元、1182亿美元、1051亿美元。这六家国际石油公司被称为六个“超级石油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前的“石油七姐妹”中,美国占5家,欧洲占2家。六大超级巨头中,美国、欧洲各3家,与“七姐妹”时期相比,欧洲资本的地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

3d下油价为何反而大跌3

此次抛售正值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停火谈判有望实现之际,同时中国实施疫情管控,这可能会削弱对石油的需求。

现在油价几乎回落到战前水平,因为看涨的交易者已经从上涨前的中获利,而新的资金不愿买进。石油类股大幅下跌,雪佛龙(CVX)下跌5.6%,埃克森美孚(XOM)下跌6%,这是他们自2020年6月以来的最大跌幅。此次抛售正值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停火谈判有望实现之际,同时中国实施疫情管控,这可能会削弱对石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