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100美元油价协议_中俄2700亿石油协议
1.09年,中国用250亿美元“救”了俄罗斯,自此打开能源合作新局面
2.美元是怎么和石油挂钩的?怎样从中获利的
3.沙特与俄罗斯如何达成妥协,使油价企稳?
4.俄海军作战能力跌至最低谷:黑海舰队形势太惨
09年,中国用250亿美元“救”了俄罗斯,自此打开能源合作新局面
对于老股民来说,2007年股票熊市可谓是记忆深刻,从那一年开始,股市遭到重创,股票暴跌,无数人破产。起因就是2007年美国乃至全球遭受到了“百年一遇”的巨大金融危机,从房地产到信贷,再从银行到金融,美元主导的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崩溃。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体,经济危机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其中,那次的经济危机对俄罗斯打击最为严重。
对于美国经济危机,俄罗斯的一些专家从一开始对于此事带来的影响是 过于乐观 的,他们认为俄罗斯所依赖的实体经济是十分稳定的,不会被金融危机所击倒。
的确,俄罗斯土地辽阔,国库充盈,是世界第三大外汇储备国,同时石油天然气这种所有国家都十分需要的天然储备丰富,似乎无须担心经济危机的事情。所以从一开始, 俄罗斯甚至可以看作是经济危机的“避风港”, 金融状况一度积极发展,俄罗斯的股市持续增长,似乎并不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
然而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
2008年8月,俄罗斯证券市场就开始出现下跌的趋势。9月16日,一日之间,俄罗斯股票大跌,俄罗斯交易指数(RTS)下跌11.47%,莫斯科银行间外汇指数(MICEX)下跌17.75%。到了第二天,9月17日,股市再次暴跌,RTS指数下跌超过9%,MICEX指数更是大跌15%, 两家被迫停牌 ,防止股市进一步下挫。
20天之后, “黑色星期一”再次上演,股市又一次大跌,又一次被迫停牌。 同时,俄罗斯为了挽救低迷的股市多次向银行系统注资,然而投进去的钱就像是水滴遇到了火焰,快速蒸发,阻止不了总体上持续下跌的股票。
RTS指数一度从2008年5月中旬的最高点2478.87回落到10月31日盘中最低点758.71,短短5个月跌幅高达69.39%。
俄罗斯的经济政策缺陷导致的巨大隐患被彻底爆发。
因为欧美市场的银行利率比较低, 所以很多国外的投资者都会把钱存到俄罗斯银行里,这让俄罗斯银行的外债逐年增加 ,在这个背景下,俄罗斯也被称为“世界经济的安全岛”。然而等到了金融危机爆发,“安全岛”并不安全,很多国外投资者抽资出逃,把自己以前存的钱取出来,这样持续的 资金外逃,后果就是俄罗斯银行面临破产。
要知道,银行的资金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它要靠资金的流动性来获得收益, 只出不进,银行最终会有没钱的那一天,对它的客户无钱可付。
俄罗斯银行在2008年面临的这个问题,让大量资金外逃的同时,没能有新的资金进来,因为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就是严重短缺的,此时没有人想要存钱,也就不会有给银行,与此同时以前的又面临赔偿问题,这样让俄罗斯银行根本支持不下去。
另外,因为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俄罗斯本国居民也开始大量从银行里取出钱财,短短几个月俄罗斯银行流失千亿卢布存款。
为了自家的银行能够支撑下去,俄罗斯倒是积极地在进行拯救, 不仅用国库储备多次注资,注资金额达11万亿卢布。
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同时召开紧急经济会议,帮助银行获得了巨额信贷,据估计, 银行从国家的反危机资金中获得了84%。 然而救下的大部分还都是储蓄银行、外贸银行、天然气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 其他中小银行还是摆脱不了破产、并购的命运。
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就像多米诺骨牌,俄罗斯国内的经济一个接一个受到影响。
首先就是,银行带来的问题直接影响了 卢布的贬值 ,资金外逃,俄罗斯的外汇储备迅速减少,新的外资进入缓慢,卢布持续贬值。同时,俄罗斯经济过于依靠能源出口,卢布的价值与能源价格息息相关。
然而此时国际油价持续性下跌,油价愈加下跌,卢布就愈加贬值, 恶性循环让俄罗斯经济是雪上加霜,状况不容乐观。
金融危机的扩散同时影响到了实体经济,俄罗斯的石油出口减少, 俄罗斯的油气公司纷纷面临破产危机 ,公司经营资金短缺。不仅俄罗斯银行需要钱,这些公司同时也需要大笔资金来维持稳定。2008年,俄罗斯4家天然气巨头致信时任普京总理, 要求俄罗斯拨款偿还所欠的外债800亿美元。
除了油气公司之外,俄罗斯的 建筑企业,不动产价格, 汽车 制造业,冶金公司,零售企业都出现了大量的资金短缺,失业人数暴增, 国内消费需求下降,俄罗斯面临巨额偿债,一切在都往不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2009年,一切发生了转机。
俄罗斯其实是不止一次发生过金融危机了,早在1991年和1998年就发生过两次金融危机,所以即使面临如此困境,俄罗斯也是有过去的一些经验去应对的。
此次金融危机虽然对于俄罗斯来说是一场打击,但同时也是一次俄罗斯改变的机会。西方资本早就对俄罗斯优厚的天然眼红,他们也想要分一杯羹,俄罗斯面临经济危机恰好是他们想要看到的,他们想要 蚕食掉俄罗斯的能源企业。
此时,俄罗斯做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决定, 向东看,是时候与接邻的东方大国——中国,合作了。
俄罗斯早就开始 “远东开发” 了,而这次卢布贬值反而会让俄罗斯加快融入 “亚太经济圈” 。同时,俄罗斯与中国合作,也可以让俄罗斯避免过于依赖西方市场,缓解自身的压力, 在政治上达到制衡的目的。
对于中国来说,俄罗斯的经济有问题自然也会影响到自身,俄罗斯经济状况不好,中国对于俄罗斯的出口贸易等也会受到冲击,所以帮助俄罗斯尽快回复自身经济,也对中国有利。
所以与其说当时是中国向俄罗斯“输血”拯救了俄罗斯,不如说是趁此机会 双方达到了互利合作 。
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高速发展,对于能源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同时因为中国的众多人口,中国一直是 能源消费大国 , 进口大国 ,而这次经济危机恰好是 中国大举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有效时机 。并且俄罗斯的油气勘探开发 历史 悠久,也拥有丰富的储量,他们的技术和能源都是中国所需要的,这次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虽然以前俄罗斯与中国也是拥有多次在石油上的贸易,并且贸易量也是与日俱增的,但大多都 是现货交易 ,中国购买俄罗斯开好的石油,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可以长期合作的规模。
就这样,2009年2月17日,中国与俄罗斯正式签订著名的 “换石油” 协议,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总计 250亿美元的长期 ,固定6%的利率,而俄罗斯则用石油换,从2011-2030年按照每年1500万吨的规模向中国通过管段供给石油。
就这样, “贸易油”变成了“合同油” 。
2009年9月23日,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和中国签署了《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合作规划纲要》。再一次加强了 能源协作战略 的互惠互利。
同时, 2009年10月中俄成立第一家合资石油天然气公司,象征着中俄对于能源领域的合作更为紧密。
“换石油”中的250亿看似很少,毕竟俄罗斯此前为了拯救自家银行、企业,注资就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但是却给了西方资本家一个信号,不仅仅是西方有钱款储备,东方也一样。 如果西方资本家不选择在这个节骨眼上停手,让彼此之间能够 相互制衡 ,那么俄罗斯与东亚联手对抗,最后的结果就是 两败俱伤 。对于国家目前这个情况,俄罗斯并不会被搞垮。
最终,俄罗斯度过了这次金融危机,并且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仍然在继续,并逐步形成了 中国与中亚—俄罗斯国际能源合作的模式 ,直到现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了 “一带一路” 的贸易发展模式,更好的应对油气、矿产对外进口依赖度过高的问题。
随着欧亚地区的紧密合作,有朝一日,“超级霸权”的国家也许不会存在,而 世界格局将会是多极化的 ,都拥有自主话语权的。
俄罗斯与中国的这一次合作,不仅改善了俄罗斯本国的经济环境,长远看, 更是俄罗斯在政治上对欧盟美国的一种牵制。
说起油气的合作问题,能源消费国与东道国的各种博弈中,不得不说各国都在争夺的一个重要地区—— 中亚 。
中亚地区作为欧洲、亚洲和中东的中间地带自然是具有其独特的地位,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中亚成为权力真空地带,在大国博弈中主要形成了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的相互竞争角力的政治格局。
俄罗斯一直都是中亚地区能源政治格局最核心的力量,中亚天然气管道和穿越里海的天然气管道等 欧洲能源走廊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均在俄罗斯的掌握之中 , 但是这种掌握自然不是美国想要看到的。
多年以来, 美国一直在利用资金优势打入中亚的能源圈,让中亚成为其自己的能源供应基地,打破俄罗斯对于中亚能源的垄断。 同时,美国还从政治军事等方面介入中亚事务,分别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 军事基地 ,还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获得了 多个中亚油田的勘探和开权 。
中国经济发达之后,也在与中亚国家积极建设天然气管道和原油管道,并 成功打破了之前中亚各国对与俄罗斯和美国的依赖, 让中亚各国在大国平衡这一外交政策发挥到极致,更是在提升中国自身在国际上能源政治中的地位。
所以俄罗斯与中国的合作,也是 能源政治中博弈的结果 。
2009年,俄罗斯调整了能源出口的战略方向,能源战略开始向东亚蔓延。由于地理原因,亚太地区的石油煤炭产量有限,很大一部分都要依靠进口,所以整个亚太市场对于石油的需求量是十分庞大的。
其中, 作为人口超级大国的中国,自然是对油气能源的需求量巨大,有着巨大的贸易空间。
俄罗斯与中国“协议”的成功,让中国看到了另外一种关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的方式, 2009年,中国继与俄罗斯签订“协议”之后由又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签订了 “协议” ,建立起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中国与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逐渐形成多元化, 从一开始单纯的油气贸易到后来的勘探开发、管道运输、炼油和油气销售 等上中下游各个领域。
不仅如此,中国还发展出了 多种能源合作的新模式。
首先就是 “换”模式 ,这种贸易模式确定了未来的油气的供应,对于中国本身的油气需求来说,是一种保障。
对于能源供应国俄罗斯和中亚各国来说,能够缓解资金压力,是双赢的局面。但是由于签订的时候本质上还是“空头支票”,从本质上并没有实际控制到油气,还是具有不确定性,而且价格也是没有办法做到最优的。
继“换”之后,中国又与俄罗斯发展出了 “双向合作”模式, 成立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中俄能源资本开始合作。 中国能够学习俄罗斯的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同时也能让中国在俄罗斯境内的勘探开发合作打下基础,对于两国的能源政治来说,未来前景光明。
还有 , 与国家石油公司联合经营模式 , 此模式的背景就是因为西方国际石油巨头已经在中亚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合作基础,同时中亚地区因为政治、战争、宗教等因素也是极其不稳定的。中国在中亚各国的石油勘探开发虽然相对稳定,但同时是有隐患的。 如果中国与中亚各国还有俄罗斯的石油公司直接组成战略联盟,就能够规避风险,进行有效的合作。
最后就是“油气-经贸”合作模式, 也就是 “一带一路”。
现如今,中国已经深入发展了 “一带一路” ,这不仅仅是在能源方面可持续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合作,在其他方面,比如铁路、公路、航空、电网等互通网络,让资金贸易有了显著发展,同时中国也因为其消费大国的身份,在“一带一路”中有更多的话语权, 保证了能源供应的稳定与持续。
美元是怎么和石油挂钩的?怎样从中获利的
(一) 有一个名词叫做石油美元,它是指上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由于石油价格大幅度提高后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发展本国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资金。由于历史原因,现如今石油在国际市场上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所以有人把产油国的全部石油收入统称为石油美元。目前的石油美元估计有8000亿到1万亿美元,未来还在增长,其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一支举世瞩目的巨大经济力量,然而由于现如今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遇到瓶颈,我们需要打破局限,就要打破美元的世界货币的地位,随之美元石油也将逐步随着时代的洪流消失。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没有拥有世界上70%的黄金,当时正值工业发展的时期,沙特作为世界上石油储备量最大的国家,只认准黄金作为交换石油的筹码,许多国家把本国货币兑换成美元,再用美元换取黄金,利用黄金去沙特兑换石油,这让美国的黄金越来越少,到11年,美国宣布黄金脱销。这时,美国为了保住美元的世界货币的地位,与沙特谈判建交,最后成为合作伙伴,美国和沙特达成共识,美国同意向沙特提供和设备,然而规定以后美元成为石油的交通货币,其他国家如果想买石油,必须拿着美元去买石油,由此,美元石油体系由此确定。
(三) 美国利用美元是通用货币的便利,在全世界掠夺各种。在美国,可以随意印美元,拿着这些美元去世界各地买,这也就是美国的财政已经是赤字了,却依然可以保持强盛的原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结构急需转变,各国从大量石油煤炭能源转向开发利用电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这削弱了石油的利用,从而削弱了美元的地位。这也正是人民币崛起的机会,我国现如今正在加快建设碳交易视场,未来,中国将越来越强盛。
沙特与俄罗斯如何达成妥协,使油价企稳?
综合多家外媒报道,沙特和俄罗斯的能源部长在G20峰会期间,进行石油减产谈判会议,但是和3月初的谈判一样,双方始终未能达成减产协议。沙特和俄罗斯都将坚持自己的增产,沙特同时将继续自己低于25美元每桶的销售价格不变。
由于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都不打算在石油价格战中退让,美国原油行业相关人士表示,如果原油需求继续保持当前的低位,而沙特和俄罗斯等国依然增产,那么三个月内,全球原油将无处可储存,势必将下跌,尽管国际原油市场乱象横飞,但对于中方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要知道,中方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在当今油价暴跌之际多进口国际原油,不仅能省去极大的一笔成本,而且还可顺带做好战略石油储备。目前,受谈判破裂影响,国际油价再次暴跌。
俄海军作战能力跌至最低谷:黑海舰队形势太惨
近两年来,俄罗斯与北约为叙利亚问题、乌克兰问题剑拔弩张,冷战气氛重新笼罩黑海地区。11月下旬,俄国防部长绍伊古访华,期间俄方放出消息称中俄两国海军明年春季在地中海进行联合军演。这些让俄黑海舰队、乃至整个俄罗斯海军重新受到世人的关注,但黑海舰队现在形势其实并不妙。
2015年,俄黑海舰队将失去大型水面舰
黑海舰队是俄罗斯最古老的舰队。黑海是暖海,一年四季皆可通航。相比之下,白海和波罗的海一年有9个月的冰冻期,北方舰队及波罗的海舰队每年只有3个月时间可以从北边进入大洋;并且黑海也是一个战略地位重要的海域,俄罗斯历史上高度重视该舰队的建设。
1783年5月13日,由五艘护卫舰和几十艘其它军舰组成的俄罗斯舰队开进克里米亚半岛西南海岸的阿赫季阿尔海湾,驱逐了土耳其人。它们成为俄罗斯黑海舰队的第一批舰艇,至今231年。苏联时期,黑海舰队异常强大,规模仅次于北方舰队,拥有唯一一艘大型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苏联崩溃以后,黑海舰队日益衰落。
目前,俄海军黑海舰队只有2.3万人,各型舰艇90艘、飞机50架,总体实力不到前苏联时期的五分之一,战斗力更是不值一提。舰队所属舰艇大多是中小型舰艇,而且型号大部分是较老旧的舰艇。
2014年11月4日,俄罗斯海军黑海舰队"刻赤"号大型导弹驱逐舰在塞瓦斯托波尔军港发生火灾,伤势严重。当时刻赤号正在港内进行定期维护,火灾是从船后部动力舱发生的,烧毁4个舱室,着火原因是由于舰员利用柴油机发电机干燥衣服引发,并非起初媒体推测的由电线引发。
这艘14年服役的老舰,至今已有40年舰龄,已经严重老化,只能在本就衰落的黑海舰队里充当门面。"刻赤"号属于卡拉级大型反潜舰,排水量00吨,是俄罗斯黑海舰队的二号主力舰,仅次于旗舰光荣级莫斯科号巡洋舰。卡拉级是苏联于11年起开始服役的大型反潜舰。苏联舰艇工程的编号是1134B型,总体是克列斯塔II型反潜巡洋舰的放大款。全部7艘由乌克兰南部的尼古拉耶夫市"61名公社社员"造船厂建造,这里也是我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诞生地。2014年3月6日,俄海军为阻止驻扎在克里米亚的乌克兰海军出港,炸沉了处于报废状态的"奥恰科夫"号大型反潜舰,阻塞了港口,"奥恰科夫"号是卡拉级反潜舰的第2艘。
黑海舰队如今只有一艘万吨以上光荣级巡洋舰"莫斯科"号,按它将在2015年初接受改装;一艘刚刚着火的卡拉级大型反潜舰"刻赤"号,估计会很快退役,俄海军本来让该舰在2015年充当临时旗舰的;还有一艘5000吨的卡辛级改进型导弹驱逐舰"机智"号,这艘舰更高寿,1969年服役,至今45岁,处于"永久"维护状态。黑海舰队还有两艘排水量3000吨,舰龄高达30年的克里瓦克级反潜护卫舰,技术状态尚可,能够出海作战,但武器装备早已落后。
剩下的水面舰艇全都不值一提,除了军辅船,就是导弹艇。包括2艘纳努契卡级导弹艇,排水量500多吨,最初名称是小型导弹舰,苏联海军鼎盛时期一度被降级为大型导弹艇,苏联解体后,苦逼的俄罗斯海军又将其重新定义为轻型导弹护卫舰,以便在纸面上维持护卫舰数量。黑海舰队中最新也最有特色的轻型战舰当属2艘"海狮"级气垫导弹舰(575、615号),分别于1995和19年服役。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惟一一种用大型气垫船体的导弹舰,满载排水量1050吨,使用柴-燃联合动力装置,最大航速达53节,装备2座四联装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海狮级是俄罗斯海军的独创,设计上存在许多不足,仅建2艘,都部署在黑海舰队,很少出海,其战斗状态不明。
这样,到2015年,俄海军黑海舰队将不存在大型水面舰艇。
俄海军新舰建造进度非常缓慢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好转和增长,军费大幅增加,俄罗斯的底气又足了一些,三年来俄罗斯武装力量的武器购大体能够按期完成,有些急需装备甚至超额完成。俄罗斯海军为黑海舰队航空兵订购了最新型的苏-30SM战斗机,为岸防部队订购了"堡垒"超音速岸舰导弹。
但要恢复黑海舰队的战斗力,最关键的还是大中型作战舰艇。根据,黑海舰队旗舰1164型光荣级"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将在2015年底进行技术维护和现代化改装,将更新防空导弹系统,用全新的S-400以取代过时的S-300系统。具体由北德文斯克的"星星"造船厂负责。在"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升级改造期间,由刚刚发生火灾的刻赤号大型反潜舰做为黑海舰队新旗舰。但是总是没有变化快,目前另一艘1164型光荣级"乌斯季诺夫元帅"号导弹巡洋舰也在北德文斯克船厂进行维修,该舰在2014年底前交付俄海军。但是星星造船厂的总经理弗拉基米尔·尼基京表示,该舰维修任务的实际工作量远远超出原,维修工作仍未全部结束,将在2015年重新进厂。"莫斯科"号2015年的进船坞改装,还要往后拖。
俄海军在2008年订购了6艘4000吨的1135.7型导弹护卫舰,其中三艘配属给黑海舰队。首舰"格里戈洛维奇海军上将"号第一次2013年底交付,第二次2014年底交付,至今还未有动静,估计2015年可能交付。1135.7型导弹护卫舰的首舰"格里戈洛维奇海军上将"号(Admiral Grigorovich)2010年10月开工;第二艘"埃森海军上将"号(Admiral Essen)2011年7月开工;第三艘"马卡罗夫上将"号(Admiral Makarov)2012年2月开工,这三艘军舰预计在2018年前可以部署到位并形成战斗力。
1135.7型护卫舰是一种多功能舰艇,涵盖远程反舰攻击、防空以及反潜作战等。相较于先前售予印度的塔尔瓦级,最大改进就是以3S90E垂直发射系统取代原来的"无风"单臂发射器,装填垂直发射的9M317ME防空导弹。虽然俄罗斯北方造船厂在近些年已经开始建造同样是4000吨级的2235型"戈尔什科夫上将"级(Admiral Vladimir Kuroyedov class)导弹护卫舰,许多装备比随后建造的1135.7型"格里戈洛维奇上将"号更为先进;然而"戈尔什科夫上将"号毕竟是一个崭新的设计,尤其是使用俄罗斯先前没有用过的全新作战系统,相控阵雷达与武器装备,技术风险较高,整个研发与建造进度也比原本进度大幅度拖延,下水四年,一直在水里泡着,服役期无法确定。该舰在2014年11月初开始海试,按照中国海军的那种工程进度推算,可以一年内正式服役,但是在俄罗斯,新武器交货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事情。
1135.7型导弹护卫舰是由外销印度的"塔尔瓦"级改良而来,大部分设计都已经过验证,技术上比较成熟。俄罗斯海军可能是鉴于戈尔什科夫上将号护卫舰的进度不顺,才会另外购买设计成熟的1135.7型来填补空档。1135.7型导弹护卫舰是俄罗斯为印度建造的6艘"塔尔瓦"级护卫舰的自用版本,技术水平没有变化,战斗力与中国的054A型导弹护卫舰大体相当。但是1135.7型用的许多系统,当初是为海外客户研制的,这些系统一直没有获得在俄罗斯武装力量中使用授权,没有正式国家试验,造成该舰的建造异常吃力,服役期一拖再拖。本来一艘技术成熟,并且批量生产过的护卫舰,建造过程应该是很顺利的,譬如中国海军就在不到十年时间建造了20艘以上的054A型护卫舰。
水下力量方面,黑海舰队已经24年没有收到新的潜艇了,目前只有一艘潜艇,1990年服役于海军的"基洛"级柴电潜艇"阿尔罗萨"号,该艇接近报废状态,早已不出海。俄海军为黑海舰队订购了6艘基洛级新型潜艇,这样就可以组成一个配备齐全的潜艇旅。首艘636.3型"新罗西斯克号"柴电潜艇于2010年8月开工建设,到目前为止,该型潜艇已开工建造4艘,第二艘顿河畔罗斯托夫号(Rostov-on-Don)于2011年11月开工,第三艘旧奥斯科尔号(Stary Oskol)于2012年8月开工,第四艘克拉斯诺达尔号(Krasnodar)于2014年2月开工。前三艘已经下水。虽然按原有所拖延,但对于俄国,这进度算相当快了。
基洛级636型潜艇是前苏联在冷战末期研制的一款常规柴电潜艇,水下排水量约3000吨,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最多可搭载18枚鱼雷或潜射反舰导弹。636.3型潜艇,也称636M型,由俄罗斯红宝石中央海事设计局研发,是基洛级877型和636型常规潜艇的改进版(这两种潜艇中国也有装备,共进口10艘),具有先进的隐身技术,扩大了作战范围,具有对陆地、水面和水下目标的打击能力,主要在浅水区完成反舰和反潜作战任务。该型潜艇由52名艇员组成,水下时速可达20节,水下电力推进时航程可达400海里,续航力45天,装备18枚鱼雷和8枚舰对空导弹。636.3型潜艇用水滴形艇型、浮筏减振设备以及低噪声螺旋桨,航行时静音水平良好。俄军自述这种潜艇的噪声强度接近海洋背景噪声,极为安静,俄罗斯海军自豪的称之为"海洋黑洞"。
2011年6月,俄罗斯与法国签署了购买两艘"西北风"的军贸合同,其中第二艘将配属给黑海舰队。合同总价高达17亿美元天价,为什么说天价呢,因为相当贵,按照俄法两国的购合同,法国造船商的利润快赶上毒品贩子了,法国自用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的造价仅为1.5亿-2亿欧元,折合2亿-2.6亿美元,仅为地平线级导弹驱逐舰的4分之一。而且这17亿美元仅为造舰费用,不包括气垫艇等两栖战舰必须的配套装备。由于乌克兰危机,法国已经宣布延迟交付该舰。
俄海军作战能力已降至最低谷
由于黑海舰队的舰艇普遍严重老化,战斗力低下,不足以应对地区局势。2013年,俄罗斯在该地区建立了一支"永久性"的海军特遣舰队,主要是为了维护俄罗斯在黑海、乃至地中海地区的国家利益。特遣舰队由12艘作战舰艇和军辅船组成,包括"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彼得·诺夫戈罗德"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和"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这三艘舰艇分别是俄罗斯海军旗舰、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的旗舰。
该特遣舰队的任务是十分明确,即"歼灭"对俄罗斯核心边界和安全造成威胁的任何目标,目前这个目标暂时是美国或北约对乌克兰的海上支援力量。个人认为这种临时抽调,甚至将三大舰队旗舰都抽调上阵的舰队组织方式,毫无疑问是无法持久的,因为保障问题,这种草台班子式的特遣舰队,战斗力也令人怀疑。2014年初,"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即脱离特遣舰队返回母港海参崴,据途中监控的日海海上自卫队描述,归港途中的瓦良格号锈迹斑斑,状态很差,丝毫不像一艘随时能打的战舰。
2014年的俄罗斯海军已经非常虚弱,整个俄罗斯海军,能够开出港口的,5000吨以上水面作战舰只有:急需进港大修的库兹涅佐夫号大型航母一艘,基洛夫级彼得大帝号核巡洋舰一艘,光荣级巡洋舰3艘,现代级驱逐舰3艘,无畏级反潜驱逐舰6艘,5000吨以下的水面舰也不多,只剩下核潜艇尚有一定战斗力和威慑能力。
这其中,太平洋舰队能开出港的军舰:光荣级瓦良格号巡洋舰、2艘现代级驱逐舰、4艘无畏级大型反潜舰,水面舰规模和战斗力大致相当于中国海军一个驱逐舰支队。——中国海军的驱逐舰支队现在通常由4艘驱逐舰、4艘护卫舰组成,例如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下辖2艘052C型防空驱逐舰、2艘052B型通用驱逐舰和4艘054A型反潜护卫舰,一个支队所提供的防空、反潜能力就已超过俄军整支太平洋舰队。
北方舰队实力最强,现在能执行任务的大中型水面军舰有库兹涅佐夫号大型航母、基洛夫级彼得大帝号核巡洋舰、光荣级乌斯季诺夫号巡洋舰、以及1艘现代级驱逐舰和2艘无畏级反潜驱逐舰,作战实力基本相当于太平洋舰队加上一艘大型航母。
波罗的海舰队的状况比黑海舰队更差,现在只剩下一些小型护卫舰、导弹艇,配合岸舰导弹部队守卫海岸,已失去远海作战能力。
基洛夫级巡洋舰排水量2.5万吨,苏联共造4艘,现在只有彼得大帝号在役。拉扎号是第二艘,原名伏龙芝号,年入太平洋舰队,94年起停用,98年封存退役。俄军2011年重启该舰,将于今年年末进港改装,最新消息是只做大修,没有新武器系统更新,2018年服役。该舰属于海上恐龙,不足为惧。
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是目前唯一有战斗力的大型多用途导弹驱逐舰,排水量8000吨,配备8枚超音速反舰弹和两座中程舰空导弹发射架,1980年代开始服役,共建造22艘,目前已退役11艘,另出售中国4艘,俄军目前拥有7艘现代级,但只有3艘能够出海,剩下的在“永久大修”中。
俄罗斯国防部已批准研发领袖级大型导弹驱逐舰,建造6艘,该舰配备P-800宝石超音速反舰导弹,具有反导能力的最新防空导弹系统S-500。领袖级用于取代目前在役的现代级和勇敢级驱逐舰。按俄海军这些年的造舰能力,估计普京总统退休前该舰能服役。
俄罗斯军队整体实力正在恢复,但因为前十几年受过严重内伤,军舰老化严重,国内造船能力又迟迟未能恢复,所以俄海军仍在苦苦挣扎。再加上俄罗斯经济受到国际市场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影响太大,自身工业体系还不完善,重振海军之路着实艰难。
如果战略需求、资金预算和技术条件均按照想象中的一帆风顺,至2018年,黑海舰队将成为拥有一艘经过现代化改装,12000吨的光荣级导弹巡洋舰;3艘4000吨的1135.7型导弹护卫舰;6艘基洛夫636型常规柴电潜艇等舰艇组成的现代化小型舰队。
突然,晴天霹雳,油价暴跌了!!!
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年中起国际原油油价持续下跌超过30%,按俄罗斯财政部测算,原油价格要维持在100美元以上才能支持普京的十年扩军,但现在油价已跌破每桶70美元。普京对此会作出何种决策?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