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芷江龙津风雨桥600字说明文

2.在中国的凯旋门在哪里?知道的请回答。

3.芷江受降的受降纪念坊

芷江龙津风雨桥600字说明文

芷江七里桥加油站油价_七里坪加油站

我所在的芷江机场项目部位于湖南省芷江县七里桥,城内有一座闻名已久全国最大的侗乡第一桥——龙津风雨桥。数次想去参观,都因工作繁忙而未能成行。“三八” 妇女节前夕,我带领项目部女职工来到这里。

龙津风雨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沅州名僧宽云带头捐建,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湘江支流舞水河将芷江城划为东西两半,滔滔舞水,终年不断。芷江龙津风雨桥的建成,成为连接湘黔公路的交通要塞,也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最繁华的地方,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但是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一场山洪将龙津风雨桥毁于一旦。明宗祯六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四十二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

抗日战争初期,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残留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芷江机场是美军的主要空军基地,而龙津风雨桥是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因此,机场和龙津风雨桥成了日机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27架日机轮番轰炸。令人惊奇的是,这座横跨于湘江支流舞水河的芷江龙津风雨桥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而在侵略者的面前则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却安然横卧在舞水河上。

1999年初,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再次动工重修龙津风雨桥。重新修复的龙津风雨桥长252米,宽12.2米,由桥、廊、亭三部分组成,总投资600余万元。桥墩呈船形状,用规则四方的青石围砌而成,16座石墩在滔滔舞水河中呈一字形排开,如同16艘迎风破浪的竞舟。7座凉亭雄踞桥面长廊之上,深蓝色的琉璃瓦,佐以白色的檐口,势态如飞,极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成百上千的脚柱、悬柱、枋、檩凳、栏杆、悬瓜,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均以榫相衔,不用一钉一铆。亭与亭之间的廊脊上,嵌着兽头和金**的“双龙抢宝”木雕图案,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如今的芷江龙津风雨桥,是一座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全国最大的侗族风雨桥。

在中国的凯旋门在哪里?知道的请回答。

中国凯旋门芷江受降坊位处芷江城外的七里桥。

中国凯旋门(芷江机场)位于芷江县城东南一公里处,占地面积约2000亩,始建于1936年10月。芷江机场建成后,成了国民党重要的后方空军基地之一。

空军系统各重要机关、空军部队纷纷迁到茫江。1938年l0月,武汉航空第九总站及南昌飞机修理厂第二厂相继迁来芷江,国民党空军第二大队和苏联志愿军空军大队第一中队的部分飞机也进驻芷江。

扩建:

1937年12月,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征调11县的民工共计55000人,对茫江机场扩修,由于国民党所拨经费不足,各县实行以原代工,实际参加扩修机场的大约有19000余人。

1938年10月完成了全部工程,修建了一条长1600米、宽50米、厚0.3米的卵石垫底的跑道一条。1940年,对该机场进行加固扩修,又修筑了一条长1180米、宽15米、厚0.3米的卵石垫底的副跑道,并相继修建了导航、信号、掩体、疏散道等设施。

1947年2月,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

芷江受降的受降纪念坊

七里桥对面,隔着湘黔公路(今320国道),是世界上惟一一座二战胜利纪念标志建筑——被称为“中国凯旋门”的“芷江受降纪念坊”。

1946年,在受降地点芷江七里桥建有芷江受降纪念坊。

纪念坊以白石砌成,四柱三门,造型像一个“血”字,坊上有这样的碑文:“和平未到绝望,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

中国战区洽降会谈旧址、受降纪念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兵器陈列馆、受降亭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洽降旧址的几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