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具都有哪些分类?

2.茶具都包括些什么?

3.茶壶的种类

4.汝窑天青釉盏托

5.谁知道乾隆御制铜香炉的详细资料和以及价格

茶具都有哪些分类?

汝窑鎏金瓶_汝窑茶杯鎏金价格

按照功能不同,可以把常用茶具分成以下六类,即泡茶用具、分茶用具、品茶用具、备茶用具、备水用具和用品。

一、泡茶用具

1.盖碗:

用来泡茶的常用器具,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又称“三才碗”、“三才杯”。盖碗具有便捷、不吸味、散热快、实用、高雅而优美等优点,适用性较广。

2.茶壶: 用来泡茶的常用器具,材质多为瓷质、紫砂或者玻璃。紫砂壶具有透气性好、保温性能好、吸附茶汁等特点,常用于冲泡乌龙茶、普洱茶等。

3.飘逸杯:

根据现代工业技术与泡茶原理设计出的与传统冲泡用具有别的现代泡茶用具。同一杯组可使茶叶、茶汤分离,并自动过滤,能避免因茶叶在杯中浸泡过久而使茶汤过浓以至于苦涩的不足,同时简化了泡茶过程,适合在办公室等场合使用。

4.茶杯:

平常生活中,将茶叶直接投放在一个瓷杯或玻璃杯中冲泡的现象很常见。这种瓷杯或者玻璃杯,简单是简单,但非常大的一个不足之处是不能做到茶水分离。这种方式泡茶,喝头几口的时候可能问题不大,但十几分钟之后往往茶汤过浓,续水两遍之后,茶汤又可能过淡甚至没什么味道了。所以,从科学饮茶的角度,建议使用飘逸杯或能做到茶水分离的用具,便于享受到口感均匀合适的茶汤。

二、分茶用具

公道杯:

又称茶海或茶盅,是用来分茶的器具,用茶叶冲泡完毕以后,可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匀茶,使茶汤均匀,然后平均分给客人,这样就可以使每杯茶的浓度均匀,体现出一种平等。

三、品茶用具

1.品茗杯: 主要是用来品饮茶汤。材质多样,涵盖紫砂、瓷质、玻璃等。

2.闻香杯: 闻香之用,比品茗杯细长,多于品茗杯搭配使用,一般用于冲泡乌龙茶时使用。双手掌心夹住闻香杯,靠近鼻孔,边搓动边闻香。

四、备茶用具

1.茶荷: 用于盛放待泡干茶的器具,用于置茶,还可以用来赏茶。茶荷的形状以有引口的半球形为主,质地多为瓷质。

2.茶叶罐: 用来存放干茶的器具。主要作用是为了避免茶叶变质,茶香挥发等。从质地上来说,一般有铁质、锡质、陶瓷等。

五、备水用具

备水用具形式多样,常见的有随手泡、电水壶,也有的茶友使用铁壶。随手泡多集烧水冲茶与一体,简单方便;电水壶则是日常家用的烧水用具,也可冲茶;也有茶友用铁壶烧水、煮茶。

六、用品

1.过滤网和滤网架: 滤网又名茶漏,放在公道杯上,主要用于过滤茶渣。滤网不用时,要放在滤网架上。

2.茶道用具组合: 也称“茶道六君子”,包括茶筒、茶针、茶匙、茶则、茶漏、茶夹。 茶筒:茶筒是用来盛放茶针、茶匙、茶漏、茶则以及茶夹等的器具。

茶针:主要作用是用来疏通壶嘴。避免茶渣阻塞,造成出水不畅。 茶匙:主要作用是将茶投入到泡茶用具中或是从泡茶用具中掏出茶渣。

茶则:主要作用是用来量取茶叶,把茶从茶罐取出置于茶荷或泡茶用具中。 茶漏:置茶时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茶夹: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用来夹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3.杯垫: 用来放置品茗杯、闻香杯等。目的是为了防止杯里或杯底的茶汤溅湿润茶桌,同时使用杯托给客人奉茶,显得更卫生。

4.茶巾: 主要用来擦拭茶具上的水渍、茶渍和桌面上的茶水。主要用麻、棉等纤维制造而成。 5.茶盘:

茶盘又称茶船,是盛放茶壶、茶杯、茶道组、茶宠等的浅底器皿。材质广泛,款式多样。

茶具都有哪些材料?

茶具的制作材料一般有:瓷胚、紫砂泥、木鱼石、玻璃、竹木、石头等等;按照材料分类,茶具的种类有很多,包括有:瓷器茶具、紫砂茶具、木鱼石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冰裂茶具、能量茶具、金属茶具、石茶具、活瓷茶具等等。

1、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是由瓷胎烧至而成的,种类非常多,其中主要的有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瓷器类茶具,造型各异,颇具艺术欣赏价值。

2、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是用特殊陶土紫金泥烧制而成的,此类茶具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极受广大茶友们的热爱。

3、木鱼石茶具

木鱼石茶具是指用整块木鱼石做出来的茶具,防腐和通透性极好。用此茶具泡茶,不易变质,且具有定六腑、镇五脏之功效。

4、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的材料为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用途非常广泛。使用玻璃茶具泡茶,能够观赏到茶叶的各种优美姿态,让人赏心悦目。

5、竹木茶具

竹木茶具多用竹木制作而成,这种茶具天然、环保、健康,一直以来都受到茶人的青睐。但是这种茶具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现代比较少见。

6、冰裂茶具

冰裂茶具均选用天然的陶瓷泥料,经过独特的加工技术精制而成。这类茶具外观造型漂亮,色彩丰富美观,且杯壁厚、不烫手、散热快。

茶具都包括些什么?

饮茶离不开茶具,茶具指泡饮茶叶的专门器具,包括壶,碗,杯,盘,托等,古人讲究饮茶之道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非常注重茶具的本身的艺术,一套精致的茶具配合色,香,味三绝的名茶,可谓相得益彰。随着饮茶之风的兴盛以及各个时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茶具的品种越来越多,质地越来越精美。潮汕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第一:茶壶

——潮人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的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曰:"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四有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等等。一般多有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壶的色泽也有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

第二: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口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杯"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

第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功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第四: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杯;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第五: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茶垫"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少煎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第六:水瓶与水钵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尾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动,这是很少见的珍品。

第七: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

第八:红泥小火炉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语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第九:砂铫

——"砂铫",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做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共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第十: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制成的扇,大汪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茶壶的种类

茶具的分类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

1、 陶土茶具 陶土茶具是指宜兴制作的紫茶具。用紫砂茶具泡茶,即不夺茶真香,又无熟汤气,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

2、瓷器茶具 我国的瓷器茶具产于陶器之后,按产品分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几个类别。白瓷茶具以色白如玉而得名。其产地甚多,而江西景德镇的产品最为著名,是当今最为普及的茶具之一。

3、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较为著名的有北京雕漆茶具、福州脱胎茶具、江西波阳、宜春等地生产的脱胎漆器等,均别具魅力。其中以福州漆器茶具最佳。

4、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素以它的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状各异,品茶饮酒兼用而受人青睐。如果用玻璃茶具冲泡,如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就能充分发挥玻璃器皿透明优越性,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5、 搪瓷茶具 由于经久耐用,携带方便,实用性强,在五六十年代我国各地广泛流行,以后又为其它茶具所代替。现代已很少用了。

一般来说,现在通行的各类茶具中以瓷器茶具、陶器茶具最好,玻璃茶具次之, 搪瓷茶具再次之。特别是宜兴紫砂用来沏茶最好。

汝窑天青釉盏托

汝窑天青釉盏托,

瓷质,北宋,

高4.3厘米。

凸起的小圆台直径6厘米、

盘径17.6厘米、圈足底径12.4厘米。

现藏河南博物院。

深度品鉴

汝窑天青釉盏托,整体造型就像一个高圈足的折沿盘,中部凸起了一个圆台。圆形的凸台用于放置杯、盏、碗等,台面边缘有一圈凸起,用来规范杯盏的位置,以免杯盏从圆台上跌落。圆形凸台下接浅曲腹平折沿盘,大而高的圈足,足墙斜直微外撇。圆凸台的台壁一周装饰双层覆莲瓣形纹饰,台面上有似莲蓬一样的凹陷。通体天青色釉,釉色浅淡,匀净光润,釉面有开片,层层开片如同冰裂,十分美丽。垫烧,胎色褐灰,胎质细腻坚致。

图1 汝窑天青釉盏托及其线描图

由于釉层较薄,胎体突出的部位:圆台上的凸棱、盘沿及盘折沿处,自然就略露胎色。胎体凹陷的部位:圆台台面的仿莲蓬的凹陷处、凸圆台与折沿盘接缘处,自然就略有积釉,釉色略浓。釉色清淡含蓄,浓淡相宜,不愠不火。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窑器有芒。”南宋人叶寘的《垣斋笔衡》中记:“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南宋人周煇的《清波杂志》载:“又汝窑宫禁中烧,内有玛瑙未为油,唯供御检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由文献可知,汝窑瓷器在南宋时已经备受珍视,成为“近尤难得”的稀世珍品。汝瓷传世品数量稀少,这件盏托来自于1987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的考古钻探与试掘,有确切的出土地点。[1]制作上堪称精工细作,有古朴典雅、清隽秀美之风。

此器为承托具,上可放置杯、盏、碗等,配套使用,如图一清凉寺汝窑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盏托,盏托上置碗,碗有盖。?

图2 清凉寺汝窑出土的天青釉汝瓷盏托

文化解读

盏托,也可称之为茶托,“盏托”的命名强调了承托的器物是盏,而不是碗、杯等,“茶托”的命名则强调了器物的功用,主要是用来饮茶时的托具,而不是喝酒、吃饭等所用。“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等俗语告诉我们,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都与茶不无关系。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可以治“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湖南长沙窑有一件青釉“茶埦”,碗内底心有刻“茶埦”二字,这是此种类型的碗用作茶碗的有力证明,岳州窑也有同类铭文的产品。

图3?中国茶叶博物馆藏长沙窑青釉“茶埦”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长沙窑青釉“茶埦”,口径14.5、底径5、高5.1厘米。

盏,《博雅》解释为“杯也”。一般指容量相对小的杯子。用来盛茶水的就叫茶盏。唐代茶盏又叫“茶盏子”,“子”为后缀字,例如“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碗,碗内有“茶盏子”三字。再如法门寺唐代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越窑青瓷盘和碟,在地宫《衣物帐》碑的铭文中分别称为“盘子”和“叠子”,故将“茶托子”简称为“茶托”。宋代,茶托又有“盏托”、“托子”等名称。由于饮茶具有多种多样的碗、盏、瓯、杯等,若托子承托的是碗,可以称为碗托;托子上承托的是盏,可以称为盏托;托子上承托的是杯子,也可以称为杯托。但不管托具上承托的是什么,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是饮茶之用。有的研究者据此认为,茶托无疑是最合适的统称。[2]

图4 “黑石号”沉船出水的长沙窑瓷碗

盏托,就是用来承茶盏的。文献中记载有盏托的由来,唐李匡乂《资暇集》谓:“茶托子,始建中(公元780~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称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从这段记载来看,茶托子是蜀相崔宁之女,为了防止茶杯烫手而发明的。

孙机老师认为,盏托是用来承茶盏的。与现代用的碟子不同,其上有托圈,就像在盘上固定着一只小碗。摆上茶盏后,盏腹约五分之二被纳入托圈,从而使盏和托稳稳地接合在一起。[3]酒台子的形制则不同,它的盘心没有小碗状的托圈,而是突起一小圆台,酒盏摆在圆台上。这时的酒仅稍稍加温,并不太烫,故无须像喝茶那样,要端着托子举盏。在出土物中,酒台子常与酒盏、酒注及套在注外的注碗(又称温碗)配套;而茶具中的茶瓶是绝对不加注碗的。正像茶盏和盏托可合称“托盏”一样,酒盏和酒台子也可以合称“台盏”。台盏是酒具的专名。《辽史·礼志》记“皇后生辰仪中,大臣执台盏进酒,皇帝、皇后受盏。”?

酒台子和盏托是用途截然不同的两种器物,外形上虽有相近之处,但相异之点也明若观火、不容忽视。若依据孙机老师的观点,河南博物院所藏汝窑盏托就不能称为盏托,因为院藏盏托的形制是中部起凸台,应该称之为“酒台”或“酒台子”了。但是,古代的器物大多一器多用,可以用来盛茶水,亦可以用来饮酒水。浙江省博物馆的牟宝蕾认为由于茶托在五代至南宋时常被借作酒具,所以便有了“酒台”之名,这实际上是古代一种器皿、多种用途的情形,且其使用时间很短。至金元时期,茶具与酒具已能清晰区分,茶托与茶杯配套,而酒杯则与承盘搭配使用。[4]?

这种中间起高台式的托具在宋代当然可以作为酒具,用作酒具的最明显的例子是:1986年12月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窖藏出土了七件錾刻人物故事银盏及盏托[5],现藏于浙江省义乌市博物馆。

图5 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錾刻人物故事

银盏及盏托

盘托上的银花口碗,口径11.6厘米,底径4.4厘米,高3.8厘米。银碗呈六曲花瓣形,圆唇,撇口,弧腹斜收,圈足外撇。口沿内侧錾刻一周宽约0.65厘米的鎏金珍珠地缠枝卷草纹装饰带。碗内底心有直径约3.7厘米的圆形錾刻鎏金图案,圈足外侧锤刻楷书“陈官人宅用”五字。七件银碗碗心分别錾刻一幅人物图,其中五件碗心錾刻饮酒图。(线图均自:杨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三.中华书局.2011-1.P8-10)

第一人(线图一)束发包巾,袒胸露肚,手执酒杯,背靠酒瓮,旁边置酒樽,樽中有勺。第二人(线图二)上身裸露,斜靠酒瓮,身旁有樽、勺,右手执酒盏,酒盏倒置,似饮至半酣。第三人(线图三)束发包巾,单衫半褪,肩膀半露,身后有荷叶盖酒瓮,身旁有樽、勺、杯。第四人(线图四)仰头斜靠酒瓮,袒胸露肚,身旁一高足杯斜置,酣睡状。第五人(线图五)低头颔首,单衫半褪,袒胸露肚,背靠酒瓮,身旁一酒盏斜置,樽、勺倾翻于地,酣睡状。这五幅图案,皆描绘了饮酒时的场景。酒盛在大瓮之中,饮时先将酒倒入酒樽,再用勺将酒酌于酒盏或高足杯中。或描绘饮酒时场景,或描绘饮罢时的状态,或描绘酒至半酣、醉态酣然的状态。把饮酒的图案錾刻在银器上,并且器物上锤刻“陈官人宅用”,这无疑表明了盏及盏托是“陈官人在家宅所用”的饮酒之具。

图6盘托上的银花口碗线图

笔者认为,这种中间起高台式的盏托也可以用来放置茶盏喝茶,当然也可以称为茶托、茶盏,而不是仅仅饮酒用的酒台。例如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画图[6],图(7、8)中的夫妇对坐僧人作法图。整个墓室壁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描绘行孝图五组。下部画面左半部分为僧人作法,其中三位僧人持钹演奏,正在进行法事活动。画面右半部分为夫妇二人对坐,桌案上两副盏及盏托齐列,还有一个香炉,炉内一炷香,香烟馥郁,烟雾袅袅。桌后面一位侍从手持执壶。在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里,夫妇二人不可能在这么重要的法事活动中饮酒。由此可见,盏、盏托、执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器物组合,夫妇二人一定是在喝茶。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个盏托中部是起高台的,盏托的底部很小,可以称之为斗笠状。

图7?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图,

原址保存。

图8 2008年河南省荥阳市槐西村宋墓墓室西壁图,

原址保存。

比较研究

一、“百状”盏托

图9 唐代素面淡**带碗琉璃茶托

唐代素面淡**带碗琉璃茶托,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碗口径12.6厘米,高5.2厘米,托盘径13.8厘米,高3.9厘米。

图10浙江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带把杯茶托

浙江临安晚唐水邱氏墓出土的白瓷带把杯茶托,口径8.2厘米,托径16.6厘米,中央为凸起的圆形托座,座面边沿凸起,可以防止杯子倾倒。

图11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耀州窑青瓷带盏茶托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耀州窑青瓷带盏茶托。

图12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覆碗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覆碗盏托,高5.8厘米、托径5.4厘米、盘径19.2厘米、圈足径11.2厘米。宽平折沿式圆盘中部凸起一似覆碗形台,高圈足外撇呈喇叭状。

图13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圆盘形盏托,高5.8厘米、托径8厘米、盘径16.3厘米、圈足径7.6厘米。圆盘式托盘上起一碗,下部接较矮的外撇圈足。

图14?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盏托

(侧视图、底部视图)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五曲葵花形盏托,高6.8厘米、托口径7.3厘米、盘径16.4厘米、圈足径7.2厘米。五曲花瓣式盘中部起一碗,下接外撇的高圈足。盏或碗放在这种盏托上,盏或碗的腹部以下可以稳稳当当的坐在里面,上半部分露在外面。

图15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盘形盏托

清凉寺汝窑出土北宋盘形盏托,高2厘米、托径6.6厘米、盘径18.4厘米、底径17厘米。敞口式浅盘,平底,盘中心有一个凸起的圆环,用来承托碗盏。

图16 汝州张公巷窑金代盏托

汝州张公巷窑金代盏托,高2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13.1厘米。折沿式圆盘中部起一个矮外撇口式托,托口的沿面为涩胎。

二、《资暇集》里,自从防止烫手的盏托出现之后,“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百状”是指唐以后茶托造型的各式各样,这是由配套的饮茶具的造型决定的。前文列出各种各样的盏托,托盘为普通圆盘式、葵花口式、花瓣式等,托台有凹下去的,有凸出来的,凸台也有不同,有普通的周围略起棱式、覆碗式、莲蓬式等。

材质也有不同,有银质、瓷质、琉璃质地,也有漆质地等,不同质地有贵贱之别。玉、金银材料珍贵稀有,价格昂贵,这类茶酒器的拥有者和使用者往往比较尊贵富有,而漆木、陶瓷材质相对容易得到,价格也相对低廉。从古到今,人们对奢华多少有所贪恋,对权势多少有所倾慕,这种心理造成了金银器质地的造型成为陶瓷质地造型追捧模仿的典范。陶瓷器的起棱分瓣等不管是造型或是刻花印花装饰,都是在表达对金银质地同类器物的移植和取法,虽效果不及金银器的细致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陶瓷质地的智慧和才华。

三、这种茶盏作为器物在普通生活或仪式中社会功用的延续。

宋代的墓葬壁画中,夫妻对坐或王武子行孝图中,茶盏是重要的媒介。在当下的生活中,拜师学艺时、结婚的新人在改口称呼对方的父母双亲为“爸爸、妈妈”时,都要有个仪式——端茶。?若有人问,“问什么要端茶?”你肯定会这样说:“这没什么呀,很平常的,端茶是应该的,为什么不端茶?”很少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古老的习俗、仪式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影子呢?

法国《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端茶,这种具有强烈仪式感的风俗习惯,为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和动作,标定了其背后的精神内涵,使平凡的生活散发出爱与尊敬的光芒。传统文化就像树根一样植于我们内心及周围,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区别于美国人、欧洲人甚至是日本人、韩国人等其他各个民族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群体,自远古一路走来,我们就像是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的作品,带着自己悠久历史积累而来的风俗、仪式、习惯等等,如同基因一般,生而具来,难以更改。

趣味猜想

现在的生活中,您会用到带托具的器皿吗?除了瓷器,玻璃器,还有哪些材质??有什么具体功用?

相关链接

一、河南博物院藏的七件清凉寺汝窑瓷器

(1)1987年10~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了考古钻探与试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载于《文物》1989年第11期),确认宝丰清凉寺窑址规模在25万平方米以上,发掘区在清凉寺村南的河旁台地上。在200平方米的试掘范围内,出土了大批窑具、瓷片和各类较为完整瓷器300余件,这次发掘虽没有找到汝窑遗址中心烧造区,但在一个直径不到1米的灰坑中,意外挖出了较为完整的瓷器30件,内有10件较为完整的宋代汝窑器,河南博物院辗转收藏了其中的五件。除了本文介绍的盏托,还有鹅颈瓶、瓶、洗、盘各一件(图17)。

图17 1987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

清凉寺村汝窑址出土

(2)1989年3月29日,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农民欧阵廷、欧国政和李本顾等人在村东取土时发现一窖藏瓷器,报告了县文化部门,窖藏共计出土了47件汝瓷(赵青云,王黎明《河南宝丰发现窖藏汝瓷珍品》载于《华夏考古》1990年第4期)。其中有两件汝瓷于19年由宝丰县文管所调拨河南博物院。 ?

图18 1989年宝丰县大营镇蛮子营村出土

二、汝窑的发现及研究

(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宝丰清凉寺汝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

(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汝窑与张公巷窑出土瓷器》,科学出版社2008年;

(3)故宫博物院编:《汝瓷雅集——故宫博物院珍藏及出土汝窑瓷器荟萃》,故宫出版社2015年;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著:《梦韵天青:宝丰清凉寺汝窑最新出土瓷器集粹》,大象出版社2017年;该书记载了最近的新发现。

为了配合汝窑遗址展示馆的建设和遗址展示的需要,自2011~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汝窑进行的六次考古发掘,取得的新发现和重要收获。新发现主要包括:大型玛瑙石的出土,素烧器堆积和素烧器的出土,素烧窑炉的发现以及“类汝瓷”的出土,元明窑炉及器物的出土等等。

(5)郜现营?吕成龙主编《中国汝窑学术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该书收录了1949年以来文博、考古等方面专家学者以及汝瓷爱好者、研究者发表的论文83篇。包括汝窑窑址发现与传世汝瓷,相关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测试研究等,较为全面、客观的反映了汝窑研究的相关情况。

三、汝窑遗址的展示

宝丰县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主要对第六至第十四次考古发掘的主要遗迹进行保护和展示,于2017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集中展出了千余件在此发掘出土的文物,有利于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文物本体保护和展示利用,使公众能够近距离走近汝窑,触摸历史,感受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

四、现在藏于日本京都大德寺的《五百罗汉图》, 是南宋明州(今天的浙江宁波)惠安院僧人义绍,从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开始,化缘十年,委托画家林庭珪、周季常两人绘制,并舍入寺院的画作,总数达100幅,其中《备茶图》与《吃茶图》两幅画作生动反映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寺院僧人备茶、饮茶的情形。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作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线描了宋代饮团饼茶常用的茶具,并以官职相称,加以赞文。这12种茶具即茶焙、砧椎、茶碾、茶磨、茶杓、茶罗、茶帚、茶托、茶盏、汤瓶、茶筅和茶巾。

谁知道乾隆御制铜香炉的详细资料和以及价格

2007年5月,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清雍正年间的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就以2643.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引起业内人士的震惊。上海市工商联收藏俱乐部理事长、上海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兼党支部书记刘超近日就瓷香炉收藏这一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并表示,近年来香炉行情明显看好,不仅收藏者渐多,而且市场价格也正在稳步攀升。 乾隆御制香炉  一直以来,中国古瓷器就是中外收藏界经久不衰的收藏佳品,其价格居高不下。近年来,市场迹象表明,部分藏家由于对瓷器的钟爱,转而投向了古瓷香炉的收藏。 收藏也要有专攻 刘超告诉记者,自己就是从瓷器收藏逐渐爱上香炉收藏的,而且尤其热衷于长期以来不为市场看好的民窑瓷香炉。刘超1985年进入收藏界,上海收藏协会的雏形就是在他与几个朋友组建的民间收藏团体下形成的。现在,刘超不仅是上海收藏协会的副会长兼党支部书记,也是去年刚刚成立的上海市工商联收藏俱乐部的理事长。 刘超说,收藏也要有“专攻”。由于一直以来对中国古瓷器钟爱有加,在收藏中又经常碰到瓷香炉这样的器形和物种,便逐渐对瓷香炉有了兴趣和研究。他表示,之所以偏爱瓷香炉,不仅在于其所蕴涵的历史价值,还在于它有别于铜香炉的独特瓷器工艺价值。多年来,他将所有积蓄和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收藏上,从中发现瓷香炉不仅具有瓷器特点,还具有生活实用性,其艺术构造和花纹都可以反映出古时文人雅士的“时尚”。如今,刘超已经成为历代香炉收藏专家,收藏了150来件颇有品位和特色的各式香炉,其中尤以瓷香炉最为居多,此外还兼有陶、铜、紫砂、竹等材质的香炉。 民窑香炉是机会 乾隆御制香炉  据刘超介绍,一直以来,古瓷炉收藏的目标年代都集中在宋、元、明、清四朝,但宋元明清瓷炉各有不同。宋代之前,香炉作为我国古代传统的实用器主要是用青铜和陶制成;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尤其是在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辈出,各种仿铜式瓷香炉纷纷问世。其中包括了鼎式香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奁,音同“连”)、鱼耳香炉、三足香炉等多种样式。从此,以瓷为材质的瓷香炉逐渐取代了陶制和铜香炉,成为香炉的主流,并开始出现在大宋帝王的内庭,逐渐成了上层人士高雅的把玩之物。一时间,炉文化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置炉和赏炉成为一种文人品位的体现,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使香炉成为当时代表新文化的典型器物,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到了元、明、清,瓷炉逐渐由上流社会赏玩为主转向用于祈神供祖为主,观赏的功能也逐渐降为从属地位,在器形和釉色上有了逐步的改变。元代瓷炉基本上是保留了宋代瓷炉风格,但在数量和品种上有所增长,以中小型香炉为主,器形以三足圆炉和鬲式炉较为多见;明代则出现了如象耳炉、戟耳炉、筒炉等新的造型,在色彩上,由单色釉变为以青花为主流装饰,青花瓷成为主要工艺;到了清代,则以钵式炉为主。因此,简而言之,宋元时期的瓷炉以青瓷香炉和窑变釉香炉为主,而明清时期则以青花香炉为主,红釉香炉也较为常见。同时从元、明、清时代开始,瓷炉大量走入寻常百姓之家。除官窑外,民窑也广泛制作,在民间,百姓都使用民窑生产的瓷炉用于烧香祈福。 刘超告诉记者,他之所以以民窑收藏为主,一来是因为官窑“稀罕”,真品少且价高,很难求;二来香炉从宫廷进入民间后,无论是工艺还是器形上都有所改变,颇具研究价值,而且数量和品种较多,容易入门;三来,近年长期不为看好的民窑瓷炉作品行情已发生了明显转变,藏家正在逐年增多。 瓷香炉价格逐步上扬 统计显示,瓷香炉近年来价格是稳步上扬,2005年10月香港苏富比清乾隆御制鎏金铜嵌宝石香炉成交价463万余元人民币;2006年12月北京嘉宝宋代汝窑三足香炉成交达660万元。2007年8中拍国际拍卖会上一南宋龙泉窑粉青釉簋式炉以880万元成交。2007年5香港佳士得以3358.0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出清乾隆粉彩松绿地镂空山水四方螭耳香熏(一对)。同月,清雍正年间的绿地粉彩描金镂空花卉纹香炉也以2643.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成交。 从工艺造型来看,一些精制的瓷香炉由于其精细的工艺而提升了其价值。因此,那些年代久远、质料名贵、雕工精美的瓷香炉价值不菲。同时,因着瓷香炉的体积大小不同,其价值差距也很大。一般来说,大体积的瓷香炉价值相对高些,然而也有一些小体积的瓷香炉会例外,如2007年香港苏富比清雍正粉青釉双耳三足小香炉就卖出了178.2万元人民币。 乾隆御制香炉不难看出,目前拍卖居于高位的仍然是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中制出的瓷香炉。例如,南宋官窑烧制的鬲式炉,专供皇帝祭祀或陈设之用,极其珍贵。另外,清宫廷贵族用香炉由于制作精美,工艺先进,一直都是市场中最被追逐的对象。 不过,刘超也指出,瓷香炉的升值空间不断扩大——以往一般的民窑香炉,在古玩市场上花几百元就能买到,而现在的价格则普遍上升了100%至200%,甚至更高。目前民窑瓷香炉作品正处于涨势,而且此类作品历朝历代都生产,数量较多,眼下的价格也不贵。所以,投资者如果能及早涉足,选购一些精品做长期收藏,应该会有较好的行情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