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亲王——国际原油价格风暴的操盘手

2.中国价 歌词下载

3.为什么中国和日本要大量借钱给美国和欧洲?

4.关于利比亚的问题

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亲王——国际原油价格风暴的操盘手

英美油价和中国哪个便宜_英国油价和中国油价

了解沙特政治的人一定都明白,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这个似乎显得有些冗长甚至重复的名字意味着什么,后一个“阿卜杜勒阿齐兹”是祖父也就是现代沙特开国国王的名讳,中间的“萨勒曼”是父亲也就是现任国王的名字,而开头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则是自己的名字。用自己父亲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儿子,在阿拉伯文化当中通常都显示着男人对儿子的未来给予厚望。尽管没能在家里获得父亲最大份额的宠爱,而使得年轻的胞弟穆罕默德·本·萨勒曼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储,但作为沙特王国 历史 上第一位执掌能源产业的王室成员,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在与石油打交道的几十年里不断证明,他有能力管理这个王国的经济命脉,甚至为全球石油工业打造新的格局。

2014年以来,国际原油市场带来的一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沙特增产压低原油价格之后,这个严重依靠着石油收入的国家财政赤字就再也没有缺席,王储的“2030愿景”经济改革也在大把地消耗着尽管看起来存量不少的外汇储备;而在沙特率领欧佩克组织与俄罗斯等国达成原油减产协议之后,北极熊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履行协议,反而不断蚕食着沙特在欧洲原油市场的份额——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非常确切地知道自己每天生产多少石油,同时逐渐回暖的油价也使得美国页岩油产量大幅提高,最终使得美国成为这个星球上原油产量最多的国家。

在被任命为沙特能源大臣不到五个月的时间里,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亲王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人物之一,尤其在他主导着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这个巨无霸掀起了席卷全球石油的价格风暴之后。上个月6日的欧佩克+会议中,由于俄罗斯立场坚定地拒绝减产,而沙特领导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也不愿意在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情况下取行动,会议最终草草收场。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旋即宣布,将亚洲客户的阿拉伯轻质原油官方售价每桶下调6美元,创造了这是2003年以来官方售价的月度最大降幅,而销往西北欧的阿拉伯轻质原油官方售价每桶下调8美元。这已经不是沙特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较量,而是沙特向世界所有产油国的全面宣战。阿卜杜勒阿齐兹王子想告诉他们,谁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谁拥有最大的原油生产能力,谁才拥有未来几十年的原油市场走向和能源战略的最终决定权。

在这场关乎命运的决战中,沙特和执掌沙特能源行业的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几乎是没有退路的。如果在面对俄罗斯、美国或者任何一个国家时做出让步,就意味着沙特让出了国际能源市场的主导权,更失去了自己在原本已经近乎分崩离析的欧佩克中的领袖地位。成立于1965年的石油输出国诞生之初就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五国对抗由英美主导的七大跨国石油公司的工具,如伊拉克自顾不暇,伊朗忙于应对疫情,委内瑞拉空有巨大储量却没有开能力,科威特和后来陆续参加的那些国家体量有限,这还没有算上卡塔尔这种资深搅局者和进进出出的印度尼西亚直流,原本是中流砥柱的沙特事到如今,却成了欧佩克组织最后的倔强。

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在这场既突如其来而又意料之中的战役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基于他是沙特现任国王萨勒曼的儿子这一事实,而且还因为他是沙特乃至世界顶级能源专家之一,并且在沙特的石油资讯和决策部门工作长达35年。1985年从法赫德国王石油和矿产大学陆续获得学士学位和工业管理硕士学位以后,阿卜杜勒阿齐兹曾担任该大学负责能源研究的中心主任,并在在前石油大臣、有“石油沙皇“之称的阿里·纳伊米任职期间被任命为石油大臣助理,直至2015年担任能源和矿产部副大臣。

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的几乎全部职业生涯都在沙特能源部的走廊里度过,这在那些沙特王室核心成员中并不常见。他们通常在国外受过良好教育,更愿意到外交部和国防部展示自己的如簧巧舌,或者是直接用自己从摇篮时期开始就握在手中的权利让自己成为商业巨贾,与此相比能源部的工作实在是太过朴实无华且枯燥,但这位亲王还是坚持了下来。几十年来在石油和能源行业的经验,使得他成为前任能源大臣哈利德·法利赫被免职之后几乎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即便是现任国王之子,即便经过了长期的积累,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在能源大臣的职位上也丝毫不轻松。作为沙特 历史 上第一位担任能源大臣的王室成员,他面对着太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沙特和俄罗斯两大巨头3月初在维也纳会议上就减产协议的争执仅仅是压垮骆驼上的一根稻草,甚至都不能说是最后一根。在2014年中期国际油价暴跌之后,沙特坚持认为欧佩克应当通过增加产量来击败所有成本较高的原油开商,当然主要目标是那些背着巨额债务的美国页岩油企业,但由于欧佩克内部的不同立场以及2016年油价跌至每桶27美元,沙特注定无法单独负重前行。

沙漠中的王族决定求助于极寒之地的者。这是一次各怀鬼胎的联盟。一方是以沙特为首的11个欧佩克成员,另一方则是以俄罗斯为首的10个非欧佩克产油国,二者在2016年的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完成了一次仓促的会议,目标是让年初已经跌到29美元/桶的国际油价起死回生。 通过联合压低原油产量和增加战略储备,各国在油价缓慢爬升的过程中经济逐渐复苏,大洋彼岸的页岩油生产商也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但沙特坚持认为,获利最小的是自己,因为只有自己保持着骆驼一样的憨厚,不折不扣地信守着承诺,而北方的巨人不仅在背地里小动作不断,甚至连桌面上的协议都懒得谈。

一切都到了该摊牌的时候。在欧佩克生产国在全球原油供应总量所占份额已经降低到史上最低时,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决心改变这一现实,并且立刻取行动。减产协议破裂后,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利用其巨大的额外产能迅速将原油供应提高至每天1200万桶,并且将出口量涨至约0万桶/天,几天之后又宣布将动用战略储备使供应量提升至1230万桶/日,并将最大持续产能提高至1300万桶/天,这一系列数字在整个近代史上都十分罕见。石油贸易公司证实,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租用了几乎所有可以租用的油轮用来向世界各地运输石油。来自扎瓦尔——世界最大陆上油田和萨法尼亚——世界最大海上油田的黑色液体几乎要将整个地球淹没,而沙特人在用这样的行动表明,如果对手不做出让步,在确认不再对减产进行谈判之后,利雅得为解决世界原油产量和价格问题不惜一切代价。

事实上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为这场战争做着准备,如果那时候他能够预见到有这样一场战争的话。筹备工作在过去几年里达到了高峰。2017年,沙特宣布将在10年投资500亿美元打造30座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在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3.45吉瓦,在全国总发电量中的占比提高到4%,到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9.5吉瓦,占全国总发电量10%。2019年1月,沙特宣布已收到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韩国和中国五个国家有关建设沙特境内第一座核反应堆的方案,而这样的核反应堆沙特建设16座。更重要的是,2019年2月沙特启动了美国以外世界最大的页岩气项目。沙特阿美公司宣布,已经发明了一种利用海水提取页岩气的有效方法,从而克服沙漠中水短缺的困难,与此同时沙特境内天然气田的开也开始逐步加速。所有这一切,都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和沙特手中的武器。

尽管挑起原油市场的战争似乎让这位亲王担任了一个不怎么光彩的角色,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那些能源大佬们对沙特能源大臣的评价。美国前驻沙特大使查尔斯·弗里曼说,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代表着一种新现象,即沙特的“技术官僚”,他评价说,这位亲王是沙特能源部内的“世界级专家”。牛津大学能源研究所所长巴萨姆·法图赫则表示,从沙特推行可再生能源改革以来,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一直是沙特能源政策的关键人物,黑金投资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加里·罗斯更是认为,“沙特没有人比阿卜杜勒阿齐兹亲王更了解石油行业”。这些人的评价中似乎都带着一些刻意恭维的成分,因为他们一定都知道,如果这位全球原油价格风暴的操盘手一旦愤怒,世界经济将会遭遇怎样的后果。

中国价 歌词下载

词:替罪羊

制作:添翼工作室

物价高 物价涨 工资想跟上物价涨

物价高 物价涨 工资跟不上物价涨

成都赵幺妹 买不起衣服送妈妈

天津来的钱老大 天天都吃面疙瘩

全国各地的人民 全国各地地方话

嘴里念的说的都是关于中国价

多少年喊着口号接轨英美日德法

这几年换他们瞪大眼睛看只涨不降的油价

常常涨涨常常涨

好聪明的中国人 好疯狂的中国价

物价高 物价涨 工资想跟上物价涨

物价不让工资跟上物价涨 工资偏要跟上物价涨

物价偏偏不让工资跟上那物价涨 不求工资高但求价别涨

老公老婆有工作 老公今年二十多 老婆比他小得多 老公说 先买房

老婆说 先买车 按揭买房 买车 最后还是没钱买房 没油开车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价 中国的物价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价 我们的物价 让美国都认真听话

上海孙阿拉 买房压力大sang hai sen a la dai kui ma vang a li du

深圳来既黄先生 生病花咗八万八

全国各地的人民 全国各地地方话

嘴里念的说的都是关于中国价

多少年喊着口号接轨英美日德法

这几年换他们瞪大眼睛看只涨不降的油价

常常涨涨常常涨

好聪明的中国人 好疯狂的中国价

有个学生^

为什么中国和日本要大量借钱给美国和欧洲?

世界经济的运转

中美双引擎驱动世界经济

当前,全球经济被分成三大阵营:即以英美、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富裕消费阵营,以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为代表的廉价劳动力阵营,以及澳洲、非洲、俄罗斯和拉丁美洲代表的原材料阵营。(谢国忠,2005)而三大阵营主要依靠美国和中国这两大引擎带动。美国人和中国人都非常乐观。不论你给两者之中任何一方多少资金,它都会把它花掉。美国人倾向于消费——婴儿潮期间出生的美国人令人难以理解地热衷消费。中国倾向于投资——中国人一直比较贫穷,需要积累财富。美国凭借金融霸权地位,在国际金融领域创造了对美元资产的大量需求,美国吸引国际资本购买其国债,而外国投资者也不用担心美国的偿付能力。中国的银行系统则将出口行业的收入快速转化为投资,创造了进口设备和原材料的动力。为保持社会稳定,中国需要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国有银行体系是中国部门将出口收入转移到投资领域以尽可能多地创造就业机会的工具。

在以美国为核心的欧美消费阵营中,美国强劲的消费能力使全球经济不至于滑入通货紧缩,庞大的进口市场创造了更多需求,巨大的贸易赤字也不断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流动资金。中国国有银行体系则能够把出口收入和“热钱”迅速变成固定资产投资,急剧上升的固定资产投资导致设备和原材料进口的增加,前者对德日这样的老牌工业化国家有利,后者提高了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和价格。这样,当美联储制造流动资金以刺激美国消费时,中国就通过进口来促进设备制造商(美国、日本和德国)和原材料出口商(澳大利亚、巴西和南非)的经济增长,发挥的是乘数效应。在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中美两国珠联璧合。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引擎的马力在不断加大。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球经济最大的变化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个决策使得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进入了全球贸易体系。中国凭借大量的劳动力优势,逐渐形成了一个亚洲产业链。即日本人负责设计,人和韩国人负责投资制造和营销,大陆人负责生产,这就是所谓“微笑曲线”,中国处在微笑曲线的低端——赚得最少,但是,中国大陆直接面对美国和西方列强的市场,它所遭受的指责、攻击和报复又是最多的。而获得大利的日本、韩国、省全都躲在后面。不管怎么说,中国经济已经获得了它应得的地位,中国是亚洲经济发展中能量巨大的引擎,它正在和整个亚洲经济一同成长。伴随着经济的成长,中国的内需也急剧膨胀,进口需求不断增加。80年代末,亚洲向美国出口及亚洲内部贸易分别占亚洲各国外贸总额的25%。但如今,亚洲内部贸易已占亚洲外贸总额的40%,对美出口则滑落到20%左右。在加工制造业中,亚洲国家对中国多有抱怨,觉得中国主导了劳动型密集工业的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但是,在原材料、能源和食品农业贸易中,中国所需要的正是亚洲一些国家所盛产的。比如,印度尼西亚的橡胶、石油、木材产业主就非常高兴看到中国的大量进口。中国从亚洲国家的进口让双边贸易额日益提高,中国购买了亚洲地区出口产品的15%左右。另外,中国已逐渐从双边贸易中的贡献者变成汲取者,吸收了亚洲各国的,使大部分的亚洲国家在贸易和经济上越发依赖中国。

美国经济继续增长的动力首先来自于的减税措施。布什总统第二任期经济政策的核心仍是减税。减税增加消费者收入,可刺激消费开支增长。此外,布什还签署了新的公司减税法案,在今后10年内为美国公司和农场等减税1360亿美元,众多企业可从中受益。 其次,低利率将继续对经济增长发挥刺激作用。虽然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的隔夜拆借利率已上调到了3.25%,市场估计,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中性”水平为5%至6%,目前的利率水平对个人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和企业投资的增长仍有相当大的刺激作用。

美国贸易赤字上涨的原因部分归咎于石油价格的上涨。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油价上涨产生的重负都直接或间接由美国承担。高油价为石油输出国带来了每年约3000亿美元的收入,大大刺激了消费,海湾地区铺张浪费的房地产项目就是例子。此外,美国保持的宽松货币政策必然导致金融资产的重新估价,如房地产、债券、股票价格的增值,由此带动了消费,引起贸易赤字,也刺激了“热钱”的增长。投机商手中“热钱”通过对冲基金、国际金融机构的授权交易人、以及那些寻找收益的私有银行,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冲击。美联储给全球经济注入了过量的货币。从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都是在按照“渐进主义”节奏加息,美联储惟恐加息太快而吓坏了投机者,造成全球经济萧条。美联储多次暗示会“缓慢而有节奏”地加息是鼓励投机商全面撤出。

格老的泡沫游戏和中国的诸多题材奏效

如果说美联储格林斯潘有什么魔法的话,那就是他玩弄资产泡沫的本领特别特别的大。在过去接近19年的中央银行职业生涯中,格林斯潘的泡沫游戏屡次奏效。资本自由流动给像格林斯潘这样熟练的中央银行家预留了巨大的灵活运作的空间。谢国忠先生指出:当技术泡沫开始破灭时,金融市场的确曾预期会出现更糟糕的情形。从传统的观点来看,技术泡沫是1920年代以来全球最大的经济泡沫,这样大的泡沫理应引发一次大的经济衰退。令人惊奇的是,美国和全球经济都没有陷入一系列的大衰退。2001年,美国经济增长了0.75%,消费增长了2.5%。在之前的两次经济衰退中,1991年美国个人消费降低到只增长0.17%,1980年美国个人消费负增长0.28%。但技术泡沫之后,至全球经济出现2003年和2004年的高点之前,全球经济的增长几乎没有停止过。2004年是全球经济近二十年增长最快的年份。这要归功于格林斯潘——美联储快速而大幅地降低利率。在纳斯达克投机热情没有崩溃之前,美联储就将投机热情引导进入了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价格上涨提升的美国家庭财富,远远超过纳斯达克市场崩溃所带来的损失。因此,美国家庭财富并没有感受到股市下跌所带来的痛苦,同时,由于美联储调低利率,美国人可以借贷更多的资金来支持消费,这当然也是格老玩转泡沫的又一个重要证据。自2000年美国经济系统性过热以来,美联储制造了大量的过剩资金流。美国人借贷消费,中国人借贷投资。美国的消费者与中国的投资者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美联储不断添加燃料——美元——作为全球经济的流动资金。这一增长模式下的外溢效应主要通过中国来实现。当美国人通过借贷来消费时,这些钱通过中国蓬勃的出口流到了中国,这些资金进入中国的银行体系,然后自动流入中国的国有企业或房地产开发商手中。中国投资的强劲增长创造了对原材料和设备的大量需求。这些资金又流向日本和沙特这样的国家。而日本和沙特本国内没有有效的投资渠道,它们又将资金投向美国,购买美国国债。如果美国的贸易赤字减少,中国的投资增长率也将下降。

至于中国,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业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持续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种趋势没有因为一些短期性因素而发生转变。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外资积极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制,让外资以资本或技术参股甚至控股的形式实质性地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中国加入WTO已逾四年,银行、保险以及零售业等领域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跨国并购提供开放而有序的环境。从2005年起,中国进入一个关税和市场准入门槛大幅降低的后过渡期,中国将在商业、运输、金融、旅游等9个部门和90多个分部门逐步实现承诺市场开放。2005年整体关税将进一步降低到10.1%;工业品平均关税将下降至9.3%;汽车关税进一步降低,并取消汽车进口配额;将对信息技术产品实行零关税,并取消所有信息技术产品配额;中国将允许外资在国内及国际基础电信服务业务设立合资企业,外资股比可达到25%。此外,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外资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一重大举措。

双引擎也面临各自的内在矛盾

经济失衡问题是目前困扰全球各国经济首脑们的一个大问题。美国堆积了巨额的财政赤字,贸易赤字也在逐年增加。而东亚国家却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债权。这二者并存,如同一座活火山,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届时,整个国际金融体系都将遭到冲击。GDP的快速增长却与金融状况恶化几乎是同步的。尽管美元疲弱,美国的贸易赤字仍增长了13.5%,占其GDP的比重也达到创纪录的5.2%。2001-2004年,中国固定投资翻了一番,埋下了产能过剩的,中国银行系统似乎总是免不了坏账的侵袭。

中美双引擎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机制是:美国国债的信用度(因为财富储藏的最终工具是美国国债)和中国银行系统承担风险的意愿。这一增长模式的副产品是:美国的贸易赤字和中国银行系统的坏账。只要全球投资者不担心美国的偿付能力,同时中国民众相信中国银行系统的偿付能力没有问题,当前的经济游戏就可以继续维持下去。但是,也要意识到这一增长模式存在两个主要限制条件:第一,可获得的自然。当自然出现短缺时,流动资金就将进入这一部门,导致自然价格上涨,同时导致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第二,全球对美元资产的需求上限。当美国的贸易赤字吓到投资者,必然导致美国资本成本的提高——长期利率上升,最终将会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美联储是全球经济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其它央行只能通过增加和减少自身的外汇储备来影响其国内市场上的流动资金数量。美联储则拥有无限制发行钞票的特权,它在提供大量流动资金的同时,也为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埋下了定时。然而,格林斯潘先生已经习惯于延长泡沫的存续期并借此为美国经济谋取额外的好处。美联储政策过度刺激了资产市场——先后表现为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财富效应刺激了美国的需求,结果美国出现巨额贸易赤字;中国则出现投资泡沫,后者还导致自然通货膨胀。

美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借来的资金和借来的时间”基础上的。所以,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是否愿意继续通过购买美国资产(如购买美国债券等)的方式借钱给美国人花。由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特殊和重要地位,美国的长期“双高”赤字并未给经济带来太大的麻烦,而且其大规模的进口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正因为如此,美国与其他国家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很难长期维持下去。如果长期累积起来的风险在商品、市场和资金的某一条链条的断裂上释放出来,其影响也将是巨大的。如果美国不进行重大政策调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美国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必将会危害到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美国人给世人的印象是多吃多占,那是因为它凭借美元霸权地位实现的。但美国的贸易赤字也绝对不可能持续。对美国而言,它是世界上最灵活、调整最快的经济实体,其市场充满活力。对那些新加入世界经济的国家而言,能与美国做贸易非常重要。相比之下,欧洲和日本的经济灵活性比美国差得多,这就使美国承担了创造市场需求的任务。但是,表面上相安无事助长了美国的放纵,现在,美国的贸易赤字目前已达到每年6000亿美元,这个数字足以让美国的经济学家以及决策者感到害怕。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中,通货膨胀不再是主要问题,因为经合组织各经济体的需求会自动引发新兴经济体的供给。然而,这种做法很容易制造出资产泡沫,因为资产泡沫暂时消化了通货膨胀——多余的流动资金将在资产市场上找到了出路。比如,自19-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一直泡在过多的流动资金之中——如今全球经济就悬浮在流动资金的泡沫之上。2000年技术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避免经济衰退而降低利率,是导致流动资金泛滥的主因。

当前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中国的投资狂潮绝对不可能持久。中国已经被发达国家盯上了,中国被指责搞倾销的案例越来越多,四面受敌,加之人民币面临着主要国家施压以及国际游资预期升值的双重压力。相应的外汇占款过大严重束缚货币政策手脚,长期通货膨胀预期开始抬头。中国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大幅增加,进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保持高位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将会增强。原材料价格上升将会增加生产企业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同时也不利于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中国的固定投资有可能超过今年GDP 的一半,而用以维持投资繁荣的利润,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价格飙升的房地产业。按照投机商们的猜测,当目前所有在建的房地产项目竣工时,按照中国各大城市时下的房价计算,房地产业的销售额将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但是,现在售出的数量庞大的房子,实际上是透支了未来房地产业的市场需求。(谢国忠,2005)中国城市的居民们被最近几年不断上涨的房价吓坏了,很多人决定提前预算,提前买房,再过几年,人们对于房子的需求量将大幅缩水。

吵吵囔囔的国际社会

当国内问题无法解决时,指责别的国家有问题,而且强迫别的国家取措施,企图借此掩盖本国经济金融问题,这是一些国家的常用的手法,美国在这方面尤其擅长,过去三年来,一些美国官员一直没有停止指责中国的固定汇率机制,认为中国的固定汇率机制当今世界经济的罪魁祸首。他们认为,要使美国经常帐户赤字在两年内减半,即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降至3%,亚洲货币的贸易加权平均汇率需升值18%,人民币将首当其冲。要消除全球失衡,亚洲货币需有更大幅度的升值(35%),包括英镑和欧元在内的非亚洲主要货币也需升值10%至20%。

很多美国官员认为,中国大幅升值人民币就可以完成美国要通过经济衰退才能实现的调整。这个想法太天真了。如果中国升值人民币的幅度够大,将对美国经济造成大的冲击,将导致热钱离开中国,中国经济将硬着陆,这将给美国经济造成更大的压力。如果中国小幅升值人民币,则将不解决任何问题,还可能导致更多的投机资本流向中国。

在过去几年里,美国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极度宽松,这在加剧问题恶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很可能远远大于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低利率导致房价的上涨愈来愈带有投机色彩,这同时也造成个人储蓄水平低下和经常帐户赤字扩大。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美联储应促进劳动力市场更大的弹性,而不是着眼于宏观刺激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当今全球经济中,试图利用货币政策来实现完全就业,无异于自取灭亡。谢国忠先生认为,美国需要发生一次经济衰退,衰退是涤荡经济繁荣期所产生的泡沫的一个必需阶段。

废除美元霸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办法是什么?十个人可能会给出十个答案。在美元霸权庇护之下所实现的“多吃多占”——由此创造出需求并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最终会遇到一个问题,美元崩溃。美元崩溃意味着美元霸权的终结,也意味着由美国创造的需求大幅度下降。这也许是终结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最好的办法。欧元曾经被市场人士看成是挑战美元霸权的货币,这没有什么错。但是,由于欧元所涉及的市场需求有限,以及欧元区政治经济外交关系复杂,欧元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笔者认为,人民币到了出场的时候,只有人民币与欧元的联合,才能将美元霸权地位挑落马下。让它与欧元、人民币平起平坐,三种主要货币共同充当国际货币。

问题在于,由于利益关系,也由于方便和习惯,美国不会自动退出美圆霸权的舞台,中国也极不愿意在它的金融体制健全之前把人民币匆忙推向国际金融大舞台。因此,双方继续把各自现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于是,世界经济失衡现象愈来愈严重

关于利比亚的问题

更多经济金融智慧问题,请搜索“未来银行家”

地缘政治

利比亚位于地中海南岸,与埃及、突尼斯等国相邻,大部分国土是沙漠。1912年,它成为意大利殖民地。此后,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1951年,利比亚获得独立,成为一个王国。18年后,卡扎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夺取,建立了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十分重要,其与欧洲隔海相望,周围又是四个讲法语的国家。很多法国的政治家都将利比亚视为一个对本国而言的特殊国家,法国当局自然不能袖手旁观。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法国因为石油利益,只能先同在利比亚首都黎波里的卡扎菲断交,后又承认了利比亚反对派,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这就可以理解为何法国高调宣称要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因为法国在利比亚主要的石油设施,都集中于利另外一大城市班加西中(反武装控制范围内)。

经济因素

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经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资于能源领域。据美国网站报道,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央视评论认为,对法国而言,如果利比亚稳住了局势和统治地位,前者将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反之,如果帮助反武装上台,法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欧盟之疾

去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让欧盟成员国遭受重大经济打击。好不容易通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整,慢慢步入恢复阶段之时。国际油价,特别是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一路狂飙,使得大部分使用北非石油的欧洲国家,面临着输入型通胀的风险。这在我《中纤财评:石油/棉花 美国操控下的资本大挪移》中以有所介绍。

美国从经济角度上考虑,战略目的非常明确,搅乱北非局势之后对欧洲输入通胀,然后打压欧元提振美元。以德法为首的欧盟自然不甘示弱,在对付美国“软刀子”的同时,一方面欧洲银行积极构筑金融防火墙,另一方面也在利比亚局势上借着美国战略“顺水推舟”,干脆推翻卡扎菲,扶持利比亚反对派上台,届时法国在利比亚将大幅提升能源方面的利益。

本来日本大地震,暂时打压了国际油价,对欧盟真还算是利好。没想到华尔街分析师们,没隔几天竟然视日本大地震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不顾,调转笔头一致对准利比亚局势,强行拉涨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加上美国为应对日本盟友的大地震“殚精竭虑”,无暇顾及卡扎菲同志,致使利比亚军大有重新掌控局面的趋势,为此利比亚战局又一次陷入了僵局之中。看起来欧盟又被美国摆了一道。作为欧盟两巨头之一,德国肯定是不会率先出兵干预(二战战败国),因此法国没办法了只能被逼出头和利比亚现撕破脸皮。

美国——“软实力”终极体现

美国之疾

日本9级大地震之后,最急的莫过于美国。为什么?当然他不是为日本着急,而已由于美元指数横盘过久,好不容易找到在76一线做底反弹的机会,一次超级大地震导致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从而又一巴掌把美元打了下去。急得美国昨天强组西方七国集团(G7)召开紧急磋商,联合干预日本汇市。有趣的是英国财政部和法国央行昨日先后承认干预了日元,德国也央行证实在干预市场,而欧洲央行却拒绝置评,这很值得玩味一下。

而在利比亚问题上,美国则含糊其辞。这和美国外交一向跑在最前面的强硬对外政策相左。为什么?很简单,利比亚无论是军胜,还是反对派赢了,对美国都无利可图。只有让利比亚局势、北非局势继续乱下去,才会对美国有利。别看美国军舰20日对利比亚发射了100多枚“战斧”,人家主要是先“清库存”,然后拉动一下国内制造业的内需而已,就业岗位就是这么被创造出来的。

他美国人就从未指望利比亚局势能立马搞定。因为美国的石油利益在中东、在沙特、巴林这些国家(沙特、巴林最近发生反示威活动,美国马上力挺沙特出兵镇压,沙特“剿匪”那是相当的给力),而不在北非。且利比亚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3%主要供应欧洲,且近几年产量都在回落。

因此,目前美国在利比亚没有明确的利益目标存在,相反利比亚不过是美国人的一步楔子,对付欧盟的楔子。所以,看似以欧美为主流的国际社会,都支持军事上打击利比亚的行动。而背后的实质和西方集团不同利益诉求,必将让后期利比亚局势更加复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