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提议油价24元_专家说油价过低网友评论
1.俄经济反转难见曙光 普京还能硬撑多久
2.求有关国际油价与中国物价上涨的小论文一篇,1000字左右
3.油价持续高涨及上升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
俄经济反转难见曙光 普京还能硬撑多久
俄经济反转难见曙光,普京还能硬撑多久
去年以来“跌跌不休”的国际油价似乎已耗尽了俄罗斯所有的信心。据俄塔斯社消息,目前俄罗斯央行正在制定2016年俄金融体系新的压力测试方案,方案本身并未引发关注,外界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俄央行进行压力测试的前提条件,即以国际油价每桶25美元为基础。而就在不到两个月前,俄罗斯在进行能源行业压力测试时,还是以每桶30美元的价格水平为基础。
究竟2016年国际油价将会处于怎样的水平?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能源收入的俄罗斯又能否迎来反转呢?
供给端僵持不下
供大于求是公认导致国际油价暴跌的根本原因,可惜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至今也没有出现彻底解决的迹象,其间一度传出原油输出大国沙特减少石油产量、非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谋求集体减产的消息,但或被证明只是传言,或并未付诸实践,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市场份额决定市场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就能够决定市场价格,由此导致决定国际油价走势的几大原油输出方,包括OPEC、俄罗斯、伊朗、美国等均不愿意主动减产,因为若此时其中一方主动减产,其它国家或组织没有跟随,那么后者不仅会得益于前者减产后的原油价格上涨,市场份额也会同期扩大,而前者则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在“谁先减产谁吃亏”的心理支配下,笔者认为供应过剩还会贯穿2016年全年,国际油价难见起色。
另外从技术角度讲,减产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俄语系副教授宋艳梅表示,人为减少石油产量意味着部分设备的停运、多余石油的储存,而这会导致生产成本、设备维护成本的增加,以及国内失业率的上升,给社会及经济带来的压力不一定比低油价带来的冲击小。
目前关于解决低油价问题的最新进展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俄罗斯达成了一项冻结原油产量的协议,并获得了阿联酋、伊朗等国的支持。不过,市场却并不看好这一“冻结”协议对国际油价的提振作用,理由是“冻结”意味着不再增加,并非“减少”,协议的效用将因此大打折扣。何况,协议规定要将产量冻结在今年1月的石油产量水平,而今年1月,几大产油国石油产量都处于各国历史高位区间。
统计数据显示,沙特阿拉伯1月产油量达到1020万桶/天,稍低于去年6月创纪录的1050万桶/天;同期俄罗斯产量接近1090万桶/天,为后苏联时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委内瑞拉240万桶/天;卡塔尔68万桶/天。
俄经济反转难见希望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以国际油价每桶25美元为基础进行压力测试似乎也便容易理解了,何况进行压力测试的目的就是将整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置于某一特定的极端市场情况下,然后测试该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在这些关键市场变量突变的压力下的表现状况,看是否能经受得起这种市场的突变。
每桶25美元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价格,但也是在2016年可能出现的价格水平。而笔者个人推测,2016年国际油价会在每桶35美元左右这个水平徘徊。
至于处于低油价环境下的俄罗斯经济,笔者认为,其经济增长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政治环境的好转,加之自身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可惜的是,这两大决定性因素前者是话语权掌握在别人手中,后者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而在情势未能得到根本性扭转前,俄罗斯经济都会身处寒冬。乐观估计,这一过程至少会需要3~5年的时间,其间经济的任何衰退反复都是意料中的表现。
求有关国际油价与中国物价上涨的小论文一篇,1000字左右
中国的物价谁说了算?美国!物价上涨老百姓的辛苦钱都哪里去了?美国!中国粮食价格谁做主?美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对华金融超限战!(从而影响实体经济乃至于控制民生)读完以下内容请转载。
今年年10月底至11月中旬,中国的食用油零售市场又遭遇了一轮10%以上的大幅上涨,业界认为炒作等人为因素是本轮油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一次,部门运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迅速扑灭了食用油上涨的势头。
然而,食品用油涨价的根源是不是解决了呢?业界认为未必。在中国食用油70%的批发权掌控在外企手中,仅ADM等四大国际粮商掌控中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和85%的产能的情况下,中国食品用油的定价权早已不在自己手里,而这也直接威胁到中国的经济安全和食品安全。
这让人们回忆起2008年春节食用油暴涨的情况。2008年春节前,食用油价暴涨,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当时,国家发改委不得不宣布,从2008年1月15日起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措施,规定食用油及其他部分农产品价涨幅不准超过5%。然而,这很快成为一纸空文。即使国家动用了战略储备油应对,也无济于事。
“因为中国食用油70%的批发权掌控在外企手中。仅ADM等四大国际粮商就掌控了中国66%的大型油脂企业和85%的产能。”20多年研究流通渠道的中国美旗控股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谢秉臻介绍,占食用油市场60%份额的金龙鱼100%是外资,连中国最大花生油供应商鲁花的总代理权也在外企手里。
“外资控制了食用油渠道,不让涨价,就断供。”谢秉臻说,外资食用油巨头先断供深圳,接着,2008年春节时,整个珠三角都开始闹食用油荒。随即,食用油荒迅速蔓延了全国各大城市。
外资操控
那么,是什么引发了食用油的这轮涨势呢?
业界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广东省物价协会副会长文武汉接受记者访时表示:“不排除四大粮商在炒作。”除文武汉之外,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博客)也在公开场合谈到这一问题。
有圈内人士表态:“中国粮商都在抱怨,中国粮食期货被四大粮商控制了,至少被其代理人控制。”
四大粮商是在全世界控制着粮食生产运销的四家公司,根据这四家公司英文首写字母,人们把它们简称为“ABCD”:ADM(ArcherDanielsMidland ,简称“A”)、邦吉(Bunge,简称“B”)、嘉吉(Cargill,简称“C”)、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简称“D”)。其中的ADM公司,与新加坡丰益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益海嘉里集团。金龙鱼就属于益海嘉里集团,它还参股了鲁花等国内著名的粮油加工企业,在国内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经高达38家,是全国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
那么,外资是如何一步步浸透到中国食用油领域里,并掌控了中国食用油的定价权、大部分的产量和销售渠道的呢?
郎咸平在博文中说,因为在2004年的时候,中国败于美国和华尔街联合发动的一场大豆金融战。
事实上,当时正是国内压榨行业的展时期,大豆进口量随之大幅增加。然而,大豆的定价权却在美国芝加哥期货(CBOT)。由于国际粮商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控制了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原料市场及全球运输和仓储系统,因此,期货市场的定价权被跨国资本操纵。国际粮商以低价购大豆,然后通过左右国际期货市场,再以高价卖出。中国企业在2002年~2004年连续三次遭遇国际粮商和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
如2003年~2004年年初,中国向美国派出农产品购团购了150万吨大豆。美农业部称当年大豆收成不好,中国购团到美国,大豆期货价已达4300元人民币/吨。中国代表团在这一价位签下订单,一个月后,大豆价格跌至3100元/吨。
这一年,参与购的中国企业亏损达80亿元以上,一半以上的大豆加工企业停产倒闭。四大粮商则借机收购了我国停工企业,也从此起,中国的大豆市场受制于四大粮商。
油价持续高涨及上升对世界经济有什么影响?
油价持续高涨及上升可能对世界经济产生以下影响:1. 成本上升:高油价意味着企业和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燃料费用,这会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进而推高物价。2. 经济增长放缓:油价上涨可能会削弱消费者的购买力,导致消费支出下降,进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3. 能源需求下降:高油价可能会促使企业和消费者减少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寻找替代能源,从而减少对石油的依赖。4. 通货膨胀加剧:高油价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从而降低货币的购买力,推高物价。5. 地缘政治风险增加:油价上涨可能与地缘政治风险增加有关,如冲突和战争等,这可能导致市场不稳定和经济增长放缓。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