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2.到底是谁在控制国际油价

3.美国是如何做空其他国家经济的?

历史上哪年油价最高?

欧佩克+减产谈判失败,国际油价跌至三年来最低_美国和欧佩克油价

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计量单位一般为“桶”。1桶约合159公升。以世界平均比重的沙特阿拉伯34度轻质原油计算,一吨约合7.33桶。

现代石油工业诞生后的约一个世纪里,美国始终垄断着国际石油市场。二战后,中东石油产量猛增,世界石油中心逐渐从北美转向中东。这一时期原油价格低且平稳,1945年原油标价为每桶1.05美元,1960年为1.90美元。

1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中东产油国取了减产等举措,使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18年底,伊朗政局剧变使其石油日产量从58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油价从每桶13美元飙升至34美元。

1980年,伊拉克对伊朗开战,油价涨至每桶38美元(按照实际购买力,这一价格相当于目前每桶100美元以上),从而催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1982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开始实施生产配额制,力求“限产保价”。但这种做法导致欧佩克成员国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价格战,油价1986年第二季度一度下泻至每桶六七美元。

1990年8月,海湾战争爆发,其间国际油价升至每桶40美元。

19年亚洲金融危机突发,欧佩克由于错误地判断形势决定增产,导致油价暴跌。1998年底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0美元大关。

1999年3月,国际油价开始回升,2000年3月回升至每桶34美元。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油价进一步攀升。2004年以后,油价涨势一发而不可收。2008年1月2日,油价攀上每桶100美元高位。

到底是谁在控制国际油价

是欧佩克石油组织

1960年9月,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欧佩克”。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欧佩克总部设在维也纳。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时有5个成员国。后来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陆续加入,成员国一度达到13个。1992年1月1日,厄瓜多尔正式退出,1996年加蓬退出。目前,石油输出国组织共有11个成员国,它们拥有世界上已探明的78%以上的石油储量,并提供40%以上的石油消费量。

2003年该组织成员石油总储量为1191.125亿吨,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355.342亿吨)、伊朗(172.329亿吨)和伊拉克(157.534亿吨),约占世界原油储量的39%。2003年该组织成员原油产量为13.218亿吨,约占世界年产油量的39%。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成员分别是沙特阿拉伯(4.215亿吨)、伊朗(1.865亿吨)和尼日利亚(1.060亿吨)。

欧佩克各成员国的代表(主要是代表团团长)在欧佩克大会上对其石油政策加以协调、统一,以促进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欧佩克秘书处负责该组织的日常事务,接受理事会的指令,由秘书长直接领导。欧佩克下设的经济委员会、部长监察委员会等多个执行机构,则履行咨询、磋商、协调等多项职能。 欧佩克成员国对当前形势和市场走向加以分析预测,明确经济增长速率和石油供求状况等多项基本因素,然后据此磋商在其石油政策中进行何种调整。例如,在以往数次大会中,欧佩克成员国曾分别确定提高或是减少该组织的总体石油产量,以便维持石油价格的稳定,为消费国提供稳定的短期、中期乃至长期的石油供应。

美国是如何做空其他国家经济的?

我们知道,美国做空一国经济具有两大法宝:高油价+美元。

一国经济发展离不开石油。

没有石油,工厂无法开工,汽车无法奔跑。

就拿中国来说,我们虽然是产油国,不过我们也是全球最大的“建筑工地”。

搞建筑离不开石油,我们每年也要从国外进口一定数量的石油。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欧佩克国家为了报复美国在第四次海湾战争中偏袒以色列,联合抬高国际油价。

美国趁机与沙特阿拉伯达成石油的美元结算机制,甚至要求沙特用赚来的美元购买美债。

我们现在来看一看,美国是如何利用美元霸权来做空一国经济的。

起初,美国会使美元利率处于极低的水平,诱导本国资本到国外投资。

如有1000万美元被诱导出国,投资某发展中国家A国。

A国在1000万美元入驻之后,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很快又赚了300万美刀。

A国每年要拿出200万美元购买石油,用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必需品。

也就是说,美国国内就有了1000万—200万+300万=1100万美元的外汇储备。

对于A国而言,外汇储备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1000万的国外投资,一部分是100万自有资金。

很快,A国经济就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每年有稳定的出口与进口,即每年进口200万美元的石油,出口200万美元的商品。

但是,美国在本国经济状况根本无需加息的背景下,断然加息10%。

这样的话,投资A国的1000万美元不得不退出A国市场。

原因在于:美国加息10%,投资A国的1000万美元每年的净收益尚不足100万美元,收益覆盖不了资金成本。

其二、伴随全球许多国家美元离场,全球经济肯定变差,A国的出口产业自然会受到影响,美元资产无法获得稳定收益,也有迅速立场的需求。

于是,1000万美元离开A国,A国只剩下100万的外汇储备,同时每年需要拿出200万美元去购买石油。

A国需要拿出200万美元去石油,而自己只有100万的外汇储备。

这只会造成A国企业疯狂的用本国货币来兑换成美元,然后购买生产所必须的石油。

这样的话,A国货币兑美元会迅速贬值。

如果这个时候石油价格提高了,A国经济更会火上浇油,更会加剧A国输入性通胀水平。

若A国的汇率兑换政策处于管制状态,尚还可以抵挡一阵。但是随着对于美元的需求增大,A国很可能放开汇率管制,任由本国货币贬值。

如果A国的汇率兑换政策处于自由放任状态,情况就更糟糕。

在这个时候,美国一定会通过舆论向A国老百姓传递信息:A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了,该国货币肯定会贬值,这就是造成A国大量的老百姓疯狂挤兑美元。

为了防止A国老百姓来疯狂兑换美元,A国会选择加息。

加息的话会促使一部分缺乏石油,但是又买不到石油的企业破产并退出市场。

同样也会阻止国内的老百姓兑换美元,选择把本国货币存进银行获取高息。

而加息的副作用也很明显,这会误伤一些不需要石油来发展生产的行业。

由于A国持续的加息,这些行业会承受不起这种高息,最终破产清算。

这样的话,A国的经济就会陷入全面瘫痪的状态,遍地都是廉价的资产。

这时,美国会选择再次降息,让国内资金进入A国市场收割廉价资产。

美元资金会趁机进入关系到A国国计民生的行业,如银行、电力、航空、铁路等行业。

当然,如果这个过程不是太顺利的话,美国会选择让“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大被自己控制的国际组织给自己打配合。

美国会躲在幕后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如开放更多的市场,获得更多的特权等。

这就是美国利用石油+美元霸权控制一国经济的全过程。